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成岩學家的觀點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所謂的火成岩,是由高溫的岩漿(magma)直接冷卻後形成的結晶質或玻璃質岩 ... Albert Streckeisen利用了這樣「礦物肉眼可見」的特徵,以礦物組成來幫 ... Skiptocontent Storyteller/蓋瑞王 Painter/蓋瑞王 若說沉積學家從粉末中看出岩石的故事,那火成岩學家的眼睛可能就更絕了,他們看到的是岩石中的成分,利用成分的變化來述說岩石的歷史。

所謂的火成岩,是由高溫的岩漿(magma)直接冷卻後形成的結晶質或玻璃質岩塊(玻璃質表示物體內部沒有好的建築結構,相當於一盤散沙;相反的,結晶質代表建築結構工整)。

它們可說是所有岩石的起點,能告訴你行星誕生時的資訊。

此外,火成岩是三大岩類中,唯一可跨界到其他陸質行星去的岩石;也就是說,了解地球上火成岩的形成,有助於我們進一步了解其他的行星表面,像是月球、火星、金星等。

根據岩漿冷卻於地表或地底,我們可把火成岩分成火山岩(Volcanicrocks,起源於希臘神話中的火神之名)及深成岩(Plutonicrocks,取自冥界之神普魯托)兩類;當然,科學家也用了另外一種較「寫實」的方式,將火成岩分成噴出岩與侵入岩兩類。

二選一,隨你用哪種名稱分類皆可。

而要進一步去了解火成岩的話,得要做更細的分類,通常使用的準則是利用岩石中的礦物組成,或是化學組成來區分。

以下來一一說明:   來自冥界的深成岩與火神鍛造的火山岩 QAPF圖,以礦物組成為深成岩區分(也有針對火山岩設計的QAPF圖)。

本圖色塊的區分用於野外觀察,實線格子則為美國地質調查所(IUGS)定義之不同類別的深成岩。

深成岩是岩漿未噴發出地表,但隨著時間逝去,在地底慢慢冷卻而形成的岩石。

也因為冷卻時間很長,岩漿中雜亂無章的粒子有時間慢慢建構出自己的小房子、小社區、甚至到一個都市,亦即從岩漿中結晶出的礦物顆粒可以很大(所謂的偉晶岩,其中的礦物結晶可大到1公分,甚至1公尺的,這在地質界中是很不容易的事)。

AlbertStreckeisen利用了這樣「礦物肉眼可見」的特徵,以礦物組成來幫深成岩分類,其結果可用一張QAPF圖表來顯示(見右圖);而火山岩因為是岩漿噴出地表冷卻形成的物質,其冷卻時間較深成岩來得短,礦物結晶也較小,甚至不容易被觀察,火山岩的分類較適合以化學組成來區分。

不論是火山岩或是深成岩,都能發現它們有深與淺的顏色之分,這通常反映自成分差異:顏色較深的岩石,其中的鐵、鎂等金屬含量較高,矽含量較少;而顏色較淺的岩石,所含的金屬含量較低,但相對的,矽含量也增高了。

我們利用這種元素佔岩石中比例不同的狀況,將火成岩簡單分成鐵鎂質(mafic,或稱基性)及長英質(felsic,或稱酸性,含較多石英、鉀長石等礦物的火成岩)兩大類(當然,隨著比例不同,這之中有很多中間產物)。

有趣的是,你幾乎不可能看到一塊同時含有很多石英,又含有很多鐵鎂質礦物的岩石,因為他們兩家族從古至今彼此交惡,互不往來,在同一地區中,誰占地較大,另一家族的占地就小。

他們家族之間的血淚史,又是另一段故事了。

  根深柢固的小團體心態 包溫反應序列:描述岩漿於冷卻過程中,結晶分化作用下的礦物生成順序。

左側不連續系列受控於礦物之間結構顯著的不同,右側的連續系列則為礦物於相似結構下的成分變化。

岩漿產生的過程中,元素之間會產生類似「分餾」的作用,讓「耐熱度」不同的元素各自產生小團體而分開。

耐熱的元素,像是鐵、鎂等,會留在地底深處,而鈉、鉀、矽等元素會被岩漿帶走,如此經過不斷的循環,元素族群之間的差異性會越來越大,岩石中的礦物組成也越趨不同,因而產生前述的鐵鎂質與長英質兩種火成岩。

