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安平 - 華人百科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儲安平,1909年出生于江蘇宜興人,中國學者、知識分子,民國時期著名評論家,《觀察》社長和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曾出任新華書店經理、光明日報社總編、九三學社 ... 儲安平儲安平,1909年出生于江蘇宜興人,中國學者、知識分子,民國時期著名評論家,《觀察》社長和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曾出任新華書店經理、光明日報社總編、九三學社宣傳部副部長等職。

1957年因在《光明日報》發表《向毛主席、周總理提些意見》(著名的“黨天下”發言),招致當局不滿,反右運動開始後儲安平迅速被作為典型打倒,其家人和諸多相關人士均受牽連。

1966年8月31日,他與老舍同一日投湖自殺,老舍去世,儲安平則自殺未遂,被造反派押回九三學社,看管起來,隨後遭受殘酷迫害,生死不明。

2015年5月19日,儲安平衣冠冢在宜興西郊外的龍墅公墓落成,儲安平的兒子儲望華在父親的陵墓前如此表達哀悼之情。

中文名稱儲安平國籍中國民族漢族出生地江蘇省出生日期1909年逝世日期1966年(?)職業政治活動家、學者畢業院校上海光華大學、倫敦政治經濟學院主要成就不予改正中央級“五大右派”之一代表作品《儲安平文集》、《說謊者》、《英人法人中國人》生平簡介​儲安平出身于宜興望族,出生後六天喪母,十四歲喪父,依賴祖母撫養,生活節儉。

1928年入上海光華大學英文系,1932年畢業。

1933年起,在南京《中央日報》任副刊編輯。

1936年赴英國倫敦大學做研究工作。

1938年回國至重慶,先後擔任《中央日報》撰述,編輯,復旦大學教授,中央政治學校研究員。

1940年8月,在湖南安化縣藍田國立師範學校任教師。

《英國採風錄》《英人法人中國人》為這一時期作品。

《英國與印度》一書則是其講授英國史和世界政治概論的講稿。

並在桂林《力報》任主筆。

1945年春,在湖南辰溪《中國晨報》任主筆。

日軍佔領桂林後,他在重慶創辦《客觀》周刊,共出版十七期。

1946年春赴上海,9月1日創辦《觀察》半月刊,任社長和主編,兼任復旦大學教授。

1948年12月25日被國民黨查封停刊。

儲安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國家出版總署專員,新華書店副總經理,出版總署發行局副局長。

1954年任九三學社中央委員、宣傳部副部長,並當選第一屆全國人大代表。

1957年任《光明日報》總編輯。

1958年1月被劃為資產階級右派分子,1966年遭受文革殘酷迫害,生死不明。

1978年後,五十五萬右派做了改正,但儲安平依然是不予改正的中央級“五大右派”之一。

人物年表幼年喪母,父親吃喝嫖賭,14歲喪父,依靠祖母、伯父儲南強撫養成人,就讀于光華大學新聞系和英國文學系。

伯父儲南強肄業于江陰南菁書院,與黃炎培同學,曾官南通知縣。

1928年儲安平入上海光華大學英文系學習,愛好文學創作,為“新月派”後起之秀1929年曾向魯迅主編的《奔流》雜志投過稿,在《流沙》、《國聞周報》等報刊發表過作品。

1931年編過一本叫《中日問題各家論見》的政論集。

1932年大學畢業,為《中央日報》副刊編輯,後又主編過一本月刊《文學時代》。

1931年-1934年大約寫了十二三篇小說,自認為文學才能不高,所以開始轉向政治學。

1933年任南京《中央日報》副刊編輯,同時在戲劇學校兼課。

1935年考入倫敦大學政治系,師從著名自由主義思想家拉斯基教授。

在英國期間,擔任《中央日報》駐歐洲記者,無固定薪資,隻領稿酬。

1938年因抗戰學業未完,歸國,到《中央日報》任主筆兼國際版編輯,復旦大學教授,中央政治大學研究員。

由于不堪忍受寫作“遵命文章”及拒絕入黨等原因,離開重慶。

1941年,到湘西“國立藍田師範學院”(學校時在湖南安化縣藍田鎮),教英國史和世界政治概論。

抗戰時,他在湖南、重慶多所學校任教。

1945年春,在湖南任《中國晨報》主筆,年底到重慶編《客觀》雜志,1946年到上海創辦《觀察》。

他的政論文字思路清晰,語言犀利,很有一番指點江山、針砭時弊的味道,成為當時自由主義思想運動的一面旗幟。

同時兼任復旦大學教授,講授《比較憲法》、《各國政府與政治》等課程。

1947年,他在題為《施用悶葯前後的心理與感覺》一文中告訴人們:他不懼怕肉體的死亡,懼怕的是一個人的生命完全操之于他人,一切聽人擺布,失去表示自我意志的能力。

1948年12月25日《觀察》被國民黨查封,儲安平曾批判國民黨“七十天是一場小爛污,二十年是一場大爛污,爛污爛污,二十年來拆足了爛污”。

1949年到北平參加中共領導的"新政協",並參加民盟和九三學社。

1949年11月《觀察》復刊,仍任主編。

1950年5月第14期後,《觀察》改名為《新觀察》,主編為黎澍。

儲安平調任新聞出版總署新華書店總店的副總經理。

1952年,改任中央出版總署發行局副局長。

1957年4月1日,經胡喬木推薦,出任《光明日報》總編輯。

1957年6月1日,儲安平以《向毛主席和周總理提些意見》為題在統戰部黨外人士座談會上發言,“宗派主義的突出,黨群關系的不好,是一個全面性的現象。

”而且與中央也有很大關系。

並且稱在百花政策後“大家對小和尚(基層和一般黨員)提了不少意見,但對老和尚(中共高層)沒有人提意見,並委婉地批評政府已經成為一黨天下,此文一出石破天驚,動撼朝野。

