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都是自私的嗎?——關於「心理利己主義」的倫理批判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許多利己主義者不認爲自我利益取決於一時的快樂或者欲望的滿足,相反,一個人的動機、義務和決策需要參照更長遠的利益和人生設計。

三、心理利己主義的 ... 人人焦點 影視 健康 歷史 數碼 遊戲 美食 時尚 旅遊 運動 星座 情感 動漫 科學 寵物 家居 文化 教育 故事 人都是自私的嗎?——關於「心理利己主義」的倫理批判 2021-03-01時光櫥簏 人都是自私的嗎?按照一般人的直覺來回答這個問題的話,標準答案也容易得出:人都是有兩面性的嘛,有自私的一面,也有無私的一面,但是在道德原則上,我們肯定不應該成爲利己主義者,而是要發揚人性之中的善良稟賦,摒除無私和狹隘,做一個心底無私、坦坦蕩蕩的人。

但這樣一種觀念是如何形成的呢?細細考察,大致有這樣四個思想來源:第一、訴諸權威,從小父母、老師,包括很多先賢大哲都告誡我們不要做一個自私自利的人,我們在心理上對於父母、老師包括先賢都有一種本能的認同感,於是就不假思索地接受了這種觀點;第二、從衆心理,這個社會上大多數人都在宣揚大公無私、捨己為人是一種多麼高貴的品格,我們想大多數人都認可它肯定有它的道理,於是也就人云亦云了;第三、用過往的感性經驗來舉證,一方面我們可能以前受到過他人的被認爲是無私的幫助,至少我們在情感上願意相信利他是存在的,是善的。

另一方面,從小「人間有真情」的情感薰陶使我們都一種道德浪漫主義傾向,我們不願意相信很多感人肺腑的事跡背後有什麼自私的動機,至少這是反直覺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不需要那麼多「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臆想,我們更願意相信人世間的真善美,我們希望依靠滿滿的正能量來對抗人世間的骯髒與醜陋。

當然還有第四種,是比較有迷惑性的,也是社會上常有的論調,他們表面上是在教人不要自私自利,實際上只不過是在教人要「精緻的」自私自利。

筆者在網上搜索「人爲什麼不能自私」,隨處可見這樣的標題「爲什麼不能教孩子自私?自私的人感知能力弱,人際能力差」、「爲什麼自私的人難以成功?」、「爲什麼自私的人大家都不喜歡」……對於以上四種「我們不應該成爲利己主義」的思想來源,其實都是漂浮於「感官世界」之上的「幻想」或「信念」,要推翻很容易。

一個真正徹底的「精緻利己主義者」很容易突破層層迷霧,推翻以上的所有信念,並反過來利用工具化的利他主義來迷惑普羅大衆,從而捍衛自己的既得利益。

對此,筆者在此不予置評,而是希望從道德哲學的角度來進一步就「人都是自私的」這一命題進行辨析,進而對「我們該不該成爲利己主義者」做出理性的反思和判斷,也只有深入人性深處、邏輯嚴密、高度理性化的哲學思辨,才能讓精緻的利己主義者無處遁逃,對此也必須認真對待。

 一、何爲利己主義簡單來說,利己主義認爲,一個人僅僅是爲了他人的利益而付出努力或者犧牲,是絕對不可能的。

在日常生活中,利己主義者常常名聲不佳,往往和自私自利、冷酷無情等特徵等同在一起,是與我們的道德直覺不相符合的。

但是,在哲學的探討中,利己主義卻認爲自身的存在是有一定道德根據的,是應該受到尊重的,也值得被認真對待。

利己主義可分爲心理的利己主義與倫理的利己主義,心理利己主義認爲人性中根本的心理特點是:人類每一個個體在行爲的動機上必然是自私自利的,心理利己主義者認爲此理論描述了一個關於人性的事實。

