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該犯的錯、應該做的事:醞釀十年的職場生存守則/陳映竹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有些單位會提供新鮮人「標準作業程序」(SOP),這是有必要的,SOP可以減少新人在執行不熟悉業務上犯錯的機會、快速上手、縮短與工作內容和同事磨合的成本,更可以減少新人 ... OpeninappHomeNotificationsListsStoriesWritePublishedin吐納商業評論|TunaBusinessReview不該犯的錯、應該做的事:醞釀十年的職場生存守則/陳映竹寫在開頭這篇文章相當長,其實也可以分成幾篇來寫。

首先談的是一些「不該犯的低級錯誤」,接下來是「謹言慎行、潔身自愛」,最後則是一些從十年職場經驗中領悟的道理。

在真正動手寫這篇文章前,一直在想要用什麼樣的角度來寫這篇文章;我不是傳統定義中的成功者,沒有自己的事業、房子、車子,沒有婚姻和子女;我和家人同住,是極度依賴家庭支援的人。

我沒有百萬存款,幾乎是個月光族;我和一般上班族一樣,也曾經被交通費、通訊費用、書籍、3C的分期付款、社交費用綁得很緊,甚至得靠友人的協助,根本算不上財務自由。

那麼,我要(或者說我能)用什麼角度來給社會新鮮人建議?換個角度想,如果我不能在這些方面給予協助的話,那我就把自己曾經犯過的錯寫在這裡。

一來,這個社會上並非每個人都是企業家,但我們都會有自己的事業(生活、家庭、工作)要經營;二來,這些錯誤不見得全都會發生,也不見得會同時出現,但希望能減少每個人犯錯時的挫折感。

畢竟我們是人、都會犯錯,立刻認錯、馬上修正方向就好,不要讓自己一直處在挫折感裡。

首先要談的錯誤,很容易出現在剛出社會的新鮮人身上,尤其在社群網站普遍、所有連絡方式都透過網路通訊軟體,讓以往「上對下」或「下對上」的溝通都變成「平行」的今日,很多人對一些細節都不以為意。

但人人心中都有一把尺,什麼時候會踩到對方的底線,很難事先知道。

我給新鮮人的建議是:犯了錯之後一定要認錯並改正,並且不要在短期內重覆犯錯。

給前輩們的建議則是:得饒人處且饒人,如果新鮮人犯了錯,請讓他們知道錯了,導正他們、但不要逼死他們。

7種常見的職場錯誤錯誤1:弄錯客戶的公司名稱、姓名、職稱,直呼長輩名諱只要是商業往來溝通,千萬、千萬、千萬不可以犯這種錯(這件事真的很重要);但很不幸的,這種事連職場老鳥都會踩到地雷。

例如我們在私下談話時可能會貪快,只要意思到就好,所以就會取些暱稱、簡稱;但是在書信公文往來上,一定要記得往來對方的公司正確全名、姓名、職稱,這是職場上必要的尊重。

對方願意與你稱兄道弟很好,但我們一定要以禮相待。

對方願意與你稱兄道弟很好,但我們一定要以禮相待;而最基本的禮貌,就是記得對方的公司名稱、職稱、姓名,而且千萬不能寫錯或縮寫。

特別是商業文書、Email往來,不要貪快,如果不確定的話,先向主管問過、或是拿起對方的名片多核對幾次。

白紙黑字,只要讓對方覺得不禮貌,生意就不用做了。

另外就是「不要貪快」(講第三次了)。

有次開線上會議,由於不方便語音通話,所以我貪快直接輸入了兩位長輩的姓名,而沒有輸入他們的稱謂;線上會議結束之後,秘書直接把會議記錄公布在網路上,那一瞬間我只想撞死自己:你跟人家很熟嗎?可以這樣直接稱這些前輩的名諱嗎?人家公司員工都不敢直接稱老闆的姓名,你這個路人甲是哪根蔥?由於這份已公布的資料是轉成一份PDF檔,所以記錄無法更改,人家前輩看到會怎麼想?「沒禮貌,當初拒絕你是對的」。

由於沒有直接的業務往來,我再也沒有機會表達我的歉、也沒有機會向他們道歉,之後再也不會有合作的機會。

在這一回合,自己已經被判出局,再也沒有機會重新來過。

如果我自己在發言時夠小心,就不會犯這種錯;這種事不能靠別人提醒,一定要自己提醒自己。

我稱這種錯是一定會犯的低級錯誤,但只有初入社會的新鮮人可以犯錯,但如果不斷犯這種錯,那可能就不能在這個社會裡生存。

錯誤2:裝年輕、裝可愛這種錯,只能出現在進社會職場的前三年、進入某間公司的前三個月。

之所以會有所謂「試用期」,其實就是在考驗一個新人面對新的環境。

是否能快速調適自己的心理狀態。

就算是學校裡人人捧在手上的校園之花、在家裡爸媽長輩捧在手上的心頭肉,進入公司後都是人家的「員工」;剛進入公司對於環境不熟悉,可以多開口去問,不要不問,更不要把這幾句話掛在嘴上:「我是新來的,對環境不熟悉」、「我剛畢業,對工作環境和流程不熟」、「我不知道」。

