蝗蟲-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蝗蟲(Acridomorpha),是蝗科,直翅目昆蟲。
全世界有超過10,000種。
分佈於全世界的熱帶、溫帶的草原和沙漠地區。
在生物學分類上,「蚱蜢」一詞可分指「菱蝗科」和「短 ...
蝗蟲
語言
監視
編輯
本條目存在以下問題,請協助改善本條目或在討論頁針對議題發表看法。
此條目需要精通或熟悉昆蟲學的編者參與及協助編輯。
(2020年2月17日)請邀請適合的人士改善本條目。
更多的細節與詳情請參見討論頁。
另見其他需要昆蟲學專家關注的頁面。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20年2月17日)請協助補充多方面可靠來源以改善這篇條目,無法查證的內容可能會因為異議提出而移除。
致使用者:請搜尋一下條目的標題(來源搜尋:"蝗蟲"—網頁、新聞、書籍、學術、圖像),以檢查網路上是否存在該主題的更多可靠來源(判定指引)。
此條目介紹的是生物。
關於同名武器,請見「蝗蟲坦克」和「蝗蟲10自走炮」。
關於在地人對外來人、外國人的蔑稱,請見「蝗蟲論」。
蝗蟲(Acridomorpha),是蝗科,直翅目昆蟲。
全世界有超過10,000種。
分佈於全世界的熱帶、溫帶的草原和沙漠地區。
在生物學分類上,「蚱蜢」一詞可分指「菱蝗科」和「短角蝗科」的蝗蟲;「菱蝗科」又稱之為「蚱科」,而「短角蝗科」則又稱之為「蜢科」。
蝗蟲的起源,以及其某些種(有些可以長達十五公分)的滅絕,至今仍不明瞭。
[1]蝗蟲
小翅稻蝗(Oxyayezoensis)
科學分類
界:
動物界Animalia
門:
節肢動物門Arthropoda
綱:
昆蟲綱Insecta
目:
直翅目Orthoptera
亞目:
錐尾亞目Caelifera
科
蝗總科Acridoidea
蝗科Acrididae
網翅蝗科Arcypteridae
斑腿蝗科Catantopidae
Charilaidae
瘤錐蝗科Chrotogonidae
沙蝗科Lathiceridae
小蝻蝗科Lentulidae
癩蝗科Pamphagidae
牛蝗科Pneumoridae
枝蝗科Proscopiidae
錐頭蝗科Pyrgomorphidae
短角蝗總科(蜢科)Eumastacoidea
短角蝗科(蜢科)Eumastacidae
菱蝗總科(蚱科)Tetrigoidea
股溝蚱科Batrachididae
菱蝗科(蚱科)Tetrigidae
蚤螻總科Tridactyloidea
短足螻科Cylindrachetidae
Rhipipterygidae
蚤螻科Tridactylidae
目次
1特徵
2與螽斯的不同
3生活史
4蝗害
4.1預警及狙擊
5人類文化中的蝗蟲
5.1形象
5.2中國古代的記載
6圖集
7參見
8參考文獻
9延伸閱讀
特徵編輯
蝗蟲的後腿較為發達,用後腿可以跳比身體長數十倍的距離。
蝗蟲為不完全變態昆蟲,稚蟲和成蟲相似,只有翅膀有無的分別。
後翅為半透明。
一些種類的蝗蟲翅膀退化變小,一些種類如菱蝗已喪失飛行能力。
體色有綠色和褐色,與種類無關;是生活環境的保護色。
蝗蟲口大、下巴發達,以植物葉片為食,蝗蟲喜食蘆葦、稗、白茅、垂盆草及蒿類植物,蝦須草和海蓬子。
一些蝗蟲種類是雜食性,也吃昆蟲屍體,甚至連同類的屍體都吃[2]。
一些種類的雄蟲會發出聲音吸引雌蟲,但是是以磨擦翅膀和後腿發出聲音,與蟋蟀用前翅的發音器官發音結構不同。
與螽斯的不同編輯
蝗蟲的俗稱基本上有蚱蜢、短角蚱蜢、草蜢、螞蚱等數種,與螽斯長相相近。
因此在不同地區,坊間流傳不同辯別兩者的方法,例如「把蝗蟲稱為蚱蜢,把螽斯稱為草蜢」、「把蝗蟲稱為短角蚱蜢,把螽斯稱為長角蚱蜢」、「把散居的蝗蟲稱為蚱蜢或草蜢,把群居的蝗蟲才稱為蝗蟲或飛蝗」等等。