次日,《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以醒目標題顯著位置全文刊登。

文章發表後,使毛澤東“一連幾天沒睡好覺”(據胡喬木兒子透露)。

《光明日報》社長章伯鈞閱後欽佩不已,稱“儲安平是個勇士”。

1957年6月8日毛澤東起草《組織力量反擊右派分子的猖狂進攻》的黨內指示。

全國反右鬥爭開始。

1957年6月21日,儲安平在九三學社舉行的中央常務委員會第十六次擴大會議結束時“承認錯誤”,他說他看到台灣香港的反動報紙為他喝彩時,“感到很沉重”,並表示“要認真地挖掘自己的思想根源,並且交代同章伯鈞、羅隆基的關系”。

1957年7月召開的第一屆全國人大第四次會議上,儲安平作了題為《向人民投降》的發言,人民日報全文發表。

1957年8月,儲安平、徐鑄成等被打成大右派,被撤職並送郊縣勞動改造。

儲安平結婚照1958年1月18日至24日召開的九三學社第四屆中委會第三次全會上,儲安平九三學社中央委員、中央宣傳部副部長的職務被復原。

1958年1月31日,第一屆全國人大第五次會議召開,決定罷免儲安平人大代表的資格。

此後,一頂特大號的“大右派分子”的帽子死死地扣在了儲安平頭上。

1966年6月1日,人民日報發表評論《橫掃一切牛鬼蛇神》,作為著名“大右派”,儲安平也成為被“掃蕩”對象。

1966年8月31日與老舍同一日投湖自殺,老舍去世,儲安平則自殺未遂,被造反派押回九三學社,看管起來。

1966年9月上旬失蹤,生死不明。

同時各界對于其失蹤也有不同的說法,有出家說、自殺說以及被打死說等不同的猜測和懷疑。

作品簡介儲安平與客觀《客觀》周刊1945年11月創刊于重慶,發行人張稚琴,主編儲安平,編輯有吳世昌、陳維稷、張德昌、錢清廉、聶紺弩。

儲安平以"安平"署名,為《客觀》撰寫"客觀一周"專欄文章。

他反對國民黨一黨專政,認為國民黨的腐敗已使它失去了革命的活力,尤其以一黨專政抗拒國家民主化進程。

他也批評共產黨,承認共產黨有刻苦精神,但不承認極端的社會主義能適行于中國,認為在一個講究"一致"的政黨統治下,人民是不會有真正的民主和自由的,因為人民有無思想言論的自由,是一個國家有無民主的前提。

他較為篤信英國的民主製度,要求走軍隊國家化和民主憲政的和平道路,指出用武力相鬥是難以走上民主道路的。

他還希望大量培養中國的自由主義知識份子及其中產階級,"為了達到造成一個民主的中國的目的,我們應當用種種方法以鼓勵中國的中產階級抬頭,成為民主政治的幹部。

其中特別對于自由思想的大學教授及著作家等,應鼓勵他們出面說話,建立一個民主國家所不可缺少的健全的輿論"(《客觀》第12期第1頁)《客觀》共出17期,儲安平主編了12期。

13期起改由吳世昌主編。

儲安平與觀察1946年9月,儲安平在上海創刊《觀察》,雜志封面的英文是:INDEPENDENCE(獨立)、NON-PARTY(無黨無派)、THEOBSERVER(觀察)——這是《觀察》的基本立場,“民主”、“自由”、“進步”、“理性”、“公平”、“獨立”、“建設”、“客觀”是該刊物的的“基本原則和主張”。

解放前共出版5卷113期。

該周刊是近現代中國自由主義的標志性刊物,以知識份子的良知和責任感,要求遵循客觀、公正的原則立場,對國家政治、經濟、文化多方面地進行自由評說,希冀靠言論的力量影響政府的決策,並以此喚起社會的良知。

《觀察》雲集了一大批最著名的自由主義作者,認為有權利用言論的力量批評政府及各方面力量,以坦率、公允和智慧的筆調吸引了大量的知識份子讀者,銷量從400份迅速飆升到10萬份,左右著輿論界自由主義運動的風向。

觀察《觀察》文章多以精英知識份子放言論事,以犀利的筆鋒,對政治、軍事、經濟的焦點問題作了盡可能客觀的報導和評論,時局艱危亦不避讓,自許"實亦因為今日國家這僅有的一點正氣,卻寄托在我們肩上,雖然刀槍環繞,亦不能不冒為之"。

儲安平在《觀察》上所作政論時評,主要是對國民黨腐敗政治的批評,給學生運動以同情與支持,維護言論自由權利和價值,及討論美國對華的有關政策等。

《觀察》聚集了當時中國知識分子中最“星光燦爛”的一群人:曹禺、胡適、卞之琳、周子亞、宗白華、吳晗、季羨林、柳無忌、馬寅初、梁實秋、馮友蘭、傅雷、費孝通、朱宣鹹、張東蓀、傅斯年、朱自清、錢鍾書等。