有些女生很喜歡把「我不知道」掛在嘴巴上,要別人給予協助,第一次人家還願意幫妳,第二次、第三次,就會給人不專業的形象,但現實是:「不知道是不會問嗎?問了是不會記嗎?」有句話是這樣的「腦袋很好用,人人都該有一個」,請發揮大腦的功能,人都會年老色衰,永遠都會有更年輕美麗的女孩進來。

當別人稱讚「娃娃臉」、「看不出歲月的痕跡」時,不要沾沾自喜或是覺得很光榮;因為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也是在說這個人沒有給人成熟穩重的感覺、輕浮、無法信任你的能力。

舉例來說,兩個近四十歲的人在老闆面前,一個看起來成熟穩重,講話有條理、有依據,另一個看起來像大學剛畢業的毛孩,講起話來無頭無尾,沒有前後因果順序。

如果你是老闆,重要的事情你會交給誰去處理?講話不要那麼多語助詞、走路請好好走,不要用跳的,開口前先想三遍,出主意時先問自己五遍為什麼;愛裝可愛的話,在自己家裡就好,不要在工作場合展現。

錯誤3:裝熟、攀親帶故感謝網際網路與社群網站,把以往嚴格的上下階級改成水平的溝通模式;只要透過網站上的「送出朋友邀請」,對方可能會願意加你為「朋友」。

但這樣就是「朋友」嗎?在這幾年裡我不斷聽到一件趣事,有幾位朋友會在私底下聊:「走在路上,有時會有人跑過來跟我打招呼、或是直接叫我的名字」,或是「我人在現場,卻聽到後面那桌的人跟其他人說跟我很熟。

跟我很熟?我不認識你啊!跟我很熟的話,怎麼沒看到我呢?」這件事真的很有趣。

還有一種情況,你可能與某些人有數面之緣,但可能也頂多是點頭之交;但千萬不要隨便跟同事、長官說「我和某某人很熟」這句話,因為對方可能最多只記得你和某個人有過交集、也可能只記得你的服務單位,但卻不記得你本人是誰。

更不要說:「我和某某人是Facebook(或是LinkedIn、LINE)好友」、「那個某某人是我朋友的朋友」。

如果你和這個某某人僅限於社群網站的關係,那就是完全不熟,而你朋友的朋友也不是你的朋友。

職場上只有「熟悉的陌生人」,而沒有「熟悉的朋友」。

每個人對於「熟識」的認知與標準不同,所以不要把「我和某某人很熟」這種話隨便掛在嘴邊,那真的只會笑掉別人的大牙。

即使是曾經同床共枕的伴侶,都可能會「因瞭解而分開」了,所以職場上只有「熟悉的陌生人」,而沒有「熟悉的朋友」,切記切記。

錯誤4:過度膨脹自己離開學校之前,老師們都會耳提面命「會多少事,說多少話」,在履歷表上千萬不要過度膨脹自己。

但我在後來看到的許多情況是:面試官:「從履歷表看來,你會寫程式,你會寫什麼程式?」面試人員:「HTML、CSS」面試官:「那你用什麼寫程式?」面試人員:「FrontPage、Dreamweaver」除非是騙完全不懂的人,通常這會讓自己落入一種窘境:吹牛。

「吹牛」這種遊戲就是在資訊不對稱的情況下,去賭自己贏的機會;如果牌面翻過來時爆了,就得負責把所有的牌吃下去。

你說你會這件事,主管要驗證你能力最好的方法,就是叫你實作;如果你沒有做到履歷表上寫的那種程度,那就有兩個選擇:仁慈一點的主管讓你有台階下,現實一點的主管直接請你回家吃自己。

現在多數面試官會在面試(或是面試前)要求現場解題,這不只是考驗面試者的危機處理能力,也在考驗面試人員的道德。

站在公司的角度想,這是正當的,公司是營利事業,不是慈善團體;即使是慈善團體,也是有營運壓力的。

所以,千萬不要過度膨脹自己的能力。

也許它能在履歷表上爭取一次面試的機會,但網路上訊息的傳遞速度是很快的,所謂「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如果你過度膨脹自己的能力,你可能連之後同產業的面試機會都沒有了。

錯誤5:死不認錯、說謊當你說了一個謊,就得用更多的謊言去彌補;當你不斷說謊時,只會不斷的犯錯。

「錯並不可恥,可恥的是你說了謊」,在犯錯當下馬上承認錯誤、或是被他人指正時承認自己的錯誤,都比被人家事後說你「不懂裝懂」、「滿口謊言」,失去了對方對你的信任還要重要。

在現在的世界裡,「信任」是商業往來、人與人相處十分重要的基礎。

之所以會有那麼多機制要去建立「信任」,就是因為現代人會想辦法說謊、瞞騙,於是造成了龐大的社會成本,讓人與人之間的信任盡失。

「勇於承認錯誤並改正」需要很大的勇氣,但這也會是建立「信任」的一種方法。

錯誤6:東家長、西家短的八卦王有不少人會覺得社群網站是「洩壓閥」;事實上一點也不,它很有可能是毀滅你所有努力的證據。

有無數的社會新聞,都是因為社群網站上的不當言論而來的;有些人喜歡在社群網站上意有所指、或是強調讀者不要先入為主。

事實上,你寫出來不就是要人看到嗎?不該說的事不要說,那是公司的事、你同事的事,不要以為四處爆內幕的行為很了不起;這種行為只會讓人覺得這個人沒有口德、沒有職業道德。

