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內閣之比較 - OoCities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清代則沿明內閣制之成規而定制,可稱為明代內閣制之延續。

而然,清大學士之品位比明高,權力郤不及,故兩者各有異同。

在相同方面: 1) 職權接近明代一切事務, 最後總其成者 ... 返回主頁  返回中七級寫作大綱---卷一題目 題目:明清內閣之比較。

小芸 「大學士授餐大內,常侍天子殿閣之下,避宰相之名,又名內閣。

」,故明代內閣制,乃在廢相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

清代則沿明內閣制之成規而定制,可稱為明代內閣制之延續。

而然,清大學士之品位比明高,權力郤不及,故兩者各有異同。

在相同方面: 1) 職權接近 明代一切事務,最後總其成者為皇帝,內閣則為秘書機關,負責票擬批答、起草詔令、商議政事、草擬法律及建議廢除法律、撰擬徽號、謚號等。

清代之權亦與此相同,然大學士品位比明高,權力郤不及。

2) 變動性 明內閣之組織雖有四殿二閣,但並不同時設置,缺此少彼成為常事,而大學士員額多寡及內閣之權力,皆視乎皇帝的好惡寵信而定。

清內閣之制度、組織及其權力亦常有變動。

3) 附屬性 明清兩代皆是君主獨裁時代,內閣職權出自皇帝授予,不得獨立行使,甪各部及地方政府下達命令時,必須透過皇帝的諭旨,可見其附屬性。

4) 個別性 明清內閣大學士雖由皇帝任免,但大學士間並不同進退,責任亦不連帶,各自獨立以己見輔助皇帝。

5) 欠缺法定性 整個內閣作用的有無,皇帝影響很至大。

如明英宗,悉下閣臣參議決定,內閣能發揮作用:相反,明思宗不信任內閣,故失去作用。

至於清代康熙時內閣權頗重,惟雍正時,形同虛設。

在不同方面: 1) 組織及員額有別 明內閣學士並無定員,而清亁隆始有定員,閣臣滿漢並置;明內閣大學士為五品小官,清代則為一品官;明內閣的閣臣地位平等,而清則分大學士、協辦大學士、學士及侍讀學士四等。

明代首輔之分較清代明顯。

2) 任用方法不同 明初閣臣由皇帝直接任命,稱「特簡」;後由延臣推舉,為「會推」或「延推」,再由皇帝抽籤,謂「枚卜」。

清則實行部族專制政體,一切由皇帝直接任命。

3) 權力擴展有別 明初大學士不置官屬不得侵犯他部職權,仁宗以後閣臣職位等責,多兼尚書保傅等職,權力提高。

相反,清則越來越低,先後為翰林院及軍機處分其職,權力下降。

在優點方面: 1) 權任高,可襄助皇帝處理政事 明皇帝兼任宰相之職,無法有效處理國事,內閣學士在政府權力甚高,可助皇帝一臂之力。

清皇帝利用內閣大學士掌理國政,然後皇帝在後面把持,以逹部族專制目的。

在缺點方面: 1) 權力受皇帝左右 明內閣只是皇帝的顧問,權力大少取決於皇帝。

清內閣並無權向各部及各省下命令,不能算作國家最高行政機關。

2) 明代宦官弄權 明皇帝日漸不理政事,深居內殿,不與大臣相接,把宦官視作心腹,委以重任,其後演變成朋黨傾亂。

3) 造成政治腐敗 清實行制統治,無人可節制皇帝,於是中國受到最腐敗的統治,並遭瓜分之禍。

') } d.write('\[x\]close'); if(width-x>=440||width>=1425){ d.write(''); varcb=Math.random(); variframe="&fr="+(window!=top); varref=""; try{ if(window!=top){ ref="&rf="+escape(d.referrer); } }catch(ignore){} d.write('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