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親子共讀?從0到1完整親子共讀教戰手冊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WHEN:親子共讀時機是何時?從幾歲開始? 首頁關於我們親職教育繪本推薦護眼知識親子活動購燈優惠會員中心>>了解加入會員福利親職教育繪本推薦護眼知識親子活動關於我們購燈優惠回到首頁官方LINE粉絲專頁LoginClickhere什麼是親子共讀?從0到1完整親子共讀教戰手冊2020-12-13親職教育共讀入門,親子共讀,閱讀技巧,閱讀習慣LastUpdatedon2021-02-01byEric當孩子開始牙牙學語,到了學習新知的年紀,新手爸媽們不免意識到幼兒教育的重要性,緊張地上網搜尋教育權威專欄以及向身邊親戚朋友諮詢經驗,相信此時在眼前曝光最多次的字眼無非是「親子共讀」,但何謂親子共讀的核心價值?是不是只要隨手拿本書唸給孩子聽就好?好的「親子共讀文章」該具備什麼要素?適合幼兒教育的「親子共讀繪本」又該選哪種?各種碎片化的資訊反而讓更多父母彷彿霧裡看花,不明所矣。

不過現在不用煩惱啦!MindDuo親子共讀以4W1H作為構面,彙整長達萬字的完整教戰手冊,內容包括定義探討、親子共讀的好處、共讀的適當時機、環境打造和親子共讀方法,帶領爸爸媽媽從零到一建立起正確的親子共讀觀念。

可點選下方區塊迅速抵達想看的段落>>什麼是親子共讀?親子共讀好處有什麼?親子共讀時機是何時?如何打造親子共讀環境?親子共讀方法有什麼?WHAT:什麼是親子共讀?該如何定義?親子共讀的定義,從字面上來看,即是爸媽和孩子一起閱讀,可是只要閱讀就能發揮成效了嗎?親子共讀更精確的定義應為「在孩子閱讀童書的過程中,父母能保留童心與孩子一同閱讀,同時透過與孩子間的對話與討論,分享彼此的感動與思想。

」(吳幸玲教授,2001)所以其核心價值在於「共」而非「讀」,「共」也象徵著爸媽與孩子並不是上對下、指導式的關係,爸媽需要跳脫日常生活中的角色,與孩子形成「學習的共同體」,互相學習、成長和影響,進而養成彼此分享想法的默契。

然而台灣父母們卻鮮少有人注意此概念,不是一頭熱血地唸完故事就是半途而廢地敷衍小孩,忘記調整彼此間的共讀節奏,忽略與孩子維持在同一頻率的必要性,當然更不用說後續的回饋和交流想法,直到今日,甚至還有高達三成占比的台灣父母幾乎沒與小孩認真正確地實行親子共讀。

WHY:親子共讀好處有什麼?意義在哪?根據國內外教育學者和醫師的研究顯示,親子共讀能帶來以下4個好處:好處一、增進語文理解正因為我們進入了「知識就是力量」的知識經濟時代,每天都會獲取到龐大的資訊量,所以接受和消化資訊的能力便成為未來一項重要的個人武器,從小就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透過親子共讀讓孩子愛上閱讀,啟發對文字的興趣,如此當他們在長大後面對冗長的文章之時,也能輕鬆地從字裡行間將資訊轉化成自己的知識。

這裡也和爸媽分享個小知識,以台灣小四學童來說,每週閱讀時間只有4-5小時,而國外學童則是平均高達7-9小時,長時間下來,台灣學童的閱讀能力現在大約僅剩國際水平的一半(在平均使用螢幕時間,台灣學齡前孩童倒是超標世界平均兩倍之多)。