倫理利己主義是一個關於生活與行動的原則的理論,爲人提供實踐上的指導。

這兩類利己主義都對日常道德構成了挑戰,如果心理利己主義爲真,那麼人不可能有利他的動機。

另外,倫理利己主義主張,即使人可能有利他的行爲,他也應該只做他認爲對自己有利的事情,道德生活就是追求自己最大利益的生活。

 其實這句話的本意並不是我們現在大多數人理解的那個意思 二、何爲「自我利益」?無論是何種利己主義,都認爲只有自己的利益才是至高無上的,而其他人的利益則無關緊要。

但問題是,何爲「自我利益」?如果一位利己主義者都不知道何爲「自我利益」,那顯然無法成爲真正的利己主義者。

一方面,何爲「自我」?「自我」是一種範圍界定,是相對於他者而言的。

「自我」也有狹義和廣義的區別,狹義的「自我」就是指「我」本身,而廣義的「自我」則近似於通常而言的「自己人」。

如果以官員的腐敗爲例,前者相當於這位腐敗官員搞權色交易,爲了滿足自己的私慾。

而後者則是其甘願冒著仕途風險,爲子女打招呼,爲其學習、工作謀取好處和便利。

但是廣義的「自我」存在一個問題,即爲什麼我們不能在同樣的意義上描述一位節衣縮食供孩子上學的母親呢?可以想到,無論是「甘冒仕途風險」還是「節衣縮食」,都是與「狹義自我」相悖的,因此在「廣義自我」之內始終存在一定限度的利他主義成分,這就不是純粹的「利己」了,那也就不在我們的討論範圍之內。

況且許多利己主義者恰恰認爲,廣義的自我利益也是建立在狹義的自我利益之上的,所以這裡我們僅討論「狹義利己」。

另一方面,也是利己主義的根本落腳點——利益,到底是什麼?有些利己主義者信奉心理享樂主義,即人性使每人只追求快樂避免痛苦,因此當人面臨選擇時,應選擇能夠帶來最大淨快樂的選項(快樂量減去痛苦量之後)。

因此,享樂利的己主義者把自己的快樂等同於自我利益,並認爲自己的快樂才是唯一值得追求的東西。

也有利己主義者認爲快樂之外的東西像是名譽、財富和權力也屬於自我利益。

更有利己主義者認爲知識、美德或者優良的品格也像名譽、財富和權力一樣,都是一個人自我利益的構成部分。

總而言之,「自我利益」常常是概稱性的,統合性的,它指的是一個人的幸福或福祉。

許多利己主義者不認爲自我利益取決於一時的快樂或者欲望的滿足,相反,一個人的動機、義務和決策需要參照更長遠的利益和人生設計。

 三、心理利己主義的挑戰倫理學中有一個被廣泛接受的原則,即「應該蘊含能夠」,就是說一件事情只有是可能的,你才能說它在道德上是應當的,反過來就是說人們沒有道德義務去做一件根本不可能的事情。

按照心理利己主義的邏輯,人們沒有辦法不去做利己的事情,即使它可能對他人有利,所以人們不這樣做也是無可厚非的,不需要承擔這樣做的道德後果。

有的時候人們之所以也會做不利己的事情,那並不是他想要利他,而是因爲這個人處於心智失常、信息不完整或意志的軟弱等等問題,但這並不能表明行爲者的動機不是自私的。

心理利己主義很少從正面來爲自己的結論做出論證,但是它們擅長防衛,以此來回應各種批評。

心理利己主義的防衛策略通常有四個:第一,利他的美德通常是人們爲了掩飾自己的自私動機;第二,利他的行爲通常是達成最終利己目標的一種手段;第三,即使所謂利他的動機存在,它的實質也是利己的;第四,覺得自己有某種利他的動機不過是一種自我欺騙,我們內心深處歸根到底隱藏著利己的動機。

