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善業道經白話(一) - 隨意窩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十善業道經白話(一) 資料來源: 報佛恩網南亭法師講述 第一講各位聽眾!今天的佛教之聲,由南亭法師宣講十善業道經。

這部經文很短,可是內容卻包含了人類社會道德@ ... 祭祀公業專辦~許耀仁以「安全、專業、熱誠」的服務精神,滿足您需求,提供優質專業之不動產仲介以及專業代書服務,內容包含祭祀公業土地清理.亡業主土地辦理.繼承疑難處理...等等各項代書業務。

0988-965-152~許代書日誌相簿影音好友名片 200803230132十善業道經白話(一)?靜心觀照十善業道經白話(一)   資料來源:報佛恩網 南亭法師講述                                            第一講   各位聽眾!今天的佛教之聲,由南亭法師宣講十善業道經。

這部經文很短,可是內容卻包含了人類社會道德的基礎,也是學佛成佛的第一課。

下面是南亭法師的話,由本臺代為播送,歡迎各位收聽!    各位聽眾!今天開始宣講十善業道經。

這部經文很短,祇有二千三四百個字。

他的內容,是說明十種善法的利益。

這十種善法,確實是人類社會的基本道德。

就是修行成佛,也要以他為最初步的準則。

  劉宋的時候,有一位何尚之居士,他曾對宋文帝說:假如有一百家的一個鄉村,有十個人持五戒,這十個人的性情,一定非常諄謹;假如再有一百個人修十善,這一百個人,一定也非常和睦。

