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恶(佛教)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十恶,在佛教中指十种严重程度之恶行。
包括:一殺生。
二不與取。
三欲邪行。
四虛誑語。
五離間語。
六麁惡語。
七雜穢語。
八貪欲。
九瞋恚。
十邪見。
行此十种恶行所造之业称 ...
十惡(佛教)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佛教
基本教義
四聖諦
八正道
十二因緣
五蘊
緣起
空性
因果
業
戒律
毗奈耶
尸羅
五戒
禪那
業處
輪迴
波羅密
涅槃
真如
佛性
皈依
三寶
三法印
佛教共識宣言
修行成就/果位
佛
菩薩
辟支佛
四向四果
阿羅漢
阿那含
斯陀含
須陀洹
人物(英語:List_of_Buddhists)
釋迦牟尼
十大弟子
迦多衍尼子
馬鳴
龍樹
提婆
無著
世親
覺音
鳩摩羅什
慧遠
菩提達摩
智顗
玄奘
惠能
蓮花生
宗喀巴
宗派、國家和地區
部派
大乘
金剛乘
上座部
三乘
大乘
中乘
「小乘」
一佛乘
漢傳
藏傳
藏傳佛教史(英語:HistoryofTibetanBuddhism)
印度
斯里蘭卡
緬甸
泰國
中國大陸
台灣
日本
新加坡
馬來西亞
蒙古國
歐美
歷史
佛教歷史
佛教時間線
集結
原始佛教
初期佛教
根本分裂
部派佛教
大眾部
上座部
阿育王
南傳佛教
北傳佛教
於印度衰落(英語:DeclineofBuddhismintheIndiansubcontinent)
法難
佛教現代主義(英語:Buddhistmodernism)
人間佛教
左翼佛教
經籍舉要
大藏經
巴利大藏經
漢文大藏經
藏文大藏經
阿含經
南傳尼柯耶
法句經
大般若經
心經
金剛經
法華經
解深密經
華嚴經
維摩經
涅槃經
楞伽經
大悲咒
楞嚴經
圓覺經
藥師經
地藏經
阿彌陀經
壇經
瑜伽論
大智度論
俱舍論
聖地
佛寺
精舍
八聖地
四道場
漢地寺院
佛塔列表
相關主題
藝術
修學制度
組織
人物
佛教模板
佛教主題
上座部佛教
巴利聖典
批評
佛教大綱(英語:OutlineofBuddhism)佛教主題閱論編
十惡,在佛教中指十種嚴重程度之惡行。
包括:一殺生。
二不與取。
三欲邪行。
四虛誑語。
五離間語。
六麁惡語。
七雜穢語。
八貪欲。
九瞋恚。
十邪見。
[1]行此十種惡行所造之業稱十惡業,會招致地獄、餓鬼和畜生這「三惡道」苦報,也稱十惡業道、十不善業道。
與之相對的十善。
目次
1出處
2解釋
3注釋與引用
4相關條目
出處[編輯]
《中阿含·業相應品·思經》記載:
“
云何身故作三業,不善與苦果受於苦報?
一曰殺生,極惡飲血,其欲傷害,不慈眾生,乃至蜫蟲。
[2]
二曰不與取,著他財物以偷意取。
[3]
三曰邪婬,彼或有父所護,或母所護,或父母所護,或姉妹所護,或兄弟所護,或婦父母所護,或親親所護,或同姓所護,或為他婦女,有鞭罰恐怖,及有名假賃至華鬘,親犯如此女。
[4]……
云何口故作四業,不善與苦果受於苦報?
一曰妄言,彼或在眾,或在眷屬,或在王家,若呼彼問,汝知便說,彼不知言知,知言不知,不見言見,見言不見,為己為他,或為財物,知已妄言。
[5]
二曰兩舌(離間語),欲離別他,聞此語彼,欲破壞此,聞彼語此,欲破壞彼,合者欲離,離者復離,而作群黨,樂於群黨,稱說群黨。
[6]
三曰麤言(惡口),彼若有言,辭氣麤獷,惡聲逆耳,眾所不喜,眾所不愛,使他苦惱,令不得定,說如是言。
[7]
四曰綺語,彼非時說,不真實說,無義說,非法說,不止息說,又復稱歎不止息事,違背於時而不善教,亦不善訶。
[8]……
云何意故作三業,不善與苦果受於苦報?