Bowen製作了一張圖表,說明了這種結晶分化(Crystallizationfractionation)的結果,由圖上可知,所謂鐵鎂質(基性)的火成岩,裡面的礦物群大多以橄欖石至角閃石的鐵鎂礦物、及含鈣的斜長石為主;長英質(酸性)火成岩,則以鉀長石、白雲母、石英等礦物為主要組成。

這樣的礦物組成變化,其實可明顯的由地球內至外的剖面圖中見到:在岩漿的起點-地函中,所含火成岩幾乎為鐵鎂質含量超高的橄欖岩(它被稱為「超基性岩」);到了地殼的誕生之處-中洋脊,則出現了含有輝石、角閃石、斜長石的玄武岩,這說明了岩漿已經過一次分化作用了;而山脈的誕生處-隱沒帶,其周遭則以中性(介於鐵鎂質與長英質之間)的安山岩,以及酸性的花崗岩為主,在此可看出岩漿又經歷了分化的作用(可見地球是個大型的分餾器!)。

值得一提的是,要能使岩漿產生分化,要歸功於地球的板塊運動:透過板塊的張裂與聚合,岩漿中的成分慢慢被區隔出來。

這使得地球的岩石與其他陸質星球的岩石有很大的不同,你在附近的行星裡是看不到花崗岩的。

總結上面的現象,在橄欖岩中,你絕對看不到石英、雲母等礦物;在花崗岩中,你也別想見到橄欖石、輝石等礦物,他們就是不可能在一起。

唯有一種狀況,你能稍微見到類別較接近的兩種火成岩一起出現,他們以叫做「擄獲岩」的形式出現,這是岩漿噴發時,不小心把原來就先形成的岩石一起帶出而產生的。

像是自然界中,常見玄武岩包裹橄欖岩這類的擄獲岩出現,這也讓科學家難得有機會親眼看到來自地函的物質。

除此之外,礦物之間是很小心眼的。

  團結力量大,凝聚力更佳 成分除了影響了岩石的外觀,它也控制了岩漿的噴發特性,這聽起來很玄?原理其實很簡單,一切都是岩漿中的矽造成的。

岩漿可說是建築材料的大倉庫,其中包含了重要的「矽氧四面體」,是矽原子與周圍的氧原子所結合的強壯結構,當矽氧四面體之間相互連結越多,建築就會越強健(科學用語是:岩漿的「黏滯度」會越高,越不容易流動)。

科學家發現,基性岩漿的矽含量少,因而大多構成「島狀矽酸鹽」的結構,這代表岩漿中的矽氧四面體彼此之間不相連,而是與其他的陽離子銜接(人口少,地卻廣大,因而讓彼此之間距離增加,彼此以羊腸小徑相互連接),這樣的連結是較不穩固的,使得岩漿的黏滯度下降;相反的,中性至酸性岩漿則含有鏈狀、片狀至架構狀的矽酸鹽成分,使得岩漿的黏滯度提高。

黏滯度改變了又如何呢?你可以想像兩個正在「加熱」的火山,其中一個含有基性的岩漿,另一個含有酸性的岩漿。

基性岩漿在加熱的過程中,因為黏滯度低,岩漿較容易受到擾動,也因此當岩漿庫承受一些些的溫度與壓力後,岩漿很輕易地就從火山口流出來;但在加熱酸性岩漿的時候,岩漿因為黏滯度高,要攪動它需要有更大的能量,也意味著岩漿能承受高的溫度與壓力,一旦這個火山壓力鍋忍受不住,就會把這些黏性高的岩漿猛烈的噴發出來。

目前在世界上紀錄過的大型火山噴發事件,都是以中酸性岩漿噴出為主,像是惡名昭彰的1980年聖海倫火山噴發;基性岩漿則通常以溫和且穩定的方式湧出,像是位在夏威夷的火山群。