像這樣的風氣,能擴充到整個的天下,則編戶一千,仁人百萬。

老百姓能行一善,則去一惡,去了一惡,則省去一刑。

一刑息於鄉,百刑息於國,則何患不坐致太平呢!宋文帝是個有善根的人,聽了這話,非常贊成。

他並且說:我剛才看到顏彥之著論,發明佛法,確有至理,很能開獎人意。

假如普天下的人,皆受到同樣的感化,那末!我就可以垂拱而治了。

  這個故事,足以證明我所說的,十種善法是人類社會道德的基礎。

再進一步說:十善更為我們成佛的基礎,假如有人不相信我的話,只要一讀華嚴經的十行,十地等品,就可以知道了。

   我們生當二十世紀的今日,是生存競爭的時代,不但人與人爭,抑且物與物爭。

可是競爭得愈激烈,反而迫使多數人不能生存,祇造成了弱肉強食,集權主義奴役他人的口號。

眼前國際的局勢,是血淋淋的事實。

然而,佛教徒,卻不因群眾都趨向於競爭的末路,而灰其悲天愍人的初心,假使能化得一個兩個,至少也是釜底抽薪的辦法,所以我便講這部十善業道經。

  我對於學佛的步驟,也有一個口號,我這口號就是:「從高處著眼,就低處著手」。

 佛陀的地位是:無上正遍知覺。

所謂無上,就是修行人最高的頂點,修行至於成佛而後,再沒有高於佛的地位了。

學佛的人,應以成佛為唯一的目的,這是從高處著眼。

因為唯有成佛才能離一切苦,得究竟樂。

可是成佛不是件容易的事,要有長時間的薰修鍛煉,自利利他,集功累德,才能獲得這最高的榮譽。

但是、我們又不能因為時間的長遠,廢棄這信仰和修學。

因為我們如果不信仰,不修學,那就永遠沉淪在六道輪迴,生死苦海裏,生生死死;死死生生,雖經過恆河沙數的劫數,仍然沒有了期。

而且辜負了自己本來具有成佛資格的佛性。

然而、我們應當怎麼樣呢?這很容易解答。

我們是人,我們應該先發菩提心,而後從人本位做起,這就是從低處著手。

假如有人問,我們難到連人都不會做,這不是污辱了我們的人格,也太瞧不起自己嗎?對不起,就佛教的立場,嚴格的說起來,我們的確不會做人。

因為十善是做人的標準,違反了十善,就變成十惡,不管你是什麼人,你觸著了十惡,你信佛也好,不信佛也好,你是要遭遇到墮落的。

墮落、就是你如造了十種惡業當中的一種或多種,你就要失去人身,而墮落畜生、地獄、餓鬼的三種惡道。

所以佛陀曾說過:一失人身,萬劫難復。

我們檢討自己的一生,對於十種善法,做到了幾種?如果沒有做到,那末!還能算會做人嗎?    十善業道,確是我們做人的標準,上面已經說過。

下面我就開始講這經的題目:   佛說十善業道經   這是一經的題目。

這一個題目共計七個字。

第一個佛字是能說的人。

十善業道四個字是所說的法。

說字是能說所說二者之間的一個介紹詞。

經之一字是全部文字的一個名稱。

   現在第一先講一個佛字,「佛」、就是佛教教主 釋迦牟尼佛。

他姓釋迦,名牟尼,佛是他所證到的果位,如人間最高名位的總統。

他是中印度迦毘羅國的王太子。

父王名叫淨飯,母后名叫摩耶。

十七歲娶妻,妻名耶輸陀羅。

他因知道人世間有生、老、病、死種種的苦惱,人類中因階級的高低,高級的固然夠不上有所謂真正的快樂,而低級的人確實是太苦惱了。

他為解除自己和他人的苦惱,在十九歲上,毅然絕然的,拋棄了父母之恩,夫妻之愛,以及將來王位的尊榮,而隻身遁入深山。

經過五年的訪問,六年的靜坐,苦心參究,才澈悟了宇宙人生的真理,也就是成佛。

成佛而後,周遊各國,說法度人,前後達四十九年之久。

這部經就是他所說的許多法中的一種。

所以 釋迦牟尼佛,是歷史上的人物,不是理想上空空洞洞的一個什麼神。

  第二、講十善業道。

「十善」:就是十種善的行為。

善字的意義很多,這裏的解釋是:良好的意思。

善的行為,就是良好的行為。

不損害他人的生命、財產、名譽、的德行,都叫做良好的行為。

這些行為歸納起來,共計有十種,而分屬於身、口、意、三者。

屬於身體上的有三種:第一、不殺生。

第二、不偷盜。

第三、不邪婬。

屬於口頭上的有四種:第一、不兩舌。

第二、不惡口。

第三、不妄言。

第四、不綺語。

屬於意識上,也就是心理上的有三種:第一、不貪欲。

第二、不瞋恚。

第三、不愚痴。

這十種善行為,將來會一一詳細的講到。

  業道的「業」、就是事業,或職業的業。

善惡的行為,做成功以後,就凝積成業。

好像草木一樣,由於開華而結成了種子。

這草木的種子,天然的含有一股生發的能力,他一得到水土、陽光、空氣,他就會發芽、長苗、開花、結種子。

這種子依然有一股生發的能力,因此就生生不已,以至於無窮。

人類的行為,也是這樣。

都如我們救了一個人的命,那被救的人,他很感激我的救命之恩。

他那感激的心理,就是業種,不管距離多少時候,在他未報答我以前,他這感激我的心理,都不會消失。

一遇到機會,他就會報答我。

我受他的報答,又很感謝他,如此往反來去,就演變成生生世世,不能開的善緣。

甚而至於將來因利害關係的衝突,演變成仇恨,也是理想中的事。

反過來說:你如果殺死了人一條性命,那被殺者的本身,身體雖然死去,而他那心理上,所受的恐懼、痛苦、而凝積成的仇恨種子,卻帶到另一環境裏去,永遠不會消失,後生後世,不管在什麼地方遇到,他一定會,仇人相見,分外眼紅,而千方百計的去報復你。

如果他報復了,那末!過去殺人的人,現在是被殺者,他又懷恨在心,再等待機會報復他。

如此冤怨相報,也是沒有了期的。

過去有個婦人,寵愛姑息他的孩子,那孩子偷了人家東西,他不禁止他,不教訓他,反而獎勵他有用。

這孩子由小偷做成大強盜,後來案發,被判處死刑,臨上殺場時候,他才覺悟到,他是被母親誤了他的一生,而怨恨痛罵他的母親。

以因果情理來推測,他這母親不是他的母親,而是他的仇人,這是一種變相的報復。

因果複雜,不可思議,也許連那做母親的自己,也不知其所以然。

所以佛教裡有兩句格言,說:「隨緣消舊業,更莫造新殃。

」這是十善業道,業字的解釋。

  業道的「道」字又怎樣講呢?道、就是路道。

佛學上講,人們的一生,由於行為上有善有惡,善惡兩面,又各有上中下三等的輕重差別。

假如一個人,一生行為是善的他壽命終了以後,就乘上中下三品善的業力,而轉生到天道、阿修羅道、人裏頭去;如果他一生行為是惡的,他就乘上中下三品惡業的力量,而轉生到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裡去。

這六條道路,就叫做六道。

眾生所造的業,不出善惡,所走的道路,也不出這六條。

  這裏所說的十善業道,祇是就十種善業,所向往的道路上說的。

  這三再講「經」字。

我們讀的書,都有個名字,如學校裏學生讀的書,叫做課本。

敘述遊山玩景的書,叫做遊記。

記載個人一生行為的書,叫做傳。

而聖人如孔子說的治國平天下的大道理,就叫做經。

 釋迦牟尼佛,是聖中之聖,他所說的話,譯到中國來,仿照中國孔聖人的例子,也叫做經。

經、實在就是一根線。

譬如一大把珠子,用一根線,就能把他穿起來,不會散失。

經裏的文字,等於一根線,能把許多道理一連貫的表達出來,所以叫做經。

  第四、講佛說的「說」字。

說、就是用語言把他心理上要說的話,表達出來就叫做說,記載下來就叫做經。

  綜合起來說:這一本經是: 釋迦牟尼佛所說、有關十善業道的道理的一部經。

  第二講   各位聽眾!今天的佛教之聲,仍由南亭法師宣講十善業道經,下面是南亭法師的話,由本臺代為播送:   各位聽眾!上星期一,已將十善業道經的題目講完了,現在再講翻譯這部經的人,因為 釋迦牟尼佛所說的一切經典,在佛滅度以後,經過他的大弟子們的整理,都保存或流傳在印度地方。