延伸閱讀:【歐美小孩平均1年讀23本書,台灣呢?全球閱讀大調查:小孩愛不愛讀書,關鍵是「這個」】好處二、增進親子關係親子共讀是種家庭閱讀,過程中讓父母和幼兒擁有許多相處時間,許多溝通以及肢體互動都能帶來雙向的正面鼓勵;輔仁大學研究指出,當父母與幼兒有情感的互動交流時,親職自我效能可以明顯提升,並且也會有滿意的親子關係;此外,另有研究也曾指出,親子共讀不但能有效改善親子關係,更能慢慢建立孩子的安全感,協助孩子適應環境(柳雅梅,2002),當家長藉由帶領孩子閱讀,引導孩子理解世界、接觸新的事物,陪伴孩子情緒起伏、從困惑到了解,孩子能夠深刻地感受到自己在探索的過程中,獲得父母持續的支持。

延伸閱讀:【免費故事書繪本線上看,育兒必收藏的五個電子書平台】好處三、學習溝通技巧溝通不單侷限在口語表達,還包括肢體互動、情緒表現等非語言訊息,溝通的需求更從嬰幼兒時期就開始了。

透過把書中字句讀出來的過程,孩子在潛移默化的狀況下可以訓練專注力、累積語彙,增進組織語句的能力,家長也可以適時與孩子討論故事內容,引導孩子講出自己的想法,學習表達和溝通的技巧。

※溝通小撇步:想讓孩子學習溝通技巧,除了共讀之外,建議平時可多帶孩子到公園或親子館,陪伴孩子在團體中一起詢問他人,如:「我可以跟你一起玩嗎?」好處四、增加情緒控管能力親子共讀除了幫助孩子認識並試圖感受故事中各式各樣的情緒之外,更多的是要幫助孩子排解負面情緒,累積正能量。

舉例來說,在故事情境中,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思考,主角剛剛的情緒是什麼樣的感覺,並鼓勵孩子形容、分享自己感受到的情緒;更進一步,甚至家長可以邀請孩子連結看看,讓孩子思考自己是不是在日常生活中,有過類似的經驗與情緒,以及應該如何面對等等。

孩子一步一步的跟著故事主角步調與情緒發展的過程,可以排解負面情緒,或讓繪本感染正向情緒,以作為身心調劑。

除此之外,家長也應該主動分享自己過往的經驗,讓孩子知道情緒本來就很多樣、複雜且抽象,也讓孩子理解自己並不孤單,家長也經歷過類似的情緒;在這樣的過程中,除了可以讓孩子學習理解與感受各式各樣的情緒,並學會情緒管理之外,也可以透過親子互相分享情緒達到增進親子關係的效果。

當然除了上述效益外,閱讀繪本時還能培養想像力與美學素養,若繪本是特定主題的科普書、歷史書,也能提早累積孩子的領域知識,啟蒙孩子探索興趣。

在生理方面,依馬偕醫院黃瑽寧醫師專文所說,童年時寶寶的大腦如果累積太多的毒性壓力,會造成大腦的迴路受損,進而影響新陳代謝,帶給未來長遠的健康危害,包括心血管疾病、失眠、骨質疏鬆等等。

快樂的親子共讀與遊戲互動,就是抒壓的最好管道,有效減少壓力荷爾蒙,並且保護大腦不受侵害,所以親子共讀可不只是一石二鳥,而是能夠為孩子的未來人生鋪好康莊大道。

P.S.親子共讀是項需要長時間培養、長時間投入,才能在將來發現投資報酬率的教育活動。

因此,短時間內看不出成效相當正常,為了孩子長期的發展考量,我們都應該耐著性子等待孩子在潛移默化之中緩緩進步。

延伸閱讀:《若不提早親子共讀,將減少孩子未來三千萬個詞彙量?》WHEN:親子共讀時機是何時?從幾歲開始?親子共讀我們可以從何時做起?答案是孩子還沒出生時就可以說故事囉!一篇2014年在小兒科醫學期刊上發表的學術論文指出,胎兒對於媽媽的聲音反應最為敏感,更有研究發現剛出生的嬰兒能分辨母親的聲音,也能分辨是否是母親念過的故事。

看到這,你一定滿心存疑,難道胎兒聽得懂我們的話語嗎?國內閱讀教學權威、國立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教授柯華葳指出,念故事給胎兒聽,重點不在寶寶是否聽懂,而是熟悉父母聲音、音調高低和故事節奏,所以,在媽媽懷孕時,爸媽輪流唸故事給肚子裡的寶寶聽,可以說是培養孩子閱讀習慣的第一步。

