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324_五蘊與五「取」蘊~百花叢裡過,片葉不沾身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五蘊」是一種呈現的相貌,而「五取蘊」則是眾生流轉生死的根本原因。

印公的<成佛之道>中云:「苦者求不得,怨會愛別離,生老與病死,總由五蘊聚 ... TOP 釋印隆 以戒為師 以法相會 解行並重 智慧如海 留言 Facebook 妙法華 彌勒法門 妙法安樂 2008年3月24日星期一 20080324_五蘊與五「取」蘊~百花叢裡過,片葉不沾身    「五蘊」與「五取蘊」是我們常聽到的佛學名相,一般都會將「五蘊」與「五取蘊」等同來看,其實還是有一些差別,而透過這個差別,就是讓我們觀照與修行的機會與方式。

   差別在那?就是在這個「取」字,英文叫Attachment,執著、執取之意。

   「五蘊」是一種呈現的相貌,而「五取蘊」則是眾生流轉生死的根本原因。

   印公的<成佛之道>中云:「苦者求不得,怨會愛別離,生老與病死,總由五蘊聚。

所謂五蘊者,色受想行識,取識處處住,染著不能離。

」   「苦」有三種層次的涵義:苦苦、壞苦、行苦,一般我們對於苦苦及壞苦比較能直接感受到,也就是所謂的「八苦」及生住異滅等,但最難理解的,是「行苦」,也就是最根本的原因。

   在「八苦」中,前七種苦是從我們對外物、境界、身心的關係中所說,但這些苦,是由於「五蘊聚」而有,這五蘊即是五類(五聚)不同的要素,也就是我們身心的總和,這五蘊自身存在著一切苦痛的癥結。

             ┌──對外物所引起的────所求不得苦             │                             ┌─怨憎聚會苦   五取蘊苦─ 對社會所引起的──┴─恩愛別離苦             │             │                                           ┌─生苦      └──對身心所引起的──┤ 老苦                                                      │ 病苦                                    └─死苦   五蘊到底是那五類呢?是「色受想行識」。

  一、色蘊:『變礙』;用現代的說法,就是物質與能。

  二、受蘊:『領納』;在內心觸對境界時,領受在心,引起內心情感的情緒作用。

  三、想蘊:『取像』;就是認識作用。

在認識境界時,內心就攝取境相,再加構想,聯想等,成為概念;依此而安立種種的語言或文字。

  四、行蘊:『造作』;是推動內心去造作的心理作用──意志作用,凡以思──意志為中心的活動,所有一切複雜的心理作用,除了受,想以外,一切都總括在行蘊裡。

  五、識蘊:『了別』;內心的統覺作用叫做心,此心從認識境界的明了識別來說,叫做識。

   色是物質的,受想行識是精神的。

輪迴在生死中的眾生,就是這五蘊。

我們所自以為是我,或是我的,其實都離不了五蘊,不外乎身心的活動,物質與精神而已。

   「眾生」的五蘊,叫「五取蘊」,因為是從過去的「取」---煩惱而招感來的,取煩惱的妄想執著。

   佛說有『四識住』法門:我們的「取識」(與煩惱相應的識),是不能沒有境界的,取識的境界,不外乎四事:物質的色;情緒的受;認識的想;造作的思。

取識在這些物質的或精神的對象上,一直是處處住著,看作可取、可得、可住、可著的。

「取,得,住,著」,識對境界有了染著,那境界的每一變動,都會引起內心的關切,所謂的心隨境轉,不能自主,就是如此!   這個「取」,就是因為我們把一切因緣起而假名施設的萬法看作是真實的,想像有一個永恆的「我」,一切以自我中心去思考與活動,於是對境到處執著,造各種善惡業而流轉不息。

   若能正觀緣起法則,不取不著,就能斷盡煩惱,生死永習。

涅槃境界的離繫之樂,就是「制而不隨煩惱轉」。

   百花叢裡過,片葉不沾身。

沒有這個「取」,就不會有這個「著」,人無我、法無我,流轉還滅,就是如此而已!   Postedby 釋印隆 at 晚上10:27 以電子郵件傳送這篇文章BlogThis!分享至Twitter分享至Facebook分享到Pinterest Labels: 心得討論 1則留言: 希望能學習彌勒菩薩的微笑2008年3月25日下午1:10謝謝師父指導回覆刪除回覆回覆新增留言載入更多… 較新的文章 較舊的文章 首頁 訂閱: 張貼留言(Atom) 我不愛身命,但惜無上道 釋印隆 檢視我的完整簡介 精進修持 法華三昧行法 禮《法華經》 回向祈福 智慧法寶 佛光大藏經 會性老法師講經法寶 法鼓山網路電子經書 法鼓全集 蓮因寺法寶下載 智諭老和尚著作集 七葉佛教書舍 佛教書籍網 廣植福田,廣結法緣 「金剛經抄經寶塔」流通募資[第二版] 《龍華寶懺》法寶組 「法華三昧行法」再次流通 妙文殊智慧海 金光明福田庫 法寶流通 慧廣法師「彌勒淨土」相關著作結緣 佛陀教育基金會 大乘基金會 印順佛教基金會 祖師禪林出版品 智者文教出版品 龍岡(蝦皮) 玄奘印刷 已結緣圓滿(佈達用,請勿再索取) 進行中專題 佛菩薩及聖者紀念日 百丈叢林清規證義記 Blog專輯 經論研修 佛教影音 智慧書櫃 香積甘露食譜 優質廠商分享 熱門文章 「法華三昧行法」再次流通說明 智慧如海-會性老法師講經法寶 大吉祥天女咒(善女天咒) 「金剛經抄經寶塔」流通募資 佛門用餐前的「供養偈」 魚趁鮮,人趁早:明宗上人走過台灣佛教六十年 見性是功,平等是德 關於盧勝彥(自稱蓮生活佛者)的討論 實用網站 印順文教基金會推廣教育 大智度論辭典 台大佛學研究中心 台灣華文電子書庫(台灣國家圖書館) 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 佛弟子文庫 佛門網佛學辭典 佛教月曆 佛教弘誓學院 佛學資料.智慧庫 香光尼眾佛學圖書館 書法字典 國教院學術名詞資訊網 異體字字典(教育部) 菩薩藏 漢典 漢語網 臺灣佛教僧伽終身教育學會 臺灣佛學院所教育年鑑 五輪寶塔 公益團體 台大佛學數位圖書館 在乎衛生紙(陽光基金會) 唐氏症基金會 臺灣自閉兒家庭關懷協會 樂公益 文章分類 一切無礙 (34) 大愛之道 (59) 五輪寶塔 (13) 分享推薦 (1586) 分類彙總 (118) 心得討論 (999) 以戒為師 (254) 以法相會 (465) 寺院組織管理 (21) 佛光山 (29) 佛法研討 (91) 佛法與科學 (33) 佛法與醫學 (57) 妙文殊智慧海 (266) 妙法華 (82) 法華行者 (290) 金光明福田庫 (203) 香積甘露 (120) 修行在生活 (114) 個人訊息 (1) 迴向祈福 (331) 高僧行誼 (179) 智慧書櫃 (238) 無障礙遶經壇城 (7) 結緣訊息 (70) 愛的福田 (630) 數位佛法 (71) 數位法寶流通 (3) 彌勒法門 (34) 釋印隆日記 (1976) Dharma (355) Eng.Dharma (25) MS-多發性硬化症 (9)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