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農飯盒友善食材便當還原「非有機」的真相 - 政大之聲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小農飯盒成立於2015年,創立起因是希望提升大學生對有機農業的認識。

他們向地方農友購買食材並與學校附近的餐館合作,在校園裡販售便當,讓大學生體驗 ... Openlogin close 登入國立政治大學政大之聲實習廣播電台 Username Password 登入 忘記密碼? home 國立政治大學政大之聲實習廣播電台 GoogleSearch Language 繁體中文 简体中文 登入 Language 繁體中文 简体中文 小農飯盒友善食材便當還原「非有機」的真相 2017-12-27 【政大之聲記者涂葦慈的專題報導】       中午十二點,下課鐘聲響起,許多騎著單車的學生在國立台灣大學的校園裡穿梭,其中幾個最特別的身影,他們的單車後座載著木箱,裡頭裝的是熱氣蒸騰的友善食材便當。

他們是「小農飯盒」,一個由台大學生發起的團隊,他們正在用自己的力量向大眾介紹友善環境的飲食選擇。

    小農飯盒成立於2015年,創立起因是希望提升大學生對有機農業的認識。

他們向地方農友購買食材並與學校附近的餐館合作,在校園裡販售便當,讓大學生體驗永續的飲食習慣。

然而,團隊在實際參與地方農場的運作並了解台灣農業的現況後,發現相較於狹義的有機農業,「友善農法」與他們想傳達給大眾的理念更加契合。

小農飯盒負責人傅爾健說明:「友善這個詞就是說不同於只看法規這件事情,我們對友善的理解比較像是這個農夫有在做嘗試還原完整有機概念的事情。

」他和團隊成員觀察到,未獲得有機認證卻致力於維護自然生態的農場,在永續觀念的實踐上,可能比有機農場還要確實,因此小農飯盒才會以「部分有機的友善食材」作為核心理念。

    小農飯盒目前固定與雲林縣、桃園縣與花蓮縣的農場合作,其中前兩者分別是已經獲得有機認證和正值有機轉型期的農場,而提供小農飯盒稻米的花蓮縣富興生態農場,雖不具有機認證卻獲得綠色保育標章,農民秉持著與自然共存的理念,透過嚴謹的田間管理,維持農耕與生態的平衡。

富興生態農場主人賴萌宏說:「土地的利用不必一定要利用到百分之百,你如果留一些生態環境給這些生物的話,其實他會有意想不到的回饋。

」但他也提到實踐理念的過程中,需要付出比慣行田地運作還多的時間與人力。

此外,對有機農業有長期研究的台大植物病理與微生物學系教授吳文希,提到台灣有機農民面臨的另一項挑戰:「有機農民在耕種的過程裡面,他是很用心地要做,但是在他隔壁的地方他不是做有機、他還是一樣去灑農藥,那因此就會汙染到你這個有機農場。

」他表示要改善這項問題,加強農民與社會大眾對有機概念的認知是根本之道,而這也正是小農飯盒致力推動與期望達成的目標。

    小農飯盒現今販售友善食材便當的方式,是在社群網站開放學生當周預購,而為了讓友善食材的產地透明化,團隊特別拍下成員前往合作農場參與農務的過程,並以紀錄片的形式呈現給大眾觀看,傅爾健說明:「就是你吃的時候,你會知道他從哪裡來的,為什麼會有內容團隊就是懶人包、圖文、影片、節目,就不會是我們把包裝弄得看起來很綠、貼一個農夫微笑的照片,然後就騙你說那個是田園的。

」他認為讓大眾看到團隊實際走訪農場、下田工作,是一種「看得見的飲食體驗」,不僅能讓購買者安心,還能使他們有參與環境保護的自覺。

    兩年以來,小農飯盒在網站上累積超過六千人次的關注,曾購買友善食材便當的台大歷史學系二年級學生蘇佩儀,表示自己時常觀看小農飯盒提供的網路資訊:「一開始對環境友善其實是沒有很清楚的,經過他們的社群網站才對這個議題有所認識。

」她相信網路的運用能使小農飯盒的理念快速傳達。

傅爾健也期待小農飯盒在未來能跨足更多校園,讓更多大學生用行動落實環境友善觀念:「雖然我們能改變的很少,但是我們的選擇很多,我們在這個時代有這麼多的飲食選擇,你可以多花一點精神去為你的選擇負責。

」今後小農飯盒也將繼續在台大的校園裡穿梭,不以「有機」為唯一訴求,而是提倡與自然共存的友善農法,帶給大眾透明、溯源、永續的飲食體驗。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