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聯盟 - MBA智库百科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歐洲聯盟(歐盟,European Union,EU)歐盟官方網站地址:http://europa.eu/ “總有 ... 隨著新一波的擴張,《馬斯特裡赫特條約》在1992年2月7日簽署成立歐洲聯盟,併在 ... 歐洲聯盟 用手机看条目 扫一扫,手机看条目 出自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歐洲聯盟,歐盟,EuropeanUnion,EU 歐洲聯盟(歐盟,EuropeanUnion,EU) 歐盟官方網站地址:http://europa.eu/   “總有一天,到那時,……,所有的歐洲國家,無須丟掉你們各自的特點和閃光的個性,都將緊緊地融合在一個高一級的整體里;到那時,你們將構築歐洲的友愛關係……”  ——維克多·雨果 目錄 1什麼是歐洲聯盟 2歐洲聯盟的歷史 2.1“歐洲聯合”的構想 2.2戰後初期的聯合 2.3歐盟的擴張 2.4英國脫歐 2.5歐洲聯盟的成立 2.6新時期的發展 3歐洲聯盟的主要標誌 3.1歐盟的會旗 3.2歐盟的會徽 3.3歐盟的語言 3.4歐盟的主要出版物 3.5歐盟的統一貨幣 4歐盟的主要組織機構 4.1理事會 4.2歐盟委員會 4.3歐洲議會 4.4歐洲法院 4.5審計院 5歐洲聯盟的主要原則 6歐洲聯盟的經濟發展 7歐洲聯盟的財政政策 8歐洲聯盟的對外關係 9歐洲聯盟的債務危機 10歐洲聯盟的地位 11相關條目 [編輯]什麼是歐洲聯盟   歐洲聯盟(英語:EuropeanUnion(縮寫:EU);德語:EuropäischeUnion(縮寫:EU);法語:Unioneuropéenne(縮寫:UE),簡稱歐盟。

歐洲聯盟是根據1992年簽署的《馬斯特裡赫特條約》(也稱《歐洲聯盟條約》)所建立的國際組織,現擁有27個會員國,正式官方語言有24種,參見歐盟官方語言名稱列表)。

規範歐洲聯盟的條約經過多次修訂,目前歐洲聯盟的運作方式是依照《裡斯本條約》。

政治上所有成員國均為民主國家(2008年《經濟學人》民主狀態調查),經濟上為世界上第一大經濟實體,軍事上絕大多數歐洲聯盟成員國為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成員。

歐洲聯盟2007年成員國   歐洲聯盟的歷史可追溯至1952年建立的歐洲煤鋼共同體,當時只有六個成員國。

1958年又成立了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1967年統合在歐洲各共同體之下,1993年又統合在歐洲聯盟之下,歐盟已經漸漸地從貿易實體轉變成經濟和政治聯盟。

同時,歐共體和後來的歐洲聯盟在1973年至2013年期間進行了八次擴大,成員國從6個增至28個。

起初推動歐盟建立的動機,是渴望重建二戰後損失慘重的歐洲,以及擔憂歐洲會再度陷入戰爭泥潭。

  歐洲聯盟的主要機構有歐洲理事會(成員國家首腦組成)、歐盟理事會(成員國家部長組成的歐盟的上議院)、歐盟委員會(歐盟的行政機構)、歐洲議會(歐盟的眾議院)、歐洲法院、歐洲中央銀行等。

此外,歐洲原子能共同體也在歐洲共同體的管轄範圍之內,但在法律上是獨立於歐洲聯盟的國際組織。

  目前歐盟的主要議題是歐盟的擴大、落實《裡斯本條約》、全球暖化問題、非歐元區成員國加入歐元區、主權債務危機。

  2012年10月12日,歐洲聯盟獲頒諾貝爾和平獎。

2020年1月31日,隨著英國正式“脫歐”,歐盟成員國也隨之減少為27個。

[編輯]歐洲聯盟的歷史 [編輯]“歐洲聯合”的構想   歷史上,曾有數個帝國用武力統一了歐洲的廣大地區,像是羅馬帝國、法蘭克帝國、神聖羅馬帝國、法蘭西第一帝國和納粹德國。

而王朝聯盟(Dynasticunion)則是統一歐洲領土的和平手段,另外也有少數的國家聯盟,如地處中東歐的波蘭立陶宛聯邦、地處中歐的奧匈帝國和地處亞洲西部、歐洲東南部和非洲北部的封建神權大帝國——奧斯曼帝國。

  歐洲統一的思想,在20世紀以前就已經出現。

中世紀時期的法蘭克帝國和神聖羅馬帝國等都將歐洲許多地區統一在其疆域之內。

1453年,拜占庭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被奧斯曼帝國攻破後,波希米亞國王喬治就於1646年建議,歐洲基督教國家應該組成聯盟,對抗奧斯曼帝國的擴張。

1776年,美國獨立戰爭爆發,當時就有歐洲人設想歐洲仿效美利堅合眾國,建立歐洲合眾國,支持此提議者包括拉法耶特侯爵、泰狄士·高斯士高等。

19世紀初,拿破侖曾在大陸封鎖期間在歐洲大陸實行關稅同盟。

最初於1948年由荷蘭、比利時、盧森堡三國組成的關稅聯盟,主要是免除關稅,開放原料、商品的自由貿易。

該關稅同盟對今天歐盟的建立發展有著不可磨滅的作用。

  歐洲土地上的戰爭帶來的破壞,讓許多人開始支持某些形式的歐洲統合,知名人士有威廉·賓(WilliamPenn)、AbbotCharlesdeSaint-Pierre、維克多·雨果、RichardCoudenhove-Kalergi和朱塞佩·馬志尼。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大量的傷亡使得這些想法在西歐逐漸茁壯,但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西歐各國才開始採取實際手段。

