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聽到盧廣仲說台語會感動? - 獨立評論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為什麼明明盧廣仲是台南小孩,講台南腔的台語,會讓人感動? 語言是情感的延伸,腔調是記憶牽絲的源頭。

譬如「花甲男孩轉大人」裡的「海線一姐」 ... 影劇評論 為什麼聽到盧廣仲說台語會感動? 作者 米果 2017-06-21 圖片來源:《花甲男孩轉大人》臉書粉絲專頁。

已成功複製連結 自從鄭花甲跟他老爸那段一鏡到底的父子爭吵畫面在網路瘋傳之後,很多人驚呼,原來盧廣仲的台語講得這麼好,跟蔡振南這種講台語講得「氣口」「韻味」兼具的資深戲精對戲,毫不畏懼,甚至有不少人說,聽到這樣的台語腔調,感動到想哭。

為什麼?為什麼明明盧廣仲是台南小孩,講台南腔的台語,會讓人感動? 語言是情感的延伸,腔調是記憶牽絲的源頭。

譬如「花甲男孩轉大人」裡的「海線一姐」花甲阿嬤,會讓觀眾想到自己的阿嬤,或者像蔡振南、龍邵華、康康那樣的腔調,總會讓人想起家鄉的阿伯、阿叔、伯公之類的長輩,柯叔元的四叔角色說起台語是比較有八點檔氣味,卻也符合劇中人的職業背景和個性,不至於有衝突。

檳榔攤史黛西飆髒話的時候也是情緒萬千讓人激賞,也有像鄭花明那種年輕台客形象濃烈,講起台語的腔調讓人心情愉悅,會想起中學那幾年同班的一些愛耍寶的同學。

或者像花甲媽王彩樺那樣,因為遭丈夫家暴被迫丟下孩子來到台北這大都市靠幫人打掃過活,台語國語混雜,那也有很深刻的生活滄桑在其中。

然後就是鄭花甲,我猜想他帶著中南部腔調來到台北讀書的最初那幾年,或許很怕被辨識出來而扭捏作態,很怕被嘲笑說國語不會捲舌……我不曉得別人看這齣戲感動的所在,但我覺得台語的表現,是很動人的部分。

那個不能說台語的年代 我出生的年代。

是台語徹底被打壓的年代,布袋戲被迫講國語,很受歡迎的歌仔戲只能在晚飯時段播出,不可以進駐到八點檔。

可是我的阿公阿嬤、姨婆姑婆只會講台語,甚至我的爸媽與阿伯阿叔阿舅阿姑阿姨們,都是受日本教育長大的,譬如我爸媽,到了小學六年級才開始學ㄅㄆㄇ,但已經來不及了,早先他們看中文報紙都有問題,更別提用「國語」交談了。

我在那樣的環境成長,要跟長輩溝通就必須講台語,可是到了學校,講台語就被罰錢被糾察隊記名字,以台語交談也被認為沒水準,可是故意用台語罵髒話,好像也成為學生衝撞教育體制的行為之中最有氣魄的一種挑釁。

從小學到國中那9年,我不斷被老師挑選去參加國語演講比賽,以一種尖銳而刻意捲舌且很勉強做作的抑揚頓挫,加上時而握拳時而攤開手掌往前滑半圈,或是講到第一點就用食指比1,講到第二點就伸出兩根手指頭比2,不管什麼講題最後都要以反攻大陸解救同胞作為收尾,那幾年的演講比賽是我成長過程極大的陰影。

戒嚴時期成長的小孩大抵都被灌輸講台語就是沒水準的觀念,我到台北讀書之後,多少因為被聽出南部腔而感覺自卑,放假返鄉時,又被來訪的三姑四姑說我講話有台北腔,莫非要去當台北人了。

我們這個世代面對長輩時,必然要說台語,而教養小孩時,卻又說國語,甚至阿公阿嬤為了跟孫子親近,也很勉強用他們不熟悉的國語溝通,這樣的循環,到了解嚴之後,甚至小學都開始教導台語、客語或原住民語的母語課程,都還很難扭轉這種習慣。

即使像我這樣,台語還算流利的世代,遇到某些名詞依然會卡關,想要以全程台語進行演說或短講的挑戰性也很高,當我試圖用台語向父母解釋一些社會事件的時候,非得要在自己腦內進行快速的詞彙抽換不可,因此講得「哩哩拉拉」。

