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聯盟-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政治上所有成員國均為議會民主國家(2008年《經濟學人》民主狀態調查);經濟上為世界上第三大經濟實體,德國、法國為歐盟兩大核心成員國;軍事上除瑞典、芬蘭、 ... 歐洲聯盟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EU」重新導向至此。

關於其他用法,請見「EU(消歧義)」。

歐洲聯盟 保加利亞語:Европейскисъюз克羅埃西亞語:Europskaunija捷克語:Evropskáunie丹麥語:DenEuropæiskeUnion荷蘭語:EuropeseUnie英語:EuropeanUnion愛沙尼亞語:EuroopaLiit芬蘭語:Euroopanunioni法語:Unioneuropéenne德語:EuropäischeUnion希臘語:ΕυρωπαϊκήΈνωση匈牙利語:EurópaiUnió愛爾蘭語:AntAontasEorpach義大利語:Unioneeuropea拉脫維亞語:EiropasSavienība立陶宛語:EuroposSąjunga馬爾他語:UnjoniEwropea波蘭語:UniaEuropejska葡萄牙語:UniãoEuropeia羅馬尼亞語:UniuneaEuropeană斯洛伐克語:Európskaúnia斯洛維尼亞語:Evropskaunija西班牙語:UniónEuropea瑞典語:Europeiskaunionen 旗幟 國徽 格言:Invarietateconcordia(拉丁文)「多元一體」盟歌:《歐洲之歌》(管弦樂)[1]地理位置政治中心布魯塞爾[2]最大都市柏林(單一城市)巴黎(都會區)官方語言 24種語言 保加利亞語克羅埃西亞語捷克語丹麥語荷蘭語英語愛沙尼亞語芬蘭語法語德語希臘語匈牙利語愛爾蘭語義大利語拉脫維亞語立陶宛語馬爾他語波蘭語葡萄牙語羅馬尼亞語斯洛伐克語斯洛維尼亞語西班牙語瑞典語 類型政治-經濟聯盟成員國 27個成員國  奧地利 比利時 保加利亞 克羅埃西亞 賽普勒斯 捷克 丹麥 愛沙尼亞 芬蘭 法國 德國 希臘 匈牙利 愛爾蘭 義大利 拉脫維亞 立陶宛 盧森堡 馬爾他 荷蘭 波蘭 葡萄牙 羅馬尼亞 斯洛伐克 斯洛維尼亞 西班牙 瑞典 領導人• 歐盟高峰會主席夏爾·米歇爾• 歐盟執委會主席烏蘇拉·范德賴恩• 歐洲議會議長羅柏塔·梅索拉• 歐洲法院院長柯恩·連納爾斯(英語:KoenLenaerts) 歐洲聯盟立法機構 上議院-歐盟理事會 下議院-歐洲議會 成立• 《羅馬條約》1958年1月1日• 《馬斯垂克條約》1993年11月1日 面積• 總計4,233,262平方公里(第7位1)• 水域率3.08%人口• 2020年估計447,706,209(第3位1)• 密度106/平方公里GDP(PPP)2021年估計• 總計$21.518萬億美元[3]• 人均$48,304美元GDP(國際匯率)2021年估計• 總計$17.078萬億美元[3]• 人均$40,995美元吉尼係數0.309[4](2018年)中人類發展指數▲ 0.900[5](2018年)極高 · 第14位 /第25位1 貨幣歐元(EUR;歐元區) 其他8種 保加利亞列弗(BGN)克羅埃西亞庫納(HRK)捷克克朗(CZK)丹麥克朗(DKK)匈牙利福林(HUF)波蘭茲羅提(PLN)羅馬尼亞列伊(RON)瑞典克朗(SEK) 時區WET(UTC)[註1]CET(UTC+1)EET(UTC+2)• 夏令時UTC+3(WEST(UTC+1)CEST(UTC+2)EEST)行駛方位靠右行駛[2]網際網路頂級域.eu[註2]網站europa.eu 功能上可視為一個國家。

^除了愛爾蘭、馬爾他以及賽普勒斯。

歐洲聯盟(英語:EuropeanUnion;西班牙語:UniónEuropea;德語:EuropäischeUnion),簡稱歐盟(英語:EU;西班牙語:UE;法語:UE;德語:EU),是歐洲多國共同建立的政治及經濟聯盟,現擁有27個成員國,正式官方語言有24種。

規範歐盟的條約經修訂,目前歐盟的運作方式依照《里斯本條約》。

政治上所有成員國均為議會民主國家(2008年《經濟學人》民主狀態調查);經濟上為世界上第三大經濟實體,德國、法國為歐盟兩大核心成員國;軍事上除瑞典、芬蘭、愛爾蘭、奧地利、馬爾他與賽普勒斯六國以外(其中芬蘭和瑞典已經申請加入北約),其餘21個歐盟成員國均為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成員國。

歐盟目前是歐洲地區規模較大的區域性經濟合作的國際組織。

成員國已將部分國家主權交給組織(主要是經濟方面,如貨幣、金融政策、內部市場、外貿,亦包括外交政策,歐盟各國的外交政策受歐盟執委會約束),加上歐盟執委會(行政權)連同具政治影響力的歐盟理事會、歐洲議會(立法權)和歐洲法院(司法權),令歐盟越來越像聯邦制國家。

雖然歐盟還不是真正的國家,歐盟本身也無權行使各成員國的主權,但里斯本條約第一條第八項(款)[6]允許歐盟簽訂歐洲人權公約成為歐洲理事會的成員國。

歐盟的歷史可追溯至1952年建立的歐洲煤鋼共同體,當時只有六個成員國。

1958年又成立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1967年統合在歐洲各共同體之下,1993年《馬斯垂克條約》生效後轉變成歐盟,並且漸漸地從貿易實體轉變成經濟和政治聯盟。

同時,歐洲經濟共同體和後來的歐盟在1973年至2013年期間進行八次擴大,成員國從6個增至最多時有28個。

起初推動歐盟建立的動機,是渴望重建二戰後損失慘重的歐洲,以及擔憂歐洲會再度陷入戰爭泥潭。

歐盟的主要機構有歐盟高峰會(成員國家首腦組成)、歐盟理事會(成員國家部長所組成的歐盟的上議院)、歐盟執委會(歐盟的行政機構)、歐洲議會(歐盟的下議院,唯一直接民選機構)、歐洲法院(歐盟的司法機構)、歐洲中央銀行等。

此外,歐洲原子能共同體也在歐洲共同體的管轄範圍之內,但在法律上是獨立於歐盟的國際組織。

並使用了共同的貨幣歐元,由27個成員國中的19個採納為流通貨幣;《申根條約》取消部分成員國之間的邊境管制,目前已有22個歐盟成員國和4個非成員國實施,4億多歐盟公民在各國之間也直接享有工作權,甚至一部份的政治參與。

在外方面,具備歐洲公民權的可申請使用標記歐盟標注的成員國護照,同時也享有所有成員國的領事保護資格。

不過歐洲還未建軍。

目前歐盟的主要議題有歐洲聯盟擴大、落實《里斯本條約》、全球暖化問題、非歐元區成員國加入歐元區、歐洲主權債務危機、歐洲移民危機等。

2012年10月12日,歐盟獲頒諾貝爾和平獎。

[7][8]2020年1月31日,經過多年的談判,歐盟重要成員英國退出歐洲聯盟。

目次 1歷史 1.1前歐洲各共同體在歐盟中的角色 2政治 2.1條約 2.2歐洲聯盟機構 2.2.1歐盟的外圍組織 2.2.2以下機構和歐盟沒有直接的關係 2.2.3名稱釐清 2.3歐盟任務與政策 2.3.1條約賦予的歐盟任務 2.3.2目前主要政策 3成員國 3.1最大城市列表 3.2成員國的政體 4擴大及成員變更 4.11973年 4.21981年 4.31985年 4.41986年 4.51990年 4.61995年 4.72004年 4.82007年 4.92013年 4.102020年 4.11未來擴大 4.11.1歐盟候選國 4.11.2放棄入盟國 5相關條目和列表 6注釋 7參考文獻 8外部連結 9參見 歷史[編輯] 主條目:歐洲聯盟歷史和歐洲聯盟擴大 歐盟成員國大陸領土的擴張動畫(在歐洲共同體之前-2020年),加入國家著色。

歐洲統一的思想,在西羅馬帝國滅亡後,20世紀以前就已經出現。

中世紀時期的東羅馬帝國,以及其後的法蘭克王國和神聖羅馬帝國等都將歐洲許多地區統一在其疆域之內。

1453年,東羅馬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被奧斯曼帝國攻破後,波希米亞國王Podebrady之喬治就於1646年建議,歐洲基督教國家應該組成聯盟,對抗奧斯曼帝國的擴張。

1776年,美國獨立戰爭爆發,當時就有歐洲人設想歐洲仿效美利堅合眾國,建立歐洲合眾國,支持此提議者包括拉法耶特侯爵、塔德烏什·柯斯丘什科等。

19世紀初,拿破侖曾在大陸封鎖期間在歐洲大陸實行關稅同盟。

最初於1948年由荷蘭、比利時、盧森堡三國組成的關稅聯盟,主要是免除關稅,開放原料、商品的自由貿易。

1950年5月9日,法國外交部長羅伯特·舒曼公布「舒曼計劃」,建議將法國、德國的煤鋼生產置於一個高級聯營機構的管制之下,其他歐洲國家也可參加。

1951年4月18日,西德、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法國、義大利六國簽署《巴黎條約》,決定成立歐洲煤鋼共同體,合作推動煤與鋼鐵的生產銷售。

1952年7月23日,該條約生效,歐洲煤鋼共同體正式成立。

1957年3月25日,六國在羅馬簽署《羅馬條約》。

1958年1月1日,該條約生效,正式成立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旨在創造共同市場,取消會員國間的關稅,促進會員國間勞力、商品、資金、服務的自由流通。

1965年4月8日,六國簽訂《布魯塞爾條約》,決定將煤鋼共同體、原子能共同體和經濟共同體所屬機構加以合併,統稱為「歐洲各共同體」。

1967年7月1日,該條約生效,「歐洲各共同體」正式成立。

1972年後,丹麥、英國、愛爾蘭、希臘、西班牙及葡萄牙先後加入歐洲各共同體。

1987年7月1日,歐洲單一法案生效。

1990年6月,簽訂《申根條約》,消除過境關卡限制,使會員國間無國界,於1995年3月26日生效。

1992年2月7日,《馬斯垂克條約》簽訂,設立理事會、執委會、議會,逐步由區域性經濟共同開發轉型為區域政經整合的發展。

並將歐洲經濟共同體更名為歐洲共同體。

1993年11月1日,《馬斯垂克條約》生效,歐洲聯盟正式成立,歐洲三大共同體納入歐洲聯盟,同時發展共同外交及安全政策,並加強司法及內政事務上的合作。

1995年1月1日,會員國增加瑞典、芬蘭和奧地利。

1999年1月1日,推出共同貨幣「歐元」。

2002年1月1日,正式啟用。

2004年5月1日,第五次擴張第一階段,賽普勒斯、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馬爾他、斯洛維尼亞加入歐盟。