閱讀胎教很適合准爸爸共同參與,由於寶寶不在爸爸的肚子內,爸爸可以透過念故事給寶寶聽,增加寶寶的聽覺刺激和胎內記憶,提早培養和孩子的好感情。

當孩子出生後,根據義大利教育學家蒙特梭利的研究,孩童在0~6歲時處於閱讀黃金期,一旦過了之後便會慢慢進入白銀期以及青銅期。

因此,即使是在孩子還不會說話時的階段,讓他們提早接觸書本也是十分有幫助的。

尤其四歲半至五歲半,為重要的閱讀敏感期,孩子會對單字與聲音產生連結,甚至會開始編起自己的故事,這個時候建議爸爸媽媽不再以圖案為主,而是指著書本上的字讓孩子產生聯想,同時也可以輔以圖卡的方式鼓勵孩子多開口說故事。

6歲後的閱讀相比於6歲前,孩子更難養成興趣習慣,若是錯過前面時期,更需要好好把握六歲到十二歲的時光,這段時間為閱讀的白銀期,若超過14歲,孩子的自我閱讀意識就會薄弱不少。

如果成功培養孩子的閱讀能力,則有助於提升未來孩子的學習效果,譬如到八歲的時候,孩子通常已經不靠別人自行閱讀,到了十歲將是閱讀技巧發展成熟的階段,因此建議父母在孩子此階段最後衝刺,鼓勵孩子大量閱讀,為孩子往後進入學校奠基良好的學習基礎。

延伸閱讀:《錯過「閱讀關鍵階段」,造成你家孩子不愛讀書!》WHERE:如何打造親子共讀環境?對於新手爸媽來說,常常會有個迷思是只要備妥各種新奇有趣的繪本,小小孩就會自動翻書學習!事實上,健全的家庭閱讀環境,並不是在於充滿五花八門的繪本,更重要的是「共讀中的體驗過程」。

羅東博愛醫院新生兒加護病房主任吳淑娟表示,從幼兒發展來看,0到3歲的孩子特別依賴家長,因此如果孩子能從爸爸媽媽身上感受到親子共讀的樂趣和情感,更容易養成閱讀習慣。

接續我們便來講解,打造良好舒適的親子共讀環境有3個要素不可或缺:方法一、規劃固定的閱讀區域還記得我們上小學時課桌總兩兩合併,和鄰桌約定手肘不能超越中間那條線嗎?人是地盤性的動物,不論身處何處都會下意識地劃出一條界線,宣示主權。

英國知名兒童文學作家艾登‧錢伯斯(AidanChambers)在著作《打造兒童閱讀環境》中提到,要培養「閱讀腦」,讓閱讀成為一件特別的事情,我們可以利用人類的這項習性。

踏進特定空間,開啟神秘儀式,啟動大腦執行閱讀活動的連鎖反應。

家裡沒有閒置空間?放心,不用將這項任務想像得過於複雜。

小至懷抱孩子坐在腿上,大至佈置專門的空間,只要建立起固定區域即可。

舒適溫馨,且最好有隱密性以增加孩子的安全感,營造輕鬆的環境。

同時我們也可以為孩子打造專屬的書櫃,提供豐富藏書。

這麼做是為了把選書權交還給他,自主選擇感興趣的書本,有助於培養閱讀動機。

推薦新書時,還可運用百貨櫥窗的概念將書本展示於書櫃顯眼處,利用曝光效應增加親切感,誘導孩子主動閱讀。

如此一來,不僅方便孩子取放書籍,在往後一次次親子共讀體驗中,也能無形中形塑出「定點」的習慣。

方法二、安排固定的閱讀時段除了固定地點,固定的時段也是讓孩子快速進入閱讀氣氛的策略,而且時間長短不是重點,重點是「持續」,限定在一定的時段內,按表操課,讓孩子看到時鐘指針,便知道進入閱讀城堡的時刻來臨。

