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齡社會對經濟發展影響之研析 - 立法院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人口老化對社會最大的衝擊是醫療與長照需求快速增加,造成社會福利負擔沉重,進而牽動整體產業興衰;對於國內消費內需與勞動供給產生影響,對經濟發展有所桎梏。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 研究成果 法案評估 專題研究 兩岸研究 聯合研究 議題研析 委員登入 議題研析 Facebook twitter print envelope ::: 首頁 關於立法院 各單位 法制局 研究成果 議題研析 高齡社會對經濟發展影響之研析 一、題目:高齡社會對經濟發展影響之研析 二、所涉法律 《勞動基準法》、《就業服務法》 三、探討研析 (一)根據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定義,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例達到7%時稱為「高齡化社會」,達到14%是「高齡社會」,若達20%則稱為「超高齡社會」。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強調我國於107年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率將逾14%,邁入高齡社會;115年將逾20%,成為超高齡社會,129年達到30%,140年更高達37%,屬國際間老化速度非常迅速者,人口老化將是社會一大隱憂。

人口老化對社會最大的衝擊是醫療與長照需求快速增加,造成社會福利負擔沉重,進而牽動整體產業興衰;對於國內消費內需與勞動供給產生影響,對經濟發展有所桎梏。

人口結構的改變在經濟與金融上亦會造成影響,因勞動人口減少、生產力弱化,產經政策也須隨之改變,國際貿易、市場、產業、消費需求及基礎環境都將有連串變化。

缺乏有效的勞動力會造成另一項負面經濟效果,那就是薪資高漲將使企業將生產設施移至海外,經濟成長步調減緩,喪失經濟競爭優勢。

(二)人口老化是複雜且多面向的,亦是全球重要議題。

工作年齡人口急速減少的同時,工作年齡人口也同時快速高齡化,這對於我國整體社會經濟的發展是一大考驗;依我國人口政策白皮書中所提及人口老化衍生的相關議題:如人口老化扶養負擔更加沉重,健康與社會照顧議題愈趨重要,家庭照顧功能漸趨式微支持機制亟需介入,人口及家庭結構變遷經濟風險保障增加等。

在高齡化社會的趨勢下,人口老化引發的人口成長率減緩、生育率降低、公共支出增加以及勞動人口短缺等問題,逐漸成為各先進國家不得不面對的重要課題。

西方國家早在2005年即有學者提出「世代風暴:人口老化即將引爆新經濟危機」之看法,指出人口老化對全球經濟的影響。

國際貨幣基金會(IMF)預測至2050年為止,先進國家因一年來的金融風暴所負擔的財務支出,大約只占全國預算支出的10%,剩下的90%將是與人口老化有關的隱性支出,例如退休金、健康醫療及長期看護費用等。

再如英國《經濟學人》報導,人口老化從字面意義上看來是緩慢發生的,但是它在經濟、社會和政治上的影響卻極為深遠。

這個問題隨時都能浮現在檯面上,變成世界各國的燙手山芋,如對抗老年貧窮、失業與年金制度、經濟如何持續發展等挑戰。

(三)近10年臺灣之勞動力參與率有緩慢上升的趨勢,約略在60%左右,但是與鄰近亞洲國家相較略為偏低。

新加坡有較高之勞動參與率(66%),韓國、香港次之(62%、61%),臺灣與日本數據相近。

美國、加拿大與英國有較高之勞動參與率,約莫在62%至66%左右的水準,德國(60%)、法國(56%)次之,義大利的勞動參與率最低,不到50%。

臺灣45-49歲仍有八成以上的勞動參與率,但是一進入50歲以上的年齡層,勞動參與率就急劇下降,其他國家陡降的時間點,大多落在60-64歲年齡組之後。

以日本為例,55-59歲年齡組之勞動參與率為80.4%,60-64歲降為62.8%,臺灣同年齡組之數據則是54.4%及35.6%,由此可反映臺灣勞動力相較其他國家,有早退的現象(楊文山、陳雅琪,2015-2061年臺灣勞動力缺口與需求,台灣經濟論衡第14卷第3期秋季號,國家發展委員會,105年9月,第20-25頁)。

四、建議事項 (一)高齡化不僅改變臺灣的社會人口結構,更對當地的社會經濟等外在環境產生直接影響,鉅型的人口結構變化,將會衝擊競爭力,對社會經濟、產業發展造成巨大影響,宜提早進行研擬對策,如檢討修正人口政策、勞動力需求、社會福利政策及退休政策等。

雖然政府自98年開始推動長期照顧(以下簡稱長照)保險,正式提出3階段的長照制度發展藍圖以建置完善的長照制度;檢視執行情形,現正推動長照2.0各項服務,但照顧服務員人力不足、照管專員負荷沉重及外籍看護工政策等皆須立即加以檢討修正,因截至107年3月底止,在臺外籍勞工共計67萬9,464人,其中外籍看護工計25萬162人,占整體外籍勞工在臺人數36.82%,為數眾多。

雖長期服務照顧法於104年6月3日公布,並自106年6月3日正式施行,然長照制度係整合攸關國內70多萬失能家庭之各類長照資源,值此高齡社會使得長照需求人數也同步增加,失能、失智人口增加所衍生之長照需求多元化且益顯迫切需要,為使資源更全面,服務更有品質,失能者得到適當的照護,宜全面從人力、服務、空間與法規各方面建立制度,強化長照服務之普及性及在地化等,積極為臺灣邁入超高齡社會做準備。

