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姓氏是表示一個人的家族血緣關係的標誌和符號;「姓」起於女系,「氏」起於男系;秦漢以後,姓氏合一,通稱姓或兼稱姓氏。
· 通常同一個父系祖先繁衍的後代稱為宗族。
· 姓氏 ...
姓氏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本條目存在以下問題,請協助改善本條目或在討論頁針對議題發表看法。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8年10月13日)請協助補充多方面可靠來源以改善這篇條目,無法查證的內容可能會因為異議提出而移除。
致使用者:請搜尋一下條目的標題(來源搜尋:"姓氏"—網頁、新聞、書籍、學術、圖像),以檢查網路上是否存在該主題的更多可靠來源(判定指引)。
此條目論述以部分區域為主,未必具有普世通用的觀點。
(2012年8月25日)請協助補充內容以避免偏頗,或討論本文的問題。
此條目介紹的是現代意義的姓氏。
關於關於古代的姓與氏,請見「姓」和「氏」。
姓氏是表示一個人的家族血緣關係的標誌和符號;「姓」起於女系,「氏」起於男系;秦漢以後,姓氏合一,通稱姓或兼稱姓氏。
姓氏與人名一起構成一個人的姓名。
通常同一個父系祖先繁衍的後代稱為宗族。
相關的學科是人名學。
目次
1起源
1.1漢族
2不同語言的姓氏
3無姓氏的族群
4姓氏與法律
4.1姓氏使用
4.2子女姓氏
5依人口排序
6備註
7注釋
8參考資料
9參考文獻
10參見
起源[編輯]
姓氏最早起源於部落的名稱或部落首領的名字,作用主要是便於辨別部落中不同首領的後代,便於不同部落之間的通婚。
因此姓氏的產生,標誌著從群婚制到以血緣關係的婚姻制的轉變,對人類的歷史發展研究有非常大的貢獻。
漢族[編輯]
參見:上古八大姓、漢姓、姓和氏
華文的姓氏一詞,最早時期「姓」與「氏」不同:
「姓」字從「女」從「生」,與母系社會有關;上古八大姓皆從女旁。
後來普遍變成父系社會,才改為從父姓。
「氏」最早的含義是「神祇」,在遠古時代對部落首領的尊稱,如「盤古氏」、「燧人氏」、「神農氏」等等,後來演變為姓的分支,即氏族;到了私有制王朝建立以後,即夏、商、周三朝,「氏」成爲貴族宗族制度的代表和稱號,在周朝尤其盛行;隨著同一祖先的子孫繁衍增多,這個家族往往會分成若干支散居各處。
各個分支的子孫除了保留姓以外,另外為自己取一個稱號作為標誌,稱「氏」。
如此一來,姓是一個家族所有後代的共同稱號,而氏則是從姓中派生出來的分支。
姓產生後,世代相傳,一般不會更改,比較穩定,而氏則隨著封邑、官職的改變而改變,因此會有一個人的後代有幾個氏或者父子兩代不同氏。
另外,不同姓之間可能會以同樣的方式命氏,因此會出現姓不同而氏相同的現象。
在周朝以前,貴族除了有姓之外,還往往以國、官位為氏。
貴族獲得氏的方式有:
以國名為氏
以邑名為氏
以官名為氏
以職業名為氏
以住地之名為氏
以同周王或侯君主血緣關係遠近之稱為氏
以貴族的字為氏
在夏商周三代,男子稱氏,女子稱姓。
氏用來區別貴賤,貴族有氏,貧民有名無氏。
姓用來區別婚姻。
同姓不能通婚,姓同氏不同也不能通婚,而氏同姓不同則可以通婚。
後來在中國一直保持了這種傳統,同姓之人通婚被視為禁忌。
直到現代,這種傳統才被逐漸打破,但是許多地方民間仍然不贊成同姓通婚。
春秋戰國時期,宗法制度瓦解,姓氏制度也發生根本變革。
這時姓、氏差異漸漸模糊。
戰國以後,平民也有姓,「百姓」遂成為民眾的通稱。
這反映了貴族沒落,平民地位上升。
秦漢以後,姓與氏合一,遂稱「姓氏」。
唐宋後中國姓氏學逐步定型,民國前《百家姓考略》、《姓氏考略》等典籍往往把諸姓(即先秦的氏)起源上溯至堯舜、甚至炎黃傳說時期。
不同語言的姓氏[編輯]
不同語言的姓氏存在著非常大的差異。
請參考:
漢族姓氏
朝鮮姓氏
日本姓氏
越南姓氏
英語姓氏
法語姓氏
德語姓氏
無姓氏的族群[編輯]
主條目:無姓氏