一曰貪伺,見他財物諸生活具,常伺求望,欲令我得。
[9]
二曰嫉恚,意懷憎嫉而作是念:『彼眾生者,應殺、應縛、應收、應免、應逐擯出。
』其欲令彼受無量苦。
[10]
三曰邪見,所見顛倒,如是見、如是說:無施、無齋、無有呪說,無善惡業,無善惡業報,無此世彼世,無父無母,世無真人往至善處,善去、善向此世彼世,自知、自覺、自作證,成就遊(具足住)。
[11]
”
解釋[編輯]
造業受報可見於《阿含部·分別善惡報應經》:
“
爾時佛告長者言:「汝應善聽!一切有情造種種業,起種種惑。
眾生業有黑白[12],果報乃分善惡,黑業三塗受報,白業定感人天。
又業有分限,命乃短長。
復次補特伽羅有業,多病少病、端嚴醜陋。
或復有業,補特伽羅,富貴貧窮、聰明智慧、根鈍愚闇。
或復有業,補特伽羅,生三惡趣。
或復有業,生欲界人天乃至有頂。
……」
爾時佛告長者子言:「有十善業應當修習,若十惡業汝應除斷。
」
”
此經中佛陀講述業有黑白兩種,短命、長命,多病、少病,醜陋、端嚴,卑賤、富貴,人間惡報、人中勝報,孤貧、大福德,愚鈍、大智慧,生天善趣或入三惡趣等惡善果報,其中因十種不同善惡行而得善惡果報。
佛教同時代六師外道沙門團體所持有的見解,為佛教所謂邪見的源頭[13][14]
注釋與引用[編輯]
^《阿毗達磨法蘊足論·學處品》:成就十法。
身壞命終。
墮險惡趣。
生地獄中。
何等為十。
一殺生。
二不與取。
三欲邪行。
四虛誑語。
五離間語。
六麁惡語。
七雜穢語。
八貪欲。
九瞋恚。
十邪見。
若有成就如是十法。
身壞命終。
墮險惡趣。
生地獄中。
^
《雜阿含·一〇三九經》:「殺生惡業,手常血腥,心常思惟撾、捶、殺、害,無慚、無愧,慳貪、吝惜,於一切眾生乃至昆蟲,不離於殺。
」
《中部·薩羅村婆羅門經》:「殘忍、手塗血、專事殺戮、對於生類無慈悲心。
」
《舍利弗阿毘曇論·緒分·十不善業道品》:「若人以惡心殺生,無有慈愍,專在殺害,是名殺生。
」
《阿毗達磨法蘊足論·學處品》:所言生者。
謂諸眾生。
有眾生想。
若諸有情。
有有情想。
若諸命者。
有命者想。
若諸養育。
有養育想。
若補特伽羅。
有補特伽羅想。
是名為生。
言殺生者。
謂於眾生。
起眾生想。
於諸有情。
起有情想。
於諸命者。
起命者想。
於諸養育。
起養育想。
於補特伽羅。
起補特伽羅想。
復起惡心不善心損心害心殺心現前。
依如是業如是加行如是思惟如是策勵如是勇猛。
殺害眾生。
故思斷命。
由如是業如是加行如是思惟如是策勵如是勇猛。
殺害眾生。
故思斷命。
名為殺生。
即前所說鄔波索迦。
於此殺生。
^
《雜阿含·一〇三九經》:「於他財物,聚落、空地,皆不離盜。
」
《中部·薩羅村婆羅門經》:「凡他人之財物,或在村里、或在森林,不與而盜取者也。
」
《舍利弗阿毘曇論·緒分·十不善業道品》:「若人於聚落中及山野間,盜他財物,是名盜竊」
《阿毗達磨法蘊足論·學處品》:何名不與。
謂他攝受。
不捨不棄不惠不施。
何等名物。
謂他攝受。
有情無情。
諸資生具。
即此名為不與物數。
何等名為劫盜心取不離劫盜。
謂即所說。
不與物數。
懷賊心取。
不厭遠離。
如是名為不與物數劫盜心取不離劫盜。
是故名為不與取者。
^
《雜阿含·一〇三九經》:「行諸邪婬,若父母、兄弟、姊妹、夫主、親族,乃至授花鬘者,如是等護,以力強干,不離邪婬。
」
《中部·薩羅村婆羅門經》:「凡為母所護,為父所護,為父母所護,為兄弟所護,為姊妹所護,為親族所護,有夫之女人,有杖罰所護之女人,乃至飾有華鬘瓔珞之女人,與如是等之女人交媾者也。
」
《舍利弗阿毘曇論·緒分·十不善業道品》:「若女人為父母護兄弟姊妹護自護法護姓護親里及諸知識乃至受花鬘護,若犯此等,是名邪婬。
」