朱宣鹹1940年代以親身經歷創作的美術文《觀察》是當時中國進步民主運動的一面重要旗幟,影響極大。

《觀察》每出滿24期,儲安平就要寫一篇總結性的報告書。

多次對國民黨政府的強烈批評引起國民黨的不滿,1948年12月蔣介石親自下令國民黨政府查封《觀察》,並逮捕《觀察》工作人員,這就是當時震驚中外的“《觀察》事件”。

此後,國內外各界多方奔走,要求當局釋放《觀察》被捕人士。

次年,李宗仁代理總統,派張治中到上海請黃炎培出面進行和談。

黃提出釋放被捕《觀察》人士。

張治中回南京後李宗仁電囑上海警備司令部開釋。

後由我國近代民主運動的先驅之一,“五四”運動的領導人之一,著名“七君子”之一的王造時先生親自出面,保釋了包括美術家朱宣鹹在內的數位《觀察》進步人士出獄。

朱宣鹹1940年代以親身經歷創作的美術文獻《觀察》雲集了一大批最著名的自由主義作者,是宣傳“第三條道路”的代表性刊物。

《觀察》的被查封,標志著近代中國一些民主人士希望在中國實行西方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製度(被稱為第三條道路)的徹底破滅。

標志著近代中國自由主義悲歌啼鳴至此。

1949年11月復刊,改為半月刊,儲安平仍為主編,然而,復刊後的《觀察》,其自由主義的風格蕩然無存,乃至一些封面形式也面目全非。

同時,他為復刊後的《觀察》寫了三篇署名文章,已毫無昔日的鋒芒。

全盤否定了以往《觀察》的意義和價值。

刊物的基調由過去的以"暴露性、批判性"為主變成了以"積極性、鼓舞性"為主,側重介紹戰鬥英雄、勞動模範、生產能手等社會的新人物、新氣象,這和儲安平原來的辦報宗旨大相徑庭。

1950年5月第14期後,改名為《新觀察》,主編為黎澍。

儲安平調任新聞出版總署新華書店總店的副總經理,從此離開了自己傾盡心血創辦的刊物。

在國民黨的高壓下,他可以說是冒著很大的危險抗議對《觀察》的查封,然而在復刊上,他又基本上否定了自己的過去,這其中有多少是出于政治壓力?有多少是出自真誠?一時不好妄下結論,但在儲安平轉變的過程中的確有很多令人深思的東西。

《觀察》的言論以批評國民政府為主,在客觀上有利于當時的中國共產黨,對當時一批自由主義知識分子來說,他們當時的認識尚不能說幼稚。

他們熱愛這個國家,希望她強大,健康地走向民主政治的道路,這種強烈的民族感情有時使他們的理性多少受一點影響,就拿儲安平來說,為了揭露國民黨在經濟上的失敗,他甚至承認過蘇聯在經濟建設方面的成就,在評蒲立特的訪華報告那篇文章中也多少流露出了對蘇聯的好感和對美國的排斥,對于這樣一個比較純粹的自由主義知識分子,這一切充滿矛盾地統一在儲安平身上。

他在壯年時期,以自己犀利的筆向專製製度開戰,然而他們的最終選擇也給人們留下了很多疑點。

儲安平與“黨天下”1957年4月1日,出任《光明日報》總編輯。

在共產黨提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並要與民主黨派"長期共存、相互監督"的時風中,儲安平似乎恢復了40年代後期創辦《觀察》時的精神狀態。

1957年6月1日,在統戰部黨外人士座談會上發言,提出震撼全國的"黨天下"之諫。

即隨後發表于第二天《光明日報》的《向毛主席、周總理提些意見》一文,文中指出:“我認為黨領導國家並不等于這個國家即為黨所有;大家擁護黨,但並沒有忘記了自己也還是國家的主人。

政黨取得政權的重要目的是實現它的理想,推行它的政策。

為了保證政策的貫徹,鞏固已得的政權,黨需要使自己經常保持強大,需要掌握國家機關中的某些樞紐,這一切都是很自然的。

但是在全國範圍內,不論大小單位,甚至一個科一個組,都要安排一個黨員做頭兒,事無巨細,都要看黨員的顏色行事,都要黨員點了頭才算數。

這樣的做法,是不是太過分了一點?”“宗派主義的突出,黨群關系的不好,是一個全面性的現象。

”而且與中央也有很大關系。

並且稱在百花政策後“大家對小和尚(指基層和一般黨員)提了不少意見,但對老和尚(指中共高層)沒有人提意見。

”並委婉地批評政府已經成為一黨天下,國務院12位副總理中無黨外人士,最後總結“這個‘黨天下’的思想問題,是一切宗派主義現象的最終根源,是黨和非黨之間矛盾的基本所在。

"6月6日,國務院秘書長習仲勛邀請黨外人士舉行座談。

國務院秘書長助理盧鬱文首先發言,批評儲安平的“黨天下”的提法是嚴重的錯誤。

6月8日《人民日報》發表了毛澤東親自執筆的、題為《這是為什麽?》的社論,反右序幕從此拉開。

此後,對儲安平鋪天蓋地的揭發、批判與控訴接踵而至。

子女被迫切割,同事紛紛“檢舉揭發”,儲安平陷入天下圍攻的局面。

6月21日,儲安平在九三學社舉行的中央常務委員會第十六次擴大會議結束時“承認錯誤”,他說他看到台灣和香港的反動報紙為他喝彩時,“感到很沉重”,並表示“要認真地挖掘自己的思想根源,並且交代同章伯鈞、羅隆基的關系”。