蝗蟲身體較細長,觸角短。
蝗蟲的耳朵不在前足,在胸部和腹部之間。
蝗蟲的雌蟲的尾部有產卵管,不過不太突出。
蝗蟲大部分的種類,雌蟲的身體比雄蟲大。
生活史編輯
蝗蟲是不完全變態的昆蟲(卵、若蟲、成蟲)。
卵產於土中,若蟲和成蟲在地上生活。
交尾結束後,雌蟲的腹部可伸長約兩倍,向土中產卵。
卵被雌蟲分泌的泡沫狀物包起來,保護蛋不受季節的變化和乾燥的危害;通常去年暖冬或寒冬不夠長久,第二年蝗災即頗嚴重。
蝗蟲喜旱怕雨,一旦天雨,翅膀沾濕不能覓食,往往會餓死[3]。
剛孵化的幼蟲仍包裹著薄皮,從土中出來後,開始在地面進行最初的蛻皮。
幼蟲沒有翅膀。
隨著重覆蛻皮,蛻皮共約五次,身體會逐漸變大,翅膀也會越來越明顯。
進行最後的蛻皮後,成蟲的翅膀伸長,雌蟲的產卵管形成。
交配時,雄蟲會跳到雌蟲背上進行交尾。
蝗蟲的天敵是鳥類以及蛙類[4]。
蝗害編輯
蝗害(馬達加斯加)蝗災往往和嚴重旱災相伴而生。
大陸沙漠地帶分佈的蝗蟲,有時候大量發生,形成大集團,使其路過的農作物受到毀滅性的傷害;而且一旦食物耗盡,在蝗蟲的集團內也會發生同類相殘的情況。
不過,近年來農藥大量的使用使得蝗害的發生頻率降低了。
群居蝗蟲在高密度環境中顏色會變深,並表現CYP305M2以合成苯乙腈以對鳥類產生警戒作用。
有實驗表明,散居蝗蟲的60%被大山雀吃掉,而群居蝗蟲只被大山雀吃掉20%。
中國曾用二萬鴨去控制新疆蝗災,但只限蝗蟲未起飛前;一旦蝗蟲群飛則無用。
最後中國要靠農藥控制蝗災。
預警及狙擊編輯
在中國,治蝗滅鼠指揮部的治蝗專家組負責將蝗害減至最小。
為建立相應的監測防治機制,須留意適合飛蝗滋生的環境(比如灘塗的大面積增加),預測飛行能力強的蝗蟲何時進入成蟲期,以及預測受波及的地區。
滅蝗手段有:使用滅蝗機械、飛機,人工化學方法,或者修築禽鳥巢穴蓄養滅蝗禽鳥(新疆治蝗專家[5]在2009年首次把粉紅椋鳥及家禽如牧雞、牧鴨等喜食蝗蟲的禽鳥作為滅蝗主力[6])等。
人類文化中的蝗蟲編輯
形象編輯
「蝗蟲」在上海、香港等地,被用作稱呼外來的低質素人口。
(參見:蝗蟲論)
蝗害對自然環境具侵略性,發生其間難以控制。
有蝗害出現的環境在之後都會顯得一片狼藉,予人侵略、攻擊性的印象。
因此在不同文化上均有蝗蟲與天災、死亡等連結,如聖經《出埃及記》裡神以蝗災打擊埃及;《啟示錄》中以蝗蟲比喻魔鬼[7];香港電影《驅魔人》中,蝗蟲襲擊人的情節。
蝗蟲也被用以命名部分的軍事武器,像例如在二戰時期,德國曾有蝗蟲10自走砲,而美國和英國也曾有M22蝗蟲式輕型坦克。
中國古代的記載編輯
中國古代對蝗蟲認知不多,故有「蝗神」的說法,又有「蝗魚(蝦)互化」之說,如:宋代陸佃的《埤雅》:「或曰蝗即魚卵所化」,潘自牧的《記纂淵海》:「有蝗化為魚蝦」。
李昉《太平御覽》〈蝦門〉記載:「蝗蟲飛入海,化爲魚蝦。
」。
李蘇《見物》記載:「旱涸則魚、蝦子化蝗,故多魚兆豐年。
」。
自宋朝以後,對蝗災有了較科學化的認知,並總結一些滅蝗的方法,如:鳴金驅趕法、捕擊法、火燒法、溝坎深埋法、掘種法、以及趁清晨蝗翅露濕難飛用器具抄掠法等。
明末徐光啟撰有《除蝗疏》,疏中根據歷史上從春秋至元朝記載的一百一十一次蝗災分析,得到蝗災「最盛於夏秋之間,與百穀長養成熟之時正相值,故為害最廣」的結論。
王鼎鈞在回憶錄提到抗戰期間仍不時有蝗災,最大蝗蟲稱為蟲王,據說體型大如雞,當時滅蝗的方式仍是千年來相沿的捕擊法、火燒法。
[8]中國古史有「蝗一夕抱草而死」的記載,如《舊五代史·五行志》載,乾祐二年(949年),蝗蟲蔓延到宋州(今河南商丘),「蝗一夕抱草而死」。
民國《高淳縣誌》卷十二:「同治四年十月,農工將畢,有飛蝗東來,墜落水成鄉地方,來春蝗生遍野,不俟扑打,盡抱草而死。
」
