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台灣設計展check in新竹,讓城市就是設計展場 - VERSE
文章推薦指數: 80 %
2020台灣設計展將在10月1日至11日Check in 新竹,以「城市治理」為主題,讓新竹的整座城市變身設計展館,在新舊城區的大小地點展出對未來科技的想像、 ...
重新定義我們的文化記憶與生活樣貌2020台灣設計展checkin新竹,讓城市就是設計展場
2020台灣設計展將在10月1日至11日Checkin新竹,以「城市治理」為主題,讓新竹的整座城市變身設計展館,在新舊城區的大小地點展出對未來科技的想像、循環設計的理念與生活樣貌的共創。
《VERSE》特別邀請到台灣設計研究院的張基義院長與擔任總策展顧問的龔書章教授,一起對談2020台灣設計展與新竹這座城市碰撞出的精彩火花!
Q:請介紹2020台灣設計展〈Checkin新竹-人來風〉有別以往設計展的特別之處。
張基義(以下簡稱張):台灣設計展由經濟部工業局主導,早期都是以產業為主題,近年有三大趨勢:第一,離開六都到其他城市去,成為以一座城市為主題的設計展;第二,用設計驅動「城市治理」,台灣設計展成為形塑城市品牌的重要活動,也是一種共創的過程;第三,台灣設計展扮演了啟動城市再生的角色。
2020年台灣設計展〈Checkin新竹-人來風〉不再只是單一展館,而是一個城市策展的概念,也是「城市治理」的總體呈現。
龔書章(以下簡稱龔):台灣設計展最開始只是在展現我們的設計力及產業發展。
從2018年在台中的〈軟:硬-超越想像的產業未來〉及2019年在屏東的〈超級南〉開始,設計已經開始導入了「城市治理」的概念,不只是在展現美學,而同時放到社會的層次來談。
2020年台灣設計展〈Checkin新竹-人來風〉最特別的是,剛好遇到後疫情時代,疫情期間大家都要保持社交距離,所以我們希望把大家拉到城市內,開始建構一種新的社交關係,也讓人跟城市產生新的連結。
Q:如何看待新竹作為2020台灣設計展的主題城市?
龔:新竹是尺度很小的一座城市,在過去六年來有很大的改變。
這次設計展的任務,是藉由設計導入城市治理的概念,把這六年來新建的公共設施串連在一起,讓這些設施跟在地居民完全接觸。
溝圳是新竹非常重要的核心,因為它貫穿了三百年歷史的舊城區。
我們規劃了一個「兩公里步行城市」的路線,以線性的方式串連起新竹公園、新竹動物園、新竹美術館、東城門、護城河、新竹州廳跟新竹州圖書館等地點,最後把大家帶到新竹舊城,新竹的城市尺度大小非常適合成為一座以步行為主的城市博物館。
而這次我們啟動了一些舊城區的老房子,藉由展覽復興新竹的文化記憶,所以這次的設計展其實也是一個「文化記憶的城市運動」。
張:新竹是規模很緊密(compact)的一座城市,是台灣設計展開辦至今挑戰度最高的,因為新竹沒有可以作為主展場的大型展館;卻是最有趣也最能發展新可能性的城市,也因為新竹是平均收入最高、最年輕、最有科技、最願意嘗試新事物、也最重視設計的一座城市。
2020台灣設計展在新竹,我們將展覽拉到城市串連新舊城區,讓大家可以使用手機探索城市。
這次的主題〈Checkin新竹-人來風〉很年輕也很科技,完全可以代表新竹的城市形象與未來想像,是一種數位時代的網絡連結與互動方式。
這也呼應了2020年全球COVID-19疫情蔓延的當下,能迅速提出有效對應方式,我們雖不是大國,卻是最快速、最包容及最有彈性的台灣,我想這是一個讓世界看到台灣的好機會,而新竹是最適合展出台灣經驗的場域。
Q:關於2020台灣設計展〈Checkin新竹-人來風〉的策展規劃。
張:有三個架構──第一個主展區是新竹公園,主題是連結人與數位世界的「TerminalPark城市動態資料庫」,有孔廟、新竹市立體育館、玻璃工藝博物館、新竹動物園等;第二個主展區是舊城區,主題是連結人與生活的「LivingMuseum舊城生活博物館」,包括新竹州圖書館、新竹市美術館、新州屋、大同108舊城再生基地等;第三個是連結兩座主展區的「PublicLine城市步行廊道」,這裡有新竹轉運站、護城河、後站停車場等。
新竹的新與舊,透過三個場域的串連,從循環設計、未來科技的想像、城市公民治理到新竹百年老店的工藝與職人的故事,還有很創新的「新竹獸」。
新竹可以說是台灣最有種的城市,能接受一個完全屬於年輕世代的城市想像。
這次的策展團隊也是千載難逢──年輕有魄力的林智堅市長、會論述有遠見的總策展顧問龔書章、操盤過白晝之夜及台灣文博會的策展人劉真蓉,這是讓世界驚豔的策展台灣隊。
Q:從這次的設計展,似乎可以感受到設計開始在台灣扮演一個不同的角色?