如果某個讀者剛好認識故事中的主角配角、並且進行求證時,就可能會發現你不但是個八卦王,還是個表裡不一的偽君子。

除了社群網站外,在餐廳裡討論家裡的私事、或是公司同事的八卦,也是不妥當的行為。

與工作有關的事,都不該在公共場合裡大聲談論;與他人有關的私事,更不應該由自己的嘴裡說出來。

錯誤7:貪小便宜、公器私用筆者以前工作的某個單位裡,有個長官曾經站起來痛罵與會主管:「誰能告訴我,一個二十人的部門在一個月裡用掉七大箱衛生紙是怎麼一回事?」我很訝異會有這種情況。

直到有一天,我和家人拜訪某個遠親,看到他家裡堆了一大堆捲筒衛生紙、筆、釘書針、信紙、郵票等文具,還問訪客要不要,「反正是公司的,可以拿回家用」。

父母拒絕了,回家後告訴我:「這個行為是不對的,不要以為幾塊錢的原子筆、鉛筆可以帶回家用。

你在公司工作,這是公司的財產,公司給你這些文具使用,方便你工作用的,不是你的東西不要拿。

」另外要講的是「時間」與「創作物」:當你在公司工作時,也就是當你從「踏出家門的那一秒」到「踩入家門的那一秒」的時間,都是屬於公司的。

這樣講或許不近人情,但從公司經營的角度來看,上班就是「公司付了錢向員工購買這段時間的服務」。

你在上班時用公司的電腦、公司的文具,你的「產出」都屬於公司;除非有另外約定,不然你用公司的電腦經營網拍、經營自己的部落格、看股票操盤,老實說道德上都是有瑕疵的。

也因為這種現象,陸續有國外企業收回「在家工作」的員工福利,並且要求簽訂工作契約,將彈性工時的工作內容和產出標準訂定出來。

讀到這,一定會有人覺得「這樣和那些慣老闆有什麼不同」,但工作的付出與獲得應該是平等的,拿人家的薪水、做人家的事是基本工作道德;如果拿人薪水做的是對公司沒有幫助的事,那就是沒有工作道德的事情了。

另外,也不該藉由公司的資源建立自己的個人形象。

很多人忘記自己是使用公司的資源,卻做著只有利自己的事,或是打造自己成為「XX之神」的形象,如果有回饋到公司營運還好,但通常是打造了個人形象與個人品牌,卻無利於公司的營運。

這點也是絕對不能犯的錯。

回到前面談到的,建立「信任」是必要的,如果你變得無法讓老闆信任你,那最好回頭腳踏實地、乖乖做好公司份內的事。

尊重每個人,尤其是第一線工作人員有次與朋友到隔壁大樓開會,他微笑著對坐在門口的警衛說了:「您好,我來開會。

」我看到警衛臉上警戒的神情鬆懈柔和了許多。

我很訝異這樣的變化:「很難得有人會向警衛打招呼,多數人是對他們視而不見的。

」朋友很認真的回覆我:「他們是門神耶!每天要管控這麼多人的進出,當然要尊重啊!」另一次,那時我在咖啡店幫忙,咖啡店的老闆提醒我:一定要尊重那些打掃街頭的工作人員,他們的工作內容是一般人不願意做的事;如果他們不做這些工作,街頭會有多麼髒亂?他們也是其他人的家人,你愛惜你的家人,你也要尊重其他人的家人,對每個人都要給予同樣高規格的尊重。

那些在公司裡工作多年的助理、長官的秘書,沒有人比他們更清楚公司的營運脈絡、主管的喜好,有許多人脈的聯繫都掌握在他們的手上,有些長官信任他們的秘書更甚於其他職員;所以,千萬不要以為人家當秘書或助理就好欺負、甚至對他們大呼小叫。

如果這樣,最後吃虧的通常還是自己。

許多企業會聘僱外面清潔公司的打掃人員,而這些人員通常也見識過許多公司;或許他們偶爾會在打掃時有幾句抱怨,例如某單位裡的某某人總是丟了什麼東西在垃圾桶裡、哪些人總是不會體諒打掃人員的辛苦,對長官一個嘴臉,對同仁另一個嘴臉⋯⋯;這種抱怨通常都很直接、而且傷害力很大,甚至有可能會危及你的個人形象。

很多人都會罵第一線工作人員「不專業」或「不負責」,把自己的不如意都發洩在他們身上,那真的是大錯特錯。

非禮勿言、勿聽、勿視不要管其他人說了什麼或做了什麼,你工作的時間就是那幾個小時;你該想想如何讓自己的產出最大化,而不是去八卦其他人的私生活。

茶水間、洗手間是流言蜚語最多的地方,看到了、聽到了什麼,就請馬上忘掉,與工作無關的事不要記;誰誰的小三或小王、同事甲說同事乙的是非、同事丁和同事丙婚外情⋯⋯,這些都與工作無關。

