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電效應:愛因斯坦的諾貝爾 - 余海峯David | 物理喵phycat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光電效應:愛因斯坦的諾貝爾 · 由於同一頻率的光子能量固定,假設每個電子每次只能吸收一個光子,那麼只有在光子頻率足夠高(即能量足夠大)時電子才有足夠 ... Skiptocontent OpenMenu Search Searchfor: Close 如果問愛因斯坦最著名的是什麼,相信十之有九會答 E=mc2。

這是他在1905年推導出來的質能互換公式,是他發現的相對論的一個直接結果。

愛因斯坦的科學之中,最著名的莫過於相對論。

他在1905年發表狹義相對論,描述慣性時空裡不同參考系之間的關係、結合質量和能量兩個概念;1916年發表廣義相對論,把萬有引力、加速度、時空結合為一體,徹底推翻牛頓物理學。

愛因斯坦於1923年7月11號在瑞典哥德堡舉行的NordicAssemblyofNaturalists會上講他的諾貝爾獎講座。

雖然愛因斯坦得到的是1921年的諾貝爾獎,可是因為諾貝爾奬委員會認為在1921年的提名名單中沒有人能夠得獎,跟據規則該年度之獎項順延至下一年頒發,所以愛因斯坦其實是在1922年得到1921年的諾貝爾獎。

而由於在1922年諾貝爾獎頒獎典禮舉行時愛因斯坦正在遠東旅行,直到1923年愛因斯坦才在哥德堡講出他的諾貝爾奬講座。

順帶一提,愛因斯坦獲頒諾貝爾獎不久之前,他正在香港。

ImagecourtesyofTheNobelPrize 愛因斯坦對物理學的貢獻,絕對足夠好幾座諾貝爾物理獎。

然而,愛因斯坦只在1921年獲頒過一次諾貝爾物理獎。

很多人都以為他的得獎原因必為發現相對論。

但原來,他獲獎的原因是解釋了一個我們日常會接觸到,但鮮少留意的現象:光電效應(photoelectriceffect)。

光電效應在高中物理課程裡應有所提及。

簡單地說,光電效應就是太陽能電池的原理。

光電效應的解釋,涉及一個古老問題:究竟光是什麼? 大家都知道光線的基本特性就是以直線前進和會反射。

歷史記載第一個以數學歸納出光線的反射定律的人,就是公元前3世紀的古希臘數學家歐幾里德。

公元2世紀,托勒密亦歸納出光線的折射定律。

古希臘人對視覺的本質分為兩派。

一派認為眼睛會發射觸手出去,接觸到物件就看得見了(有點毛骨悚然);另一派認為光線是由細小的微粒所構成,視覺是因為這些微粒進入眼睛。

今天我們知道後者是正確的,然而在古希臘時期大部分人都不相信光的微粒理論。

牛頓進行三棱鏡分光實驗。

1874年由不知名畫家所畫。

17世紀,牛頓的著名三棱鏡分光實驗,證明了白光是由不同顏色的光組合而成。

牛頓認為光的本質是粒子,他試圖以重力解釋光的折射,認為是光粒子穿過不同密度物質時加速而成。

19世紀,拉普拉斯亦相信光是粒子,以牛頓重力理論假設一個連光亦不能逃逸的、質量非常大的星球的存在,其實就是現代科學中的黑洞概念。

可是,當拉普拉斯得知光的干涉實驗證明光線是一種波動之後,他就拋棄了他的黑洞理論。

其後,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再次預言黑洞存在,亦已被現代天文觀測證實。

直到19世紀,馬克士威導出完整的電磁理論,證明了法拉第認為光線是電磁波的假設正確。

1886年赫茲以實驗證實馬克士威的電磁波動理論、1897年馬可尼成功進行跨大西洋無線電通訊等,似乎所有證據都支持光線的波動學說。

可是,我們從科學史中學習到的,正是大自然不斷顯示給人類的驚奇。

1887年,赫茲和Hallwachs首次觀察到光電效應。

他們發現使用可見光或紫外線照射某些物質時,其表面會釋放出陰極射線,即是電子。

跟據古典物理學,這是因為電子從光線吸收了足夠能量擺脫物質的吸引力。

可是,古典物理學並不能解釋幾個問題: 為何只有超過某數值頻率的光才能把電子從物質釋放出來? 被釋放的電子的能量為何與光線的強度無關,而且有一個上限值?如果電子只是單純地吸收光的能量,那麼光線越亮電子的能量不是應該越高嗎? 為何光線的吸收與電子被釋放之間沒有時間差?電子不是應該吸收了足夠的動能後才能擺脫物質的吸引力嗎? 光電效應示意圖。

光子被物質中電子吸收,使電子能擺脫物質吸引力而逃逸。

ImagecourtesyofWolfmankurd/WikimediaCommons 愛因斯坦在1905年發表了論文《ConcerninganHeuristicPointofViewTowardtheEmissionandTransformationofLight》使用普朗克的光粒子假設解釋了光電效應。