2007年1月1日,第五次擴張第二階段,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加入歐盟。

2009年12月1日,《里斯本條約》正式生效。

根據《里斯本條約》,歐盟設置新的歐盟高峰會主席、歐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級代表。

條約加入了《歐洲聯盟基本權利憲章》以保障人權,使歐洲議會和各成員國議會有更大的發言權以增加歐盟的民主正當性,並試著增進歐盟執委會和歐盟理事會的效率。

2013年7月1日,克羅埃西亞加入歐盟。

2016年6月24日,英國公投決定脫離歐盟,將開始協商達成退出歐盟協議,直至2019年3月29日,英國將繼續是歐盟成員,繼續執行歐盟法律和其他經貿協議。

直到英國和歐盟達成退出歐盟的協議,並獲得歐洲議會和英國國會的通過,英國才能正式脫離歐盟。

直至2020年1月29日,歐洲議會通過英國脫歐協議,同年1月31日英國才正式脫離歐盟。

2022年1月23日,比利時布魯塞爾爆發大規模反防疫示威,示威不但演變為暴力衝突,歐盟總部大樓也遭受衝擊和破壞。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期間,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於2022年2月28日宣佈申請加入歐盟,喬治亞及摩爾多瓦亦於3月3日相繼宣佈申請加入。

前歐洲各共同體在歐盟中的角色[編輯] 參見:歐洲各共同體和歐盟三支柱 「歐洲各共同體」是三個歐洲國際組織在機構整併之後的統稱,它們分別是:歐洲共同體(歐盟成立之前叫做「歐洲經濟共同體」)、歐洲煤鋼共同體、歐洲原子能共同體。

隨著歐盟成立,「歐洲各共同體」被立為歐盟三支柱的第一支柱,其他兩個是:第二支柱共同外交與安全政策,和第三支柱刑事案件的警察合作與司法合作。

「歐洲煤鋼共同體」之成立契約中即訂定有效期50年,於2002年到期解散;隨著2009年《里斯本條約》的生效,廢止了歐洲共同體(原「歐洲經濟共同體」),其任務和地位由歐盟承接;所以2009年12月起,三個共同體只剩下一個歐洲原子能共同體。

《里斯本條約》也取消了歐盟三支柱的結構,將各支柱的任務與透過里斯本條約新取得之權限做更緊密的整併。

由於在《里斯本條約》的新架構下有這些變革,歐盟官方鑑於「歐洲各共同體」的名稱不再適於描述歐盟當前的運作方式,不再使用此名詞。

政治[編輯] 主條目:歐盟政治 歐盟法律包括了許多(重複的)法律結構,它是通過各種國際條約的簽訂所建立起來的。

近些年來,歐盟不斷致力將歐盟法律簡化,並開始起草歐洲憲法。

在2005年《歐盟憲法》失敗後,歐盟暫時放棄了用單一一部憲法取代所有之前的條約,而改簽定對《歐洲聯盟條約》和《歐洲共同體成立條約》的修正草案(簡稱《里斯本條約》)。

雖然如此,歐盟的法律和機構依舊相當複雜。

條約[編輯] 主條目:歐洲聯盟基本條約 簽署生效條約 19481948布魯塞爾條約 19511952巴黎條約 19541955布魯塞爾條約修正(英語:TreatyofBrussels#Modification)(巴黎會議(英語:LondonandParisConferences#Paris)) 19571958羅馬條約 19651967合併條約 1975N/A歐盟高峰會成立 19861987單一歐洲法案 19921993馬斯垂克條約 19971999阿姆斯特丹條約 20012003尼斯條約 20072009里斯本條約                         歐盟三支柱   歐洲各共同體   歐洲原子能共同體(Euratom) 歐洲煤鋼共同體(ECSC) (條約於2002年終止(英語:EuropeanCoalandSteelCommunity#Mergerandexpiry)) 歐洲聯盟(EU)     歐洲經濟共同體(EEC) 歐洲共同體(EC)     TREVI(英語:TREVI) 司法與內政合作(JHA)     刑事領域警務與司法合作(PJCC)   歐洲政治合作(英語:EuropeanPoliticalCo-operation) (EPC) 共同外交與安全政策(CFSP) (鬆散的個體) 西歐聯盟(WEU)     (條約於2010年失效(英語:WesternEuropeanUnion#2009–2011:Dissolution))                         歐洲聯盟機構[編輯] 主條目:歐洲聯盟機構 歐洲聯盟機構[9]閱論編 歐盟高峰會 -決定大政方針- 歐洲聯盟理事會 -立法機構- 歐洲議會 -立法機構- 歐盟執委會 -行政機構- 國家元首或政府首腦、歐盟高峰會主席和歐盟執委會主席參與的最高層會議。

為聯盟發展提供必要的政治動力,並制定其總體目標和優先事項 不立法 總部在布魯塞爾 與議會一起作為立法機構 與議會共同擁有預算權 確保廣泛的經濟和社會政策的協調,制定共同外交與安全政策(CFSP)的準則 締結國際條約 總部在布魯塞爾 與理事會一起作為立法機構 與理事會共同擁有預算權,並擁有最終決策權 擁有包括歐洲理事會在內多個機構的民主控制權和批准執委會成員(任命)的權力 總部和全體會議在史特拉斯堡,主要在布魯塞爾開會 是聯盟的行政機構 向理事會和議會提交新的立法建議 執行政策 管理預算(英語:BudgetoftheEuropeanUnion) 確保歐盟各項法律文件的具體貫徹執行(「條約的守護者」) 進行國際條約的談判 總部在布魯塞爾 歐洲聯盟法院 -司法機構- 歐洲中央銀行 -中央銀行- 歐洲審計院 -財務審計員- 確保統一適用和解釋歐洲法律 有權決定會員國、機構、企業和個人之間的法律糾紛 總部在盧森堡 與國家中央銀行形成了歐洲中央銀行體系,從而決定了歐元區的貨幣政策 通過控制貨幣供應量確保歐元區的物價穩定 總部在法蘭克福 檢查預算(英語:BudgetoftheEuropeanUnion)的正確執行 總部在盧森堡 歐盟的外圍組織[編輯] 歐洲經濟區 歐洲原子能共同體 地中海聯盟 以下機構和歐盟沒有直接的關係[編輯] 歐洲理事會 歐洲人權法院 歐洲太空總署 歐洲核子研究組織 名稱釐清[編輯] 以下是幾個非常容易混淆的歐洲機構:[10] 中國大陸譯名 [11] 欧洲委员会[12] 欧洲理事会欧盟首脑会议 欧盟理事会部长理事会 欧盟委员会 台灣譯名 [13] 歐洲理事會[14] 歐盟高峰會 歐盟理事會部長理事會 歐盟執委會歐盟執行委員會[15][16] 英文 CouncilofEurope EuropeanCouncil CounciloftheEuropeanUnion EuropeanCommission 地位 由《歐洲理事會法規》所成立,具有國際法地位,包含歐洲人權法院 歐盟事實上的最高決策機構 歐盟的立法部門 歐盟的執行部門 成員 47個成員國 由歐盟成員國國家或政府首腦、執委會主席及自己的主席組成 由歐盟成員國部長級官員組成 由歐盟成員國各派一員代表,經歐洲議會同意組成 主席 其中外長會議每六個月由各成員國輪流出任[17] 由歐盟高峰會任命,任期兩年半,可連任一次[18] 每六個月由各成員國輪流出任(外交理事會除外)[19] 由歐盟高峰會提名,經歐洲議會同意,任期五年[20] 所在地 史特拉斯堡 布魯塞爾 布魯塞爾 布魯塞爾 官方網站 www.coe.int(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www.european-council.europa.eu(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www.consilium.europa.eu(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ec.europa.eu(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歐盟任務與政策[編輯] 條約賦予的歐盟任務[編輯] 依據《歐盟運作條約》[21],歐盟權限分為聯盟專屬任務,以及聯盟與會員國的共同任務。

其中第1部(Part)第1篇(Title)第4條(Article)第2項規定,聯盟與會員國共同的主要任務領域有10個: 內部市場(法語:Marchéintérieur,德語:Binnenmarkt,英語:InternalMarket) 社會政策,限於本條約所定義之範圍; 經濟、社會與領土的團結; 農業和漁業,不含海洋生態的保護; 環境保護; 消費者保護; 交通; 全歐網絡(英語:Trans-EuropeanNetworks); 能源; 自由、安全與正義的領域; 大眾健康的共同政策,限於本條約所定義之範圍。