 四、對心理利己主義的回應心理利己主義的第一種策略只是一種斷言,我們無法從一個人的行爲推出他的動機,過於隨意的斷言無異於誅心之論。

因此,如果第一個斷言要成立,必須有賴於其他策略的支持。

第二種策略比較有吸引力,正如霍布斯認爲自然狀態是一種戰爭狀態,人們通過理性訂立契約,創造出擁有絕對權力的利維坦,從而讓所有人都擺脫自然狀態。

這一看似道德的行爲,實際上也是出於人們自私的、自我保存的動機,這是他們爲了自己的長遠生計的一種考量。

但我們無法證明所有的利他主義行爲都是這樣,也許我們看到一位大學生去支教,會推測他這樣做是爲了取得保研的好處,但當我們最後發現他並無此意時,心理利己主義提供的第二種策略就行不通了。

第三種策略則走向了更深的層面,試圖對利他行爲進行更深的心理解釋,有一個關於此策略的例子可以更好的說明這一策略:有一天,一位牧師看見霍布斯施捨錢財給乞丐,牧師認爲霍布斯的做法和他的理論不一樣。

但霍布斯和牧師說,他給乞丐錢即是爲了緩解乞丐的困境,同時也是緩解了自己看到乞丐時的憂鬱。

上面這個例子也就是說,施捨行爲表面上是關心他人利他表現,但實際上施捨者只是在關心自己的內心狀態。

歸根到底,施捨者也只是在爲了自己的利益考慮。

同樣我們也可以說,大學生去支教,即使不是爲了保研,他也是爲了滿足自己內心的成就感,讓自己的靈魂得到升華,尋找到生命更多的意義。

這種解釋看似無懈可擊,但是也有自身的局限。

首先霍布斯既然給予了乞丐施捨,那麼毫無疑問,乞丐的悲慘處境激發了霍布斯進行施捨的欲望,否則霍布斯必然對這個乞丐漠不關心、視而不見。

其次,欲望是一種心理機制的產生,而不是隨機產生的。

所謂機制,就是一種慣常的模式,在這個模式下,一系列條件大概率會觸發某種結果。

而霍布斯是因爲看到了乞丐的悲慘處境,也就是在這個條件的觸發下才想到要去施捨,然後才會獲得內心的滿足感。

並不是爲了要去獲得內心的快樂和滿足,才想到要去給予乞丐施捨。

也就是說,內心的滿足感是一種結果,而非動機。

否則我們就沒有辦法解釋「見義勇爲」的現象,面對持刀歹徒,內心滿足根本無法和生命安全相提並論,但依然會有許多人奮勇向前。

這表明,有些利他行爲的觸發只是因爲有某個條件的觸發,而非是內心某種自私動機的驅使。

第四種策略通常使用一種狡猾的邏輯:當你深刻地反省自己後,你會發現自己所謂利他動機的表面下也隱藏著私心雜念。

但如果你反省之後,沒有意識到,那說明你反省的還不夠,那要反省到什麼程度才夠呢?那就是到你意識到自己存在私心雜念爲止。

這種策略實際上沒有什麼根據,往往是以某種性惡論或者原罪說爲底色。

我們承認人的行爲存在許多無意識的動機,並且它們藏得很深。

但我們既然不清楚它們的真實面目,又有什麼理由認定它們就一定是自利的而非利他的呢? 五、進化論的挑戰既然無法從心理學的視角排除利他主義,但有一種觀點認爲它可以在一個更基本的層面,即生物學的基礎上成立。

許多人喜歡用「適者生存」、「優勝劣汰」來描述生物演化競爭的無情與殘酷,進而從一個大的時間角度來表明生物的進化發展都是爲了自己的生存,也既爲了自己的利益。

甚至連基因都是自私的,故而有「自私的基因」一說。

但實際上,無論是生命演化還是基因複製,都是遵循著一定的自然規略。

我們說它們「自私」、「無情」,只是運用了一種修辭手法。

因爲遵循自然規律的事物是不需要承擔道德義務的,更不能適用在人類的身上。

 《自私的基因》作者爲英國演化理論學者理察·道金斯,於1976年出版 還有一種心理學和生物學交叉的理論——進化心理學,也經常試圖從進化的角度來解釋道德問題,例如該理論假設擁有「母愛」這一品質的動物在自然演化中具有更強的適應性,所以帶有「母愛」基因的動物就能獲得更大的生存空間,進而繁衍至今,而人類便是其中著名的一員。

