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確定性經濟學 - MBA智库百科
文章推薦指數: 80 %
... 表現為對行動空間偏好(preference)的比較能力,即對行動空間建立序關係的能力。
... 特征,首先,這些序關係的知識都具有完全性(complete)和傳遞性(transitive)。
不確定性經濟學
用手机看条目
扫一扫,手机看条目
出自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不確定性經濟學(UncertaintyEconomics)
目錄
1不確定性經濟學的概述
2不確定性經濟學的形成與發展
3不確定性經濟學的理論內容
4不確定性經濟學對現實的分析和解釋
[編輯]不確定性經濟學的概述
不確定性經濟學是西方經濟學的大家族中派生出來的交叉學科和邊緣學派。
在經濟理論中,對不確定性的分析和認識不僅是經典的(阿羅—德布魯)一般均衡理論的基本內容,同時也是信息經濟學、行為以及實驗經濟學、制度經濟學、演化經濟學等新興理論、以及現代金融理論、產業組織理論、企業理論、勞動經濟學等學科的基本內容。
不確定性的分析和認識不僅決定著經濟學對現實的分析和解釋力,同時也是經濟學現代發展的一個極為重要的方向。
[編輯]不確定性經濟學的形成與發展
經濟學通過研究人的經濟行為來分析社會的經濟現象,又將人的行為過程描述為決策過程。
因此,經濟學必須回答的一個問題是:人的經濟決策的原則或者方式是什麼?對此,經濟學的回答是最優化,或者理性。
經濟學分支學科
部門經濟學
比較經濟學
保險學
不確定性經濟學
保險經濟學
產業經濟學
城市經濟學
財政學
產權經濟學
畜牧業經濟學
傳媒經濟學
供應鏈物流學
第三方物流學
燈塔經濟學
發展經濟學
福利經濟學
服務經濟學
非生產領域經濟學
分銷物流學
風險經濟學
法律經濟學
房地產經濟學
非稀缺經濟學
古典經濟學
公共經濟學
國際經濟學
規模經濟學
管理經濟學
公司金融學
工程經濟學
規制經濟學
工業經濟學
國土經濟學
國防經濟學
規範經濟學
國際統計學
過剩經濟學
國際金融學
公共管理學
巨集觀經濟學
海洋經濟學
環境經濟學
後勤學
混沌經濟學
護理經濟學
巨集觀信息經濟學
計量經濟學
結構經濟學
教育經濟學
經營經濟學
經濟動力學
公共財政學
計劃經濟學
經濟預測學
基本建設經濟學
激進派經濟學
金融學
金融工程學
實驗金融學
金融市場學
經濟控制論
價格經濟學
技術經濟學
交易成本經濟學
建築經濟學
金融經濟學
經濟倫理學
近代統計學
經濟地理學
經濟社會學
家庭經濟學
軍事經濟學
經濟政策學
家政經濟學
科學經濟學
凱恩斯經濟學
空間經濟計量學
快樂經濟學
空間經濟學
開發經濟學
會計公共關係學
理論經濟學
旅游經濟學
勞動經濟學
勞務經濟學
流通經濟學
林業經濟學
勞權經濟學
馬歇爾經濟學
民生經濟學
民族經濟學
描述統計學
農村經濟學
農業經濟學
能源經濟學
農業生產經濟學
新經濟地理學
品牌生態學
品牌經濟學
品牌學
區域經濟學
窮人經濟學
企業物流學
企業經濟學
契約經濟學
歧視經濟學
氣象經濟學
人口經濟學
人事管理經濟學
生產力經濟學
數量經濟學
世界經濟學
實證經濟學
生態經濟學
數理經濟學
實驗經濟學
神經元經濟學
商品運輸學
商業經濟學
社會經濟統計學
生物經濟學
商品學
數理統計學
水利經濟學
商業地理學
投入產出經濟學
推斷統計學
統計學
土地經濟學
圖書館經濟學
微觀經濟學
文化經濟學
衛生經濟學
物流管理學
物流學
物流技術學
物流會計學
物流經濟學
維基經濟學
物資經濟學
污染經濟學
微觀信息經濟學
消費經濟學
心理經濟學
信息經濟學
新制度經濟學
行為經濟學
現代物流學
憲政經濟學
