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一品思惑@廣論消文|PChome 個人新聞台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小乘說思惑品數有十、即欲界有貪瞋痴慢四惑,色界與無色界各有貪痴慢三惑,合而為十。

此十惑分九地九品漸斷之,九地者,欲界五趣為一地,色界四禪天為四地 ... PChome| 登入 環保還能抽好禮,年終換機靠自己Audi限量推出旅型特仕!!! 廣論消文 觀音大士 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

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與諸眾生同一悲仰。

88愛的鼓勵 11訂閱站台 首頁 相簿 活動 環保還能抽好禮,年終換機靠自己贊助 2019-09-2417:08:15|人氣1,734|回應0 |上一篇 |下一篇 八十一品思惑 推薦 5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八十一品思惑 一行辭典 彙整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名數)如上所言,見惑者頓斷之,思惑者漸斷之。

漸斷之者聲聞乘為鈍根故,分十惑為九地之九品而分斷之也。

九地者欲界五趣地為一,於此加色界之四禪地與無色界之四空處而為九地也,九品者此各地之思惑,為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乃至下上品、下中品、下下品之九品。

故為八十一品。

既斷見惑之聖者為預流果,更進而斷初地之一品乃至五品為一來向,斷六品已,為一來果。

以有下三品之欲惑,尚一往來於人天故也。

次後方斷下三品之惑為不還向,既斷已,謂之不還果,以不再還生於欲界故也。

次後漸斷上二界八地之七十二品為阿羅漢向,正斷終,為阿羅漢果。

阿羅漢者譯曰不生,以既斷盡八十一品之思惑不再受生於三界故也。

見俱舍論十二。

(名數)見思惑條。

[佛學常見詞彙(陳義孝)] 小乘說思惑品數有十、即欲界有貪瞋痴慢四惑,色界與無色界各有貪痴慢三惑,合而為十。

此十惑分九地九品漸斷之,九地者,欲界五趣為一地,色界四禪天為四地,無色界四空天為四地,共九地,每地九品,即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中上品,中中品,中下品,下上品,下中品,下下品,合共即八十一品。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八十八使 或稱八十八隨眠、八十八使見惑。

即三界見惑的總數。

使,意謂驅役,是隨眠(梵anus/aya,巴anusaya)的舊譯,與「煩惱」同義。

見惑,是理論性的無明,不同於思惑(或稱修惑);思惑是情意性的無明。

身見(梵satka^ya-dr!s!t!i,有身見,薩迦耶見)、 邊見(梵antagra^ha-dr!s!t!i,邊執見)、 邪見(梵mithya^-dr!s!t!i)、 見取(梵dr!s!t!i-paramars/a,見取見)、 戒禁取(梵s/i^lavrata-para^mars/a,戒禁取見,戒盜取) 等五惡見是最大的見惑,加上貪欲、瞋恚、愚癡、慢、疑等五煩惱,即所謂的十大煩惱或根本煩惱。

依說一切有部所說,斷這些見惑,須以觀察三界四諦之理來斷;也就是以見道十五心及修道最初第十六心可以斷除十六煩惱。

迷三界四諦之理的見惑有八十八種,即︰ 迷欲界苦諦的見惑有上述十種煩惱,集諦的見惑有七種(上述十種中除去身見、邊見、戒禁取), 滅諦見惑同為七種,道諦見惑有八種(即除去身見、邊見二種), 總計迷於欲界四諦的見惑有三十二使。

其次,在色界、無色界中每一諦皆無瞋恚,因此,色界的見惑有二十八種,無色界也有二十八種見惑。

計三界見惑總共有八十八種。

茲將三界四諦的見惑分類表列如次︰圖片 瞋┐┌┬貪┼──┐┌苦諦九──┤├癡┤├─苦諦十─┐││├慢┤││上二界合┼集諦六│└疑┘│集諦七─┼欲界三五十六惑│├─身見──┤│十二感├滅諦六├─邊見──┤滅諦七─┤││┌邪見┐││└道諦七├┤├┤道諦八─┘│└見取見┘│└─戒禁取見┘ 此外,此八十八使加上十種思惑(八十一品思惑),即所謂九十八使,或稱九十八隨眠,為一切煩惱的總稱。

  佛說四十二章經表注講義                          ●雪廬老人講  ●徐醒民筆錄                                               第一章 經文     佛言:辭親出家,識心達本,解無為法,名曰沙門。