但在地處東歐和北亞的俄羅斯,或許是堅持其共產主義的政治思想,戰爭所帶來的破壞並未帶起與西歐各國同樣的看法。

  國際泛歐聯盟是世界大戰時期和開始宣揚歐盟思想之間的代表性組織。

[編輯]戰後初期的聯合   在兩次毀滅性的世界大戰後,政治氣氛支持能確保和平的國際聯盟。

  1939年至1945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所造成的人力與經濟損失,帶給歐洲極大的打擊。

奧辛維茲大屠殺等事件證明瞭戰爭與極端主義的可怕。

特別是核武器的問世,使得世人希望能避免過去的錯誤,避免戰爭。

另外,西歐國家再也無法鞏固他們原有的列強地位,使得讓世界上出現了美國和蘇聯這兩個對立的超級強權。

  為了確保德國不會再次威脅到和平,德國部分重工業遭到拆除,煤炭開采區被隔離(薩爾、西里西亞)或由國際控管(德國魯爾區)。

  隨著丘吉爾在1946年所提出的“歐羅巴合眾國”(UnitedStatesofEurope),及其他人士的類似聲明不斷提出,1949年成立的歐洲委員會成為第一個泛歐組織。

隔年5月9日,法國外交部長羅伯特·舒曼提出整合歐洲煤鋼工業的共同體,這兩項產品是軍事武器的必要原件。

(參見:舒曼計劃)   以該演講為基礎,法國、義大利、比荷盧三國(比利時、荷蘭和盧森堡)以及西德簽署《巴黎條約》,隔年成立歐洲煤鋼共同體,接管魯爾區的管理權並取消部分德國工業生產的限制。

它也催生了最早的機構,像是最高總署(HighAuthority,現在的歐盟執委會)和共同議會(CommonAssembly,現在的歐洲議會)。

這兩個機構的首位主席是讓·莫內和保羅-亨利·斯巴克。

  在防禦(歐洲防衛共同體,EuropeanDefenceCommunity)和政治(歐洲政治共同體,EuropeanPoliticalCommunity)共同體成立失敗之後,各國領導人召開墨西拿會議(MessinaConference),成立斯巴克委員會(SpaakCommittee),併發表斯巴克報告(Spaakreport)。

1956年5月29至30日召開的威尼斯會議(VeniceConference)承認該報告,並決議組織一個“政府間會議”(IntergovernmentalConference)。

“共同市場與原子能共同體政府間會議”(IntergovernmentalConferenceontheCommonMarketandEuratom)將焦點放在經濟統合,並促成1957年《羅馬條約》的簽署,成立歐洲經濟共同體與歐洲原子能共同體。

  雖然這兩個新的共同體與歐洲煤鋼共同體享有一樣的法院及共同議會,但雙方是互相獨立的。

新共同體的行政機構稱為“委員會”(Commission),與歐洲煤鋼共同體的“最高總署”作區隔。

歐洲經濟共同體由華特·哈爾斯坦(WalterHallstein)擔任主席,歐洲原子能共同體領導人則為路易斯·阿曼德(LouisArmand)。

前者將發展會員國間的關稅同盟,後者將整合核能部門。

  1960年代,法國試圖限制超國家權力,並拒絕英國成為會員國,使得緊張情勢逐漸浮現。

然而,1965年,各國達成協議合併三大共同體,簽訂《布魯塞爾條約》,併在1967年7月1日正式生效,成立歐洲各大共同體。

吉恩·瑞伊(JeanRey)主持合併後的第一屆委員會。

[編輯]歐盟的擴張   經過多次協商、法國總統的改選,丹麥、愛爾蘭和英國(包括直布羅陀)在1973年1月1日正式加入歐洲各大共同體。

這是歐共體的第一次擴張。

1979年,歐洲議會舉行第一次直接普選,選出410位議員。

隨後這些議員選出第一位女性歐洲議會議長西蒙娜·韋伊(SimoneVeil)。

  1981年1月1日,在六年前就提出申請的希臘成為會員國。

1985年,自丹麥獲得地方自治權的格陵蘭投票脫離共同體。

西班牙與葡萄牙(1977年申請)在1986年1月1日第三次擴張成為會員國。

  1986年,歐盟執委會主席雅克·德洛爾正式通過歐盟旗幟的採用。

1986年2月,領導人簽署《單一歐洲法案》。

其內容論及機構改革,包括擴展共同體權利(特別是外交政策)。

該法案是完成單一市場的重要要件,併在1987年7月1日正式實施。

  土耳其在1987年申請加入共同體,成為申請期最長的一個國家。

1989年,東歐劇變,柏林牆倒塌,鐵幕落幕。

兩德統一,也打開了東歐集團通往共同體的門(哥本哈根標準)。

  隨著新一波的擴張,《馬斯特裡赫特條約》在1992年2月7日簽署成立歐洲聯盟,併在隔年正式生效。

[編輯]英國脫歐 根據英國廣播公司網站最新消息稱,當地時間2016年6月23日,英國就是否留在歐盟舉行全民公投。

投票結果顯示支持“脫歐”的票數以微弱優勢戰勝“留歐”票數,英國將脫離歐盟。

2017年3月28日,在英國倫敦,行人經過英國議會大廈。

經過9個多月的爭論和醞釀,英國政府定於本月29日宣佈啟動脫離歐盟的程式,英國“脫歐”將由此邁出標誌性一步。

2017年3月29日,英國首相特雷莎·梅定於啟動《裡斯本條約》第50條,正式啟動“脫歐”程式,英國經濟將接受“脫歐”帶來的全面挑戰。

2017年12月8日消息,英國與歐盟達成歷史性脫歐協議,從而為貿易談判鋪平了道路。

2018年6月26日,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批准脫歐法案成為法律,允許英國退出歐盟。