行為金融學
現代金融學
心理統計學
新貨幣經濟學
新政治經濟學
新自由主義經濟學
信息系統經濟學
運輸經濟學
演化經濟學
應用經濟學
郵電通信經濟學
漁業經濟學
藥物經濟學
語言經濟學
中觀經濟學
政治經濟學
制度經濟學
電子商務物流學
資源經濟學
資產階級庸俗政治經濟學
戰爭經濟學
知識產品經濟學
轉軌經濟學
綜觀經濟學
自然資源經濟學
質量經濟學
自然災害經濟學
知識經濟學
[編輯]
在確定條件下的理性決策原則是很容易理解和說明的,例如,經濟學教科書中描述的消費者的效用最大化,以及廠商的利潤最大化。
但是,一般而言,人們在現實生活中的決策是在不確定性的條件下做出的。
在不確定性條件下的決策原則是什麼?這是一個更為一般性的問題。
對此,經濟學的認識大致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數學期望值最大化原則。
貝努里的實驗證明瞭這個原則應用於經濟行為是有問題的。
希克斯等人也對這個決策原則的合理性進行了爭論並提出了一些觀點。
這些爭論直接導致了後續的主觀期望效用理論的形成。
在經濟學領域,門格爾、費雪和埃奇沃斯都曾經指出風險和不確
定性將深刻地改變整個經濟學的體系和內容。
奈特最早論述了風險和不確定性概念對經濟研究的重要性,對這兩個概念進行了定義。
希克斯、凱恩斯、斯蒂格勒、哈特等經濟學家開始用風險和不確定性解釋利潤、投資決策企業結構等問題。
第二個階段是馮·諾伊曼和摩根斯頓(vonNeumann&Morgenstem,1944)的期望效用最大化原則。
這個理論被薩維奇(Savage,1954)以及Anseombe和Aumann(1963)完善為主觀期望效用理論。
我們可以把這個理論稱為主觀期望效用理論或簡稱為SEU理論。
同時,作為主觀方法的另外一種的“狀態—偏好”方法也由阿羅(1953)和德布魯(1959)提出。
這些理論為後續的發展提供了理論上的出發點。
第三個階段是以一般期望效用理論的發展為標誌。
這一階段發展的緣由主要來自於經濟學家認識到SEU理論對現實的背離,例如著名的阿萊悖論和埃爾斯伯格悖論,以及依狀態(State-dependent)效用等。
這些背離促使各種各樣的新理論陸續出現。
這些新理論的一個共同之處是試圖擴展主觀期望效用理論的假設,建立更為一般化的理論。
同時,將風險和不確定性用於對生產、消費、投資以及分配等各種經濟活動,以及對各種經濟組織結構的分析大量涌現。
這些分析不僅深刻地改變著經濟學對現實的分析和解釋,同時也改變了經濟學自身。
總之,不確定性已經極大地改變了經濟學家看待世界的方法,成為推動經濟學不斷發展的一個十分活躍的增長點。
[編輯]不確定性經濟學的理論內容
一、主觀期望效用理論
這裡在薩維奇(1954)提出的“人與自然博弈”體系下簡要介紹SEU理論的基本內容。
決策者選擇的是行動(或者行動的過程),那麼,如何描述行動(acts)?在Savage的理論中實際上用兩個基本概念——事件(events)和結果(Consequences)來描述行動。
事件是世界的狀態(stateoftheworld)的集合,世界實際上是決策者所面對的外部事物,一個狀態就是對世界的一個描述。
結果實際上被薩維奇描述為對決策者具有價值的任何事情。
一個行動被定義成一個由世界的狀態空間到結果空間的映射(function)。
不同的行動就相當於不同的映射。
所有可能的行動就構成了行動空間。
我們可以記S為狀態空間,C為結果空間,A為行動空間。
這樣,一個行動可以定義為C=a(s)。
或者採用人與自然的博弈的方式,表述為C=f(a,S)。
從狀態和結果之間關係的角度講,決策者選擇行動相當於在各種可能發生的事件上押賭結果,因此,一個行動相當於一種彩票。
經濟學分析的基本內容是人與自然的生存關係以及在這種關係中形成的人與人的關係。
