廚餘堆肥再利用- 一般廢棄物處理 - 南投縣政府環境保護局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堆肥化是利用微生物繁殖、代謝而消耗有機質的作用,將廚餘中不安定的有機成份分解,最終製成肥料或土壤改良劑。

堆肥在好氧狀態下,微生物快速繁殖,將大量的碳水化合物 ...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公布欄 環保新聞 業務公告 活動新訊 電子相簿 單位簡介 資源回收 認識資源回收 廢棄車輛處理 廢車回收作業流程 本縣廢棄汽機車回收業者 南投縣各鄉鎮市清潔隊通訊資料表 應回收廢棄物回收處理業務 業務簡介 應回收廢棄物回收業及處理業申請 回收統計 事業廢棄物管理 再利用檢核 業務簡介 再利用業者檢核申請流程 廢棄物專責技術人員設置 業務簡介 廢棄物專責技術人員申請 公民營廢棄物清除處理機構許可業務 業務簡介 公民營廢棄物清除處理機構可業務申請 事業廢棄物清理計畫書提報暨網路申報 一般廢棄物處理 公有掩埋場一般癈棄物及一般事業癈棄物處理收費辦法-公告 垃圾區域轉運站 廚餘多元再利用 廚餘簡介 廚餘堆肥再利用 廚餘養豬再利用 廚餘堆肥場 巨大廢棄物回收再利用 廢食用油回收合格清除機構 水肥清理事項 FAQ 申辦與表單下載 相關法規 相關連結 ::: 首頁>一般廢棄物處理>廚餘多元再利用>廚餘堆肥再利用 廚餘堆肥再利用 堆肥化原理     堆肥化是利用微生物繁殖、代謝而消耗有機質的作用,將廚餘中不安定的有機成份分解,最終製成肥料或土壤改良劑。

堆肥在好氧狀態下,微生物快速繁殖,將大量的碳水化合物氧化成二氧化碳及水分;微生物活動所產生的熱量,使堆肥溫度上升,同時將水分蒸發,達到減量及乾燥之目的。

微生物在繁殖過程中需要自基質中獲取養分,其中主要為碳源與氮源,微生物是將碳源轉換成二氧化碳,故使基質中之碳源含量逐漸減少,致基質中碳/氮比將逐漸降低,至某一程度則不易再下降。

堆肥化過程中水分逐漸蒸發,材料之理化性質亦將改變,外觀呈蓬鬆狀且臭味消除,達到腐熟及適於施作之條件。

廚餘堆肥化的目的   廚餘堆肥化最主要的目的是將廚餘穩定化,並保存可利用之有機物質,因此廚餘堆肥化有以下功能: 廚餘安定化、無害化。

將揮發性有機物質分解。

病源菌控制:醱酵過程中最高溫度可達60~70℃,具有消滅病原菌、寄生蟲、蟲卵等功能。

減量化:將廚餘之重量、體積減少,並降低水分。

可結合其他有機廢棄物共同處理。

資源回收:廚餘經堆肥化後可製成肥料、培養土及土壤改良劑等。

廚餘堆肥流程及操作控制條件   廚餘堆肥之流程如下圖所示:   有機物堆肥醱酵最理想之含水率約65%。

但是一般清潔隊所收集之家戶廚餘,含水率大多為80%以上,因此必須先作水分調整以利於堆肥醱酵。

可以有兩種方式: 機械壓榨脫水 可以降低含水量,但是所脫除之污水必須收集另作處理。

若廚餘堆肥場設在掩埋場區,則可以與掩埋場之污水合併處理。

否則作液肥醱酵利用亦不失為良好方式。

添加副資材以調水分 可以利用如木屑、稻殼、乾茶葉,或其他乾鬆之有機物來作調整。

木屑等有機物在此稱為堆肥醱酵之副資材(或調整材),另可扮演良好的質傳功能,利於氧氣傳輸及二氧化碳與水分之釋出。

如果木屑、稻殼等物質不易取得,也可以利用腐熟之堆肥當作副資材。

  此外,目前也有採密閉式利用加熱管或送入熱空氣等乾燥脫水之方式,雖也可達到降低含水率之效果,但是能源耗費不貲,故不建議採行。

  傳統堆肥方式製作有機肥,從原料控制調配,到醱酵條件控制,及成品管理,有多項應注意事項,說明如下: 原料控制 ‧ 製程控制:廚餘進場後應立即處理,以免堆積而腐爛發臭。

‧ 雜物剔除:雜物太多不僅影響堆肥成品品質且可能導致機械故障,故應先剔除雜物。

‧ 避免太大之顆粒:大顆粒分解速度慢且不均勻,應儘量攪碎成細小顆粒以利醱酵作用進行。

‧ 堅硬及長纖維之物質應切碎:如椰子殼等體積大且堅硬之物質,除不易分解,且會造成機械損壞。

‧ 副資材混合均勻:應依廚餘之含水量,調配適當之副資材量。

廚餘經調整後之含水量以達60~65%最佳。

簡單的測試方法是,以手握不滴水為原則。

‧ 副資材之選用:選用價廉、易取得、吸水性良好且不含有害成份之材料,副資材之添加量計算方式如下: 以1000公斤含水率85%之廚餘為例,若要達到含水率65%之醱酵條件,且取含水率20%之木屑混合,則需添加444公斤木屑。