中國童書作家粲然也建議,時段不需安排太密集,例如訂定2小時的閱讀時間,並非代表整整2小時持續緊盯書本,而是將閱讀活動的概念擴大,從餐桌離開走入閱讀空間,孩子在書櫃前猶豫選書的時間都涵括進去,讓活動更加愜意。

另外,不要將孩子原先的娛樂時間挪移至共讀時間,若是這樣做,孩子會覺得時間規劃被打亂,為了閱讀必須犧牲娛樂的時間,容易因此對閱讀有反感。

然而若把閱讀和其他娛樂兩件事獨立來看並事先講好,就不會讓孩子有這樣的負面連結了!長期推動閱讀的梁語喬就在其書中提到,平時就應該和孩子約定看電視、玩電腦及iPad的時間各是多久,要如何分配這些時間由孩子決定,故時間到了時,孩子必須關掉3C產品是事先說好的事,若孩子找不到事做時就會自己選擇是不是要去看書,如此一來,一方面能訓練孩子時間管理能力,一方面孩子也不會覺得是因為被迫閱讀才不能玩耍。

倘若今天家長比較忙碌,只能撥出5-10分鐘的空檔,那麼選擇內容簡單的繪本,也許更來的輕鬆愜意。

很多家長沒有辦法精準的判斷,親子共讀時間的長短,去選擇最適當的共讀素材與方式,導致孩子學習成效欠佳,可能一本書被迫切割成很多次才能念完,也有可能有一大段空閒時間卻未能妥善運用。

家長可以預先將素材依據自己想進行的方式、預計花費的時間做分類,每次在選擇共讀素材的時候就可以更加有效率,且同時確保孩子吸收書本內容的效果與完整度。

若能妥善分類好各式素材與應用場景,親子共讀就能發揮最好的效果。

方法三、營造愉悅輕鬆的閱讀氣氛首先,在語氣方面便要有所改變。

兒童文學作家幸佳慧強調語氣改變的影響力,要採用比其他日常活動更加溫柔的語調,邀請孩子一同進入閱讀時刻。

運用聲音的區隔讓閱讀成為特殊的情境,觸發大腦對閱讀的期待。

再來,閱讀的過程中記得常常眼神交流,觀察反應和回應提問。

讓孩子感受到我們全心全意的陪伴,將所有關愛都投注到他們身上。

慈濟醫院小兒科的朱紹盈醫師,也特別提醒家長,孩子胡亂翻書是正常的行為,表示他們正在模仿家長的動作想主動展開閱讀。

而且多數孩子都喜歡重複閱讀,因為重複能帶給他們熟悉感。

因此想推薦新書,可以技巧地利用故事之間的相關連結,讓這些固執孩子產生興趣。

最後我們可留意到,光線,是營造放鬆氛圍的功臣。

僅僅是改變閱讀區域的燈光色溫,從白光切換到黃光,便能達成顯著效果。

褪黑激素是這道魔法的關鍵,它能讓人體產生輕微鎮定的效果。

黃光不會抑制褪黑激素的分泌,因此我們處於黃光下會感覺較為放鬆,對於營造愉悅的閱讀情境,是個很不錯的開始,建議父母可以尋找市面上能自由切換白光黃光的檯燈,例如:BENQ親子共讀檯燈,便是專為該情境量身打造。

P.S.家長本身也擔任著「身教」的角色,若家長平時在孩子面前總是在滑手機、看電視,孩子也會間接被影響;若家長減少自身被科技綁架的時間,養成閱讀的嗜好,孩子便會習慣家中瀰漫著的閱讀氛圍,在共讀過程更容易靜下心來。

延伸閱讀:《論身教的重要!低頭族爸媽帶給孩子的影響》HOW:親子共讀方法有什麼?從哪做起?步驟一、選擇適齡童書一本好的圖畫書,應該要以孩子出發、符合孩子生活經驗與心理經驗、使用孩子能夠理解的字句,才能真正讓孩子產生共鳴,吸引孩子的興趣,幫助孩子理解故事內容,並能與自己的生活經驗產生連結。