這兩種關係可以用人與自然的博弈(gamewithnature)以及人與人的博弈來描述。
如上對行動的描述也相當於人與自然的博弈。
決策者選擇行動(押賭),而自然選擇狀態,人與自然的選擇最終決定了決策者得到的結果。
主觀期望效用理論的主要結論(道德期望效用存在定理)是:在一定的假設(公理)條件下,在狀態空間上存在著惟一的概率分佈(滿足概率公理),在結果空間上存在一個實值的效用函數(具有正線形變換性)。
如果a>b,當且僅當u(a)>u(b)。
其中,U(a)是行動a的期望效用,U(b)是行動b的期望效用。
此時,決策者可以通過期望效用最大化來做出理性的(Rational)選擇。
在理論體系中,一般認為概率分佈描述了世界狀態的不確定性,而效用函數描述了決策者的風險偏好。
Amcombe和Aumann(1963)對概率的主觀性質進行了分析。
Pratt(1964)、阿羅(1965)對效用函數中蘊涵的風險偏好性質進行了分析(絕對風險度量)。
這樣,概率和效用將決定決策者對行動的偏好。
期望效用存在定理是建立在一系列假設(公理)基礎上的。
這些假設可以概括為三類,我們分別加以說明。
序假設:決策者的決策需要三種知識:關於世界狀態的知識,表現為對事件可能性(1ikelihood)的比較能力,即對狀態空間指派概率分佈的能力;關於結果的知識,表現為對結果空間偏好(attractiveness)的比較能力,即對結果空間指派效用的能力;關於選擇對象的知識,表現為對行動空間偏好(preference)的比較能力,即對行動空間建立序關係的能力。
需要指出的是,這些知識具有這樣的邏輯特征,首先,這些序關係的知識都具有完全性(complete)和傳遞性(transitive)。
其次,這些知識之間具有相互推理的邏輯關係。
關於行動的序關係可以用概率分佈和效用函數推導出來。
這個理論被稱為是主觀期望效用理論的一個基本原因是指其概率分佈也可以由行動的偏好導出,由此可以給予概率一種效用的解釋而非古典概率理論頻率的解釋(Anscombe&Aumann.1963)。
需要指出的是,這種認知能力實際上正是勒內·笛卡爾(ReneDescartes)所強調的理性。
這種理性可以解釋為人的良知,在這裡就是決策者分辨真(世界狀態的可能性)、善(行動的序關係)、美(支付的效用)的能力。
獨立性假設:決策者的行動偏好可以由概率分佈和效用函數決定,那麼,決策者指派狀態空間概率以及結果空間效用的理由(Reason)是什麼?獨立性假設表明決策者指派概率的理由就在客觀世界本身,與決策者關於結果的偏好無關;指派支付偏好的理由也就在決策者的主觀世界本身,與客觀世界發生什麼事情無關。
需要指出的是,獨立性假設實際上表明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是分離的,這仍然是笛卡爾的觀點。
獨立性假設也是關於理性問題的一個假設,這裡的理性問題是古典哲學所討論的主體和客體存在理由的相互關係問題。
空間假設:一個理論總是在一個空間的觀念體系中描述所要描述的事物,例如德布魯的一般均衡論就是在商品空間中描述經濟行為。
SEU理論實際上假設了決策者的空間觀念已經窮盡了所有的可能性,例如狀態空間窮盡了世界所有可能的狀態等。
進一步,決策者的選擇對象實際上是彩票,SEU理論假設彩票空間具有一定的連續性(例如概率是連續的)和凸性(兩個彩票的複合而成的彩票仍然屬於彩票空間),連續性假設和凸假設實際上是對空間性質的判定,即關於事物異質性和同質性性質的判定。
需要指出的是,從哲學的角度講,空間假設屬於理念或者觀念問題,同樣也是古典哲學中的基本問題。
