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慧自在:《金剛經》講記與《金剛經》生活 - 法鼓文化
文章推薦指數: 80 %
《金剛經》所強調的布施及忍辱,便是淨化社會、淨化人心的最佳方法。
經中有十八次講到「福德」二字,並以「般若波羅蜜」的智慧成就為其經名,所以 ...
《金剛經》是佛教徒必讀的經典,也受古今文人墨客喜愛,影響中國文化深遠。
禪宗六祖惠能只聽聞《金剛經》其中一句,便在言下大悟。
如今,在繁忙的現代生活中,《金剛經》醍醐灌頂的智慧能讓人身心自在,無入而不自得。
本書將聖嚴法師宣講《金剛經》的兩部經典著作《《金剛經》講記》、《福慧自在——《金剛經》生活》合編為一書。
《《金剛經》講記》是法師於一九九二年的講座,原屬「隨身經典」系列。
《福慧自在——《金剛經》生活》則是在一九九三年的演講,原屬「現代經典」系列。
為方便讀者完整研讀,法鼓文化將兩書合編,雖然同是宣講《金剛經》,聖嚴法師卻以慈悲善巧,開展不同的切入方式,一併讀來更有融會貫通、豁然開朗之感。
為因應現代讀者的需要,聖嚴法師經常以主題單元的方式講解經典,提綱挈領、由淺入深,讓讀者掌握全經重點。
本書前半部為「《金剛經》講記」,從經名開始介紹,帶領讀者認識《金剛經》。
再以全經要義、思辨形式、無相離相等段落,引人層層深入《金剛經》真義。
後半部的「《金剛經》生活」,法師則以「心靈環保」、「自我提昇」、「淨化社會」、「福慧自在」等四大主題,依層次循序漸進,進一步分享如何運用《金剛經》的智慧,讓生活時時好修行。
本書以「福慧自在」為書名,即是希望人人都能應用《金剛經》,體驗《金剛經》的生活妙用。
如果我們能學習金剛般若空觀智慧,放下人我之間的分別,便會生起慈悲心感化自我,進而感動他人,帶給家庭、社會正向的力量,將人間建設為淨土。
藉由福慧雙修,平安自在,日日好日!
《金剛經》既難講又容易講,在《大藏經》以及市面上的書籍中,都可以找到許多《金剛經》的註解。
過去有人把到明朝為止,比較有名的註解結集成一本書,書名是《金剛經五十三家註》,實際數量其實不只五十三家,尤其到現在又更多了。
《金剛經》是禪宗最重視的一部經,禪宗六祖惠能大師,就是聽到其中兩句話而開悟的,即使其他宗派的法師們,也都非常重視《金剛經》,因為這部經的內容深入淺出,非常豐富。
以下分成四個段落來介紹:1.對象;2.全經要義;3.思辨型式;4.無相離相。
一、對象
當機說法與請法者
經文中與釋迦牟尼佛對話、請法的代表就是佛陀十大弟子之中,解空第一的須菩提尊者,須菩提尊者是所有大阿羅漢之中,對於空義了解得最透徹的一位。
有一個傳說:須菩提尊者出生的時候,家裡所有的東西都空了,米缸、水缸、錢財、金銀珠寶,所有的一切都不見了,這是預言他成為佛弟子之後,會對空的道理了解得最透徹。
大部分的人由於不能接受空的觀念,所以不能學習空掉煩惱、執著,不能空掉自我;因為不能空,所以就不能得度。
教化的對象
有大比丘、比丘尼、善男子、善女人等,一共有多少人呢?《金剛經》一開始說有大比丘千二百五十人,到了最後一段,經文又說:「長老須菩提及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這些都是當時聽《金剛經》的聽眾,就像現在來聽我講經的大眾一樣,除了我們眼睛看得到的人之外,也有天人、阿修羅,只是我們看不到罷了。
教化的目的
釋迦牟尼佛為什麼要講這部經,他的目的為何?
