廟會與鄉村生活型態@ ~ 過溝在地新風情 - 隨意窩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等活動,都需要村落民眾的共同參與。

此外,平日晚上也可看到許許多多的老少,大家集合到廟埕的大榕樹下,聊天、講古。

這種互動中,凝聚了地方的情感與向心力。

~過溝在地新風情~~過溝在地尋回憶火燈文化傳百年~過溝火燈文化祭入選台灣地理雜誌-十大民俗藝陣第九名日誌相簿影音好友名片 200808180015廟會與鄉村生活型態?社區ㄟ營造最近有機會與友人一同前去參與地方鄉鎮的廟會活動,讓筆者勾起小時候在鄉下每逢「廟會」、「建醮」時的熱鬧景象。

廟會活動在台灣,是一種別具意義的社會互動,雖然在比較都會區型態的地區,已經不容易看到廟會活動與社區之間的密切關聯性,但是在比較非都會區的城鎮、鄉村地區,幾乎每個村落、城鎮都會有屬於自己地方上的廟宇,以作為這個地區民眾信仰寄託的重心。

而廟會慶祝活動,例如建廟紀念日、主祀神明生日誕辰、主神的出巡活動、數年一度的建醮大典等,都成為是地方上的大事。

地方人士透過這些活動凝聚村落向心力,這些活動也是地方民眾的共同回憶。

除了熱鬧的廟會,平日廟宇前面多會有廣大的廟「埕」,這片廣大的空間提供了村落民眾一個非常適合共同參與其中的公共活動空間,也讓村落民眾的日常生活彼此緊密的結合在一起。

例如農收時期的曬穀,農暇時期的操練八家將…等活動,都需要村落民眾的共同參與。

此外,平日晚上也可看到許許多多的老少,大家集合到廟埕的大榕樹下,聊天、講古。

這種互動中,凝聚了地方的情感與向心力。

若從歷史發展與信仰傳播的關聯性來看,廟宇建設與宗教信仰的多元化傳播,也彰顯了先人來台開墾的軌跡。

從祈求渡海平安的媽祖平安符、開墾田邊的簡陋小祠、稍具規模的土地公廟、具有教育功能的文昌宮、誦經禮佛的齋堂、職業團體的保護神(例如商賈祭奉關聖帝君、藥舖祭奉神農大帝或華陀先師)、原鄉觀念衍伸而來的鄉土神(例如漳州人供奉開彰聖王、泉州人供奉保生大帝、客家人供奉三山國王等)、家廟宗祠的興建(例如陳祠、王祠等),到最後發展規模到極致的文廟、武廟、城隍廟、節孝祠等,分別代表了渡海來台初期披荊斬棘、村落形成、文教啟蒙、經濟發展、宗族繁衍、城市形成、甚至國家統治….等階段。

(註一)「媽祖廟」、「宗祠」、「關帝廟」…等這種有別於純宗教信仰的「民間信仰為特性的廟宇」,到現在仍是城鎮地區民眾信仰的重心。

根據最新2008年版E-ICP東方消費者行銷資料庫(如圖一),在「個人宗教信仰(單選)」中,即可以呈現出越往城鎮地區移動,「拜拜(一般民間信仰)」比例越高的特性。

相對地,有關於單純的宗教色彩,例如佛教、道教、基督教…等,在城鎮地區的比例並不若都會區、都市區來得高。

由此可見城鎮地區廟會活動與都會型地區宗教活動在意義上的鮮明區隔。

若從地方意識來看,由民間信仰為主的廟宇,其所發揮的功能特性,在先人來台初期、清朝消極治台時期(1660年代左右鄭成功領台後到1874年牡丹社事件之前),發揮了明顯作用:當時地方治安不良,官吏貪污顢頇,強盜盛行,民風強悍,加上泉漳之爭、閩客械鬥之風盛行,各部落透過廟會與宗教凝結而成的村落意識、安全意識與「互為一體」意識,是先民生活與心情的寫照,也是地方意識萌芽的時期。

這種地方意識直到日治時期,全島交通路網完成後,有了「全台一體」的共識後,才逐漸轉移。

由以上探討可以發現,從「民間信仰」而來的台灣地方廟會活動,反映出幾百年來台灣發展的軌跡,更是各地區民眾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

雖然隨著都市化演進,越往都會地區,這種廟會活動對社區的影響力也越減少,但是倘若我們到比較非都會區的地方,仍可以很清晰的看到地方廟會與地方生活型態的互動關聯。

對行銷人員而言,要深刻探索各地區民眾的生活型態,對廟會活動的了解是不可或缺的部份,值得我們更深入的關注與了解。

註一:張永楨,「漢人優勢社會的形成」,收錄在高明士主編,臺灣史,五南出版,2005年出版,頁一二六~一二八。

 李昕哲/Xuite日誌/回應(0)/引用(0)過溝在地ㄟ好滋味--古早味...|日誌首頁|廟會行銷行不行?上一篇過溝在地ㄟ好滋味--古早味肉捲...下一篇廟會行銷行不行?回應 加我為好友日誌相簿影音 我的相簿 guogou's新文章民國101年過溝庄最新現況何謂三官大帝和謝平安?這不只是環島...感謝大家參與100年過溝火燈文化祭..百年文化-過溝火燈文化祭過溝建德宮~李大府千歲聖誕~百年平安祈福繞境活動內政部「宗教百年祝福年年」愛在台灣系列活動申請2011辛卯年港奉天宮山海遊香迎媽祖蒞臨過溝過溝建德宮2011年新春祈福系列活動-即將開始囉!!新港奉天宮媽祖蒞臨中埔、大埔舉行遶境祈福活動 全部展開|全部收合 guogou's新回應沒有新回應! 關鍵字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