我國東漢明帝的時候,佛教才開始傳來,經典也陸續經人翻譯,而普遍的傳到全國。

那末!這部經,是什麼人?在什麼時候?翻譯到中國來的呢?經上說:   「唐、于闐(音田ㄊㄧㄢˊ)國三藏(音葬ㄗㄤˋ)沙門實叉難陀譯。

」     「唐」、是國號。

于闐、是西域的一個小國家的名字。

三藏是:經藏、律藏、論藏。

沙門、是出家人的通稱,就和普通人都稱先生一樣。

實叉難陀,就是十善業道經的翻譯者。

譯、將梵文翻譯成中國文。

  中國歷史上,在東晉、宋、齊、梁、陳、隋的所謂六朝之後,有個唐朝,唐朝的開國皇帝姓李名淵,他在隋朝封唐公,滅了隋朝,統一中國,立國號就叫做唐。

  「于闐國」、據古典所說,當中國漢朝的時候,西域已有此國,可以說是一個古國了。

地在蔥領之北,唐朝時,藩屬於中國。

滿清時為中國收為屬地,名叫和闐州。

民國以來,屬新疆喀什噶爾道。

大概在新疆省的邊境,為中印交通的要道。

于闐國、固然老早就有大乘,而大乘之來中國,又多由此地。

十善業道經的翻譯者,實叉難陀法師,正是于闐國的人。

  「三藏」者: 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之間,所說的佛法,可以分成三藏:第一、經藏、經藏的內容,大部分是闡發宇宙人生之所由來,以及教導弟子們學佛的經過和方法。

第二、律藏、律藏等於一個國家的法律,也就是佛弟子在行為上所當禁止的戒條,如不殺生,不偷盜之類。

第三、論藏、關於研究討論,經藏律藏中許多問題的記載,稱為論藏。

三藏也就是三類,佛教所特別注重的三個條件是:戒、定、慧,都分別包含在這三藏之內。

藏者、包容的意思。

這三類的典籍之中,含藏(音倉ㄘㄤˊ)了很多的功德,所以稱為藏。

實叉難陀法師,學通三藏,所以稱他為三藏法師。

因此、三藏法師、也就等於某某學的博士一樣。

  「沙門」、印度的風氣,是凡出家學道的人,通稱為沙門。

沙門、翻譯成中國話,就是息心,息滅惡心而勤修善法的意思。

四十二章經上說:「辭親出家,識心達本,解無為法,故曰沙門」。

  「實叉難陀」,就是翻譯本經的人。

他是于闍國的人。

他的名字譯成國語為學喜。

高僧傳上說他「智度恢曠,風格不群。

」不但博通三藏,連外道的學說,他都知道。

唐朝的女皇帝武則天,歷史上批評他許多壞處,可是他對於佛教,卻很有大功。

他對於東晉時,翻譯的六十卷華嚴經,認為不甚完備,聽說于闐國有華嚴經的梵文原本,於是乃差派使臣,到于闐國訪求,並聘請實叉難陀擔任翻譯的能手。

因此、實叉難陀法師,攜帶梵文華嚴經和使臣,一齊來到中國,那時候,正是則天皇帝證聖元年。

武則天就請他在東都大遍空寺翻譯。

武則天親自到場拈香,做序文,題寫第一品的名字。

到證聖二年,翻譯成功,共計全經八十卷。

他先後翻譯的經,總有十九部,本經是其中的一部。

  「譯」,就是翻梵語而為華文,這是大家應該知道的。

以上將翻譯法師的名字講完了,以下就開始講經。

每一部經不管經文的長短,都應該分個段落。

講起來才有個頭序。

所以我把這部經前後分成四分,再冠以甲、乙、丙、丁,使看的人,容易分清眉目。

那四分是:甲一、證信分,甲二、緣起分,甲三、宗要分,甲四、流通分。

每分裏再各各分章分節,講到的時候再說。

現在先講甲字下第一段、證信分。

  1-1.【經】「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婆娑竭羅龍宮,與八千大比丘眾,三萬二千菩薩摩訶薩俱。