而近十年之間,也已經不會去掩飾自己的南部腔調了,這是好的轉變,就好像我有些朋友也很愛炫耀他們的台中腔與宜蘭腔一樣。

我們的母語,我們的情感 我的舅舅顏世鴻醫師在其自傳《青島東路三號》曾經有過這樣一段感觸,他說像他們那樣的世代,欠缺書寫自己情感的文字,是非常哀傷的。

不管是台語、客語、還是原住民語,因為父母漸漸不用母語跟小孩交談,往後不只失去書寫自己情感的母語文字,可能連母語都說不出口了。

語言藉由環境養成的速度與廣度都比教科書的學習來得厲害,那些被阿公阿嬤帶大的小孩,至少在學齡之前還保有學習母語的黃金時期,我搭台鐵列車時,常聽著阿嬤帶著孫兒搭車的對話,孫兒雖然發音「臭伶呆」,用字遣詞卻是很成熟甚至有點老氣的台語,我心想,這是多麼美好的學習。

前幾日在等待高鐵列車進站的月台上,看到一位台灣媽媽,帶著兩個長相帶有歐美血統的小孩,小孩說著道地的台南腔國語,偶爾也說出一整段台語,語言學習,就是這樣不著痕跡的生活訓練。

好了,回到這篇文章最初講到的,為什麼很多人看到盧廣仲這輩年輕演員說著台語會很感動?或者有人詫異,可以講這種程度的台語不是很普通嗎?或多或少,我們內心是抱持著對家庭母語的愧疚感,因而對此劇受到關注而覺得開心,但是三立與民視八點檔不早就是台語劇了嗎?但意義層次上面還是有點不同,台灣短集數的戲劇總算是從愛情偶像劇抽身,陸續拍出動人寫實的家庭劇了,我是真的很感動啊! 聲音表情是戲劇表演很重要的元素,當演員以國語對話,很自然地就跟台語對話的整體氣氛不同,那之中有很大成分是看劇的觀眾自己的情感投射,就好像客家人看客語劇,外省人看捲舌特厲害的中國劇一樣,應該也有類似的感動。

我聽著盧廣仲講台語,聽他語尾上飄的「膩」「啦」,或髒話當日常語助詞的時候,會特別覺得親近。

如同聽「滅火器」唱〈海上的人〉會哭得很慘,聽「五月天」唱台語歌會特別high,我們終於可以不用畏懼說母語被執政當權者罰錢,被嘲笑或即使不被嘲笑也多少感覺自卑的年代,真的是過去了啊! 盧廣仲與蔡振南的對手戲影片(取自蔡振南臉書): 瀏覽次數:178319 已成功複製連結 訂閱電子報 給您當週最熱議題,飽覽多元觀點! 立即訂閱 延伸閱讀 關鍵字: 花甲男孩轉大人 台語 母語 米果 台北捌玖零 文字工作者,小說與雜文書寫者,網路重度使用者。

台南出身,喜愛棒球與日本推理小說。

不愛好萊塢電影和韓劇。

曾獲幾項文學獎,寫小說是正職,寫雜文是嘮叨。

最怕演講座談,也怕走在路上被認出來,是個早睡早起的「晨型人」。

「獨立評論@天下」提醒您: 1.本欄位提供網路意見交流平台,專欄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2.發言時彼此尊重,若涉及個人隱私、人身攻擊、族群歧視等狀況,本站將移除留言。

3.轉載文圖請註明出處;一文多貼將隱藏資訊;廣告垃圾留言一律移除。

4.本留言板所有言論不代表天下雜誌立場。

米果 台北捌玖零 文字工作者,小說與雜文書寫者,網路重度使用者。

台南出身,喜愛棒球與日本推理小說。

不愛好萊塢電影和韓劇。

曾獲幾項文學獎,寫小說是正職,寫雜文是嘮叨。

最怕演講座談,也怕走在路上被認出來,是個早睡早起的「晨型人」。

熱門文章 1 《25,21》:為所有媒體人寫一封名為愧疚的情書 2 齋月的乞討者:給予,是一種需要常常練習的能力 3 【投書】不是考科的悲歌:「你的課程很好,但這不是我現在的優先!」 4 《在車上》好看嗎?中年大叔的「女性不友善」氛圍 5 「你好好讀書,不要長大賣魚」:身為魚販,我很努力 訂閱電子報 時事、國際、社會、教育、性別⋯⋯現在就訂閱獨立評論電子報,飽覽當週最熱議題與多元觀點! 立即訂閱 支持獨立評論,成為天下雜誌全閱讀訂戶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