《阿毗達磨法蘊足論·學處品》:且何名為欲邪行者。
如世尊說。
有欲邪行者。
於他女婦他所攝受。
謂彼父母兄弟姊妹舅姑親眷宗族守護。
有罰有障。
有障罰俱。
下至授擲花鬘等信。
於是等類。
起欲煩惱。
招誘強抑。
共為邪行。
不離邪行。
如是名為欲邪行者。
^
《雜阿含·一〇三九經》:「不實妄語,或於王家、真實言家、多眾聚集,求當言處,作不實說,不見言見,見言不見,不聞言聞,聞言不聞,知言不知,不知言知,因自因他,或因財利,知而妄語,而不捨離,是名妄語。
」
《中部·薩羅村婆羅門經》:「或至集會處,或至眾會,或至親族間,或至公會中,或至王族間,被提出作證人,被問:『友!當語如汝之所知!』彼不知而言:『我知。
』知而言:『我不知。
』或未見而言:『我見。
』見而言:『我未見。
』如是或為自己、或為他人、或因少許利得,因此故意說妄語者也。
」
《舍利弗阿毘曇論·緒分·十不善業道品》:「若人不知言知,知言不知,不見言見,見言不見,或為己身,或為他人,或為財物,故作妄語,是名妄語。
」
《阿毗達磨法蘊足論·學處品》:且何名為虛誑語者。
如世尊說。
有虛誑語者。
……彼得問已。
不知言知。
知言不知。
見言不見。
不見言見。
彼或為己。
或復為他。
或為名利。
故以正知。
說虛誑語。
不離虛誑。
如是名為虛誑語者。
^
《雜阿含·一〇三九經》:「兩舌乖離,傳此向彼,傳彼向此,遍相破壞,令和合者離,離者歡喜,是名兩舌。
」
《中部·薩羅村婆羅門經》:「由此處聞而於彼處語,以離間此等;或由彼處聞而語此等,以離間彼等。
如是為和合之破壞者,或為離間援助者也。
以離間為好,以離間為樂,以離間為喜,為離間語者也。
」
《舍利弗阿毘曇論·緒分·十不善業道品》:「若人在此聞至彼說,欲壞此人故。
在彼聞至此說,欲壞彼人故。
未破者令破,已破者欲使盡散,樂別離他,是名兩舌。
」
《根本薩婆多部律·離間語學處第三》:言苾芻離間語故者,謂作噁心令他離間而發其語,或求資生、或作無益、或性嫉妬、或為福業事,謂讀誦依止等。
若苾芻於一離一、於一離二、於一離多、於一離眾;或於二離一等,乃至於眾離眾,句亦如是。
然於此中事有輕重,罪名無別。
若苾芻有離間意,向余苾芻作毀訾語,欲令鬪諍,言:「某甲苾芻曾於某處,數作如是不饒益語。
」作此語時得惡作罪。
若以氏族等而陳說者,隨事輕重得罪不同。
為離間語時,令他解了便得本罪,不要待他為離間事,或身在空前人在地、或身在地前人處空、或身在界內他在界外、或身在界外他在界內、或俱界內、或俱界外,皆得本罪。
若離授學人同善苾芻、或於求寂離間苾芻、或復翻此及先犯人等,並得惡作。
為離間意他不了時,但惡作罪。
此事此事想,六句如上。
其無犯者,作利益心、或於惡友令其離間,犯緣同上。
^
《雜阿含·一〇三九經》:「不離惡口罵,若人軟語說,悅耳心喜,方正易知,樂聞無依說,多人愛念,適意、隨順三昧。
捨如是等,而作剛強,多人所惡,不愛、不適意、不順三昧說。
如是等言,不離麁澁,是名惡心。
」
《中部·薩羅村婆羅門經》:「凡言粗惡,橫暴之語,刺激他人,叱責他人,激怒周遭,不資定之語,而言如是語者也。
」
《舍利弗阿毘曇論·緒分·十不善業道品》:「若人出言,麁獷苦切,他人聞已,不喜不悅,是名惡口。
」
《大毘婆沙論》:麁惡語三種者。
謂彼本性多瞋恚故。
將出語時先現憤發。
身掉色變怒目叱吒。
住彼人所乃至未發正毀辱言。
爾時所有不善身語業。
是麁惡語加行。
若至其所發毀辱言。
爾時所有不善語表。
及此剎那無表。
是麁惡語根本。
從是以後即依此事所起不善身語表無表業。
是麁惡語後起。
《善見律毘婆沙·卷第十三》:麁惡者,非法語也。
如年少男女者,讚嘆二道,得僧伽婆屍沙。
二道者,谷道水道。