總之,主觀期望效用理論表述了決策者理性的(Rationa1)的決策原則(具有期望效用的形式)和人的認知能力(1ebonsens)、主客觀世界之間的相互獨立性以及決策者表達主觀世界、客觀世界以及選擇對象的觀念(空間)性質之間的聯繫,這種聯繫構成了客觀世界(狀態空間)、主觀世界(結果空間)、以及行動空間之間的一種完備的、無矛盾並且是優化的邏輯體系。
我們稱生活在這樣的邏輯體系中的決策者具有完全理性(CompleteRationa1)。
必須指出的是,我們說決策者具有完全理性並不是指決策者具有做出任何意義上的最優決策的完全信息,這是對完全理性一個十分通常的誤解。
實際上,不確定條件下的決策在一定意義上就是不完全信息條件下的決策,從信息的角度講,說決策者具有完全理性是指決策者的決策在一定層次上具有超越任何具體經驗信息(知識)的“一般性”或者“萬能性”(Onmipotence)。
瞭解完全理性的這種性質對瞭解不確定經濟學的現代發展十分重要。
在人與自然的博弈中,自然的狀態隨時間序列發生。
決策者在事先對這些狀態不能觀測而只能推測。
簡單地講,觀測到的是經驗知識,而推測到的是邏輯知識。
那麼,經驗知識和邏輯知識在決策中的作用是什麼?我們可以分別從時間和空間的角度簡要解釋完全理性的性質。
首先,我們從策略選擇說明完全理性的時間性質。
決策者不僅選擇行動,實際上需要選擇關於行動的策略,也就是在各種可能關於世界狀態信息條件下的行動完整的計劃。
在人與自然的動態博弈過程中,決策者可以使用逆向歸納法在決策的第一階段選擇以後所有階段的都可以執行的最優策略。
決策者的這種能力也可以稱為策略理性(StrategicRationality)。
因此,事後觀測到的經驗信息(知識)對行動的選擇是有價值的,但是對策略選擇並無價值。
這樣,從行動的層面上講,人對行動的選擇具有時間特征,能夠在明天做出的選擇就沒有必要今天做出。
但是,從策略的層面上講,人對策略的選擇不具時間特征,完全理性的決策者可以在現在就做出直到未來的一系列依狀態信息決定的行動計劃,並且隨著時間的推移,計劃無須改變。
獨立性假設實際上還意味著,世界狀態過程的發生順序都是無所謂的。
其次,我們說明完全理性的空間性質,哪些決策者在哪些問題上在何種情況下可以使用SEU的決策原則?在任何情況下,任何決策者在任何決策問題上都可以使用期望效用理論的原則。
因此,SEU的決策原則具有無時不能、無處不在,超越一切時間與空間的性質,或者具有超越一切經驗的性質。
這個決策原則可以說是一種絕對的、終極的原則,在這個原則下決策者“按照最充分的理由完美地行動”,因此也就達到了萊布尼茲所說的神聖的“最高自由”。
SEU決策原則的這種性質可以說是一種絕對的一般性,也可以說是一種萬能性。
必須指出的是,這種完全理性的決策性質正是新古典經濟學行為分析最本質的理論基礎,也是一些經濟學家試圖說明他們所構建的經濟學原理具有超越個人、民族、歷史與國界一般性的一個基本原因。
二、一般期望效用理論
顯然,現實生活中的人不是如上所描述的完全理性的人。
西蒙指出人的認知能力是有限的,由此提出了有限理性(boundedrationality)的概念。
不確定性經濟學的現代發展更為具體和全面地擴展了我們對SEU理論局限性的認識。
首先,不確定經濟學對SEU理論局限性的認識大致起源於兩個方面,一個方面是由阿萊悖論和埃爾斯伯格悖論引發的各種實驗說明存在著對SEU理論中效用函數(風險偏好)和概率性質(不確定性)背離以及多種新理論的建立。
例如前景理論(Kahnneman&AmosTversky,1979)、遺憾理論(Loomes&Sugden。
1982)等。
另一個方面是依狀態的效用偏好和道德風險問題引發的對SEU理論的質疑以及新理論的建立,這個方面的工作以DIi的工作為代表。