目前主要政策[編輯] 本文是歐洲聯盟 歐盟政府與政治系列條目 成員國(27)奧地利比利時保加利亞克羅埃西亞賽普勒斯捷克丹麥愛沙尼亞芬蘭法國德國希臘匈牙利愛爾蘭義大利拉脫維亞立陶宛盧森堡馬爾他荷蘭波蘭葡萄牙羅馬尼亞斯洛伐克斯洛維尼亞西班牙瑞典 候選國 阿爾巴尼亞(英語:AccessionofAlbaniatotheEuropeanUnion) 蒙特內哥羅(英語:AccessionofMontenegrototheEuropeanUnion) 北馬其頓(英語:AccessionofNorthMacedoniatotheEuropeanUnion) 塞爾維亞(英語:AccessionofSerbiatotheEuropeanUnion) 土耳其(英語:AccessionofTurkeytotheEuropeanUnion) 申請國 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英語:AccessionofBosniaandHerzegovinatotheEuropeanUnion) 喬治亞(英語:Georgia–EuropeanUnionrelations) 摩爾多瓦(英語:Moldova–EuropeanUnionrelations) 烏克蘭 成員國特別領域 法德關係 歐盟三巨頭 退出歐洲聯盟 條約 巴黎條約(1951) 羅馬條約(1957) 歐洲原子能共同體條約(英語:EuratomTreaty)(1957) 合併條約(1965) 單一歐洲法案(1986) 馬斯垂克條約(1992) 阿姆斯特丹條約(1997) 尼斯條約(2001) 里斯本條約(2007) 第7條(英語:Article7oftheTreatyonEuropeanUnion) 第50條 選擇退出權 入盟條約 1972、1979(英語:TreatyofAccession1979)、1985(英語:TreatyofAccession1985)、1994(英語:TreatyofAccession1994)、2003(英語:TreatyofAccession2003)、2005(英語:TreatyofAccession2005)、2011(英語:TreatyofAccession2011) 繼承條約 1984(英語:WithdrawalofGreenlandfromtheEuropeanCommunities)、2020 其他條約 申根公約(1985) 歐洲經濟區協議(1992) 已廢除條約與協定 歐盟憲法(2004) 英國重新談判歐盟成員資格(英語:2015–2016UnitedKingdomrenegotiationofEuropeanUnionmembership)(2015–2016) 行政歐盟高峰會 主席:夏爾·米歇爾(RE) 政黨聯盟 會議列表(英語:ListofEuropeanCouncilmeetings) 歐洲執委會 馮德萊恩執委會 主席:馮德萊恩(EPP) 副主席(英語:Vice-PresidentoftheEuropeanCommission) 執委 公務員(英語:EuropeanCivilService) 祕書長(英語:Secretary-GeneraloftheEuropeanCommission):朱漢森(英語:IlzeJuhansone) 立法(英語:EuropeanUnionlegislativeprocedure) 立法程序(英語:EuropeanUnionlegislativeprocedure) 歐盟理事會 主席國 法國(2022年1-6月) 配置 GAC(英語:GeneralAffairsCouncil) FAC ECOFIN(英語:EconomicandFinancialAffairsCouncil) 歐元集團(英語:Eurogroup) AGRIFISH(英語:AgricultureandFisheriesCouncil) EPSCO(英語:Employment,SocialPolicy,HealthandConsumerAffairsCouncil) COMPET(英語:CompetitivenessCouncil(COMPET)) TTE(英語:Transport,TelecommunicationsandEnergyCouncil) ENVI(英語:EnvironmentCouncil) JHA EYC(英語:Education,Youth,CultureandSportCouncil) 投票(英語:VotingintheCounciloftheEuropeanUnion) 秘書處(英語:GeneralSecretariatoftheCounciloftheEuropeanUnion) 秘書長(英語:Secretary-GeneraloftheCounciloftheEuropeanUnion):葉普·特蘭霍姆-米克森(英語:JeppeTranholm-Mikkelsen) 總署(英語:Listofdirectorates-generaloftheCounciloftheEuropeanUnion) COREPER(英語:CommitteeofPermanentRepresentatives) 歐洲議會(議員(英語:ListofmembersoftheEuropeanParliament(2019–2024))) 議長:梅索拉 最大黨團 EPP(曼弗雷德·韋伯) S&D(伊拉切·賈西亞(英語:IratxeGarcía)) 歐洲議會議員 第九屆(英語:NinthEuropeanParliament)(2019–2024) 事務局 副議長(英語:Vice-PresidentoftheEuropeanParliament) 行政官(英語:Quaestor(EuropeanParliament)) 主席會議(英語:ConferenceofPresidentsoftheEuropeanParliament) 各國議會 司法歐洲聯盟法院 法院 成員(英語:ListofmembersoftheEuropeanCourtofJustice) 佐審官(英語:AdvocateGeneral(EuropeanUnion)) 裁決(英語:ListofEuropeanCourtofJusticerulings) 普通法院 審計歐洲審計院 執委會內部審計局(英語:InternalAuditService(EuropeanCommission)) 議會預算控制執委會(英語:EuropeanParliamentCommitteeonBudgetaryControl) 理事會經濟與財政事務理事會(英語:EconomicandFinancialAffairsCouncil) 反詐欺辦公室(英語:EuropeanAnti-FraudOffice) 公訴人辦公室(英語:EuropeanPublicProsecutor'sOffice) 歐洲原子能共同體(Euratom)成員 奧地利比利時保加利亞克羅埃西亞賽普勒斯捷克丹麥愛沙尼亞芬蘭法國德國希臘匈牙利愛爾蘭義大利拉脫維亞立陶宛盧森堡馬爾他荷蘭波蘭葡萄牙羅馬尼亞斯洛伐克斯洛維尼亞西班牙瑞典 相關國家 瑞士 英國 歐盟核電(英語:NuclearpowerintheEuropeanUnion) 歐元歐元區成員 奧地利 比利時 賽普勒斯 愛沙尼亞 芬蘭 法國 德國 希臘 愛爾蘭 義大利 拉脫維亞 立陶宛 盧森堡 馬爾他 荷蘭 葡萄牙 斯洛伐克 斯洛維尼亞 西班牙 歐元集團(英語:Eurogroup) 主席 馬力歐·森特諾(英語:MárioCenteno) 歐洲中央銀行 行長拉加德 ESCB EMU 歐洲銀行業聯盟(英語:EuropeanBankingunion) CMU(英語:CapitalMarketsUnion) 歐元紙幣 歐元硬幣 歐洲聯盟經濟暨貨幣聯盟 申根區 奧地利 比利時 捷克 丹麥 愛沙尼亞 芬蘭 法國 德國 希臘 匈牙利 義大利 拉脫維亞 立陶宛 盧森堡 馬爾他 荷蘭 波蘭 葡萄牙 斯洛伐克 斯洛維尼亞 西班牙 瑞典 非歐盟國家 冰島 列支敦斯登 挪威 瑞士 普呂姆公約(英語:PrümConvention) 申根資訊系統 簽證資訊系統(英語:VisaInformationSystem) 申根區簽證政策 非申根區國家 保加利亞 克羅埃西亞 賽普勒斯 愛爾蘭 羅馬尼亞 歐洲經濟區成員國 奧地利 比利時 保加利亞 賽普勒斯 捷克 丹麥 愛沙尼亞 芬蘭 法國 德國 希臘 匈牙利 愛爾蘭 義大利 拉脫維亞 立陶宛 盧森堡 馬爾他 荷蘭 波蘭 葡萄牙 羅馬尼亞 斯洛伐克 斯洛維尼亞 西班牙 瑞典 非歐盟成員 冰島 列支敦斯登 挪威 聯合執委會(英語:EEAJointCommittee) 國民身份證(英語:NationalidentitycardsintheEuropeanEconomicArea) 微型國家與歐盟(英語:MicrostatesandtheEuropeanUnion) 其他機構 專門機構 投資銀行 CoR(英語:EuropeanCommitteeoftheRegions) EESC(英語:EuropeanEconomicandSocialCommittee) 監察使 太空執委會 前歐洲機構 歐洲各共同體(1958–1993) 歐洲煤鋼共同體 歐洲經濟共同體 選舉 1979(英語:1979EuropeanParliamentelection)、1984(英語:1984EuropeanParliamentelection)、1989(英語:1989EuropeanParliamentelection)、1994(英語:1994EuropeanParliamentelection)1999(英語:1999EuropeanParliamentelection)、2004(英語:2004EuropeanParliamentelection)、2009、2014 2019(最新選舉) 政黨 選區 歐盟成員國選舉 奧地利(英語:ElectionsinAustria) 比利時(英語:ElectionsinBelgium) 保加利亞(英語:ElectionsinBulgaria) 克羅埃西亞(英語:ElectionsinCroatia) 賽普勒斯(英語:ElectionsinCyprus) 捷克(英語:ElectionsintheCzechRepublic) 丹麥(英語:ElectionsinDenmark) 愛沙尼亞(英語:ElectionsinEstonia) 芬蘭 法國 德國(英語:ElectionsinGermany) 希臘(英語:ElectionsinGreece) 匈牙利(英語:ElectionsinHungary) 愛爾蘭(英語:ElectionsintheRepublicofIreland) 義大利(英語:ElectionsinItaly) 拉脫維亞(英語:ElectionsinLatvia) 立陶宛(英語:ElectionsinLithuania) 盧森堡(英語:ElectionsinLuxembourg) 馬爾他(英語:ElectionsinMalta) 荷蘭(英語:ElectionsintheNetherlands) 波蘭(英語:ElectionsinPoland) 葡萄牙(英語:ElectionsinPortugal) 羅馬尼亞(英語:ElectionsinRomania) 斯洛伐克(英語:ElectionsinSlovakia) 斯洛維尼亞(英語:ElectionsinSlovenia) 西班牙(英語:ElectionsinSpain) 瑞典(英語:ElectionsinSweden) 歐盟相關公投(英語:ReferendumsrelatedtotheEuropeanUnion) 法律 Acquis(英語:Acquiscommunautaire) 首要地位(ECJCase6/64(英語:CostavENEL)) 輔助性原則 規章(英語:Regulation(EuropeanUnion)) 指令 決定(英語:Decision(EuropeanUnion)) 建議(英語:Recommendation(EuropeanUnion)) 權利 政策與議題 預算(英語:BudgetoftheEuropeanUnion) 關稅同盟 自由貿易協定(英語:EuropeanUnionfreetradeagreements) 歐洲單一市場 自由、安全與正義的領域 政策 農業(英語:CommonAgriculturalPolicy) 能源(英語:EnergypolicyoftheEuropeanUnion) 漁業 區域(英語:RegionalpolicyoftheEuropeanUnion) 公民 歐盟護照 身分認同 親歐主義 歐洲懷疑主義 一體化 超國家主義 聯邦主義 歐羅巴合眾國 加強合作(英語:Enhancedcooperation) 其他其他貨幣(英語:CurrenciesoftheEuropeanUnion) 保加利亞列弗 克羅埃西亞庫納 捷克克朗 丹麥克朗 匈牙利福林 波蘭茲羅提 羅馬尼亞列伊 瑞典克朗 ERMII 歐元區擴大(英語:Enlargementoftheeurozone) 非歐元國家關係 保加利亞 克羅埃西亞與歐元(英語:Croatiaandtheeuro) 捷克(英語:CzechRepublicandtheeuro) 丹麥(英語:Denmarkandtheeuro) 匈牙利(英語:Hungaryandtheeuro) 波蘭(英語:Polandandtheeuro) 瑞典(英語:Swedenandtheeuro) 羅馬尼亞(英語:Romaniaandtheeuro) 共同旅行區(愛爾蘭) 多速歐洲(英語:Multi-speedEurope) 外交關係高級代表 何塞·波瑞爾 對外事務部 外交政策 防務政策 歐盟成員國外交關係 奧地利 比利時(英語:ForeignrelationsofBelgium) 保加利亞(英語:ForeignrelationsofBulgaria) 克羅埃西亞 賽普勒斯(英語:ForeignrelationsofCyprus) 捷克(英語:ForeignrelationsoftheCzechRepublic) 丹麥(英語:ForeignrelationsofDenmark) 愛沙尼亞 芬蘭(英語:ForeignrelationsofFinland) 法國 德國 希臘(英語:ForeignrelationsofGreece) 匈牙利(英語:ForeignrelationsofHungary) 愛爾蘭 義大利 拉脫維亞(英語:ForeignrelationsofLatvia) 立陶宛 盧森堡(英語:ForeignrelationsofLuxembourg) 馬爾他(英語:ForeignrelationsofMalta) 荷蘭(英語:ForeignrelationsoftheNetherlands) 波蘭(英語:ForeignrelationsofPoland) 葡萄牙 羅馬尼亞(英語:ForeignrelationsofRomania) 斯洛伐克(英語:ForeignrelationsofSlovakia) 斯洛維尼亞(英語:ForeignrelationsofSlovenia) 西班牙(英語:ForeignrelationsofSpain) 瑞典(英語:ForeignrelationsofSweden) 土耳其-歐盟關係(英語:Turkey–EuropeanUnionrelations) 冰島-歐盟關係 挪威-歐盟關係 瑞士-歐盟關係 美國-歐盟關係 中國-歐盟關係 英國-歐盟關係(歷史(英語:UnitedKingdommembershipoftheEuropeanUnion)) 英國脫歐後與歐盟關係(英語:Post-BrexitUnitedKingdomrelationswiththeEuropeanUnion) 英國脫歐 微型國家與歐盟(英語:MicrostatesandtheEuropeanUnion) 歐盟與聯合國(英語:EuropeanUnionandtheUnitedNations) 歐盟聯合協議(英語:EuropeanUnionAssociationAgreement) G7 G20 歐洲聯盟主題 地圖 政治主題 閱論編 實行《里斯本條約》核心的決策機制 成員國間的自由貿易 一致的對外關稅,以及一致的對外貿易地位 參見《申根公約》移除成員國家的邊界控制(愛爾蘭、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克羅埃西亞和賽普勒斯除外) 歐盟成員國任何國家的公民都可以自由在歐盟成員國內居住和工作,如果他們可以自給自足的話 允許歐盟任何國家的公民在當地政府和歐洲議會的選舉中投票歐元標誌 成員國間資金自由流動 協調政府法規公司法律和商標註冊 單一貨幣:歐元(歐元區內各國,不含丹麥、瑞典、波蘭、羅馬尼亞、保加利亞、捷克、匈牙利、克羅埃西亞,但部分國家歐元和該國貨幣並用) 歐盟內部大範圍的環境政策合作 共同的農業和牧業政策 在預防犯罪行為方面進行協作,包括分享情報,協調犯罪行為的定義 一個共同的對外政策是歐盟努力的目標,但是仍然有相當的一段路要走。