」   這一段經文就是甲一、證信分。

什麼叫做證信呢?證者、證據。

信者、信仰。

有這一段經文做證據,才能取信於天下後世。

好像現在的開會,必須有紀錄簿,記載會的名稱,開會的時間、地點,出席人的簽到,決議事項的記載,在法律上才能生效。

  「如是」的兩個字,是指定以下的全部經文。

我聞的「我」,是紀錄這部經的紀錄人,阿難尊者的自稱。

「聞」就是拿耳朵來聽。

「一時」、是說經的時間。

「佛」、就是說經主席 釋迦牟尼佛。

「娑竭羅龍宮」,是說法的地方。

「八千大比丘眾,三萬二千菩薩」,是在會的聽眾。

  阿難尊者,是佛的堂弟,聰明智慧,博學多聞。

他出家以後,隨 釋迦牟尼佛當侍者, 釋迦牟尼佛所說的一切經藏,他負有記錄的責任。

  說經的時間,應該有年月的記載,因為 釋迦牟尼佛的說法,或在天上,或在人間。

人間又有各國不同的曆法,所以不便記載,祇好籠統的說是一時。

一時者、聽者願意聽,而講的人也願意講的那個時候。

佛教的術語,叫做機教相扣。

  娑竭羅龍宮,是說法的地方,而娑竭羅是龍王的名字。

龍有卵生、胎生、濕生、化生的四生。

其形似蛇,本應屬畜生道,因他過去的修行,夾雜著有特殊的福業,所以能飛行變化,隨意大小,興雲降雨,為禍為福。

因此、這一類高級的龍王,其地位常與其他的天眾、神眾、並列為八部之一。

而且龍族眾多,又統治了水族,所以也有王。

龍王是龍眾中最有福德的,所以也有宮殿的居處,金衣玉食的享受。

法華經上,有八個龍王,娑竭羅是其中的一個。

娑竭羅譯成國語是鹹海,娑竭羅龍王,居住在這海中,以居處得名,所以叫娑竭羅龍王。

法華經上說,他的女兒,年始八歲,受文殊菩薩的教化,即身而往南方無垢世界,轉變男子而成佛道。

足見龍族,雖是畜生道攝,也具有成佛的可能性。

十善業道經,就是 釋迦牟尼佛在娑竭羅王宮中為龍眾而說的法。

  八千大比丘,三萬二千菩薩。

八千和三萬二千,這是比丘和菩薩的數目。

 釋迦牟尼佛,有四眾弟子,四眾弟子中,進修的方法,又有小乘和大乘的不同。

小乘偏重於自利,大乘多重於利人;比丘是出家眾中的小乘,菩薩多屬於大乘,而且不限於在家出家。

比丘譯成國語有三個意思:第一,是乞士。

乞、就是乞化。

佛制比丘,不許種田、做生意、或做工、做官、祇許乞食為生。

因為不事生產,才能專心乞求佛法,資養慧命。

第二、是破惡。

惡、指貪、瞋,痴愛的煩惱,比丘能破除這些煩惱,所以叫破惡。

第三、是怖魔。

魔、是一種帶著邪見而修福的人,他也照樣住在天上,可是他專以破壞佛法為能事。

比丘、在乞授淨戒時,能使魔宮震動,因為邪不勝正,使他恐怖,所以叫怖魔。

菩薩、譯成國語叫覺有情。

有情、就是指我們這些眾生,因為我們都是有生命而懷有貪、瞋、癡、愛的情計執著。

菩薩不惜犧牲自己,出生入死的化導我們,所以叫做覺有情。

摩訶薩,就是大菩薩。

當然、他的含義還多,這裏姑且從略。

  末了、讓我來攏總重說一遍吧。

  如是這部十善業道經,是我阿難親自聽來。

是某一個時期,教主 釋迦牟尼佛,在娑竭羅龍王宮中,為龍族的眾生而說的。

當時在座的比丘有八千人,菩薩有三萬二千之多。

這是本經的證信分。

今天講到這裡為止,下星期一再會。

  第三講   各位聽眾!十善業道經,上星期一講完了證信分,今天講到。

  甲字下第二段、緣起分。

  緣是因緣,起是生起,一件事的發生,皆有其各個不同的因緣。

而且單因獨緣,都不能成辦。

下面的一段經文,就是本經生起的因緣。

或緣起分中我再把他分成十個小段。

現在先講乙字下第一段,總標心為業體。

  1-2【經】「爾時世尊!告龍王言:一切眾生,心想異故,造業亦異,由是故有諸趣輪轉」。

    經上的「爾時」,就是證信分中,佛與八千比丘,三萬二千菩薩,會聚在龍宮的時候。

「世尊」,就是 釋迦牟尼。

「龍王」,指的是龍宮主人,娑竭羅龍王。

一切眾生的「一切」,是說眾生之多,無法確定他的數目。

「眾生」者,許多條件和合而生。

心想異故的「心想」,就是心上的妄想。