職場三原則:非禮勿聽、非禮勿視、非禮勿言。

很多人都好奇,為什麼我的電腦、手機和平板電腦都會貼上防窺片。

很簡單,我不喜歡窺探別人的隱私,也不喜歡別人窺探我的隱私;我的工作內容、創作中的文章、工作中的報表,不帶出公司的資料,我會放在公司的硬碟裡。

我為自己建立了資料共用與使用的原則,但因為目前一個星期裡會在兩個不同單位工作,有許多資料是存放在網路空間裡或是工作平台上,工作資料的隱密就是我必須注意的。

人總有好奇心,為了避免讓其他人當了大嘴巴、資料從某個路人的眼角餘光流了出去、或是讓某個路人發了夢,造成工作單位的困擾,所以我在上班使用的工具上設置了防護裝置,一來保護自己,二來保護他人。

當然,「非禮勿言」還有另一個意義,當自己開口前,沒有把自己要說的話想三遍;沒有邏輯、沒有依據、只有「我覺得」時,請不要開口。

因為在職場上的話語都是戰鬥,說出無憑無據、沒有邏輯、天外飛來的一句話,都會讓人覺得不專業;這也會影響客戶對你背後公司的看法,所以在開口之前,一定要想清楚自己即將出口的話是什麼。

說清楚、問清楚,魔鬼藏在細節裡只要是與公司形象有關的事,都是員工要注意的小事,有句話說「魔鬼藏在細節裡」,就包含了「把話說清楚」這一點。

「把話說清楚」是一門藝術。

如何讓客戶在第一次見面時就知道你的目的、知道你的建議有利於雙方的營運與公司形象,如何讓同事在最短時間內知道你要表達什麼、怎麼與你搭配,真的是需要時間淬鍊。

有些人天生就具有表達天賦,有些人適合幕後支援,「溝通」就成了很重要的事;要讓團隊知道如何協作,真的要把話說請楚。

還是那個基本原則:「話出口前先想三遍,建議方案提出前、要做什麼之前,請先問自己五次為什麼」。

這樣也許會浪費一點時間成本,但可以減少因為溝通不良造成事後的解決成本;同時你的客戶也會覺得你是個謹慎的人,更願意與你合作。

從另一方面來說,我正式過著朝九晚五的上班族也近十年了;工作環境相對單純,但還是不免看見有些專家喜歡丟出似是而非的問題,搞得台下聽眾一愣一愣的,甚至在搞不清楚狀況的情況下就照單全收。

遇到模糊不清的文字與術語時一定要問、查找資料,一定要問身邊的主管、同事、友人,任何模糊不清的內容都有可能損害公司的營運和形象。

感謝一路上工作的主管、前輩、朋友們會幫我釐清盲點所在,不會讓我單純的把專家意見直接放進腦袋裡;如果是喜歡玩文字遊戲,講話不清不楚的人,通常一種是紙老虎,另一種是缺乏自我認同的人。

遇到這樣的情況,除非對方和你有直接業務往來、會影響你的公司營運,不然可能放在參考名單裡就好。

畢竟,我們人一生的時間就那麼多,不要把太多時間浪費在那些把你耍得團團轉的專家身上。

如果你覺得自己是某個領域的專家,那麼一定要想辦法把話說清楚。

你的專業不只是該領域的知識,也包括如何轉化知識,讓你的客戶、老闆、同事都聽得懂;因為他們不會讀心術、也不會心電感應,所以你必須用共通的語言,把自己的專業完整表達給對方理解。

最後,我個人並不會特別建議辦公桌要擺放整齊、上班要不要化妝噴香水穿高跟鞋、文件上的釘書針是不是都釘在同一個位置這類事情;但若你的客戶或主管會在意,那就得留心了,因為這和公司文化有關。

至於個人的行為,則是看工作場合需求調整,沒有什麼是一定要做(或不做)的。

工作裡沒有朋友「朋友」這兩個字很難定義;在這幾年裡,社群工具似乎把人的關係拉得很近,但卻把「心」的關係拉得很遠。

在工作裡,只有工作夥伴,要與工作夥伴達成「競合」──互相協助、並且正向競爭的境界,才能讓彼此都成長。

如果工作夥伴真的變成了「朋友」時,你該為這個情況開心;因為在離開學校的那一刻,這個世界對「朋友」的定義就會變得極為複雜。

除非心中的量尺十分清楚,哪些情況和事情是在商言商、哪些事則是朋友的範疇都非常清楚,否則永遠都可能會被「人情」所羈絆。

不探人隱私,是我對工作夥伴之間關係的定義。

有人覺得「哎呀!你怎麼這麼不近人情?」,然而只要與工作無關的事,像是同事的家庭、男女關係、疾病、宗教信仰等等,通常我都不會多問;如果工作上有需要互相協調的地方,我都很樂於討論,而如果是與工作無關的事,通常絕不會主動過問。

對方願意告訴我他的困難,我感激他對我的信任、也會盡量給予協助,但不會多嘴;因為那是對方的隱私,他選擇揭露是他個人的自由與選擇。

至於我,則做到「好聽眾」、以及工作份內相關的職責就好。

到了工作上,就是就事論事。

不要因為對方是朋友,就想要壓低對方服務的價值;如果對方是你的朋友,就應該在合理範圍內為他爭取更多的收入。

說「工作裡沒有朋友」,並不是要你提防他人,而是要警惕自己,心裡的量尺要畫清楚:工作歸工作、朋友歸朋友;你和工作夥伴唯一的目標,就是幫老闆賺到錢、讓公司好好營運、建立公司的口碑,而不是互相找麻煩、損害公司的形象。

