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種財神咒整理及迴向@ 廣大圓滿周遍法界金剛空行母俱樂部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財神心咒白財神心咒---對生於貧苦人家能擺脫貧苦 * 嗡唄瑪卓達阿兒呀藏巴拉系達呀吽呸* 黃財神心咒---因過去惡業所造的貧苦可擺脫 * 嗡藏巴拉藏鍊札呀梭哈* 廣大圓滿周遍法界金剛空行母俱樂部財神結界,福星貴人到,天官賜福、地官護持﹍財寶從天而降、從地湧出﹍你們過的好嗎?안녕하십니까?Hello你好Ciao여보세요Bonjourこんにちは日誌相簿影音好友名片 200904261345各種財神咒整理及迴向?我ㄉ學習日記各種財神咒整理及迴向------------------------------------------------------- 上師心意行破一切魔難修財神寶瓶嗡(母)阿吽班雜咕如貝瑪桑巴哇薩兒瓦悉地吽 此財神總集法門乃取自於大伏藏師秋吉林巴之心意伏藏能接觸此法者皆為世間具大福報之人凡所願求必能滿願------------------------------------------------------- 蓮師財神咒:嗡吽張啥阿藏巴拉扎令扎雅梭哈擦瓦腰夏巴素巴爹羅尬巴拉悉達(師運)(師運)扎擦瓦巴素悉地度度布丁咕魯娑哈------------------------------------------------------- 象鼻財神: 嗡嘎那巴帝岡梭哈 不待奮力即可得財神如意寶與樹遠離貧窮得富饒順心吉祥證佛果------------------------------------------------------- 黃財神咒:21財神咒: 嗡贊巴拉扎唸扎亞梭哈------------------------------------------------------- 財寶天王咒:嗡 貝也 薩哇那耶 梭哈-------------------------------------------------------財神心咒白財神心咒---對生於貧苦人家能擺脫貧苦*嗡唄瑪卓達阿兒呀藏巴拉系達呀吽呸*黃財神心咒---因過去惡業所造的貧苦可擺脫*嗡藏巴拉藏鍊札呀梭哈*黑財神心咒---運氣其差可改運*嗡藏巴拉藏鍊札呀梭哈嗡藏倫梭哈*綠財神心咒---對本身有財富的人能讓良善的願望實現*嗡藏巴拉藏鍊札呀梭哈*紅財神心咒---任何人只要有需要即可唸此咒*嗡藏巴拉藏鍊札呀達拿美迪捨e梭哈*------------------------------------------------------- 地藏本願經講記 (校量布施功德緣品第十)   唐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譯 聖一老法師述   校量布施功德緣品第十   前一品是佛寶,固是成佛之因;此一品是法寶,也是成佛之因。

佛寶是人,人無上者佛是;法寶是理,攪理而成萬法,法無上者,涅槃是。

悟理有淺深,故有『四聖』之別;迷理有輕重,故有『六凡』之差。

三途迷理重,純造惡業;人天迷理淺,乃修善業。

純善無惡生天,善惡相兼故為人。

六道受生死輪迴者皆迷理之過也。

  『四聖』悟理而生智,取證涅槃。

『聲聞』聞聲悟道,只斷見思;『緣覺』自力覺悟,兼除習氣;『菩薩』悟真俗二諦之理,所以自度度人;『佛』朗然大覺,直取無上菩提。

如是十法界,皆因理而有,理者法也。

  今品論成佛之法,應該指六度萬行,因六度攝萬行,布施攝六度,故用布施即該萬行之法。

布施有三:一財施,二法施,三無畏施。

財施即布施度。

持戒不惱無冤,忍辱不報有冤,此二度屬無畏施。

精進不倦說法,禪定不錯機說法,智慧不顛倒說法,此三度屬法施。

所以舉布施攝六度,六度攝萬行。

菩薩因中修萬行,果中成萬德,豈不此品是成佛之因。

  何以要校量?因布施屬法。

達摩祖師云:『性淨之理,目之為法。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淺深不同,迷悟有別,所以要校量。

