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少症~從一個熟悉的情境談起 - 長庚醫院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後來這位張奶奶在定期回診過程中被診斷了肌少症,醫師除了治療奶奶本身疾病外還安排 ... 然而對於長者就醫不方便者,在居家可以先行自我篩檢的方法,2019年亞洲肌少症 ... 第四十三卷第三期111年3月1日發刊 首頁>第四十三卷第三期 後疫情時代的身心調適 肌少症~從一個熟悉的情境談起 ◎基隆長庚一般內科主任 陳勇志 77歲的張奶奶,有糖尿病與高血脂症,去年上廁所時跌倒骨折,才發現骨質疏鬆症並開始治療。

骨折手術後固定癒合良好,但因臥床太久體力大不如前,使用助行器下床走路全身酸痛,漸漸變得憂鬱、瘦弱、害怕活動。

這期間食慾消化也較差,因感冒和傷口感染就住院了幾次。

家人照顧困難,想幫助奶奶卻不知該怎麼做,這就是老化必經的過程嗎?後來這位張奶奶在定期回診過程中被診斷了肌少症,醫師除了治療奶奶本身疾病外還安排了許多團隊的資源介入,包含復健運動課程、營養衛教、心理支持與家人照顧喘息服務,奶奶漸漸願意多下床走動、消化改善、可以自己完成大多數日常生活所需了,家人也鬆了一口氣。

我得了肌少症嗎?~肌少症的原因和常見症狀肌少症分為主要因年齡造成的「原發性肌少症」及多重疾病與風險因子造成的「次發性肌少症」。

次發性肌少症造成的原因有因失能臥床造成的活動力下降、器官衰竭、內分泌失衡、癌症、體內發炎、胰島素阻抗、維生素D不足、粒線體功能障礙、神經退行性病變等疾病或因攝取不足,吸收不良或藥物導致厭食等營養不良所致。

以上多重因子互相影響造成。

高危險群包含高齡,慢性疾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高血壓,多次住院、憂鬱、獨居、營養不良、低體重、活動量低等。

有以下狀況也要小心,像是無力扭毛巾、開罐頭;從椅子上坐到站起來有困難或需要支撐或爬不動樓梯,大腿肌力不足;走路緩慢,一綠燈就開始過馬路,但還沒過完就已經紅燈了;用兩手的虎口圍住小腿肚最粗的一圈,若圍得住且裡面尚有空隙,代表肌肉量很可能不足。

肌少症容易使老人的身體衰弱、自理能力下降、生活品質不好,還會增加跌倒、認知障礙、情緒問題的發生率,進而使得罹病率高、預後差、死亡率高、醫療花費增加。

該去醫院看醫生嗎?~肌少症的定義、診斷和居家自我檢測根據亞洲肌少症工作小組於2014年,考量種族、營養、文化差異,定義肌少症是「隨著年紀而流失肌肉質量,肌肉功能下降」(以肌力和生理表現來定義)。

可導致年長者生理機能退化、生活品質低下、心肺功能缺損、代謝作用緩慢、跌倒、失能和死亡並提高醫療支出。

它的診斷是靠評估肌肉質量、握力、步速來判斷。

一、肌肉質量常用的估算方法有人體量測、肌肉代謝物、電腦斷層、核磁共振、雙能量X射線吸收儀和生物電阻抗分析、超音波等。

其中以電腦斷層、核磁共振、雙能量X射線吸收儀較準確。

二、握力可代表上肢肌力,與肌肉質量、功能狀態及營養狀態皆相關。

利用等長收縮握力器並採用標準姿勢:手肘彎曲90度、手臂自然下垂靠緊軀幹,可以容易地量測受試者慣用手的最大肌力。

三、步速步速代表下肢肌肉功能。

常見的測量包括舒適步速及最大步速,肌少症的診斷共識採用舒適步速。

一般採用的有4公尺、6公尺距離的測量。

要在測量區前、後要給予各1.5公尺的加速區及減速區,以獲得準確數據。

步速降低診斷標準是每秒步速小於0.8公尺。

根據以上,達到肌肉質量減少同時合併握力下降或步速降低之一即符合肌少症診斷標準。

然而對於長者就醫不方便者,在居家可以先行自我篩檢的方法,2019年亞洲肌少症共識建議有SARC-F問卷,包含力量、行走、起身、爬樓梯、跌倒等5個項目。

此外,也可使用加上小腿圍測量的SARC-CalF問卷篩檢來評估長者肌少症風險。

我該怎麼辦?~肌少症的治療與處理肌少症目前沒有核可上市的藥物治療,對抗肌少症的核心策略是運動和營養。

尤其是運動,在實證醫學上有非常明確的證據證明運動能改善肌少症。

一、如何運動?運動是預防與治療肌少症最重要也最有用的方法。

美國運動醫學會建議老人每週2次以上的肌力訓練以對抗肌少症。

肌力訓練是指用一個重量當阻力來訓練肌肉功能的運動,例如舉啞鈴、寶特瓶或健身房器材訓練,另外,使用彈力帶以自身體重也能算是阻力,例如坐下、起立之間大腿與臀部肌肉需要出力抵抗身體的重量才能完成,也是肌力訓練。

肌力訓練最好著重於上、下肢、軀幹等多個大肌群,漸進式地增加強度,若會容易有疼痛或喘等不適,應向復健科醫師諮詢運動處方,切勿逞強。

除了肌力訓練外,肌少症患者或老年人因容易跌倒造成骨折,也應加強柔軟度與平衡協調訓練,舉例來說,太極運動就是個好選擇。

二、如何攝取適當的營養?營養的補充主要為蛋白質,若無慢性腎臟病者,依體重每天每公斤建議攝取1.2.1.5公克的蛋白質,平均分配於各餐食用,每餐約攝取優質蛋白質25.30公克,且儘量不與碳水化合物一同食用,以免使肌肉蛋白質合成之效果變差。

常用菜單如魚片湯、蒸蛋、拌豆腐等適合老年人具有軟嫩、易消化吸收的食物。

另外,飲食中所攝取的蛋白質,應選擇富含白胺酸等必須胺基酸在內的優質蛋白質為主,包括大豆、肉類、魚類等。

            封面故事 後疫情時代的身心調適 後疫情時代的親職「心」關係 後疫情時代~帶著正念重返校園 醫學報導 世界在流行~新冠病毒「Omicron」 新冠疫苗第三劑(追加劑)的重要性 飲食營養 年後快樂減重,「虎哩」窈窕過整年! 兒童醫療 食物過敏診斷黃金準則~食物口服激發測試 焦點話題 國內第一本抗疫紀實電子書「穿越疫役~台北林口長庚COVID-19防疫回顧」公開上線 聚精會「繩」牽你我,為愛舉繩在長庚~長庚醫院持續贊助偏鄉拔河隊裝備 長庚醫院拍攝公益動畫影片提醒家長重視孩童誤食毒物及異物 冬天出生嬰兒容易有髖關節脫臼 抗癌階段的能量中繼站~高雄長庚中醫病房榮獲「第一屆中醫藥發展獎勵玉階獎」 長庚醫療體系2021年度榮譽事蹟彙編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