2019年6月,歐盟委員會公報說,“歐洲高性能計算共同計劃”已從歐盟成員國中選定8處地點建設“世界級”超級電腦中心。

2020年1月23日,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簽署批准了英國議會此前通過的“脫歐”協議相關法案。

2020年1月24日上午,歐洲理事會、歐盟委員會主席簽署英國“脫歐”協議。

2020年1月30日,歐盟正式批准了英國脫歐。

倫敦時間,2020年1月31日23時,英國正式“脫歐”,結束其47年的歐盟成員國身份。

2020年12月24日,歐盟委員會宣佈,經過多輪激烈談判,歐盟與英國當天終於就包括貿易在內的一系列合作關係達成協議,為英國按照原計劃在2020年結束“脫歐”過渡期掃清障礙。

[編輯]歐洲聯盟的成立   1993年11月1日,《馬斯特裡赫特條約》正式生效,創立歐洲聯盟及包含外交、內政和歐洲共同體的歐盟三支柱。

1994年的歐洲議會選舉,社會主義團體維持其議會第一大黨的地位。

執委會提議雅克·桑特擔任執委會主席,但其實他被視為第二選擇。

議會勉強批准桑特的任命案,但他所領導的執委會則獲得強力的支持(416票贊成、103票反對)。

  1994年3月30日,奧地利、瑞典、芬蘭和挪威的入盟協商完成。

各國舉行公民投票,除了挪威以外,其他各國均通過加入歐盟的提案。

然而,挪威與冰島、列支敦斯登等歐洲自由貿易聯盟成員國在1994年1月1日加入歐洲經濟區。

瑞士曾計劃加入歐洲經濟區,但遭到公民投票否決。

隔年,申根公約正式生效,到1996年年底已擴展到近乎全歐盟會員國。

1994年1月1日,歐洲經濟暨貨幣聯盟(EconomicandMonetaryUnionoftheEuropeanUnion)進入第二階段,成立歐洲貨幣管理局,1998年一月歐洲中央銀行成立,1999年歐元開始運作,2002年1月1日,硬幣與紙幣開始流通,完全代替舊有貨幣。

  90年代,巴爾幹地區的衝突給予歐盟發展共同外交與安全政策強大的動力。

歐盟在衝突之初未能及時反應,而聯合國維和部隊無法阻止歐洲在二戰之後最大傷亡、發生於波斯尼亞和赫塞哥維納的斯雷佈雷尼察屠殺。

最後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介入戰爭,迫使雙方坐上談判桌。

1999年3月24日,科索沃的局勢使得歐盟發表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聲明,並迫使北約介入科索沃與塞爾維亞之間的衝突。

相較於波斯尼亞衝突,這次歐盟更為積極,之前的失敗使得歐盟希望在外交事務上更有效力。

歐盟早期的外交經驗顯現在1999年5月1日生效的《阿姆斯特丹條約》,以及1997年西歐聯盟領導人所發表,關於歐盟及北約兩組織所扮演的角色的宣言。

之後,《尼斯條約》加強了高級代表(HighRepresentative)與外交政策的合作。

  1999年3月,爆發預算危機。

議會拒絕批准執委會所提出的預算案,理由是執委會財政管理不當、欺騙及裙帶關係。

議會成立調查委員會,調查結果在1999年3月15日發表,內容大力抨擊執委會。

原來唯一表態支持的主流政黨歐洲社會黨決定不再支持,並與議會準備罷免執委會。

在報告出爐的當天傍晚,歐盟執委會宣佈總辭。

該危機嚴重損害了歐盟執委會面對全球危機的立場,而歐洲理事會也逐漸不信任執委會。

歐洲懷疑主義在後德洛爾時代更加根深蒂固,理事會與議會也在之後幾年不斷質疑執委會的立場。

很快地,繼任的執委會成立反欺詐部門OLAF。

  1999年議會選舉,歐洲人民黨擠下社會黨成為第一大黨,羅馬諾·普羅迪所率領的新任執委會成立反欺詐部門OLAF。

在《阿姆斯特丹條約》賦予的新權力下,部分人士稱普羅迪為“歐洲第一任首相”。

6月4日,哈維爾·索拉納被任命為歐盟理事會秘書長兼共同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它也被部分人視為歐洲第一任外交部長。