  布施一法,凡夫著相,只得人天福報;聖人離相,永證涅槃之樂。

此是凡聖布施不同。

  例如:舍利弗以飯供養佛,佛轉施狗。

世尊問:『汝施我,我施狗,那個福大?』舍利弗曰:『世尊施狗福大。

』此又論心不論田。

  四十二章經佛言:『飯惡人百,不如飯一善人。

飯善人千,不如飯一持五戒者。

飯持五戒者萬,不如飯一須陀洹。

飯百萬須陀洹,不如飯一斯陀含。

乃至飯辟支佛百億,不如飯一佛。

』此又論田而不論心。

  維摩經善徒長者子,以瓔珞珠供養維摩居士。

維摩分作二分,一分奉難勝如來,一分施會中最下乞兒,而功德等無差別。

此又論平等心布施。

  若布施時,自己受用,捨一得萬報;而回向法界,畢竟成佛。

此又論回向不回向。

  如阿那律尊者,過去以稗飯供養辟支佛,感九十一劫天上人間無貧之報,餘福德力,得阿羅漢果。

此又論供養聖人難遇之報。

  布施有般若,到彼岸;無般若,滯於此岸。

此又論體空與不空之別。

布施具德,是如來施;不具德,是聲聞施。

此又論三乘一乘之別。

好勝布施,作阿修羅;不施,做餓鬼。

望報與不望報又不同。

  如是布施一法,有無量差別,其理微妙。

悟此微妙之理,而證微妙法身。

法身無身,以法為身,此之謂也。

非叩不鳴,非問不答。

地藏菩薩請問,如來轉揚,令一切人,因修布施而悟明微妙之法,而證微妙法身佛。

故此品是明法寶。

  爾時地藏菩薩摩訶薩。

承佛威神。

從座而起。

胡跪合掌。

白佛言。

世尊。

我觀業道眾生。

校量布施。

有輕有重。

有一生受福。

有十生受福。

有百生千生受大福利者。

是事云何。

唯願世尊。

為我說之。

  此乃地藏問法之文。

  講完佛寶之後,次講法寶。

諸法微妙難思,得其法者,一旦成佛;不得其法,萬劫難成。

所以地藏承佛威神而問之:「世尊,我觀作白業受報的眾生,校量其布施一法,有輕有重,有的一生受福,有的十生、百生、千生受大福利者。

布施是一,何故果報各各不同?唯願世尊,為我說之。

」   爾時佛告地藏菩薩。

吾今於忉利天宮。

一切眾會。

說閻浮提布施。

校量功德輕重。

汝當諦聽。

吾為汝說。

  諸法微妙,故單論布施一法,以一例諸,且以閻浮提而論布施功德輕重。

  地藏白佛言。

我疑是事。

願樂欲聞。

  地藏白佛言:「世尊,諸法難窮其源,我對布施一法亦然——難窮其厎底——所以有疑,願佛為說,我願樂聞。

」   佛告地藏菩薩。

南閻浮提。

有諸國王。

宰輔大臣。

大長者。

大剎利。

大婆羅門等。

  此論能施者,是尊貴之人。

  若遇最下貧窮。

乃至癃殘瘖啞。

聾癡無目。

如是種種不完具者。

  此論受施者,最下賤之人。

  背凸曰癃;肢體不全曰殘;口不能言曰瘖啞;耳聾、心癡、無目,如是種種不完具人相者,此是悲田,種福最勝。

