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寶島事件-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Wikipedia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珍寶島事件. 1969年在中国和苏联之间爆发的武装冲突. 語言 · 監視 · 編輯 ... 珍寶島事件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此條目之中立性有爭議。

其內容、語調可能帶有明顯的個人觀點或地方色彩。

(2017年5月12日)加上此模板的編輯者需在討論頁說明此文中立性有爭議的原因,以便讓各編輯者討論和改善。

在編輯之前請務必察看討論頁。

此條目過於依賴第一手來源。

(2015年12月14日)請補充第二手及第三手來源,以改善這篇條目。

如無特別說明,此條目中的「中國」指中華人民共和國。

珍寶島事件中蘇邊界衝突的一部分日期1969年3月2日—1969年3月17日(歷時15日)地點珍寶島、烏蘇里江結果 中國獲勝,實際控制爭議地區。

[1][2][3]參戰方  中國  蘇聯指揮官與領導者 陳錫聯(瀋陽軍區司令員)孫玉國曹建華 奧列格·洛西克(遠東軍區司令員)德莫克拉特·列奧諾夫 †兵力 100人[4] 300人[4]傷亡與損失 30人陣亡62人受傷[4] 58人陣亡94人受傷[5] 珍寶島事件(中方稱為珍寶島自衛反擊戰)是指中國和蘇聯因黑龍江流域的珍寶島的歸屬問題於1969年3月間在島上發生的武裝衝突。

事件以中方勝利告終,中方在事件後實際控制珍寶島。

中蘇邊界衝突事件致使中蘇關係進一步惡化。

珍寶島一役後,蘇聯高層曾多次商討要對中國進行報復,並明確發出先發制人和核打擊的威脅,中方作出相應輿論回擊。

蘇聯更是從周邊圍堵和威脅當時的中國。

這使得珍寶島事件成為繼古巴導彈危機後冷戰期間又一次爆發全面核戰爭的重大危機。

目次 1背景 2準備 3經過 4後續 5各方反應 6影響 6.1國防意義 6.2反坦克技術 6.3中方守島 7觀點 8參考文獻 9參見 背景[編輯] 根據1860年清朝政府和沙俄簽署的《中俄北京條約》,中俄以烏蘇里江為界。

由於該島位於界河之上,歸屬在整個二十世紀沒有定論,中國和俄國(蘇聯)都曾聲稱擁有該島主權。

中方認為,據《中俄北京條約》,中俄邊境在烏蘇里江主航道上,而該島明顯在主航道以西(中國一側)故歸屬中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八月風暴行動之後,從1947年開始蘇聯紅軍在此巡邏。

從1960年代初開始,中蘇正式交惡。

1964年中蘇邊境談判中,蘇方準備將該島給予中方,但由於當時的中蘇關係日趨惡化而中止。

準備[編輯] 1967年到1969年初雙方在邊界上的若干地方,比如烏蘇里江上的七里沁島和珍寶島,不斷發生巡邏隊衝突,從對罵到推搡、棍棒武鬥等。

從1968年開始,中方準備在中蘇東部邊界進行武裝行動。

1969年,在中共中央軍委和毛澤東批准後,瀋陽軍區司令員陳錫聯部署3月在珍寶島進行「珍寶島反擊戰」,為在4月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定基調。

在籌劃時說要立足於小打,「規模儘量要控制在一定範圍,即這是一場局部的邊界衝突!」 經過[編輯] 被繳獲的蘇軍T-62坦克,後來陳列於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被炸毀的履帶已經修復 1969年3月2日蘇軍發現中方有人上島,以為中方只是一如往常地想進行騷擾,便派出邊防巡邏隊想驅逐對方,不料巡邏隊被中方引入伏擊圈,中方開火瞬間打死打傷數十人,由於均錯估戰爭爆發而導致狀況迅速惡化,局勢陷入高度緊張。