這些理論主要有加權的期望效用理論(如Allais,1979;Chew&McCrimmon,1979;Fishbum,1983)、非線性的期望效用理論(如Machina,1982)、Dreze(1987)引入的包含道德風險和依狀態偏好時的期望效用理論、依序期望效用理論(Rank—dependentExpectedUtility,Quiggin,1982;Yaari,1987)、非可加期望效用理論(Non—additiveExpectedUtility,Shackle,1949)等。
其次,主觀期望效用理論不再成立的一個重要的意義在於,在多階段的動態決策的性質將不同於SEU理論,可能更加具有有限理性的特征。
例如逆向歸納的方式不一定適用,貝葉斯決策方式不一定適用等,決策將變得更加具有經驗性和時間性。
再次,在動態決策中,SEU決策原則未必能夠處處保持一致。
Dreze(1972)開創了動態決策中效用導出性分析的方法,Kreps&Porteus(1979)顯示決策者在消費決策上可以是SEU的,但是在由消費決策導致的財富決策就未必是SEU的。
最後,經濟學通過研究人的選擇來分析和描經濟現象。
不確定經濟學將選擇對象描述為由狀態到支付的彩票,這在一定程度上對描述選擇的本質具有意義。
但是,必須指出的是,人的選擇具有層次性和過程(階段)性,例如對行動、策略、博弈以及決策規則的選擇。
許多社會現象需要在不同層次和不同階段加以解釋,這是博弈論思維方式的一個基本內容。
雖然不同層次以及階段的決策在不同空間一時間中的可變性是不同的,反映了經驗知識和邏知識在這些不同層次以及階段選擇中的作用不同。
但是,沒有什麼層次和階段的決策是永恆不變的,因為人們的邏輯知識不具有穿越無窮時間一空間的能力,也是需要不斷通過新的經驗加以調整。
客觀世界本身也不存在什麼穿越無窮時間一空間的規律。
主觀期望效用理論的完全理性(萬能性)並不適用於現實社會,對主觀期望理論的批判是經濟學現代發展的一個極為重要的方向。
正是在這種發展中顯示出了主觀期望效用理論的價值,它為經濟學的發展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出發點。
標準理論和現實的背離激勵著經濟學家們正在構建大量新的理論。
這些新的理論試圖對標準理論進行擴展,建立對現實更具分析和解釋力的理論,因此,也被稱為一般化的期望效用理論(但是,這並不一定意味著決策原則必然具有期望效用的形式)。
經濟學家在構建這些新理論的時候,必然涉及到對主觀期望效用理論的三類假設的進一步認識。
這三類假設不僅涉及到經濟學的一些根本性的問題,實際上也涉及到科學中更為深刻的、也更為一般性的問題。
正如Hey(1997)所說,對不確定性的分析不僅僅是技術性的,同時也是哲學性的。
三、狀態—偏好和風險厭惡
除圍繞概率和期望效用理論的討論之外,不確定性下的決策的重要方法還包括“狀態—偏好”方法(State—Preference)以及風險厭惡(Risk—Aversion)理論。
這三種方法在一定意義上有某些相似性。
不確定性下的狀態偏好方法由阿羅(1953)提出,德布魯(1959)進行了進一步的闡述。
因為Hirsh—leifer(1965,1966)將其應用於投資理論,Radner等人將其運用於金融理論和一般均衡理論而聲名鵲起。
狀態偏好方法的主要原理是通過恰當地改變商品空間結構而將不確定性下的決策問題轉化為常規的選擇問題。
這不同於期望效用法則,不需要任何(主觀)概率,而是將偏好建立在狀態依存的商品組合之上。
狀態一偏好方法認為,商品的差異不僅在於其物理特征和時間、空間所在,而且在於其所處的“狀態”。
例如,下雨狀態時的冰淇淋和天晴時的冰淇淋是不同的,對消費者來說會要求不同的價格。
因此,13種商品,s類自然狀態,則商品有ns種價格,商品空間是Rns的子集。
相對於主觀期望效用理論而言,經濟中的決策者面對這樣的優化問題:
S.t.