  是大國王等。

欲布施時。

若能具大慈悲。

下心含笑。

親手遍布施。

或使人施。

軟言慰諭。

是國王等。

所獲福利。

如布施百恆河沙佛功德之利。

  此論能施之心。

國王對下賤人,必具大慈悲心,以慈悲心施;下心含笑,以憐憫心施;親手遍布施,以平等心施,或使人施,軟言慰諭,以安慰心施。

如是慈悲心、憐憫心、平等心、安慰心,皆菩提心;以菩提心而行布施,施心如佛,所以其福利,如布施恆河沙佛,功德無異。

  何以故。

緣是國王等。

於是最貧賤輩。

及不完具者。

發大慈心。

是故福利有如此報。

百千生中。

常得七寶具足。

何況衣食受用。

  此論施果之報。

  「何以故」,解釋之詞。

緣國王等,能下心憐憫最貧賤輩及不完具者,發大慈心而行布施;施心等佛,故有如此報——百、千生中,常得七寶(指金銀瑪瑙等)具足,何況衣食受用。

  復次地藏。

若未來世。

有諸國王。

至婆羅門等。

遇佛塔寺。

或佛形像。

乃至菩薩。

聲聞。

辟支佛像。

躬自營辦。

供養布施。

  夫菩提心,上供諸佛,下愍眾生。

前者下愍窮苦眾生而行布施,此則上敬諸佛而修供養。

三寶乃殊勝福田,供養得福無量。

國王等,有幸得遇佛塔、佛像,此乃出世聖跡,恭敬種善根。

向聖人學習,國王一敬,上行下效,全國人民皆敬三寶,不教而自行矣!所以國王等,躬自營辦種種殊勝供養,一唱百和,其布施功德,豈有涯際乎?   是國王等。

當得三劫。

為帝釋身。

受勝妙樂。

  善以化民,堪為王師,所以上昇為帝釋天王之報。

若能以此布施福利。

回向法界。

是大國王等。

於十劫中。

常為大梵天王。

  本來有我,回向自己;今觀施法,從緣而生,根本無我,我執自然微薄,就能回向。

自受不如他受,將此福利,回向法界眾生,共同享受;心大福大,心冥法界,福等虛空。

此人福大如空,所以感生梵天,作大梵王,享大千世界之福。

  復次地藏。

若未來世。

有諸國王。

至婆羅門等。

遇先佛塔廟。

或至經像。

毀壞破落。

乃能發心修補。

  修補塔像,令前人造者續福,自己又添福,一舉而兩得福。

決疑經云:『造新不如修故,作福不如避禍。

』此半句偈,說造新自己得福,修故令前人兼得福。

具二福故勝。

  作福雖好,不義之財而修福,福盡禍來,不如先避禍,無禍勝有福故。

作福者,仔細留意。

  修補寶塔,蘊佛光明;修補精舍,圖佛形像,建苦海之舟航,為信根之枝幹,睹者發心,見便忘返,益福生善,惟此為先。

  佛遊拘薩羅國,時婆羅門耕田,持牛杖拄地,禮佛。

佛笑。

比丘問佛。

佛言:『此人今禮二佛,禮我及杖下迦葉佛塔。

』比丘願見迦葉佛塔。

佛令從婆羅門索地。

索已,佛即現出七寶塔,高一由旬,廣半由旬。

婆羅門曰:『我姓迦葉,是我迦葉塔。