《尼斯條約》在2001年2月26日簽訂,隔年2月1日正式生效,開始起草歐盟憲法。

《尼斯條約》在2004年擴張之前完成了最後的準備階段。

[編輯]新時期的發展   2004年6月10日至13日,25個會員國參與史上最大的跨國選舉(世界第二大的民主選舉)。

這次議會選舉是歐洲人民黨-歐洲民主派的第二次勝利。

同時這場選舉也出現了最低的投票率(45.5%),是第二次低於50%。

2004年7月22日,若澤·曼努埃爾·巴羅佐被新議會任命為下屆執委會主席。

不過他所率領的25名新任委員立刻面對艱難的困境。

議會反對他所提出的部分委員名單,使得巴羅佐必須撤回名單重新提案。

因此普羅迪團隊必須延長任期至11月22日,新任委員名單正式批准為止。

  《歐盟憲法》於2004年10月28日簽署。

雖然議會先批准該條約,但一些國家在2005年舉行了該議題的公民投票。

西班牙是第一個公民投票的國家,支持率高達77%。

但法國的投票結果卻造成了條約推行的阻礙,以反對率58%否決批准《歐盟憲法》。

不久之後,荷蘭的投票結果與法國相同,以61%的反對率遭到否決。

這兩次結果幾乎中止了條約的推行。

雖然盧森堡的投票以57%的支持率通過批准,但並未改變當時的處境。

領導人宣佈將深思投票結果,進入“思考期”。

  2007年,領導人正式結束“思考期”,併在3月25日簽訂《柏林宣言》(《羅馬條約》50周年)。

該宣言是為尋找新體制提供新的動力。

同年,歐洲理事會同意撤銷憲法,但憲法中大部分的變革將保留在修訂條約中。

2007年12月13日,《裡斯本條約》簽署,並打算在2008年結束前批准,在2009年1月1日正式生效。

不同於憲法,《裡斯本條約》將只有愛爾蘭舉行公民投票。

2008年6月12日,愛爾蘭的投票結果顯示有53%的民眾不同意批准《裡斯本條約》。

2009年10月2日,愛爾蘭又以超過60%的贊成票,通過了《裡斯本條約》。

至此,《裡斯本條約》已在27個歐盟成員國中獲得通過。

  2007年1月1日,歐盟第五次擴張,羅馬尼亞與保加利亞正式加入。

因此,議會將新增53位議員,執委會增加兩個職位。

羅馬尼亞委員的職位名稱為歐洲執委會多語委員(EuropeanCommissionerforMultilingualism),遭到部分人士批評太過狹隘。

  同天,斯洛維尼亞開始使用歐元,但立陶宛等其他國家因通貨膨脹而拒絕。

馬爾他和塞普勒斯在2008年1月1日開始使用歐元。

斯洛伐克在2009年1月1日成為歐元區第16個會員國。

[編輯]歐洲聯盟的主要標誌 [編輯]歐盟的會旗   1986年5月29日正式懸掛,會旗為天蘭色底,上面有12顆金黃色的星,而這12顆星代表的不是成員國數字,而是完美的象徵,是聖母瑪利亞的象徵。

製作會旗的目的是表示要建立一個統一的歐洲,增強人們對歐洲聯盟和歐洲同一性的印象。

[編輯]歐盟的會徽   1988年1月開始使用,會徽的底呈蘭色,上面12顆金星圍成一個圓圈,圓圈中間為各成員國國名。

[編輯]歐盟的語言   歐盟共有24種官方語言,除英語外,按字母順序分別為: 1.保加利亞語 2.克羅埃西亞語 3.捷克語 4.荷蘭語 5.丹麥語 6.愛沙尼亞語 7.芬蘭語 8.法語 9.德語 10.希臘語 11.匈牙利語 12.愛爾蘭語 13.義大利語 14.拉脫維亞語 15.立陶宛語 16.馬爾他語 17.波蘭語 18.葡萄牙語 19.羅馬尼亞語 20.斯洛伐克語 21.斯洛維尼亞語 22.西班牙語 23.瑞典語   歐盟27個成員國中,盧森堡(德語、法語等)、比利時(荷蘭語、法語等)、奧地利(德語)和塞普勒斯(希臘語)4國沒有自己獨立的語言。

英國雖然已經脫歐,但英語仍然被保留為歐盟官方語言之一。

上述24種語言均享有同等權利,歐盟所有官方文件、出版物、重要會議以及官方網站,均須同時使用這些語言。

其中,英語為最普遍學習的第一外語,德語為歐盟使用最廣泛的語言(作為母語和外語的人數),法語和西班牙語均為聯合國工作語言,且在歐盟外有較歐盟內更多的使用者。

[編輯]歐盟的主要出版物 《歐洲聯盟公報》 《歐洲聯盟月報》 《歐洲文獻》 《歐洲新聞—對外關係》 《歐洲經濟》等。

[編輯]歐盟的統一貨幣   歐盟的統一貨幣為歐元(euro),1999年1月1日正式啟用。

除英國、希臘、瑞典和丹麥外的11個國家於1998年首批成為歐元國。

2000年6月,歐盟在葡萄牙北部城市費拉舉行的首腦會議批准希臘加入歐元區。

歐元   這次會議還決定在2003年以前組建一支5000人的聯合警察部隊,參與處理髮生在歐洲的危機和衝突。

2002年1月1日零時,歐元正式流通。

2006年7月11日,歐盟財政部長理事會正式批准斯洛維尼亞在2007年1月1日加入歐元區,這將是歐元區的首次擴大。

同時該國將成為新加入歐盟的10個中東歐國家中第一個加入歐元區的國家。

[編輯]歐盟的主要組織機構 [編輯]理事會 歐盟(EuropeanUnion,EU)總部大樓   理事會(TheCounciloftheEuropeanUnion)包括歐洲聯盟理事會和歐洲理事會。

