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氣水滴溫度造就千變萬化的雲 - 遇見科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相信許多人都曾經抬頭仰望過藍天、欣賞雲朵的千變萬化,感受「風起雲湧」的自然美。

對你我而言,天空中的朵朵白雲是不陌生的自然現象,但美麗雲兒究竟 ... 遇見科學 跳到主文 《人間福報》〈遇見科學〉專刊固定於每周五出刊,主題除了涵蓋「氣候變遷」、「環境科學」、「生命科學」、「生活科技」、「新能源探索與節能省碳」、「生物科學」等主軸外,也隨時提供科學領域最新的發展面向與專家學者最新的研究成果,希望藉此讓科普知識可以推廣至社會各層面中。

部落格全站分類:生活綜合 相簿 部落格 留言 名片 Oct11Mon201014:32 空氣水滴溫度造就千變萬化的雲 相信許多人都曾經抬頭仰望過藍天、欣賞雲朵的千變萬化,感受「風起雲湧」的自然美。

對你我而言,天空中的朵朵白雲是不陌生的自然現象,但美麗雲兒究竟從何而來,卻不見得每個人都清楚其來龍去脈!「雲」是怎麼誕生的呢?簡單來說,雲是由存在於大氣中的小水滴或冰晶所形成。

文化大學大氣科學系教授劉廣英表示,要形成一朵雲得具備幾個要件,包括要有空氣上升、空氣要能達到飽和、水蒸氣要能凝結成水滴等。

劉廣英說,要「讓空氣上升」的方法有三種,第一種是熱對流,例如今天早上是萬里無雲的晴朗天氣,就代表氣流很穩定,因此空氣大多是下沉的,等到午後高溫出現,就會因地表增溫而加速熱對流現象。

第二種則是地形上升,由於台灣四周環海,當空氣碰到陸地時就會往上抬升。

第三種是氣流匯合,例如當東北風碰到西南風,兩股對頭風相交會的地方(風切帶),空氣就會上升。

而「空氣要達到飽和」則代表空氣要吸收足夠的水氣,才有辦法形成雲。

事實上,無論是黃沙滾滾的荒漠還是水氣充足的大海,都有水分存在,而空氣就如同海綿般,可以持續吸收這些從地表上蒸發的水蒸氣。

然而,空氣中的水蒸氣並不會無限量增加,而是有其限度。

劉廣英表示,一般來說,水蒸氣含量的上限為4%,假設有一塊空氣是一百公升,那水蒸氣含量最高就是四公升,但水蒸氣含量高低會隨著溫度高低而改變,當地表溫度升高時,水蒸氣含量就會提高,氣溫較低時,水蒸氣含量也會跟著降低,當空氣逐漸冷卻時,水蒸氣就會慢慢凝結成水滴。

一朵雲的形成要靠水氣、溫度、空氣等要素的相互配合,一般來說,夏天的雲朵數量會多於冬季、看起來較厚實,主要是夏季地表溫度高,會加速水氣的蒸發。

而有些人或許會覺得好奇,為什麼天空中的雲,有些看起來亮晶晶、雪白如雪,有些卻是烏鴉鴉的呢?劉廣英表示,這是因為雲朵中的冰晶會反射出陽光的關係,在陽光照射下,我們會覺得雲看起來既雪白又晶亮,而那些看起來又厚又大的烏雲,則是因為陽光無法穿透雲團所導致的現象。

值得一提的是,對許多氣象觀測人員來說,「雲」雖然具有千變萬化的多樣美,卻也因為變化多端而成為最難觀測的氣象變化。

不過,古代雖然沒有所謂的氣象學,但聰明的老祖宗卻憑著長期的觀察經驗累積而發展出有趣的天氣諺語,像是許多阿公阿嬤朗朗上口的「天上鉤鉤雲,地上雨淋淋」、「烏頭風,白頭雨」、「天上魚鱗斑,晒穀不用翻」,就是跟雲相關的氣候諺語,相當有趣。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newsmaster 遇見科學 newsmaster發表在痞客邦留言(0)人氣() E-mail轉寄 全站分類:不設分類個人分類:綜合性科學此分類上一篇:科學新知 此分類下一篇:雲兒種類多可分為四族十屬 上一篇:洄游魚愛乾淨-成水質指標好幫手 下一篇:雲兒種類多可分為四族十屬 歷史上的今天 2010:基因各司其職與遺傳密切相關 2010:基因無法決定一切--學業成績與後天環境更相關 2010:太空同震原理有助海嘯預警太空同震原理有助海嘯預警 2010:地震能量可傳到太空台灣學者揭開天地同震之謎 2010:科學新知 2010:夢屬於短期記憶不見得每個夢境都記得 2010:白天學習內容會重現於夜晚睡眠周期 2010:科學新知 2010:科學新知科 2010:雲兒種類多可分為四族十屬 2010:洄游魚愛乾淨-成水質指標好幫手 2010:藥物丟馬桶河川汙染多一種 2010:石油的美麗與哀愁 2010:科學新知 2010:科教趴趴go 2010:吃蔬果助吸收維他命C即購即食別久放 2010:中研院解開維他命C進入粒線體之謎 2010:仿真科技機械腿助癱瘓者重新站起來 2010:人類直立行走的美麗與哀愁 2010:《當創意遇上科學》向大自然借靈感 2010:《科學新知》 ▲top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 站方公告 [公告]2022年度農曆春節期間服務公告[公告]MIB廣告分潤計劃、PIXwallet錢包帳戶條款異動通知[公告]2021年度農曆春節期間服務公告 活動快報 日夜塑崩二代升級版 老是三餐在外?身材體重難控制?IVENOR日夜塑崩二代升... 看更多活動好康 我的好友 熱門文章 文章分類 資訊科學(0) 天文科學(8)生態科學(31)生物科學(12)生物科學(2)自然科學(9)物理科學(9)環境科學(15)生命科學(39)資訊科學(20)替代能源(21)海洋科技(9)科技與倫理(6)太空科技(15)綜合性科學(138)綜合性科學(47)地球科學(52)未分類文章(3) 最新文章 最新留言 動態訂閱 文章精選 文章精選 2013八月(6) 2013七月(8) 2013六月(10) 2013五月(10) 2013四月(9) 2013三月(12) 2013二月(9) 2013一月(9) 2012十二月(13) 2012十一月(6) 2012十月(6) 2012九月(12) 2012八月(6) 2012七月(12) 2012六月(4) 2012五月(9) 2012四月(14) 2012三月(4) 2012二月(10) 2012一月(7) 2011十二月(6) 2011十一月(12) 2011十月(6) 2011九月(6) 2011八月(10) 2011七月(10) 2011六月(4) 2011五月(3) 2011四月(9) 2011三月(12) 2011二月(2) 2011一月(12) 2010十二月(9) 2010十一月(17) 2010十月(22) 2010八月(10) 2010七月(101) 2010六月(1) 2010二月(8) 所有文章列表 文章搜尋 新聞交換(RSS) 誰來我家 參觀人氣 本日人氣: 累積人氣: QRCode POWEREDBY (登入) 回到頁首 回到主文 免費註冊 客服中心 痞客邦首頁 ©2003-2022PIXNET 關閉視窗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