3月15日和17日,中蘇雙方的邊防部隊在此再次發生武裝衝突。

蘇軍先動用了坦克、裝甲車、飛機和當時的「秘密武器」——BM-21火箭炮進行威嚇。

解放軍使用了反坦克炮、無後座力炮等輕武器和岸上的縱深炮火。

雙方都聲稱是對方蓄意挑釁,先開火。

這次戰鬥中方稱為「珍寶島保衛戰」或「珍寶島自衛反擊戰」。

3月15日,蘇軍派出了由一名軍官和五名士兵組成的偵察小組,負責瞭望珍寶島南部區域的動靜。

大約在早晨十點鐘,偵察小組報告說,有越境者從鄰國跨過河道登上江心島。

經大體估算後得知,越境人員為中國人民解放軍一個步兵團,並有大炮、迫擊炮和兩輛坦克提供火力支援。

蘇軍主力部隊到達後,與越境者展開了一個半小時的戰鬥。

據蘇軍直接參與者尼古拉·波波夫上校證實,這天的整個衝突持續了九個小時,期間該島由兩方反覆易手達八次之多。

最後,從中國一側進入該島的所有路徑都被埋上了地雷,與之毗鄰的邊界地段也被蘇聯軍隊嚴密封鎖。

蘇方稱,是中國軍隊先發起了進攻,但被蘇軍守軍擊退。

與3月2日的衝突不同的是,不僅蘇聯邊防軍參加了此次交火,蘇聯正規軍也給予了密切協作。

蘇軍一個人數龐大的摩托化步兵團火速趕赴前沿,迅速在珍寶島地區展開,並帶去了所配備的全部火力裝備。

蘇方還動用了火力強大的BM-21自行火箭炮。

投入衝突的還有一系列其他軍事化隊伍,但出於保密的目的並未公之於眾。

戰鬥中,一輛行進於封凍江面上的蘇軍當時最先進的T-62坦克履帶被地雷擊毀,其乘員棄車逃生。

蘇方指揮官邊防總隊長列奧諾夫上校在該日的戰鬥中陣亡。

3月17日,為爭奪坦克,雙方互對炮擊,但均未能將江面上被毀的坦克拉回。

3月21日,蘇方不願讓中國獲得這個當時最為先進的坦克,遂派出爆破組試圖炸毀坦克,但被擊退。

之後蘇軍用炮火把坦克下的冰層擊破,坦克沉入烏蘇里江。

4月27日,中方於夜間派出海軍潛水員偷偷將這輛坦克打撈出來。

坦克首先被拉到位於撫順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第6409工廠(原解放軍第6409國有坦克大修廠)作進一步修復,而後被拉到瀋陽做了短暫停留。

6月初被拉到北京[6]。

之後坦克被放在北京的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中,並以此為原型作為中國自製坦克的藍本。

在坦克爭奪的近一個月時間裡,蘇軍火炮不斷轟擊,中方因暴露於炮火之下,又陣亡了數十人。

[7] 最終,在珍寶島衝突中,中國邊防軍聲稱斃傷蘇軍230餘人(蘇聯公布的蘇軍傷亡數字為152人),毀傷坦克裝甲車輛19輛,中國邊防軍傷亡92人。

後續[編輯] 戰鬥之後中蘇雙方都在江岸集結大量軍隊,之後由中國實際占領該島[8][9]。

1969年8月,中國在島上修建了營房,派駐1至4名官兵常年駐守[10]。

事件之後[11],莫斯科迅速採取回應步驟:第一,搶先提出抗議;第二,召開記者招待會;第三,發動示威遊行;第四,向西方投訴;第五,準備採取「集體行動」;第六,進行核威脅;第七,提出亞安體系的構想。

與此同時,中國方面也做出了異乎尋常的反應:其一,舉行大規模示威遊行;其二,毛澤東在中央文革碰頭會上講話[12];其三,在全國範圍內掀起針對蘇聯的戰備高潮;其四,對蘇方提出協商要求不予回應。

由於中國長期對蘇聯提出的協商要求不予理睬,使得蘇方對中國採取了進一步措施,一方面,蘇聯在報紙上發布準備對中國的核設施進行打擊的威脅;另一方面,蘇聯對中國實施軍事報復。

於同年8月,蘇軍在中蘇西部邊界鐵列克提(今中國-哈薩克斯坦邊境)對中方實行報復性打擊,雙方再次發生武裝衝突。

這一系列事件史稱「中蘇邊界衝突」。

1969年9月11日,蘇聯部長會議主席柯西金參加越南領導人胡志明的葬禮後路過北京,和中國國務院總理周恩來等會晤,舉行了著名的機場會談。

雙方達成了簽署維持邊界現狀、防止武裝衝突、雙方武裝力量在邊界爭議地區脫離接觸等四點臨時措施的協議。

[13]之後局勢得到緩解。

1990年,珍寶島歸屬問題得以解決;1991年5月,中蘇簽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關於中蘇國界東段的協定》,蘇聯承認珍寶島屬於中國[14]。

同年12月25日,蘇聯解體。

之後俄羅斯繼承該協議,承認珍寶島屬於中國。

2004年,中俄也達成了關於黑瞎子島的協議。

根據中俄雙方簽署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俄羅斯聯邦關於中俄國界東段的補充協定》,俄羅斯將把占領的銀龍島的全部、黑瞎子島的一部分領土,以及額爾古納河上靠近內蒙古滿洲里的阿巴該圖洲渚,歸還給中國。

2005年4月,俄羅斯政府批准了這個補充協定。

而此前一個月,中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也通過了關於批准《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俄羅斯聯邦關於中俄國界東段的補充協定》的決定。