歐盟在2003年對伊戰爭上的分歧表明了歐盟離這個目標還有多遠的路程 一個共同的安全策略,包括建立一支60,000人的快速反應部隊作為維和目的,一支歐盟軍隊和一個歐盟衛星中心(獲取情報目的) 對收容和外來移民制定一致的政策 共同的附加稅、消費稅等等 援助不發達地區的基金 建立援助候選國和其他東歐國家的資金 研究基金 歐盟國家要將每年的預算提交給歐盟執委會審查,歐盟執委會有權否決並要求成員國修改預算[22]。

所有這些目標[來源請求]取決於成員國之間的協調,而歐盟法律現在也越來越多地出現在成員國的法律體系中。

所有的成員國都被要求在一個共同的歐洲法律框架內立法。

成員國[編輯] 主條目:歐洲聯盟成員國 2005年歐盟EPP大會 目前,歐盟有27個成員國。

1958年創始國 聯邦德國(1990年10月3日兩德統一,統一後的德國仍是歐盟成員國)  荷蘭  比利時  盧森堡  法國 法屬阿爾及利亞(1830年—1962年間為法國殖民地,1958年作為法國海外省與法國加入歐洲共同體,1962年獨立後成立阿爾及利亞並主動退出歐洲共同體管轄)  義大利 1973年  丹麥  格陵蘭(丹麥自治領地,1973年作為丹麥自治領地與丹麥加入歐洲共同體,1985年格陵蘭退出歐洲共同體管轄)  英國(2020年1月31日退出歐盟)  愛爾蘭 1981年  希臘 1986年  西班牙  葡萄牙 1995年  瑞典  芬蘭  奧地利 2004年  賽普勒斯  愛沙尼亞  拉脫維亞  立陶宛  波蘭  捷克  斯洛伐克  匈牙利  馬爾他  斯洛維尼亞 2007年  羅馬尼亞  保加利亞 2013年  克羅埃西亞 此外,還有4個歐洲微型國家,這些國家雖然名義上沒有加入歐盟,但他們的周邊國家都是歐盟成員國,他們的經濟也過多依賴他們的鄰國,而且這些國家境內主要流通的貨幣也是歐元,其中三個國家還與他們的鄰國沒有邊境檢查,有些小國還依靠鄰國(都是歐盟國家)的軍隊保護,故居民其實已生活在歐盟之中。

這四個國家是:  安道爾  摩納哥  梵蒂岡  聖馬利諾 (後三個主權國家與它們的鄰國沒有邊境檢查) 摩納哥不是歐盟的成員,但是通過與法國的關稅聯盟使用與法國一樣的貨幣:歐元,摩納哥與歐盟有非常緊密的聯繫。

摩納哥獲得了歐元硬幣的鑄造權,即有在硬幣的國家面上使用摩納哥自己的設計的權利。

安道爾並非歐盟成員國,但兩者間有特殊關係(歐盟對安道爾出口的產品實施零關稅)。

此外安道爾本身並無法定的貨幣,1999年之前採用法國法郎及西班牙比塞塔,之後使用歐元。

歐盟一部分成員國的海外領地,如格陵蘭(1985年退出)等,不是歐盟的一部分,不過南美洲的法屬圭亞那,因作為法國海外領土及法國領土的一部分,屬於例外。

名義上,整個賽普勒斯都在2004年5月1日之後,正式加入歐盟,屬於歐盟的一部分,但實際上歐盟的範圍不包括北賽普勒斯土耳其共和國(該國被認為事實上被土耳其佔領,不被國際承認)。

法國外交部所在地奧賽堤岸大廈(HôtelduQuaid'Orsay)是1950年代歐洲煤鋼共同體的發起地 歐洲中央銀行大樓 最大城市列表[編輯] 排名 城市區 圖像 國家 城市區人口(Demographia) 城市凝聚區人口(UN WUP) 人口密度(人/km²;Demographia) 人口年增長率(%;Demographia) 1 巴黎  法國 10,858,000 10,843,285 3,800 0.83 2 魯爾區  德國 6,679,000 N/A 2,800 0.01 3 馬德里  西班牙 6,171,000 6,199,254 4,600 0.27 4 米蘭  義大利 5,257,000 3,098,974 2,800 −0.16 5 巴塞羅納  西班牙 4,693,000 5,258,319 4,300 0.12 6 柏林  德國 4,069,000 3,563,194 2,900 0.01 7 羅馬  義大利 3,906,000 3,717,956 3,400 0.89 8 拿坡里  義大利 3,706,000 2,201,789 3,600 0.01 9 雅典  希臘 3,484,000 3,051,899 5,000 0.29 成員國的政體[編輯] 歐洲聯盟成員國的政體  總統制共和國家,由總統掌握實權。

  半總統制共和國家,由總統和獨立於總統的內閣分享權力。

  議會制君主立憲制國家,君主本身並沒有實權。

  議會共和制及執委會制國家,國家元首本身並沒有實權。

歐盟成員國的政體雖各不相同,但基本同屬民主政體;賽普勒斯共和國為總統制;法蘭西共和國、葡萄牙共和國、立陶宛共和國、羅馬尼亞為半總統制;芬蘭共和國、愛沙尼亞共和國、拉脫維亞共和國、波蘭共和國、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奧地利共和國、義大利共和國、匈牙利共和國、捷克共和國、斯洛伐克共和國、斯洛維尼亞共和國、愛爾蘭共和國、希臘共和國、克羅埃西亞共和國、保加利亞共和國、馬爾他共和國則為議會共和制;而荷蘭、盧森堡大公國、比利時王國、瑞典王國、丹麥王國、西班牙王國為議會制君主立憲制;其中,實行共和制的成員國占全部成員國的85%。

國體 共和立憲制 聯邦共和制 君主立憲制 聯邦君主制 政體 議會制含議會共和制與議會制君主立憲制  奧地利 保加利亞 克羅埃西亞 捷克 愛沙尼亞 芬蘭 希臘 匈牙利 愛爾蘭 義大利 拉脫維亞 馬爾他 斯洛伐克 斯洛維尼亞  德國  丹麥 盧森堡 荷蘭 西班牙 瑞典  比利時 半總統制  法國 立陶宛 波蘭 葡萄牙 羅馬尼亞 無 不適用 總統制  賽普勒斯 擴大及成員變更[編輯] 主條目:歐洲聯盟擴大 歐盟成員國領土的演變 歐盟總面積4,233,262平方公里,如果視為國家的話,則是世界上第七大國家。

到2020年為止共有人口大約4.47億。

歐盟是世界上第三大經濟體(按實際匯率),2021年的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7.09兆美元,僅次於美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

截止2020年,歐盟公民人口為4.47億,按一國算位居世界第三位,排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印度之後。

根據馬斯垂克條約,所有歐盟成員國公民都是歐盟公民。

最初六個成員國為:法國、西德、義大利以及荷比盧(荷蘭、比利時、盧森堡)。

1973年[編輯] 英國、愛爾蘭和丹麥加入。

1981年[編輯] 民主化後的希臘加入。

1985年[編輯] 格陵蘭(丹麥自治領地)退出歐盟。

1986年[編輯] 民主化後的西班牙和葡萄牙加入。

1990年[編輯] 東德與西德合併,歐盟的領土和人口擴大。

1995年[編輯] 冷戰時的中立國奧地利、瑞典、芬蘭加入歐盟。

2004年[編輯] 中歐國家以及部分東歐歐洲國家賽普勒斯、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馬爾他和斯洛維尼亞於2004年5月1日加入歐盟。

這是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擴張。

2007年[編輯] 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於2007年1月1日加入歐盟。

2013年[編輯] 克羅埃西亞共和國於2013年7月1日正式加入歐盟。

2020年[編輯] 主條目:英國脫歐 2016年6月23日英國脫歐公投,英國民眾決定退出歐盟。

2017年3月29日,英國正式啟動脫歐程序。

2019年10月17日,英國與歐盟達成最終版本的脫歐協議。

2020年1月22日,英國國會完成對脫歐協議的立法程序。

2020年1月29日,歐洲議會通過脫歐協議。

2020年1月31日英國正式脫歐。

2020年12月31日英國正式離開歐盟單一市場及關稅同盟。

未來擴大[編輯] 歐盟候選國[編輯] 土耳其從1963年開始就成為歐共體的準會員國,土耳其作為北約成員,因此也被列入歐盟擴大的候選國。

由於土耳其政府拒絕承認亞美尼亞種族大屠殺、賽普勒斯領土爭端和伊斯蘭教信仰等問題[23](歐盟成員國均為基督教文化背景的國家),直至現在還沒有被批准加入歐盟。

此外土耳其缺乏民主、人權、新聞自由及司法獨立等,由於歐盟國家的經濟、宗教、文化及種族差異,加上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近年漸趨威權主義及獨裁,其政策偏離歐盟的價值觀,尤以埃爾多安在2017年批評德國禁止土耳其官員入境,為居住德國土耳其僑民宣傳支持修憲的拉票活動是納粹的行為更為明顯,有關修憲內容更是擴大總統埃爾多安的權力,對民主及分權制衡造成破壞。

