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前行的紀念——《海峽評論》三十年座談會在台舉行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海峽評論》由被譽為“台灣統派的一面旗幟”的王曉波於1991年1月創刊,30年來秉持“繼承台灣同胞愛國主義傳統,發展中華民族和平統一理論”的精神主旨,在 ... 首頁 黨政 黨網·時政 人事 反腐 理論 黨史 黨建 要聞 經濟·科技 社會·法治 文旅·體育 健康·生活 國際 軍事 港澳 台灣 教育 房產 科普 觀點 人民網評 三評 人民財評 人民來論 人民訪談 互動 領導留言板 黨建雲 強國論壇 維權 可視化 視頻 圖片 圖解 地方 京 津 冀 晉 蒙 遼 吉 黑 滬 蘇 浙 皖 閩 贛 魯 豫 鄂 湘 粵 桂 瓊 渝 川 黔 滇 藏 陝 甘 青 寧 新 鵬 雄安 舉報專區多語言 | 合作網站 毛主席紀念堂 周恩來紀念網 鄧小平紀念網 人大新聞網 工會新聞網 中國僑聯 學習強國 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 中組部12380舉報網 全國哲學社科工作辦 中國統一戰線新聞網 旗幟網 國家保密局 人事考試網 科普中國 知識產權 中國城市網 中國國家人文地理 登錄 退出 人民網+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領導留言板 強國論壇 人民視頻 人民智雲 人民日報報系 人民日報 人民日報海外版 中國汽車報 中國能源報 健康時報 証券時報 國際金融報網 諷刺與幽默 中國城市報 新聞戰線 人民論壇 環球人物 中國經濟周刊 民生周刊 國家人文歷史 人民周刊 旗下網站 國家重點實驗室 環球網 海外網 人民圖片 人民視覺 人民網研究院 人民網>>台灣頻道 為了前行的紀念——《海峽評論》三十年座談會在台舉行 2021年01月05日08:52|來源:新華網 小字號 原標題:為了前行的紀念——《海峽評論》三十年座談會在台舉行   新華社台北1月3日電(記者吳濟海、傅雙琪)“海峽評論三十年:台海形勢與和平統一”座談會3日在台北舉行。

近百名與會者緬懷為《海峽評論》付出心力的前輩,期待《海峽評論》等平台繼續為國家統一和民族復興鼓與呼,勇往直前。

  《海峽評論》由被譽為“台灣統派的一面旗幟”的王曉波於1991年1月創刊,30年來秉持“繼承台灣同胞愛國主義傳統,發展中華民族和平統一理論”的精神主旨,在台灣為中華民族和平統一和偉大復興聚合同志、勠力前行。

《海峽評論》編委會表示,今后仍將牢記職志,貫徹初心,盡能竭力,勇往直前。

  《海峽評論》前社長黃溪南致辭時表示,《海峽評論》創辦人王曉波教授雖然已經去世,但我們要秉持他的精神繼續把《海峽評論》辦下去,奮勇前進。

  新任《海峽評論》總編輯楊開煌表示,希望有志於民族復興、國家統一的朋友,繼續以《海峽評論》為平台,為兩岸和平統一來呼吁和獻策。

  與會專家學者從政治、經貿、文化等多個方面,圍繞當前台海形勢和國家統一等主題做了發言和交流。

  台灣大學政治學系名譽教授張麟征作了主題發言。

她表示,2020年民進黨緊跟美國腳步,對大陸極盡抹黑﹔美國對台軍售多次,雙方提升所謂“交流層次”,這些對大陸來說是非常嚴重的挑舋,給台海帶來風險。

張麟征表示,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中,台灣問題的解決是必須邁過的坎。

  台灣政治大學兩岸政經研究中心主任魏艾指出,由於民進黨當局不承認“九二共識”並不斷推出“去中國化”主張和政策,使得兩岸關系陷入僵局。

他認為,推進兩岸經濟合作制度化,打造兩岸共同市場的經濟整合,仍是達致和平統一目標的重要途徑。

  國民黨智庫副研究員劉新圓回顧了台灣中學歷史課程的變遷,她表示,目前台灣的中學歷史教育存在三個隱憂和危機。

一是文化認同危機,二是台灣學子的歷史知識會弱化,三是埋下兩岸對立與沖突的因子。

她說,中華文化是台灣的根,要挽救文化失根的危機,根本的解決之道就是修改課綱,並且增加歷史課的分量。

  座談會由海峽學術出版社主辦,銘傳大學兩岸研究中心協辦。

(責編:劉潔妍、楊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客戶端下載 人民日報 人民網+ 手機人民網 領導留言板 人民視頻 人民智雲 人民智作 熱門排行 1“在民族復興的進程中,台胞定然不會缺席”2台灣新增和校正共確診457例本土病例 …3“讓更多大陸同胞看到我們”——海交會上…4台灣4月銷往大陸訂單同比增長逾4成5台灣20日新增286例本土病例6台灣私校師生很苦惱7民進黨玩“苦情戲碼”闖世衛——打錯算盤…8台灣24日新增和校正共確診590例本土…9民進黨當局政治防疫釀大禍10國台辦:台灣地區有近半民眾願意接種合格… 人民日報社概況 | 關於人民網 | 報社招聘 | 招聘英才 | 廣告服務 | 合作加盟 | 供稿服務 | 數據服務 | 網站聲明 | 網站律師 | 信息保護 | 聯系我們 服務郵箱:[email protected]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5363263    舉報郵箱:[email protected]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証10120170001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証B1-20060139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証(廣媒)字第172號  |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資格証書(京)-非經營性-2016-0098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証0104065 |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証京網文[2020]5494-1075號 |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証(京)字121號 | 京ICP証000006號 | 京公網安備11000002000008號 人民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1997-2021bywww.people.com.cn.allrightsreserved 評論 分享 關注 微信微博快手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 返回頂部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