「異」者不同,「故」、是所以然。

造業亦異的「業」,就是善業和惡業。

諸趣輪轉的「諸趣」,就是六趣,也就是六條道路。

「輪轉」者,如車子上的輪盤,轉動不息。

  釋迦牟尼佛,所以又稱世尊者,因為每一尊佛,都同樣的有十種德號。

佛、如來、世尊,都是十個當中的一個。

一切眾生,在佛學上講眾生的範圍,有三界二十五有,或六道,或四生,或十二類生的不同,然以六道來賅括一切眾生的地方很多。

六道:是天道、阿修羅道、人道、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

天道中又分欲界六天。

色界四禪十八天。

無色界四空天。

三界合共二十八天。

修羅道又有四種,散居在天、人、畜生之中。

人、畜生、餓鬼、地獄的四道,依次在欲界之下。

六道眾生,各各以類相從,其數目之多,雖恆河沙數,都不夠計算。

眾生者,假借地、水、火、風的四大而生成,又須不斷的吸取外面地、水、火、風的四大以資補養,所以叫做眾生。

又可以說,因善惡業的牽引,天上人間,處處受生,名叫眾生。

  心想異故者!一切眾生,莫不有心,這一個心,在佛學上講,有真心,妄心。

真心、是如靜水一樣,澄湛而光明。

妄心、如水因風的激盪,而起了波浪,渾濁不堪。

拿人類來說吧,每一個人都有貪、瞋、癡、愛的心,這些心,都是虛妄想像,而沒有實在個體的。

各個眾生的根性不同,所以有貪心偏重的。

有瞋心偏重的。

有貪瞋癡愛,都兼而有之的,所以說心想異故,也就是各各不同。

  造業亦異者:業、就是行為。

人們因為有貪、瞋、癡、愛的虛妄心在作崇,在做主動,所以表現在行為上的多半是殺、盜、婬、妄。

但也有一部份人,存有道德的心理,或因宗教的信仰,而表現在行為上的是,救孤恤貧,濟人利物。

這兩種行為,當然是一善一惡。

這一善一惡的行為,在既完成之後,便結成將來受苦受樂的正因。

所以經上說:一切眾生心想異故,造業亦異。

  由是故有諸趣輪轉者,諸趣,就是六道眾生,前面已經講過。

由於一切眾生,所造的善惡業不同,所以每一個眾生,在壽命終了以後,都由各別不同的業力,牽引到他應該受生的一道去受生。

如善的行為多,就上升天道,或人道去享樂;惡行為偏重的人,就牽引到畜生、餓鬼、地獄裡去受苦。

樂的福報受完了,如果不努力增進,就仍然墮落下來;苦果受完了,如果不再造惡,仍然可以上升。

因此、眾生在這六條道路上,來來去去,生生死死,猶如車子的車盤,轉動不息,永遠沒有了期。

所以說故有諸趣輪轉。

以下講到緣起分中乙字下第二段、別示業果正因。

1-3【經】「龍王!汝見此會及大海中,形色種類,各別否(原本作不)耶?如是一切,靡不由心、造善不善,身業、語業、意業所致。

」    「龍王」、仍是指的娑竭羅龍王。

「此會」、謂當時龍宮中在會的群眾。

「大海中形色種類」,是大海中水族的形像,顏色,種類。

靡不由心的「靡」,當沒有講。

造善不善的「造」,就是造作。

善、就是好的行為,不善、就是惡的行為。

身體上表現出來的為「身業」。

嘴裏表現出來的為「語業」。

心理上的念頭為「意業」。

身業、語業發生的原動力,就是這個意業。

「所致者」、醞釀成功的意思。

  大海中為水族所居的地方。

大海的廣闊,是緲無邊際,因之而其中的水族,也無量無數。

這無量無數的水族中,大致有鱗、介的兩種,也有羽毛的兩種,偶爾寄居其間。

鱗介中的形像,顏色、又各各有千差萬別的不同,所以佛說,大海中形色種類。

   如是一切,靡不由心造善不善、身業、語業、意業所致者。

如此大海中所有的鱗甲、羽毛各式各樣的水族,無一不是由心做主,而表現於身體上的為身業,表現於嘴裏的為口業,心之本身的發動力為意業。

而身口的行為,又有善與惡的不同。

  我再綜合起來說一遍:爾時 釋迦世尊招呼娑竭羅龍王而告訴他說:龍王!這些在會的大眾,以及大海中,形像、顏色、種類各各不同的眾生,你看到了沒有?這許多眾生,各各不同的原因,無非是以他們的本心為主體,由於心的力量,再發動身口,而造出了善惡不同的業。