張:設計的第一階段是講究造型,第二階段是重視工序,到了最高的第三階段,設計成為一種策略。
這幾年設計成為台灣共識,從前陣子的施政滿意度可以看到,施政滿意度高的都是重視設計的城市,設計已經是城市治理的DNA。
龔:過去的台灣設計展都在重新定義空間與場域,2020台灣設計展則是重新定義一座城市與生活方式,這是個頗大的改變。
設計是一個啟動器:啟動未來,重新定義我們的生活樣貌;啟動過去,重新定義我們的文化記憶。
Q:2020台灣設計展有怎樣的目標與任務?
龔:呼應2019年重新開幕造成話題的新竹動物園及2020年的COVID-19疫情,我們設計了新竹獸與大家一同Checkin新竹。
另一個最重要的任務,是我們在策展前做的「城市架構盤點」,尋找新竹一直沒有被重新啟動的城市缺口,例如孔廟、新竹體育館,讓它們成為新竹開放公共空間的一部份,每一個展覽地點的策展人都是為了補完缺口而挑選;又例如新竹連結前後站的一段缺口,我們規劃城市步行廊道,讓這一段加入新竹的步行系統,串連林智堅市長「進擊的公園」計畫。
這也是以設計在推動城市治理,2020台灣設計展的策展其實藏有一個宏大的城市建設思考,每個策展人都是有任務的策展,我認為有任務的策展才能積極地成為一種行動或運動,而非只是單純展示設計理念。
2020台灣設計展還有一個重要的概念,是回歸有溫度的、以人為本的觀點來看科技、產業與生活。
舊城區邀請鴻梅文創進駐,重新啟動一些老舊廢棄的建築,這個概念其實是以人為觸媒,保留了多元性、保持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然後找到建築的溫度,而這個啟動是進行式的發生。
我們這次有一個還蠻重要的挑戰就是討論新竹的科技,一般民眾覺得科技跟他們的距離很遠,但科技其實與生活息息相關。
所以我們邀請策展人定義「科技無所不在」,找了influencer志祺七七與曾令理,讓他們講人跟科技之間的關係。
然後用一種當代觀點來看新竹的百年生活,這次展出的老店、工藝與職人的故事,蘊含了時間、文化與傳統產業之間的關係。
循環設計就找春池吳庭安及有溫度美學的方序中,將循環經濟從產業開始拉到生活的各種不同面向。
呼應台灣設計研究院的期待,這次策展找到的年輕策展人很多元,他們唯一的共同點是都跟新竹這座城市都有連結。
張:我們最終目標希望設計能夠導入城市跟生活,這是台灣未來最重要的機會跟基礎。
所以2020年台灣設計展的標語「Checkin新竹」,checkin這座城市,這座城市也checkin你,這是一個「共創」的過程。
重要的是在共創的過程及大家認同的共同價值,設計變成一個城市治理的策略,創造了一個新的「生態系統」,它是一個國家或一座城市的核心,會觸動我們認同自己,這就是城市品牌的一個共創的過程。
Q:聽起來「串連」是2020台灣設計展的一個很重要的精神?從空間、時間、行政部門到資源的各種串連,像是一個實驗。
龔:談到串連,首先要相信開放、多元、動態這三件事。
當要串連人的時候,必須具備開放性與多元性,並且讓資源開放;另外要具備動態性,必須是能夠滾動的,而不是被訂做。
這也是2020台灣設計展希望呈現的面貌,但這一切的前提是建立共同的「核心價值」,這次的十幾位策展人、台灣設計研究院及新竹市政府,我們共同的核心價值,就是以串連新竹這座城市的現在、過去跟未來為最重要的任務。
Q:2020台灣設計展如何改變了新竹的城市治理?