至此,不僅黑瞎子島的領土爭議塵埃落定,中俄長達4300公里的邊界也全部得到了確認。

2008年10月,中俄兩國政府在黑瞎子島上舉行了中俄國界東段界樁揭幕儀式。

[15] 各方反應[編輯]  蘇聯:珍寶島衝突爆發後,蘇聯領導層反應十分強烈。

以蘇聯國防部長格列奇科元帥、部長助理崔可夫元帥等人為首的軍方強硬派主張「一勞永逸地消除中國威脅」。

準備動用在遠東地區的中程彈道飛彈,攜帶當量幾百萬噸級的核彈頭,對中國的軍事政治等重要目標實施「外科手術式核打擊」。

[16]同時,蘇聯還與美國聯繫,試探性地提出聯合對核武器發展尚處初級階段的中國核力量實施摧毀性打擊。

 中國:中國開展「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的全國性戰備運動。

1969年10月14日,根據中共中央主席毛澤東的提議,中共中央發出通知,要求在京的中央黨政軍主要領導人及一些老同志,於10月20日以前全部戰備疏散,應付蘇聯社會帝國主義的突然襲擊,經中央討論決定:中央機關集中到北京郊區戰備地下指揮部辦公,由周恩來總理留在北京主持工作:毛澤東主席到武漢主持全國的大政方針,林彪副主席到蘇州負責戰備。

同時,中央領導人及原中央負責人也相應疏散。

同日,毛澤東離京去武漢。

影響[編輯] 國防意義[編輯] 在國防建設上,珍寶島戰役也產生了諸多影響。

珍寶島戰役結束後,蘇聯對中國的實力也有了新的評價,這在一定程度上遏止了蘇聯的戰爭企圖。

此後,中蘇兩國的態度都發生了轉變。

冷戰結束和蘇聯解體後,中俄雙方繼續加深聯繫。

隨著中俄關係的升溫,中俄邊界勘定、中俄東馬格拉2.16邊境衝突事件的低調處理、雙邊貿易的不斷發展,邊境局勢已不再緊張。

[17] 反坦克技術[編輯] 由於在珍寶島之戰中,當時中方軍備的主要反坦克武器,如75毫米無後坐力炮、85毫米加農炮和56式火箭筒等,都無法有效地擊穿T-62的正面裝甲,這刺激了中國坦克和反坦克技術的發展,中國解放軍開始強化反裝甲戰術的訓練,軍工及科研部門則開始加速研發新式反裝甲武器,73式100毫米滑膛反坦克炮、69式火箭筒、105毫米無後坐力炮等一系列應急裝備首先投產,其後一直到80年代。

紅箭-73反坦克導彈、86式100毫米反坦克炮等都能夠有效對付蘇軍T-62坦克,基本上解決了當時的戰備需要。

[18] 中方守島[編輯] 珍寶島衝突後不久,1969年8月,中方在島上建立了營房開始常年駐守該島。

如今島上的營房已經換了五代,4名解放軍官兵在這裡行使著國家主權,島上只有林中依舊埋藏的2000多枚地雷和偶爾可見的雷場標誌。

珍寶島事件中陣亡的71位官兵(統計至1969年11月為止,近半為排雷等事故犧牲),68位埋葬於寶清縣的珍寶島烈士陵園,齊齊哈爾的西滿烈士陵園裡有2位,十八站烈士陵園有1位。

觀點[編輯] 俄羅斯紀錄片《達曼斯基1969》認為當蘇聯在邊境搞演習,遭中方槍擊,隨後衝突。

當時蘇聯怕爆發全面戰爭因此只調動了邊防軍。

3月15日蘇聯與捷克斯洛伐克冰球比賽當天,中國5000多人再次攻打珍寶島,蘇聯怕爆發全面戰爭,只進行了有限的還擊,最終使用冰雹火箭炮擊退中國人。

隨後蘇聯參戰者組建了阿爾法特種部隊。

毛澤東看到美蘇即將緩和,就故意襲擊珍寶島,結果造成蘇聯和美國的緩和,被中美緩和所取代。

蘇聯若大規模還擊,其對美的和平承諾將被質疑,若小規模或者不還擊,其軍事大國的地位會受損[19]。

參考文獻[編輯] 維基文庫中相關的原始文獻:打倒新沙皇! 維基文庫中相關的原始文獻:蘇修叛徒集團猖狂反華只能是自掘墳墓 ^ДмитрийСергеевичРябушкин:МифыДаманского,2004,p151.「中國人試圖奪回達曼斯基島(註:即珍寶島),但他們的三次嘗試都以失敗告終。

之後,蘇聯士兵撤退到岸邊,敵人沒有進行任何進一步的敵對行動」 ^А.Елизаветин,ПереговорыА.Н.КосыгинаиЧжоуЭньлаявПекинскомАэропорту,ПроблемыДальнегоВостока,1992,No.5,p44-62.「3月15日以後,中國人實際控制達曼斯基島(註:即珍寶島),蘇方對此的反應很克制,開始,邊防軍還向中國人提出正式抗議,後來連抗議也沒再提了。

」 ^Д.С.Рябушкин,ЧемзавершилисьсобытиянаостровеДаманском(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Вопросыистории»,2005,No.12,p168-170.「1969年9月10邊防軍被下令停火。

