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派-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左翼,又稱左派,主要是指支持平等原則和平等主義的政治意識形態。
左翼的支持者多认为社会存在不合理的不公平,且这类现象需要被减少或消除。
左翼通常与右派捍衛階級和 ...
左派
政治意識形態
語言
監視
編輯
此條目可參照英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來擴充。
(2021年4月19日)若您熟悉來源語言和主題,請協助參考外語維基百科擴充條目。
請勿直接提交機械翻譯,也不要翻譯不可靠、低品質內容。
依版權協議,譯文需在編輯摘要註明來源,或於討論頁頂部標記{{Translatedpage}}標籤。
此條目介紹的是政治派系。
關於足球員的位置,請見「翼鋒」。
左派,又稱左翼,主要是指支持平等原則和平等主義的政治意識形態[1][2][3][4]。
左派的支持者多認為社會存在不合理的不公平,且這類現象需要被減少或消除[1]。
左派通常與右派捍衛階級和傳統價值相對。
左派亦指進步主義,甚至是革命,與反動和保守勢力持相反政治取向。
凡爾賽宮召開的1789年法國三級會議
1912年勞倫斯紡織廠罷工(英語:Lawrencetextilestrike)中的工會示威者
「左派」這一名詞來自法國大革命時期,在當時的法國國民議會中坐在左側,反對當時法國的君主制,支持共和制、反教權和支持世俗主義的派別便稱為左派[5],而議會右側是保王黨議員,代表保王派、天主教會、貴族及後期包含資產階級的政治力量。
在早期資本主義國家,會稱反資本主義的激進社會主義政黨是左派。
在二十世紀初的俄國共產主義革命時代,反對及要推翻俄國沙皇皇室的共產主義革命政黨,又被稱為「左派」。
美國在1930年代小羅斯福新政後,支持政府干預市場經濟的被稱為「自由派」,而支持自由市場經濟的被稱為「保守派」,之後在美國「自由派」和「左派」變成同義詞,相對的是「保守派」和「右派」。
目次
1起源
2詞意
3歷史流派及定義
3.1經濟觀
3.2國家認同
3.3反全球化
3.4組織機構
3.5女性主義
3.6環保問題
3.7社會進步主義
3.8第三世界主義
3.9後現代主義
4各國及地區
4.1澳大利亞
4.2加拿大
4.3中華民國
4.4香港
4.5中華人民共和國
4.6法國
4.7德國
4.8韓國
4.9英國
4.10美國
5標誌
6參見
7參考文獻
7.1引用
7.2來源
8外部連結
起源編輯
參見:左派和右派
「左派」這個政治名詞,最初來自於法國大革命時期。
當時代表法國廣大第三階級的激進山嶽派和雅各賓黨成員,通常都坐在主席的左側,這是自1789年三級會議開始的習慣。
溫和的斐揚派通常坐在右側。
這之後成為法國國民議會的傳統,議員根據其政治傾向而分坐左右兩側。
在19世紀,法國左右派分別為共和制和君主制的支持者。
[5]而一些歐洲國家,在馬克思主義被視為左派之前,左派是指古典自由主義者這些激進的改革派。
十九世紀中葉開始,「左派」被用來指社會主義與共產主義等改革派。
1848年,馬克思和恩格斯發表《共產黨宣言》,斷言無產階級革命將會推翻資產階級社會,並廢除私有財產制創造一個無階級和無國家共產主義社會。
國際工人聯合會(1864-1876),有時也稱作第一國際,結合各國左派團體和工會組織。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第二國際因內部對戰爭的立場相左而分裂。
像是俄國布爾什維克的列寧、德國的羅莎·盧森堡等人,認為他們本身與其他勞工團體相比更為左傾(齊美爾瓦爾德左派)。
在這場衝突之後,左派運動分裂為社會主義(包含民主社會主義跟社會民主主義還有進步主義)和共產主義,前者被視為中間偏左,後者被視為極左派。
1960年代,在中蘇交惡和1968年法國五月風暴、美國反越戰民權運動等的大規模社會抗議活動等政治動盪下,「新左派」思想家更加批判列寧主義或史達林主義的論述(被稱為「舊左派」)。
在丹麥和挪威兩國,兩國的自由黨創黨時被稱為「左派」,但實際上為中間偏右的保守自由主義政黨。
詞意編輯
主條目:左派和右派
左派一般並沒有準確的定義,因為這詞的使用往往是根基於輿論上。
對於這兩詞的區分也有許多不同的看法。
進步:主張積極改革,主張把舊的意識形態和制度革除,從而建立新的意識形態和制度。
激進者會被稱為左派;「右派」主張保守,主張穩妥、秩序、漸進、緩慢的改革方式,部分甚至是退步的改革,例如汶萊的反同法律,強調維護舊有傳統,保守黨會被稱為右派。
但這一區分在討論左派右派的光譜時很少獲得重視。
公平:強調程序的公平,自由市場便是例子之一。
自由意志主義學者羅伯特·諾齊克便是強調區分「歷史過程」和「最後結果」兩者的20世紀知名理論家之一[6]。
但另一方面,現代自由主義的支持者如約翰·羅爾斯則主張左派的政策也是使用以過程為根基的推論[7],而一些新保守主義者傾向使用軍事手段建立民主政權才是屬於最後結果。
維護社會弱勢族群權益:在20世紀的美國黑人維權運動中,左派較反對種族主義。
在台灣的左派政黨也較支持原住民權益、女權。
反對自由市場造成的不均等:通常,政治上的爭論都是聚焦於政府究竟應該(干涉主義)或不應該(自由放任)介入經濟以救濟貧窮的問題上。
諾蘭曲線將這個差異作為左派和右派兩大差異的軸線之一。
不過,政府的干涉並不一定就代表重新分配財富或平等主義的政策:一些形式的干涉是為了滿足某些財團公司的利益,例如社團主義的政策。
所以左派往往支持對於少數民族、中下層民眾等弱勢群體進行援助、保護,而右派偏好順其自然、自由競爭,即使其結果是造成主導種族、階層對政治和經濟的掌控。
平等:提出這種區隔的是哲學家諾貝托·波比歐(英語:NorbertoBobbio)和丹妮爾·艾倫(英語:DanielleAllen)。
波比歐主張唯一準確的左右派差異是有關人們對平等理念的態度,因為左派會保護或促進平等,而右派則會維持或增加不平等。