 BY美國幼兒教育博士李坤珊進行親子共讀第一個會遭遇的難題:選擇書籍的障礙。

每個孩子會有不同的喜好,即使是同樣的孩子在他不同的成長階段也會有不同的需求,這時候,針對孩子的個體差異尋找適合的書籍即是選書的重要方針。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每個階段會有不同發展趨勢,由台灣師範大學所編撰的《親子閱讀指導手冊》,就建議父母根據孩子的發展需求作為選書的基準,循序漸進,對「齡」下藥。

例如4-6歲的學齡前兒童對外界環境敏感,根據艾瑞克森(EricH.Erickson)的人格發展論,這個階段適合培養孩子主動、積極的個性,可以閱讀與探索世界、冒險相關的書籍,如《丁丁歷險記》、《我的星球冒險》;而進入學齡階段的兒童開始體驗群體生活,這個階段的選書可以往人際互動、培養同理心的方向尋找,如《彩虹魚》。

若是孩子願意主動選書,那更是開啟親子共讀再好不過的契機,根據未來family針對3~15歲孩子進行的「2017兒童和青少年閱讀習慣調查」,孩子的閱讀有66.9%都是出自興趣,其次才是老師指定和父母要求,由此可見興趣閱讀所帶來的閱讀量不容小覷。

更重要的是,若並非提供孩子足夠數量的書籍來選擇,而是強迫孩子念他不喜歡的書籍,孩子很可能會因此無法體會閱讀的樂趣,並因此失去閱讀興趣,長期下來絕對是弊大於利!事實上,爸媽不應以自己的選書偏好來判定孩子選書的好壞,即使孩子常常都選同一類的書籍,有閱讀偏食的現象,短期而言也應尊重孩子,長期再慢慢推薦相近領域的書籍,漸漸開拓孩子的閱讀領域。

步驟二、培養親子默契,引領初步接觸不過孩子小時候總是活潑好動,為了親子共讀突然得乖乖坐,難免不配合,甚至哭鬧尖叫。

美國加州大學教育博士葉嘉青表示,這時候如果大人繼續朗讀,反而可能讓孩子更反感,對書敬而遠之;建議爸爸媽媽先暫停說書,循循善誘地說:「下一頁還有更好玩的故事喔!」如果還是沒有效果,也不要勉強,等下次孩子注意力比較集中的時候,再開啟一次親子共讀時光。

也有醫師表示,小小孩無法專注或心理抗拒的行為是出自於不安全感。

所以爸爸媽媽在伴讀過程,或許可以試著和孩子建立默契,讓孩子以為這件事、這項東西專屬於他,譬如閱讀前,爸爸媽媽可以跟孩子說:「我們今天來讀你的睡前讀物囉!」透過建立親子專屬密碼,孩子更有安全感,相對地也比較能耐住性子。

當孩子願意參與共讀時,不妨先讓孩子代入故事主角,畢竟一本簡單易懂的繪本,通常都有一個明確的小男孩、小女孩主角,搭配一個明確的故事背景情境,方便引導孩子建立「我就是主角」的觀點;在孩子帶入角色本身之後,就會開始以角色本身的視角來經歷,開始靜下心來思考故事中的情節。

對於社會觀念尚未建構完成的孩子而言,用自己作為思考出發點是最容易想像、最容易有切身感的;而家長也可以利用替孩子說故事的方式,從旁引導孩子代入主角。

代入主角思考後,家長需要幫助孩子理解,繪本中所呈現的內容其實就是孩子現在正在經歷的日常生活;意即,理解故事中主角目前所面臨的狀況、困境或事件,同時投射到自己目前在現實生活中遇到的狀況。

例如,一本講述孩子與朋友間互動、玩耍的繪本,家長可以真的端出孩子身邊朋友的名字,來幫助孩子理解故事情節,與可能隨之而來產生的情緒。

步驟三、以「對話式共讀」深入互動在互動的過程中,我們就可以用上「對話式共讀」的概念!在西元1988年,美國學者懷赫斯特等人,提出「對話式共讀」,這項概念跳脫由大人主導的共讀模式,改以孩子為中心,強調透過互動的技巧,讓孩子參與故事角色,進而提升親子共讀的成效。