其中,Xs代表狀態s下的商品組合(xls,x2s,...,Xns),es代表初始的稟賦向量。
通過拉格朗日方法可以求得優化條件及風險承擔基本定理。
風險厭惡理論由弗里德曼和薩維奇(Friedman&Savage,1948)提出,Markowitz(1952)對此進行了分析。
Pratt(1964)和阿羅(1965)討論了對風險偏好的度量,後來Ross(1981)對此作了改進。
弗里德曼和薩維奇(1948)試圖以風險厭惡的概念來解釋人們為什麼進行小概率大收益的賭博(買彩券)的同時,又會購買某些保險。
他們用期望效用函數的形狀變化解釋這似乎的悖論。
Pratt(1964)和阿羅(1965)則對風險厭惡作了這樣的度量定理:>U比>v具有更強的風險厭惡如果對於所有的,有。
其中U:R→R和v:R→R是偏好在M上的兩個基本的效用函數。
他們還對這樣的度量方式進行了證明。
[編輯]不確定性經濟學對現實的分析和解釋
現實經濟社會通過交易組織經濟活動,在其運行中流動著三種事物:產品(和勞務)、貨幣以及信息。
傳統經濟學對交易的理解是產品和貨幣的交易,因此就有了供給和需求的傳統定義。
支付物品者是供給方,而支付貨幣者是需求方。
供求理論也就構成了新古典經濟學解釋市場組織的基本工具。
不確定性經濟學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新的工具。
首先,在交易的過程中必然存在著信息的交流。
信息交流的本質是對不確定性和風險的處理。
處理不確定性和風險同樣是經濟活動的目的。
例如,一個病人到醫院看醫生,病人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會不舒服,也不知道該如何處理,此時,他是不確定性的供給者;而醫生則可以解決這個問題,此時,醫生是不確定性的需求者。
從信息的角度講,病人是信息的需求者,醫生是信息的供給者。
進一步,一些不確定性可能是這個社會的任何專家都無法解決的,例如一個人的壽命,這個時候,就需要通過一種組織技術來加以解決,例如通過保險公司來分散個人的風險。
這樣,建立在交易基礎上的經濟活動的本質也可以看成是通過信息的交流來解決不確定性以及風險問題。
這是現代經濟學描述和分析經濟活動的一個重要的方法。
其次,交易中需要貨幣。
在新古典經濟學中,貨幣本身就是信息交流的工具,但是對貨幣的功能以及所表示的信息內容的認識較為狹隘,例如認為貨幣的主要功能是表示價格,而價格反映了資源相對於偏好的稀缺性,這是建立在瓦爾拉斯體系上的認識。
但是,我們知道信用是貨幣的基本職能,與不確定性以及風險有著本質的聯繫。
如果我們在薩維奇體繫上來認識價格時,就可以從概率測度和效用測度來認識貨幣所表示的價格的意義。
不確定性經濟學為分析價格所包含的豐富內容提供了新的分析出發點。
再次,市場參與人可以利用市場來處理不確定性和風險(阿羅一德布魯)。
但是,市場(完全競爭的交易)處理不確定性和風險的能力是不完全的,例如經濟社會很難構造一個完全複製所有依狀態要求權的完美的資產市場。
因此市場參與人還需要通過一些非市場特征組織(不完全競爭的交易)來處理不確定性和風險,例如家庭和企業這些非市場特征的經濟組織。
不確定性以及風險為分析經濟社會的多樣化的組織方式提供了一個出發點。
最後,在人與自然的博弈中,消除風險(或者說得到確定的結果)一直是人類努力實現的目標。
社會通過構建各種組織與制度來力圖做到這一點。
但是,人類努力的結果是使得人類生活在一個風險更少的社會中還是一個風險更大的社會中?當人類試圖規避風險時,是否踏上了一條悲劇之路一他將面臨著更大的風險?這是我們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
思考這個問題的意義正如熊彼特所言,預言船會沉沒的人並不是真正的悲觀主義者,而相信這個預言的人才是真正的悲觀主義者。
取自"https://wiki.mbalib.com/zh-tw/%E4%B8%8D%E7%A1%AE%E5%AE%9A%E6%80%A7%E7%BB%8F%E6%B5%8E%E5%AD%A6"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35
赏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下载MBA智库,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复制该内容请前往MBA智库App
