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書】搶救「下流老人」,別忘了「教育」! - 獨立評論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目前,在台灣的社會結構中,仍然存在著貧富差距、社經地位落差的情況。

而當前的教育制度,雖歷經多次改革,但仍有賦予社經地位較高者更多資源與機會 ... 長照 【投書】搶救「下流老人」,別忘了「教育」! 作者 盧宸緯 2016-04-24 圖片來源:Photosebia/Shutterstock.com 已成功複製連結 根據內政部的統計資料,截至2016年3月底止,我國戶籍登記人口數為23,496,813人,其中65歲以上的高齡人口達2,981,770人,佔總人口數的12.69%,換句話說,每8.33人中,就有1位是高齡者。

而行政院經建會(現已改制為國發會)的推測則顯示,在2017年之後,我國65歲以上的高齡人口將會超過15歲以下的幼年人口,自此,台灣將正式邁入「高齡社會」。

高齡者擁有的歷練與智慧,是社會的寶貴資產,然而,高齡者的身心健康、醫療、照護、社會福利等課題,也為社會帶來挑戰。

例如,在已邁入「超高齡社會」的日本,目前正面臨著因缺乏足夠應付自身日常生活或突發狀況的經濟支持,生活陷入窮困且無人可求助,往往到問題惡化甚至過世後才被發現的「下流老人」困境,值得我國借鑑。

然而,筆者認為,在《下流老人》一書作者藤田孝典所提出的解決策略中,忽視了「教育」途徑。

究竟,何謂「下流老人」?教育如何能協助改善「下流老人」此一社會困境?而當前我國的教育制度,是否能有效預防或因應「下流老人」的課題?未來又該朝向什麼樣的方向革新?分述如下: 何謂「下流老人」? 綜合《下流老人》一書作者藤田孝典的定義,「下流老人」係指在「經濟」及「人際」方面,皆陷於貧窮狀態的高齡者。

藤田認為,「下流老人」是社會因素造成的,因此,當前的年輕世代,亦有成為「未來的下流老人」之危機。

表面上看來,「下流老人」似乎是一個專屬於高齡階段的特定議題;然而,事實上,「下流老人」卻是與整體社會及各世代緊密相連,甚至是攸關整體社會能否存續的嚴苛挑戰。

藤田指出,「下流老人」可能造成以下問題:親子兩世代因照護壓力而一同崩垮;社會價值觀崩解,所有經濟無法自立的群體皆被歧視、排擠;年輕世代不願消費,經濟景氣難以恢復;年輕世代考量到養育子女的花費恐使自身淪落為下流老人,因而加重少子女化危機等。

因此,藤田針對個人與社會層面,提出「下流老人」問題的因應對策。

在個人層面,包括對相關保障制度的正確認識,心態上需趁早為老年生活作準備,放下自尊、接受他人幫助,以及透過參與義工或市民活動,來維持社會網絡,並培育接受支援與使用資源的能力;在政府層面,藤田從所得重新分配、制度改善、消彌住居窮困、年金革新等層面切入,主張修正貧窮、貧富不均與不平等,並破除年輕人與孩童的貧窮再製問題。

扭轉「下流老人」危機,還需重視「教育」 歸納藤田的主張可見,要扭轉「下流老人」的困境,其關鍵在於「翻轉貧困處境」及「建立社會網絡」。

對年輕世代而言,如何破除貧困處境的代代相傳,將是避免年輕人淪為未來的下流老人的解方;對高齡世代而言,除了前述貧困處境的翻轉之外,建立可相互支援的社會網絡,亦屬必要。

由前述可見,藤田所提出的解決方案,集中於經濟保障層面,然而,若與「教育」制度的功能相對照,可發現無論是翻轉處境或是建立社會網絡,都正是「教育」可發揮之處。

藤田提供了思考「下流老人」問題的視角與解決之道,但卻忽略了從「教育」管道來著手。

教育是社會制度的一環。

年輕世代無論背景為何,透過教育,皆能獲取知識、發展能力、涵養專業,因而擁有更多的競爭資本,對於未來能有更多的選擇機會,得以向上流動、翻轉處境。

在離開學校之後,因應快速變遷的社會情勢,終身教育的制度,也能提供人們持續更新知能,脫離功能性文盲,擁有與時俱進的競爭力,對自身不同階段的生活挑戰,能有更好的準備。