現時土耳其已大大降低加入歐盟的積極性,與歐盟關係疏離,轉而在俄羅斯與美國和歐盟之間周旋,以獲取最大利益。

並改以經濟條約談判取代。

塞爾維亞、波士尼亞和赫塞哥維納及蒙特內哥羅在和歐盟談判中,並致力改善經濟、法治及人權,以達到歐盟的標準。

北馬其頓(舊國名:馬其頓)、阿爾巴尼亞(2014年6月24日成為歐盟候選國[24])。

2020年3月26日歐盟同意,將與北馬其頓和阿爾巴尼亞兩國展開加入歐盟談判。

[25] 其他沒有滿足加入歐盟條件的、但是有申請加入歐盟的還有科索沃和喬治亞等候選國。

烏克蘭於2022年2月28日俄羅斯入侵之際正式簽署申請加入,[26]3月1日歐洲議會通過呼籲歐盟執委會盡力授予烏克蘭歐盟候選國地位的決議案,歐盟執委會說明烏克蘭需先結束戰事。

[27]喬治亞和摩爾多瓦也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期間相繼申請加入。

[28]2022年6月23日,烏克蘭、摩爾多瓦成為歐盟候選國[29]。

放棄入盟國[編輯] 冰島於2015年3月宣布放棄加入歐盟,目前是歐洲自由貿易聯盟成員國。

挪威曾於1972年和1994年兩次在國內進行加入歐盟的全民投票,均未被通過,因此至今沒有加入歐盟。

但挪威的「歐洲經濟區」(EEA)使挪威也享受與歐盟成員國企業和國民的同等待遇[30]。

瑞士為中立國。

相關條目和列表[編輯] 歐盟官方語言名稱列表 歐洲聯盟的語言 歐洲聯盟公署 注釋[編輯] ^不包括海外領土。

^.eu代表全歐盟;成員國亦有各自的國家和地區頂級域。

參考文獻[編輯] ^Unitedindiversity.Europa(webportal).EuropeanCommission.[20January2010].(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2-17).'Unitedindiversity'isthemottooftheEuropeanUnion.Themottomeansthat,viatheEU,Europeansareunitedinworkingtogetherforpeaceandprosperity,andthatthemanydifferentcultures,traditionsandlanguagesinEuropeareapositiveassetforthecontinent.  ^Brussels'EUcapitalroleseenasirreversible.Euractiv.com.[28October2012].(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7-13).BrusselshasbecomethedefactocapitaloftheEuropeanUnion  ^3.03.1InternationalMonetaryFund.WorldEconomicOutlookDatabase,October2021.https://www.imf.org/.InternationalMonetaryFund.[2022-01-19].(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6-09).  ^Distributionoffamilyincome –Giniindex.TheWorldFactbook.CIA.[28January2012].(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9-16).  ^CalculatedusingUNDPdataforthememberstateswithweightedpopulation. ^JournaloftheEuropeanUnion(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pdf) ^EUwillwin2012NobelPeacePrize,broadcasterNRKsays,路透社,2012年10月12日[2012年10月12日],(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年2月28日)  ^TheNobelPeacePrize2012,Nobelprize.org,2012年10月12日[2012年10月12日],(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年12月14日)  ^ConsolidatedversionoftheTreatyonEuropeanUnion/TitleIII:ProvisionsontheInstitutions ^存档副本.[2011-01-09].(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2-05).  ^存档副本.[2011-01-09].(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1-15).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www.mfa.gov.cn.[2019-06-22].(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29).  ^存档副本.[2011-01-09].(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6-08).  ^http://fsi.mofa.gov.tw/webapp/lp.asp?CtNode=1590&CtUnit=197&BaseDSD=7&mp=22&nowPage=42&pagesize=15[永久失效連結] ^歐盟研究資源-歐盟機構.淡江大學覺生紀念圖書館歐盟資訊中心.[2011年8月19日].(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年8月16日).  ^歐盟組織.文藻外語學院歐盟觀光文化經貿園區EUCenter.[2011年8月19日].(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年3月5日).  ^http://www.coe.int/t/dc/files/presidences-sessions-cm/default_EN.asp(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存档副本.[2011-01-09].(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2-26).  ^存档副本.[2011-01-09].(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1-02).  ^PresidentJoséManuelBarroso.ec.europa.eu.[2019-06-22].(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24).  ^ConsolidatedversionoftheTreatyontheFunctioningoftheEuropeanUnion(PDF).OfficialJournal(EuropeanUnion).2010-03-30,(C83):47–199[2013-02-06].ISSN 1725-2423.(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0-25)(英語).  ^欧盟意大利预算案纠纷难解或成年末“黑天鹅”.[2018-12-30].(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2-30).  ^EuropeanParliamentcriticalofslowdowninTurkey'sreformprocess.[2015-12-02].(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0-02)(英語).  ^歐盟通過給予阿爾巴尼亞候選國地位(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改國號的回報》北馬其頓成為北約第30個成員國 歐盟也同意展開入會談判.[2020-03-30].(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3-30).  ^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签署加入欧盟的正式申请文件.[2022-03-01].(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6-19).  ^烏克蘭要先打退俄國才能進歐盟?馮德萊恩 :首先必須先結束戰事(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新頭殼,2022/3/2 ^MoldovaofficiallyappliesforEUmembership.www.aljazeera.com.[2022-03-04].(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6-27)(英語).  ^烏克蘭歷史性時刻!歐盟正式通過成為候選國-國際.自由時報.2022-06-24.(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02).  ^挪威与欧洲.挪威中國官方網站.2009-01-29[2011-11-23].(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23)(中文(中國大陸)).  