』諸比丘白佛:『能授泥否?』佛言:『可。

』即說偈:『真金百千擔,持用行布施,不如一團泥,敬心治佛塔。

』世尊禮過去佛,比丘亦禮。

佛言:『人等百千金,持用行布施,不如一善心,恭敬禮佛塔。

』   觀此因緣,可知修補塔廟、經像等,有繼往開來之福,承先啟後之功。

  是國王等。

或自營辦。

或勸他人。

乃至百千人等。

布施結緣。

  善與人同。

無人做,自己做;有人做,勸人同做,功德更大。

尤其是國王,應該德風下偃,率民同修布施,廣結善緣。

  是國王等。

百千生中。

常為轉輪王身。

如是他人。

同布施者。

百千生中。

常為小國王身。

  此論果報。

  自己布施又勸他人同施;承此良因,國王昇為轉輪王,同施臣民昇為小國王。

  更能於塔廟前。

發回向心。

如是國王。

乃及諸人。

盡成佛道。

以此果報無量無邊。

  此論回向。

  修補成功之後,在佛塔前,盡除我執,破滅我見,以此功德,回向法界,回自向他,回事向理,回因向果。

回因向果,將來成報身佛。

回事向理,將來成法身佛。

回自向他,將來成應身佛。

功德回向,三身齊證,可謂徹法底源,窮實相理,果報無量無邊矣。

  復次地藏。

未來世中。

有諸國王及婆羅門等。

見諸老病及生產婦女。

  此論悲田。

  苦中之苦,莫如老、病、生產者;福中之福,莫如供養老、病、生產者。

老病無人奉事,等死而已;產婦分娩,若不及時飲食,母子皆亡。

所以布施此輩,得福甚大。

  佛說八福田中,看病福田是第一福田。

  若一念間。

具大慈心。

布施醫藥。

飲食。

臥具。

使令安樂。

  若一念間,是同體慈,彼我一體故;若起第二念,即非。

所以起第一念,具足大慈心,布施醫藥、飲食、臥具三種,人皆需此物,使令身安心樂。

  如是福利。

最不思議。

一百劫中。

常為淨居天主。

二百劫中。

常為六欲天主。

畢竟成佛。

永不墮惡道。

乃至百千生中。

耳不聞苦聲。

  以大慈心救大苦,其福難思。

百劫為淨居天主(指第四禪天),二百劫為六欲天主。

具同體大慈心以用布施,是成佛之因,畢竟將來成佛。

未成佛之前,永不墮惡道,因救他人重苦故,感自己百千生,耳不聞苦聲。

  復次地藏。

若未來世中。

有諸國王及婆羅門等。

能作如是布施。

獲福無量。

更能回向。

不問多少。

畢竟成佛。

何況釋梵轉輪之報。

是故地藏。

普勸眾生。

當如是學。

  布施回向之文。

  佛對地藏說:未來末法之世,若國王及婆羅門等,能如是慈心、悲心、平等心、憐愍心、同情心,而行布施,獲福無量。

更能將此福利不自享受,了達諸法性空、無我之理,從緣起而行施,施福無主,回向法界、回向佛果、回向眾生;不問多少,心大福大,心冥法界,福等虛空,如一杯水,投入大海,便是大海水了。