歐洲聯盟理事會原稱部長理事會,是歐盟的決策機構,擁有歐盟的絕大部分立法權。

由於馬約賦予了部長理事會以歐洲聯盟範圍內的政府間合作的職責,因此部長理事會自1993年11月8日起改稱作歐洲聯盟理事會。

歐洲聯盟理事會分為總務理事會和專門理事會,前者由各國外長參加,後者由各國其他部長參加。

歐洲理事會即歐共體成員國首腦會議,為歐共體內部建設和對外關係制定大政方針。

1974年12月歐共體首腦會議決定,自1975年起使首腦會議制度化,並正式稱為歐洲理事會。

1987年7月生效的《歐洲單一文件》中規定,歐洲理事會由各成員國國家元首或政府首腦,以及歐洲共同體委員會主席組成,每年至少舉行兩次會議。

馬約則明確規定了歐洲理事會在歐洲聯盟中的中心地位。

理事會主席由各成員國輪流擔任,任期半年。

順序基本按該國文字書寫的國名字母排列。

  2009年11月19日,歐盟27國領導人在布魯塞爾召開特別峰會,選舉出比利時首相赫爾曼·範龍佩為首位歐洲理事會常任主席,英國歐盟貿易委員凱瑟琳·阿什頓為歐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級代表。

歐洲理事會常任主席與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是按照2009年11月3日通過的《裡斯本條約》設立的。

根據職務特點及內容,這兩個職務還被形象地稱為“歐盟總統”和“歐盟外長”。

根據規定,範龍佩於2010年1月1日正式上任,而對阿什頓的任命還需要經過歐洲議會的批准。

[編輯]歐盟委員會   歐盟委員會(EuropeanCommission)是常設執行機構。

負責實施歐共體條約和歐洲聯盟理事會作出的決定,向理事會和歐洲議會提出報告和建議,處理歐盟日常事務,代表歐共體進行對外聯繫和貿易等方面的談判。

委員會由27人組成,每個成員國各1人。

主席由首腦會議任命,任期2年;委員由部長理事會任命,任期4年。

[編輯]歐洲議會   歐洲議會(TheEuropeanParliament)是歐盟監督、咨詢機構。

歐洲議會有部分預算決定權,並可以2/3多數彈劾委員會,迫其集體辭職。

議員共有518名,法國、德國、英國、義大利各81名,西班牙60名、荷蘭25名,比利時、希臘、葡萄牙各24名,丹麥16名,愛爾蘭15名,盧森堡6名。

議長任期2年半,議員任期5年。

議會秘書處設在盧森堡。

每月一次的議會例行全體會議在法國斯特拉斯堡舉行,特別全體會議和各黨團、委員會會議在布魯塞爾舉行。

[編輯]歐洲法院   歐洲法院(TheCourtofJustice)是歐盟的仲裁機構。

負責審理和裁決在執行歐共體條約和有關規定中發生的各種爭執。

[編輯]審計院   歐盟審計院(TheCourtofAuditors)成立於1977年10月,由12人組成,均由理事會在徵得歐洲議會同意後予以任命。

審計院負責審計歐共體及其各機構的賬目,審查歐共體收支狀況,並確保對歐共體財政進行正常管理。

其所在地為盧森堡。

  此外,歐盟還設有經濟和社會委員會(TheEuropeanEconomicandSocialCommittee)、地區委員會(TheCommitteeoftheRegions)、歐洲煤鋼共同體咨詢委員會、歐洲投資銀行。

[編輯]歐洲聯盟的主要原則   ①實現關稅同盟和共同外貿政策   1967年起歐共體對外實行統一的關稅率,1968年7月1日起成員國之間取消商品的關稅和限額,建立關稅同盟(西班牙、葡萄牙1986年加入後,與其他成員國間的關稅需經過10年的過渡期後才能完全取消)。

1973年,歐共體實現了統一的外貿政策。

馬約生效後,為進一步確立歐洲聯盟單一市場的共同貿易制度,歐共體各國外長於1994年2月8日一致同意取消此前由各國實行的6400多種進口配額,而代之以一些旨在保護低科技產業的措施。

  ②實行共同的農業政策   1962年7月1日,歐共體開始實行共同農業政策。

1968年8月開始實行農產品統一價格;1969年取消農產品內部關稅;1971年起對農產品貿易實施貨幣補貼制度。

  ③建立政治合作制度   1970年10月建立。

1986年簽署,1987年生效的《歐洲單一文件》,把在外交領域進行政治合作正式列入歐共體條約。

為此,部長理事會設立了政治合作秘書處,定期召開成員國外交部長參加的政治合作會議,討論並決定歐共體對各種國際事務的立場。

1993年11月1日馬約生效後,政治合作制度被納入歐洲政治聯盟活動範圍。

  ④基本建成內部統一大市場   1985年6月歐共體首腦會議批准了建設內部統一大市場的白皮書,1986年2月各成員國正式簽署為建成大市場而對《羅馬條約》進行修改的《歐洲單一文件》。

統一大市場的目標是逐步取消各種非關稅壁壘,包括有形障礙(海關關卡、過境手續、衛生檢疫標準等)、技術障礙(法規、技術標準)和財政障礙(稅別、稅率差別),於1993年1月1日起實現商品、人員、資本和勞務自由流通。