中亞和高加索的突厥語民族沒有自己的本民族姓氏,在被俄羅斯殖民統治100多年後大多採用俄語姓氏,未被俄羅斯帝國統治過的突厥語民族(如維吾爾人)至今仍處於沒有姓氏的狀態。
土耳其人和泰國人在本國政府效仿日本明治維新的「苗字必稱令」進行相關的改革後也產生民族的姓氏,而近代沒有進行過相關改革的緬甸人至今仍然無姓。
北亞的蒙古族傳統上不使用姓氏。
姓氏與法律[編輯]
主條目:冠姓
姓氏使用[編輯]
在民眾普遍使用姓氏的國家,各國法律對個人姓氏的使用有不同規定。
某些政權、國家,會強制使用某種方式的姓氏。
歷史上,台灣原住民族即此類典型。
中國大陸人口以漢族為主體,姓氏是漢名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在法律上亦是如此,通常是隨父姓或隨母姓。
2014年,中國立法機關擬對民法、婚姻法相關條款作出解釋,考慮通三種情況下,允許子女不隨父母姓氏[1][2]。
中國少數民族使用姓氏的情況,則更為複雜。
法律允許少數民族民眾可以根據本民族的文化傳統和風俗習慣選取姓氏[1]。
實踐中,無使用姓氏傳統的民族亦不強制使用姓氏,如蒙古族、維吾爾族。
子女姓氏[編輯]
隨父姓、隨母姓是子女姓氏的來源。
全世界普遍處於父系傳承社會,財產、權力等由父子相傳,隨父姓是主流。
以婚生子女出生後隨父姓最為常見。
非婚生子女隨父姓、隨母姓則因各國社會、法律情況、個人選擇而定。
父母離婚,子女改名,亦有改為隨母姓的情況。
兩岸三地的華人社會,長期以隨父姓的婚生子女為主流[a]。
數千年以來,社會長期默認子女隨父姓,已成為深入人心的社會觀念,是為習俗[3]。
父子之間傳承的姓氏是家族血脈延續不斷的具體表現,即所謂傳宗接代。
隨母姓,亦是為延續女方家族血脈[參1],即通常所見的招贅,包括婿養子。
在女性無繼承權的社會背景下,無男性後代的家庭通過招贅解決無(男性)繼承人的問題。
招贅後,女兒和贅婿所生後代隨母姓(特殊的情況是雙姓),後代亦獲得母家的繼承權。
近代以來,特別是進入21世紀,隨著男女平等思想的普及和女性地位的提升,非招贅所生子女隨母姓亦逐漸被兩岸民眾接受[3][參1]。
中華民國(台灣)的法律最初規定,「子女從父姓,贅夫之子女從母姓,但另有約定者,從其約定[b]」。
2007年,法律修正,規定婚生子女「父母於子女出生登記前,應以書面約定子女從父姓或母姓;子女經出生登記後,於未成年前,得由父母以書面約定變更為父姓或母姓;子女已成年者,經父母之書面同意得變更為父姓或母姓」。
並有一定事由時,法院得依父母之一方或子女之請求,為子女之利益,宣告變更子女之姓氏為父姓或母姓。
非婚生子女從母姓,或經生父認為領,視為婚生子女,適用相同規定。
2010年,法條刪除需要父母書面同意字樣。
子女成年,可自行變更為父姓或母姓。
2012年,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的一項抽樣調查顯示,七成受調查者接受子女隨母姓,近三成堅持子女隨父姓[參1]。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大陸)現行法律中,規定子女可隨父姓,可隨母姓。
大陸當代子女隨母姓的實例增多[2]。
2017年,中國青年報社進行的一項兩千人範圍調查中,近五成受訪問者認為子女應隨父姓,其餘接受隨母姓。
另有,二成多的受訪問者不接受隨母姓。
其中,男性受訪問者比女性受訪問者更注重子女姓氏,接受隨母姓的比例亦低於女性受訪問者[4]。
有文章指,中國青年報社的調查顯示傳統觀念已被改變。
認同子女可隨母姓「象徵著人們對性別平等的理解正在日益加深,也象徵著當代社會對傳統家庭關係的重構[3]」。
依人口排序[編輯]
主條目:中國姓氏排名
主條目:英語姓氏§ 英國姓氏排名(1-25位)
備註[編輯]
^在兩岸三地陸續廢除一夫一妻多妾制前,法律對子女的區分上,除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外,還有婢生子的定義,指生母身份是姬妾所生育的子女。
雖然姬妾不是其父在法律上承認的妾室,但通常將他們與妾室所生子女歸為一類,即庶出子女,亦是隨父姓。
