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到「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的深層意義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青原惟信禪師有一段流傳很廣的語錄,原句是:"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及至後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

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

見山 ... 人人焦點 影視 健康 歷史 數碼 遊戲 美食 時尚 旅遊 運動 星座 情感 動漫 科學 寵物 家居 文化 教育 故事 「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到「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的深層意義 2020-12-19閒心若道 這個題目被近代人如同參禪一般地給參爛了,但是否參透,因人而異。

這些話是唐代禪宗大師青原行思提出參禪的三重境界的句子,後被應用文學藝術等領域,又被推及到社會學領域等。

青原行思,今江西省吉安市安福縣嚴田鎮龍雲下村人,俗姓劉,漢長沙王之後裔,出生於唐高宗李治咸亨四年(公元673年),卒於唐玄宗李隆基開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享壽六十八歲。

禪宗一門是從佛佗拈花一笑開始傳於大迦葉,傳至達摩爲二十八代宗師,達摩東來中原爲漢地禪宗初祖,傳至六祖慧能(638-713)後,發展如日中天,六祖惠能大師門下湧現出五大傑出弟子(青原行思、南嶽懷讓、荷澤神會、南陽慧忠、永嘉玄覺,其中,以青原行思和南嶽懷讓爲最。

見山見水的見解原出處在佛教禪宗史書《五燈會元》卷第十七:青原惟信禪師吉州青原惟信禪師,上堂:「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及至後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

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

而今得個休歇處,依前見山祇是山,見水祇是水。

大衆,這三般見解,是同是別?有人緇素得出,許汝親見老僧。

」山水01見山是山,見水是水--感官認識這是人的最初的感官認知功能,最樸素的唯物認識,眼晴看到的山就是山,水就是水,你是你,我是我,桌子是桌子,板凳是板凳,以此類推,耳聽的、鼻聞的、舌嘗的等等,都反映了最初的人的本體機能,這是認識的基礎,是最起碼的物質論。

也就是最表層的現象,就是佛祖也不否認這一點,佛陀在教化衆生時也曾說:凡是世間承認的我都承認。

以此延伸開去,學習就是學習,吃飯就是吃飯,睡覺就是睡覺,如此等等,這些道理就蘊含在我們衣食住行之中,人們沒有感到什麼不對,也不稀奇的,因爲熟世無睹,所以理所當然。

見山是山,見水是水02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理性認識在《五燈會元》的原文裡有「及至後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從「見山是山,山水是水」到「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不是說自然而然的發生,是有條件的,「親見知識,有個入處」,人在社會活動中,對身邊的事物不單單認識其現象,而要溯其本源了,即要搞清楚表面現象下的本質了,並且逐漸地抽象深入,例如:我爲什麼要吃飯,吃飯還是表面看那麼簡單的吃飯嗎?吃飯要保證生命的需要,如何保證的,生物學和醫學要研究;再如我爲什麼學習,學習是要用到生活中創造價值,例如,商業上談判的一些言語,只的是表示那個語言嗎,背後有什麼動機,如此等等都超越了原有的原意,無論自然的科學、社會的人文科學,把一系列的表面的「見山是山,山水是水」根據自然規律的或社會的規則演化爲「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所謂的吃一塹長一智,這些都是人們的理性思維對整個自然界和人文社會的紛繁體系思考的結果。

這些還只是一些常見了科學常識,而現代物理量子說學,更是顛覆了人們認知常識,1918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德國著名物理學家馬克斯·普朗克博士感嘆道:我對原子的研究最後的結論是——世界上根本沒有物質這個東西,物質是由快速振動的量子組成!一句話,這個世界所謂的物質的世界,實際上是一個虛幻的假象。

然而在接下來的言論中更是令人驚愕,所有物質都是來源於一股令原子運動和維持緊密一體的力量,我們必須在認定這個力量的背後是意識和心智,心識是一切物質的基礎。

量子到這裡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嗎?物質的世界都是量子的快速振動,加上意識的力量而形成的一個虛假的世界,物質之所以成爲物質,是意識的作用,這不禁讓人想起王陽明的一段話: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

從禪宗的角度來看,人的主體,已擺脫了歷來以來的物質的糾纏,上升到一種大的智慧來看待這個世界了。

對於我們普通的大衆來說,我們一般從生活中學到的現有的自然或社會的知識體系,應用到這個紛繁複雜的社會,這種「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已被應用到無以復加的地步,婆媳之間的人性關係,人與人之間的明爭暗鬥,商業界的你死我活的竟爭,國家層面的利益角逐,如此等等,並不只是局限於社會人文方面。

我們對整個世界的認識,只是藉助於我們的知識體系和現代科學,而無法達到禪宗內觀的層次,但即使是如此,我們如果略加思考,便會意識到這種「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的境地。