外部連結[編輯] 維基共享資源中相關的多媒體資源:歐洲聯盟 維基導遊上的相關旅行指南:歐盟 歐盟官方網站(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新華社對歐盟的介紹(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歐洲經貿辦事處(中文) 歐盟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策(英文) 歐盟中心2009年5月運作提升台歐關係(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歐洲經貿辦事處:申根公約國評估給予台灣免簽證待遇 淡江大學歐盟資訊中心(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歐盟資訊中心(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參見[編輯] 歐洲主題 國際關係主題 東南亞國家協會 東非共同體 國際泛歐聯盟 歐盟軍 歐洲自由貿易聯盟 歐盟增值稅(英語:EuropeanUnionvalueaddedtax) 獎項 前任者:塔瓦庫·卡曼萊伊曼·古博薇埃倫·強森·瑟利夫 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2012年 繼任者:禁止化學武器組織 閱論編歐洲聯盟成員國  愛爾蘭  法國  德國  奧地利  比利時  保加利亞  賽普勒斯  捷克  丹麥  愛沙尼亞  芬蘭  希臘  匈牙利  克羅埃西亞  義大利  拉脫維亞  立陶宛  盧森堡  馬爾他  荷蘭  波蘭  葡萄牙  羅馬尼亞  斯洛伐克  斯洛維尼亞  西班牙  瑞典 閱論編歐洲各國家和地區聯合國會員國 阿爾巴尼亞 安道爾 亞美尼亞 奧地利 亞塞拜然 白俄羅斯 比利時 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 保加利亞 克羅埃西亞 賽普勒斯 捷克 丹麥 愛沙尼亞 芬蘭 法國 喬治亞 德國 希臘 匈牙利 冰島 愛爾蘭 義大利 哈薩克 拉脫維亞 列支敦斯登 立陶宛 盧森堡 馬爾他 摩爾多瓦 摩納哥 蒙特內哥羅 荷蘭 北馬其頓 挪威 波蘭 葡萄牙 羅馬尼亞 俄羅斯 聖馬利諾 塞爾維亞 斯洛伐克 斯洛維尼亞 西班牙 瑞典 瑞士 土耳其 烏克蘭 英國 公認主權實體 馬爾他騎士團 梵蒂岡(聖座) 歐洲聯盟 未受國際普遍承認國家 阿布哈茲 阿爾察赫 科索沃 北賽普勒斯 頓內次克 盧干斯克 南奧塞提亞 聶斯特河沿岸 屬地和其他特殊政區 亞克羅提利與德凱利亞 奧蘭 法羅群島 直布羅陀 揚馬延 根西 澤西 曼島 斯瓦爾巴 閱論編世界主義和世界政府理論 超國家主義 聯邦主義 政府間主義 反民族主義 全球化 民主和平論 價值觀外交 全球帝國 世界主義 超國家聯盟 世界和平 單一制 複合制 邦聯制 聯邦制 全球主義 主要國際組織 聯合國(UN) 紅十字國際執委會(ICRC) 紅十字會與紅新月會國際聯合會(IFRC) 無國界醫生(MSF) 國際特赦組織(Amnesty) 人權觀察組織(HRW) 世界貿易組織(WTO) 世界銀行(WBG)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 國際刑警組織(ICPO) 國際標準化組織(ISO) 無代表國家及民族組織(UNPO) 國際議會組織 各國議會聯盟 聯合國大會 歐洲議會 阿拉伯議會 突厥議會 非洲議會 拉美議會 南美洲議會 國際司法機構 常設仲裁法院 國際法院 國際刑事法院 特設國際刑事庭 歐洲國際軍事法庭 遠東國際軍事法庭 前南斯拉夫問題國際刑事法庭 盧安達問題國際刑事法庭 柬埔寨法院特別法庭 東帝汶國際法庭 聯合國黎巴嫩特別法庭 獅子山特別法庭 區域性法庭 美洲國家人權法庭 歐洲法院 歐洲人權法院 非洲法庭 加勒比法庭 區域性組織 亞洲太平洋經濟合作組織(APEC) 東南亞國家協會(ASEAN) 太平洋共同體(SPC) 太平洋島國論壇(PIF) 上海合作組織(SCO) 大英國協(TheCommonwealth) 西非國家經濟共同體(CEDEAO) 中部非洲國家經濟共同體(CEEAC) 葡萄牙語國家共同體(CPLP) 法語國家及地區國際組織(LaFrancophonie)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 集體安全條約組織(CSTO) 歐洲理事會(CoE)(非歐盟機構) 歐洲聯盟(EU) 拉丁語聯盟(LU) 非洲聯盟(AU) 阿拉伯國家聯盟(AL) 伊斯蘭會議組織(OIC) 南亞區域合作聯盟(SAARC) 東非共同體(EAC) 加勒比國家聯盟(ACS) 中美洲統合體(SICA) 南美洲國家聯盟(USAN)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國家共同體(CELAC) 美洲國家組織(OAS) 獨立國家國協(CIS) 南方共同市場(Mercosur) 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IIB) 二十國集團(G20) 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 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CPTPP) 法律和條約 國際法 國際人道法 國際私法 國際人權憲章 超國家法 日內瓦公約 聯合國憲章 國際刑事法院羅馬規約 京都議定書 歐洲聯盟基本條約 歐盟法律 巴黎協定 歷史 國際聯盟 華沙條約組織 共產國際 世界革命 大東亞共榮圈 經濟互助執委會 大英帝國 帝國聯邦 建議和觀念 世界政府 聯合國議會大會 非洲合眾國 東非聯邦 中亞聯盟 太平洋同盟 北美洲聯盟 歐羅巴合眾國 CANZUK 東亞共同體(EAC) 中華聯邦主義 國際運動 國際紅十字與紅新月運動 民主輸出 世界聯邦運動 全球公民運動 世界公民 文化 巴哈伊信仰 人文主義 普世價值 國際輔助語 世界語 邏輯語 國際手語 公制 公制化 國際單位制 萬國碼 改革曆法 人元紀年 第三文化兒童 閱論編二十國集團(G20)  阿根廷  澳洲  巴西  加拿大  中華人民共和國  歐洲聯盟  法國  德國  印度  印度尼西亞  義大利  日本  墨西哥  俄羅斯  沙烏地阿拉伯  南非  南韓  土耳其  英國  美國 閱論編國際人權組織(英語:Listofhumanrightsorganisations)和機構(英語:Nationalhumanrightsinstitutions)類型 人權團體 人權執委會 國家人權機構(英語:Nationalhumanrightsinstitution) 真相與和解執委會(英語:Truthandreconciliationcommission) 國際機構 兒童權利執委會(英語:CommitteeontheRightsoftheChild) 殘疾人權利執委會(英語:CommitteeontheRightsofPersonswithDisabilities) 國際刑事法院 聯合國人權事務高級專員辦事處 聯合國人權理事會 聯合國安理會 區域體系 非洲人權和民族權利執委會(英語:AfricanCommissiononHumanandPeoples'Rights) 非洲人權與民族權利法院 非洲法院(英語:AfricanCourtofJustice) 歐洲人權法院 歐洲防止酷刑執委會(英語:EuropeanCommitteeforthePreventionofTorture) 美洲人權執委會(英語:Inter-AmericanCommissiononHumanRights) 美洲人權法院(英語:Inter-AmericanCourtofHumanRights) 多邊體系 歐洲聯盟 歐洲理事會 美洲國家組織(OAS) 聯合國難民署(UNHCR) 聯合國人道事務協調廳(UNOCHA) 國際勞工組織(ILO) 世界衛生組織(WHO)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 聯合國愛滋病聯合規劃署(UNAIDS) 聯合國經濟和社會事務部(英語:UnitedNationsDepartmentofEconomicandSocialAffairs)(UNDESA) 聯合國婦女地位執委會(CSW) 聯合國人口基金(UNFPA)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 聯合國婦女發展基金會(英語:UnitedNationsDevelopmentFundforWomen)(UNIFEM) 聯合國開發計畫署(UNDP)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 聯合國人居署(UN-HABITAT) 主要NGO 國際特赦組織 國際人權聯盟(FIDH) 人權觀察 國際紅十字與紅新月運動 緊急機構(英語:Emergency(organization)) 人權第一(英語:HumanRightsFirst) 閱論編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1901-1925 1901:杜南、帕西 1902:迪科門、戈巴特 1903:克里默 1904:國際法研究院 1905:蘇特納 1906:羅斯福 1907:莫內塔、雷諾 1908:阿諾爾德松、巴耶爾 1909:貝爾納特、德康斯坦 1910:國際和平局 1911:阿賽爾、弗里德 1912:羅脫 1913:拉方丹 1914 1915 1916 1917:紅十字國際執委會 1918 1919:威爾遜 1920:布儒瓦 1921:布蘭廷、朗格 1922:南森 1923 1924 1925:張伯倫、道斯 1926-1950 1926:白里安、施特雷澤曼 1927:比松、克維德 1928 1929:凱洛格 1930:瑟德布盧姆 1931:亞當斯、巴特勒 1932 1933:安吉爾 1934:亨德森 1935:奧西茨基 1936:薩維德拉·拉馬斯 1937:塞西爾 1938:南森國際難民辦公室 1939 1940 1941 1942 1943 1944:紅十字國際執委會 1945:賀可德 1946:巴爾奇、穆德 1947:英國教友會、美國教友會 1948 1949:奧爾 1950:本奇 1951-1975 1951:儒奧 1952:史懷哲 1953:馬歇爾 1954:聯合國難民署 1955 1956 1957:皮爾遜 1958:皮爾 1959:諾埃爾-貝克 1960:盧圖利 1961:哈馬舍爾德(頒獎前逝世) 1962:鮑林 1963:紅十字國際執委會、紅十字會與紅新月會國際聯合會 1964:金 1965:聯合國兒童基金會 1966 1967 1968:卡森 1969:國際勞工組織 1970:勃勞格 1971:勃蘭特 1972 1973:基辛格、黎德壽(拒絕領獎) 1974:麥克布賴德、佐藤榮作 1975:薩哈羅夫 1976-2000 1976:威廉斯、科里根 1977:國際特赦組織 1978:薩達特、貝京 1979:德蕾莎修女 1980:佩雷斯 1981:聯合國難民署 1982:默達爾、加西亞 1983:華勒沙 1984:圖圖 1985:國際防止核戰爭醫生組織 1986:維瑟爾 1987:阿里亞斯 1988:聯合國維持和平部隊 1989:第十四世達賴喇嘛 1990:戈巴契夫 1991:翁山蘇姬 1992:門楚 1993:曼德拉、戴克拉克 1994:阿拉法特、佩雷斯、拉賓 1995:帕格沃什科學和世界事務會議、羅特布拉特 1996:西門內斯·貝洛、奧爾塔 1997:國際反地雷組織、威廉斯 1998:休姆、特林布爾 1999:無國界醫生 2000:金大中 2001- 2001:聯合國、安南 2002:卡特 2003:艾芭迪 2004:馬塔伊 2005:國際原子能機構、巴拉迪 2006:尤納斯、孟加拉鄉村銀行 2007:戈爾、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執委會 2008:阿赫蒂薩里 2009:歐巴馬 2010:劉曉波 2011:強森-瑟利夫、格鮑伊、卡曼 2012:歐洲聯盟 2013:禁止化學武器組織 2014:薩塔亞提、優素福扎伊 2015:突尼西亞全國對話四方集團 2016:桑托斯 2017:國際廢除核武器運動 2018:穆奎格、穆拉德 2019:阿比 2020:世界糧食計劃署 2021:雷薩、穆拉托夫 註:年份不一定是實際獲獎時間,1912年、1919年、1925年、1929年、1933年、1935年、1944年、1952年、1954年、1960年、1962年、1976年的獎項都延後一年頒發。