施福亦復如是——不論多少回向法界,便是真如性海了,所以「畢竟成佛」。

尚得佛報,何況釋梵轉輪人天之報。

因是之故,地藏菩薩,汝應普勸一切眾生,當如是學布施之法及一切法。

  復次地藏。

未來世中。

若善男子善女人。

於佛法中。

種少善根。

毛髮沙塵等許。

所受福利。

不可為喻。

  上來王臣布施,此是庶民布施。

布施一法是平等的,王臣百姓皆能布施。

布施是成佛之法,成佛之法很多,而以布施為第一。

  六祖大師云:『內捨貪慳,外利眾生,是名布施。

』以此布施一法,捨盡自己的煩惱,外又能利益眾生,何等的好呢!所以布施一法,能令人從生死此岸,而直達涅槃彼岸。

但是此法微妙,非粗心具我法兩執的人所能究竟,是以如來解釋、較量其淺深。

  例如昔日達摩祖師見梁武帝,武帝即以此法自豪,對達摩曰:『朕一生造寺齋僧,有何功德?』摩曰:『實無功德,此是人天小果,有漏之因。

』帝曰:『如何是真功德?』摩曰:『淨智妙圓,體自空寂,如是功德,不於世求。

』觀此則梁武帝,未諳布施的真諦,貪著人天果報。

誰不知布施是到彼岸成佛之法,此法修到圓滿,其餘法法皆修到圓滿,便是佛陀耶。

  世尊對地藏菩薩說:若善男子、善女人初發心時,最好於佛法中,種多少善根。

「佛」是指前品,稱佛名號;「法」是指此品,布施的軌則。

在佛法中所種善根,乃至如毛髮、沙塵等許,將來漸漸佛法種子增長時,其所受福利,是不可為喻的。

  大論云:『雖有種種福田,佛為第一福田,以無量佛法具足故。

』   成佛之法是無量,今略說布施,此外六度、十度、四諦、十二因緣、三乘、一乘,皆成佛之法啊!   復次地藏。

未來世中。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遇佛形像。

菩薩形像。

辟支佛形像。

轉輪王形像。

布施供養。

得無量福。

常在人天。

受勝妙樂。

  此教男子女人,最初種善根,向聖人種。

供養聖人,一方面得福,一方面向聖人學習。

聖人如何種善根,我亦如何種;聖人如何學,我亦如何學。

聖人是學成的,所以向聖人學習,便是向聖人種善根了。

  而且供養聖人,得福無量,常在人天,受勝妙樂。

何故生人天道?大論云『以人中結使薄,厭心易生,天中智慧利』,故二處最易得道。

  若能回向法界。

是人福利不可為喻。

  此句教人布施供養時,其心要大,不求自己利益,為利益一切眾生故,而行布施。

心大福大,得無漏福,則不可為喻了。

  復次地藏。

未來世中。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遇大乘經典。

或聽聞一偈一句。

發殷重心。

讚歎恭敬。

布施供養。

是人獲大果報。

無量無邊。

  前文向佛種善根,此文向法種善根。

復以供佛之次,佛言:「地藏,未來善男女,還要供養法,供養佛所說之法,即成佛之法,亦即度生之法。

若遇大乘經典,或聽聞一偈一句,蘊在八識田中,虔誠服膺,如獲至寶,殷重、至誠讚歎,日久不退,法種成熟,豁然能解。

從解起行,為人演說,是人獲大果報,無量無邊。

」何以故?財施有限,法施無窮啊!   若能回向法界。

其福不可為喻。

  此句教人不求名聞、利養、恭敬,而行法施。

但願利益一切有情,無住相布施。

  復次地藏。

若未來世中。

有善男子善女人。

遇佛塔寺。

大乘經典。

新者。

布施供養。

瞻禮讚歎。

恭敬合掌。

若遇故者。

或毀壞者。

修補營理。

或獨發心。

或勸多人。

同共發心。

  復以供法之次,地藏菩薩,若未來世中,有善男子、善女人偶然遇佛塔寺,藏有大乘經典。

若是新者,應布施流通,應以香花、末香、塗香、燒香、幢旛等供養法寶,還要一瞻一禮——禮拜法寶,俗說拜經。

天台山,智者大師有拜經台;九華山天台頂,亦有地藏菩薩聖跡拜經台在。

讀誦開解時,稱揚讚歎大乘妙典,心恭敬、身合掌,如是供養。

若遇故者,舊也。

舊經曾經有人受持讀誦數十年,此經有功德,鬼神衛護,切莫看輕。

或毀壞者,應該修補填寫齊整,經營妥理。

「或獨自發心,或勸多人,同共發心」。

為修補舊經或印新經,一人發心也可;或有人欲參加,即勸多人共同發心,功德更大,有自利化他兩種功德。