為此,歐共體委員會於1990年4月前提出了實現上述目標的282項指令。

截至1993年12月10日,264項已經理事會批准,尚有18項待批。

在必須轉化為12國國內法方可在整個聯盟生效的219項法律中,已有115項被12國納入國內法。

需轉化為成員國國內法的法律,平均已完成87%。

1993年1月1日,歐共體宣佈其統一大市場基本建成,並正式投入運行。

歐盟示意圖   ⑤建立政治聯盟   1990年4月,法國總統密特朗和聯邦德國總理科爾聯合倡議於當年底召開關於政治聯盟問題的政府間會議。

同年10月,歐共體羅馬特別首腦會議進一步明確了政治聯盟的基本方向。

同年12月,歐共體有關建立政治聯盟問題的政府間會議開始舉行。

經過1年的談判,12國在1991年12月召開的馬斯特裡赫特首腦會議上通過了政治聯盟條約。

其主要內容是12國將實行共同的外交和安全政策,並將最終實行共同的防務政策。

此外還實行了共同的漁業政策、建立歐洲貨幣體系、建設經濟貨幣聯盟等措施。

[編輯]歐洲聯盟的經濟發展   歐盟的誕生使歐洲的商品、勞務、人員、資本自由流通,使歐洲的經濟增長速度快速提高。

1995年至2000年間經濟增速達3%,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由1997年的1.9萬美元上升到1999年的2.06萬美元。

歐盟的經濟總量從1993年的約6.7萬億美元增長到2002年的近10萬億美元。

  歐盟是世界上一支重要的經濟力量。

28國面積為242.0萬平方千米,人口3.50億。

1992年歐共體12國國內生產總值為68412億美元(按當年匯率和價格)。

歐共體是世界上最大的貿易集團,1992年外貿總額約為29722億美元,其中出口14518.6億美元,進口15202.7億美元。

  歐盟成立後,經濟快速發展,數據顯示1995年至2000年間經濟增速達3%,國內生產總值由1997年的1.9萬美元提升到1999年的2.06萬美元。

歐盟的經濟總量由1993年的約6.7萬億美元增長到2002年的近10萬億美元。

  歐盟的經濟實力已經超過美國居世界第一。

而隨著歐盟的擴大,歐盟的經濟實力將進一步加強,尤其重要的是,歐盟不僅因為新加入國家正處於經濟起飛階段而擁有更大的市場規模與市場容量,而且歐盟作為世界上最大的資本輸出的國家集團和商品與服務出口的國家集團,再加上歐盟相對寬容的對外技術交流與發展合作政策,對世界其他地區的經濟發展特別是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至關重要。

歐盟可以稱得上是個經濟“巨人”。

  2010年歐盟國內生產總值16.106萬億美元,人均GDP32283美元。

[編輯]歐洲聯盟的財政政策   1993年生效的《馬斯特裡赫特條約》(簡稱《馬約》)和1997年生效的《穩定與增長公約》(又稱《阿姆斯特丹條約》,簡稱《公約》),規定了歐盟財政政策的基本規則。

《馬約》對成員國財政政策作出了原則性規定,即從1994年起,歐盟各成員國的財政赤字占GDP的比重(即赤字率)不能超過3%,政府債務占GDP的比重(即債務率)不能超過60%。

《公約》在進一步明確《馬約》規定的財政政策原則基礎上,確定了歐盟財政政策協調的規則、過度財政赤字的懲罰程式,以及建立預警機制監督各國財政運行狀況,保證各成員國在中期內(從1997—2004年)實現財政基本平衡或者略有盈餘。

《公約》被認為是歐盟經濟穩定的根本保證,也是歐元穩定的基石。

按照《公約》規定,成員國必須確定實現中期財政預算目標的時間表,努力在2004年實現預算基本平衡或略有盈餘;歐盟對成員國財政政策的制定及實施進行協調和監督,如果判定某一成員國赤字率可能或已經超過3%,就向該國提出警告並要求其進行糾正;如果成員國仍不執行,歐盟就會啟動過度赤字懲罰程式。

成員國赤字率連續三年超過3%,最多可處以相當於國內生產總值0.5%的罰款。

[編輯]歐洲聯盟的對外關係   歐共體同世界上許多國家和地區建立和發展了關係。

至1993年,已有157個國家向歐共體派駐外交使團,歐共體委員會也已在107個國家及國際組織所在地派駐代表團。

歐共體同其中的絕大多數國家締結了貿易協定、經貿合作協定或其他協定,並與一些地區性組織建立了比較密切的關係。

歐共體於1975年5月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正式關係。

歐盟今與美國關係美國經歷08年經濟危機後,通過對於歐元的貶值,轉嫁了自身的危機,同時使歐盟內部問題激化,例如西班牙、希臘內部的罷工。

  2000年10月23日,中國-歐盟第三次領導人會晤在北京舉行。

會議將就加強雙邊關係、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和控制非法移民等問題進行談判和討論。

  中華人民共和國與歐洲聯盟(其前身為歐洲共同體)1975年5月建交。

37年來,在雙方的共同努力下,中歐關係得到了長足發展。

在政治領域,歐盟先後制定了《歐中關係長期政策》、《歐盟對華新戰略》和《與中國建立全面伙伴關係》3個對華政策文件。

這些文件認為“歐洲同中國的關係必然成為歐洲對外關係,包括亞洲和全球關係中的一塊基石”,主張同中國建立全面的伙伴關係。

與此同時,中國也一再重申,中國與歐盟都是當今世界舞臺上維護和平、促進發展的重要力量,全面發展同歐盟及其成員國長期穩定的互利合作關係,也是中國對外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