由於這不同的業,而構成這許多形像、顏色、種類、各各不同的眾生。

因此,可以說:在會大眾,都是善業的果;水族的眾生,就是惡業的果。

所以我對這一段經文,定他一個科題,叫示業果正因。

因為比丘、菩薩、是善業的果;水族的眾生,是惡業的果。

而業的原動力,是發自於各個眾生的心。

因此,學佛的人,也叫做修心,或者叫做修行。

修者、是修削,把心上的壞念頭修削掉;壞的念頭,表現於身體上或語言上,便成為壞行為,所以把壞行為也要修削掉。

那末!心便成為純正的好心,行為上也祇有善良的行為。

所以儒家也有正心、修身,王陽明也有致良知、良能的說法。

  我在這裏說個故事。

這故事是:上海丁福保居士,佛學起信篇上,引述沈茂亭先生的話。

沈茂亭先生說:他出生的那地方,有個財主,貪吝不堪。

同鄉中有農戶向他借了十二千錢,沒有用幾天就連本帶利都還了他,但忘記了取回借卷。

停了些時,這富人又憑借據,向農人索欸。

農人無奈,又連本帶息還了他。

過了十多年以後,農人家生了一隻豬,長得非常的肥胖。

長大了以後,農人準備殺了豬,賣肉變錢。

這一天夜裏,附近的某屠戶,夢見富人向他哭訴,說:他過去不應該勒索農人十二千錢,現在陰司裏,罰他為豬償還。

明天請你去殺豬,那豬群中毛色有黑有白的就是我,請你不要殺,並且告訴我家裏,備價把我贖回去,我謝謝你。

第二天早上農人果然請屠戶去殺豬。

屠戶去一看,果然有這樣一隻豬,他就不肯殺,而告訴他所做的夢。

農人一聽,大為歡喜,乃牽豬呼富人之名而譏笑他。

那隻肥豬,低頭表示慚愧。

農人乃走告富人的兒子,由他備價把豬贖了回去。

我們看,這惡行為的報應多麼快啊!   第四講   各位聽眾!十善業道經,今天講到緣起分中:乙字下第三段、明妄心體相。

在上星期一不是講到,一切眾生,造善不善、身業、語業、意業,皆是由心為他的主使嗎,所以這一段經文,就是研究這個心的問題。

  1-4.【經】「而心無色,不可見取,但是虛妄。

諸法集起,畢竟無主,無我我所。

雖各隨業所現不同,而實於中無有作者。

」   這一段經文,我先將每句作一個簡單的解釋,而後再一句一句的詳細講下去。

  「而心無色」的「色」,是顏色的色,在這裏當質礙講,就是說:主使我們作善作惡的那顆心,是沒有顏色和質礙的。

  「不可見取」的「見」,是拿眼睛看;「取」,是拿手去捉摩執取。

  「但是虛妄」的「但」,表示沒有其他的實法,祇是虛妄不實的東西。

「諸法集起」的「諸法」,就是善法和惡法,也可以說是宇宙萬有諸法。

「集」者聚集,「起」者生起。

畢竟無主的「畢竟」,表示是究竟,或澈底的意思。

「無主」者沒有實在的個性。

「無我我所」者,無「我」、是諸法中沒有一法具有一成不變的個體。

「我所」就是為我所有。

「雖各隨業所現不同,而實於中無有作者」者,各隨業的「各」,指的是各個的眾生,「隨業」是隨各個眾生所造的善惡業。

眾生各各隨其善惡業的不同,因此、也就有貧、富、貴、賤的各別。

而實於中無有作者的「作者」,就是能造作的主體。

以下再來逐句重講。

  心,這樣東西,在佛學上講起來,有真心和妄心的不同。

真心好像是一片大的光明,在時間上是沒有他初生的時候,也沒有他終了的時候;在空間上是沒有他的邊際。

諸佛的成佛,是覺悟了這個心;眾生之所以作眾生,就是迷昧了這個心。

所以在真心的本體上說,眾生與諸佛是極其平等的。

祇是眾生從無始以來,一念不覺,迷昧本有的真心,從真起妄,乃以妄心用事。

妄心、在一般的學術上說起來,就是思想,這思想當中包含了貪、瞋、癡、愛的壞心;也包含了不貪、不瞋、不癡、不愛的好心。

但是這些壞心與好心,都是於環境上表示出妄心的作用。

而妄心的本身,既沒有責黃赤白的許多顏色,可以拿眼睛看見;也不像木頭石頭,或金銀水火的質礙,讓你拿手去捉摸或執取。

所以說,「而心無色」,「不可見取」。

妄心的本身,雖然沒有形色可見可取,但是他的作用可了不得。

因為他能為善業、惡業、好人、壞人的主要因素。

猶如天空一樣:天空裏是什麼都沒有,但他能容受風雲雷雨,有時候也會光風霽月。

大風、大雷、大雨、當然能造成災害,使人駭怕;而光風霽月,或晴朗清明,也能使人愉快。

真心等於天空,風雲雷雨,就等於妄心。

當風雲雷雨交作的時候,天空晦冥,但一霎時風停雨歇,依舊是晴朗的天空。

所以、天空是不變的,而風雲雷雨是暫時的。

因此、能作善業和惡業之主要因素的那個心,是虛妄的,所以經上說,「但是虛妄」。

  諸法集起的「諸法」,就是物質和精神的兩種。

天地間一切事物,如山、河、大地、草木叢林,即使天空裡的風雲雷雨,都是物質的一類。

這許多物質的事物都是集合地、水、火、風許多條件,而以妄心的精神為其主因而生起的,所以叫「集起」。

一切眾生的本身,血肉筋骨,髮毛爪齒,也都是物質。

眼能見、耳能聽、以及知喜怒哀樂的知,這都是屬於精神的,也就是妄心。

因為事物,和眾生的身體,都是由於物質和精神,兩相集合的結晶體,所以說「諸法集起」。

   諸法中不管是事物,或者是眾生的本身,既然都是集合物質,精神的各種條件而生起的,那末!這許多條件當中每一個條件,都是生起事物而不可缺少的因素,祇有主要與次要的不同,不能說某一個條件是某一事物的主體,所以說「畢竟無主」。