左派和右派也同樣都宣稱同時追求平等和自由兩者,然而他們對這兩詞卻又有不同的解釋方式。
在西方國家也可被稱為自由派和保守派的區別。
倫理自由:左派通常支持性解放、性別平等、開放式關係、同性婚姻、墮胎等,對宗教、禮教等傳統文化中的倫理保守通常持批判態度。
世俗主義:這種差異在美國、拉丁美洲和歐洲的天主教國家特別明顯(這些地方存在反教權主義,強調世俗主義及政教分離,代表左派的區域),有時候也包含中東國家,如土耳其。
法律支配文化:這個公式是由美國的參議員丹尼爾·派屈克·莫伊尼漢提出才為人所知的,但最早則是由埃德蒙·伯克所構想的。
支持跨國家團體為左:一些左派團體可能支持跨國家團體組織如聯合國,世衛等,通過國際合作參與達到經濟及社會平等。
右派視他們自己國家的主權並反對其變動。
在歐洲,支持歐盟及歐洲聯邦主義者通常來自左派,而支持國家主權至上及民族主義者則來自右派。
國際主義和世界主義:一般而言左派大多認為反殖民時期的民族主義具有某種積極性,但現代民族主義阻礙了社會進步,因而主張某種世界性的聯合,如無產階級國際主義主張全世界無產階級的聯合,最終達成無國界的社會主義。
但值得注意的是,經濟民族主義或貿易保護主義在左右兩派都可以發現,左派的保護主義是以確保國內的工作機會,同時避免外國勞工遭受非人待遇,要求完善勞工待遇後再放寬外國勞動者,而非以排外為目標。
而右派的保護主義則是為了保護本國的公司和經濟,反對多元,反對輸入外勞及反增加移民。
認為人性和社會為可變性:這是先天與後天之間的爭論例子之一,左派一般持社會建構主義立場,而右派一般持本質主義立場。
最先以此定義左右派的是美國經濟學家托馬斯·索維爾[8]。
社會主義:這是近代最廣為所知的分法,多數媒體中提到左右派時也多半是指此種分法。
這裡的「社會主義」泛指高稅收、高福利、高政府干預調控的政治體制,即社會民主主義,包括但不限於共產主義主張的無產階級專政。
爭議定義:
大政府:政府的大小在這裡可以視為是政策和立場的差異,干涉自由市場便是例子之一,但事實上左派的干預主義側重於經濟層面,且大政府並非等同於威權主義。
此外,部分左派在政治方面亦並無大政府現象,如無政府共產主義等。
集體主義:1960年代的左派的反文化浪潮便是以強調個人自由為特色,認為即使是集體主義也應確保個體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而在宗教/現世的衝突上,左派的世俗主義者往往更傾向於強調個人自由和宗教自由超越集體的信仰價值,其中像是自由意志社會主義、社會自由主義、無政府主義等等左派思想都與集體主義相對,反而像是右派,如法西斯主義、國家資本主義、納粹主義、國家主義反而更強調民族、國家、社會的集體。
此定義疑似是右派對於左派的攻擊。
左派與右派都是相對而言,在不同背景下兩者主張的具體內容不會相同,不能以靜態的「主義」或「階級」劃分。
兩詞是相當廣泛的形容用詞,用以作為一種廣泛的辯證法解釋方式,可以用作形容或區分一種政治立場、一種政治意識形態、或是一個政治黨派。
除非是將其套用至多維的政治光譜上,否則這兩詞通常是用以描述兩種完全相對的立場。
「左派」、「右派」、「中間派」在世界各國家或地區的政治情勢中的定義不相同。
歷史流派及定義編輯
在傳統印象中,「左派」通常是指社會自由主義或社會主義。
[9]左派理念的實踐在各國均不同。
[10][11][12][5][13][14][15]在西方歷史印象中,「左派」是指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和社會自由主義。
馬克思主義思想家萊斯澤克·柯拉柯夫斯基定義左派思想為一個烏托邦式與意識形態的抽象名詞。
[16]「中間偏左」是指在某個國家中,接近當地政治主流的政治立場。
在歐洲國家中,則是指包含左派與中間派或右派組成的政治聯盟,中左派政黨跟中右派政黨可以組建聯合政府。
一般印象中,左派經濟取向是支持加強干預市場運作和平均分配財富;右派則支持自由經濟,讓市場自行調節。
左派多指積極社會改革及重視人權;右派多指保守及維護資產階級的建制、法治穩定。
民族主義立場上,左派指傾向國際主義、民族自決、獨立運動、世界大同,但亦有以國族基礎的民族主義等,右派則主張以國家主義、民族為中心。
經濟觀編輯
不是所有左派對於經濟都有一致意見,雖然大部分都支持對經濟採取某些形式的政府或社會干預。
左派的經濟信仰從凱恩斯主義和福利國家,到產業民主與社會市場經濟制度,再到公有化與計劃經濟,可謂相當廣泛。
[17]在工業革命期間,左派人士強力支持工會,並使工會成為左派政黨的重要支持者。
20世紀初,許多左派人士主張政府應對經濟進行強有力的干預。
.[18]左派繼續批評全球化的剝削本質,例如「血汗工廠」、「向下競爭」和非自願解僱。
而在20世紀的最後25年裡,政府應直接參與經濟的日常運作的這一觀念在中左派(特別是採取第三條道路的社會民主黨人)中的接受度下降了。
其他一些往往相信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
其擁護者有時會將馬克思的經濟學主張與政治哲學分開,認為馬克思研究經濟的方法有其價值,與他所提倡的革命社會主義與無產階級革命無關。
[19][20]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並不完全依賴於馬克思,而是從一系列馬克思主義和非馬克思主義的來源中汲取經驗。
無產階級專政或工人國家是是一些馬克思主義者,特別是列寧主義者用來描述在資本主義與共產主義社會間的臨時性國家。
馬克思將無產階級定義為領薪勞工,相反的,流氓無產階級則是最貧窮,被社會遺棄的人,如乞丐、騙子、表演者、街頭藝人、罪犯和娼妓。
[21]然而農民階級卻造成左派的意見分歧。
在《資本論》中,馬克思幾乎沒有提到這項議題。
[22]相較之下,巴枯寧認為流氓無產階級是一個革命階級,而毛澤東認為中國的無產階級革命應由貧農和工人一同執行,而不完全由都市內的工人主導,這繼承了列寧的工農聯盟思想,而與西方國家相反,西方的共產黨及工會組織是由都市內的工人主導,農民階層多是保守的,是政府及資本家的支持對象。