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03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智慧的直觀認知「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也是分層次的,科學的或者人文的也只是現有知識的體系的構建,而真正看透這個境地便是大智慧,但即使如此,把這個世界看得如此透徹又將如何,所謂悟道,也將踐行,沒有實證悟道何用之有?實踐出真知,所以《五燈會元》中「而今得個休歇處,依前見山祇是山,見水祇是水。

」,所以修行,拖著一幅物質和精神緣起的生命個體,在「休歇處」踐行你心中的大道,依然「見山是山,見水是水」,才能把悟得的真諦加以實踐、磨練,達到提升精神層次的需求。

在我們的生活中,在高的藝術成就,都必需在「見山是山,見水是水」的世界裡進行打磨,一切來源於生活,深層次地看到生活的本來面目,不脫離生活,用智慧觀照生活一切百態,洞見本來,便能坦然應用。

現代科學認爲,我們的意識是高頻宇宙的次高頻能量在我們這個低頻宇宙的體現,我們的世界猶如一座熔爐,次高頻能量的修行,達到高頻能量從而返回到高頻宇宙去。

從這個角度看,我們的世界便是原來的山,原本的水。

關於山水的三境界,讓我們想起了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的治學三境界: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帶漸寬終不悔,爲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衆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此第三境也。

細細品味,實有異曲同工之妙!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 相關焦點 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 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及至後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

而今得個休歇處,依前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

大衆,這三般見解,是同是別,有人緇素得出,許汝親見老僧(更參三十年迥無入處在)。

這則公案流傳甚廣,解讀也很多,在這裡我也參參看。

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等我老了,和心愛的人,一起退出紅塵,在農村建一座小院,門口種花,屋後種菜,一旁還有十里桃花.」多少人,嚮往這樣的生活,也曾豪言壯語,一定要實現。

但是真的老了,卻賴在城裡不走,因爲城裡很熱鬧,鄉村太荒涼。

如果你要得到更多的物質,那就去城裡吧,越大城市,越有發展機遇,成爲富翁的概率越大。

因此,我們變成了房奴,總是希望房子很大,周圍的環境很好。

南懷瑾老師:「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的公案 ,見水不是水,與見山見水的公案,不妨在此再加一番討論。

 這個公案,系出於宋代,吉州(江西)青山惟政禪師的上堂法語,他說:「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乃至後來,親見知識(佛家稱明師曰善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

而今得個休歇處,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

大衆!這三般見解,是同是別,有人緇素(代表黑白分明)得出,許汝親見老僧。

」 南懷瑾老師講述:「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的公案 這個公案,系出於宋代,吉州(江西)青山惟政禪師的上堂法語,他說:「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乃至後來,親見知識(佛家稱明師曰善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

而今得個休歇處,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

大衆!這三般見解,是同是別,有人緇素(代表黑白分明)得出,許汝親見老僧。

」 見山見水見衆生 見山見水見衆生有一塊地方開始出現荒蕪的跡象,早上就著手準備打理一下。

結果發現這是生活,心已不定,便準備啓程。

春天的跡象越發的明顯,陽光在極力的喚醒這一切,20多度的春天是最適合生活的地方,可內心總是能夠接收到遠方的聲聲呼喚。

像一首沁人心脾的歌,傳進了山的耳朵里,讓這裡的人兒觸摸到了希望的感覺。

有了煩躁的情緒,也就有了迫切離家的想法。

積壓依舊的對自己的不滿,對生活的憧憬在這裡得到了極大的爆發。

於是你看山就不是和藹可親的山,你見水就不是纏綿溫柔的水。

爲什麼見山又是山,見水又是水?悟道者悟到的是什麼? 青原惟信禪師有一段有名的語錄,他說:老僧我年輕沒有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有一定道行時,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

如今在晚年,重新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他問:這三種見解,是相同還是不同?先說他年輕沒有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只是山,大師禪悟的三階段,大相逕庭 青原惟信禪師有一段流傳很廣的語錄,原句是:"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及至後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