堆肥副資材來源,可將公園或路樹修剪後之樹枝,經破碎至1~2mm之粒徑,再經乾燥後,即可作為廚餘堆肥之副資材。

以堆肥場本身所產生之腐熟成品,亦可作為副資材。

    另須注意的是,若目的在於調整水分,則以吸水性良好的木屑最好,且粒徑越細小越佳。

而若廚餘性質較黏稠易結塊,則稻殼咖啡渣等較理想,木屑亦不宜太細。

木屑來源可以取自巨大廢棄物破碎廠之產出物。

醱酵條件控制 ‧ 水分控制:廚餘堆肥醱酵之水分應調整至60~65%左右,醱酵過程中,水分將逐漸降低。

若溫度高,水分散失快而導致太乾燥時,則需添加適量水分,達到充分醱酵目的。

‧ 時間:第一段醱酵至少應維持30天以上,否則無法達到腐熟的要求;第二段靜堆須維持10-30天左右較理想,因此堆肥場必須有足夠的堆肥空間。

‧ 溫度:若操作良好,堆肥溫度高達60℃以上,並可維持約10天左右,再逐漸下降至常溫。

高溫可殺滅病源菌、蟲卵外,並能將水分逐漸脫除(約可達40%以下),此為堆肥充分醱酵的極重要指標。

溫度若無法上昇,可能有以下原因: a. 堆置高度不足(堆肥高度至少應1公尺以上),且堆肥量若太少溫度不易蓄積。

醱酵槽內堆置高度須平均,避免送風時因阻力不均,造成死角。

b. 翻堆太頻繁,或送風量太大,以致熱量逸散,熱量無法蓄積,堆肥無法提高溫度,不易腐熟。

c. 水分太高,氧氣傳達不易,醱酵不良致溫度無法上升。

d. 堆積高度過高,通風不良,堆肥內部將成為厭氧狀態,造成惡臭且不易腐熟,將堆肥高度維持1~1.5公尺為理想操作條件。

‧ 醱酵操作要項:溫度上昇係堆肥醱酵的自然結果,強行藉由外部供應熱能使之達60℃以上之高溫,僅能快速脫除水分,對堆肥並無太大實質功效,且若仰賴外來熱能去除水分,所耗費之能源甚大,不符經濟效益。

‧ 送風量:足夠的空氣量是供應堆肥微生物醱酵作用的必要條件,送風量不足或不均勻,微生物無法獲足夠氧氣以進行有機物分解;送風量若太大,則易將熱量快速帶出,使溫度不易上昇,不利於醱酵。

‧ 送風可以山貓定期翻堆方式,初期翻堆頻率宜高,後期可較低。

一般堆肥場無法精確控制空氣量,宜以臭味是否蓄積、溫度上升及及水分脫除等情況來研判送風量是否適當。

若以通風管送風方式則不易均勻,且易堵塞。

除非風量夠大且送風管定期清理,送風位置亦隨時機動調整,否則效果欠佳。

‧ 作業設施:台灣地區夏季高溫多雨,因此堆肥區應設置遮雨棚,以防止大雨將堆肥沖離或增加含水率。

堆肥醱酵初期也應避免陽光直接曝曬,造成水分蒸發過速,而影響醱酵作用。

‧ 滲出水處理:廚餘堆肥初期,滲出水將大量釋出,可使用副資材吸附或送至腐熟區調整水分等方式處理。

或另作液肥醱酵。

‧ 堆肥場規劃:傳統堆肥處理方式,需30~40天以上,才能使堆肥達到完全腐熟之目的。

廚餘堆肥場規劃時,應先考慮作業空間。

以每日處理5噸之廚餘堆肥場為例,將廚餘與副資材或腐熟堆肥混合後,總體積量約達7立方米。

若腐熟期為40日,將累積280立方米之堆肥;若堆積高度平均為1米,則需280平方米之堆肥面積,再加上前處理及後段腐熟及篩選、包裝空間等,總面積最少需660平方米(約200坪)。

因此,空間規劃、車輛動線、污水處理、臭氣處理等,皆應詳加規劃。

‧ 翻堆方式比較:為了使廚餘中有機物充分分解,必須定期將所有材料翻堆攪拌混合。

常用之翻堆設備有械走道式翻堆機及小山貓人工翻堆等2種。

靜堆腐熟區 ‧ 堆肥經第一次醱酵後,應將之移至腐熟區靜堆處理。

廚餘堆肥經第一次醱酵,已去除大部份有機質,靜置約10天經後熟階段的堆肥,含水率可下降到35~40%。

‧ 成品篩選:廚餘堆肥成品內若含有無法腐爛塑膠或大型顆粒狀物質,將影響堆肥之使用,須以篩網將雜物去除,以獲得品質均勻之成品 廚餘堆肥作業污染防治 廚餘堆肥時間長達數十天,若操作不良容易造成污水、臭味污染及週遭民眾抗議。