有主就是有我;有能有的我,其餘的則為我所有。

諸法既然是集合許多條件而有,那末!這諸法的當中,隨便那一法,祇是許多條件集合的一個幻相,於其中間,不能說是某一條件為我,某一條件是我所有。

所以說:「畢竟無主,無我我所」。

  生起諸法的條件中,雖然沒有「我」和「我所」,但某些條件備具了,就會有某一法的生起。

雖有某一法的生起,畢竟是條件的集合,於其中間,沒有「能作者」,沒有「所作者」。

事物是如此,眾生界也是如此。

眾生,因為各各過去生中,善、惡業因的兩樣,今生隨業所現的貧富貴賤,也各各不同。

然而,於此中間,祇是因果存續的關係,也沒有能「作」的人,和所「作」的法。

所以經上說:「雖各隨業所現不同,而實於中無有作者」。

以下講到緣起分中  乙字下第四段、明諸法如幻。

  1-5.【經】「故一切法,皆不思議,自性如幻。

」   「思」、是運用心理來想像;「議」、是用言語來討論。

「自性」、是諸法的自體性,也就是實在的個體。

「幻」者、幻化,如空中的雲,偶爾幻成像大山、大樹,或像馬、像牛,那就叫做「幻」。

 因為一切法,既然沒有「我」和「我所」,也沒有「能作者」,和「所作者」,祇是許多條件的集合,如像太空中的雲,忽然而來,忽然而去,忽然而幻出大的山、高的樹,或者幻出牛或幻出馬的一樣,總是一個幻,沒有一個能在其間作主宰的主宰。

「自性」、就是自體性,也就是主宰的意思。

因此、經上作一個很肯定的結論說:「故一切法,不可思議,自性如幻」。

幻字非常之妙,因為世間上的事事物物中,某一種事物,他的條件具備時,則某一種事物,自然而然的興起,任何力量阻止不住;條件不足,或條件分散,也自然而然的會自趨滅亡,也沒有什麼方法能為他作一個鐵一般的保障。

所以一切諸法的生滅,祇見條件在生,條件在滅,不見有一法的實在生滅,所以說他是不可思議。

  條件,在佛學上的術語,就是因緣。

因是主要的條件,緣是次要的條件。

我來說個比方,都如木頭、磚瓦、釘鐵、水泥、人工、集合起來而建築了一所房屋。

房屋雖然建築起來,愚癡的人,多稱讚他的高爽、華麗、結實、是一所好房子。

有智慧的人,才知道,這祇是各式各樣材料的堆砌,沒有房屋實體的存在,不要等到幾十年或幾百年以後才壞,成的時候就是壞的時候。

房屋如此,宇宙萬有,沒有一項不是如此。

眾生愚迷,不知道如幻不實,妄起爭奪,造成人世間許多殘忍的慘劇,這是多麼愚痴啊!   龍樹菩薩在中論上說過,「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

 釋迦牟尼佛,當初覺悟了這個道理以後,曾作成口號,派遣他的徒弟馬勝比丘,出外宣傳。

馬勝比丘的口號是:「諸法從緣生,諸法從緣滅。

我佛大沙門,常作如是說。

」舍利佛、目捷連兩位尊者,就是聽到這口號而開悟出家的。

  第五講   各位聽眾!上星期一講的緣起分中第三、第四兩個小段,他的大概、是說:眾生的虛妄心,是沒有形像,既不可拿眼睛看,也不可以手去捉摸,祇是對著外境的時候,虛妄顯現而已。

宇宙萬有的生起,都是由於心物的兩方,積集起來,也就是因緣和合而有。

因此、世界上、一切的事事物物,祇見到因緣的聚散,到底沒有誰在作主,既沒有能作的「我」,也沒有「我所」有的一切事物。

在表面上看來,世界上雖有種種不平的現象,而實在於其當中,沒有一個萬能的主體,作為一個能作的作者。

雖然沒有一個能作者在作主體,但是世間上的事事物物,祇要因緣和合,就不斷的在繼續生起,而且永無了期,所以這種雖無而有,雖有而無幻化現象,實在微妙得令人難於思議。

今天講到緣起分中。

乙字下第五段、示應修善因。

1-6.【經】「智者知已,應修善業。

以是所生蘊處界等,皆悉端正,見者無厭。

」   「智者」是有智慧的人,「知已」、是已經知道了以上的道理。

「善業」、是合情合理的行為。

「以蘊」、是五蘊,又叫五陰。

蘊者、集聚的意思。

陰者蓋覆,或賊害。

蘊有五個:一色、二受、三想、四行、五識。

第一個、色、是顏色的色字,這個色字,包含了青、黃、赤、白的顏色,和長、短、方圓的形色,以及一切有質礙的色,也就是宙宇萬有,和我們眾生身上的髮毛爪齒,骨肉筋血,簡單的說來,就是物質。