中方立即來到島上定居。

」 ^4.04.14.2《珍寶島自衛反擊戰的情況介紹》,《戰備教育材料》,第3-5、7-9頁。

^[ПограничныевоенныеконфликтынаДальнемВостокеивКазахстане(1969г.).[2010-09-19].(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1-29). ПограничныевоенныеконфликтынаДальнемВостокеивКазахстане(1969г.)] ^來源:網際網路.珍宝岛自卫反击战:抢拉T-62坦克.新銳軍事網>戰史揭秘.2014-06-13[2014-06-13].(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8-10)(中文(簡體)).  ^貢恰羅夫等:《蘇聯與中國的軍事對抗》,第15-16頁。

另見齊辛:《珍寶島事件真相(增編本)》,第35-45頁。

^А.Елизаветин,Переговоры А.Н.Косыгина и Чжоу Эньлая в Пекинском Аэропорту,ПроблемыДальнегоВостока,1992,№5,44-62. ^Д.С.Рябушкин,ЧемзавершилисьсобытиянаостровеДаманском(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Вопросыистории»,2005,No.12,p168-170. ^現代戰爭遺址珍寶島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10-04-20. ^詳見沈志華主編:《中蘇關係史綱:1917-1991年中蘇關係若干問題再探討》,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年,第432-437頁。

^毛澤東在中央文革碰頭會上的講話,1969年3月15日。

^韓念龍主編:《當代中國外交》,第126頁。

^何函潔.中共處理邊界爭議的戰略選擇(1949-2009)-守勢現實主義的驗證.思行文化.2013-10-09:100[2020-02-18].ISBN 978-986-89955-6-7.(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5-16).  ^中国俄罗斯在黑瞎子岛举行国界东段界桩揭幕仪式.中國政府網.2008-10-14[2020-02-18].(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18).  ^李寶俊主編:《當代中國外交概論》,第56頁。