性別不是藉口常常會看到有些團體會主張性別平等、不能有年齡歧視,不論性別是什麼都要享有同樣的福利,這些我都認同;但我也主張,如果要享有同等的福利,也要負擔同等的義務,這才叫做「公平」。

沒有錯,我們生來為人是公平的,但生理上的特徵,就是那麼不公平;男人有的女人沒有,女人有的男人沒有。

如果要齊頭式的平等,就要負擔同樣的義務與工作,不能選擇性的只要福利、不要義務,這是不對的。

在主張性別平等的台灣,應該比較少聽到「人家是女生嘛!所以幫我⋯⋯」這樣的對話出現;也許我身邊認識的女性都十分獨立,也有可能我求學和工作的環境都是女性居多,所以外出出差、搬桌椅之類的事情,能自己來就自己來,沒有撒嬌的空間。

但很不幸的,不知道什麼原因,很多主管不願意相信女性職員(特別是新進人員),會對她們百般刁難,在言語上,甚至人格、心理上給予難堪;我不懂他們受過什麼樣的「創傷」才會這樣口出惡言,但也因為這樣,我也希望女性能多彼此協助。

雖然性別不是藉口,但也不能讓自己因為性別歧視而受辱。

同事沒有「應該要為你做什麼」的責任是的,職場如戰場,它不是生存遊戲、不是直播秀,大家都在為老闆、公司做事;每個人的時間行程都很緊湊,都有自己的工作要做,沒有同事「應該」為你做些什麼。

家庭需要你提早下班回家、身體健康有狀況、當天情緒不好,你可以選擇請假,但工作進度要自己掌控好,不要讓同事幫你擦屁股收爛攤子。

工作單位的主管曾經建立嚴謹的工作代理人制度,包括要求撰寫工作流程手冊、指定第一代理人與第二代理人,在業務主要負責人離開工作崗位時,代理人要能掌握你的工作進度、業務相關聯絡人資訊、檔案共享的位置,以避免不在工作崗位上、或者連絡不到時,導致工作中斷或延誤,或者讓客戶覺得這個團隊不專業、彼此不瞭解工作進度,以致於失去日後的合作機會。

偶爾一下抱怨薪水低、工作環境不好,別人會當作你在發洩情緒,但久而久之可能會有人問你「為什麼不換工作」;還有一種人會直接告訴你的老闆「你的員工在外面說公司待遇不好」。

別忘了,待遇這件事,是當初在面試時雙方談好的;如果你的議價能力低,就想辦法提高,然後和老闆談。

如果沒有往上調整的空間,就看看整體產業的情況,找尋其他的機會。

如果你選擇留在原本的崗位上,那就別再抱怨這件事,因為這是你的選擇。

如果你到了另一家公司後發現不如預期,那還是自己的選擇;因為當初沒有問清楚、談清楚,你就決定到另一家公司去了。

我們都是成年人,請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如同前面提到的,我因為「貪快」而犯了不該犯的低級錯誤,其他同事是沒有責任為我緩頰或修飾的;如果錯誤是我犯的,那麼為什麼要由別人為我承擔呢?我是付薪水的人嗎?我有給別人什麼好處嗎?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吧!勇於犯錯、認錯並且亡羊補牢有個同事告訴我:「你心中的100分,不等同於別人心中的100分;快速失敗、趕快改正,才是有效率的解決方法。

」「犯錯」與「認錯」並不可恥,可恥的是死不認錯。

犯了錯,知道自己錯了,要趕快認錯。

而且記得一件事:自己處理不來的事要趕快求救,不要把責任都壓在自己身上;你會很痛苦,走不出來。

對公司來說,要緊的是亡羊補牢,趕快找到補救方案,在最短的時間內把傷害降到最低,而不是讓你坐在港口流著眼淚唱補破網,或是坐在吧台邊一杯一杯的黃湯下肚,那些都是於事無補的。

我們是人、人都會犯錯,會犯錯的也是人;但這些都不是藉口,只是讓自己在挫折中恢復勇氣、並且繼續往前邁進的「雞湯」。

大哭一場之後,趕快把眼淚擦乾,讓傷口結痂,然後繼續往前走;這個傷疤會是成長的養份,不要留在原地舔舐傷口,這樣傷口只會發炎惡化,說不定還得截肢,永遠不會好。

「犯錯」與「認錯」並不可恥,可恥的是死不認錯、還撒下漫天大謊。

中場休息讀到這裡,有沒有讀者覺得「大人的世界好複雜」?其實這些事情在求學階段、日常生活中也都可能會遇到。

學校是社會的縮影,甚至更為封閉,在學校的目標只有自己的事;實驗失敗的話,就重新來過,在期限內畢業就好。

在公司的目標,則是為公司帶來正向成長,如果失敗可能得捲舖蓋走路,甚至影響自己的生計。

在學校有點像模擬打怪,出了社會則像是親上戰場;每天都是槍林彈雨、腥風血雨,每天就是那麼黑暗。

不過也因為這樣,終究才會知道陽光的美好、對你伸出援手的人有多珍貴。

適時給予溫暖在前面血淋淋的告解之後,最後以比較正向的內容作為結尾,希望新鮮人們願意走出校園與家庭的防護網,建立自己的生命鏈。

當我接觸「區塊鏈」這個議題時,發現人生就是一條獨特的時間鏈(或是生命鏈);因為我們會犯錯、有選擇,這就是生為「人」的意義。

機器人的犯錯機率很低、選擇也是預先寫好的「if…then…else」判斷程式;但是生為「人」有自我意識,每個人會衡量不同的選擇、做出不同的行為,這也正是每個人存在的獨特意義。