廚餘堆肥作業污染防治,包括下列數項: ‧ 廚餘堆肥作業初期,如副資材不足,會產生大量之滲出水。

應將滲出水收集,妥善處理後再排放;亦可將滲出水返送至後腐熟區做水分調整,使堆肥完全腐熟並達到污水處理之目的。

‧ 廚餘醱酵過程容易產生臭味,添加足夠之副資材及送風量可減少臭味產生。

如臭味會影響附近居民,應設置密閉廠房,並做適當之臭味處理。

堆肥簡易腐熟度鑑定法   未腐熟有機肥將於土壤中再次酵,醱酵期間將降低土壤中原有氮肥及氧氣,同時產生高溫及二氧化碳,對植物根部會造成傷害,形成肥傷等現象,因此堆肥需經腐熟安定後,再加以利用。

堆肥腐熟度檢測方法如下: 感官鑑定法 在堆肥場依序做簡略判定腐熟狀況。

‧ 外觀:質地細緻無大團塊狀物。

‧ 手感:用手緊握,放開不會結成一團也不粘手。

‧ 嗅感:用手抓一把,略近鼻孔,嗅不到濃氨味,也嗅不到糞臭味。

氣體與臭味鑑定法 ‧ 測定游離氨濃度:堆肥300g裝於20×33cmPE袋,放在室溫下,約一小時後,伸入氨氣檢知管測定袋內游離氨濃度小於15ppm(最好的狀況為小於5ppm)。

‧ 氣體發生試驗:堆肥300g裝於20×33cmPE袋,放在室溫下,一天後袋子仍不鼓起。

‧ 發臭試驗:在100ml試管內裝入約30ml堆肥,再放入蒸餾水30ml,然後加蓋,於室溫(或35℃恆溫箱中)一天後取出,聞不到氨臭和糞臭。

發芽試驗法 ‧ 堆肥5g與100g60℃溫水共混,放在60℃溫浴中保溫三小時後,用多層紗布過濾,取得濾液供試。

‧ 取濾紙兩張,置於9cm培養皿內,加入5ml供試濾液,然後在濾紙上約等距離放入40粒清梗白菜種子(發芽率95%以上者)。

‧ 將已播種之培養皿移入25℃植物培養箱中培養三天,然後取出記錄正常發芽之種子數。

另外用尺概略量取每粒正常發芽之根長。

‧ 發芽試驗設有對照組,以煮沸後放冷之自來水為對照溶液。

廚餘堆肥場品質管理系統之建立   為維持堆肥場之永續營運,包括原料控制、操作管理、機械設施維護與成品品質管理,皆應保持良好狀態。

建議各堆肥場進行以下之管理。

建立基本資料 ‧ 場區位置 ‧ 設置概況 ‧ 場區配置圖 ‧ 操作流程圖 ‧ 主要設備清單 ‧ 設備操作保養記錄 建立標準操作程序 ‧ 操作程序 ‧ 各單元操作參數:如進料量、副資材添加比例範圍、水份控制範圍、原料調整比例、翻堆高度、翻堆頻率、移除搬運頻率、溫度控制等 ‧ 機械設被定期保養與故障原因分析與排除對策 ‧ 建立機械 定期監測記錄(溫度、pH、翻堆次數等) 操作日誌表 ‧ 每日進料量記錄 ‧ 廚餘量、副資材量(類別)、其他添加劑量記錄 ‧ 成品產生量記錄 ‧ 固肥、液肥產生量記錄 ‧ 成品檢測記錄 ‧ 成品販售(或兌換量)記錄 ‧ 定期監測記錄 ‧ 故障或維修記錄 ‧ 其他事件記錄 廚餘堆肥化成功之關鍵   整體而言,廚餘堆肥成功之主要關鍵在於「水」、「空氣」與「時間」。

為使操作人員易於操作廚餘堆肥場,提供以下口訣:「實在做,時間夠;去水分,除臭味;通風好,少煩惱」。

簡略說明如下: 實在做,時間夠 實在做是指依自然之原理進行堆肥醱酵,不必刻意添加特殊藥劑或菌種,也不必另外加熱以提昇溫度。

有機質之生物醱酵分解必須經過多項複雜的步驟,並配合多種微生物發揮功能,因此足夠的分解時間是第一要務。

第一段之醱酵最少必須有30天以上的時間,第二階段之靜堆也必須有10~30天之時間。

去水分,除臭味 水分為影響堆肥醱酵成功與否之關鍵。

若能從入料以至醱酵階段皆控制好水分,則微生物醱酵之進行大抵無問題。

水分若控制得宜,較不會有滲出水及臭味外逸之問題,也是保持週遭良好環境衛生之關鍵。

通風好,沒煩惱 良好的通風可以確保好氧分解之進行。

通風不足將造成厭氧分解,且水分不易去除而有腐爛的惡臭發生。

因此藉由鼓風機等通風設備或經由定期翻堆,將可得到品質較佳之堆肥。

更新日期:2016-11-11下午08:43:51 Back facebook Line Twitter TOP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