常行二百五十戒,進止清淨,為四真道行,成阿羅漢。

阿羅漢者。

能飛行變化,曠劫壽命,住動天地。

次為阿那含。

阿那含者,壽終靈神上十九天,證阿羅漢。

次為斯陀含。

斯陀含者,一上一還,即得阿羅漢。

次為須陀洹。

須陀洹者,七死七生,便證阿羅漢。

愛欲斷者,如四肢斷,不復用之。

表注                         說明    每地各有上三品、中三品、下三品,是一地有九品思惑,九地共合為八十一品。

斷三界見惑盡為初果「入流」斷欲界前六品思惑為二果「一來往」,斷欲界後三品思惑為三果「不還」,斷色空二界七十二品思惑為四果「羅漢」。

講義   「佛言:辭親出家」佛弟子有出家眾,亦有在家眾。

足徵學佛非必出家,而在家亦須學佛。

以萬事萬理,人人皆應覺悟,佛學即是覺悟之學,故人人皆應學佛。

惟學貴專精,漢儒董仲舒,為專所學,三年目不窺園,學世法猶須如此,何況佛法?在家學人,忙於生計,上求下化,皆不專精。

若發大心,專事求化,則須盡棄塵勞,出家修學,備作人天師。

故出家非人人所能為,亦非人人所必為。

此章專為出家人說,如立師範教育,非勸人皆出家也。

   梵語「出家」,謂之「沙門」,義為勤息。

佛法八萬四千,約為三綱,首為戒,守之則不作諸惡,奉行眾善。

次為定,以佛法求之始得。

三為慧,持戒得定,即能開慧。

眾生之煩惱無邊,最重者三,謂之三毒,一為貪,不惜損人利己。

二為瞋,貪之不得即瞋之。

三為癡,易於學惡,難於學善。

勤息之義,即是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

為沙門者,固當如是,在家學佛,亦當如是。

   出家須得父母之垂許,故曰「辭親」。

既曰出家,即應離俗希聖。

聖者,小則為羅漢,大則成佛。

   希聖則須「識心達本,解無為法」。

心非肉團,乃遍虛空,造萬有者。

然不可見聞,不可味觸,斯謂真空,亦即是本。

約科學言,物皆聚於元素,元素析之本空,故深於科學者,亦能明真空之理。

「無為法」者,萬法無為而成也。

凡夫眼見耳聞,皆因緣法,必須造作而成,故不謂無為法。

心經「色即是空」一語,宜深思之。

色有形者,而曰「即是空」,茍明此理,即解無為法,苟解無為法,即得羅漢果。

能如是,始「名曰沙門」。

出家豈易哉?!    既為沙門,則須「常行二百五十戒」,常行,是行之無間也。

戒條二百五十,記之猶難,何況行之,然不行不足以入道。

  「進止清淨」能持戒律,則無論行住,皆一塵不染。

  「為四真道行,成阿羅漢」四真即四諦法,將以上行持之功,集中於四諦法,以成阿羅漢。

   阿羅漢為比丘之果。

因地之比丘,義為破惡、乞士、怖魔。

其在果地之阿羅漢,已將惡事破盡,謂之殺賊;已成聖人,堪受供養,謂之應供;已出輪迴,不生不滅,謂之無生。

   證阿羅漢,須在因地修戒定慧,經文謂之戒止道。

戒即二百五十戒,止即進止清淨,道即四真道行。

四真道行首為苦諦,真解苦諦,即能開慧。

世之博弈酣舞,無非是苦,而人皆以為樂。

不惟人間,縱為二十八天之上帝,亦不能解苦諦,咎在見思二惑也。

以三界合四諦之見思惑,共一百六十九品,斷盡始證阿羅漢果。

   見惑者,一為身見,此身非我,迷昧凡夫,無不以之為我。

二為邊見,於萬法或執為常,或執為斷,不得中道。

三為見取見,如非聖人,見皆不正,然凡夫無不自以為是。

四為戒取見,外道皆有其戒條,有合理者,有不合理者,凡取不合理之戒者,徒增迷惑,皆是戒取見。

五為邪見,凡見之不正者皆屬之,如問此杯,圓乎?長乎?實乎?空乎?若執其一,即為邪見。

是見不除,學佛無能成者。

   見惑破之尚易,思惑尤難。

思惑之思,為凡夫內在之惡習,即貪瞋癡慢疑也。

思惑不除,則道不能證。

道即心,心具貪瞋痴慢,道即全非。

如入定中,忽起貪心,則全心為貪,若起瞋心,則全心為瞋,其餘無不皆然。

   斷盡見思惑,證阿羅漢,即「能飛行變化,曠劫壽命,住動天地。

」阿羅漢有六通,飛行變化,為其神足通。

曠者久也,劫即梵語劫波之略,即長時期也。

劫之解說不一,通謂人壽自平均十歲,百年增一歲,至八萬四千歲,為一增。

復由是百年減一歲,減至十歲,為一減。