是為了使聽者都能夠發無上菩提心,也就是《金剛經》裡所說的「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但是發無上菩提心,也希望所有的人最後都能得到無上的菩提正果,就是成佛。
《金剛經》在中國受到普遍和持久的重視,不僅佛教徒喜歡讀誦,一般知識分子也都喜歡閱讀。
文字簡練優美,並且富有超越及空靈的哲理。
雖然經義深奧,卻又能讓讀者感到清新和親切,故在許多的佛經之中,除了簡短的《心經》之外,《金剛經》是最能深入中國文化環境的佛經了。
在佛經的流傳史上,自從第五世紀初,鳩摩羅什將《金剛經》譯成漢文以來,歷代均有註釋,迄於明朝即有《金剛經五十三家註》的彙集本,到《卍續藏》編成之時為止,已蒐集了六十九種,比起其所蒐《心經》的註解數量六十種,還多出九種。
以往凡是註解經典,或是講解經典,都是順著經文的次第進行,逐句解釋,往往使得聽眾在聽完一座經後,尚無法明確其主題所在。
因此我於一九九三年二月一日至四日的四個晚上,假臺北巿國父紀念館大演講廳,演講《金剛經》時,便以每晚一個主題的方式講述,命名為「《金剛經》生活系列講座」。
我從《金剛經》文中摘錄出與主題相應相契的經句及段落,配以主題及子題的標示,做了四場專題演講︰1.《金剛經》與心靈環保;2.《金剛經》與自我提昇;3.《金剛經》與淨化社會;4.《金剛經》與福慧自在。
我一向主張「古為今用」,佛經不是僅供信仰持誦的,更當「如說修行」,應用於每一個人的日常生活之中。
《金剛經》雖是佛法中的最高境界,如果能把修行經驗的層次釐清,也不難發現其切入現實生活的著力點了。
例如,經中的「云何降伏其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便是心靈環保的指導原則;又如《金剛經》的「無相」,是以精神的「信心」及物質的六塵為基礎;自我的提昇,是從有相的假我來體驗無相的解脫。
《金剛經》所強調的布施及忍辱,便是淨化社會、淨化人心的最佳方法。
經中有十八次講到「福德」二字,並以「般若波羅蜜」的智慧成就為其經名,所以這是一部特別重視修福修慧的經典,同時也告訴了我們,唯有全心力地福慧雙修,始能速證解脫自在的無上佛果。
因為我將《金剛經》生活化、實用化了,所以講述之時,深受聽眾的歡迎,便委請青年女作家梁寒衣,將錄音帶整理成文,出版問世,我要在此一併致謝。
一九九四年元月十八日釋聖嚴自序
二、《金剛經》的目的——廣度一切眾生
(一)不住於相而行布施
「不住於相」,「相」的意思在《金剛經》中講得很清楚,即不住於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而行布施。
拿什麼來做布施呢?
有錢可以布施,沒錢也可以布施,有學問可以布施,沒學問也可以布施,甚至是一名乞丐也有東西可以布施。
有錢可以用錢布施,有物可以用物布施,有知識、技術,則可以用知識、技術布施。
如果什麼都沒有,也可以用歡喜心來布施,或說一句讚歎的話,用言語來布施。
譬如,人家做了一樁壞事,你原本可以罵他,但你不罵他,只是念一句「阿彌陀佛」,但願他以後不要再做壞事,用心的力量、口的力量,多多少少也可以影響這個人。
心有誠,物有感,頑石也能點頭,何況是人?因此,只要誠心祈求、祈禱,希望他不再做壞事,或用柔軟語來勸導、感化他,那也很好,也是布施。
如果人家做了好事,我們就應該讚歎他,雖然只是一點點好事,但是,也應該加以讚歎。
人都是希望受到鼓勵、讚歎的,而不希望被指責、謾罵。
所以,不論是財布施或言語布施,布施如果得當,我們的社會就會非常和諧,非常祥和、幸福。
人人布施自己而成就他人,我們的社會還有什麼不理想、不滿意的事呢?