^《中國國防》,彭光謙,138頁。

^多面珍寶島--沈澱了40年的真相.[2014-11-22].(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9-14).  ^【俄国纪录片】《达曼斯基1969》珍宝岛事件苏联视角(ОстровДаманский1969год).[2018-11-02].(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08)–透過www.youtube.com.  參見[編輯] 冷戰主題 蘇聯主題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題 黑龍江主題 軍事主題 中蘇交惡→中蘇邊界衝突→林副主席指示第一號令 中蘇T-62坦克爭奪戰 閱論編冷戰  美國  蘇聯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華沙條約組織 太平洋安全保障條約 東南亞條約組織 中部公約組織 不結盟運動 第二次冷戰 1940年代 摩根索計劃 虎克軍反叛 牙買加政治衝突(英語:Jamaicanpoliticalconflict) 希臘十二月衝突(英語:Dekemvriana) 英蘇百分比協定 雅爾達會議 波羅的海三國遊擊戰 森林兄弟 衝浪行動 叢林行動(英語:OperationJungle) 蘇聯佔領波羅的海三國 被詛咒的士兵 不可思議行動 沒落行動 波茨坦會議 古琴科事件 朝鮮半島南北分治 支配行動 圍困行動(英語:OperationBeleaguer) 四十黑名單行動(英語:OperationBlacklistForty) 伊朗危機 希臘內戰 巴魯克計畫 科孚海峽事件 土耳其海峽危機 對德政策的重述 第一次印度支那戰爭 杜魯門主義 亞洲關係會議 1947年5月危機(英語:May1947crises) 馬歇爾計劃 莫洛托夫計劃 經濟互助委員會 捷克斯洛伐克1948年二月事件 阿爾瓦思巴起義(英語:Al-Wathbahuprising) 第一次中東戰爭 1947-1948年巴勒斯坦託管地內戰 1948年以色列-阿拉伯戰爭 1948年巴勒斯坦人大流亡 蘇南衝突 柏林封鎖 西方盟國的背叛 鐵幕 南非種族隔離 東方集團 西方集團 國共內戰 臺灣戒嚴 台灣海峽兩岸分裂 馬來亞緊急狀態 1949年3月敘利亞政變(英語:March1949Syriancoupd'état) 阿爾巴尼亞政變(英語:AlbanianSubversion) 1950年代 竹幕 韓戰 麥卡錫主義 茅茅起義 阿爾及利亞戰爭 埃及七月革命 1953年伊朗政變 東德六一七事件 羅森堡夫婦案 馬德里條約(英語:PactofMadrid) 布里克爾修正案(英語:BrickerAmendment) 1954年瓜地馬拉政變 1954年日內瓦會議 阿可達山戰爭 越南戰爭 第一次台灣海峽危機 賽普勒斯緊急狀態 黃金行動 1955年日內瓦高峰會 萬隆會議 波茲南事件 1956年匈牙利革命 第二次中東戰爭 「我們要埋葬你們」 伊夫尼戰爭 格拉迪奧行動 阿拉伯冷戰 1957年敘利亞危機(英語:SyrianCrisisof1957) 1958年黎巴嫩危機 1958年伊拉克革命 史普尼克危機 第二次台灣海峽危機 1959年藏區騷亂 1959年摩蘇爾起義(英語:1959Mosuluprising) 古巴革命 古巴革命的影響(英語:AftermathoftheCubanRevolution) 赫魯雪夫解凍 廚房辯論 中蘇交惡 1960年代 剛果危機 辛巴叛亂(英語:Simbarebellion) 1960年U-2擊墜事件 豬灣事件 1960年土耳其政變 蘇阿決裂 伊拉克–庫爾德衝突(英語:Iraqi–Kurdishconflict) 第一次伊拉克–庫爾德戰爭(英語:FirstIraqi–KurdishWar) 1961年柏林危機 柏林圍牆 巴布亞衝突 沙漠戰爭(英語:SandWar) 葡萄牙殖民地戰爭 安哥拉獨立戰爭 幾內亞-比紹獨立戰爭(英語:Guinea-BissauWarofIndependence) 莫三比克獨立戰爭 古巴飛彈危機 埃爾·波特納佐(英語:ElPorteñazo) 中印邊境戰爭 砂拉越共產黨叛亂 齋月革命 厄利垂亞獨立戰爭 北葉門內戰 1963年敘利亞政變(英語:1963Syriancoupd'état) 約翰·F·甘迺迪遇刺案 亞丁緊急狀態(英語:AdenEmergency) 1963年賽普勒斯危機(英語:Cypruscrisisof1963–64) 越南戰爭 叛亂戰爭(英語:ShiftaWar) 墨西哥骯髒戰爭(英語:MexicanDirtyWar) 特拉特洛爾科事件 瓜地馬拉內戰 哥倫比亞內戰 1964年巴西政變 多米尼加內戰(英語:DominicanCivilWar) 羅德西亞叢林戰爭 南非邊境戰爭 印度尼西亞過渡期(英語:TransitiontotheNewOrder) 多米諾骨牌理論 東協宣言 寮國內戰 1966年敘利亞政變(英語:1966Syriancoupd'état) 阿根廷革命(英語:ArgentineRevolution) 朝韓非軍事區衝突 希臘軍政府時期 鉛彈歲月 普韋布洛號危機 第三次中東戰爭 埃以消耗戰爭 佐法爾叛亂 南葉門戰爭(英語:Al-WadiahWar) 奈及利亞內戰 六八運動 五月風暴 文化大革命 布拉格之春 1968年波蘭政治危機(英語:1968Polishpoliticalcrisis) 馬來亞共產黨叛亂 華約入侵捷克斯洛伐克 7月17日革命 中蘇邊界衝突 珍寶島事件 鐵列克提事件 利比亞綠色革命 足球戰爭 古拉什共產主義 菲律賓共產主義叛亂 