也就是說,我發現每個人的時間鏈都是獨特的;也許在某個時間點會有交集,但每個人也都獨特的存在著。

雖然職場如戰場,但它其實不是那麼令人生厭;也許中間的挫折和過錯,會在當下讓人很想撞死自己。

但也因為犯過這些錯,讓我時時都提醒自己:不要讓自己一直處於「挫折」的情緒裡。

如果對方做了自己不喜歡的事,以後也不要這樣對其他人。

不貳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不貳過」這三個字指的是「不犯下同樣的錯誤」,但也許還有另一種解釋,就是「不要犯下與他人同樣的錯誤」。

有次與同事聊天,他說:「妳一定沒聽過『媳婦熬成婆』後做的事情會更可怕。

」事實上我知道,總是因為過去犯下的失誤,而過度放大了失誤帶來的挫折感,卻忘了「不能犯錯」的目的是什麼。

所以如果對方做了讓你感覺很差的事,記住以後不要在其他人身上重覆同樣的行為,例如罵髒話(聽過某個長官在火氣上來時,五字經罵人的故事)、開黃腔、亂丟東西、狂拍桌子等等。

有些人是因為個人的情緒控管問題,需要某種儀式來抒發不滿的情緒;我們知道這個行為令人不舒服時,不要當下指正已經氣在頭上的對方,但必須提醒自己,以後不要做同樣的事。

每個人在職場之中,一定會有「以前人家怎麼不公平對我,以後看我怎麼修理他」的念頭出現;但下個念頭最好是提醒自己,「如果你知道那是錯的,為什麼還要犯一樣的錯?」犯錯怎麼辦?承認錯誤,讓損失降至最低。

重點是:不要拿你犯下的錯責怪別人,沒有人要為你犯下的錯誤負責,包括你的老闆。

永遠心懷感激是的,永遠心懷感激。

很多人都希望自己的一生中有所謂的「貴人」,但其實「貴人」不只是正面給予你協助的人,還包括了那些給你負面批評的那些人;沒有他們的指責,我們可能永遠不知道自己犯了錯。

在我的觀念中,這些「貴人們」包括:1.願意開口指正你的人與酸民們在「同溫層」中待久了,很容易養成以管窺天、夜郎自大的個性;但地球不是繞著你運轉的,酸民們有權力表達自己不認同的意見,他們的反向意見代表了「非同溫層」的聲音。

你必須分析這些人的意見,把合理的內容收下、認錯、改正,但不一定要照單全收;過於負面、情緒發洩的話,看多了也會內傷。

你可感謝他們願意開口指責你、酸你,但記住不要犯下同樣令人反感的行為。

2.願意伸出援手的人雖然前文提到「沒有人應當為其他人的行為負責」,但如果有一個人願意伸手援救你,請記得感謝這個人。

他也許只是出手幫你改個文字、標點符號,也許送了一本書、給你一個溫暖的擁抱、給你一個微笑、給你一句讓你有勇氣面對現實的話,或是在行為上告訴你這麼做是錯的,這些人都是「願意伸出援手的人」,這些人讓我們在生活的現實裡看到陽光,讓我們受傷的心靈感受到安慰,請記得感謝他們。

3.願意原諒你的人害怕犯錯的原因有兩個:一個是害怕對方或公司對責任的追究,另一個是對自己內心的譴責、自我能力的質疑。

所以當對方願意原諒自己時,心裡的恐懼已經少了一半,也會較有勇氣去找出補救方案,所以一個願意原諒你過錯的人是值得感激的。

4.願意原諒你並幫助你的人在認錯後,願意幫你一把的人更是寥寥可數。

不要感慨世態炎涼、人心不古;畢竟在這個艱難的時機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要過。

所以只要是願意伸出援手的人都應該感激;在犯錯後又願意原諒你、給予幫助的人,你一定要感激他,因為他對你還有信心。

照顧比你更弱勢的人如果發現自己的生命裡,沒有遇到前述的那些「貴人」怎麼辦?這也不代表你人緣不好、或是上輩子沒燒好香什麼的;這其實是一個機會,讓你自己成為自己、或是其他人的「貴人」。