但重要的是,要不住於相,住於相就麻煩了。
住於相的意思就是說,布施時一定要布施給某一個人,布施給某一個特定的對象,並要求獲得一定的回應。
譬如,過年時在農禪寺,好多人來向我拜年。
我算是什麼人物,值得人家這樣拜?他們拜的時候,我念著「阿彌陀佛」,心裡想,他們拜的是阿彌陀佛,不是我。
而拜年的人呢?有的是來看看「聖嚴法師」是什麼樣子,有的是以恭敬心來送紅包給我,來讚揚我,這兩種都有。
但是,曾經有一個人告訴我:「師父,你看,那些人來了,又不送紅包,只會眼睜睜地瞪著你看,這些人真是罪過!」
我說:「阿彌陀佛!不可以這麼說。
他們來見我,我都以平等心祝福他們早日成佛,早日得解脫。
我平等地祝福他們,他們紅包裡有多少錢,我根本不管,也不管他們究竟有沒有送紅包。
他們能來,便是不容易!他們沒有去看電影,而來看我這和尚,就算是抱著好奇的心情,也是好的。
」這就是一種「無相」的態度,就是不要以差別心、差別態度來看待眾生,而以一律平等、無差別的態度來接待他們、祝福他們。
但是我們都還在凡夫的階段,怎麼可能完全「無相」呢?至少我知道什麼人給了錢,什麼人沒給錢。
但是,我會時時警惕自己,要「無相」,要平等地給予祝福。
而且既然聽了《金剛經》,念了《金剛經》,何況我還在講《金剛經》,當然更要練習著具備這樣的態度。
布施無相,我們受布施,也要「無相受」,心裡才不會覺得有愧於他們。
(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無所住」,是對「住相」而言。
前面已經講過「無住」,很多人誤解佛教是消極、逃避現實的,一講到「無我」,好像這個人已無可救藥,不為今生,也不為未來。
一講到「無相」,更覺得這個人大概沒希望了,因為他什麼也不要,什麼也不管了。
究竟「無住」的「住」是什麼意思?用現代的名詞翻譯,就是「在乎」。
我不「在乎」、我「在乎」,就是「住」的意思。
凡夫的心理活動,都離不開「在乎」——我很「在乎」他講我,我很「在乎」股市今天跌了,因為數字下跌與我的財產息息相關,這便叫作「住」,心「住」於股票,「住」於某一樁事、某一個人。
人常常喜歡在人前表現,人後表功。
有沒有這種人?有!多多少少,每個人都有這種毛病。
如果不求表功,似乎即無表現,想要表現自己的能力,這是十分正常的。
表現給誰看?表現給別人看,職員表現給老闆看,民意代表表現給人民看,政府官員表現給長官看,這都是正常的,但這都是「在乎」。
但是,真正懂了佛法以後,會在心裡清晰知道自己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該做則做,不該做就不要做,不在乎利害得失,不在乎自己好不好,這就叫作「無住而生心」,但這個心已不是煩惱的心了。
有住而生心,生的是有我的心,是煩惱心;無住而生心,生的是慈悲心,是智慧的表現。
(三)內以智慧為基礎,外以慈悲作表現,福慧圓滿,同成佛道
智慧就是離開主觀的自己,也離開客觀的對象。
不考慮客觀的對象,也不考慮主觀的自己,才是真正的智慧。
有一些人或許能做到不考慮主觀的自己,但是卻沒有辦法做到不考慮客觀的對象。
一個慈母可以不考慮自己的利害,但是,她一定會考慮到自己的兒女。
我曾經見到一位小兒科醫師,他的兒子害了重病,結果他把兒子送到另一位小兒科醫生那裡醫治。
我問他,為什麼不自己醫治?