但舊經切莫焚燒,此是法身父母,不能修補時,可建小塔而安置之,所謂經塔是也。

  如是等輩。

三十生中。

常為諸小國王。

檀越之人。

常為輪王。

還以善法。

教化諸小國王。

  如是同修補舊經,或者隨喜參加印新經等輩,三十生中常為諸小國王。

檀越之人,指發起印經、補經者,常為輪王,以十善法教化其國人民,又還以十善法教化諸小國王。

過去勸其發心,今世又教化之。

檀越是梵語,此云施主。

  昔有五王往來友善,其最大者,字普安王,習菩薩行。

餘四小王,常習邪行。

大王欲度,呼來殿上,七日娛樂。

四王告別,大王憐愍送行。

臨別語小王言:『各說所樂。

』一王願春月林木榮茂,遊戲原野;一王願常作國王,出入尊貴;一王願婦兒端正,極情快意;一王願父母親眷,樂敘天倫。

大王言:『此非久樂。

』四王言:『王樂云何?』大王言:『我樂不生不死、不苦不樂、不饑不渴、不寒不熱、存亡自在,此是我樂。

』四王言:『此樂何處有?』大王言:『吾師號佛,近在祇桓。

』諸王歡喜,同詣佛所,作禮退坐。

大王跪曰:『我等今得為人,闇鈍無知,深著世樂,不知罪福,願為我等說其苦諦。

』佛為廣說八苦,四王聞已,心開意悟,即得須陀洹道。

白普安王言:『大王真是大權菩薩,化導我等,今得道跡,大王之恩。

我本觀諸宮殿,心情愛著不能遠離;今睹宮殿,如觀穢廁,無可樂者。

』即捨王位付弟,各出家為道。

此輪王化小王之例,詳如阿含經。

  復次地藏。

未來世中。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於佛法中。

所種善根。

或布施供養。

或修補塔寺。

或裝理經典。

乃至一毛一塵。

一沙一渧。

  此是於佛法種善根之文。

  蓋奉事餘道,不出生死,徒自勤苦,非涅槃因。

  福田經云:『佛告天帝,九十六種道中,佛道最尊;九十六種法中,佛法最真;九十六種僧中,佛僧最正。

』蓋由如來阿僧祇劫,誓為眾生,眾善普備,德慧成滿,三界天尊,無能及者。

其有眾生,發一敬心,向如來者,勝獲大千世界珍寶施矣。

是為最尊,無上之道,故教善男女等,必須於佛法中種善根。

  大論云:『善根有三:無貪、無瞋、無癡,一切諸善法,皆從三善根增長。

』   或布施善根,布施能捨貪,無貪即善根;或供養善根,身、口、意三業供養,三業清淨即善根;或修補塔寺善根,修補為人心無瞋,即善根;或裝理經典善根,慧生癡滅,即善根。

如是等善根,乃至一毛之輕、一塵之微、一沙之小、一渧之細,種在八識田中,法水滋潤,漸漸增長,能止惡生善、破惑證真,是涅槃因,故云善根。

  如是善事。

但能回向法界。

是人功德。

百千生中。

受上妙樂。

  上來所修善事,大小不同,乃至一毛一沙之細,但能將此微因善種,回向法界眾生;是人回向功德,百千生中其善根常存,雖受人天妙樂,不昧前因,常植善本,增進菩提,乃至畢竟成佛。

  如但回向自家眷屬。

或自身利益。

如是之果。

即三生受樂。

捨一得萬報。

  上來我執輕微,了法無我,罪福無主,心無形相,可大可小。

心量大福大,心量小福小;心無限福無限,心有限福有限。

今但回向自家眷屬,心有限量,其福亦有限量,只得三生受樂,非無報。

捨一得萬報。

  自家眷屬:父子、夫妻、兄弟、家室、知識、奴婢。

  有五因緣而為眷屬:一怨家,二債主(父財子用),三償債(子供父母),四本願(先世發願,善心歡喜),五真友(先世以道,共相承事,)。

  凡夫不了眷屬是前緣所感——或怨或親——無宿命通,不能自知;終日勤勞、治生,為眷屬設想,臨命終時,無人替得,所作之業,自己受報悔之晚矣!所以做佛事,回向法界,一切有份,自己有份,眷屬亦有份,大家享受,何樂如之。

  否則孤陋寡聞,回向自己眷屬,三生受報之後,又墮苦輪。

  是故地藏。

布施因緣。

其事如是。

  總結布施一法,各人用心因緣不同,故其果報或輕或重、或人或天、或一生乃至千生萬生受樂不同。

若能無我行施,回向法界,利益有情,悟布施實相,畢竟成佛。

今此但論布施遠概萬法,如法修持皆登彼岸。

此品是論法寶乃度生成佛之心法也。

金剛經教人修福修慧消業,是一部各方面都顧到的完善佛典,無怪乎佛在經中說:「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