這種觀點的結論是,「利他的母愛」只不過是一種自然選擇的結果罷了,進而「母愛」的道德屬性就被瓦解了。

然而這個推論是錯誤的,因爲他混淆了一個東西是什麼和一個東西是怎麼來的之間的區別。

這個例子只是在描述母愛出現的生物學基礎,但並不能說明母愛不存在。

 六、結語在《理想國》第二卷,柏拉圖借他的哥哥格勞孔之名講述了著名的「蓋吉斯之戒(theRingofGyges)」的故事,蓋吉斯本來是一個老實的牧羊人,但是在他獲得了可以隱身的魔戒之後,感受到做了任何事情都不用承擔法律責任之後,逐漸開始爲非作歹、搶劫財物、殺人劫獄。

格勞孔用這個故事表面,沒有人會真心實意去做正義的事,一切不過是權衡利弊之後的自私考慮。

這個思想實驗不免使人對人性產生悲觀,有幾個人能在獲得魔戒之後,依然恪守慣常所需的道德準則呢。

但也無妨,至少「蓋吉斯之戒」的魔咒也不完全需要我們依靠道德去打破,權力的馴服歸根到底還是要靠權力。

向戍邊衛國的英雄團長致敬!我們也許不能做到真正的心底無私,但至少我們可以確信的是:將精緻的利己主義奉爲圭臬,甚至因此而得意洋洋,自以爲掌握了成功的訣竅,是毫無理論依據的;我們不能完全排除利他無私的行爲,我們的道德依然存在升華的空間,這便是我們人類獨有的自信。

我們必須向那些奮勇前往在抗疫一線的醫護工作者致敬,向那些堅守在寒苦邊疆、保家衛國的解放軍戰士致敬,向那些深入到窮鄉僻里的扶貧工作者致敬,向無數默默無論的普通勞動者致敬。

也許他們沒有進行過那麼深入地哲學思辨,但當他們認爲一件事是對的,是應當他們做的,他們便會義無反顧地行動,這或許是對利己主義最真實的回應。

 參考文獻程煉.倫理學導論[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相關焦點 利己主義:自私是你的本性,奉獻也不應被遺忘 利已主義可以分爲兩大類型:心理的和倫理的利已主義。

心理利已主義是一種描述性的理論。

它描繪了一種人性中根本的東西:人類每個個體在行爲的動機上必然是自私自利的,他們總是、並且、不可改變地被自我利益所驅動。

心理利已的主張者認爲,他們的理論只是純粹描述一個關於人性的事實。

而真正的倫理是告訴別人該如何。

利己主義和利他主義——人到底是利他的還是利己的? 有一種利己主義——心理利己主義:每個人實際上都按照自己的利益行動,我們的心理就是如此,以至於我們不得不按照這樣的方式行動;還有一種利己主義——倫理利己主義:人們應當爲了滿足自身的利益而行動,人們可以按照選擇(利己或者不利己)去行動。

精緻利己主義批判 這樣,每日不停更的法律讀庫推送才會第一時間出現在你的訂閱列表里。

「精緻利己主義」的提煉,本意旨在批判,卻不料在蛙怒不止的共鳴中,成全了趨之若鶩的時尚,拓展了精緻利己的實踐。

精緻的利己主義,是修飾了吃相的利己主義,是升冪加權、義正辭嚴的利己主義。

計海慶| 人類增強倫理中的倫理自然主義批判 摘要:在人類增強倫理的辯論中,超人類主義支持人類增強技術的研發和應用,並立足於倫理自然主義這一現代的主流規範性思想來論證人類增強技術的合理性,體現爲追求提升自身能力和素質的倫理利己主義,追求普惠性增強的功利主義,以及身體形態自由權和人類物種的後人類進化等主張。

