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全球最大闹剧,越闹越恶心了 - 腾讯新闻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最近,一条新闻把鱼叔直接看得喷饭。

有人计划拍摄新版《哈利·波特》。

但,是「政治正确」版。

新版将启用大量变性人和跨性别演员,并且限制白人出演 ... 这全球最大闹剧,越闹越恶心了 最近,一条新闻把鱼叔直接看得喷饭。

有人计划拍摄新版《哈利·波特》。

但,是「政治正确」版。

新版将启用大量变性人和跨性别演员,并且限制白人出演部分角色。

其中,哈利的父亲詹姆·波特,必须由非白人演员饰演。

母亲莉莉·波特,则想要一个性别不明、跨性别者出演。

另外,小天狼星布莱克、卢平和小矮星彼得,也都规定了演员身份要求。

此新闻一出,社交平台上一片骂声。

粉丝们全都一脸懵逼。

不过,鱼叔查了一下,这个新闻可能并不严谨。

外网原文中的「美国制片人」实际是一个叫MeganMcKelli的tiktok短视频博主,兼哈利波特粉丝。

她要拍的是一个哈利波特同人短剧。

不过博主说自己是很认真的,目前正在全网选角,而且表示已经做好了因为没有授权而吃官司的准备。

显然,这是为了反对罗琳之前质疑跨性别人士的言论而做出的反击。

无论这版《哈利波特》能否拍出来,这个荒诞奇闻都折射出了当下好莱坞的最大乱象: 愈发极端的政治正确。

「政治正确」本身初衷是好的。

它的目标是呼吁大家关注少数族裔、LGBTQ等弱势群体,避免出现一些冒犯和歧视。

提倡的是一种「平等」「包容」「多元化」的社会文化。

在好莱坞,它集中反映在提升非白人演员的出演比例,同工同酬,提升对少数族裔、性少数群体的题材关注等。

过去,黑人往往只能在好莱坞电影里出演一些小配角,很难有机会成为大明星。

想要成为一名掌控全局的导演,更是少之又少。

唯一特殊的例子,恐怕只有导演斯派克·李。

黑人导演少,就意味着拍摄的黑人题材少。

继而黑人演员担纲主角的机会少,拿到奥斯卡奖,成为大明星的机会也就微乎其微。

在2000年以前,奥斯卡只出了一位黑人影帝,西德尼·波蒂埃。

他在1964年第36届奥斯卡金像奖上,凭借影片《野百合》夺得了最佳男主角奖。

在他之前,还有一位黑人演员哈蒂·麦克丹尼尔凭借《乱世佳人》拿到最佳女配角奖。

直到进入2000年后,越来越多的黑人影星开始陆续成为颁奖礼的常客。

最精彩的一回当属2002年。

影帝影后分别被丹泽尔·华盛顿和哈莉·贝瑞包揽。

此后,杰米·福克斯、摩根·弗里曼、福里斯特·惠特克、奥克塔维亚·斯宾塞、露皮塔·尼永奥等黑人演员,纷纷凭借优秀的作品捧得小金人。

除了能够在奥斯卡上捧起奖杯,黑人演员还渐渐拥有了极大的市场影响。

最具代表的,便是「史皇」威尔·史密斯。

当年的他,人气之高,票房号召力之强,几乎不亚于其他顶级白人明星。

就拿让他声名鹊起的《绝地战警》来说。

成本只有2300万美元,却能横扫全球票房1亿4000万美元。

这几年,黑人新星更是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冒出。

特别是涌现出了不少优秀的黑人导演。

前有来自英国的史蒂夫·麦奎因。

2014年凭借导演的《为奴十二载》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

后有巴里·詹金斯。

2017年凭借《月光男孩》,成功赢得奥斯卡最佳影片。

到了2018年,乔丹·皮尔自编自导的《逃出绝命镇》大放异彩。

成功拿下最佳编剧奖。

在政治正确的风潮之下,不止是黑人的地位提升了,其他少数族裔也得到了更多机会。

比如韩国影片《寄生虫》。

凭借全亚洲阵容,横扫2020年奥斯卡奖,甚至破纪录地拿下了最佳影片。

去年,韩裔演员尹汝贞也凭借《米纳里》赢得最佳女配角奖。

还有华裔导演,也顺利拿下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

除此之外,女性电影、性少数群体电影等都在好莱坞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伴随着政治正确的浪潮,电影题材的确是朝着更加包容、更加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在这些时刻,「政治正确」还是个美好的词汇。

但与此同时,这种对于平等、包容的呼吁和提倡,渐渐变成了一种强制。

2020年,奥斯卡就将「申报最佳影片必须包括少数族裔」变成一种明文规定。

即使初衷是好的,但这种强制性规定,也让人感觉不舒服。

而事实上,在此之前,「政治正确」就已经开始变了味。

奥斯卡无形间对黑人为主角的电影,有些过于宽容。

比如跟《绿皮书》同年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的《黑豹》。

该片本质上跟其他漫威流水线作品,并没有太多区别。

但凭借「黑人超级英雄」这个完美契合「政治正确」的大噱头,破纪录地成为史上第一部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的超级英雄电影。

