台灣生育率全球最低!研究:不是因為年輕人不生小孩 - 商周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以臺灣來說,非婚生育僅2~4%,數十年不動如山。

獨特的「婚育包裹」文化,讓不結婚幾乎等同不會生孩子,因此分析CTFR、並對照未婚率,便能 ... 商周會員登入 × 啟動成功關鍵,隨時掌握商周.com最新資訊 提供第一手新聞解析、財經趨勢、專屬活動 接收通知 下次再說 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焦點 焦點首頁 時事分析 封面故事 今日最新 大家都在看 國際 國際首頁 全球話題 趨勢中國 財經 財經首頁 產業動態 商業趨勢 焦點人物 投資理財 地產風雲 管理 管理首頁 創新策略 數位轉型 行銷密技 領導馭人 職場 職場首頁 職場修練 創業心法 心靈成長 英文學習 教育趨勢 ESG 精選特輯 alive 良醫健康網 Smart自學網 商周財富網 特別企劃 名家專欄 影音 Podcast《商周Bar》 數位閱讀 商周知識庫 商周共學圈 商周陪你讀 百大顧問團 關鍵100天CEO作戰室 聲音商學院 商周Store 紙本雜誌 電子雜誌 數位訂閱 暢銷圖書 商周CEO學院 領導學程 CEO社群 職場技能 青少年學習 企訓&專班合作 圓桌趨勢論壇 服務 會員中心 訂閱商周 客服中心 常見問題 活動總覽 加入我們 序號兌換 商周紅包 追蹤商周 下載App抽好禮 訂閱電子報 現正閱讀 台灣生育率全球最低!研究:不是因為年輕人不生小孩 畫重點 段落筆記 新增筆記 「請稍等」英文別直接中翻英說pleasewaitaminute!一次掌握,常用的電話對談英文 0/500 不公開分類 公開分類 儲存 商周 焦點 時事分析 焦點|時事分析 台灣生育率全球最低!研究:不是因為年輕人不生小孩 台灣生育率全球最低!研究:不是因為年輕人不生小孩 (來源:Dreamstime) 撰文者:研之有物 網民肥皂箱 2022.05.12 2022/05/1215:12:54 摘要 1.臺灣生育率警訊近年頻成關注焦點,許多人直指低薪、高房價、高工時是年輕人不生孩子的原因。

2.中研院人類學家把焦點轉向文化與傳統價值,經濟結構固然有其影響力,但在東亞文化中,低生育率與家庭性別文化脫不了關係。

3.先婚後育仍是主流觀念的情況下,低生育率的背後是高未婚率。

研究員分析:新世代對婚姻、家庭角色的期待轉變,與傳統文化發生衝突,形成了婚育配對的困難。

根據美國中情局全球總合生育率預測報告,台灣的生育率名列全世界227個國家和地區生育率倒數第一。

1950年代,臺灣每位婦女平均生育數曾高達7人,但近年生育率卻呈現雪崩式下滑,一再探底。

為何生育率好似青春小鳥,一去不回頭?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專訪院內社會學研究所鄭雁馨副研究員,她透過數據與生育指標指出,臺灣生育困境並非來自年輕夫妻只生1胎,而是因為未婚人口持續上升,低生育率的背後,與東亞的家庭和婚育文化密切相關。