7月召開的第一屆全國人大第四次會議上,儲安平作了題為《向人民投降》的發言,《人民日報》全文發表。

然而對儲安平的批判並未因此而結束。

1957年11月12日,作為《光明日報》總編輯的儲安平和《光明日報》社長章伯鈞被同時免職。

在1958年1月18日至24日召開的九三學社第四屆中委會第三次全會上,儲安平中央委員、中央宣傳部副部長的職務被復原。

1月31日,第一屆全國人大第五次會議召開,決定罷免儲安平人大代表的資格。

此後,儲安平被一頂特大號的“大右派分子”的帽子死死地扣在頭上《光明日報》社長章伯鈞閱後欽佩不已,稱“儲安平是個勇士”。

6月8日毛澤東起草《組織力量反擊右派分子的倡狂進攻》的黨內指示。

全國反右鬥爭開始。

在遭受各方面的猛烈批評後,8月,儲安平、徐鑄成等被打成大右派,被撤職並送郊縣勞動改造。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後,被殘酷迫害。

1966年6月1日,《人民日報》發表評論《橫掃一切牛鬼蛇神》,作為著名“大右派”,儲安平也成為被“掃蕩”對象。

8月31日,遭受多次批鬥後的儲安平投河自殺未遂,被造反派押回九三學社,看管起來。

1966年9月上旬失蹤,生死不明。

同時對于其失蹤也有不同的說法:出家說、出走說、自殺說以及被打死說等不同的猜測和懷疑。

相關著作小說及散文〔1〕說謊者(小說集)上海書店1992年12月影印版〔2〕給弟弟們的信(散文集)開明書店1936年出版〔3〕英國風採錄商務印書館1945年出版〔4〕英人法人中國人觀察叢書1948年出版〔5〕英國和印度科學書店40年代出版〔6〕瑪納斯河墾區-新疆旅中國青年出版社1956年出版〔7〕新疆新面貌-新疆旅行通信集作家出版社出版1957年出版〔8〕關于“睡廟求醫”的故事(1928年)原載《語絲》第4卷第18期,1928,〔9〕小病原載《真美善》第6卷第6期,1930,10月16日〔10〕殘花(1930,5月)同上〔11〕母親(1930,8月13日)原載《真美美》第7卷第1號,1930,1月16日〔12〕牆(1930,11月28日)原載《新月》第3卷第7期〔13〕一條河流般的憂鬱(1931年)原載《新月》第3卷第12期〔14〕一段軍行散記(1932年1月1期)原載《新月》第4卷第1期〔15〕悼志摩先生同上〔16〕施用悶葯前後的心理與感覺原載《觀察》第2卷第9期〔17〕來京記(1933年2月)原載《語絲》第3卷第14期,1933,4月1日〔18〕豁蒙樓暮色原載《新月》第4卷第7期,1933,6月1日〔19〕記田漢先生原載1935年《中央日報·文學周刊》第38期〔20〕我們的志趣和態度原載《觀察》第1卷第1期,1946,9月1日政論和報告書〔21〕布洛克及其名著-《十二個》原載《北新》1928,5月16日〔22〕《新評論》發刊詞原載《新評論》1940,1月〔23〕論劇本-西南劇展獻言之一原載1944,2月15日《力報》〔24〕論劇人-西南劇展獻言之二原載1944,2月16日《力報》〔25〕論觀眾-西南劇展獻言之三原載1944,2月17日《力報》〔26〕《客觀》政論原載《客觀》第7期,1945,12月22日〔27〕失敗的統治原載《觀察》第1卷第3期,1946,9月14日〔28〕我們對于美國的感覺原載《觀察》第1卷第11期,1946,11月9日〔29〕論上海民亂原載《觀察》第1卷第16期,1946,12月14日〔30〕論張君勱原載《觀察》第1卷第19期,1947,1月4日〔31〕辛勤·忍耐·向前原載《觀察》第1卷第24期,1947,2月8日〔32〕中國的政局原載《觀察》第2卷第2期,1947,3月8日〔33〕三百二十位讀者意見的分析與解釋原載《觀察》第2卷第12期,1947,5月17日〔34〕大局浮動、學潮如火原載《觀察》第2卷第13期,1947年5月24日〔35〕論文匯、新民、聯合三報被封及大公報在這次學潮中所表現的態度,原載《觀察》第2卷第14期,1947,5月31日〔36〕學生扯起義旗,歷史正在創造同上〔37〕讀孫科談話原載《觀察》第2卷第18期,1947,6月28日〔38〕政府應對〈紐約下午報〉的攻擊採取步驟表明態度,原載《觀察》第2卷第22期,1947月7日26日〔39〕艱難·風險·沉著原載《觀察》第2卷第24期,1947,8月9日〔40〕"為中國農業試探一條出路"刊出後的回應,原載《觀察》第3卷第5期,1947,9月27日〔41〕白報紙!原載《觀察》第3卷第9期,1947,10月25日〔42〕評蒲立特的偏私的,不健康的訪華報告同上〔43〕評《出版法修正草案》原載《觀察》第3卷第15期,1947,12月6日〔44〕論全國專科以上學校開除學生全國專科以上學校不得準其入學之不妥,原載《觀察》第3卷第16期,1947,12月13日〔45〕我們建議政府調查並公布白報紙配給情形,原載《觀察》第3卷第19期,1948,1月3日〔46〕風浪·熬煉·撐住原載《觀察》第3卷第24期,1948,2月7日〔47〕論程夢明案兼社會有心人能否合攏來做一點事情同上〔48〕國大評論原載《觀察》第4卷第9期,1948,4月24日〔49〕第二個"聞一多事件"萬萬製造不得原載《觀察》第4卷第10期,1948,5月1日〔50〕評翁文灝內閣原載《觀察》第4卷第15期,1948,6月5日〔51〕政府利刃指向〈觀察〉原載《觀察》第4卷第20期,1948,7月17日〔52〕吃苦·苦鬥·盡心原載《觀察》第4卷第23、24期1948,8月7日〔53〕一場爛污原載《觀察》第5卷第11期,1948,11月6日〔54〕政治失常原載《觀察》第5卷第13期,1948,11月20日〔55〕我們的自我批評·工作任務·編輯方針,原載《觀察》第6卷第1期,1949,11月1日〔56〕中央人民政府開始工作原載《觀察》第6卷第2期,1949,11月16日〔57〕在哈爾濱所見的新的司法工作和監獄工作,原載《觀察》第6卷第4期,1949年12月16日〔58〕旅大農村中的生產、租佃、勞資、稅製、互助情況,原載《觀察》第6卷第5期,1950年1月1日〔59〕向毛主席、周總理提些意見原載《光明日報》1957,6月2日家庭情況妻子:第一任:端木新民(1933年結婚,後離異,育有四子女)第二任:易吟先(1949年以後結婚,1957年反右後與儲離婚。