左派自由意志主義者、自由意志社會主義者與左派無政府主義者主張由工會、工人委員會、基層政權和公社所運作的分權經濟,反對國家和私人對經濟的控制,傾向於社會所有權和地方控制,在這種情況下,一個由分散的地區組成的國家被聯合起來,形成一個聯邦。
全球正義運動,也被稱為反全球化運動和改變全球化運動,抗議企業經濟全球化,因為它對窮人、工人、小商業和自然環境造成了負面影響[23][24][25]。
國家認同編輯
國族與民族主義已成為左派爭論的重要議題。
有關無產階級國際主義的馬克思社會階級理論主張,工人階級成員應聯合其他國家的工人階級,以獲取相同的階級利益,而不是只專注在本身國家。
無產階級國際主義可用《共產黨宣言》的最後一行做總結:「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
聯盟成員體認到,成員越多意味著談判能力越大。
而在國際層次上,左派認為工人階級需更進一步的合作以獲得更大的權力。
無產階級國際主義認為其本身能嚇阻戰爭,因為有著相同利益的人民不太會彼此對抗,而是專注在對抗統治階級。
根據馬克思理論,無產階級國際主義與資產階級民族主義是相反的思想。
左派運動因此常採取反帝國主義立場。
另一方面,左派民族主義定主要是反對國家間自由貿易協定促成的經濟整合,所產生的加劇社會不平等。
這觀點有時可視為對超國家組織如歐盟的敵視。
左派民族主義也可指任何強調工人階級對抗其他國家的剝削與壓迫的民族主義。
許多第三世界反殖民運動吸收了左派及社會主義思想。
反全球化編輯
左派一般基於經濟全球化造成的世界分工與剝削以反對全球化,而左派的反對全球化並不代表其支持某種保護主義或本土主義,相反,左派側重於從政治角度強調諸如無產階級國際主義等願景。
全球正義運動,也稱反全球化或另類全球化運動,他們抗議全球貿易協定,認為會對貧窮及環境造成負面影響。
這運動一般被認為有左派色彩,但有些活動與傳統左派並無關聯。
例如右派民粹主義人士派特·布坎南,他反對以國際主義及自由貿易為基礎的全球化。
全球正義運動並未反對任何形式的全球聯合本身,相反地,它支持某些形式的經濟國際主義。
全球正義運動的主要訴求是改革國際機構如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並且建立一個國際社會正義的運動。
他們拒絕任何政黨的領導,確立自己是一個「社會運動性質的運動」。
組織機構編輯
馬克思主義之下的列寧主義,認為無產階級革命必須由無產階級先鋒隊領導。
職業革命家致力於共產事業,並組成共產革命運動的核心。
無產階級專政或工人國家是馬克思主義者用來描述在資本主義和共產主義社會間的一種臨時國家型態。
但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先鋒隊理論受到愈來愈多新左派的質疑,主要是由於這一時期蘇聯的社會帝國主義行為證明了先鋒隊可能無法保證其先進性而腐化。
此後,部分左派重拾工團主義、委員會共產主義甚至無政府主義中設想的組織制度,部分左派提倡去中心化架構和運動,包括野貓罷工或黑群等。
左派國際組織包含許多過去與現存組織,如第一國際、第二國際、第三國際、第四國際、社會黨國際、共產黨和工人黨國際會議、國際共產主義研討會、世界社會主義運動、革命國際主義運動和馬列主義政黨和組織國際會議(團結和鬥爭)等。
女性主義編輯
許多女性主義者被認為是激進左派。
[26]女權主義先驅如瑪莉·吳爾史東克拉芙特受到激進派思想家湯瑪斯·潘恩等人的影響。
許多知名左派人士也是女權主義者,如:馬克思主義者克拉拉·蔡特金和亞歷山德拉·科倫泰、基督教社會主義者海倫·凱勒、無政府主義者愛瑪·戈爾德曼和社會主義者安妮·貝贊特。
[27][28]1960年代民權運動以來,婦女解放運動與新左派和其他新社會運動關係密切,挑戰舊左派的正統。
部份激進女權團體、自由派女性主義者與社會自由主義者緊密連結,屬於美國主流政治中的左派(如全國婦女組織及民主黨內的進步派),主張性別平等、安全套及避孕藥的避孕權,以及婦女擁有選擇墮胎的身體自我主權利。
激進女性主義(如瑪麗·戴莉)不易放入左右光譜中,與深層生態學較有關聯。
雖然新左派和女性主義有密切的關係,但由於左派的派別眾多,不同派別對女性主義有不同的態度。
如「男尊左派」(brocialist)是一類在性別議題上存在大男子主義或持消極立場的左派,他們一般否認父權制是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29],或認為通過建設社會主義或無政府主義消除等級制度將一勞永逸地解決性別議題,因此無需對現狀做出特別的努力[30]。
這類觀點受到其他左派的廣泛批評,認為男尊左派持有的「性別問題本質上是次要的,有更大的鬥爭來定義我們今天的政治」此類想法是在缺乏有效路徑從而為擱置矛盾而開出的空頭支票[31]。
環保問題編輯
參見:生態社會主義、綠色無政府主義和綠色政治
在生態主義或稱環保主義的議題上最重要的左派倡導者之一是托馬斯·潘恩,他是左派和右派成為政治術語以來最早描述「人類對世界的集體所有權」的人之一,他在《土地正義》一書中談到了這一點[32]。
因此,大多數關於環保主義的左派思想和文獻都源於這種所有權的責任,上述合作所有權的形式意味著人類必須照顧好地球。
儘管對生態主義的內涵有不同的看法,但這一原則在後來的許多的左派思想和文獻中都有所體現。
從卡爾·馬克思到威廉·莫里斯等早期社會主義哲學家都可以說對環境問題有所關注。
[33][34][35][36]按照馬克思的說法,「即使是整個社會、整個國家,或者所有同時存在的社會合在一起,他們也不是地球的主人。
他們只是(地球財富)的持有人和受益者,且必須將(這一財富)以一種更好的狀態傳給後代。
」[33][37]。
俄國革命後,亞歷山大·亞歷山德羅維奇·波格丹諾夫等環境科學家在蘇聯統治的頭十年努力將環保主義納入布爾什維主義,並「將生產與自然規律和限制相結合」,直到史達林攻擊生態學家和生態科學,清洗環保主義者,並默許特羅菲姆·鄧尼索維奇·李森科推行偽科學。