生物保守主義在人類增強問題上反對超人類主義,並分爲強、弱兩種批判立場。

一個人所有行爲的背後,都有「自私自利」的動機嗎? 自私自利是人的本性,我們的大部分行爲都是出於自私自利的目的,關於人的自私自利有兩種理論:一種是「心理利己主義」,也就是追求滿足自己的私利,目的是讓自己過得更好,心理利己主義來說,自私自利是一種人性的本能,換句話說,人性就是自私自利的。

利己主義:中西古代的反駁,利己主義的自我辯護,請保持謹慎 大家好,今天小編就接著上次跟大家分享的利己主義講下去吧。

如之前所說:心理利已主義是一個描述性的、關於行爲動機的論題,聲稱人們的行爲總是源於自私的考慮,一切人類欲望都是自私自利的欲望。

許多人認爲利已主義是一種很陰暗的人性理論。

關於人性的爭論自古以來一直不絕於耳。

人性:自私的利己主義 慢慢的我也明白,人爲何要追求美好、和諧的社會,因爲當下的社會並不是美好的。

桃花源很好,但也需要時間與精力去建造。

2020這個年我過得格外輕鬆,除了大年三十應付討厭的親戚外,其餘的時間就是吃了睡,睡了吃。

網上好多網友發出感慨:原來豬過得也不容易。

讓人不禁想笑。

什麼是倫理利己主義? 導語倫理利己主義是指人們應該追求自己的利益,沒有人有義務去促進別人的利益。

因此,它是一個規範性或規範性的理論:它關注的是人們應該如何行爲。

在這方面,倫理利己主義與心理利己主義我們所有的行爲最終都是自私自利的理論。

時代下「利己主義」的抨擊,直擊「人性」陰暗面 其將人隱喻成「貓」,以貓的形象對明治社會的怪相進行了抨擊。

淋漓盡致地反映了二十世紀初,日本中小資產階級的思想和生活,尖銳地揭露和批判了明治「文明開化」的資本主義社會。

《心》作爲區別於當時盛行流派的非自然主義文學小說,與漱石的其他兩部小說:《春分之後》《行人》都是以對知識分子作爲對象進行描寫、刻畫。

他尤其喜歡抓住社會典型來反映、批判社會問題。

《心》中無論是「我」、"K"以及「先生」都是可以被定爲知識分子的。

知識分子本應該代表著一個國家新生力量,一個民族的未來,而不應該成爲「利己主義」下的犧牲品。

集體主義:功利倫理與奉獻倫理的辯證統一 這種觀點把常態的功利倫理等同於極端利己主義,把集體主義奉獻倫理混同於庸俗的奉獻倫理。

其實二者都只是功利倫理與奉獻倫理的異化形式,與常態的功利主義和奉獻倫理有極大差別,在關係上二者形異質同,無所謂對立不對立。

極端利己主義是功利主義誘導人們「只顧自己」的結果,它唯利是圖、損人利己。

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倫理建設,要將極端利己主義和庸俗奉獻倫理剝離出去,重構合理的功利主義和集體主義奉獻倫理。