他說:「這是我的兒子。
藥下重了,我怕他受不了;藥下輕了,又怕醫不好。
所以,只好硬起心腸來將他送去外面醫治,不管如何,由別的醫生來負責,我信任那醫生就好。
」
所以,父母可以放下主觀的自己,卻放不下客觀的兒女。
這算不算「智慧」呢?不算!真正的智慧,必須放下兩邊——主觀的自己和客觀的對象,事情該怎麼處理,就怎麼處理,只看「事」的本身,而不考慮「個人」的因素。
常常有人認為,我是一個慈悲的法師,似乎什麼人都能幫忙到底。
今年春天,就有人找我要錢,我不給,他便說:「你是法師,為什麼不給我錢?」
我問他:「你為什麼找我要錢?」
他說:「因為我沒有錢,而你是法師,所以向你要錢。
」
我說:「我沒有錢,有錢,也不應該給你。
」
他說:「哪有這麼不慈悲的和尚?」
給錢必須有智慧,我並不隨便給錢。
這個人身體滿好,年齡也不大,明明可以工作,為什麼跟我要錢?我的錢,是人家做工賺來的,是人家省下買菜、家用的錢來捐給我們的,我怎麼可以給他拿去喝酒、抽菸、看電影或做其他更壞的事?所以,這錢我絕對不給。
於是,那人就對我講:「師父不慈悲啊!我這樣的人跟你要錢,你竟然不給。
」
我說:「我不能濫慈悲,請你原諒了。
」
有智慧,才能真正行慈悲。
智慧就是沒有個人,也沒有對象,只有「事」——這件事應該處理、應該做、必須做、值得做,就去做,沒有特別一定為誰而做。
內在以智慧為基礎,外表以慈悲來表現,慈悲的意思,就是救苦、濟貧、救難、救急,這些也需要有智慧。
貧,可以救,但不能只是去救貧,要更進一步幫助他,教他如何變得「不貧」,才是根本的解決辦法。
救「苦」——病苦、老苦、種種的苦,我們要用物質的、觀念的、關懷的、安慰的方法,幫助他「離苦」。
救「難」,是他人有了災難,我們要立即伸出援手;救「急」,當對方處在危急之中,我們要立刻幫助。
「慈悲」是幫助所有的人。
我們法鼓山有一句共勉語「慈悲沒有敵人」——心中沒有仇恨的人。
這有兩層意思:
第一,雖然他是我的敵人,現在他陷入困境要死了,我要不要救他?救起來之後,他可能仍是我的敵人,那麼,到底還要不要救?站在佛法的立場,救的並非敵人,而是一個有危難的人。
我們救難、救急,並不做敵人想,所以,一定要將他救起,這是第一層意思。
另一層意思就是,如果你有慈悲心的話,敵人也會變成你的朋友,變成你的道侶、你的善知識。
我們不要對任何一個眾生失望,以慈悲心待他,必定能感化對方。
至於以什麼方法來感化他們?一是教育,二是關懷,兩者都必須仰賴智慧。
我們常常聽說「金剛怒目,菩薩低眉」。
菩薩低眉,是慈悲;金剛怒目,也是慈悲。
所以在寺院之中,常見四大天王站在三門,英姿威武,喝阻妖魔鬼怪接近。
三門正中,又見彌勒菩薩笑臉迎人,歡迎大家光臨,二者都是慈悲。
因此有時候,師父也會罵人,仁王也會用兵。
「福慧圓滿,同成佛道」就是《金剛經》所說的,唯有慈悲與智慧的圓滿,始能成佛。
也就是希望一切眾生皆能有智慧,也皆能有慈悲,以智慧行慈悲,繼續不斷地直到成佛為止,這就是從「菩薩道」進入「佛道」的修行。
聽完《金剛經》之後,如果能夠相信它、接受它,還能說給他人聽,這樣的功德有多大呢?