同樣,出於歷史因素,毛澤東也拒絕環保主義,他認為根據歷史唯物主義的規律,一切自然資源都必須為革命服務[38]。
社會進步主義編輯
社會進步主義是左派的特色之一,尤其是美國,過去的美國社會進步主義者多數支持廢除奴隸制度、支持女性投票權、公民權和多元文化政策,在20世紀初期一直是共和黨內的進步派的代表,直至1930年代後進步派再轉為以民主黨為主流。
現時西方社會進步主義的立場主張性別平等、反種族歧視、廢除死刑、LGBT權利、同性婚姻合法化、生育控制、胎兒幹細胞研究、女性擁有墮胎的選擇權和身體自主權。
公共教育是社會進步主義者非常有興趣的主題,他們支持高水準的科學與數學教育,廣泛的性教育和高中學生能取得保險套。
成熟的社會進步主義者傾向世俗主義,相信宗教充滿許多過時的傳統父權看法,當中的教條亦有打壓個人的思想自由,但亦包括支持進步理念的宗教左派,如基督教左派。
進步主義者不少也持反戰的立場。
第三世界主義編輯
第三世界主義是左派政治中的一種思想,將已發展、典型自由主義國家,與發展中、或稱第三世界國家的分離視為首要的政治目的。
第三世界主義支持第三世界國家,或對抗西方國家及其代理人的民族解放運動(特別是在第三世界)。
其政治思想經常將當代的資本主義視為帶有帝國主義的特徵。
因此,第三世界主義者認為,要抵制資本主義,主要必須對抗先進資本主義國家的掠奪。
第三世界主義運動的重要人物有弗朗茨·法農、艾哈邁德·本·貝拉、安德烈·岡德·法蘭克、薩米爾·阿敏和西蒙·馬利(英語:SimonMalley)。
新左派極力支持第三世界主義,特別是在五月風暴等第一世界的革命運動失敗以後。
有關第三世界主義的新左派團體和運動有《每月評論》和新共產主義運動。
第三世界主義也與泛非洲主義、泛阿拉伯主義、毛澤東思想、非洲社會主義和拉丁美洲社會主義的趨勢緊密結合。
過去巴勒斯坦解放組織、桑地諾民族解放陣線和南非非洲人國民大會等都是較為知名民族解放運動組織,受共產主義影響較大。
一些在開發中國家的左派組織,如墨西哥的薩帕塔民族解放運動、南非的棚戶區居民運動(英語:AbahlalibaseMjondolo)以及印度的納薩爾派,認為西方左派對於其支配國家的群眾運動,常採取種族主義和家長式的態度。
另外還特別批評非政府組織所扮演的腳色,以及歐洲和北美地區的反政府運動,奪取了落後國家群眾運動的主導權。
後現代主義編輯
左派後現代主義否定了如馬克思主義等的普遍解釋性理論,嘲笑那是大敘事。
他們否定傳統的組織模式,如政黨和工會,而專注在批評或解構。
左派後現代主義評論家認為這是一種對國家社會主義經濟失敗(包括歐洲、拉丁美洲和美國),以及對史達林主義政權幻想破滅的反應。
他們認為,文化研究藉由否定獨立真實的存在,擴大了文化的重要性。
[39][40]左派內對後現代主義最有名的批評,是自認為是左派的物理學家艾倫·索卡爾在1996年的一個惡作劇。
他注意到左派內盛行「一種胡鬧且草率的思維…否定了客觀真實(Objectivereality)的存在,或……淡化他們實際的關連……」,用定義與使用錯誤的物理、後現代主義、文學批評和政治理論的名詞,去主張物理事實(特別是萬有引力)不是客觀存在的,而是由心理與政治所架構的,[41]他將索卡事件整理之後出書,名為《知識的騙局》。
[42]《社會文本》在1996年刊登這個論文,而之後索卡隨即公開表示這是一場惡作劇。
雖然有些人認為這是索卡攻擊左派主義,但他非常清楚,這是內部批評:
政治上,我非常生氣,因為這愚蠢的事幾乎(雖然並不是全部)源自於一些自稱左派的人。
我們在這裡見證到了一個深遠的歷史「轉變」(volte-face)。
在最近兩個世紀,左派是認同科學且反對蒙昧主義(Obscurantism)…知識相對主義背叛出這個有價值的遺產,並破壞已經脆弱的進步社會評論的前景。
理論上,「實體的社會建構」不會幫助我們找到有效的愛滋治療法,或是策劃出防止全球暖化的策略。
但如果我們拒絕真實與虛假的想法,那我們也不能反對歷史、社會學、經濟和政治上的錯誤思想。
…至少,我這個小實驗的結果證明了,某些美國左派學者在思維上變的懶散。
[43]
蓋瑞·傑森表示:「社會主義的失敗,無論在經驗上或理論上…讓社會主義者的信仰開始動搖,而後現代主義是他們的回應。
」[44]
各國及地區編輯
澳大利亞編輯
澳大利亞工黨是澳大利亞最大左派政黨,成立時主要有工會背景,現主要獲知識分子和城市中產階級的支持。
1904年在全世界建立首個左派的民選政府,雖然只維持幾個月。
此後工黨在1908-1909年、1910-1913年、1914-1915年、1929-1932年、1941-1949年、1972-1975年、1983-1996年及2007-2013年間執政。
澳大利亞綠黨是第三大政黨。
加拿大編輯
加拿大新民主黨是加拿大的最大左派政黨,但長期是第三大黨地位,惟在多個省份曾有長期的執政地位。
加拿大自由黨是中間偏左的政黨,較新民主黨為右,但較保守黨為左。
中華民國編輯
中國國民黨在孫文領導時期因為聯俄容共所以有部分成員有社會主義的傾向,而在1927年蔣中正掌權和國民革命軍北伐之後則完全成為右派反共保守主義政黨。
隨著抗戰和國民政府遷台,國民黨變成了極右派法西斯政黨,李登輝掌權之後之後,轉型為中間偏右政黨。
目前在台灣,主流中間偏左的政黨為民主進步黨、時代力量、綠黨、社會民主黨等,與中間派的台灣民眾黨[45][46],和中間偏右的中國國民黨、新黨、親民黨等在政治上互別苗頭。
香港編輯
主條目:建制派(香港)和民主派(香港)
在香港,由於傳統和歷史因素,「左派」往往是指中國共產黨及建制派,儘管它們事實上的政治光譜可能處於右派。
香港的建制派民建聯和工聯會被認為和稱作是傳統左派政黨,但依政治光譜劃分,此類建制派並非左派;香港存在左派泛民主派,包括社民連、左派21、香港安提法聯盟等;同時香港也有歷史上從中國大陸轉移而來的托派,但有時被認為是「左膠」的社會主義行動等政治力量。
中華人民共和國編輯