其中的核心概念就是「同步」,藉由閱讀過程中雙方的對話,確保雙方都在同一個步調上。

閱讀過程中,有許多需要同步的細節,如閱讀者是不是跟作者的思緒同步、還是只是單純走馬看花;若是共讀,則除了作者與閱讀者之外,還需要共讀的引導者跟作者與閱讀者同步。

同步並不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但卻是一件需要練習的事情,而最容易的方式就是透過反覆口頭確認與回應,讓雙方在對話過程中掌握情況,先把對話調整到對的頻率上。

對話式共讀的實作方式是由「CROWD」和「PEER」兩大引導方法所構成——從「CROWD」誘發:填空(Completionprompts)誘發小孩時,父母親不妨先起頭,語句不要說完整,讓孩子可接連斷句作補充。

例如,父母:「鎮長把書撕了,把玩具禁止了,連派對都__」,孩子回道:「取消了!」回想(Repeatprompts)當劇情進入關鍵轉折或是準備完結時,讓孩子回憶故事先前發生的事件,甚至要求孩子將故事重述。

例如,父母問:「誰才是真正的小偷?」孩子說:「是麋鹿兄弟做的。

」開放式問題(Open-endedprompts)不設標準答案,讓孩子自由發揮,請孩子自我探索或延伸思考。

例如,家長問:「如果你是主角你會怎麼迎接魔王的挑戰?」Wh類問題(Wh-prompts)顧名思義即是人事時地物,確認孩子有跟上故事節奏。

例如,家長指著插圖問:「誰才是真正的壞狗狗?」孩子回答:「傑米!」家長加問:「那傑米現在躲到哪了?」孩子回答:「在紙箱堆。

」聯想(Distancingprompts)父母親從日常生活經驗下手,與繪本劇情做聯想而提出問題。

例如,父母:「沒想到名偵探喜歡逛展覽,寶貝記不記得上次跟爸比媽咪一起看的展覽?」孩子:「記得~!展覽有很多史努比!」再「PEER」回應:提問(Prompt)譬如說童書出現羊的時候,爸爸媽媽可以指向插圖,問問孩子:「這隻是什麼呀?牠叫什麼名字呢?」藉以誘發孩子回應。

如果答不出來,爸爸媽媽可以再旁敲側擊提示一下:「牠會咩咩叫、頭髮白白捲捲的喔!」透過聲音、視覺等感官上的提示,慢慢引導孩子說出答案。

評估(Evaluate)對於剛開始發展語言的孩子來說,發音或表達能力可能還不是很精準,爸爸媽媽可得仔細聆聽,評估正不正確,不應採取敷衍的態度。

如果孩子說錯了,爸爸媽媽解答同時,不妨加入相關的訊息;繼續套用前述的例子,假如孩子認不出羊,就可以說:「這隻是羊咩咩喔!你看牠的頭髮白白捲捲的、頭上有兩隻尖尖的角。

」延伸(Expand)如果孩子答對了,爸爸媽媽更可以一邊鼓勵,一邊延伸訊息:「寶貝答對了拍拍手!羊咩咩還喜歡吃綠綠的草喔!」藉由正面的回應方式,不但有助於具體化孩子對羊的認知,同時也能豐富語言詞彙庫;以後孩子接觸到同樣的事物時,表達能力會更加完整。

重複(Repeat)在你問我答的過程中,當爸爸媽媽描述物體後,可以請孩子重複一次,譬如說爸爸媽媽介紹完羊吃草之後,便再次詢問孩子:「羊咩咩吃什麼呀?」或者閱讀完畢後,翻回至童書的第一頁,對孩子提問:「這隻動物是什麼呀?」透過反覆的練習,不但能夠檢驗共讀成效,還能讓孩子在語言認知上越發成熟。