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

見山見水見自己 山靜而水動,山硬而水柔,山高而水遠,山觀而山形上,水觀而勢低流。

《見山是山見水是水,見你是全世界》:以愛之名,遇見美好 我常常在想:旅行的意義是什麼。

有人說,是從自己住膩了的地方去看別人住膩了的地方。

肯定不是,否則有些地方不會讓人瘋狂長草,魂牽夢縈。

也有人說:生活不止是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

村上春樹說:「旅行的好處,在於可以暫時遠離日常生活,還不必承擔平日裡瑣碎的責任。

」如今的交通迅捷,當經濟條件允許,旅行不再遙不可及。

很多人甚至說走就走。

書評丨《見山是山見水是水,見你是全世界》:你是最美的風景 然而我們今天要看的這本《見山是山見水是水,見你是全世界》卻打破了這一魔咒,這是一本愛情旅行手冊。

從作者的名字大檸就能窺探出愛情的甜蜜,由於n、l不分的愛人把英文的「darling」念成了大檸,因此得名。

海子說:「你來人間一趟,你要看看太陽,和你的心上人,一起走在街上。

」 書評丨《見山是山見水是水,見你是全世界》:你是最美的風景 然而我們今天要看的這本《見山是山見水是水,見你是全世界》卻打破了這一魔咒,這是一本愛情旅行手冊。

從作者的名字大檸就能窺探出愛情的甜蜜,由於n、l不分的愛人把英文的「darling」念成了大檸,因此得名。

經典重溫:《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還是山》 見山是山,見水是水;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

 這三句話是禪宗中著名的公案,源於宋代吉州(江西)青山惟政禪師的《上堂法語》。

它所描述的是佛教修行的三重境界。

而實際上這三重境界也正是我們強迫症患者從被強迫所困到走出強迫的三個過程。

 第一句: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見山是山見水是水見你是全世界》,嫁給情商高的人究竟有多爽 其實我特別喜歡邁阿密……」因爲這首歌,土耳其在我心中留下了神祕感和浪漫氣息,真想有時間可以去到那裡。

沒去土耳其遇見,先在大檸的書中遇見了。

帶著甜蜜氣息的土耳其,我只想大聲呼喊:醉了醉了,醉倒在土耳其如夢境的風景里,更醉在林知逸深情的話語中。

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還是山(大道看得失)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人的一生,正常的要走過三種境界:1、見山是山,見水是水2、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3、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第一種境界:見山是山,見水是水人之初,性本善,我們剛出生是純潔無暇的,初識世界,一切都是新鮮的,眼睛看見什麼就是什麼,人家告訴他這是山,那就是山, 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又是山,是你學醫路上的三重境 學習脈診如何登堂入室是個永恆的話題,嘗與人談傳統脈診的境界,不揣淺陋,妄而論之,語之曰:「約而言之,三言可畢,三言者,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山外還有山,水外還有水。

」對言:「此猶禪境也?」笑而答之:「詞近意更近也。

」青原惟信禪師曾言「老身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人生修煉: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還是山 好在還有好消息,昨天磕磕絆絆折騰半天出來的原創《送娃上學,走的是一條人生路》,閱讀量超過了170。

有個讀者不僅讚賞了我,還留言「回想起當年的我!」,這對我來說是足夠喜悅的事情了,激勵的力量也是滿滿的。

一周以來的其他幾篇文章,不管原創還是轉載的,其閱讀量都還沒超過30。

昨天的文章,修修改改折騰了我不少時間,過程中內心也有點小崩潰,尤其在結尾,簡直不知道該怎麼結束了。

老年般的曠達平淡、安居隱世:見山仍是山,見水仍是水 在下棋時,他體悟到:「著時自有輸贏,著了並無一物。

」雖然也有「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的大悲嘆,但更多的卻是「花謝酒闌春到也,離離,一點微酸已著枝」的小惻隱。

他逃離了仕途官場的蠅營狗苟,開始靜觀自然:「林斷山明竹隱牆,亂蟬衰草小池塘。

」他越來越覺得文字難以承載內心之痛:「斂盡春山羞不語,人前深意難輕訴。

」 說禪,從看山是山到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唐代禪師惟信有一段話說:「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後來,親見善知識,悟得一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休歇處,依前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

你們說,這三般見解,是同是別?有人描素得出,許汝親見老僧。

」惟信的「三般見解」,正是他在參禪中悟道過程的表述,「是同是別」的問題正是抓住了禪的本質提出的。

山山水水之間,見與不見之際,一片活潑潑的禪機撲面而來 還有「好事」者,還把這首詩和唐朝六祖慧能大師門下弟子青原行思禪師關於「見山見水」的三重境界聯繫了起來。

這其實都是沒影的事。

學佛,尤其是學禪宗,更尤其是學禪宗的「參公案」,最要不得的就是穿鑿附會!這個毛病要不改,就不可能「參禪」。

廬山煙雨浙江潮指的就是我們鋪天蓋地一般的煩惱。

這煩惱不但瀰漫四野,還來勢洶洶。

大有勢不可擋,誓不罷休的一股子氣勢。

未到千般恨不消嘛! 銅梁:望山見水寄情原鄉市民樂享公園福利 見水公園裡的花田中國網1月8日訊1月6日晚,當夜幕降臨,位於重慶銅梁區城區淮遠河畔、白龍大道側的望山公園、見水公園和原鄉中央公園華燈齊放,七彩燈組和樹上的燈籠交相輝映,璀璨的夜景吸引了大批市民走出家門前去觀賞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