跟據普朗克的理論,光線的能量只由其頻率而定。

跟據普朗克公式 E = hν, 其中E是光線的能量,ν是光線的頻率,h是比例常數,即著名的普朗克常數(Planckconstant)。

於是,光線可以被想像為粒子,其能量與光源強度無關。

現在我們稱之為光子(photon)。

普朗克的光子概念能夠解釋上述問題: 由於同一頻率的光子能量固定,假設每個電子每次只能吸收一個光子,那麼只有在光子頻率足夠高(即能量足夠大)時電子才有足夠能量擺脫物質的吸引力。

光線的強度只決定光子的多寡。

光線越明亮,光子越多,但光的頻率不會變。

由於假設每個電子每次只能吸收一個光子,被釋放的電子的能量就等於光子能扣除擺脫物質所需的能量。

假設擺脫物質所需的能量對每個電子都一樣,被釋放的電子的能量就會有上限。

同樣地,假設每個電子每次只能吸收一個光子,如果光子頻率足夠高的話電子就能立即擺脫物質。

我們注意到上述解述中有一個假設,就是每個電子每次只能吸收一個光子。

我們不難想像電子能夠連續吸收幾個光子。

為什麼不可以呢?原來這與量子力學有關:一個自由的電子的能量可以是任何數值的,但受物質束縛的電子只能擁有某些數值的能量。

換句話說,物質中電子的能量是不連續的,我們稱之為能階(energylevel)。

受物質束縛下的電子只能從一個能階跳到另一個能階,而且能階之間的能量差都不相同。

所以,如果光子的能量不足以供電子一次過跳到自由態(即擺脫物質),光子就不太可能被吸收,因為只有剛好等於兩個能階之間的能量差的光子才會被吸收。

就算光子的能量剛好等於兩個能階之間的能量差而被吸收,電子也只會跳到另一能階,而與下一能階的能量差又不同,所以不會再吸收同一頻率的光子。

鋅(Zinc)元素的光電效應圖解。

圖中4至8x1014 Hz是可見光的頻率範圍。

斜線與垂直軸交會點(-4.3eV)就是鋅的功函數。

ImagecourtesyofKlaus-DieterKeller/WikimediaCommons 愛因斯坦推導出光電效應公式 Kmax= hν– φ, 其中Kmax是被釋放的電子的最大動能,φ是該物質的功函數(workfunction),即電子擺脫物質所需最小能量。

光電效應公式指出被釋放的電子的能量與光子頻率成正比,上圖中的斜線顯示了這一關係。

光電效應公式更可用來直接測量普朗克常數;圖中斜線的斜率就是普朗克常數。

愛因斯坦對光電效應的解釋顛覆了馬克士威的電磁波動理論。

由於馬克士威的理論有非常多的證據支持,一些科學家在很多年後仍不接受愛因斯坦的解釋。

1916年密立根的實驗證實愛因斯坦的光電效應公式正確無誤,更成為第一個測定普朗克常數的人。

在1921年愛因斯坦因光電效應獲頒諾貝爾物理獎之後兩年,密立根亦部分因為對光電效應的工作而得到1923年諾貝爾物理獎。

愛因斯坦的光電效應論文除了開創太陽能電池的可能性外,更為量子力學奠下基礎。

光線同時擁有波動和粒子的特性,叫做波粒二象性。

我們在之後的文章討論量子力學時,會再回到這個話題之上。

封面圖片來源:TheCaltechArchives 延伸閱讀: 《光的秘密》-余海峯 《你也能懂相對論》-余海峯 《你也能懂量子力學》-余海峯 《拋開常識的學者:愛因斯坦(AlbertEinstein)》-余海峯 Sharethis:ClicktoshareonFacebook(Opensinnewwindow)ClicktoshareonSkype(Opensinnewwindow)ClicktoshareonWhatsApp(Opensinnewwindow)ClicktoshareonTelegram(Opensinnewwindow)ClicktoshareonTwitter(Opensinnewwindow)Clicktoemailthistoafriend(Opensinnewwindow)Clicktoprint(Opensinnewwindow)Likethis:LikeLoading... Related Postnavigation PreviousPost宇宙膨脹可能均速、也可能加速NextPost勿忘童真:米高.法拉第(MichaelFaraday) 6thoughtson“光電效應:愛因斯坦的諾貝爾” 他不算推翻牛頓物理學吧? LikeLike Reply 也可以說成「修正」吧,牛頓三定律只剩第三定律仍然正確。

LikeLike Reply […]光電效應:https://phycat.wordpress.com/2016/11/19/photoelectric-effect-einsteins-nobel/[…] LikeLike Reply […]光電效應:https://phycat.wordpress.com/2016/11/19/photoelectric-effect-einsteins-nobel/[…] LikeLike Reply […]1905年,愛因斯坦利用普朗克的光量子概念解釋了光電效應。

普朗克和其他物理學家漸漸接受量子論的真實性,量子力學在20世界初以極速發展。

今天,我們從前沿物理到生物導航,都可以找到量子現象與普朗克常數的身影。

2018年,國際計量委員會(InternationalCommitteeforWeightsandMeasures)將在巴黎的會議中舉行投票,決定是否以普朗克常數重新定義質量的單位:公斤。