讚嘆者,汝有好相或言汝無相未犯,若言谷道水道如此,真是著女想,作是說已得罪。
若毀呰言二道,或言二道合,或言長或言短或言偏,如是為初,悉得罪,或乞或求亦得罪,或言願汝父母何時持汝與我,或言我何時當得汝,作如是語,悉得罪。
問句者,汝與汝夫云何作?自答言:『汝當如是作。
』亦得罪。
答問句者,我當與我夫眠,云何好夫當念我。
比丘答言:『如是如是眠』,不犯。
若言汝作淫事,得罪。
教授句者,亦如是。
毀[*]呰句者,汝根相惡有孔無形,或言有形無孔。
無血句者,汝水道燥無血。
恆出者,是女人水道血恆自流出。
塞句者,恆以衣塞水道,不令血出。
長崛句者,汝根長崛。
出兩邊者,女根中肉長出有毛,兩道合汝二根。
此十一句中,長崛、共合、兩根,此三句得僧伽婆屍沙,初句谷道水道與淫法,為初六句,得僧伽婆屍沙,余無形若以淫法相對得罪。
」
^
《雜阿含·一〇三九經》:「綺飾壞語,不時言、不實言、無義言、非法言、不思言,如是等,名壞語。
」
《中部·薩羅村婆羅門經》:「非時語者,非實語者,非義利語者,非法說者,非律說者,保持不住而非時說,無理由,不慎重,無義利之語者也。
」
《舍利弗阿毘曇論·緒分·十不善業道品》:「若人出非時言,無義語,非法語,非調伏語,不寂靜語,是名綺語。
」
《大毘婆沙論》:雜穢語三種者。
謂以財利恭敬名譽及戲樂故。
樂作種種非義非時不應法語。
或俳優者。
欲作愚者歡笑語時。
指顧跳躍作諸言笑。
乃至未發彼根本語。
爾時所有不善身語業。
是雜穢語加行。
若正發起諸無義說雜戲語時所有不善語表。
及此剎那無表。
是雜穢語根本。
從是以後即依此事所起不善身語表無表業。
是雜穢語後起。
其餘貪慾瞋恚邪見意三業道起即根本。
非有加行後起差別。
^
《雜阿含·一〇三九經》:「不捨離貪,於他財物而起貪欲,言:『此物我有者好。
』」
《中部·薩羅村婆羅門經》:「此有一類為貪欲者,對他人之財物資具有貪欲也,〔念〕:『他人財物乃我財物也。
』」
《舍利弗阿毘曇論·緒分·十不善業道品》:「云何貪欲?若人於他村邑他財物,生悕望心,欲令他物作己有,是名貪欲。
」
《阿毗達磨法蘊足論·雜事品》:云何貪。
謂於欲境。
諸貪等貪。
執藏防護。
堅著愛樂迷悶。
耽嗜遍耽嗜。
內縛悕求。
耽湎苦集。
貪類貪生。
總名為貪。
^
《雜阿含·一〇三九經》:「不捨瞋恚弊惡,心思惟言:『彼眾生應縛、應鞭、應伏、應殺。
』欲為生難。
』」
《中部·薩羅村婆羅門經》:「又有瞋恚心者,憎惡思惟而云:『此等有情,當令殺之!當令屠殺!當令斬斷!當令滅亡!勿使存在。
』」
《舍利弗阿毘曇論·緒分·十不善業道品》:「云何瞋恚?若人瞋恚,欲令前眾生,得繫閉傷害,為種種苦加,是名瞋恚。
」
《阿毗達磨法蘊足論·雜事品》:云何瞋。
謂於有情。
欲為損害。
內懷栽杌。
欲為擾惱。
已瞋當瞋現瞋。
樂為過患。
極為過患。
意極憤恚。
於諸有情。
各相違戾。
欲為過患。
已為過患。
當為過患。
現為過患。
總名為瞋。
^
《雜阿含·一〇三九經》:「不捨邪見顛倒,如是見、如是說:『無施、無報、無福,無善行惡行、無善惡業果報,無此世、無他世,無父母、無眾生生世間,無世阿羅漢等趣等向此世他世自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
《中部·薩羅村婆羅門經》:「又有邪見者,持顛倒之見:『無布施〔之功德〕,無犧牲〔之功德〕,無供養〔之功德〕,無善惡業之果報,無此世,無他世,無母,無父,無諸化生有情;於世間無諸沙門婆羅門之正行、正道,彼等對此世間自知、自證而教化。
』」
《舍利弗阿毘曇論·緒分·十不善業道品》:「云何邪見?若人邪見,言無施,無祠祀,無善惡業報,無此世他世,無父母,無天,無化生眾生,無沙門婆羅門,是名邪見」