^「另有約定者,從其約定」,常見有贅婿子女按約定的隨母姓、隨父姓。
注釋[編輯]
^1.01.1孩子可以不随父母姓,但需符合三类情况.新浪網,來源:重慶晨報,據新華社.2014-10-28[2019-05-11].(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11)(簡體中文).
^2.02.1三种情形可不随父母姓“自选姓氏”切忌被滥用.人民網-陝西頻道.2014-10-29[2019-05-11].(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03)(簡體中文).
^3.03.13.2楊鑫宇.多少人同意孩子随母姓?结果有点儿出人意料….編輯:蒼南.鳳凰網.2017-10-17[2019-05-11].(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11)(簡體中文).
^記者:孫山,實習生:毛鑫.调查:54.7%受访者能接受孩子随母姓23.2%不接受.編輯:孫靜波.中國新聞網,來源:中國青年報.2017-10-17[2019-05-11].(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11)(簡體中文).
參考資料[編輯]
^1.01.11.2田蘊祥.《华人社会中女性对子女随母姓接受态度的实证分析——基于台湾地区的调查数据》.江漢論壇(湖北省武漢市:湖北省社會科學院).2017,(2017年第10期):139–144.ISSN 1003-854X.(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8-12)(簡體中文).
參考文獻[編輯]
籍秀琴,《姓氏·名字·稱謂》(中國歷史文化知識叢書),大象出版社,1997年出版。
ISBN7534720109
楊希枚:《先秦文化史論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
李學勤:〈考古發現與古代姓氏制度(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參見[編輯]
常見姓氏列表
中國姓氏列表
日本姓氏列表
百家姓
閱論編人名與人名學
人格同一性
人名構成
姓氏
姓氏詞綴(英語:Listoffamilynameaffixes)
貴族姓氏助詞
名
中間名
按特性分
暱稱
乳名
雙姓
父名
母名(英語:Matronymic)
轉喻名
單名
親子聯名
親從子名
地名
中性名(英語:Unisexname)
名祖名
表字
按生活狀況分
標示名(英語:Aptronym)
代號
女子婚前名與婚後名
死者名(英語:Necronym)
諡號
廟號
佚名代稱
尊號
奴隸名(英語:Slavename)
依文化分亞洲東亞
漢族
台灣
香港
滿族
藏族
維吾爾族
朝鮮族
蒙古族
大和族
琉球族
越南
臺灣原住民族
東南亞
菲律賓
柬埔寨
緬甸
寮國
馬來西亞
泰國
華裔
印尼
華族
峇里(英語:Balinesename)
爪哇(英語:Javanesename)
南亞
印度
孟加拉
信德(英語:Sindhinames)
聖多馬基督徒(英語:SaintThomasChristiannames)
巴基斯坦
孟加拉
普什圖人(英語:Pashtunnames)
斯里蘭卡
泰米爾
古泰米爾(英語:NamingconventionsofancientTamilcountry)
西亞
阿拉伯
波斯
喬治亞(英語:Georgianname)
土耳其
希伯來(英語:Hebrewname)
中亞
哈薩克(俄語:Казахскоеимя)
烏茲別克(俄語:Узбекскиеимена)
北亞
韃靼(英語:Tatarname)
雅庫特(英語:Sakhaname)
布里亞特
歐洲西歐
荷蘭(英語:Dutchname)
英格蘭
高地蘇格蘭
威爾斯(英語:Welshname)
愛爾蘭(英語:Irishname)