主條目:中國新左派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由於中國共產黨在鄧小平時代後受「不爭論」影響並未在官方宣傳定義中其現行意識形態為左派或右派,民間對中國共產黨的性質認知各有不同,導致對「左派」這一概念的理解和認知各有差異。
中國共產黨自建黨到1978年被認為是一個左派政黨(見左派和右派),但與其他世界各地的共產黨以城市工人階級為基礎不同,共產黨靠農民起家,以農村為根據地,奉行「農村包圍城市」。
在毛澤東領導共產黨時期,右派被其定義為反革命的組織(也是指黨內反毛的派系)。
1978年改革開放後,中國實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轉走市場經濟政策和推行民族主義,其國家政府主導的私有化政策被左派反對者認為本質上已經變成了官僚資本主義和權貴資本主義,鄧小平提出所謂的「目前中國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狀態,生產力尚不發達,尚不能完全實現社會主義甚至共產主義,故應優先發展生產力。
」
1992年後,中國大陸實施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政策,以事實上的國家資本主義方針,積極發展商品經濟,並動用宏觀手段使偏遠地區及貧困地區從中受益。
儘管中國大陸之經濟水準、生活水平得到了快速的提升,但在實際操作中,該政策常受到民間左派人士、毛左以至各界學者對其滋生官僚腐敗及擴大貧富差距的批評。
從經濟本質上而言,改革開放之後至2013年以前中共被左派反對派認為更偏向西方傳統上的偏右保守派政黨(在政治上,右派反對派認為其依舊偏左或極左派),而2013年之後的中共被左派反對派認為是實質性的威權主義、民族主義、資本主義右派政黨。
此外,從中國國民黨分離的國民黨左派留在中國大陸所建立的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國農工民主黨一般也被認為是左派政黨,但不具備執政權,實質上類似於中共的衛星黨。
由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對任何民間政治實踐進行嚴格限制,因此並無成規模和成體系的民間左派反對派團體或政治組織,但存在讀書會性質的學生左派群體(如佳士事件發生前的北大馬會)和傳統毛派工運網絡[47]。
近年來中國大陸網際網路也出現了持類似歐美新左派思想的青年知識分子,同時也出現被右派反對派認為是左派民粹主義、被左派反對派認為是民族保守主義體現的入關學。
法國編輯
法國的主流左派政黨是不屈法國、法國社會黨和法國共產黨。
[48]法國的左派早在法國大革命時已出現,當時為雅各賓俱樂部里的山嶽派和哥德利埃俱樂部。
1871年成立全世界第一個繼革命成立的左派政權巴黎公社,但隨即被保王黨、資產階級和軍方勢力推翻,之後成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此後左派的共和黨派一直主導第三共和的政治,包括通過1905年的政教分離法,把宗教組織移出公共領域。
社會黨曾經是法國最大的中間偏左政黨,1969年結合多個共產黨以外的左派政黨成立。
共產黨則在1970年代後因第五共和成立和兩輪投票制的選舉制式微,由社會黨長期主導左派政治至2017年。
1981-1995年、1997-2002年及2012-2017年在法國執政。
但社會黨在2017年沒落,2022年總統選舉第一輪只收穫1.7%的選票。
現法國最大的左派政黨為不屈法國,由前社會黨成員讓-呂克·梅朗雄於2016年創立。
2017年總統選舉第一輪得票率為19.6%,排名第四。
2022年總統選舉第一輪得票率為21.9%,排名第三。
兩次都以微小差距未進入第二輪。
2022年5月則建立了生態和社會人民新聯盟以整合左派力量,並與多數左派政黨達成一致。
2022年立法選舉後一舉成為國民議會最大的左派政黨。
德國編輯
德國的主流左派政黨是德國社會民主黨,另外兩個左派政黨是主張綠色政治的德國綠黨和主張民主社會主義的德國左派黨。
韓國編輯
在韓國,左派又被稱為自由派(稱謂參照美國的保守派和自由派,但韓美的意識形態及社會環境不太相同,左派在韓國普遍有強烈民族主義及同情北韓的情懷),通常持反美、反日、反帝國主義、支持和平統一思想的朝鮮民族主義,對北韓實行人道經濟援助。
部分左派人士有親北或同情北韓的傾向,經常受到右派指責,但部分的指責有失實及誣陷之嫌。
1997年大韓民國總統選舉,金大中代表「新政治國民會議」首次勝出總統選舉,成為首位左派總統,以及第一位在野黨候選人當選總統。
2000年,金大中成為首位訪問北韓的韓國總統,南北韓並簽署南北共同宣言。
2002年大韓民國總統選舉,盧武鉉代表新千年民主黨當選成為第二位左派總統。
在金大中和盧武鉉的十年自由派執政時期(1998-2008),對北韓實施經濟援助及對話(陽光政策),一改保守派數十年對北韓的敵對政策。
但保守派批評對北韓實施經濟援助只會助長北韓發展核武,而北韓在2006年亦成功核試,但通過六方會談成功緩解衝突;對外自由派則主張與中國大陸及美國維持和平友好關系,但與美國保持距離。
惟總體上,韓美關係在自由派執政期間仍維持平穩發展,韓美軍事同盟得以維持。
韓國政治有相當重地區主義的媒體把此概念混淆成地域感情而說,「左派多存在於全羅南道」。
更準確地說,慶尚道絕大多數支持保守派政黨(保守派一般得票超過七成),全羅道大多支持自由派政黨(自由派一般得票超過八成),而其他地區則存在競爭狀態。
這個地域分野的情況因朴槿惠彈劾案及中間派政黨崛起而改變。
在2017年韓國總統選舉,文在寅代表左派的共同民主黨當選韓國總統,是為第三位左派總統。
文在寅主張陽光政策和改善與北韓的關係,並推動北韓無核化,其主張在之後獲美國總統唐納德·川普的支持。
2018年4月27日,金正恩到訪南韓一側的板門店,是為兩韓元首第三度會面,以及金正恩和文在寅首次會面。
6月13日,共同民主黨在地方選舉中大勝,首度取得絕大部分市道的控制權,更首次取得釜山和慶尚北道。