閱論編2012年諾貝爾獎獲得者物理學獎:塞爾日·阿羅什-戴維·瓦恩蘭化學獎:羅伯特·萊夫科維茨-布賴恩·科比爾卡生理學或醫學獎:約翰·格登-山中伸彌文學獎:莫言和平獎:歐洲聯盟經濟學獎註:勞埃德·沙普利-阿爾文·羅思 歷年諾貝爾獎得主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閱論編阿斯圖里亞斯親王獎獲得者 藝術1980年代 1981年:赫蘇斯·洛佩斯-科沃斯 1982年:巴勃羅·塞拉諾 1983年:歐塞維奧·森佩雷 1984年:OrfeónDonostiarra(英語:OrfeónDonostiarra) 1985年:安東尼奧·洛佩斯·加西亞 1986年:路易斯·加西亞·貝爾蘭加 1987年:愛德華多·奇利達 1988年:豪爾赫·奧泰薩 1989年:奧斯卡·尼邁耶 1990年代 1990年:安東尼·塔皮埃斯 1991年:維多利亞·德·洛斯·安赫萊斯 特蕾莎·布干薩 蒙特賽拉特·卡芭葉 何塞·卡雷拉斯 普拉西多·多明哥 阿爾弗雷多·克勞斯 PilarLorengar(英語:PilarLorengar) 1992年:RobertoMatta(英語:RobertoMatta) 1993年:薩恩斯·德·奧伊薩 1994年:AliciadeLarrocha(英語:AliciadeLarrocha) 1995年:費爾南多·費爾南·戈麥斯 1996年:霍亞金·羅德利果 1997年:VittorioGassman(英語:VittorioGassman) 1998年:塞巴斯蒂昂·薩爾加多 1999年:聖地牙哥·卡拉特拉瓦 2000年代 2000年:BarbaraHendricks(英語:BarbaraHendricks) 2001年:克里斯多福·潘德列茨基 2002年:伍迪·艾倫 2003年:米格爾·巴塞洛 2004年:帕科·德盧西亞 2005年:瑪雅·普利謝茨卡婭 TamaraRojo(英語:TamaraRojo) 2006年:佩德羅·阿爾莫多瓦爾 2007年:鮑勃·迪倫 2008年:委內瑞拉國立青少年管弦樂團系統 2009年:諾曼·福斯特 2010年代 2010年:里查·塞拉 2011年:里卡多·穆蒂 2012年:拉斐爾·莫內歐 2013年:麥可·哈內克 2014年:弗蘭克·蓋里 2015年:弗朗西斯·科波拉 2016年:NúriaEspert 2017年:WilliamKentridge 2018年:馬丁·斯科塞斯 2019年:彼得·布魯克 2020年代 2020年:恩尼奧·莫里科內 約翰·威廉斯 2021年: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 2022年:卡門·利納雷斯 瑪麗亞·帕赫斯  文學1980年代 1981年:JoséHierro(英語:JoséHierro) 1982年:GonzaloTorrenteBallester(英語:GonzaloTorrenteBallester) 米格爾·戴利貝斯 1983年:胡安·魯爾福 1984年:PabloGarcíaBaena(英語:PabloGarcíaBaena) 1985年:ÁngelGonzález(英語:ÁngelGonzález) 1986年:馬里奧·巴爾加斯·略薩 RafaelLapesa(英語:RafaelLapesa) 1987年:卡米洛·何塞·塞拉 1988年:CarmenMartínGaite(英語:CarmenMartínGaite) JoséÁngelValente 1989年:里卡多·紀廉 1990年代 1990年:ArturoUslarPietri(英語:ArturoUslarPietri) 1991年:波多黎各人民 1992年:FranciscoNieva(英語:FranciscoNieva) 1993年:ClaudioRodríguez 1994年:卡洛斯·富恩特斯 1995年:CarlosBousoño(英語:CarlosBousoño) 1996年:FranciscoUmbral(英語:FranciscoUmbral) 1997年:阿爾瓦羅·穆蒂斯 1998年:FranciscoAyala(英語:FranciscoAyala) 1999年:君特·格拉斯 2000年代 2000年:AugustoMonterroso(英語:AugustoMonterroso) 2001年:多麗絲·萊辛 2002年:亞瑟·米勒 2003年:FatimaMernissi(英語:FatimaMernissi) 蘇珊·桑塔格 2004年:克勞迪奧·馬格里斯 2005年:NélidaPiñón 2006年:保羅·奧斯特 2007年:阿摩司·奧茲 2008年:瑪格麗特·愛特伍 2009年:伊斯梅爾·卡達萊 2010年代 2010年:阿敏·馬盧夫 2011年:里奧納德·科恩 2012年:菲利普·羅斯 2013年:AntonioMuñozMolina(英語:AntonioMuñozMolina) 2014年:約翰·班維爾 2015年:萊昂納多·帕杜拉 2016年:理查·福特 2017年:亞當·扎加耶夫斯基 2018年:弗雷德·瓦格斯 2019年:希莉·哈斯特維特 2020年代 2020年:安妮·卡森 2021年:埃馬紐埃爾·卡雷爾(英語:EmmanuelCarrère) 2022年:胡安·馬約爾加(英語:JuanMayorga)  社會科學1980年代 1981年:RománPerpiñáGrau 1982年:AntonioDomínguezOrtiz(英語:AntonioDomínguezOrtiz) 1983年:JulioCaroBaroja(英語:JulioCaroBaroja) 1984年:EduardoGarcíadeEnterría(英語:EduardoGarcíadeEnterría) 1985年:RamónCarande(英語:RamónCarande) 1986年:JoséLuisPinillos 1987年:胡安·林茲 1988年:LuisDíezdelCorral(英語:LuisDíezdelCorral) LuisSánchezAgesta 1989年:EnriqueFuentesQuintana(英語:EnriqueFuentesQuintana) 1990年代 1990年:RodrigoUríaGonzález 1991年:米格爾·阿托拉·加列戈 1992年:胡安·貝拉爾德 1993年:SilvioZavala(英語:SilvioZavala) 1994年:AurelioMenéndez(英語:AurelioMenéndez) 1995年:JoaquimVeríssimoSerrão(英語:JoaquimVeríssimoSerrão) MiquelBatllori 1996年:JohnElliott(英語:JohnElliott) 1997年:MartídeRiqueriMorera(英語:MartídeRiqueriMorera) 1998年:皮埃爾·維爾納 雅克·桑特 1999年:RaymondCarr(英語:RaymondCarr) 2000年代 2000年:CarloMariaMartini(英語:CarloMariaMartini) 2001年:JuanIglesiasSantos 墨西哥學院 2002年:安東尼·紀登斯 2003年:尤爾根·哈貝馬斯 2004年:保羅·克魯格曼 2005年:喬萬尼·薩托利 2006年:瑪麗·羅賓遜 2007年:拉爾夫·達倫多夫 2008年:茨維坦·托多洛夫 2009年:戴維·阿滕伯勒 2010年代 2010年:秦始皇兵馬俑考古團隊 2011年:霍華德·加德納 2012年:MarthaNussbaum(英語:MarthaNussbaum) 2013年:薩斯基雅·薩森 2014年:JosephPérez(英語:JosephPérez) 2015年:艾絲特·杜芙若 2016年:MaryBeard 2017年:KarenArmstrong 2018年:麥可·桑德爾 2019年:亞歷杭德羅·波爾特斯 2020年代 2020年:丹尼·羅德里克 2021年:阿馬蒂亞·森 2022年:愛德華多·馬托斯·莫克特蘇馬(英語:EduardoMatosMoctezuma)  科學技術1980年代 1981年:AlbertoSols 1982年:曼努埃爾·巴列斯特爾 1983年:LuisSantaló(英語:LuisSantaló) 1984年:安東尼奧·加西亞-貝利多 1985年:DavidVázquezMartínez EmilioRosenblueth(英語:EmilioRosenblueth) 1986年:AntonioGonzálezyGonzález(英語:AntonioGonzálezyGonzález) 1987年:巴勃羅·魯道明 JacintoConvit(英語:JacintoConvit) 1988年:ManuelCardonaCastro MarcosMoshinsky(英語:MarcosMoshinsky) 1989年:GuidoMünch(英語:GuidoMünch) 1990年代 1990年:薩爾瓦多·蒙卡達 SantiagoGrisolía 1991年:FranciscoGonzaloBolívarZapata 1992年:FedericoGarcíaMoliner 1993年:阿馬夫萊·利念 1994年:ManuelElkinPatarroyo(英語:ManuelElkinPatarroyo) 1995年:InstitutoNacionaldeBiodiversidad(英語:InstitutoNacionaldeBiodiversidad) 曼努埃爾·洛薩達·比利亞桑特 1996年:巴倫廷·富斯特(英語:ValentínFuster) 1997年:阿塔普埃爾卡山研究團隊 1998年:佩德羅·米格爾·埃切尼克 埃米略·門德斯·佩雷斯 1999年:里卡多·米萊迪 恩里克·莫雷諾·岡薩雷斯 2000年代 2000年:呂克·蒙塔尼耶 羅伯特·查爾斯·加洛 2001年:讓·魏森巴赫 克萊格·凡特 約翰·E·蘇爾斯頓 法蘭西斯·柯林斯 漢彌爾頓·史密斯 2002年:勞倫斯·羅勃茲 羅伯特·卡恩 文頓·瑟夫 蒂姆·伯納斯-李 2003年:珍·古道爾 2004年:猶大·福克曼 安東尼·R·亨特 喬安·馬薩格 貝爾特·福格爾斯泰恩 羅伯特·溫伯格 2005年:安東尼奧·達馬西奧(英語:AntónioDamásio) 安娜·達馬西奧(英語:HannaDamásio) 2006年:胡安·伊格納西奧·西拉克·薩斯圖賴因 2007年:希內斯·莫拉塔 彼得·勞倫斯 2008年:飯島澄男 中村修二 喬治·懷特塞茲 羅伯特·蘭格 托賓·馬克斯 2009年:雷·湯姆林森 馬丁·庫珀 2010年代 2010年:戴維·朱利葉斯 琳達·沃特金斯 巴魯赫·明凱(西班牙語:BaruchMinke) 2011年:約瑟夫·奧爾特曼 阿圖羅·阿爾瓦雷斯-布伊亞 賈科莫·里佐拉蒂 2012年:格雷格·溫特 理查·勒納 2013年:彼得·希格斯 弗朗索瓦·恩格勒 歐洲核子研究組織 2014年:阿瓦利諾·考瑪 馬克·E·戴維斯 蓋倫·斯塔基 2015年:埃瑪紐埃勒·沙爾龐捷 珍妮弗·道德納 2016年:休·赫爾(英語:HughHerr) 2017年:萊納·魏斯 基普·索恩 巴里·巴里什 LIGO科學合作組織 2018年:斯萬特·帕博 2019年:喬安·佐利 SandraDíaz 2020年代 2020年:伊夫·梅耶爾 英格麗·多貝西 陶哲軒 EmmanuelCandès 2021年:考里科·卡塔林 德魯·韋斯曼 PhilipFelgner 烏爾·薩欣 厄茲勒姆·圖雷西 德里克·羅西 莎拉·吉爾伯特 2022年:傑弗里·辛頓 楊立昆 約書亞·本希奧 傑米斯·哈薩比斯  交流與人文1980年代 1981年:MaríaZambrano(英語:MaríaZambrano) 1982年:MarioBunge(英語:MarioBunge) 1983年:《國家報》 1984年:ClaudioSánchez-Albornoz(英語:ClaudioSánchez-Albornoz) 1985年:JoséFerraterMora(英語:JoséFerraterMora) 1986年:《OGlobo(英語:OGlobo)報》 1987年:《ElTiempo(英語:ElTiempo)報》 《ElEspectador(英語:ElEspectador)報》 1988年:HoracioSáenzGuerrero 1989年:PedroLaínEntralgo(英語:PedroLaínEntralgo) FondodeCulturaEconómica(英語:FondodeCulturaEconómica)出版社 1990年代 1990年:中美洲大學 1991年:LuisMaríaAnson 1992年:EmilioGarcíaGómez(英語:EmilioGarcíaGómez) 1993年:《Vuelta(英語:Vuelta)》雜誌(創辦人奧克塔維奧·帕斯) 1994年:在盧安達及蒲隆地的西班牙差會 1995年:埃菲通訊社 JoséLuisLópezAranguren 1996年:IndroMontanelli(英語:IndroMontanelli) JuliánMarías(英語:JuliánMarías) 1997年:CNN 瓦茨拉夫·哈維爾 1998年:ReinhardMohn(英語:ReinhardMohn) 1999年:InstitutoCaroyCuervo(英語:InstitutoCaroyCuervo)研究所 2000年代 2000年:翁貝托·埃可 2001年:喬治·史坦納 2002年:漢斯·馬格努斯·恩岑斯貝格爾 2003年:雷沙德·卡普欽斯基 古斯塔沃·古鐵雷斯 2004年:JeanDaniel(英語:JeanDaniel) 2005年:歌德學院 塞萬提斯學院 卡蒙斯學院 法語聯盟 但丁協會 英國文化協會 2006年:國家地理學會 2007年:《自然》期刊 2010年代 2010年:齊格蒙·鮑曼 阿蘭·圖賴訥 2011年:皇家學會 2012年:宮本茂 2013年:安妮·萊柏維茲 2014年:季諾 2015年:埃米略·列多 2016年:詹姆士·納赫特韋 2017年:LesLuthiers 2018年:AlmaGuillermoprieto 2019年:普拉多博物館 2020年代 2020年:瓜達拉哈拉國際書展(英語:GuadalajaraInternationalBookFair) 海伊文學節(英語:HayFestivalofLiterature&Arts) 2021年:格洛麗亞·斯泰納姆 2022年:亞當·米奇尼克  國際合作1980年代 1981年:何塞·洛佩斯·波蒂略 