酸性岩漿的危險性,總是大於基性岩漿。

岩漿的黏滯度也影響了火山地形:酸性火山岩漿因黏滯度高,岩漿流動緩慢,其噴發至冷卻所覆蓋的範圍較侷限,而新的岩漿可能繼續從同一個火山口噴出,最後通常會形成典型的層狀火山;基性岩漿則因黏滯度低,岩漿噴出後可快速向外擴張,因此最後形成地勢較低而廣的盾狀火山,或是寬廣的熔岩平台(臺灣的澎湖群島其實就是玄武岩漿噴發後形成的平台島嶼)。

所以,一般從眾人眼中,首先看到的會是顯著的地形地貌;而地形反映了岩性,岩性差異可藉由礦物組成來了解;礦物組成又受原本岩漿的化學組成所控制…也難怪,在火成岩學家的眼中,一顆顆的岩石都會變成一張張的化學數據。

  參考資料: MarciaBjornerud(2006)ReadingTheRocks-TheAutobiographyOfTheEarth. HarvetBlatt,RobertJ.Tracy,andBrentE.Owens(2005)Petrology-Igneous,Sedimentary,andMetamorphic 搜尋關鍵字: 文章分類文章分類 選取分類 2016台灣地球科學聯合學術研討會 GEOSTORY出走計畫─地球科學系統學術論壇參加特輯 五一勞動節礦工特輯 包子的漫畫館 地科科學史 所有文章 玩石碎碎念 蓋瑞王的自然教室 熱門文章︰ 火成岩的種類和形成 火山活動帶來的益處 蓋瑞王的自然教室_奇妙的月亮 δ18O氧同位素之16O與18O的愛恨糾葛 三大岩類的循環 變質作用與變質岩 「爸,媽,我想要念地球科學系。

」-小小過來人給高中生的一封信 水流動的感覺只有交錯層最知道 說書人廖倩儀不同緯度的星空δ18O氧同位素之16O與18O的愛恨糾葛蓋瑞一塊岩石的生成:水成說與火成說的爭論(下)一塊岩石的生成:水成說與火成說的爭論(中)一塊岩石的生成:水成說與火成說的爭論(上)又水逆了!但你知道水逆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嗎?(下)又水逆了!但你知道水逆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嗎?(上)湧出中洋脊科學不是萬能—-人定勝天是美麗謊言「下雨地震說」是真的?紐西蘭研究怎麼說出海那件小事為何地震規模常會一修再修?白堊紀的復活節彩蛋酒屋白鵝[地質旅遊]台北盆地東南角–二格山之旅古代河流盆地解釋了世界上移動最快冰河的位置從「2016地球科學系統學術論壇」看遙測技術應用P.C從《拉普拉斯的魔女》走進科學長廊聖嬰現象(ElNiño)來了沒?動手算算看!數學之於地球科學的重要性[NEWS]當大氣遇上海洋:太平洋水溫與對流層頂溫度的關係大自然的聖杯-如何成為預測達人?佩京尋找現代採礦人2─去印度尼西亞追尋地質人的浪漫!台灣為什麼有這麼多的地震?Ruei魯伊學士的日記─獅子的黃金魯伊學士的日記─凜冬將至水流動的感覺只有交錯層最知道[地質旅遊]穿越時空愛上琉球嶼(下篇)[地質旅遊]穿越時空愛上琉球嶼(上篇)玩石碎碎念大洪水從哪來?-初探諾亞方舟和黑海的關聯變質作用與變質岩沉積岩與沉積構造淺談《天崩地裂》與火山災害火成岩的種類和形成文章標籤NASA(3) TGA(5) 冰與火之歌(2) 古氣候環境(3) 古生物與化石(4) 哈啦(9) 哈拉(8) 地層學(4) 地形(6) 地球化學(4) 地球歷史(5) 地球科學(8) 地理學(4) 地科教育(13) 地科生活(4) 地質人文(8) 地質學(3) 地震學(4) 地震預警(3) 報導(11) 大氣科學(3) 天文學(6) 尺度(3) 岩石與礦物學(13) 工程地質(2) 探究實作(1) 探究與實作(7) 教育(6) 月亮(1) 板塊構造(8) 構造地質學(4) 氣候變遷(8) 海洋科學(3) 演化(2) 火山(5) 玩石碎碎念(7) 環境議題(7) 礦產與石化能源(11) 神話地質(2) 科學史(5) 米蘭科維奇循環(1) 自然課(8) 野外調查(4) 頭腦風暴(3) 高空遙測(4)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