「蝗一夕抱草而死」的記載殊為可議,有人認為只是官員為粉飾太平[來源請求],但也有人認為當地植物有殺蝗效果,如周懷宇《隋唐五代淮河流域蝗災考察》一文說:「在淮河流域的植物類中,也有殺蝗的草本植物……」,「宋州發現當地生長殺蝗的草本植物……」,也有人認為蝗蟲的蝻及成蟲也可發生疾病,由真菌感染,最後爬到草尖端,前、中足抱草而死,一般稱此現象為「抱草瘟」,或吊死瘟(蝗霉病)。
圖集編輯
沙漠蝗
一種蝗蟲的若蟲Schistoceraamericana
草蜢的一種♀Abisaresviridipennis
參見編輯
維基共享資源中相關的多媒體資源:蝗蟲蝗蟲霉
中國蝗災史參考文獻編輯
^EncartaReferenceLibraryPremium2005DVD.Article-RockyMountainLocust.(英語)
^暖冬乾旱美國西部蝗災肆虐.[2008-01-23].(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4).
^同治《六安州志》卷五十五:「康熙十九年春三月,蝗蝻漸生,至夏大盛,忽降霖雨,數日間,皆抱枝死,無遺類,二麥倍收。
」;光緒《溧水縣誌》卷一:「咸豐七年春,有蝗,四月蝝生,如蟻,得雨而死。
」;同治《續蕭縣誌》卷十八:「同治七年五月,里智四鄉蝻子生,撲之經旬,已而蝗飛遍野,忽一夜,盡懸抱蘆葦禾稼上以死。
按霧氣露皆足以殺蝗。
」
^光緒二十五年《宿州志》卷三十六:「道光四年旱蝗,官民協捕,且焚且瘞,尋有群鴉及蝦蟆爭食之,殆盡,禾苗獲全。
」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治蝗滅鼠指揮部辦公室.[2009-04-22].(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4-28).
^新疆人鳥齊上防境外蝗蟲突襲(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大公網2009年4月22日訊。
^蝗災屢見不鮮蝗蟲是魔鬼化身?.[2011-09-22].(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4).
^王鼎鈞:《怒目少年》,112頁
延伸閱讀編輯
[編]
維基新聞中的相關報導:聯合國要求撥款設立蝗蟲預警系統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蝗蟲&oldid=72077686」
延伸文章資訊
- 1昆蟲- 蝗蟲的一生 - 隨意窩
蝗蟲的一生交尾後的雌蝗蟲把產卵管插入10cm 深的土中,再產下約50粒的卵。 產卵時,雌蟲會分泌白色的物質形成圓筒形栓狀物,然後再把卵粒產下。 這是已發育19天的卵; ...
- 2蝗蟲
蝗蟲 科別: 直翅目(Orthoptera) 蝗亞科(Acridodea) 圖例:蝗蟲又名「蚱蜢」本省稱「草 ... 蝗蟲的一生. 交尾後的雌蝗蟲把產卵管插入10cm 深的土中,再產下約50粒的卵。
- 3蝗蟲的一生 - 工商筆記本
蝗蟲的一生交尾後的雌蝗蟲把產卵管插入10cm 深的土中,再產下約50粒的卵。 產卵時,雌蟲會分泌白色的物質形成圓筒形栓狀物,然後再把卵粒產下。 這是已發育19 ...
- 4認識蝗蟲Life cycle of Grasshopper 蝗蟲/蚱蜢的一生 - YouTube
認識蝗蟲Life cycle of Grasshopper 蝗蟲/蚱蜢的一生. 9 videos 10,164 views Last updated on Apr 1, 2021. Show m...
- 5蝗蟲的一生@ 昆蟲 | 健康跟著走
蚱蜢是相對 ...,蚱蜢的一生經歷了受精卵、若蟲、成蟲三個發育時期,由於沒有經過蛹期,也就是所謂的「不完全變態」. 每年夏、秋為繁殖季節,雄蚱蜢是利用眼睛尋找伴侶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