」又說:「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

」   金剛經在中國是一部很普及的佛教經典,是記錄釋迦牟尼佛和他的大弟子須菩提問答對話的一部經。

讀誦這部經的人很多,可是我們往往念過就算了,正和念佛一樣,念阿彌陀佛的時候,又有幾個人心裡存著阿彌陀佛普度眾生不可思議的無邊功德?我想在念阿彌陀佛的時候,如果心中能念念不忘阿彌陀佛普度眾生的不可思議無邊功德,一定更能和阿彌陀佛相應,也更容易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念佛如此,念經也如此,所以如果我們念金剛經時,能心中念念不忘金剛經的功德,一定更能和佛在金剛經裡講的道理相應,更能得到好處。

  「金剛經的功德」這個題目,說得完整一點,應該是「受持金剛經的功德」。

所謂「受持」,「受」就是接受;「受」比了解要更進一步,換句話說,了解了一個道理,生起了信心,所以誠心接受,這是「受」的意義。

「持」是「持久」的意思,就是懂得道理之後,在心中念念不忘,且能應用在日常生活土。

所以受持金剛經,簡單的說,就是明白了解金剛經的道理,有了信心,誠心接受,而且憶念不忘,能用在日常生活上,這樣才可以叫「受持」,這樣的受持讀誦,或為他人解說,並不一定要全部的經文,經中一再地說「乃至四句偈等」,就是指,既使是一小段,幾句經文,就已是功德大得難以想像了。

  佛是一位非常細心、非常慈悲的老師,他擔心我們的心量大小,容納不了大法,不肯相信受持金剛經有這麼大的功德,所以他特別在經中說:若善男子善女人,於後末世,有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我若具說者,或有人聞,心即狂亂,狐疑不信。

」「我若具說者」就是說,我如果將這種功德統統講出來,或者有人聽了,心裡會起狂亂,狐疑不信甚至生起毀謗,造意業、口業,這樣反而害了這個人,所以佛說,我實在還沒有將受持金剛經的功德,在金剛經裡統統講出來哩!   那麼,佛在金剛經裡已經講出來的功德、福德,究竟有多少?佛用了好幾種譬喻說明。

首先拿布施七寶的福德來比較。

「七寶」簡單的說,就是金銀珍寶。

「布施」就是幫助他人。

「七寶布施」是拿金銀珍寶來幫助他人。

在金剛經中、佛問須菩提,如果有人拿了裝滿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來布施,這個福德大不大呀?三千大千世界是很多很多的世界,好比現在的天文學家說的「銀河系裡有很多很多的星球」。

你想若以裝滿了這許多世界的珍寶來幫助人,這樣的福德大不大呀?須菩提說:「很大,世尊。

」佛又說:倘若另外有一個人,他受持金剛經,甚至只有一小段,或幾句經文,解釋給別人聽,這個人的福德,要比前面那個人用七寶去幫助別人的福德更大,這已是大得不可想像了,可是這還只是一個三千大千世界而已。

  再看經文,佛用恆河的沙做比喻,恆河是印度的一條大河,河中的沙很細,是出名的多沙的河。

佛說如果我們有像恆河沙那麼多的恆河,再把這許多恆河的沙加起來,這麼大的數目,如果裝滿了這麼多的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用來布施,你說大不大呀?須菩提說:那真是大得無可比喻了。