有些人在就業路上一帆風順,職業生命裡有父執輩的協助、有朋友的協助、有長官的包容,他在判斷上不曾出錯過……;這樣的人很稀有,就像稀有的溫暖陽光一樣。

多數人因為不同的因素,隨時都處於提心吊膽或挫折中,生活走在鋼索上;如果你在周遭遇見這樣的人,請別打落水狗。

時時想著這個問題:「這件事情發生在我身上,代表著什麼意義」;它可能讓人受傷、挫折、情緒低落、覺得自己無任何用處、缺乏援助。

在陷入情緒低谷時,心理諮商師與朋友會是一個協助的窗口;有時候就是一句看起來無關緊要的話,或是深夜裡亂七八糟沒有營養的鬼扯淡,都能協助脫離黑暗冰冷的心靈海溝。

知道挫折多令人難過、知道自己失敗時有多需要別人提供協助,那麼請在別人需要幫忙時,讓自己成為裂縫裡那道溫暖的陽光。

有人會抗議「我失敗時從沒有人幫過我,我為什麼要幫助其他人」;就是因為知道「失敗時沒有人協助是十分痛苦」的感受,你更需要在他人失敗時給予協助。

這就是「錯誤」發生在自己身上的用意,它在提醒自己:「記得給予他人協助」那些沒有資源的人,更需要人家的幫忙。

永遠保持好奇心與分享精神挑戰自己的極限是必要的,但請不要拿工作的事去挑戰老闆、同事、客戶的極限。

要問自己能努力到什麼程度、挑戰自己能不能做到更好;對新的事物永遠保持好奇心,同時要有「早期分享」的概念。

比方說「區塊鏈」:什麼是區塊鏈?能運用在什麼地方?怎麼運作?不要等到「區塊鏈」成了流行用語時(如同一天在報章雜誌上看到幾百次「大數據」、「OpenData」),才開始去瞭解它。

因為未知的事物總是充滿了未知的風險,所以提早接觸新的議題、知道它們如何運作、提早分享自己的看法都是好事;如果有人願意跳出來指正教導,那就更好了。

「分享」這個動詞其實是很微妙的;不是在同溫層裡取暖、也不是要取得多數人的認同或是成為「先知」。

分享是找到一同做事的工作夥伴、縮短磨合期、找到共識的好方法,也是讓你放下身上包袱、讓自己更輕盈往前邁進的行為;更進一步來說,如果有人因為你的分享而得到啟發,那會是更好的一件事,誰知道哪個受啟發的人會讓世界變得更好呢?很多人害怕「分享」,尤其是在「師徒制」的狀況下,師傅因為害怕被學徒超前或取代,往往會留下一手;甚至因為價值觀的不同,擔心分享之後會喪失自己的地位。

我自己傾向在分享之後放下包袱,再繼續找新的議題去努力;守著舊的議題不會成長,只有新的議題才會帶來繼續往前的動力。

擁有「信念」與「信仰」「信念」指的是一個理想,「信仰」則是對實現理想的堅持。

擁有「信念」與「信仰」,會給予一個人堅持下去、活下去的勇氣。

要特別強調的是,這裡指的「信仰」並不是「宗教信仰」;當然,對於某些人來說,宗教信仰也是一種很好的力量來源。

這個理想可以簡單一點,不需要太偉大,例如:「我要讓自己每一餐都能吃飽」,所以「我去工作,工作的所得能讓我在每一餐都能吃飽;如果沒有工作、沒有所得,吃不飽可能會有生命危險」,那就是「信仰」。

這兩件事物很簡單,真的不需要太偉大。

我在當上班族的時代,我們一家人收留了一隻自來貓;那時我唯一的信念就是「養活這隻貓,不讓牠在街頭流浪」,而我工作所得的一部份,就用來負擔貓的生活用品和醫療費用。

如果我沒有工作,就沒有收入;如果沒有收入,可能就會讓牠流落街頭。

所以,「工作所得裡的一部份要照顧貓」這件事就成了我的「信仰」,僅此而已。

把自己的健康、自己的家人照顧好,是很重要的一件事。

有個長輩語重心長的告訴我「把自己照顧好,就是功德一件」。

我們是平凡人,把自己的理想設定在能力所及的程度就好;至於「世界和平」就交給超人,何況就算是超人,也有他們自己的限制和煩惱,不是嗎?打破所有奉為圭臬的原則任何的原則都是人訂的,所有的原則也都是因為當下的環境而產生的;隨時間與環境改變,原則是可以打破的。

大家一定會覺得很荒謬,這種反覆的說法是不是在推卸責任?世界沒有那麼美好,沒有永恆不變的原則;但你可以讓自己過得開心一點,在職場與生活裡保持自己是個獨立思考的個體,有三個「不要」是可以參考的:不要相信任何一蹴可及或零成本的建議方案:免費的最貴,記住這一點。

任何成果都要付出相當的代價取得,每個人最寶貴的資產就是時間,不要浪費時間在無所謂的方案上。

不要相信只下指揮令而不實際動手的人:不是說你的老闆。

很多紅極一時的「XX之神」、「專家」可能讀了很多二手資料累積成自己的觀點,但因為沒有實戰經驗,並不知道第一線人員的執行狀況,所以會寫出很莫名奇妙的KPI;如果你的老闆把這些人的話當成聖經,那請保持自己的獨立思考、儘量充實自己,然後往下一個工作單位前進。