  據中國海關統計,1997年,中國同歐盟國家貿易總額為430億美元,而1999年則達557億美元。

歐盟是繼日本和美國之後的中國第三大貿易伙伴,是中國引進外資及技術的重要地區。

中國則是居美國、瑞士和日本之後的歐盟第四大貿易伙伴。

據統計,90年代以來,歐盟對華投資項目已近1.2萬個,協議金額近400億歐元,實際投資達220億歐元。

歐盟對華投資大項目較多,而且技術含量高。

  2000年5月19日,中國與歐盟就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達成雙邊協議。

9月8日,歐盟委員會發表的《歐盟-中國關係報告》指出,歐盟與中國的關係在過去兩年裡得到加強並快速發展。

歐盟認為,越來越多的雙邊交往增進了相互瞭解,有利於互助互利。

報告認為,歐中雙方建立的每年一度的領導人會晤制度及歐盟與中國簽署關於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協議是歐中關係快速發展的明證。

[編輯]歐洲聯盟的債務危機   不斷升級的債務危機成為危及歐盟經濟複蘇的頭號殺手。

根據歐盟委員會2010年5月初發佈的預測,歐盟和歐元區的經濟增長率將僅為1%和0.9%,複蘇步伐明顯落後於美國等其他發達經濟體,更無法與新興經濟體相比。

  希臘等國發行的國債大量被歐洲金融機構內部“消化”,因此愈演愈烈的主權債務危機令歐洲金融形勢再度吃緊。

受債務危機影響,歐洲金融市場再度陷入劇烈動蕩,歐元信心遭遇沉重打擊。

自希臘債務危機爆發以來的半年多時間里,歐元對美元匯率已累計下挫約20%,並一度探至4年多來的新低,債務危機對於歐洲經濟的殺傷力由此可見一斑。

  債務危機更對經濟信心構成重創,導致私人消費和投資萎縮,令歐盟脆弱的經濟複蘇失去兩個重要的增長引擎。

當前,歐盟嚴峻的就業形勢依然沒有好轉,失業率仍在攀升,消費增長反彈勢弱。

截至2010年4月,歐元區失業率已升至10.1%,創下1998年8月以來的新高,歐盟失業率則升至9.7%。

  葡萄牙、義大利等國的形勢同樣不容樂觀。

甚至連身處歐元區之外的匈牙利和保加利亞等國也難免遭到殃及,一點點風吹草動都會挑動市場敏感的神經,掀起軒然大波。

  債務危機還將歐盟置於兩難境地。

為了遏制危機蔓延,歐盟各國紛紛出台財政緊縮計劃,削減公共支出,努力鞏固財政,以重塑市場信心,但在經濟複蘇尚未企穩的情況下,急於“退出”卻有可能令複蘇夭折。

[編輯]歐洲聯盟的地位   一、經濟:由於歐盟的基礎是經濟合作,所以各成員國經濟聯合度是很高的。

從最初的歐洲共同體開始,直到歐盟的建立,歐盟各國內部已經是貿易無邊界,對於基礎設施的建立也有了一定的共同性。

目前歐盟的國內生產總值已經超過了美國,成為了世界最大的經濟實體。

無邊界的政策使他們內部貿易更加繁榮,同時共同聯合的經濟政策是他們在對危機有了更強的抵抗力。

歐元的發行,歐洲銀行的建立,使歐盟的經濟實力進一步提升。

並且歐元作為世界儲備貨幣的地位也在逐步上升。

歐盟制定世界經濟規則的能力也越來越強,在世界經濟舞臺上,制定游戲規則的能力取決於經濟實力。

在經過半個世紀的發展之後,歐洲已重新成為世界經濟的最重要力量之一。

歐洲經濟聯合的初動力之一就是美國的支持,因為那時是兩極的格局,這是美國處於爭霸的必然結果。

只是現在多極的世界,歐美的關係應該重新定位。

歐盟顯然不再滿足美國制定的世界規則,他現在的經濟地位對美國有一定的挑戰性。

但是,就算是高度聯合的經濟體,他們內部也不是舉手同足的,目前歐元區國家也只有17個,還有11個沒有加入,其中就有舉足輕重的英國。

  二、政治:歐盟在尋求經濟一體化的同時也不斷加強著政治一體化,1993年11月1日,《馬斯特裡赫特條約》正式生效標志著歐盟的誕生。

在對外政策上,代表其成員在世界貿易組織,在八國集團首腦會議和在聯合國的會議上發言,維護其成員國利益。

隨著歐盟的東擴,它大有與俄羅斯平分歐洲的趨勢。

就以中國入世來說,歐盟就作為一個整體與中國談判。

種種跡象表明歐盟的政治勢力不容小覷。

只是經濟聯盟尚且不夠全面,何況政治。

事實上,歐洲的社會精英是希望建設一個大歐洲,可普通民眾對此就不是有多熱心了。

可以說歐洲在政治一體化的道路上不斷受挫。

《歐盟憲法》於2004年10月28日簽署。

雖然議會先批准該條約,但一些國家在2005年舉行了該議題的公民投票卻遭到否定。

由此,只好修改成為《裡斯本條約》。

除了普通民眾不願失去國家主權之外,就是各個國家對待美歐關係也是一大障礙,英國,荷蘭,西班牙希望保持現在的狀態,由美國領導著歐洲,而法德更願意歐美關係是一種平起平坐的局面。