龔:讓設計思維與整體觀主導一座城市的治理,以設計驅動城市建設,以大數據、社群媒體和載具去重新建構未來的城市樣貌,談城市治理的新可能性。
這次的策展人劉真蓉花了很多力氣盤點市政府所有可用的資料,來看它們如何被應用在生活層面,她談的都是看不見的網絡,所以我們將這個主題命名為資料庫(Terminal),而這個展是要用導覽的方式來說明和引導,讓大家真正看到未來生活的想像。
這次設計展也改變了政府機關的治理方式,立下一個「典範城市治理的雛形」。
設計展以往只有設計師及策展人參與,這次新竹設計展是每週一新竹各局處一定要舉行討論,盤點所有的城市設施,這其實是新竹市政府各局處的跨領域合作,而設計總監就是林智堅市長本人。
如果設計有辦法改變一座城市,甚至改變城市背後的政府決策者,就是這次2020台灣設計展所立下的典範。
這次設計展最重要的就是這個整合、串連及溝通的過程,這次經驗也可以一直被永續地發展到未來。
Q:設計如何讓世界看見台灣?又如何讓台灣人重新看待自己?
龔:台灣中產階級跟知識分子的密度在世界排名算是很高的,我一直覺得不能輕視台灣的一般市民。
這次設計展的溝通是接近市民的,都在講「平常」,可是背後藏的都是非常有論述性、知識性的對未來各面向的思考。
我們要做的,是用最簡單的語言把他們專業化,讓他們感受到什麼叫做好的城市空間、好的未來及好的做法。
設計翻轉了我們的平常生活,翻轉了我們的眼睛及看自己城市和地景的方式。
以前台灣人都想要告訴別人自己有多好,現在是在看我們自己要過什麼樣的生活,這反而是最真實的。
同樣的,新竹市一個這麼小的城市,只要新竹民眾對自己的生活、環境跟公共設施有感,其實不一定要像六都,也不一定要蓋出多偉大的建設。
這是一個觀點的改變,一個成熟的國家、成熟的城市,都會慢慢地變成用這種方式來看自己。
張:台灣設計研究院希望為台灣推動設計政策,透過設計,讓台灣提升至品牌策略的高度。
大家都覺得台灣是一個小國,但其實台灣一點都不小,更不要說台灣的創新力在全球競爭力報告排名第十。
創新力跟設計是息息相關的,能夠帶動下一波國家的競爭力。
創新力還有重要的條件,就是必須要有民主、自由、開放、多元及包容的環境,也要有快速的應變力。
2020台灣設計展在新竹的這個經驗,我認為可以讓台灣更有信心,我們發展出屬於台灣的、可以跟世界分享的經驗。
今年是千載難逢,很少看見全球大量報導台灣。
2020年台灣設計展在新竹也剛好是一個絕佳的機會,讓台灣看到新竹,也讓世界看到台灣。
我感覺台灣現在「時間到了」!2020年是台灣一個重要的轉捩點,我們走向世界,開始知道如何看待自己、如何串連,開始用設計導入生活,現在我們已經有共識,我們是一個共同體,也可以認同多元觀點。
Q:最後,請給想來看2020台灣設計展的觀眾什麼建議?