1982年:EnriqueV.Iglesias(英語:EnriqueV.Iglesias) 1983年:貝利薩里奧·貝坦庫爾·夸爾塔斯 1984年:ContadoraGroup(英語:ContadoraGroup) 1990年代 1990年:漢斯-迪特里希·根舍 1991年:聯合國難民署 1992年:納爾遜·曼德拉 弗雷德里克·威廉·戴克拉克 1993年:在前南斯拉夫的聯合國維和部隊 1994年:伊扎克·拉賓 亞西爾·阿拉法特 1995年:馬里奧·蘇亞雷斯 1996年:赫爾穆特·科爾 1997年:瓜地馬拉政府 瓜地馬拉全國革命聯盟 1998年:FatihaBoudiaf(英語:FatihaBoudiaf) 里戈韋塔·門楚 FatanaIshaqGailani SomalyMam(英語:SomalyMam) 愛瑪·博尼諾 格拉薩·馬謝爾 OlayinkaKoso-Thomas(英語:OlayinkaKoso-Thomas) 1999年:佩德羅·杜克 約翰·格倫 向井千秋 瓦列里·波利亞科夫 2000年代 2000年:費爾南多·恩里克·卡多佐 2001年:國際太空站 2010年代 2010年:OrganizaciónNacionaldeTrasplantes TheTransplantationSociety 2011年:BillDrayton(英語:BillDrayton) 2012年:紅十字會 2013年:馬克斯·普朗克學會 2014年:福布萊特計劃 2015年:維基百科 2016年: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 巴黎協議 2017年:HispanicSocietyofAmerica 2018年:AmrefHealthAfrica 2019年:薩爾曼·可汗 可汗學院 2020年代 2020年:全球疫苗免疫聯盟(英語:GAVI) 2021年:女性教育活動組織(英語:Camfed) 2022年:艾倫·麥克阿瑟(英語:EllenMacArthur)  體育1980年代 1987年:塞巴斯蒂安·柯伊 1988年:胡安·安東尼奧·薩馬蘭奇 1989年:塞維·巴列斯特羅斯 1990年代 1990年:西托·龐斯 1991年:謝爾蓋·布卡 1992年:米格爾·安杜蘭 1993年:哈維爾·索托馬約爾 1994年:瑪蒂娜·納芙拉蒂洛娃 1995年:哈西芭·布梅爾卡 1996年:卡爾·劉易斯 1997年:西班牙國家馬拉松隊 1998年:阿蘭查·桑切斯·維卡里奧 1999年:施特菲·格拉芙 2000年代 2000年:蘭斯·阿姆斯特朗 2001年:馬內爾·埃斯蒂亞特 2002年:巴西國家足球隊 2003年:環法自行車賽 2004年:希沙姆·格魯傑 2005年:費爾南多·阿隆索 2006年:西班牙國家男子籃球隊 2007年:麥可·舒馬赫 2008年:拉斐爾·拿度 2009年:葉蓮娜·伊辛巴耶娃 2010年代 2010年:西班牙國家足球隊 2011年:海勒·格布雷西拉西耶 2012年:伊克爾·卡西利亞斯 哈維爾·埃爾南德斯·克雷烏斯 2013年:何塞·瑪利亞·奧拉荷屬沙巴爾 2014年:紐約馬拉松 2015年:馬克·蓋索 保羅·加索爾 2016年:哈維爾·戈麥斯·諾亞 2017年:紐西蘭國家橄欖球隊 2018年:萊茵霍爾德·梅斯納爾 克日什托夫·維利茨基 2019年:林賽·沃恩 2020年代 2020年:卡洛斯·塞恩斯 2021年:特蕾莎·佩拉萊斯(英語:TeresaPerales) 2022年:奧林匹克運動會難民代表團  和平1980年代 1986年:VicaríadelaSolidaridad 1987年:DistritodeVillaElSalvador 1988年:國際自然保護聯盟 世界自然基金會 1989年:史蒂芬·霍金 1990年代 1990年:塞法迪猶太人 1991年:無國界醫生 MedicusMundiInternational(英語:MedicusMundiInternational) 1992年:amfAR(英語:amfAR) 1993年:GestoporlaPazdeEuskalHerria 1994年:MensajerosdelaPaz MovimientoNacionaldeMeninoseMeninasdeRua 救助兒童會 1995年:海珊·本·塔拉勒國王 1996年:阿道弗·蘇亞雷斯 1997年:耶胡迪·梅紐因 姆斯蒂斯拉夫·列奧波爾多維奇·羅斯特羅波維奇 1998年:尼古拉斯·卡斯特利亞諾斯 VicenteFerrerMoncho(英語:VicenteFerrerMoncho) 華金·桑斯·加德亞 穆罕默德·尤納斯 1999年:CáritasEspañola 2000年代 2000年:西班牙皇家學院 西班牙語文學院協會 2001年: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網絡 2002年:丹尼爾·巴倫博伊姆 愛德華·薩義德 2003年:J·K·羅琳 2004年:聖雅各之路 2005年:仁愛修女會 2006年:聯合國兒童基金會 2007年:以色列猶太大屠殺紀念館 2008年:英格麗德·貝當古 2009年:柏林市 2010年代 2010年:ManosUnidas 2011年:福島50死士 2012年:FederaciónEspañoladeBancosdeAlimentos 2013年:OrganizaciónNacionaldeCiegosEspañoles(英語:OrganizaciónNacionaldeCiegosEspañoles) 2014年:CaddyAdzuba(英語:CaddyAdzuba) 2015年:聖若望醫院兄弟會 2016年:SOS兒童村 2017年:歐盟 2018年:席薇亞·厄爾 2019年:格但斯克 2020年代 2020年:全西班牙一線防疫工作者 2021年:何塞·安德烈斯(英語:JoséAndrés) 世界中央廚房(英語:WorldCentralKitchen) 2022年:坂茂 Category:阿斯圖里亞斯親王獎獲得者 規範控制 WorldCatIdentities BNE:XX141032 BNF:cb12350708p(data) CONOR:331512675 GND:5098525-5 HDS:013813 ISNI:0000000123754495 LCCN:n2004153355 NDL:00407066 NKC:kn20010711086 NLA:35383556 SUDOC:032486324 VIAF:207634635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欧洲联盟&oldid=72862463」 分類:​二十國集團成員國阿斯圖里亞斯親王獎獲得者歐盟聯邦制歐洲國際性組織1993年建立的組織政治制度超國家聯盟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組織聯合國大會觀察員1993年荷蘭建立隱藏分類:​含有非數字formatnum參數的頁面自2019年6月帶有失效連結的條目條目有永久失效的外部連結CS1英語來源(en)含有保加利亞語的條目含有克羅埃西亞語的條目含有捷克語的條目含有丹麥語的條目含有荷蘭語的條目含有英語的條目含有愛沙尼亞語的條目含有芬蘭語的條目含有法語的條目含有德語的條目含有希臘語的條目含有匈牙利語的條目含有愛爾蘭語的條目含有義大利語的條目含有拉脫維亞語的條目含有立陶宛語的條目含有馬爾他語的條目含有波蘭語的條目含有葡萄牙語的條目含有羅馬尼亞語的條目含有斯洛伐克語的條目含有斯洛維尼亞語的條目含有西班牙語的條目含有瑞典語的條目頁面同時使用了collapsiblelist的titlestyle的background和text-align含有拉丁語的條目使用未知infoboxcountry參數的頁面在infoboxcountry或infoboxformercountry使用flagcaption或類型欄位的頁面含有明確引用中文的條目有未列明來源語句的條目包含BNE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BNF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CONOR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GND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HDS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ISNI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LCCN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NDL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NKC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NLA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SUDOC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VIAF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沒有登入討論貢獻建立帳號登入 命名空間 條目討論 臺灣正體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閱讀編輯檢視歷史 更多 搜尋 導航 首頁分類索引特色內容新聞動態近期變更隨機條目資助維基百科 說明 說明維基社群方針與指引互助客棧知識問答字詞轉換IRC即時聊天聯絡我們關於維基百科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相關變更上傳檔案特殊頁面靜態連結頁面資訊引用此頁面維基數據項目 列印/匯出 下載為PDF可列印版 其他專案 維基共享資源維基新聞維基語錄維基導遊 其他語言 АԥсшәаАдыгабзэAfrikaansAlemannischአማርኛAragonésÆngliscالعربيةܐܪܡܝܐالدارجةمصرىঅসমীয়াAsturianuАварKotavaAzərbaycancaتۆرکجهБашҡортсаBasaBaliBoarischŽemaitėškaBikolCentralБеларускаяБеларуская(тарашкевіца)БългарскиभोजपुरीBamanankanবাংলাBrezhonegBosanskiБуряадCatalàChavacanodeZamboangaMìng-dĕ̤ng-ngṳ̄НохчийнCebuanoکوردیCorsuQırımtatarcaČeštinaKaszëbscziСловѣньскъ/ⰔⰎⰑⰂⰡⰐⰠⰔⰍⰟЧӑвашлаCymraegDanskDeutschZazakiDolnoserbskiडोटेलीΕλληνικάEnglishEsperantoEspañolEestiEuskaraEstremeñuفارسیSuomiVõroFøroysktFrançaisArpetanNordfriiskFurlanFryskGaeilgeGagauzKriyòlgwiyannenGàidhligGalegoگیلکیAvañe'ẽ𐌲𐌿𐍄𐌹𐍃𐌺GaelgHausa客家語/Hak-kâ-ngîHawaiʻiעבריתहिन्दीFijiHindiHrvatskiHornjoserbsceKreyòlayisyenMagyarՀայերենԱրեւմտահայերէնInterlinguaBahasaIndonesiaInterlingueIlokanoIdoÍslenskaItaliano日本語PatoisLa.lojban.JawaქართულიTaqbaylitKabɩyɛҚазақшаKalaallisutភាសាខ្មែរಕನ್ನಡ한국어ПеремкомиКъарачай-малкъарKurdîКомиKernowekКыргызчаLatinaLadinoLëtzebuergeschЛезгиLinguaFrancaNovaLimburgsLigureLadinLombardLingálaLietuviųLatviešuमैथिलीBasaBanyumasanМокшеньMalagasyОлыкмарийMāoriМакедонскиമലയാളംМонголमराठीBahasaMelayuMaltiMirandésမြန်မာဘာသာЭрзяньمازِرونیNapulitanoPlattdüütschNedersaksiesनेपालीनेपालभाषाNederlandsNorsknynorskNorskbokmålNovialNouormandChi-ChewaOccitanLivvinkarjalaИронਪੰਜਾਬੀPapiamentuPicardDeitschPolskiPiemontèisپنجابیΠοντιακάپښتوPortuguêsRunaSimiRumantschRomaničhibRomânăArmãneashtiTarandíneРусскийРусиньскыйIkinyarwandaСахатылаSarduSicilianuScotsسنڌيDavvisámegiellaSrpskohrvatski/српскохрватскиၽႃႇသႃႇတႆးසිංහලSimpleEnglishSlovenčinaSlovenščinaGaganaSamoaAnarâškielâSoomaaligaShqipСрпски/srpskiSeelterskSundaSvenskaKiswahiliŚlůnskiதமிழ்తెలుగుTetunТоҷикӣไทยTagalogTürkçeXitsongaТатарча/tatarçaУдмуртئۇيغۇرچە/UyghurcheУкраїнськаاردوOʻzbekcha/ўзбекчаVènetoVepsänkel’TiếngViệtWest-VlamsVolapükWalonWinaray吴语მარგალურიייִדישYorùbáZeêuws文言Bân-lâm-gú粵語 編輯連結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