所以歐盟的政治地位遠遠不及經濟巨人的地位。

  三、軍事:我們通常只說歐盟是一個政治經濟實體,很少提及他的軍事防衛方面的合作。

最初歐洲原子能共同體是為了控制核能的濫用,包括歐盟的建立有一種原因就是平衡法德勢力,防止德國的再度崛起。

這些都是內在的防衛,有著很深的美國烙印。

還有歐洲聯盟與北約兩大組織成員的交叉,使得歐盟的軍事合作變得不十分明朗,美國在軍事上占據著主導地位。

所以歐盟既然不存在軍事聯合,就談不到軍事地位,有的只是成員國的軍事地位,或者是北約的軍事地位。

  四、文化:歐洲的聯合,潛在的原因還是文化的接近。

近來,國家軟實力的提出,也使得文化成為綜合國力的一項指標。

由於歐洲近代的擴張,在文化方面,歐盟還是有著巨大地位的,幾乎所有國家近代化的模板都是歐洲。

但是在多元化的今天,歐洲已經失去了文化中心的地位。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歐盟是一個"經濟巨人、政治矮子、軍事侏儒"的形象,它是一個國家聯盟又勝於聯盟,不是一個國家卻體現了國家的部分性質。

潛力巨大,卻受到了內外多種因素的牽制,但仍不免成為了多極世界中的重要一極。

總之,他越聯合越強大,越分離越弱小。

無論將來他是否會成為一個國家,或是以一種特殊的狀態存在,都會為世界多極化貢獻他的一份力量。

[編輯]相關條目 歐洲一體化 歐洲共同體 歐洲原子能共同體 歐洲煤鋼共同體 歐元 歐元區 歐洲債務危機 希臘債務危機 裡斯本條約 歐洲中央銀行 經濟全球化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取自"https://wiki.mbalib.com/zh-tw/%E6%AC%A7%E6%B4%B2%E8%81%94%E7%9B%9F"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81 赏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下载MBA智库,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复制该内容请前往MBA智库App 立即前往App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或投訴舉報。

本條目相關文檔  歐洲聯盟銀行監理體系之研究77頁 歐洲聯盟擴大對歐洲一體化及世界經濟的影響5頁 歐洲聯盟共同就業政策及其面臨的挑戰2頁 歐洲聯盟50年-歐盟的形成與發展34頁 歐洲聯盟反傾銷直接訴訟中的臨時救濟措施7頁 {安全生產管理}歐洲聯盟食品安全要求和WTOSPS協定136頁 當代建築歐洲聯盟獎_密斯_凡_德_羅獎_作品展回顧2頁 歐洲職業足球聯盟的法律規制68頁 第十三章歐洲貨幣聯盟31頁 淺析歐洲貨幣聯盟的匯率關係10頁 更多相關文檔 本条目相关课程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蔓草寒烟,苦行者,AngleRoh,山林,Lolo,Kane0135,Vulture,Zfj3000,Cabbage,Dan,Diasy7704,鲈鱼,Yixi,KAER,Mis铭,方小莉,Frawewdccder,Tracy,Lin,刘维燎,苏青荇,Lpz. 頁面分類:國際經貿組織 評論(共4條)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歐洲聯盟"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Yixi(討論|貢獻)在2011年11月16日14:56發表 謝謝指正,原文已修正哦!~ MBA智庫百科是可以自由參與的百科,如有發現錯誤和不足,您也可以參與修改編輯,只要通過網頁右上角的創建新帳號,創建用戶名後即可參與,期待您的加入哦!~ 回複評論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178****3258(討論|貢獻)在2018年11月22日17:05發表 所以說,現在歐盟是28個還是27個國家? 回複評論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118.150.176.*在2020年5月20日02:08發表 178****3258(討論|貢獻)在2018年11月22日17:05發表 所以說,現在歐盟是28個還是27個國家? 28 回複評論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182.35.5.*在2020年8月26日11:56發表 118.150.176.*在2020年5月20日02:08發表 28 27啊 回複評論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导航 首页 文档 百科 课堂 商学院 资讯 国际MBA 商城 企业服务 個人工具 用戶登錄創建新帳號 打开APP 搜索   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2,372个条目   首页   管理   营销   经济   金融   人力资源   咨询   财务   品牌   证券   物流   贸易   商学院   法律   人物   分类索引   查看 條目討論編輯收藏 简体中文繁体中文 工具▼ 鏈入頁面 鏈出更改 上載文件 特殊頁面 可列印版 永久链接 導航 最新資訊 最新评论 最新推荐 热门推荐 编辑实验 使用帮助 创建条目 随便看看 成吉思汗ENFPISFPINFPENTJINFJISTP(人格特質理論)焦慮型依戀INTJ黑暗森林法則 奶頭樂理論蘑菇管理定律猴子管理法則情緒ABC理論100個最流行的管理辭彙垃圾人定律21天效應破窗效應SWOT分析模型墨菲定律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最後更改15:59,2021年5月24日. 智库首页- 百科首页- 关于百科- 客户端- 人才招聘- 广告合作- 权利通知-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友情链接 ©2022MBAlib.com,Allrightsreserved.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2707号 问题分类 类型 反馈内容 添加图片(选填)0/9 联系方式 取消 提交 提交成功 反馈结果请前往MBA智库App查看(我的>帮助与反馈>我的反馈) 知道了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