而在高齡世代方面,透過參與高齡學習活動,首先,高齡者能有規律、持續的走出家門與活動身體的機會,延緩生理老化。

其次,透過課程中的訊息刺激,讓「晶質智力」,也就是與一般常識、語文能力、技能運用、問題解決及回應社會情況等相關的認知能力,能持續增長,延緩心智老化。

第三,參與學習,讓高齡者的生活變得更為充實,並形成同儕朋友間的支持網絡,有助於消彌如意志消沈、情緒低落、自信低落的心理老化現象。

第四,參與學習,有助於鼓勵或激發高齡者踏入志工領域,為社會貢獻己力,也與社會建立起更積極、緊密的連結。

綜言之,透過學習,高齡者能維持身心健康,持續參與社會,並形成社會支援網絡,成為有能力、獨立自助與互動的健康群體,活出自信、尊嚴、健康與喜悅,有助於減少家人與社會對於高齡者的龐大醫療、照護支出,以及由於相關社會問題或負面事件而付出的社會成本。

預防與解決「下流老人」問題,我國教育仍需突破的困境 然而,當前我國的教育制度,是否能使前述的教育正功能獲得全然發揮,協助目前及未來的高齡族群脫離「下流老人」呢? 問題一:正規教育機會不均等、產學落差,讓向上流動難以落實 目前,在台灣的社會結構中,仍然存在著貧富差距、社經地位落差的情況。

而當前的教育制度,雖歷經多次改革,但仍有賦予社經地位較高者更多資源與機會的「教育機會不均等」傾向。

在兩者相交乘之下,形成難以突破的社會再製,社經地位與貧窮處境持續代代相傳,年輕世代難以透過教育制度向上流動。

例如,在繁複的多元入學制度下,學生為了增加入學機會,得盡量參加多所學校的申請與推薦入學,伴隨而來的花費十分沈重,再加上社經地位較高的孩子,整理資料、準備考試時也擁有更多的支持資源,皆消減了社經背景不利的孩子選擇的機會。

根據教育部在2015年的統計,在高等教育階段,低收入、中低收入等弱勢背景的學生共約22萬人,其中有17萬人就讀私立大專校院,相較於就讀國立大專校院者高出許多。

在這樣的情況下,弱勢背景的學生,無論是在就學時或是日後就業,都必須比其他背景的學生耗費更多的心力、投入更多的努力,才得以相競爭。

目前社會上雖有「恢復聯考」的大聲疾呼,但聯考制度僅利於智育專長的孩子,將會抹煞其他如技職、藝能專長孩子的發展機會,而家庭背景較優渥的孩子同樣擁有較多的資源來獲得更多優勢,因此,「聯考」制度亦非適合的方向。

此外,在偏鄉、離島及原住民族地區,因交通不便、資源缺乏,學校條件相對不佳,長期以來,專任合格師資不足且穩定性不高,而為數不多的專任教師又必須承擔龐雜的行政負擔,造成惡性循環。

加上專長授課比率也比都會城鎮地區來得低,嚴重影響偏鄉學子的受教權益與教育品質。

其次,「產學落差」讓學生無法習得與業界同步的就業能力,學用無法合一所導致的失業問題,讓年輕世代遭受貧窮危機。

問題二:高齡教育總量不足、資源待統整,普及性亦待提升 而在高齡教育方面,目前我國的高齡學習資源多元,包括教育、衛福等政府部門補助成立的各式學習機構,以及社教機構、社區大學、民間社團或宗教團體提供的學習機會等。

然而,雖然有這麼多提供高齡學習機會的機構,但是每個機構所提供的名額卻不多,加上不同機構間的學習機會缺乏有系統的彙整與進階性的規劃,以致出現資源重複、浪費的情形。

愛好學習的高齡者缺乏進階的機會深度精進,只能在原有的班別中重複學習;而想加入學習行列的高齡者,學習機會也因此受到排擠,學習權益有待更受保障。

此外,目前的高齡學習機構,多為付費形式,學費雖然不一定昂貴,但對經濟不利的高齡者來說,也是負擔。

如何讓這些經濟不利背景的高齡者走出家門、參與學習活動,增強與社會的連結,亦為另一挑戰。

公平、均優、零拒絕的教育,協助各世代晉升為「上流老人」 為了讓整體社會永續生存與發展,也讓每位國民都能充滿希望的生活與開展生命,筆者認為,針對「下流老人」現象,政府除了推動經濟保障的相關措施之外,也必須同時從「教育」來著手革新。

首先,在當前的正規教育階段,政府必須提供公平均等的制度、資源與發展環境,讓每位國民無論背景為何,都能在「公平」、「均優」、「零拒絕」的教育制度與資源支持下,享有同等的潛能與生涯發展機會,學習權益獲得充分保障,才得以翻轉不利的處境。