^《阿毗達磨·集異門足論》:四業者。
一黑黑異熟業。
二白白異熟業。
三黑白異熟業。
四非黑非白無異熟業能盡諸業。
^《阿毘達磨發智論·智蘊》:云何邪見。
答若不安立。
則五見皆名邪見。
若安立。
則唯無施與。
無愛樂。
無祠祀。
無妙行。
無惡行。
無妙惡行。
業果異熟等見。
名邪見。
《阿含部·佛說梵網六十二見經》:佛言:「若有異道人,於過去劫中,見過去事,於無央數道,各各學其事,知其中事,皆在十八見中。
若有異道人,於當來劫中,見當來事,學當來事,於無央數道,各各了其事,皆在是四十四見中。
彼異道人,於過去劫中,見過去事,於無央數道,各各了其事,悉在十八見中者,有異道人,行常見常,自為世間說有常,在是四見中。
」
^《阿毘達磨發智論·結蘊》:五見。
謂有身見。
邊執見。
邪見。
見取。
戒禁取。
《大毘婆沙論》:但說薩迦耶見有二十句。
……謂亦應說邊執見有二十。
邪見有八十。
見取亦爾。
戒禁取有四十。
相關條目[編輯]
十善
十惡(刑法)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十恶_(佛教)&oldid=52761509」
分類:佛教名數10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沒有登入討論貢獻建立帳號登入
命名空間
條目討論
臺灣正體
已展開
已摺疊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閱讀編輯檢視歷史
更多
已展開
已摺疊
搜尋
導航
首頁分類索引特色內容新聞動態近期變更隨機條目資助維基百科
說明
說明維基社群方針與指引互助客棧知識問答字詞轉換IRC即時聊天聯絡我們關於維基百科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相關變更上傳檔案特殊頁面靜態連結頁面資訊引用此頁面維基數據項目
列印/匯出
下載為PDF可列印版
其他語言
한국어Монгол
編輯連結
延伸文章資訊
- 1十惡業的內容與相對應的果報- culo99 的部落格
十惡業是「殺生、予取、欲邪行、妄語、兩舌、惡語、綺語、貪、瞋、邪見。」;十善業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 ...
- 2「十惡不赦」中十惡的由來 - 每日頭條
十惡不赦這個詞兒現在用來形容惡貫滿盈,罪無可恕之人。那其中的十惡指的是什麼呢?其實十惡最初是佛教當中的一個用語,指十種當招至地獄, ...
- 3【 十惡】... - 了凡四訓- 有助改變命運、斷惡修善 - Facebook
【 十惡】 :殺、盜、淫、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瞋、痴。十惡就是十善業道裡面所說的。 ◇『 身三惡』,殺、盜、淫,這是身造的三種惡。
- 4談「行十善、戒十惡」的重要性
因為惡業會障蔽、阻礙我們的修行進程;而行善所累積的. 功德、福德則能助我們開展智慧,厚實我們修行的基礎與資糧。 十惡是哪些?殺、盜、淫,屬身業;妄語、綺語、兩 ...
- 5十善業和十惡業都是啥,跟你想的一樣嗎? - 每日頭條
大體歸納,可分為十種:殺生、偷盜、邪淫、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慾、嗔恚、愚痴,是名十惡業。反之則是十善業。 十惡業. 殺生:殺害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