校正運動(英語:CorrectiveMove) 1970年代 緩和政策 不擴散核武器條約 1970年約旦內戰 阿爾科拉演習(英語:AlcoraExercise) 敘利亞校正運動(英語:CorrectiveMovement(Syria)) 西撒哈拉衝突(英語:WesternSaharaconflict) 1970年波蘭抗議事件 柬埔寨內戰 越南戰爭 胡差暴動 現實政治 桌球外交 埃及校正運動(英語:CorrectiveRevolution(Egypt)) 1971年土耳其備忘錄政變(英語:1971Turkishmilitarymemorandum) 1971年蘇丹政變(英語:1971Sudanesecoupd'état) 柏林四強協定 孟加拉國解放戰爭 1972年尼克森訪華 南北葉門1972年邊境衝突 第一次葉門戰爭(英語:YemeniteWarof1972) 慕尼黑慘案 孟加拉國共產主義騷亂(英語:1972–1975Bangladeshinsurgency) 第一次厄利垂亞內戰(英語:EritreanCivilWars) 1973年烏拉圭政變(英語:1973Uruguayancoupd'état) 1973年阿富汗政變(英語:1973Afghancoupd'état) 1973年智利政變 贖罪日戰爭 1973年石油危機 康乃馨革命 蘇聯繞飛日本常規化 西班牙民主轉型 印度尼西亞占領東帝汶 希臘民主轉型(英語:Metapolitefsi) 戰略武器限制談判 第二次伊拉克–庫爾德戰爭(英語:SecondIraqi–KurdishWar) 土耳其入侵賽普勒斯 安哥拉內戰 赫爾辛基協議 莫三比克內戰 奧羅莫衝突(英語:Oromoconflict) 歐加登戰爭 1978年索馬利亞政變(英語:1978Somalicoupd'étatattempt) 西撒哈拉戰爭 衣索比亞內戰 黎巴嫩內戰 中阿決裂 柬越戰爭 兀鷹行動 阿根廷骯髒戰爭 1976年阿根廷政變(英語:1976Argentinecoupd'état) 利比亞–埃及戰爭(英語:Libyan–EgyptianWar) 德意志之秋 南黎巴嫩衝突 大韓航空902號班機空難 尼加拉瓜革命 烏坦戰爭 改革開放 NDF叛亂(英語:NDFRebellion) 查德-利比亞衝突 1979年葉門戰爭(英語:YemeniteWarof1979) 麥加禁寺圍困事件 伊朗伊斯蘭革命 沙爾革命 中越戰爭 中越邊境衝突 新寶石運動 1979年赫拉特起義 七日抵達萊茵河演習 反對蘇聯政治精神迫害鬥爭(英語:StruggleagainstpoliticalabuseofpsychiatryintheSovietUnion) 1980年代 薩爾瓦多內戰 阿富汗戰爭 聯合抵制1980年夏季奧運會 秘魯內部衝突 第二次厄利垂亞內戰(英語:EritreanCivilWars) 1980年土耳其政變(英語:1980Turkishcoupd'état) 兩伊戰爭 烏干達叢林戰爭(英語:UgandanBushWar) 錫德拉灣事件 西方-81演習 卡薩芒斯衝突(英語:Casamanceconflict) 馬島戰爭 第五次中東戰爭 1982年衣索比亞–索馬利亞邊界戰爭(英語:1982Ethiopian–SomaliBorderWar) 1983年蘇聯核警報誤報事件 入侵格瑞那達 仰光爆炸事件 1983年優秀射手演習 戰略防禦計畫 聯合抵制1984年夏季奧運會 東芝事件 1986年黑海事件(英語:1986BlackSeaincident) 南葉門內戰(英語:SouthYemenCivilWar) 豐田戰爭 聖靈抵抗軍叛亂 臺灣戒嚴令解除 1988年黑海撞船事件(英語:1988BlackSeabumpingincident) 布干維爾內戰 伊朗航空655號班機空難 8888民主運動 團結工聯 蘇聯對團結工聯的應對(英語:SovietreactiontothePolishcrisisof1980–1981) 康特拉 中美洲危機 大韓航空007號班機空難 人民力量革命 納戈爾諾-卡拉巴赫戰爭 阿富汗內戰(英語:AfghanCivilWar(1989–1992)) 1988年波蘭罷工 六四天安門事件 新思維 經濟改革 開放政策 東歐劇變 波羅的海之路 柏林圍牆倒塌 德國國內邊界的撤除 天鵝絨革命 1989年羅馬尼亞革命 東德轉型與和平革命 美國入侵巴拿馬 1990年代 1990年蒙古革命 海灣戰爭 兩德統一 葉門統一 阿爾巴尼亞共產主義政權的垮台 南斯拉夫解體 天鵝絨分離 蘇聯解體 八一九事件 冷衝突(英語:Frozenconflict) 阿布哈茲(英語:Abkhaz–Georgianconflict) 臺灣 朝鮮半島 波多黎各(英語:PoliticalstatusofPuertoRico) 科索沃(英語:PoliticalstatusofKosovo) 南奧塞梯 聶斯特河沿岸 中印邊界 北婆羅洲(英語:NorthBorneodispute) 情報組織 中央情報局 聯邦調查局 美國國家安全局 秘密情報局 克格勃 史塔西 摩薩德 對外安全總局 技術競賽 軍備競賽 核軍備競賽 太空競賽 外交政策 杜魯門主義 圍堵 艾森豪主義 多米諾骨牌理論 三個世界 哈爾斯坦學說 甘迺迪主義(英語:KennedyDoctrine) 三和路線 東方政策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詹森主義 勃列日涅夫學說 尼克森主義 烏布利希學說 卡特主義 里根主義 推回 意識形態資本主義 反共主義 麥卡錫主義 凱因斯主義 貨幣主義 新古典經濟學派 芝加哥經濟學派 雷根經濟學 供應面經濟學 柴契爾主義 基督教民主主義 新保守主義 社會主義 共產主義 馬克思列寧主義 