立即前往App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或投訴舉報。
本條目相關文檔
不確定性下公共安全的經濟學分析2頁 基於經濟學視角的環境成本不確定性研究6頁 不確定性經濟學研究綜述6頁 第9章不確定性經濟學16頁 工程經濟學不確定性分析56頁 政治制度不確定性及其風險的經濟學思考4頁 開放經濟中內生增長的不確定性及其經濟學分析9頁 儲運經濟學第五章不確定性分析63頁 技術經濟學之風險與不確定性分析99頁 經濟學講義--第4節跨時期選擇、不確定性39頁 更多相關文檔
本条目相关课程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Lolo,山林,AngleRoh,Wwdz,Dan,Vulture,Cabbage,Smileandblue,鲈鱼,Zxe,Yixi,泡芙小姐,KAER,方小莉. 頁面分類:經濟學分支學科
評論(共1條)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不確定性經濟學"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221.222.29.*在2012年4月20日11:06發表
很清晰的闡述。
何全勝
回複評論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导航
首页
文档
百科
课堂
商学院
资讯
国际MBA
商城
企业服务
個人工具
用戶登錄創建新帳號
打开APP
搜索
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2,227个条目
首页
管理
营销
经济
金融
人力资源
咨询
财务
品牌
证券
物流
贸易
商学院
法律
人物
分类索引
查看
條目討論編輯收藏
简体中文繁体中文
工具▼
鏈入頁面
鏈出更改
上載文件 特殊頁面 可列印版
永久链接
導航
最新資訊
最新评论
最新推荐
热门推荐
编辑实验
使用帮助
创建条目
随便看看
INTJINFP成吉思汗馬斯洛人類需求五層次理論鈍感力ISTP(人格特質理論)《極簡學習法》三包貿易順差通貨膨脹
奶頭樂理論蘑菇管理定律猴子管理法則情緒ABC理論100個最流行的管理辭彙垃圾人定律21天效應破窗效應SWOT分析模型墨菲定律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最後更改16:37,2014年4月8日.
智库首页-
百科首页-
关于百科-
客户端-
人才招聘-
广告合作-
权利通知-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友情链接
©2022MBAlib.com,Allrightsreserved.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2707号
问题分类
类型
反馈内容
添加图片(选填)0/9
联系方式
取消
提交
提交成功
反馈结果请前往MBA智库App查看(我的>帮助与反馈>我的反馈)
知道了
延伸文章資訊
- 1transitivity of preference是什么意思及用法 - 沪江网校
沪江词库精选transitivity of preference是什么意思、英语单词推荐、transitivity of preference的用法、transitivity of prefer...
- 2微观经济学3 :偏好(Preferences) - 知乎专栏
- 3嗜好(效用函數): 在不同物品間的偏好預算限制(有限資源) 選擇
- 4消費者理論I - 智勝文化
具體一點,即消費者的偏好(preferences) 具有以下三個. 公理:. ○ A.完整性(completeness):即若有A、B 二種 ... B.遞移性(transitivity):如果...
- 5transitivity of preference 中文 - 查查詞典
transitivity of preference中文:偏好傳遞性…,點擊查查權威綫上辭典詳細解釋transitivity of preference的中文翻譯,transitivity o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