不要相信任何雞湯文:雞湯文只是讓你好過一點,給你一點同溫層的鼓勵,幫你打氣,但不見得在職場上能幫助你什麼。

有些單位會提供新鮮人「標準作業程序」(SOP),這是有必要的,SOP可以減少新人在執行不熟悉業務上犯錯的機會、快速上手、縮短與工作內容和同事磨合的成本,更可以減少新人在面對客戶時不慎顯露不知所措的表情、或是不小心脫口而出的「不知道」,而給予客戶「這個團隊不專業」的感受。

但任何SOP都會過時。

如果你只循著舊的SOP執行業務,而沒有使這個業務執行起來更有效率的方法,那你最終會被機器人取代。

千萬記得一件事:機器人在執行業務上是近乎不會犯錯的。

有了SOP,就可以把工作交給機器人或人工智慧(AI)去執行,人就可以放下這個工作、再往前邁進,尋求更有效率的執行方法。

這是人之所以存在的意義:人會創新、會突破;而目前的機器人還只能模仿,不會創新。

健康與家人放在第一順位不管你怎麼努力、在事業上如何拼命,「健康」與「時間」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資產,家人可能是你一生中精神力量的來源。

很多人年過三十後參與聚會時談的內容已不是「理想」,而是「現實」:最近去做了身體檢查、向哪個直銷商購買了什麼保健食品(或營養食品)有優惠、哪個朋友進了醫院、最近又開了什麼刀、又割掉了什麼、又長了什麼不該長的東西;家人抱怨在家的時間太少、來不及陪小朋友長大、來不及給家人一個擁抱……。

我尊重每個人對人生的選擇,但我也希望我的朋友們能身體健康;至少大家到了白髮蒼蒼的時候,都還能坐在陽光下,嘲笑彼此為共同理想努力過的年少輕狂,而不是躺在冰冷的病床上,讓病房裡規律的機器聲提醒巡房的護理人員,床上還有一顆心臟還在跳動。

「健康」與「時間」是每個人經營事業的本錢,上天還算公平的給了大多數人這些機會;但在拼事業的同時,也別忘了要陪伴家人,有健康才有本錢繼續往前衝。

以下狀況出現時,請考慮換公司現在大概很少有人會談對公司的「忠誠度」。

在我的學生時期,只要是人力資源管理或是企業管理課程,都會建議公司需要讓員工對於公司文化有認同感,這樣才能培養員工的「忠誠度」。

到了這個年代,在一間公司待超過十年,反而有人認為你是不是拒絕接受挑戰、抗拒成長、或是缺乏脫離舒適圈的勇氣?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把尺,這都可以自己衡量,但遇到下面的情況時,我會建議還是換公司吧。

對公司文化不認同時:公司的文化不是一個職員、少數幾個人形塑而成的。

如果你對於整個單位、整個公司的文化與工作氣氛都不認同時,請選擇換一個服務單位,而不是在社群網站破口大罵、或是在其他單位的員工面前指責自己服務單位的不是。

這於事無補,也會讓人覺得這個員工沒有口德、不專業。

對他人罵自己服務(過)的單位:已經有很多人力資源專家提醒過,求職者不要在面試時指責自己先前的服務單位。

換了公司之後,也請不要在新單位說自己過去的服務單位有多糟。

你不認同別人的工作文化,並不代表其他人也不認同;每個主管的風格都不一樣,世界不是繞著你一個人運轉。

老闆問妳為什麼不穿裙子、或要求穿裙子時:這一點很明顯吧?穿裙子會讓你的服務內容品質提升嗎?還是只是讓老闆上班時心情更好?除非你的服裝打扮與服務品質有關,否則如果長官提出這類要求,可以考慮換公司。

尾聲如同本文一開始時所說的,其實筆者沒有任何特別的資格去談這些事情、給這些建議;把過去從職場經驗中的經歷心得寫下來,主要只是希望協助職場新鮮人在面臨挫折時,一定要趕快走出來,不要害怕再度犯錯。

本文裡提到的大大小小錯誤,除了把公司文具、衛生紙拿回家私用之外,幾乎都曾出現在我的生活中。

有位大德曾說,我們在遭遇痛苦與失敗時必須「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而在生命中就是如此;我們是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命鏈,大大小小的選擇、決定、錯誤成就了每個獨特的人,而我們就在過往的經驗中,被雕琢成為一個獨立的有機體。

順手拿起了買了很久,放在一邊的《在一起,更好》,翻到這一段文字,以這段文字作為這一系列的結尾:生命的價值不是由我們為自己做了什麼而決定。

生命的價值取決於我們為別人做了什麼。

Thevalueofourlivesisnotdeterminedbywhatwedoforourselves.Thevalueofourlivesisdeterminedbywhatwedoforothers.希望大家都過得健康,並且擁有自己的人生。

Morefrom吐納商業評論|TunaBusinessReviewFollow以科技產業、管理、數位媒體出版等主題為核心,由多位資深產業作者撰稿、並授權編輯與刊登的原創共筆網站。

主站已搬遷至http://tuna.mba,歡迎參考。

Readmorefrom吐納商業評論|TunaBusinessReviewAboutHelpTermsPrivacyGettheMediumappGetstarted吐納商業評論6.7KFollowers以科技產業、管理、數位媒體出版等主題為核心,由多位資深產業作者撰稿、並授權編輯與刊登的原創共筆網站。

FollowHelpStatusWritersBlogCareersPrivacyTermsAboutKnowable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