史達林主義 托洛茨基主義 左翼共產主義 毛澤東思想 胡志明思想 赫魯曉夫主義 狄托主義 霍查主義 卡斯楚主義 格瓦拉主義 古拉什共產主義 胡薩克主義 納薩爾主義 歐洲共產主義 其他 不結盟主義 民族主義 極端民族主義 白人民族主義 沙文主義 帝國主義 族裔民族主義 白人優越主義 錫安主義 種族主義 法西斯主義 新納粹主義 極權主義 威權主義 獨裁 泛伊斯蘭主義 伊斯蘭社會主義 解放神學 新左翼 主體思想 自由民主制 不自由的民主 指導式民主 社會民主主義 三民主義 第三世界主義 組織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東南亞條約組織 中部公約組織 歐洲經濟共同體 華沙條約組織 經濟互助委員會 不結盟運動 東南亞國家協會 南亞區域合作聯盟 狩獵俱樂部(英語:SafariClub) 宣傳 積極策略(英語:Activemeasures) 《消息報》 《真理報》 《美利堅報(英語:Amerika(magazine))》 《俄羅斯生活報(英語:RussianLife)》 自由十字軍(英語:CrusadeforFreedom) 自由歐洲電台 自由亞洲電台 紅色恐慌 塔斯社 美國之音 莫斯科廣播電台 參見 冰幕 仙人掌幕 朝韓關係 末日之鐘 富爾達缺口 桑地諾民族解放陣線 中東戰爭 邊緣政策 北約與俄羅斯的關係 蘇聯與俄羅斯於美國的間諜活動史(英語:RussianespionageintheUnitedStates) 美蘇關係 美蘇首腦會議 第二次冷戰 1917年俄國革命 閱論編文化大革命編年史文化大革命前奏 中蘇交惡(九評) 越南戰爭 中美大使級會談 反黨小說《劉志丹》案 印尼九三〇事件 四清運動 桃園經驗 白銀經驗 小站經驗 北大社教 三線建設 突出政治 備戰指示 政工機關 重上井岡山 竊聽器事件 改組文化部 東山海戰 評新編歷史劇《海瑞罷官》 批判翦伯贊 羅瑞卿事件 蘇共二十三大 1966年 與中非斷交 全軍政治工作會議 吳文獻事件 文化革命五人小組 二月提綱 邢臺大地震 部隊文藝工作座談會紀要(黑八論) 三月杭州會議 中央書記處會議 四月杭州會議 五·七指示 政治局擴大會議 五一六通知 五·一八講話 彭、羅、陸、楊反黨集團 中央文化革命小組 中央專案審查小組 第一張馬列主義大字報 文革工作組 橫掃一切牛鬼蛇神 清華附中紅衛兵 三家村 改組北京市委 八條指示 批判烏蘭夫 南京大學事件 全國高校中斷招生 二炮部隊成立 毛澤東回韶山 二月兵變 毛主席暢遊長江 三舊 中共八屆十一中全會 毛主席給清華附中紅衛兵的一封信 炮打司令部 十六條 破四舊 紅八月 八二三事件 大興事件 聯絡總站 全國大串連 毛主席接見紅衛兵 緊急指示 八八大案 南海英雄船 應予保護的幹部名單 九·七社論 農村五條 工業六條 批判資反路線 安亭事件 《解放日報》事件 一二·三事件 六·三事件 全國大武鬥 康平路事件 一二·四事件 加納單方面斷交 中央工作會議 工廠十二條 工業交通座談會 工交十五條 工礦十條 農村十條 聯動 孫中山百年紀念 政治局擴大會議 1967年 元旦社論 一月風暴(上海人民公社) 奪權運動 革命委員會 公安六條 軍隊支左 全國大武鬥 喀什武鬥事件 石河子「一·二六」事件 軍委八條 1967年莫斯科紅場事件 揭露暢觀樓事件 《出身論》 二月抗爭 二月鎮反 青海「二·二三」事件 軍以上幹部會議 抓叛徒 六十一人叛徒集團案 軍委十條 三支兩軍 備戰、備荒、為人民 「抓革命、促生產」第一線指揮部 江青「為人民立新功」講話 揭發「伍豪」事件 五·一三事件 六·六通令 六七暴動 全國大武鬥 重慶大武鬥 瀘州武鬥事件 圍困中南海事件 中國駐緬甸使館遇襲事件 午門抗緬大會 中國駐印尼使館遇襲事件 七·二〇事件 軍委辦事組 揪軍內一小撮 青銅峽事件 廣東文革屠殺 廣州吊勞改犯事件 反彭湃烈士事件 陽江大屠殺 砸爛公檢法 印尼駐華使館遇襲事件 中國與印尼斷交 八·七講話 林副主席八·九講話 點名批判 東華門事件 火燒英國代辦處事件 王、關、戚事件 東北幫叛黨投敵反革命集團案 坦贊鐵路 湖南文革屠殺 道縣事件 邵陽縣大屠殺 內人黨事件 九五命令 評陶鑄的兩本書 復課鬧革命 馬明方叛徒集團案 重要指示 海軍積代會 革命大聯合 鬥私批修 五十字建黨方針 沿著十月社會主義革命開闢的道路前進 1968年 中蘇邊界衝突 七里沁島事件 楊、余、傅事件 雲南文革屠殺 滇西挺進縱隊案 趙健民雲南特務案 沙甸事件 毛澤東支持美國黑人抗暴鬥爭的聲明 全國大武鬥 蚌埠、淮南武鬥事件 蕪湖武鬥事件 寶雞武鬥事件 清華百日武鬥 廣西文革屠殺 南寧「四·二二」慘案 桂林武鬥事件 柳州武鬥事件 武宣吃人事件 打通南北航線 林昭被執行死刑 「五·一二」命令 清理階級隊伍 「七·三」布告 江西瑞金大屠殺 七·二一指示 「七·二四」布告 毛澤東思想宣傳隊 全面勝利 鬥、批、改 五七幹校 中共八屆十二中全會 整黨建黨 批判黑六論 反覆舊 上山下鄉 1969年 廖和叔事件 中蘇邊界衝突 珍寶島事件 鐵列克提事件 中共九大 邊壩事件 尼木事件 中共九屆一中全會 「五·二二」指示 軍委辦事組座談會 國際問題研究小組 人民防空 北京地下城 「七·二八」牛田洋風災 「八·二八」命令 林副主席指示第一號令 1970年 通海大地震 全民大練兵 一打三反運動(遇羅克、王佩英) 全國計劃工作會議 企業下放 中共中央工作會議 「共產主義自修大學」案 清查「五·一六」 北方地區農業會議 五·二〇聲明 工農兵上大學 中共九屆二中全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存廢之爭 我的一點意見 中央組織宣傳組 斯諾訪華 華北會議 批陳整風 