重視家庭、強調傳承,東亞生育率為何持續探底?「新生兒再創新低」、「生育率全球最低」,臺灣生育率警訊年年登上新聞。

多年來,政府從育嬰假、生育津貼、第二胎獎勵等各式政策輪番端上桌,但生育數據卻似乎鐵了心,一去不回頭。

年輕人為什麼不生孩子了?許多人直指低薪、高房價、工時過長,中研院社會所副研究員鄭雁馨則把焦點轉向文化與傳統價值,她直言:「經濟結構有它的影響力。

但我認為,放到東亞文化脈絡來看,低生育率和家庭性別文化脫不了關係。

」廣告 在美國主修社會學與人口學的鄭雁馨,5年前開始投入生育議題的量化研究。

她發現過去30、40年,臺灣的家庭模式經歷劇烈變化,晚婚日趨普遍、同居逐漸不再是禁忌,但同時許多傳統價值依然延續,例如香火傳承、孩子必須在婚姻關係中出生。

鄭雁馨運用戶政資料和社會調查進行人口研究,爬梳數據背後的婚育圖像,試圖從更廣泛的文化視角,探究低生育率的根本構成。

「臺灣與東亞各國的狀況非常相似,經濟發展已高度現代化,但父權文化和家庭主義盛行,長輩對年輕人成家仍有很強影響力。

我們需要從東亞文化的角度出發,來分析生育率議題。

」鄭雁馨在美國主修人口學,她指出臺灣有許多棘手而迫切的人口學議題,但缺少專門獨立的人口學訓練系統,政府和國家機構也沒有投入大型研究,是目前亟待補強的研究領域。

(來源:研之有物)廣告 平平都是生育率,有什麼不一樣?拆解PTFR、CTFR東亞家庭與性別文化,交織出臺灣特殊的生育圖像。

一大特色是:相較於西方多數國家,臺灣的生育率持續走低,沒有「回血」的跡象。

媒體報導常提及的探底生育率,指的是「時期生育率」(PeriodTotalFertilityRate,PTFR)。

以2020年為例,計算方式是:將1971~2005年次各年齡的女性生育率加總起來推算,如果女性依循這一系列年齡別生育率,度過可生育階段(15~49歲)後會有幾個孩子,以此推估婦女一生的平均生育數。

這項指標方便快速,能立即呈現生育景況,不過也有盲點。

由於計算方式混合了35個世代,一旦社會急速變遷,大量女性晚婚晚育,讓15~30歲的生育率明顯大幅下降,PTFR便會被低估而失真。

「時期生育率(PTFR)適合用來比較全世界的生育概況,描繪出巨觀的圖像。

但是若一個社會經歷劇烈變化,要精準地分析生育狀況與診斷低生育率成因,世代生育率(CTFR)是比較可靠的指標。

」「世代生育率」(CohortTotalFertilityRate,CTFR)不受生育步調的影響,但必須等到女性年滿49歲(或至少滿45歲),才能計算出同一世代的女性實際平均生育數。

當女性地位提升後,開始大量接受高等教育、進入職場,生育年齡因而逐步後延,會讓時期生育率(PTFR)顯著下滑⸺這是已開發國家都曾走過的路。

例如,20世紀瑞典生育率從3.6到世紀末腰斬至1.5。

不過如同少部分高生育率的西方國家,瑞典CTFR一直維持在平穩的2,PTFR雖然看似下降,CTFR卻能撐住在替代水準,主要是那些「行程」延後的瑞典女性最後都有加入生育行列。

這個現象來到東亞,卻明顯不存在!比對臺灣這2項生育率指標,自2000年初以來,PTFR已近20年低於1.5,香港、南韓和日本同樣低迷,始終看不到生育率回補逆轉。

進一步觀察1950~1979年出生者的CTFR,東亞是全世界極少數持續下滑的地區。

主要原因是:15~30歲延後未發生的大量生育率,在30~45歲回補力道不足,造成PTFR和CTFR雙雙下跌。

其中關鍵,便在於日益增多的各年齡層未婚人口!單看時期生育率,臺灣1985年已跌至2以下;但世代生育率一直到1965年世代才低於2人。

PTFR呈現的只是單一時點的生育概況,必須同時檢視真實世代的CTFR,才能分析低生育率的形成主因。

(來源:研之有物/資料來源:鄭雁馨)年輕夫妻不想生?低生育率關鍵:未婚人口越來越多「同時參照PTFR和CTFR,才能掌握低生育率的真實結構,進一步分析為何臺灣或東亞生育率無法回補。