英國編輯
工黨是英國最大的左派民主社會主義政黨。
當中的強硬左派則是指托尼·本恩、社會主義者運動團隊和勞工左派簡報[49]以及一些托洛斯基主義團體,受到馬克思主義極大的影響,而工黨則主張漸進式的民主社會主義,與歐洲的其他社會主義左派政黨不同,工黨作為社會主義政黨,但成立初期較少受歐洲左派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影響。
1924年,工黨首次在英國執政,在獲當時自由黨的支持下,建立首個左派少數黨政府,但維持僅11個月,之後在1929-1931年組建第二個少數黨政府,其後因大蕭條而下台。
戰時加入保守黨領導的聯合政府。
1945年,工黨在二戰後的首次選舉中取得大勝,擊敗保守黨,建立首個多數黨政府,在1945-1951年間執政。
工黨在執政期間,把英國變成福利國家,並建立國民保健署,自此把健保、郵政等重點產業國有化。
福利國家的模式之後被保守黨接受及吸納,福利國家成為英國的模範。
工黨其後在1964-1976年、1974-1979年再度執政,期間把墮胎和同性戀除罪化。
在1980年代,保守黨在柴契爾夫人領導下向右轉,推行經濟自由化和新自由主義的經濟政策,把不少國家重要產業私有化,受到工黨的強烈反對,工黨繼續堅持社會主義的政治綱領,導致在四次大選中大敗給保守黨。
自1994年托尼·布萊爾執掌工黨以來,工黨曾轉走溫和的中間路線,並以第三條道路作為指導方向,不再以加稅和社會主義綱領作為主要政綱,以吸納中產及商界支持,成功在1997年擊敗保守黨,相隔18年再度取得執政權。
布萊爾推行第三條道路的經濟政策,在不少政策上與之前的保守黨政府無異,除了把最低工資立法。
不過,工黨作為主流的左派政黨,布萊爾同意把部分國家產業市場化和減稅,以及其一面倒親美的外交政策,更在反恐戰爭中全面追隨美國總統喬治·W·布希攻打阿富汗和伊拉克,受到國內包括工黨黨內左派的批評,使他的政策和功過至今備受爭議。
不少左派更把布萊爾視為左派的叛徒。
2015年9月,傑里米·科爾賓執掌工黨後,工黨重新走傳統左派的社會主義路線。
工黨在歐盟問題上取態並非一致,現時親歐派主導工黨,但疑歐派在黨內有一定勢力,惟不像保守黨般受疑歐派主導,疑歐派和親歐派在保守黨處於均衡地位,但疑歐派佔上風。
2020年4月,科爾賓下台後,在凱爾·斯塔莫執掌下工黨重回第三條道路的中間路線。
美國編輯
在美國國內,自由派通常代表美國的左派,以保守派則代表美國的右派。
民主黨是美國最大的自由派政黨,與保守派的共和黨相對。
自1930年代羅斯福新政以來,民主黨主張政府干預市場經濟及國際主義,並把自由主義重新定義,形成今日的自由派。
1960年代非裔美國人民權運動時期,民主黨推行偉大社會及向貧窮宣戰,通過1964年民權法案及平權法案後,積極推動種族及性別平權,政策進一步向左傾。
1973年,羅訴韋德案的州決使美國全國墮胎合法化,民主黨支持維持最高法院的判決,捍衛女性的墮胎權和身體自主權。
與此同時,因應對民權法案及社會對家庭價值改變的反彈,原為民主黨支持基礎及票源的白人藍領工人階級、農民和郊區開始轉向共和黨,而民主黨則主要獲較多非裔、拉美裔、女性、白領、學界、專業界、大城市中產和富裕階級的支持。
1990年代比爾·柯林頓主政後,民主黨以第三條道路作為指導方向,調整經濟政策,成功吸納中產及大企業的支持,不少大企業也由原本支持共和黨轉為支持民主黨,成為民主黨的主要金主。
與此同時,民主黨的左派進步主義勢力正不斷擴展,挑戰黨內的主流自由派建制勢力。
2007年的一個統計顯示,美國學術界中只有9.2%自稱保守派(右派),44%自稱為自由派(左派),46%自稱為溫和派(中間派)[50]。
在政治學、歷史學、社會科學、經濟學的領域裡,民主黨與共和黨的支持比率更達至19:1。
此數字之所以沒有更往左的政治光譜移動,是因為絕大多數的商學與宗教哲學教授都傾向保守,才把此比率平衡掉。
巴拉克·歐巴馬在2009年主政後,其推行的進步主義政策成功把民主黨的支持票源擴張,但同時失去白人藍領工人階級、農民和郊區的支持。
不過,雖然民主黨在美國被保守派稱為「左派政黨」,但事實上根據政治光譜,其社會自由主義基調更傾向於一般意義上的中間派。
美國在真正意義上的泛左派政黨及組織包括有民主黨左派加入的美國民主社會主義者[51]、提倡綠色進步主義的美國綠黨[52]、持傳統馬列主義態度的美國共產黨[53]等。
標誌編輯
各國左派的社會主義政黨、社會民主主義政黨等絕大多數以紅色及粉紅色為主要顏色,如英國工黨、法國社會黨、不屈法國、德國社會民主黨、義大利民主黨、加拿大自由黨、澳洲工黨、日本共產黨等。
社會自由主義傾向的中左派政黨則使用其他顏色,如美國民主黨、韓國共同民主黨、日本立憲民主黨、日本社會民主黨等主要使用藍色。
參見編輯
政治主題
衝突理論
社會主義
極左派
左派民粹主義
左派國際組織列表
紅色恐慌
意識形態
政治光譜
左派和右派
參考文獻編輯
引用編輯
^1.01.1Smith,T.Alexander;Tatalovich,Raymond.CulturesatWar:MoralConflictsinWesternDemocracies.Toronto,Canada:BroadviewPress.2003:30.
^Bobbio,Norberto;Cameron,Allan.LeftandRight:TheSignificanceofaPoliticalDistinction.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97:37.
^Ball,Terence.TheCambridgeHistoryofTwentieth-CenturyPoliticalThoughtReprint.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5:614[2016-11-15].ISBN 9780521563543.(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08).