龔:我們不希望造成大家看展的壓力,所以用最輕鬆簡單的方式呈現這次的設計展,包括地圖設計跟展覽標語。
但希望大家來看展的時候,起碼要有三個心理準備:第一,多利用手機。
總策展人劉真蓉找了很多團隊為手機設計了以AR(擴增實境)和VR(虛擬實境)與城市互動的方式;第二,多多瞭解「人」,這次設計展真正的核心就在人的部份,每一個展覽背後操刀的人,其實就是台灣當代群像面貌的縮影;第三,藉由漫步「2公里步行城市」軸線,讓自己感受一下新竹這座城市是如何被形成的。
然後我們用新竹獸標出當地幾個具有代表性的老房子或地點,到這些地點,新竹獸就會跑出來,這是在各展區可以期待的驚喜彩蛋!
看完展覽後,我建議可以再進一步去瞭解舊城,這次我們啟動的好幾座老房子,可能將為舊城帶起一波文藝復興,觀眾可以感受一下這些老房子有多麼的美好。
展覽.文化
日期2020/09/23
對談/台灣設計研究院院長 張基義.交大建築研究所所長龔書章
文字/林蔚靜
攝影/許允杰
特別感謝/經濟部工業局
加入書籤
分享文章
複製連結
列印
林蔚靜
現任《VERSE》資深採訪編輯。
喜歡山、攝影、台灣茶和文字。
更多林蔚靜的文章
相關文章
RelatedArticles
人物.文化
劉若瑀:要讓自己成為國際,而不是成為可以出國的人
在劇場界活躍將近四十載的劉若瑀,於2021年接下臺北表演藝術中心(以下簡稱北藝中心)董事長一職。
從與「優人神鼓」在山林裡排演練功的生活轉身「入世」到熱鬧的士林,打破了許多人對劉若瑀的想像。
北藝中心歷經九個寒暑的曲折,漫長而艱辛,2022年3月,終於正式開啟試營運,讓台灣多了一個全新的文化地標與重要藝術機構。
在這個特別的時刻,《VERSE》社長張鐵志和劉若瑀董事長進行了一場深刻的長訪談,分享對北藝中心未來的展望,尤其是對青年世代創作者的期許,以及如何讓台灣在十年之後,可以成為世界級的表演藝術重鎮。
文化.閱讀.音樂
《未來還沒被書寫》推薦序:理想主義年代或音樂史的異響
繼2004年《聲音與憤怒》、2010年《時代的噪音》後,作家akaVERSE本刊社長張鐵志再度回到他的「老本行」——搖滾樂的文字書寫。
最新出版的《未來還沒被書寫:搖滾樂及其所創造的》將許多「還沒被好好說過、但應該被知道的搖滾故事」紀錄成冊,橫跨多方領域的香港作家廖偉棠特別為此書寫推薦序,並回應作家「搖滾樂就是要takerisks」的核心精神。
戲劇.文化
思劇團:從大稻埕到東南亞,「戇膽」陪伴表演藝術
大稻埕內的一棟百年街屋內,藏著一座「思劇場」。
它不只是劇場,更是一處激發交流與創作火花的場域,這九年之間與17個不同國家、超過150位藝術家及團隊合作過。
將藝文平台從大稻埕拉升到台灣與國際,過程裡,思劇團的兩位靈魂人物——林珣甄與高翊愷,憑的不過是一股「戇膽」(gōng-tánn)精神。
文化.觀念.閱讀
允晨文化40年:以出版留下時代的紀錄
成立於1982年的允晨文化,在2022年邁入40年。
從早年開創譯介人文社科、經典文學的書系,到出版多部重量級政治、思想、學術人物回憶錄,以及中國流亡與異議作家書籍,40年來,允晨始終深耕人文領域。
在允晨任職超過三十年的發行人廖志峰表示:「下一個40年,允晨會繼續發掘有意義的好書,人生的時間有限,但這些書的生命一定會超過我的生命。
」
人物.文化.重磅
有植物、自然光和貓的地方,讓我安心:插畫家卓霈欣
《VERSE》第11期封面邀請2021年榮獲波隆那SM國際插畫家大獎的台灣插畫家卓霈欣描繪她理想中的圖書館。
「植物、自然光和貓,任何有這三者的地方都能讓我很安心地窩上一整天。
」即使現在已經鮮少踏入圖書館,但她仍難忘懷在繪本區留下的回憶,「因為讀者通常是孩子,閱讀時常常會有驚喜,有創意的塗鴉、粗心的汙漬,甚至是撕摺的痕跡,每每掀開一頁,心情便會隨著被加工過的頁面起伏。
」
地方.展覽.生活
太平山城藝棧:古老山城如何透過老照片與藝術重新復甦?