例如,在入學制度方面,兼顧多元智能與公平公正的精神,制定簡明、合適的入學制度,讓不同專長的孩子,潛能都能受到支持、發展。

而在弱勢背景的孩子方面,包括經濟弱勢、身心弱勢,偏鄉、離島地區的孩子,以及原住民族、新住民子女、單親家庭或隔代教養家庭者,政府應建立積極性的教育支持措施,像是:完善國教的補救教學體系、結合學校及社區網絡成立主動關懷制度與媒合協助、提高偏鄉教師員額編制、推動跨校協辦偏鄉學校行政業務、中央補助偏鄉任用正式教師、公費培育偏鄉教師…等,皆為可思考的方向,以保弱勢孩子的公平發展機會。

其次,落實產學接軌與學用接軌,突破過往技職教育的思維,積極整合教育、勞動、經濟等相關部門。

在整體技職教育的規劃中,像是:人才培育目標;科系群科的調整;課程、師資、設備、學生實務能力、證照考試、就業力強化等方面,都要導入企業的能量,凝聚共識並加以落實。

此外,也需重視各縣市的在地產業需求與學校人才的媒合,並建立職能鑑定標準。

第三,落實終身教育體系,參考歐盟國家的「歐盟資歷架構」以及韓國「學分銀行」制度的概念,積極整合現有的終身學習資源與管道,並加強終身學習參與及成就的認證,讓國民在有需要的時候,隨時能回到正規教育的學校或是非正規教育如社區大學等各式學習機構中,吸取新知、提升知能,擁有與時俱進的競爭力。

第四,普及高齡教育資源,強化弱勢老人教育機會。

以優惠的措施或結合社會安全制度,鼓勵弱勢高齡者們走出家門,參與學習活動。

第五,將現有的高齡學習機會整合為具有不同等級、進階性的系統化課程,讓已經參與學習的高齡者能在不同機構中繼續進階學習、不必在原課程中原地踏步,也讓還未參與學習的高齡者有更充足的機會加入學習行列。

第六,鼓勵高齡者能持續參與社會,提供自身的智慧,協助社會的進步與發展。

參考歐盟的高齡者培力計畫(SenEmpower)的概念,開設更多協助高齡者發展自主能力及參與社會事務能力的課程,並透過社區網絡與志工參與,協助高齡者成立自主團體,參與公共事務,讓高齡人力資源再運用,成為幫助我國進步的重要力量。

期待透過教育的革新,讓台灣的年輕世代與高齡世代,都晉升「上流老人」的行列! (作者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教育文化組高級助理研究員、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博士) 瀏覽次數:28006 已成功複製連結 訂閱電子報 給您當週最熱議題,飽覽多元觀點! 立即訂閱 延伸閱讀 關鍵字: 老人 高齡化社會 下流老人 社會教育 階級流動 讀者投書 多元發聲.讀者投書 「獨立評論@天下」歡迎讀者投稿。

投書時請加註「獨立評論@天下讀者投書_您的姓名」字樣,以加快我們的處理速度。

本站有權決定是否刊登及刪修。

投稿請至:[email protected] 「獨立評論@天下」提醒您: 1.本欄位提供網路意見交流平台,專欄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2.發言時彼此尊重,若涉及個人隱私、人身攻擊、族群歧視等狀況,本站將移除留言。

3.轉載文圖請註明出處;一文多貼將隱藏資訊;廣告垃圾留言一律移除。

4.本留言板所有言論不代表天下雜誌立場。

讀者投書 多元發聲.讀者投書 「獨立評論@天下」歡迎讀者投稿。

投書時請加註「獨立評論@天下讀者投書_您的姓名」字樣,以加快我們的處理速度。

本站有權決定是否刊登及刪修。

投稿請至:[email protected] 熱門文章 1 【投書】炒房之島:一個小市民的真實心聲 2 自學日語拿下芥川賞,日本人眼中的文學少女李琴峰 3 當新住民比當移工心更累!經歷無數歧視,她依舊堅信台灣就是我的家 4 無路可走——台灣行人的困境 5 除了再見還有什麼想說的話?遺囑,就是一封「傳家情書」 訂閱電子報 時事、國際、社會、教育、性別⋯⋯現在就訂閱獨立評論電子報,飽覽當週最熱議題與多元觀點! 立即訂閱 支持獨立評論,成為天下雜誌全閱讀訂戶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