1971年 1971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 基辛格秘密訪華 1971年毛澤東南巡 南昌談話 三國四方會議 「五七一工程」紀要 九一三事件 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 第31屆世乒賽 桌球外交 1972年全國計劃會議 關於農村人民公社分配問題的指示 外交部聲明釣魚島屬中國領土 1972年 批林整風 追悼陳毅同志大會 五七一工程紀要之披露 四三方案 尼克森訪華(上海公報) 維特克事件 解放老幹部 中日邦交正常化 國慶社論 批判極「左」思潮 王府井「圍攻外賓事件」 廢除法西斯式的審查方式 國務院業務組1972年12月審幹會議 1973年 新年獻詞 1973年全國計劃會議 爐霍大地震 雅典事件 中共中央工作會議 白卷英雄 中共十大 中共十屆一中全會 恢復亞運聯席位 反擊右傾回潮運動 批周 八大軍區司令員對調 黃帥事件 雲南知青暴動 外交部《新情況》第153期事件 評法批儒 1974年 西沙群島自衛反擊戰 海軍艦隊首航台灣海峽 安東尼奧尼事件 蝸牛事件 批黑畫 批林批孔 馬振扶公社中學事件 《三上桃峰》事件 《園丁之歌》風波 李九蓮被捕 三個世界 鄧小平出席聯合國大會第六屆特別會議 抓革命、促生產 風慶輪事件 政治局會議 體育革命 參加第七屆亞運會 召開四屆人大通知 長沙決策 1975年 1號文件 中共十屆二中全會 第四屆全國人大第一次會議 七五憲法 海城大地震 學習無產階級專政理論運動 1975年整頓(三項指示為綱) 第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次會議 特赦釋放全部在押戰爭罪犯 批判經驗主義 張志新被執行死刑 論對資產階級的全面專政 政治局會議 解放老幹部 鋼鐵生產計劃 廣東八四海難 河南「75·8」水庫潰壩 全國大武鬥(鎮壓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兵變) 第三屆全運會 國務院計劃工作務虛會 中共中央軍委擴大會議 毛澤東關於電影《創業》的批示 評《水滸》運動 工業20條 第一次全國農業學大寨會議 中共中央農村工作座談會 匯報提綱 論總綱 劉冰上書事件 打招呼會議 1976年 元旦社論 第二次打招呼會議 毛主席重要指示 反擊右傾翻案風 南京事件 四五運動 總理遺言案 全國計劃工作座談會 唐山大地震 「你辦事,我放心」 「按既定方針辦」 毛澤東之死 粉碎四人幫(上海反革命武裝叛亂) 揭批查 毛主席紀念堂 全國大武鬥(保定武鬥事件) 中共中央宣傳工作座談會 第二次全國農業學大寨會議 1977年(尾聲) 洋冒進 兩個凡是 揭批陰謀文藝 1977年全國計劃會議 中共中央工作會議 中共中央軍委座談會 鄧小平致信中共中央 《毛澤東選集》第五卷 鄧小平談話 按勞分配討論會 全國工業學大慶會議 把無產階級專政下的繼續革命進行到底 中共十屆三中全會 中共中央科學和教育工作座談會(恢復高考) 中共十一大 中共十一屆一中全會 中阿決裂 後續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 撥亂反正 平反冤假錯案 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案 真理標準大討論 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歷史問題決議) 改革開放 知青大返城 清理三種人 文革2.0 模板:大模板·編年史·地方史·政治案·人物(派別、英模、中央小組、五人小組)·外交·藝術·作品·成果·古蹟·天災·後續·中華人民共和國主題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珍宝岛事件&oldid=71356440」 分類:​中蘇衝突1969年軍事1969年中國大陸1969年蘇聯黑龍江歷次戰爭與戰役雞西軍事史虎林市1969年3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參與的武裝衝突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土變化隱藏分類:​含有俄語的條目CS1含有俄語文本(ru)Webarchive模板wayback連結自2017年5月中立性有爭議的作品拒絕當選首頁新條目推薦欄目的條目自2015年12月缺少可靠來源的條目使用Pathnav的條目以中國一詞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頁面使用過時圖像語法的頁面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沒有登入討論貢獻建立帳號登入 命名空間 條目討論 臺灣正體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閱讀編輯檢視歷史 更多 搜尋 導航 首頁分類索引特色內容新聞動態近期變更隨機條目資助維基百科 說明 說明維基社群方針與指引互助客棧知識問答字詞轉換IRC即時聊天聯絡我們關於維基百科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相關變更上傳檔案特殊頁面靜態連結頁面資訊引用此頁面維基數據項目 列印/匯出 下載為PDF可列印版 其他語言 新增連結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