法國
北歐
芬蘭
冰島
瑞典(英語:Swedishname)
中歐
德意志
捷克(英語:Czechname)
斯洛伐克(英語:Slovakname)
匈牙利
波蘭(英語:Polishname)
東歐
白俄羅斯(英語:Belarusianname)
拉脫維亞
立陶宛
俄羅斯(英語:EasternSlavicnamingcustoms)
烏克蘭(英語:Ukrainianname)
南歐
保加利亞(英語:Bulgarianname)
克羅埃西亞(英語:Croatianname)
西班牙
希臘(英語:Greekname)
希臘裔賽普勒斯人(英語:GreekCypriotname)
義大利
馬其頓(英語:MacedonianOnomastics)
葡萄牙
古羅馬
羅馬尼亞
塞爾維亞(英語:Serbianname)
非洲
阿坎族(英語:Akannames)
迦納(英語:Ghanaianname)
衣索比亞(英語:NamingconventionsinEthiopiaandEritrea)
伊博族(英語:Igboname)
索馬利亞人(英語:Somaliname)
約魯巴人(英語:Yorubaname)
辛巴威(英語:Zimbabweannames)
美洲
美國
加拿大(英語:Canadianname)
西班牙語美洲(英語:HispanicAmericannamingcustoms)
巴西
大洋洲
斐濟(英語:Fijianname)
夏威夷(英語:Hawaiianname)
化名(列表(英語:Listofpseudonyms))
號
武號(英語:Bugō)
齋號
綽號
列表(英語:Listsofnicknames)
略名(英語:Hypocorism)
筆名
異名
四股名(英語:Shikona)
藝名
列表(英語:Listofstagenames)
台上名(英語:Ringname)
用戶名
網名
宗教名(英語:Religiousname)
基督教名
聖經名(英語:Listofbiblicalnames)
教宗名(英語:Papalname)
聖人名(英語:Saint'sname)
佛教法名和法號
道號
含神名(英語:Theophoricname)
尊稱(列表(英語:Listoftitles))
外交官銜
司法人士尊稱(英語:JudicialtitlesinEnglandandWales)
宗教尊稱(英語:Listofreligioustitlesandstyles)
人名前綴(英語:Pre-nominalletters)
人名後綴(英語:Suffix(name))
勳銜
學位
榮譽退休
名譽稱號(英語:Titleofhonor)
職位尊稱(英語:Titleofauthority)
貴族頭銜
封號
徽號
尊號
軍階
專業職稱與認證
相關條目
首字母縮略字
匿名
擬人論
無線電台呼號
高爾頓–沃森過程(英語:Galton–Watsonprocess)
正式名(英語:Legalname)
改名
改姓
標識符
簽名
花押
花押字
赫勒爾特瓦
蘇丹花押
避諱
聖名縮寫
姓名決定論
閱論編漢字文化圈的人名構成民間使用
漢姓
姓氏
姓
氏
漢名
表字
號
本名
名諱
官章名
譜名
行輩
訓名
乳名
綽號
齋號
堂號
郡望
法名
法號
化名
官方授予
尊號
徽號
廟號
諡號
封號
規範控制
AAT:300435247
GND:4016415-9
NKC:ph115991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姓氏&oldid=71061889」
分類:東亞人名姓氏家事法親屬關係隱藏分類:自2018年10月需補充來源的條目拒絕當選首頁新條目推薦欄目的條目自2012年8月部分地區的觀點含有多個問題的條目包含AAT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GND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NKC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使用ISBN魔術連結的頁面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沒有登入討論貢獻建立帳號登入