步驟四、延伸先前的良好互動當我們閱讀完故事書後,是否就結束親子共讀時光了?事實上,我們還能帶孩子進一步衍生出更多價值,因為親子共讀從來就不是一次性的活動,而是要持續培養的習慣。

「書」也只是觸發孩子開始思考的一扇窗,閱讀並不限於書籍上面的白紙黑字!在資訊媒體發達的時代,網路平台上各式各樣的影片皆是觀看世界的另一種視角。

對於一個特定主題,讓孩子先以閱讀的方式認識,再以影片提供另一種視覺印象;例如:共讀有關毛毛蟲變成蝴蝶的繪本後,可以播放毛毛蟲結蛹到破繭的縮時影片,讓孩子跳脫出繪本,看見事物的真實面貌,加深印象。

另外對大部分的孩子來說,只要可以動手做勞作、或是跟家長一起遊戲的時光,都會是充滿吸引力又令人愉悅的環節。

因此,如果在靜態活動的親子共讀後,可以設計一個與繪本內容相關的延伸小活動;不需要太過複雜,卻可以有效地增進親子之間的互動,成為孩子進行共讀的一大動力。

不過設計活動時不要太過生硬地逼迫孩子從事寫閱讀心得或是練習作文,國內外研究皆顯示硬性逼迫撰寫閱讀心得會降低孩子閱讀的動機及閱讀素養,與其讓孩子因此覺得閱讀很痛苦,不如讓孩子省下這些時間去閱讀更多書本,得到的學習和體會絕對不會比較少!步驟五、檢驗親子共讀成果最後,家長需系統性地檢驗共讀成效,這裡我們會建議可依照《晨讀10分鐘》書中六種檢測家庭、學校或孩子本身閱讀狀況的測驗表,包括家庭、班級以及孩子的閱讀準備度、閱讀程度、閱讀想像力以及閱讀思考能力等測驗。

例如書中明確點出建置家庭圖書館時,書籍的數量至少應為全家年齡總和的三倍;或者是看一本書時可以挑一頁給孩子指認生字,生字超過30%的話就代表書本還太難、不適合孩子看,若生字比小於20%,孩子較難從中學習詞彙推測能力。

因此這些漸進式測驗可以讓爸媽很快速地去評估孩子的實際閱讀狀況是否有跟上書本安排的進度,若通過檢核就可以進入下一階段的閱讀學習,直到最後一階段成為有足夠眼光、有能力念難書且不需要父母指導的高級讀者!延伸閱讀:《親子共讀上手好容易!推薦給家長們的五本閱讀理解書》RelatedPosts2021繪本推薦!10本孩子最感興趣的童書【2021親子電影】寒假最適合小朋友看的電影—6大主題26部電影【2021過年習俗】大年初一到初六習俗活動&禁忌總整理【停課不停學】60+免費線上教學,親子防疫懶人包!免費故事書繪本線上看,育兒必收藏的五個電子書平台在寒冬,分享愛與溫暖的5本聖誕繪本學習障礙不是笨!9種行為深入了解學習障礙晚安,繪有一個好夢:床邊故事書單最催淚親子溝通繪本《我的願望:天天不挨罵》未來人才必備的能力!培養孩子閱讀素養的4個技巧省錢又省時!STEAM科學自製玩具DIY激發孩子創造力睡前故事兒童Podcast推薦:超過100篇睡前故事線上完整收錄MindDuo親子共讀-站E編閱讀導覽上一頁Previous別再辦幼兒政令宣導繪畫比賽!找回孩子的想像力與觀察力Next三大美感教育計畫與案例,培養孩子認識美感的意義下一篇BenQWIT檯燈    與我們聯絡   ©2018BenQCorp.Allrightsreserved.台北市114內湖區基湖路16號使用FB註冊>>了解加入會員福利Clickhere會員福利用故事佐以愛與相伴​不定期抽繪本好康專屬教育電子報收藏我的最愛文章隱私權政策ConnectwithFacebook小孩年齡0歲1-3歲4-6歲7-9歲10歲以上電子信箱送出EmailMarketing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