可是佛又說倘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

」希望各位聽到這裡,不要懷疑不信,心即狂亂,因為佛是不說謊話的。

各位請想一想,,佛如果將福德說得小一點,又有什麼關係呢?他又何必騙我們?所以受持金剛經的功德,實在是非常大的。

  不僅如上所說,在金剛經的最後一段,佛用無量阿僧祇世界來比較。

「阿僧祇」是印度梵文「無數」之意。

換句話說,是拿無量無數的世界的金銀珍寶來助人,這樣的福德,還不及受持金剛經,乃至四句偈等為人演說的福德。

  佛在金剛經裡又說,他從前還未成佛,在做大菩薩的時候,有一位佛名叫「燃燈佛」。

他在燃燈佛的時代,八萬四千億那由他的佛,他一一供養,沒有漏失過一位。

照理來說,他供養了這麼多的佛,其功德應該是大得無法想像,可是佛說,他供養了這麼多佛的功德,還不及在末法時代,能夠受持金剛經所得的功德大。

  各位聽到這裡,千萬不要心即狂亂,狐疑不信,佛就是擔心我們的心量太小,不肯相信,而錯失一良機,所以在金剛經裡,非常懇切地說:「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

」佛以他自己親證的經驗,知道金剛經的功德是這麼大,他殷切地希望我們這些後世凡夫,能用最小的精力,獲得最大的福德,不要浪費寶貴難得的人身,不要走修行的冤枉路,所以一再的強調金剛經的福報功德。

其實金剛經的福德,還不止如此哩!佛又以用身命來布施的福德和受持金剛經的福德做一比較。

  佛說:「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恆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復有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甚多。

」   佛又說: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早上以恆河沙數一樣的身命行布施,中午又以像恆河沙數一樣的身命行布施,晚上也以像恆河沙數一樣的身命行布施,如此不斷地布施了八千萬憶劫,而他所得到的功德,還不及另外一個人,他一聽到金剛經,就生起信心,並且相信金剛經的道理所得的功德多,更何況他相信了。

之後又能書寫,能念,能受持,能為他人解釋。

所以佛做了一個結論,他說:「須菩提!以要言之,是經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如來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若有人能受持、讀誦、廣為人說,如來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稱、無有邊、不可思議功德。

」   金剛經是佛在般若法會上講的。

般若是佛親證的空性體驗,是不著行相的教理,可是佛在金剛經中,這樣一再強調受持解說金剛經的福德功德,我希望各位能細心體會其中的含義。

  下面我為各位講一個「羅漢托空缽」的故事,來結束這段「金剛經的功德」。

  從前印度有一個羅漢,這個羅漢依印度的規矩,每天都要出去托缽,就是拿個大碗,沿街去討東西吃。

這天,他走了很多的路還未討到東西,缽裡還是空空的,他走到王宮的門口,看見一隻大象,滿身掛滿了珍珠瓔珞,顯然已吃得飽飽地,站在王宮的門口,羅漢看了這隻象,不禁心生感嘆,他說:「修慧不修福,羅漢托空缽;修福不修慧,大象掛瓔珞。

」他說我往世只注重修智慧,研究經典,但沒有去修福德,所以雖成了阿羅漢,卻因沒福報,所以今天沒人供養我,我的缽裡還是空空的,這隻大象,他往世只曉得修福,沒修智慧,所以今世是隻象。

可是他福報大,養在王宮裡,吃得飽飽的,滿身都掛滿了瓔珞珍寶,可是終究是隻呆象。

由此看來「福慧雙修」實在十分重要,而受持金剛經,不但可以開智慧,還有不可思議的福德。

rf/Xuite日誌/回應(0)/引用(0)大隨求即得大陀羅尼明王懺悔法(...|日誌首頁|金剛經能消業障上一篇大隨求即得大陀羅尼明王懺悔法(之1)...下一篇金剛經能消業障回應 加我為好友日誌相簿影音 全部展開|全部收合 關鍵字 mar1974444's新文章今日起封版!巴克萊台股組合名單占星,何時止跌?超微AMD概念股一覽聰明包粽子做法排毒減肥!白木耳粥雨衣盜玩期貨虧錢近3950萬元~雨衣盜女友筆記「賺這種錢很危險」練氣六忌上師心咒的光圈密教的無漏法 mar1974444's新回應沒有新回應! 廣大圓滿周遍法界金剛空行母俱樂部blog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