」鄭雁馨強調。

在東亞各國,未婚人口對生育率的影響異常關鍵,因為東亞的一大婚育特色是:孩子必須出生在婚姻關係中。

以臺灣來說,非婚生育僅2~4%,數十年不動如山。

獨特的「婚育包裹」文化,讓不結婚幾乎等同不會生孩子,因此分析CTFR、並對照未婚率,便能拆解生育率的結構。

那麼比對數據,究竟是「誰」不生孩子了?1965年之後出生的女性,同一世代生育率開始低於2人。

然而,一直到近年,已婚婦女的平均生育數依舊達到2人,世代生育率下滑,其實是因為越來越多人沒有結婚。

以6年級中段班(1975年出生)為例,世代生育率為1.6人,但已婚人妻平均生育2名子女,細究來看,原因是有20%未婚女性。

「一窩蜂只關注時期生育率(PTFR)超低,很容易陷入盲點,通通鎖定在『大家不想生孩子』。

實情是,多數夫妻婚後都會生育,甚至逾7成生到2胎以上。

」換言之,低生育率的關鍵密碼並非不生孩子,更可能是:還沒結婚。

當越來越多人不只晚婚,且最後根本沒有走入婚姻,在東亞文化背景下,也意味著關上了生育大門,西方常見的生育率延後回補,因此失靈。

翻倍增加的單身男女1980年代以前,「不結婚」這個人生選項鮮少出現。

若3字頭還是孤家寡人,左鄰右舍、叔伯阿姨早已爭相出手牽紅線。

當時,40歲仍未婚的比例不到5%。

如今,大齡單身男女不再鳳毛麟角,45~49歲仍未婚的比例已近2成。

鄭雁馨參與的國際研究團隊從模型推估,到了2050年,臺灣40~49歲男性未婚比例很可能將超過30%、女性超過25%。

換言之,假設非婚生育仍不被主流文化接受,幾乎也就預告了生育率一路下滑的劇本。

想要打破冰凍三尺的生育率,進一步理解這些未婚者的生命狀態,至關重要。

「如果因為負擔不起成家壓力,提升薪資水平、生育補助或許有效;如果多數人是不婚主義,經濟政策自然無濟於事。

」未來數十年,東亞單身人口預估會持續攀升,翻倍增加。

臺灣和韓國幾乎是一路走高;日本因為工業化更早,女性婚育延遲、未婚的現象,比其他國家更早出現,因此數據預估較持平。

(圖表製作者:研之有物)為何她/他們還沒結婚?傳統婚育的壓力結婚不好嗎?為什麼這麼多人選擇另一條路?他們是堅持不婚?渴望成家卻找不到另一半?受限經濟壓力不敢「婚頭」?或者,想有孩子但不想結婚?從臺灣社會變遷調查來看,越年輕的世代,越傾向不把婚姻視為人生必選題,認同「未婚也能幸福和享受生活」的比例呈上升趨勢,「敗犬」標籤慢慢被「一個人也很精采」取代。