1960年與宋希濂結婚,1980年後赴美定居)子女:儲望英(長子)儲望瑞(女兒)儲望華(幼子,音樂家,現居澳大利亞)失蹤之謎孤獨1957年之後,儲安平基本上就結束了他作為一個知識份子的生涯,因為從此以後他就再沒有為人所註意。

他成為右派之後,一直由九三學社管著,從一般的生活待遇上說還過得去,隻是精神上有很大的壓力。

他成為右派之後,他的長子曾在《文匯報》上發表過和他脫離關系的聲明,那時他的婚姻也不幸福,他平時在家,很少和人交往。

那時過去的老朋友隻有梁漱溟還和他有些來往,可以想見他的內心是非常孤獨的。

不知所終1966年文革開始以後,他的日子就更不好過了。

關于儲安平的死,現在還是一個謎,他的家人也不知道他的最終結局,我曾和他的女兒說起過這件事,她也說不清楚。

有人說他是在北京一個地方跳河死了,還有一種說法是他在天津跳海了,也有說他是在青島跳的海,也有人說他在新疆改造時,逃到蘇聯去了,前幾年還有人寫文章說他沒有死,而是在江蘇某地一個山上當了和尚。

這些說法,都是傳說,沒有一點文獻材料為證。

尋父無果他的小兒子,現居澳大利亞的鋼琴家儲望華在《父親,你在哪裏?》一文中說∶“父親失蹤是在1966年9月上旬,那已是8月31日(與作家老舍投太平湖是同一天)在京西青龍橋邊潮白河自殺未遂後一個多星期。

當時他從關押他的'九三學社'後院小屋回家,看到家裏已是第二次被'紅衛兵'抄家。

居室、客廳均被洗劫掠奪一空,除了滿地的碎紙亂片外,已一無所有。

面對這般情景,父親的心便整個地絕望了。

于是他踽踽離開家中,走了出去。

-------到了九月中旬的一天,我接到當時主管'九三學社'中央機關日常事務的梁某女士打來的電話,她問我:“你父親有沒有到你那裏去?'你知道不知道他目前在哪裏?”我說∶“父親不是被你們押管著嗎?你們不是正在籌備批鬥他的大會嗎?”到了9月20日,中央統戰部下達命令∶一定要在10月1日'國慶'之前找到儲安平,以確保首都的安全!于是九三學社派了一名幹部(中共黨員),並要求我和我二哥協助。

我們騎著腳踏車在北京的東、西城不少街巷轉了好幾天,查訪了過去與父親曾有來往的朋友們,卻毫無結果。

到了1968年夏,有一天,幾個穿著軍裝的幹部來找我,說他們是奉周恩來之命,由公安部、統戰部等組成儲安平特偵組,在全國範圍內進一步查尋儲安平的下落,希望'我提供情況予以協助。

首先他們要求我提供幾張父親的照片。

我頗覺詫異:“憑他們的權力,他們完全可以通過組織途徑去向有關部門索取,相信不難獲得他的照片,卻偏偏來向家人索取照片,實在令我疑慮。

事後聽說這幫'特偵組'的人是有意通過這種試探,來考察我是否和父親'劃清了界線。

”台灣《傳記文學》第55卷,第2期,第59、60頁)望華先生回憶一據儲望華先生回憶,到了1966年秋天,他們尋找父親的失蹤仍然毫無結果,兩年之後,又有人來調查儲安平的下落,對于這種調查,儲安平的家人已完全沒有信心了。

