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遷對農業生產影響之研析 - 立法院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一、 題目:氣候變遷對農業生產影響之研析二、 所涉法律《農業保險法》、《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財團法人農業保險基金管理辦法》 三、探討研析(一)報導指出, ...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 研究成果 法案評估 專題研究 兩岸研究 聯合研究 議題研析 委員登入 議題研析 Facebook twitter print envelope ::: 首頁 關於立法院 各單位 法制局 研究成果 議題研析 氣候變遷對農業生產影響之研析 撰成日期:110年9月 更新日期:110年9月11日 資料類別:議題研析 作者:陳淑敏 編號:R01441 一、題目:氣候變遷對農業生產影響之研析 二、所涉法律 《農業保險法》、《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財團法人農業保險基金管理辦法》 三、探討研析 (一)報導指出,近期豪雨成災,重創中南部農作物,極端氣候將導致類似的大型農損成新常態。

氣候變遷下,農業為首當其衝,農損問題勢必加劇,政府習用災損補助的方式,已難以應對該挑戰。

據農委會統計,近15年因天災造成農業損失平均每年124億元(其中2016年災損更高達383.4億元),政府現金救助平均每年約32億元,約占總體損失25%,亦即農民仍須自行承擔75%以上之災害損失。

(曾志超,務實因應氣候變遷下的農損新常態,工商時報,2021年8月17日,第A6版) (二)我國今年受8月上旬西南氣流豪雨衝擊,估計農損總金額為新臺幣5.7億元,以嘉義縣損失1億2,532萬元為最多,高雄及南投損失也超過1億元,農產以木瓜損失最重,畜產為雞,漁產主要為牡蠣。

相信近年來的低溫、熱浪、颱風及豪雨已讓民眾深刻感受到因氣候變遷所帶來之災害,亦造成不少的農損,未來這些嚴重影響糧食生產的氣象災害,有可能趨於常態性。

(三)世界氣象組織報告指出,2015至2019年是有記錄以來最熱的5年,2019年是史上第二熱的年份;而2020年除已有多國受到蝗災影響,造成難以估計之農損,且亞洲水患頻傳,民眾生命財產受到威脅及農損慘重,亦使全球糧食生產、收成等面臨前所未有之挑戰。

如美國田納西州中部於本年8月21日短短不到1天即降下430毫米的雨量引發洪災,颶風艾達於本年9月1日侵襲美國紐約,帶來歷史性暴雨,促使美國國家氣象局當日晚間破天荒對紐約發布暴洪警報,紐約市宣布進入緊急狀態,紐約州亦於9月2日跟進宣布進入緊急狀態。

(四)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於本年8月9日公布氣候變遷第六次評估報告,因應此報告公布,臺灣氣候變遷科學團隊特撰寫報告並共同發布,報告提及:1.臺灣年平均氣溫在1911-2020年上升約1.6℃,且近50年、近30年增溫有加速趨勢。

2.臺灣在1961-2020年間,少雨年發生次數明顯比1960年前增加。

3.臺灣各地氣溫未來推估將持續上升,未來極端高溫,各地高溫36℃以上日數增加。

4.未來推估臺灣夏季從目前約130天增長為155-210天,冬季則從目前約70天減少為0-50天。

5.未來推估臺灣年總降雨量有增加趨勢,21世紀中、末臺灣平均年總降雨量增加幅度約為15%、31%。

四、建議事項 (一)快速提高農漁民加保意願及保險覆蓋範圍,完善保險運作機制 氣候變化對農業生產力、穩定性及耕作制度影響最為重大,面對氣候變遷,農業生產之風險與日俱增,應積極建立風險評估與管理制度。

爰此,為分散經營風險及建立農業保險制度,我國於2020年5月27日公布《農業保險法》,並於同年12月23日發布《財團法人農業保險基金管理辦法》,財團法人農業保險基金業於本年7月1日正式運作,負責執行危險分散機制。

農委會表示,自2017年起擴大試辦農業保險,截至本年6月止,已開辦25種品項、38張保單,累計投保7.7萬件,投保金額255億元,覆蓋率由2015年開辦時的0.93%,至2020年提升為9.63%,在本年5月推動豬隻死亡保險強制投保措施後,目前達22.98%。

然氣候變遷加劇,農業保險法既已於本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應更致力迅速提升保險率;另補助1/3-1/2保費之訊息,應廣為宣傳,以提高農漁民保險意願,移轉風險。

(二)大力推動「適地適時適作」,以減少農損並穩定糧食生產 IPCC於2019年指出,1981至2010年全球玉米、小麥和大豆平均產量因氣候變遷影響,分別減少4.1%、1.8%和4.5%;預測若不採取有效因應措施,到2050年,氣候變遷將導致全球糧食產能下降5%至30%。

(綠色和平,氣候變遷不只帶來天災,更可能引發糧食危機,2020年11月16日)氣候變遷已為長期且廣泛性問題,對不同作物有不同的生產風險,已有專家建議農民可經由挑選品種、調變種植方法來因應。

推估未來80年間作物生產,顯示:蘆筍、蒜頭、茶、苦瓜、芒果、玉米、木瓜、文旦等生產會因氣候變遷而減產,是面臨高損害風險的作物;而葡萄、蘋果、茭白筍、番薯、花椰菜、竹筍等,則因氣候變遷明顯增產。

(張靜貞,未來氣候情境模擬,考驗農業韌性,2019年4月24日)故政府日後輔導農民種植農產品,應極力推動「適地適時適作」,更新或轉作較適之作物,以減少農損並穩定生產。

(三)因應氣候變遷應儘速修訂相關法規,以利政策推動並避免災害 農委會於本年9月1日發布設置要點,正式成立「氣候變遷調適及淨零排放專案辦公室」,展現對氣候變遷政策之高度重視。

然《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係於2015年7月1日制定公布,實施至今,因無法達成溫室氣體管制之目標,主管機關亦認有修法必要。

現因全球氣候變遷甚劇且快速,屢有學者專家及環團認為《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已不足以應對,且囿於我國尚未制定氣候變遷調適專法,欠缺具有政策方向之法規及預算,爰建議制定《氣候變遷法》。

觀諸國際各國已適時修訂政策並制定新的減碳目標,建議政府無論是要修法或是制定新法,主管機關須快馬加鞭,並跨部會整合,及早因應氣候變遷。

撰稿人:陳淑敏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