^Thompson,Willie.TheLeftInHistory:RevolutionandReforminTwentieth-CenturyPolitic.London:PlutoPress.1997.ISBN 978-0745308913.
^5.05.15.2AndrewKnappandVincentWright.TheGovernmentandPoliticsofFrance.Routledge.2006.
^Anarchy,State,andUtopia,NewYork,1974,pp.153-155
^ATheoryofJustice,Cambridge,1971
^Sowell,Thomas.AConflictofVisions:IdeologicalOriginsofPoliticalStrugglesRevised.BasicBooks.2007[Firstpublished1987].ISBN 978-0-465-00205-4.
^VanGosse,TheMovementsoftheNewLeft,1950-1975:ABriefHistorywithDocuments,PalgraveMacmillan,2005,ISBN978-1-4039-6804-3
^Smith,T.Alexander;Tatalovich,Raymond.CulturesatWar:MoralConflictsinWesternDemocracies.Toronto,Canada:BroadviewPress.2003:30.
^Bobbio,Norberto;Cameron,Allan.LeftandRight:TheSignificanceofaPoliticalDistinction.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97:37.
^Thompson,Willie.Theleftinhistory:revolutionandreformintwentieth-centurypolitics.PlutoPress.1997.
^BillJones.DennisKavanagh.BritishPoliticsToday.ManchesterUniversityPress.2004.ISBN978-0-7190-6509-5p.258
^Brooks,FrankH.(1994).TheIndividualistAnarchists:AnAnthologyofLiberty(1881–1908).TransactionPublishers.p.xi."Usuallyconsideredtobeanextremeleft-wingideology,anarchismhasalwaysincludedasignificantstrainofradicalindividualism...
^Berman,Sheri."UnderstandingSocialDemocracy".存档副本(PDF).[2009-07-28].(原始內容(PDF)存檔於2009-09-20). .Retrievedon2007-08-11.
^Theconceptoftheleft,MarxismandBeyond.LKolakowski-OnHistoricalUnderstandingandIndividualResponsibility,1971.
^AndrewGlyn,SocialDemocracyinNeoliberalTimes:TheLeftandEconomicPolicysince1980,OxfordUniversityPress,2001,ISBN978-0-19-924138-5.
^Beinhocker,EricD.TheOriginofWealth:Evolution,Complexity,andtheRadicalRemakingofEconomics.Boston,Mass.:HarvardBusinessSchoolPress.2006:316.ISBN 978-1-57851-777-0.
^TheNeo-MarxianSchools.TheNewSchool.[2007-08-23].(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4-29).
^Munro,John.SomeBasicPrinciplesofMarxianEconomics.UniversityofToronto.[2007-08-23].(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0-20).
^Lumpenproletariat--BritannicaOnlineEncyclopedia.[2008-11-26].(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0-07).
^MarxismFailsontheFarm.[2008-11-26].(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26).
^Mertes,Tom.AMovementofMovements.NewYork:VersoBooks.2004.
^Krishna-Hensel,Sai.GlobalCooperation:ChallengesandOpportunitiesintheTwenty-firstCentury.AshgatePublishing.2006:202.
^Juris,JeffreyS.NetworkingFutures:TheMovementsagainstCorporateGlobalization.Durham:DukeUniversityPress.2008:2.ISBN 978-0-8223-4269-4.