然而,許多單身者其實並非是不婚主義者。

根據2013年主計處調查,未婚女性裡學歷越高、結婚意願越強,而且45~49歲仍有2成考慮成家。

那麼,她們單身的原因又是什麼?除了學生族群以外,「尚未遇到適婚對象」在各年齡、學歷都壓倒性勝利,尤其以大專以上最明顯。

顯然,並非徹底拒絕結婚,而是難以找到共度人生的「牽手」,是不少單身女性的難題。

雖然結婚和生育是兩個人的事,但弔詭的是:社會調查很少詢問男性未婚的原因,所以其生命處境是否與女性相似,仍亟待研究。

學歷越高,越不想結婚?實證調查結果恰恰相反。

女性以高學歷者的結婚意願最高,但她們也是遇不到適婚對象的最大未婚族群。

(圖表製作者:研之有物/資料來源:鄭雁馨)「許多人傾向結婚,但沒有找到合適對象。

關鍵在於社會高速發展後,新世代對婚姻、家庭角色的期待轉變,而與傳統文化發生衝突,這就形成了婚育配對的困難。

」鄭雁馨分析。

半世紀以來,臺灣的政治、經濟飛躍性成長,躋身先進國家。

女性的教育、就業與社會成就,不斷突破傳統限制,公領域裡女力崛起,但目光移轉至家庭與文化價值,傳統父權力道的鬆動遠不如預期。

拚兒子是其中一個例子。

在臺灣胎次越高,新生兒性別比例的失衡越嚴重。

當媽媽拚到第3、第4胎,經常承受非男孩不可的香火壓力,「性別篩選」成為不能說的秘密。

對照2006年與2016年東亞社會調查,儘管已相隔10年,臺灣男性認為「至少要生下一個兒子來傳宗接代」,始終有堅定不移的44%。

家務分工是另一個東亞共同性別文化。

時至今日,臺灣婦女依舊負擔近8成的家務,家事、小孩一肩扛。

但即便丈夫想共同育兒,性別環境的土壤也未必足夠厚實。

北歐廣泛使用的雙親育嬰假,移植到臺灣,2017年統計76%媽媽申請育嬰假,但爸爸僅8%。

除了傳統文化通常預設母親是優先照顧者,兩性的薪水差異,也讓爸爸休假帶孩子,必須同時承受經濟成本與傳統文化的雙重壓力。

「我們的性別平等改革,在教育、就業率表現很高。

相對來說,文化層面的變化沒那麼明顯,包括婚育、家庭關係,這是東亞文化圈的共性。

」鄭雁馨分析。

因為家庭關係緊密,長輩對下一代婚姻具有高度影響。

新好媳婦除了上網「靠北婆家」,回到現實世界,多半仍得努力和長輩們磨合。

這也意味,在講求孝道與家庭主義的社會,家庭內的傳統性別文化更難動搖。

種種盡在不言中的文化規範,交織出一片無形的婚育壓力,也形成兩性對婚姻家庭的期待落差。

對高社經背景的女性而言,走入家庭、養育照顧孩子,要付出比男性更高的機會成本,可能間接延緩兩性結婚的時程。

大齡女子想結婚?沒那麼容易走入婚姻,需要直面傳統文化壓力,但單身者卻也可能被同一套價值,無情拒於門外。

鄭雁馨研究發現,2字頭的未婚男女,未來結婚的機率兩性相差不大;但若到了35~39歲,往後10年,女性結婚的機率就遠比男性下降許多。

研究突顯了殘酷的社會現實:在婚姻市場裡,大齡是女性的「被扣分項」。

背後不僅隱含父權文化對性別角色、形象的期待,另一個關鍵原因仍是生育——好不好生、生得好不好,經常被歸責在母親身上。

鄭雁馨直言:「十幾年來,我們的公衛體系依然不斷強調『34歲以前是黃金生育年齡』,而且主要針對高齡女性。

但現實是,整個社會有一半女性(和男性)此時還沒有進入婚姻,但她們已經被貼上不好生的標籤。

」隨之而來,也是她們在婚姻市場上將面對的歧視與擇偶困境。

事實上,高齡生育風險不僅存在女性身上,越來越多流行病學研究也指出高齡爸爸對母親生育的影響,但我們的社會選擇忽視後者而強調前者。

35歲以上才晉升新手媽媽的比例快速竄升,2016年已突破25%。

當晚婚、晚育成為常態,35-45的女性勢必將成為臺灣的生育主力,這也考驗公衛與醫學體系是否能因應變遷,提供足夠的檢測照護與論述支持。

(圖表製作者:研之有物/資料來源:鄭雁馨)更多實證研究,更友善彈性的婚育文化當社會結構急速轉變,家庭與文化價值變動緩慢,齒輪時不時被卡絆,凍結的人口成長有機會回溫嗎?「我們必須認清,人口萎縮是必然的。

」鄭雁馨認為,生育率下滑已非一日之秋,現階段只能減緩速度。

綜觀來看,已婚夫妻的生育狀況並不悲觀,了解結婚率下滑的原因是較直接的目標。

但相較於日本早已進行系統性研究,臺灣對未婚圖像的掌握始終蒼白貧乏。

「如果高生育率奠基於昔日女性必須犧牲受教和就業權,人生只有育兒持家一個選項,那當代的低生育率或許沒什麼不好。

」鄭雁馨直言:「但如果很多女性想成家卻無法實現,政策應該更努力解決,包括未婚而想當父母的人,我們能否有更彈性開放的思維,達到生育自主。

」有多少人渴望成家?有多少人因為低薪高房價,不敢組成家庭?又有多少單身者只想要孩子?更多細緻的實證研究,是思考生育政策的重要基礎。

持續推動友善、支持婚育的性別平權社會,更是根本。

「歐洲經驗告訴我們,家戶內的性別平等如果沒有跟上,整體生育率就很難提升。

」鄭雁馨這麼說,「育兒需要成為一整個村莊、社會、國家的事,而不是女性理所當然的天職。

」採訪編輯|劉芝吟美術設計|林洵安*本文經授權轉載自「研之有物」,原文:為何孩子越生越少?人口學家鄭雁馨談少子化困境責任編輯:易佳蓉核稿編輯:李頤欣 延伸閱讀 主編精選 壽險業爭議不斷、保費恐上漲!保單健檢最先看醫療險 「適婚仍單身」經濟是主因?一個七年級女生的告白:問題是找不到對的人 中美日韓,年輕人的「不生心聲」:比起育兒津貼,房產政策真的更重要? 嫁得好不如賺得多!中國女性正用財富擺脫男性和未婚汙名 下滑載入更多報導 人口學 臺灣 婚育文化 低生育率 未婚率 網民肥皂箱 商周讀者群 這是一個開放給所有商周讀者發聲的管道,如果你有意見想法不吐不快,歡迎站上我們準備的肥皂箱,大聲說出來!(來稿請寄至[email protected]) 廣告 留言討論 相關文章 輕症居家隔離怎麼辦?7大QA一次看!同住照護者該注意4事項 安倍晉三過世,享年67歲 速度是競爭的本質!善用四步驟循環,讓你跑得比對手還要快 我與商周》業界教育資源少,京元電子如何突破育才困境? 廣告 大家都在看 曾「埋頭苦幹、不知變通」的京都橘,6年進不了全國比賽⋯他們如何翻轉頹勢? 不需要把同事當朋友!謝文憲:45歲以後,你要交的朋友是這一種 泰晤士大學排名出爐!這些私校表現亮眼,超越清交成 大獎晚到、清白遲來 翁啟惠一千天孤獨實驗室日子 廣告 熱門快訊 廣告 立即註冊 獲得免費閱讀點數 付費訂閱 訂閱商周數位閱讀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