这不禁让人疑惑,这认可的是它的艺术价值,还是其「政治正确」? 而这一切,还只是「政治正确」矫枉过正的刚刚开始。

当人们发现「政治正确」的不对劲,是从一系列匪夷所思的选角开始的。

2018年,超英电影《黑豹》票房大爆,一度成为现象级影片。

这个事件在我们这里可能并不让人在意。

但在美国,却引发了一串连锁效应。

资本仿佛嗅到了一个新的财富秘密。

在这之后,让非白人担纲主角可能并非是为了倡导多元化,而是引发争议,制造热度。

最典型的,就是真人版《小美人鱼》。

颠覆性地让非裔演员出演这个经典角色。

这个大胆的决定,让人质疑迪士尼矫枉过正。

其中鱼叔印象最深的是那句: 「如果想要体现多元化,为什么要去改经典角色而不是创造新的黑人角色?」 迪士尼没有正面回答,而是变本加厉。

继续让非白人演员「反串」经典白人角色。

遭殃的不仅是迪士尼童话,还有各种历史题材。

2020年第一火爆的剧集《布里奇顿》,就引发了不小争议。

故事的背景设定在19世纪的英国,此时的上流社会显然不可能出现黑人或是黄种人。

但本剧毫不顾忌地加入了大量少数族裔演员。

并让一位非裔演员饰演一位公爵,让无数白人女性围着他团团转。

不过,这个故事毕竟是虚构的。

观众也不太在意合理性,反而越看越上头。

但去年,另一部《安妮博林》则惨遭群嘲。

主角安妮·博林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英国王后,但饰演她的却是一名黑人演员,这让几乎所有观众都感到违和。

最后落了个IMDb最低分,1.1。

更夸张的,出现在音乐剧《汉密尔顿》。

华盛顿、杰佛逊、汉密尔顿等美国开国元勋,全都替换成了非裔、拉丁裔。

之前有人爆料,下一任007未必是白人男性。

换言之可能是女性,可能是黑人,也可能是跨性别。

更可怕的是,这场风波不仅面向未来的作品。

过去的经典电影也面临着被挖坟、批判的命运。

去年,美国爆发了旷日持久的「BlackLivesMatter」运动。

「政治正确」的风潮也在此愈发激烈。

期间,HBOMax宣布下架《乱世佳人》。

原因是影片被质疑,存在严重的种族歧视问题。

只过了一天,这部曾拿下10项奥斯卡大奖的经典电影就从HBOMax上消失了。

尽管没过多久,影片添加了注释后重新上线。

但HBOMax又发表声明,承认了电影中有种族偏见,表示继续放映这部电影有损价值观。

没过多久,同样的命运也发生在了其他影视作品身上。

比如《老友记》的制片人考夫曼就为节目中都是白人而道歉。

「未能在节目中充分考虑种族多元化。

」 还有《黄金女郎》《废柴联盟》《办公室》等美剧都被陆续下架。

原因就是这些作品中有着涉嫌「种族歧视」的场景或台词。

最离谱的还得是《辛普森一家》。

该剧制片人发表公开声明表示: 「再也不会让白人演员为非白人角色配音。

」 搞笑的是,这部剧中的大多数角色都是黄色。

经典剧集都逃不掉,更别说那些「超级IP」了。

早在「BLM」开始前,美国国民IP《星球大战》就遭到过攻击。

直言《星战》主创几乎都是白人男性,没有黑人导演,也没有黑人编剧。

总之,极度「不正确」。

眼看一场初衷美好的呼吁,逐渐走上一场混乱的大批斗。

越来越魔怔,越来越疯狂。

这一幕恐怕是所有人都始料未及的。

「政治正确」矫枉过正最可怕的地方在于: 它渐渐开始不允许有「不正确」的声音,不允许一丁点探讨的空间。

像J·K·罗琳因为一些不被认同的看法,就被抵制,封杀,除名。

而出演过《敢死队》的黑人演员泰瑞·克鲁斯也曾发声: 「在打倒白人至上主义的同时,就会出现黑人至上主义。

明明平等才是最重要的。

」 这番话指出了好莱坞的乱象,也点明了「BLM」的初衷。

只可惜,这番话反倒引来无数人的攻击,甚至被称作「黑皮白心」。

理性发声,反而成为大家的新靶子,被网暴,被封杀。

连表达的自由都失去了,这并非是当初我们所期望那个包容、多元化的社会环境。

很多明星,也都处于一种左右为难、谨小慎微的状态。

2018年,斯嘉丽·约翰逊打算出演一部以跨性别者为主角的电影《摩擦和拖拽》。

不料,这个项目招来大量反对的声音。

许多美国网友认为,这个角色应该交给真正的跨性别演员来出演。

而不少跨性别演员也表示强烈抗议。

最终,导致寡姐辞演,这个项目也被搁置。

值得一提的是,这不是寡姐第一次因为角色而被指责。

早在2017年的《攻壳机动队》中,就因为出演亚裔女主而遭到攻击。

被认为是好莱坞「洗白」的一大代表。

后来,有媒体采访斯嘉丽约翰逊,她对此表示: 「我觉得艺术不应该受到任何限制,作为一名演员,我应该被允许扮演任何人,或是任何树,或是任何动物。

因为这就是我的职业,这就是我的职业要求。

」 斯嘉丽所说的,无疑可以代表大多数演员的心声。

但也有与之相对的。

「小雀斑」埃迪·雷德梅恩就表示自己当初出演《丹麦女孩》是个错误,放在今天自己绝对不会接下这个角色。

片中,他饰演的是世界上首批接受变性手术的人之一。

凭借这个角色,他获得了奥斯卡影帝提名。

而时隔多年却突然站出来后悔参演,这个行为难免让人觉得讽刺。

电影本身就应当海纳百川,包容一切,用不受限制的题材创造丰富、有趣的故事。

为少数、弱势群体争取平等的机会,这样的初衷是好的,代表了人们追求一个多元化社会的美好愿望。

但一味地冠以「正确」之名,其结果便只是从一种一元化,推向另一种一元化。

「政治正确」渐渐被当成了口号,做成了噱头,捧成了流量秘密。

而最初的真诚,则早已被各种汹涌的封杀热潮,埋在了地底。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