利己主義:對利己主義的回應,霍布斯和道金斯觀念的不同角度 大家好,以上我們談論過關於利己主義的一些觀點和利己主義的自我辯護。

那麼,今天小編就想跟大家分享一些對心理利已主義的回應,這些回應或許不少都是對它的反駁,但是我們知道,既然是在討論一個東西,我們就必須站在一個儘量客觀的角度。

第一個策略是總括性的。

它認爲在一切利他的外表下面隱藏的都是自私。

《資本論》中的自然歷史觀及其對政治倫理的批判 但是,由於這些術語與現當代政治哲學字面上的重疊,很容易被不加區分地追溯到啓蒙政治倫理乃至自然權利觀念。

例如,法哲學學者約瑟夫·拉茲認爲,幾乎所有規範性理論都相信權利的存在,而馬克思對個人福祉的關注使得他在當代政治哲學的譜系中可以被視爲某種自然權利觀念的支持者。

第二,將《資本論》中關於剩餘價值的榨取與異化理論進行倫理學的勾連。

「利己主義」真的能利己嗎? 另外,被譽爲「現代經濟學之父」的亞當·斯密在他的經濟學著作《國富論》中認爲「每個人只想得到自己的利益」。

雖然在《道德情操論》中他也闡述了人具有同情的原始情感的特質,但這種同情仍是有目的性的。

他在《國富論》中提出,在經濟生活中,一切行爲的原動力主要是利己心,每個人都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正是經濟人的「利己」促進了財富的積累,推動了社會的進步。

利己主義有錯嗎? 利己主義有錯嗎? 北大教授:中國大學培養的都是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人們一方用道德和利他主義批判利己主義,另一方則以人類自私的基因來辯解自己的行爲。

一些人認爲利己主義沒問題,利他其實是一種虛僞的表現,他們認爲利他主義無非是站在道德制高點上批判他人。

其實,精緻的利己主義者並不是這個時代才有的,回顧歷史,明朝的東林黨人不就是典型的精緻的利己主義者嗎?他們有學識,世故圓滑,有三寸不爛之舌,能將自己的族羣做到利益最大化。

但是後來,明朝滅亡了。

隱瞞和自私,疫情下最可怕的行爲:請收起你那精緻的利己主義 3月17日凌晨,被確診爲新冠肺炎12天時間裡,往返中國和泰國兩個國家,前往廣西,期間在廣州市內多次換乘地鐵,被憤怒的網友們贈送外號「廣州女毒王」跟其同住一個小區的鄰居也向記者反映,該女子從國外返回後,每天都在小區裡面轉,去小店購物、帶狗去坐兒童樂園的鞦韆 心理諮詢中倫理的重要性 文章1615字,閱讀約需4.5分鐘先澄清一個概念,在心理工作中,如果在醫院執業的,稱爲「心理治療師」,在社會機構執業的,稱爲「心理諮詢師」,其實都是一回事。

以下都稱爲「諮詢師」。

01看到一則新聞,是關於青島某醫院一心理諮詢師違背職業倫理被來訪者舉報的事件。

一個32歲的男性諮詢師騷擾一個18歲女來訪者。

實在令人所不齒。

超級自私的星座,強烈的利己主義 獅子座獅子座超級自私,以自我爲中心,強烈的個人主義,我行我素,自由,不喜歡被任何東西束縛,傲慢自大,世界上只有一個,很少考慮別人的感受,超級自我中心,按照自己喜歡的想法做事,固執,如果你對自己的想法有懷疑,獅子座人的自尊心是很受傷的,別看你一眼 心理醫生涉嫌性騷擾,職業倫理都不要了嗎 作者:西蒙  日前,一位山東18歲女高中生舉報心理醫生聊天「曖昧不堪」,很快成爲輿論場上的熱點話題。

不少網友在對涉事醫生強烈指責的同時,也十分關心受害者的心理狀況。

萬俊人:馬克思及其社會倫理批判|馬克思主義與倫理學 我在北京大學任教的時候還客串過馬克思主義哲學教授的角色,因爲有一位講「反杜林論」這門課程的教授病了,沒人頂課,當時主任急得不得了,我說:「您別急,我去。

」他滿臉疑惑,結果讓他有些意外,我講得還算成功。

我成功的祕訣是,把杜林「請出來」,然後再讓恩格斯批判他,而不是像過去那樣,總是在杜林「缺席」的情況下,恩格斯一個人獨白式地批判他。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