普朗克於1900年提出的量子,在118年後仍然深深影響著人類的科學發展。

[…] LikeLike Reply […]光電效應:愛因斯坦的諾貝爾[…] LikeLike Reply LeaveaReplyCancelreply Enteryourcommenthere... Fillinyourdetailsbeloworclickanicontologin: Email(required)(Addressnevermadepublic) Name(required) Website YouarecommentingusingyourWordPress.comaccount. ( Log Out /  Change ) YouarecommentingusingyourTwitteraccount. ( Log Out /  Change ) YouarecommentingusingyourFacebookaccount. ( Log Out /  Change ) Cancel Connectingto%s Notifymeofnewcommentsviaemail.Notifymeofnewpostsviaemail. Δ Facebook Facebook Instagram 多謝Johnny贈書,親手整嘅數學普及書+親筆簽名🤩 Simba示範黑洞吸積。

Leftorright? 用咗成個月@sudio嘅旗艦真無線藍牙耳筒【E2】,本來唔太習慣入耳式耳筒嘅我都覺得唔錯,日日充電連Simba都好有興趣想用😹 ✈️🌎朋友,一帆風順!😼 Firsttimeboulderingoutdooratnight🌔 @sudioE2旗艦真無線藍牙耳筒,無論出街定WFH都啱用,正到連Simba都想用呀😻 你唔係打核戰或者隕石仲有十分鐘撞落地球,唔好遮住我Simba張相😾🙄 留在家中釣喵🎣 最新文章 一天真的剛好24小時嗎? 16.02.2021 為什麼一天有24小時? 15.02.2021 天涯若比鄰 13.02.2021 潮汐的成因是什麼? 28.12.2020 【2020諾貝爾物理學獎】廣義相對論與宇宙最黑暗秘密 12.10.2020 熱門文章 你也能懂量子力學  你也能懂相對論 我們都是星塵:卡爾.薩根(CarlSagan) 月球小知識:月有陰晴圓缺 重力是什麼?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 角動量守恆原理 潮汐的成因是什麼? 為什麼一天有24小時? 光電效應:愛因斯坦的諾貝爾 關於余海峯 以往文章 February2021 (3) December2020 (1) October2020 (2) August2020 (2) June2020 (2) May2020 (2) April2020 (1) February2020 (1) November2019 (1) September2019 (1) July2019 (1) June2019 (1) April2019 (2) March2019 (3) February2019 (3) December2018 (1) September2018 (2) July2018 (5) June2018 (2) May2018 (4) April2018 (11) March2018 (3) February2018 (1) January2018 (1) December2017 (3) November2017 (1) October2017 (3) September2017 (1) August2017 (2) June2017 (2) May2017 (3) April2017 (1) March2017 (4) February2017 (1) January2017 (3) December2016 (4) November2016 (1) October2016 (4) August2016 (1) July2016 (3) June2016 (1) May2016 (3) April2016 (2) March2016 (3) February2016 (4) January2016 (2) December2015 (7) November2015 (1) October2015 (4) August2015 (3) July2015 (5) June2015 (9) May2015 (6) April2015 (11) March2015 (19) February2014 (1) December2012 (1) 文章標籤AlbertEinstein ancientgreek Archimedes artificialintelligence astrology Astronomy Astrophysics blackholes CarlSagan computerscience Contact cosmology Cosmos Doraemon earth-moondistance electromagnetism EvolutionaryBiology Feynman GalileoGalilei Gamma-RayBurst GeneralRelativity gravitationalwaves IsaacNewton JamesClerkMaxwell knowledge light LIGO Mathematics MichaelFaraday moon optics philosophy photoelectriceffect Physics Pseudoscience Pythagoreantheorem quantummechanics Relativity RichardFeynman Science sciencefiction scientificmethod scientificresearch scientist solarsystem SpecialRelativity speedoflight Stars trigonometry wave-particleduality 三角學 人工智能 伽瑪射線暴 偽科學 光 光學 光速 光電效應 卡爾.薩根 古希臘 叮噹 哲學 圓 天文學 天體物理學 學問 宇宙 宇宙學 廣義相對論 恆星 愛因斯坦 數學 月球 月球周長 核聚變 法拉第 波粒二象性 演化生物學 牛頓 物理學 狹義相對論 理查.費曼 相對論 科學 科學家 科學方法 科學精神 科幻 行星 費曼 超時空接觸 重力波 量子力學 阿基米德 隨筆 電磁學 電腦科學 馬克士威 鬼 黑洞WordPress Register Login Entriesfeed Commentsfeed WordPress.com Backtotop Follow Following 余海峯David|物理喵phycat Join167otherfollowers Signmeup AlreadyhaveaWordPress.comaccount?Loginnow. 余海峯David|物理喵phycat Customize Follow Following Signup Login Copyshortlink Reportthiscontent ViewpostinReader Managesubscriptions Collapsethisbar   LoadingComments...   WriteaComment... Email(Required) Name(Required) Website SendtoEmailAddress YourName YourEmailAddress Cancel Postwasnotsent-checkyouremailaddresses! Emailcheckfailed,pleasetryagain Sorry,yourblogcannotsharepostsbyemail. %dbloggerslikethis: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