命名空間
條目討論
臺灣正體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閱讀編輯檢視歷史
更多
搜尋
導航
首頁分類索引特色內容新聞動態近期變更隨機條目資助維基百科
說明
說明維基社群方針與指引互助客棧知識問答字詞轉換IRC即時聊天聯絡我們關於維基百科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相關變更上傳檔案特殊頁面靜態連結頁面資訊引用此頁面維基數據項目
列印/匯出
下載為PDF可列印版
其他專案
維基共享資源
其他語言
AfrikaansالعربيةAtikamekwAzərbaycancaتۆرکجهБашҡортсаBoarischŽemaitėškaБеларускаяБеларуская(тарашкевіца)БългарскиবাংলাBrezhonegCatalàČeštinaKaszëbscziЧӑвашлаDanskDeutschΕλληνικάEnglishEsperantoEspañolEestiEuskaraفارسیSuomiVõroFrançaisFrysk贛語Galegoעבריתहिन्दीHrvatskiHornjoserbsceMagyarՀայերենԱրեւմտահայերէնBahasaIndonesiaIgboÍslenskaItalianoᐃᓄᒃᑎᑐᑦ/inuktitutქართულიҚазақша한국어LadinoLëtzebuergeschLietuviųLatviešuОлыкмарийМакедонскиमराठीBahasaMelayuPlattdüütschनेपालभाषाNederlandsNorsknynorskNorskbokmålOccitanИронPolskiPiemontèisPortuguêsRomânăРусскийРусиньскыйسنڌيSrpskohrvatski/српскохрватскиSimpleEnglishSlovenčinaChiShonaСрпски/srpskiSvenskaதமிழ்తెలుగుТоҷикӣไทยTagalogTürkçeУкраїнськаOʻzbekcha/ўзбекчаTiếngViệtWalonWinaray吴语ייִדישYorùbá文言Bân-lâm-gú粵語
編輯連結
延伸文章資訊
- 1姓氏-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姓氏是表示一個人的家族血緣關係的標誌和符號;「姓」起於女系,「氏」起於男系;秦漢以後,姓氏合一,通稱姓或兼稱姓氏。 · 通常同一個父系祖先繁衍的後代稱為宗族。 · 姓氏 ...
- 2揭示了每個國家或地區最常見的姓氏,中國王姓世界第一
在非洲,姓氏則更多。比如埃及是穆罕默德,剛果是llunga,南非是Nkosi,獅子山是卡馬拉,衣索比亞是Tesfaye,安哥拉是曼努埃爾。該地圖還列出了名稱的 ...
- 3120 个最受欢迎的非洲姓氏或姓氏- 婴儿 - Veganapati
非洲是自然资源丰富、文化多元的土地。它是许多民族和部落的家园。如果您正在为您的孩子寻找非洲姓氏,那么您来对地方了。非洲大陆是各种文化和民族的家园。
- 4外媒盘点:世界各地的常见姓氏有哪些? - 参考消息
获得独立后,许多非洲人改用了新名字,但整个非洲大陆的常用姓氏仍然反映了该地区的殖民历史。佛得角、圣多美和普林西比曾是葡萄牙的殖民地。如今,葡萄牙 ...
- 5非洲姓氏_百度知道| 小文青生活-2022年3月
非洲姓氏.我想要个非洲名,能帮忙取个吗?有气质,有个性... | 小文青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