儲望華先生說∶"事實上,這是一個'生死之謎',如果'活'著,為什麽兩年來沒有任何活動跡象;如果已'死',死亡的時間、地點、方式,又如何得以確證。

"儲望華先生記得,早在60年代初,儲安平曾和他說起過"想要自殺"的想法。

自從反右以後,儲安平雖然寫過檢查,雖然被改造,但他在心裏並不以為自己是錯的。

更不想卑躬屈膝去求得一個"摘帽子"或者"平反"。

這不僅是因為他有"脾氣強牛"的個人性格,而是因為他身上有一些知識份子"可殺不可辱"的氣質。

面對"抱負"不能實現,屈辱不堪忍受,想到死是很自然的。

那時他正在北京郊區石景山模式口"政協工地"進行勞動改造。

望華先生回憶二儲望華先生回憶說∶"記得有一個寒冷的冬天,我去探望他,給他帶去些食品衣物,他獨自住在一間陰暗的小茅泥舍中,房間的一半是他睡的'炕',另一半是一格格正在繁殖的菇菌,屋子裏黑暗潮濕,充滿著酶腐惡臭,完全不是人住的地方。

"這是儲安平在文革中的真實生活處境。

儲望華先生說,1982年6月,他準備去澳大利亞留學時,單位的一位元領導才匆匆拿來一份檔,告訴他∶"剛剛接到中央統戰部來函,對你父親正式做出'死亡結論'"。

這時儲安平已經失蹤16年了,這個結論對他的孩子們來說已經沒有任何意義,一個終身為自由主義理想奮鬥的知識份子,最後就這樣消失的無影無蹤,人們再想起他的時候,對很多人來說,他早已是一個完全的陌生人了。

紀念文章儲安平在時間中復活(作者:傅國涌) 我孤陋寡聞,直到1989年夏天讀了戴晴的《儲安平與"黨天下"》長文,才知道儲安平其人。

他一手創辦的《觀察》周刊,他那些擲地有聲的熱血政論,他前後甩給國民黨政權的"一場爛污"等斷語都讓人感到觸目驚心。

此後我便開始留意儲安平的文章,當我在1983年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國現代思想史資料簡編》第五卷(蔡尚思主編,以下簡稱"簡編")發現他的五篇文章,當即毫不猶豫地影印了下來,並裝訂成小冊子,經常翻閱。

這大約是1995年的事。

差不多也是這一年,在《讀書》雜志的補白文章中得知山西有個謝泳先生早就在讀《觀察》舊刊,研究儲安平和《觀察》,不禁心向往之。

從那時起,讀到儲安平在《客觀》、《觀察》時期的全部政論,幾乎成為了我生命中的渴望之一。

1998年夏天,我偶爾在一張舊報紙上看到《儲安平文集》出版的訊息,真是喜出望外,便到處托朋友、家人一起留意此書。

當年秋天,當我終于在書店見到此書時,心中確有一種難以抑止的激動,連翻都沒翻,就立馬掏錢買了下來,盡管書價不低。

當《儲安平文集》面世時,離儲安平"活不見人、死不見屍"已足有三十二個年頭。

編者張新穎說:"儲安平基本的重要著述大致都搜羅在這裏了",我滿以為這下可以領略到曾經打動過千萬心靈的儲安平政論的全貌了,可是當我在"文集"下冊第3頁讀到這樣一個"編者"註時,心就涼了半截:"但由于歷史環境和思想的限製,作者對當時的局勢和某些問題的認識也有偏頗、不當之處。

為了尊重歷史,我們除沒有收入個別文章(篇目仍列出)及對少數篇章的文字稍加刪節外(刪節的地方加省略號,並用符號標出),其餘的都按原貌收在這裏了。

"在"大致"之外,"文字稍加刪節"的"少數篇章"有《國民黨的病症》、《共產黨與"國家"》、《中國的政局》等,全文沒有收入但標明了"存目"的篇目有:《閻錫山》、《共產黨與民主自由》、《停戰令下,戰仍不停》、《協商成就》等。

其實,上述《共產黨與民主自由》、《共產黨與"國家"》、《中國的政局》等篇,早在1983年出版的"簡編"就曾全文收錄,公開面世。

1989年江蘇文藝出版社出版的《梁漱溟王實味儲安平》一書也曾大量引述"文集"中被刪節的那些內容,我都有幸讀到過。

差不多同時出版的一些著作如謝泳的《〈觀察〉研究》等也都引述了其中一些內容。

也因此,那些被刪節的句子、段落和僅"存目"的篇目,很長時間成了我揮之不去的隱痛。

好在1999年岳麓書社出版了《觀察》周刊的影印本,我郵購了一套,總算了卻了讀一讀儲安平和《觀察》的一點微小心願。

當然,《儲安平文集》盡管有種種不如人意之處,畢竟有助于世人重新認識曾以言論報國為天職的儲安平,在這個意義上,無論如何我們都還是得感謝編者的搜羅和成全之功。

在文集下冊第3頁有一條不起眼的註解,編者說:"儲安平的這些文章由于仗義執言、飽含鋒芒,對當時國民黨腐敗、黑暗的統治作了尖銳、有力的批判而產生極大的影響,贏得人們--尤其是知識界的好評。