隨著港務轉型、就業機會減少,太平山城因人口大量外移而失去生機。
2021年中,基隆市政府與臺灣藝術大學合作成立「太平山城藝棧」團隊,期待透過藝術,為老社區注入新能量。
地方.文化.生活
太平青鳥:一個山城的書店,與一個基隆的新起點
透過與建築師黃惠美、太平青鳥主理人蔡瑞珊與張鐵志、書店副店長胡維銘、景觀設計師吳書原——這五位太平青鳥靈魂人物的採訪,重新梳理這座山城書店的全貌與精神。
文化.生活.閱讀
不希望這個世界沒有書店,所以「一間書店」誕生了
要在這場瘟疫蔓延時開店實屬不易,倘若開的是書店則更加艱辛,然而「一間書店」就這麼誕生在當前疫情高峰下,主理人威利愛書成痴,他深知一個供給人們閱讀的第三空間有多麽重要。
文化.生活.閱讀
從台灣ê店到讀派書店:繼續賣書,是因為台灣還沒成功
今年2月,台灣第一間本土文化專門書店「台灣ê店」,宣布離開深耕30年的台灣大學溫羅汀街區,文化界皆憂心忡忡它未來將要往哪裡去。
不久後,獨立書店「左轉有書」找上台灣ê店的老闆吳成三合作經營新書店「讀派」(Tho̍k-phài),繼續以書店模式推廣本土文化。
已經80歲的吳成三還不願退休,因為自己對於台灣未來的想像,還未實踐。
文化.生活.閱讀
飛地書店:香港社群的存續地,文化能量的新生場
2022年春天,飛地書店登陸繁華西門町中一條格外安靜的巷弄。
這裡由曾任《端傳媒》總編輯、區塊鏈社群平台《Matters》創辦人的張潔平和一群朋友一起成立,以一間書店的姿態,向世界持續輸送香港的文化能量,為港人創造與台灣連結的入口,更邀請所有人探向關於未來的可能。
閱讀設定
0
夜間模式
延伸文章資訊
- 12020台灣設計展在新竹!《Check in 新竹-人來風》展覽完整攻略
將在10月1日至10月11日舉辦的2020台灣設計展,今年將於新竹市登場,主題定調為《Check in 新竹—人來風》,以新竹公園作為主展場,循著城市的公共軸線延伸至新竹舊城區,以 ...
- 22020台灣設計展「Check in 新竹-人來風」城市即展場的設計盛事
中華民國經濟部及新竹市政府共同辦理的「2020台灣設計展」即將於2020年10月1日登場, 2020年9月18日舉辦台北展前記者會,經濟部林全能次長、新竹市 ...
- 32020台灣設計展《Check in 新竹》3大展區亮點一次看
2020台灣設計展《Check in 新竹》3大展區亮點一次看,感受「人來風」的迷人魅力. 當城市本身就是展覽,美食美景、科技創意,還有超萌新竹獸相伴,兩個 ...
- 42020 年台灣設計展新竹登場!3 大展區、快閃市集及街頭表演
2020 年台灣設計展於10 月在新竹登場,展期自10 月1 日至10 月11 日,本次以「Check in 新竹—人來風」為主題,規劃一條2 公里步行路徑串聯新竹公園、 ...
- 52020台灣設計展在新竹!「Check in 新竹-人來風」新竹獸
「2020台灣設計展」由經濟部和新竹市政府共同主辦,今年以《CHECK in 新竹-人來風》為主題,靈感來自「登入城市,也被這座城市登入」的意念。 總策展顧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