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看山有色”是谁写的_王维 - 搜狐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作家汪曾祺在《我的小学》一文中回忆说:“二年级课文中有两则谜语,其中一则是:远观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远看山有色”是谁写的 2019-01-2504:44 来源:光明日报 原标题:“远看山有色”是谁写的 《东书堂集古法帖》局部赵匡义/书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上面这首绝句意境清幽恬静,对仗工整醒目,语句浅白自然,读来朗朗上口,自古以来,众口传诵,不仅是书法绘画作品常用的题材,更是儿童启蒙教材的经典诗篇。

作家汪曾祺在《我的小学》一文中回忆说:“二年级课文中有两则谜语,其中一则是:远观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谜底是:画。

这对培养儿童的想象力是有好处的。

我希望教育学家能搜集各个时期的课本,研究研究,吸取有益的部分,用之今日。

”公梁《最是人间留不住:歌吟不绝的离别情》一书中说:“我小时候没有上过幼儿园,印象中最早接触的古诗都在小学课文里。

……当时的小学课本中有一首朗朗上口的诗,"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却没有署作者的名字。

因此直到后来,我才知道这首《画》的作者,竟然就是大名鼎鼎的诗人王维,那样一位只可仰视膜拜的人原来早已走进我的生命里。

”其实今天的很多小学教材及儿童读物中仍然选有这首诗。

但该诗作于何时,作者是谁,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徐林旗主编《中华古诗词精选·书法艺术卷》将该诗题为“佚名《画》”,导读中说:“这是一首流传久远、很著名的诗。

关于这首诗的作者,有多种说法,有说是唐代王维写的,有说是原为南宋僧人道川禅师为注释佛教经典《金刚经》所作的偈颂诗的一部分等。

本书采用的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版本,教材中对作者和出处亦未加注。

” 该诗作者为王维是目前的主流观点。

如魏洪霞主编《唐诗三百首》中将该诗题为“王维《画》”。

陶文鹏主编《唐诗鉴赏》:“我们应该还记得这样一首诗,王维的《画》:"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山的颜色也是远看才有。

”陈周《诗境与诗心》:“王维的《画》一直代表着学习诗歌的启蒙记忆: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聂小晴注译《纳兰词全编笺注》:“题画诗中我们最熟悉的当属王维的《画》:"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浅淡生动,情境、意趣无一不足。

” 也有人认为该诗出自清代高鼎之手。

十二省小语教材编写委员会编《语文教学参考·一年级》(上册):“要求背诵的是清代诗人高鼎(清代后期诗人,字象一、拙吾,浙江杭州人)写的一首古诗《画》。

这首诗是一个谜语。

谜面是一首诗,谜底是"一幅山水画"。

”金仑、林霖《字海探源》:“清代高鼎写有一首题目为《画》的诗:"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这首看起来写山写水写花写鸟的诗,其实是首谜语诗,谜底就是诗的题目——画。

” 展开全文 还有些人认为该诗作者不明,故题为“佚名”。

王维的诗文汇编于《王右丞集》(又叫《王摩诘文集》),该集是王维去世后由他弟弟王缙等人搜罗编辑的,其中没有这首诗,古代文献中也未见有谁将此诗归之王维,所以王维说查无实据。

大约此诗的风格很像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故人们想当然地认为出自王维之手。

南宋道川《金刚经注》卷中《离相寂灭分第十四》有颂曰:“远观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华犹在,人来鸟不惊。

头头皆显露,物物体元平。

如何言不会,祗为太分明。

”这是该诗作者为道川说依据。

然而明洪莲编《金刚经注解》卷三中就已指出前四句诗是“古人画屏诗”。

比道川更早的一些禅师在他们的谈话中也引用过这首诗。

宋正觉拈古、元行秀评唱《请益录》卷上《第四十五则白水沙水》:“佛鉴拈云:"远观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此一联语是题山水画图,佛鉴拈来出一只眼。

远山有色,时人知有。

近水无声,令人疑着。

”行秀也指出“此一联语是题山水画图”,佛鉴(?—1130)只是拈来应用。

北宋惟白《建中靖国续灯录》卷八《舒州浮山太平洪琏禅师》:“师云:"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敢问诸人,作么生说个见性底道理?"良久云:"远观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此外,宋代磁州窑出产的陶瓷枕上常题写诗词、格言作装饰,其中也有这首诗。

这都反映了该诗在宋代的流行。

明朱有燉搜集前人书帖临摹刻石,于永乐十四年(1416)拓印成一部《东书堂集古法帖》,其中乙十一号收录了宋太宗赵匡义的一幅墨迹,书写的就是“远看山有色”这首诗,后有北宋王举正写的跋:“太宗皇帝统临天下,元曰端拱,先臣直西省,尝恩赐御草书金龙纨扇,谨追琢琬琰,刊摹丕范。

翰林侍读学士臣王举正记。

”御草书金龙纨扇是宋太宗在端拱年间(988—989)赏赐给王举正的父亲王化基的,王举正将太宗御书勒石传世。

这是完整记录该诗的最早文献。

但宋太宗也只是书写者,并不是作者。

宋赵与泌、黄岩孙《宝祐仙溪志》卷三有如下记载:“南林庵主了明,姓陈,生而有异光,出家为僧,至京师相国寺,与异僧怀素遇,亲承演说法要,大悟。

辞归,隐于金刚山三十余年,戒行完净。

……山居四十七年,如律结夏(界),至末年独否。

从者问其故,师曰:"余行不久矣。

"一日登座,吿其徒曰:"若论此事,无形无相,无今无古,天上天下,谁人觉悟?若问踪由,雪峰不打南泉鼓,会么?咄,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端坐示寂。

”南林庵主了明与书法家怀素(737—799)同时。

这是我们追踪到的这首诗最早的出处,可惜只是前两句,后两句是不是也出自了明禅师之口,就不得而知了。

综上所述,这是一首唐人作品,《全唐诗》及后来的补辑之书都失收;诗的作者姑且可以定为释了明,福建仙游人;该诗原本无题,没有证据表明它最初是一首题画诗,题为《画》属于今人自拟,我们建议题目取该诗首句拟为《远看山有色》,以便见题知诗。

最后再谈谈该诗的格律。

我们一开始说这是一首绝句,也许有些人会说该诗平仄不合格律。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按格律应该是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根据“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原则,“远”可平可仄,但“看”必须是平声,“听”必须是仄声,该诗似乎刚好相反,致使两句诗平仄失调。

其实“看”在中古多读平声。

杜甫《春夜喜雨》:“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李商隐《无题》:“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看”都是用作平声。

“听”中古多读去声。

《广韵》中“听”列在去声《径韵》:“听,待也,聆也,谋也。

他定切。

又音厅。

”王维《青龙寺昙璧上人兄院集》:“坐看南陌骑,下听秦城鸡。

”“看”是平声,“听”是仄声,构成对立。

可见“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的平仄是完全符合格律规定的。

当然,“看”在中古也有去声的异读(《广韵·翰韵》音苦旰切),“听”也有平声的异读(又音厅),这两个异读当时不怎么流行,今天的普通话中不流行的异读反而成了正宗,这才给我们判断格律诗平仄造成了一些麻烦。

(作者:杨琳,系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 作者:作者杨琳系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推荐阅读 光明日报 文章 总阅读 免费获取 今日搜狐热点 6秒后 进入搜狐首页 今日推荐 进入搜狐首页 意见反馈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