^存档副本.[2009-02-10].(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2-11).
^存档副本.[2009-02-10].([groups.http://www.feministsforlife.org/history/foremoth.htm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8-06).
^存档副本.[2009-02-10].(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2-11).
^LauriePennyonBrand,iconoclasm,andawoman’splaceintherevolution.[2021-11-02].(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05).
^Moderntribes:thebrocialist.[2021-11-02].(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03).
^WelcometoJeremyCorbyn'sblokeyBritain-where'brocialism'rules.[2021-11-02].(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05).
^Paine,Thomas.AgrarianJustice.ThomasPaineNationalHistoricalAssociation.[13July2019].(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27).
^33.033.1Foster,J.B.Marx'sEcology.NewYork:MonthlyReviewPress.2000.
^Burkett,P.MarxandNature.NewYork:St.Martin'sPress.1999.ISBN 978-0312219406.
^WilliamMorris:TheFirstGreenSocialist.Leonora.fortunecity.co.uk.14December2007[13May2010].(原始內容存檔於13April2010).
^Moore,J.W.CapitalismasWorld-ecology:BraudelandMarxonEnvironmentalHistory(PDF).Organization&Environment.2003,16(4):431–458.CiteSeerX 10.1.1.472.6464 .S2CID 145169737.doi:10.1177/1086026603259091.(原始內容(PDF)存檔於13July2011).
^Marxandecology.SocialistWorker#UnitedKingdom.8December2007[13May2010].(原始內容存檔於26March2010).
^Shapiro,Judith.Mao'sWaragainstNature:PoliticsandtheEnvironmentinRevolutionaryChina.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1.
^Postmodernism,commodityfetishismandhegemony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05-11-25.,NéstorKohan,《InternationalSocialism》,Issue105.
^ChomskyonPostmodernism(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諾姆·喬姆斯基,《Z-Magazine's》LeftOn-LineBulletinBoard.
^APhysicistExperimentsWithCulturalStudie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AlanSokal
^TransgressingtheBoundaries:TowardsaTransformativeHermeneuticsofQuantumGravity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07-03-26.,AlanSokal,firstpublishedin;SocialText,issule46/47,1996
^APhysicistExperimentsWithCulturalStudie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AlanSokal
^Socialism'sLastBastion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08-12-01.,GaryJason,Liberty
^柯文哲組黨瞄準國會不分區著重社福與教育|政治|中央社CNA.[2020-08-08].(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2-17)(中文(臺灣)).陳思宇表示,台灣民眾黨走中間路線,愛台不反中,並指「對的人放在對的位置上」,沒有什麼不可能。
^Taiwan'snewcentristpoliticalpartyisstrugglingforspace-NikkeiAsianReview.2019-08-23[2020-08-08].(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21).Meanwhile,themayorofTaipei,KoWen-je,hasdecidedtogiveforminganewpoliticalpartyago.HishopefortheTaiwanPeople'sPartyistocapturevotesfromthecenterground
^ZhangYueran.LeninistsinaChineseFactory:ReflectionsontheJasicLabourOrganisingStrategy[一家中國工廠中的列寧主義者——對佳士勞工組織策略的思考].MadeinChinaJournal.2020-06-25.(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10)(英語).
^Cosseron,Serge(ed.).Ledictionnairedel'extrêmegauche.巴黎:Larousse,2007.p.20
^存档副本.[2008-11-26].(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01).
^THESOCIALANDPOLITICALVIEWSOFAMERICANPROFESSORS-NeilGrossandSolonSimmons,2007.[2016-02-12].(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08).
^9questionsabouttheDemocraticSocialistsofAmericayouweretooembarrassedtoask.[2017-08-08].(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1-11).
^GreenPartyoftheUnitedStates.Gp.org.[2011-01-01].(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0-05).
^「美國共產黨章程」(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摘錄於2012-04-18
來源編輯
EncyclopediaoftheAmericanLeft,ed.byMariJoBuhle,PaulBuhle,DanGeorgakas,SecondEdition,OxfordUniversityPress1998,ISBN978-0-19-512088-2
LinChun,TheBritishNewLeft,Edinburgh :EdinburghUniv.Press,1993
GeoffEley,ForgingDemocracy:TheHistoryoftheLeftinEurope,1850-2000,OxfordUniversityPress2002,ISBN978-0-19-504479-9
MarxismonTerrorism(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JohnMolyneux著
TerrorismandCommunism(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卡爾·考茨基著
LeftisminIndia(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外部連結編輯
查看維基詞典中的詞條「leftism」。
馬克思主義線上檔案(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世界社會主義者網站(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左派&oldid=73010258」
延伸文章資訊
- 1左派和右派-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最先以此定義左右派的是美國經濟學家湯瑪斯·索威爾。 社會主義為左;資本主義為右:這是近代最廣為所知的分法,多數媒體中提到左右派時也多半是指此種分法。
- 2美國極左派的威脅也難纏(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 - 台灣醒報
The threat from the illiberal left. 在過去250年以來,古典自由主義(小政府、市場經濟)為人類帶來無與倫比的進步,但現在卻如同而二戰前所面臨 ...
- 3右派就是主張自由市場經濟,左派就是主張國家統制經濟!
【題目】右派就是主張自由市場經濟,左派就是主張國家統制經濟! ——兼談蘇聯為何崩潰的原因. ◎宋澤萊. 前言:最近再度把經濟學先知海耶克博士的《通向奴役之路》看 ...
- 4三十分鐘內就懂的系列— 如何分辨左派右派| by eoiss - Medium
反對市場vs 支持市場:這個定義比較偏向經濟的說法,但大致上可以體現出一般左右派的「基本」觀念,也就是右派比較支持自由競爭,只要維持一個優良的制度就好,左派則 ...
- 5左派-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左翼,又稱左派,主要是指支持平等原則和平等主義的政治意識形態。左翼的支持者多认为社会存在不合理的不公平,且这类现象需要被减少或消除。左翼通常与右派捍衛階級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