一、淨信功德
1.「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
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
」
佛滅度後分成三個五百年,後五百歲就是佛滅後的一千零一到一千五百年,這時,若是有人能夠相信這部經,他的功德是很大的,證明他早已在許許多多佛的面前,種下善根,如來知道此人有無量的福德。
現在我們離釋迦牟尼佛涅槃已有二千五百多年,離佛在世的時代更遠了,假使你能夠相信如來所說的話,就已有無量功德。
2.「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恆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復以恆河沙等身布施,後日分亦以恆河沙等身布施,如是無量百千萬億劫以身布施,若復有人,聞此經典,信心不逆,其福勝彼。
」
這句話很繞口,意思是如果你以無量無數的身體布施給眾生,這個功德實在是很大,但是與一個人因為聽了《金剛經》而產生信心相比,後者的功德更大。
二、法施功德比財施更大
1.「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
」
有人用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來行布施,功德固然不小,但另一人不但自己能受持《金剛經》的四句偈語,還能說給他人聽,此人的功德更大。
2.「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爾所恆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
」
前一個例子是以一個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來布施,此處所說的數量更多了,加倍再加倍,以恆河沙數的三千大千世界七寶做布施。
恆河沙數有無量無數,無法計算,但是此功德仍比不上受持《金剛經》的四句偈語,為人演說者。
3.「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恆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復有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甚多。
」
前面的例子是用七寶做布施,這裡則是用身體。
以無量無數的身體、生命,布施給眾生,這個福德還不如受持《金剛經》中的四句偈語再為他人演說的功德。
三、受持讀誦演說的功德
1.「如來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若有人能受持讀誦,廣為人說……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稱、無有邊、不可思議功德。
如是人等,則為荷擔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
這部《金剛經》是為了發大乘心、發最上乘心的人說的,所謂大乘心是菩薩心,最上乘心是無上菩提心。
假如能夠受持讀誦,而且還能廣為他人演說,這種功德無可比擬,可說是已經擔起佛的功德了。
2.「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先世罪業,則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
若有人能受持讀誦此經,過去世的罪業即能消滅。
這是因為已體會到「無我」,既然是「無我」,怨家債主就無法影響到你了。
3.「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如是等七寶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羅蜜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他人說,於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
一個小世界,也就是一個日月系統,就有一個須彌山,那麼三千大千世界便有許許多多的須彌山;假如那些須彌山都是七寶所成,即使全部布施出去,也比不上受持讀誦《金剛經》,乃至只有四句偈語,或是為他人說的功德。
4.「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祇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提心者,持於此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其福勝彼。
」
同樣的意思,只是數目增加。
滿無量阿僧祇代表無量無數,布施無量無數的世界七寶,其功德還是比不上受持讀誦《金剛經》,乃至於四句偈,而為他人演說,這種功德更大更大。
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功德?這不是迷信,《金剛經》中有說明。
四、不受福德是無量功德
「若菩薩以滿恆河沙等世界七寶,持用布施。
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何以故?須菩提!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
」
什麼叫作「得成於忍」?「忍」是無生法忍,就是斷煩惱而生智慧的意思。
有智慧的人,不會在做了功德之後,以為是有功德。
TOP
延伸文章資訊
- 1金刚经!最精华的十句话
金刚经!最精华的十句话 · 1、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 2、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 3、法尚应舍,何况 ...
- 2金剛經精華40句,最高智慧(附南懷瑾講解) | Jerry Lin的網路 ...
- 3金剛經要旨善性講述@ 唯心所見,唯識所現. - 隨意窩
金剛般若波羅蜜的意義,「金剛」是譬喻「般若」像金剛一樣,其質無堅不摧,而且非常清淨。「般若」指的是無限的智慧與能用,這種智慧是沒有限制的,所以能摧毀、破除眾生的 ...
- 4金剛經的重點與精神--台灣學佛網
這段序言的重點,在須菩提請示佛陀的這句話:“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護囑諸菩薩”,意思是說如來能夠很善巧方便的指導諸位菩薩如何紹隆佛種、續佛慧命,使大乘佛法能繼續弘傳 ...
- 5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的重點解說| 全文五千多字,讀金剛經功效或 ...
02 | 讀金剛經的功效或好處 · 好處一、可消除業障、內心平靜,進而提升智慧、增福增慧。 · 好處二、若有人受持讀誦,可成就最上第一稀有之法。 · 好處三、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