"半個多世紀後,重讀儲安平那些痛快淋漓的激揚文字,我們依然隻能望書興嘆--"我們要求終止一黨專政。

這種一黨專政的終止,決不僅僅是一種形式上的終止,必須同時是一種精神上的終止。

一黨專政在精神上的主要特征和主要苦痛,是人民的各種基本公民權利沒有保障。

人民的基本公民權利包括人身自由、居住自由、職業自由、財產自由、宗教自由、言論自由、集會自由及結社自由。

其中人身自由尤為一切自由的基本。

我們所以要求上述各種基本的公民權利,僅僅是因為隻有人民能獲得上述的基本民權,人民的智慧的、道德的、身體的能力,始能作充分優性的發展,以充實國家的生命,培養社會的活力,提高政治的道德,促進文化的進步;從而產生合理的政治活動和安定的社會秩序。

""為國家服役絕非任官之謂。

一個從事言論的人,假如環境允許他秉其智慧,憑其良心,公平論政,他對國家所能有的貢獻,未必在一個部長之下。

"他尖銳地指出:"國民黨執政失敗的主要原因,在他所採用以維護其政權的方法;隻此一著,毀壞全局。

政黨要獲取政權,原為題中必有之義:在野的要想法獲取政權,在朝的要維護其既得的政權;中外古今,無有例外。

""歐美的政黨都是以政績來維護政權,無論內政外交、經濟文化,執政當局總是處處為國家前途著想,時時替人民的福利打算。

隻要政績良好,人民自然擁護政府,政權自然不會動搖。

這是一條積極的以政績來維護政權的道路。

相反,國民黨走的是一條消極的隻知道加強政治控製來維護既得政權的死路。

""歷觀往史,沒有一個政府能夠不顧人民而猶能長久維持其政權者。

不顧人民苦樂的政府,必然失去人心;不為人民福利打算的施政,必然不能使國家社會得到健全的發展。

……政績窳敗,人心怨憤;人心怨憤,政權動搖;政權動搖,執政者的控製勢需加緊;壓製越緊,反動更烈。

如此回圈,互為因果,而終必全盤傾潰,不能收拾。

"在國民黨治下的上海,他公開發表了如此批評國民黨政府的言論--若從歷史的眼光看,這個前後統治了中國二十年的政府,實實在在耽誤了中國的國運,它阻礙了中國的進步。

而其一切過失之中,本文作者認為現政權最大最不能寬恕的罪惡,就是由于它的缺德的統治,大大的促成了中國人民道德的墮落。

在這個政府的作風和統治之下,一切不守法的、不道德的、沒有良心人格的人,都比一般奉公守法潔身自好的人,容易生活下去。

在這個政府的作風和治理下,除了極少數堅貞的人物,仍能保持他們的人品、意趣和工作理想之外,大多數人都已趨于取巧、投機、幸進、不守額度、不負責任、不講公道、強凶霸道、為劣作惡。

在這種混亂的情形之下,大家已失去了生活的目標,失去了努力的自信,失去了一切崇高的理想,結果是人的品格愈降愈低,社會的風氣愈來愈壞。

"如果說儲安平以其金石般的政論達到了那個時代書生議政的又一個高峰,從《失敗的統治》到《一場爛污》、《政治失常》,他為國民黨二十多年的統治下了最後的斷語,言論之激烈、論述之精闢,都足以引起一陣陣的驚嘆嘆為。

那麽他所創辦的《觀察》周刊更是攀上了百年言論史的一個新高峰,成了一座幾乎難以跨越的豐碑。

9月1日,確乎是百年言論史上一個不尋常的日子,張季鸞、胡政之他們接續《大公報》星火是這一天。

1933年,因為劉煜生之死引發新聞界及社會各界的抗議風波,9月1日,國民黨當局被迫作出積極的回應,一年後這一天被新聞界自發地定為"記者節"。

永垂史冊的《觀察》周刊也誕生于1946年9月1日。

這一切或許都隻是歷史的巧合。

在《觀察》創刊號上,儲安平以"編者"名義發表了《我們的志趣和態度》,誠懇地表示"我們對于政治感覺興趣的方式,隻是公開的陳述和公開的批評,而非權謀或煽動"。

同時,他提出"民主"、"自由"、"進步"、"理性"四個基本原則,並表明刊物將採取"公平的、獨立的、建設的、客觀的"態度。

以後,在《觀察》存在的近三年半歲月中,儲安平大致上信守並踐行了他在創刊號上提出的這些"信約"。

1947年5月,當上海《文匯報》、《新民報》等三報同時被國民黨當局封殺時,他沒有顧及自身的安危。

當國民黨當局宣布民盟為"非法組織"予以取締,面對惡劣的政治氣候,1947年11月8日,《觀察》在頭條位置發表了周炳琳、金岳霖等四十八位教授《我們對于政府壓迫民盟的看法》,以及董時進《我對于政府取締民盟的感想》。

1948年7月,當南京《新民報》遭永久停刊處分,國民黨政府磨刀霍霍,新聞界黑雲壓城,《觀察》風雨飄搖之際,儲安平還無所畏懼地發表了正氣凜然的《政府利刃,指向觀察》一文。