(二)由於少子化與高齡化加速,15至64歲工作年齡人口占總人口比率已於101年達最高峰74.2%開始下降,人數亦於104年達1,737萬人高峰後持續減少,加上推估115年將成為超高齡社會,未來勞動力將嚴重短缺,如何確保勞動力不虞匱乏宜未雨綢繆,積極進行相關法規鬆綁並研提完善配套措施,以因應嚴峻挑戰。

(三)日、韓政策上鼓勵中高齡或高齡者留在原有企業內以「減時、減薪、減量」等方式漸進退休;英、美國則傾向符合資格者辦理退休,另謀他職以部分工時、約聘或其非典型作態持續參與勞動市場。

有鑑於我國即將步入「超高齡社會」,經濟結構也隨著人口的改變而產生重大變化,學者提出可透過職務再設計、強化留任老年工作者的補貼措施、在職延長、退休活化及善用彈性工時等。

就勞動市場方面,為提高中高齡與高齡者的勞動參與及就業機會,重新思考、定位並開發適合中高齡與高齡者的工作崗位及內容,實有其必要性。

(四)有鑑於平均壽命延長、人口結構改變及政府財負擔加重,各國紛將法定退休年齡往後延至65歲,而德國及新加坡預計將法定退休年齡延後至67歲,英國更是計畫延後至69歲,而且預計從2020年起約每十年向上調整一歲。

我國亦然。

2008年的勞動基準法第54條修正,已將法定退休年齡由原本的60歲延長至65歲。

在公教人員方面,公教年金改革月退休金起支年齡於110年後改為65歲,然這些改革成效有多大,仍待時間之考驗。

經行政院主計總處於106年9月28日發布之「105年受僱員工動向調查」,指出勞工平均退休年齡逐年升高,95年才55.2歲,105年已達58.6歲,然我國退休年齡已延至65歲,可看出實際退休年齡與法定退休年齡這兩者間有相當大的落差。

且比照各國的退休資料,可以發現歐美國家實際退休年齡與官方退休年齡之間的差距甚小,顯示政策對於個人有相當大的影響,退休政策的些許調整或修正,對於整體社會的影響甚鉅(楊文山、陳雅琪,2015-2061年臺灣勞動力缺口與需求,台灣經濟論衡第14卷第3期秋季號,國家發展委員會,105年9月,第20-25頁)。

政府須正視高齡社會之勞動力參與率與退休年齡之調控,經濟發展才能永續經營。

撰稿人:陳淑敏 對高齡社會對經濟發展影響之意見 張淑卿撰 2017.06.15 一、高齡社會對經濟發展的影響 (一)總體經濟現象:1.社會中老年人口相對勞動人口比例增加時,導致產出減少,但是經濟體中的消費卻未相對減少,使得總儲蓄率下降,這將可能造成為了達成經濟成長所需的資金不足,進而影響經濟發展。

2.扶老比的增加會降低該經濟體的投資率 ,勞動力的確會相對的不足,且降低整個社會吸收新知識與新觀念速度,技術創新能力下降,從而誘發採取貿易措施保護國內勞動市場,投資機會減少,相對地導致投資意願降低。

3.隱含投資率逐漸會降低隨社會的人口老化,國內的商品及勞力供應相對需求不足,只能仰賴進口商品以維持所需,產生貿易赤字,隱含伴隨發生資金外流的現象。

4.國民收入大部分用於非生產性消費(例如養老、長期照顧、醫療等)減少用於生產性投資比例,總產出及人均國民收入增長速度隨之下降。

總而言之,隨社會的老齡化,總儲蓄率、投資率以及經常帳占GDP比率都會下降,這都將造成未來經濟成長下滑之因素。

(二)對勞動力影響:台灣於2026年將由於育幼比例減少,造成經濟成長率大幅下降,總合勞動參與率將因扶老比例上升而增加約6%,但老年勞動參與率變動不大。

另隨著未來的人口負成長及人口老化,經濟成長率將呈現負成長。

若要提高經濟成長率,除了要提升每就業產出GDP外,勞動參與率也是一個重要關鍵,尤其是中高年齡者的勞動參與率。

二、目前勞動年齡人口「晚進早出」(勞動參與年齡延後、退休年齡比其他國家提前)與「高出低進」(白領人才外移、藍領人才移入)情勢,如何充分再運用中高齡勞動力,並協助中高齡在職勞工改善就業環境,助其穩定就業,建議參考日本、新加坡及韓國等立專法保障其工作權,同時防止中高齡就業歧視;獎助僱用中高齡者之企業;獎勵中高齡者各類津貼及其他補助;提供中高齡者職業訓練創業輔導;其他促進就業措施(例如設立銀髮人才資源中心;改善工作-生活平衡靈活的工作安排補助(包括彈性時間 、場所、部分時間工作等);跨世代人力資源管理專長培訓、新進用年長員工留任不同期間獎勵金;資深員工帶領新進員工導師津貼等制度;建置名匠、各類產業技能見長之技術專家之產業教師,以現場指導、師徒制、短期授課等方式傳承等積極措施,避免勞動市場出現衰退。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