此一增一減,為一小劫。

二十小劫為一中劫。

四中劫為一大劫。

羅漢可隨願曠劫住世,所住之處,天地為之感動,以其為人天師,故天帝亦來禮拜也。

   修小乘有四階,造一階得一果,羅漢為四階之造極者,謂之四果。

其第三果為阿那含,漢義「不還」,命終其靈神超脫十九天,進至第二十層天,證阿羅漢。

第二果為斯陀含,漢義「一來往」,即一上欲天,一還人間,始證阿羅漢也。

初果為須陀洹,漢義「入流」,謂已入聖流,不復墮三惡道矣。

由初果證阿羅漢,尚須七番生死。

   三界見思,以愛欲為本,愛欲既斷,即出輪迴,是以經喻「如四肢斷,不復用之。

」然凡夫外道,無不尚愛,故於命終,恒為三愛牽入輪迴。

三愛者,一為自體愛,即是身見。

二為環境愛,眷屬資財皆屬之。

三為當生愛,即投生之處也。

是以愛為生死之本。

世聖孔子,亦不曰愛,而曰道德仁義。

佛法八萬四千,若不斷愛,無一能入其門,惟淨土一宗,能順眾生貪愛之心,導入西方極樂世界,既入極樂,愛心自除,是為特別法門。

  文章定位: 我要檢舉 台長: deepmind 人氣(1,734)|回應(0)|推薦(5)|收藏(0)|轉寄 全站分類:教育學習(進修、留學、學術研究、教育概況)|個人分類:佛學名詞1|此分類下一篇:不退轉此分類上一篇: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 回應(0) 推薦(5) 收藏(0) 我要回應 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 登入 自我介紹 deepmind 萬里天 關於本站 留言板 地圖 加入好友 愛的鼓勵:88 文章篇數:1,311 最新文章 恒發誓莊嚴  當成微妙土或夢或現前,常聞最甚深,及廣大正法。

末法正法定生彼國得不退轉無上菩提。

殄滅諸邪執著,弘盛增廣無倒聖教尊居十八部,一切頂中時,一切皆受教。

雖未親見佛面,但已遇到了佛法。

勘能心菩提心由具念正知,不作意非戒,慎念無諂誑,犯罪不染尊。

文章分類 淨土法門(61)廣論消文(435)心經(34)大般若經(50)地藏菩薩(20)妙法蓮華經(344)華嚴經(20)佛學基礎(206)般若經名詞(2)佛學名詞(49) 更多>> 訂閱本站 RSS訂閱 (如何使用RSS) 加入訂閱 熱門文章 廣論消文289-下篇總之如淨不善,非須盡淨一切作用,故壞善根亦非壞盡一切作用,此極重要。

(9,047)廣論消文61如其觀待畢竟義大,如是觀待現時亦然(8,118)廣論消文3五想如所有性盡所有性(7,718)廣論消文60第二思惟暇滿利大者。

為欲引發畢竟樂故(6,128)消文30能依學者之相(5,989)廣論消文11第三、辨識殷重而教誡當行持者故於殷重修,應當發起療病之想(5,789)廣論消文10由是於自作病者想,極為切要(5,334)廣論消文14謂我失修今何作,歿時凡愚起憂悔。

(5,228)廣論消文2《本生論》亦云:「若由聞法發信意,成妙歡喜獲堅住,用自肉買亦應理。

(4,870)廣論消文5斷器三過(4,605)廣論消文18我鄙惡行影,明見於法鏡,意極起痛惱,我當趣正法(4,580)消文48所言修者。

謂其數數於善所緣,令心安住(4,487)廣論消文45性罪遮罪(4,443)廣論消文69次為斷執二我縛故(4,420)廣論消文197“如王具七寶,無厭調眾生,如是咒成就,七支能調罪。

”(4,416)消文1如何講、聽二種殊勝相應法中。

分三:一、聽聞軌理(4,329)廣論消文56如是修道有思擇修(4,307)廣論消文62第三思惟極難得者。

如是暇身(4,157)廣論消文9【於殷重修起療病想者。

】(4,025)廣論消文37下至唯從聞一偈頌,雖犯戒等(3,883) 站內搜尋 標題 內容 標籤 站台人氣 累積人氣:760,626 當日人氣:644 最新訪客列表 加好友 友誼連結 TOP .廣告刊登 .消費者保護 .兒童網路安全 .AboutPChome .徵才 網路家庭版權所有、轉載必究Copyright© PChomeOnline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