在動湯復雜、擾攘不安的百年中國史上,小小的《觀察》周刊的確提供了一個相容並包的論政平台,自"五四"以來成長起來的幾代知識精英幾乎都以"特約撰稿人"的身份聚集在一起,儲安平以他的執著、熱情和勇氣完成了百年言論史上蔚為壯觀的謝幕演出,《觀察》最高一期發行量超過了10萬份,為那個混亂、黑暗、醜陋的時代畫上了一個句號。

炮火連天,風雨如磐,但《觀察》並不是孤立的,不說《大公報》這樣有著世界聲譽的民間報紙,差不多同時的民間刊物就有《世紀評論》、《新路》等一大批周刊,它們幾乎無一例外地在1949年到來之前嘎然終止。

1948年12月24日,《觀察》的凋謝,對儲安平而言,那也是意味著他生命的顛峰時代永遠結束了。

1949年到來也曾經讓儲安平歡欣鼓舞,但他已不可能再擁有他心愛的《觀察》,更不可能再去寫那些汪洋恣肆的文字了。

1949年11的復刊的《觀察》已不是當年的《觀察》,1950年5月1日創刊的《新觀察》更是另一本刊物了,儲安平也早已不在其中。

他隻能去寫當時就沒人註意、今天更沒人去讀的通訊《新疆新面貌》,去當新華書店總店副總經理、出版總署發行局副局長,當然還當過將近70天的《光明日報》總編輯(1957年4月1日-6月8日)。

但儲安平畢竟是儲安平,他心中的理想從來都沒有死去。

1957年他沒有能抵擋住執政黨反復的動員,在要求"對老和尚也提些意見"的循循善誘之下,這個曾以論政為業的書生終于開口了。

6月1日,在統戰部最後一次民主人士座談會上,他作了題為《向毛主席、周總理提些意見》的發言,這就是著名的"黨天下"發言(被稱為"右派分子對黨倡狂進攻的代表作")。

發言稿共1200字,從標題到內容我們都可以發現已失去《客觀》、《觀察》時期的鋒芒和棱角,發言是那樣嚴謹、有分寸,那樣溫和、含蓄、婉轉,那麽的字斟句酌。

發言稿不僅是列印好的,還特別註有"光明日報總編輯儲安平發言稿"、"希用原題、原文勿刪"字樣。

此時書生意氣的儲安平並不知道毛澤東起草的黨內檔《事情正在起變化》已發下半個月,距《人民日報》社論《這是為什麽》發表也隻有一星期了!儲安平終于走到了人生的盡頭。

作為1980年"不予改正"的5名大右派之一,儲安平之死至今還是一個謎,無數人已為此寫過無數的文章,從戴晴的《儲安平與"黨天下"》到鄧加榮的《尋找儲安平》,再到餘開偉的《儲安平生死之謎又一說》(《書屋》1999年第2期),我們至今還不知道他到底是"投河自殺"、"蹈海而死",還是被紅衛兵活活打死了("虐殺斃命"),或者是出家當了和尚。

也許永遠都無法知道了。

無論怎麽死的,儲安平終究是在1966年"文革"爆發後"活不見人,死不見屍"了。

但是人們永遠忘不了他那些擲地有聲的政論,忘不了他先知般的預言,忘不了他給親身經歷過的那些時代所下的著名論斷。

儲安平死了?儲安平還活著?"儲安平正在復活",飽經憂患、才氣縱橫的章詒和女士如是說。

衣冠冢落成儀式2015年05月18日上午,儲安平衣冠冢在江蘇宜興落成,儲安平的兒子儲望英、儲望華、儲望德等參加落成儀式,寄托哀思。

儲望華在作為子女代表發言“今天不是一個悲傷的日子,今天是一個紀念、追思和懷念的日子。

”著名學者章詒和作為儲安平子女邀請的親友代表發言,其中有“英雄獻祭在國,魂兮歸來在鄉。

于今唯留衣冠,何其悲也”的表述。

儲安平衣冠冢衣冠冢儲安平衣冠冢位于宜興西郊外的龍墅公墓,因為儲安平在文革時失蹤後屍骨無還,落葬無骨灰,也沒有逝者生前衣物。

一幀塑封照片、一本塑封書籍,相片及書包裹在一方紅布裏,裝入公墓管理方提供的一隻陶壇內,由儲安平的子女為父親落葬。

宜興龍墅公墓已有宜興籍名人潘漢年、徐悲鴻、蔣南翔、周建南等逝者的陵墓,這些陵墓被安排在這個公共墓園的同一區域,管理方在其中設立了“人文之靈”石碑。

其中,徐悲鴻衣冠冢于2011年設立,徐悲鴻夫人廖靜文、徐悲鴻之子徐慶平在陵墓落成之際把珍藏了近60年的徐悲鴻先生穿的西裝放入衣冠冢內。

相關詞條彭文應浦熙修端木露西劉王立明儲望華章詒和王佩英羅儀鳳王右家章乃器張舜琴遇羅克盧鬱文陸蘭秀章詒學反右運動往事並不如煙李健生潘素林昭聶紺弩康同璧右派分子程滄波卞仲耘右派廖沫沙沙千裏段錫朋程海果陳崇桂範達人梁漱溟方忠謀浦通修鍾海源楚圖南其它詞條113123RFBMI值計算ICouldryan信義鄉八字論命力度伸卡普里島葉君璋員工守則大雕燒宮廷遊戲左腦右腦歐貝斯法國網球公開賽清境楓葉山莊玻璃鞋網頁芒果布丁儲安平@華人百科儲安平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