第二個、受、是領納或感覺。

我們因為要生存,不斷的要與外界接觸,以及人與人之間的互相交涉。

因此、在我們本身、就有苦、樂的感覺。

因這些感覺,所以對於樂的環境,就想永遠持有;於苦的環境,就想很快的脫離。

因人與人之間,大家都有這種歡迎與拒絕,其間就生出許多損人利己的行為來了。

第三個、想、就是思想。

國家民族的組織,社會秩序的形成,一切學說的產生,以及人與人之間的紛擾,都以這個想、為原動力。

第四個、行、就是行路的行。

我們走路,須要一隻腳舉起,一隻腳放下,不斷的舉起,不斷的放下,才叫做行。

不然,就叫做立,或坐。

所以行字表示了宇宙人生是生生滅滅,滅滅生生,生滅不已的動態。

第五個、識、是知識的識。

佛教講眾生的心,有真有妄,這個識是妄心的總名。

因為妄心有八個,就是眼、耳、鼻、舌、身、意,這叫前六識。

還有第七末那識,第八阿賴耶識。

這裡且把他當六個識說話,而以第六意識為其主體。

識為思想和感覺的泉源。

綜合起來說:第一個顏色的色,是代表了物質,在佛學上叫做色或者物。

受、想、行、識的四蘊,代表了精神,在佛學上叫做心。

一般的說來,世界上的一切,不出精神和物質:在佛學上講,世界上的一切,不外乎色心二法,或心物二法。

  第二蘊、處、界的處界,是十二處,十八界。

十二處、是六根、六塵。

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

六塵是:色、聲、香、味、觸、法。

十八界於十二處中,再加上眼、耳、鼻、舌、身、意的六識。

這都是色心二法的開合不同,總以色、受、想、行、識的五蘊為本。

如果詳細的講起來,甚是麻煩,所以仍根據五蘊的一句話講下去。

  前面不是講過嗎?五蘊就是色心二法。

色、代表了我們身體上的髮、毛、爪、齒、骨、肉、筋、血。

受、想、行、識,代表了我們的心理。

我們整個的身體和動作,不出乎色心二法。

我們自從集聚這五蘊色、心二法,組合成眾生的一份子而後,真心為他蓋覆,為他賊害。

真心是清淨而光明的,因為五蘊的蓋覆、賊害、而形成了染污和黑暗。

身體上的眼淚、鼻涕、大小便利,是多麼齷齪啊!而且壽命短促,形像難看。

   經上的「皆悉端正」,端正就是好看。

「見者」就是看到你的人,「無厭」就是看不夠。

我現在再把他連貫起來說一遍:   釋迦世尊,告訴我們說:有智慧的人,既然知道眾生環境的好醜,身體的強弱,相貌的好看不好看,皆是各各隨各人過去世所造的善惡業因,而感受到不同的果報,就應該修行合情合理的善業。

由此善業,所感生的五蘊、十二處、十八界,所組合成功的這身體,才能一一端正無比,使看到你的人,都不討厭你,而且歡喜看到你,永遠都看不夠。

以下講到緣起分中乙字下第六段、以佛身作證。

  2-1.【經】「龍王!汝觀佛身!從百千億福德所生,諸相莊嚴,光明顯曜,蔽諸大眾!設無量億自在梵王,悉不復現。

其有瞻仰如來身者,豈不目眩。

」   「佛身」、是佛的身體。

「百千億」、是數目之多。

「福」、是福報。

「德」、是道德。

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莊嚴妙好,所以說「諸相莊嚴」。

「光明」、等於日光月光。

顯、是顯赫。

「曜」、是照曜。

蔽諸大眾的「蔽」,是遮蔽的蔽。

「諸大眾」、就是在佛座下的四眾弟子。

「自在梵王」、是色界初禪天的大梵天,四禪天的大自在天。

因為色界天上的天眾,身上都是有光明的,舉這兩天,以代表色界十八天的天眾。

「瞻仰」、就是頭仰起來看。

「目眩」、就是眼睛發花。

  人們因為修善而感招到好的相貌,那末!世間上的人,為什麼不肯修善呢? 釋迦世尊,因而以身作證,乃招呼龍宮的主人龍王說:龍王!你看嗎!你看我的身體頭面,我不是有三十二相嗎?我的眉毛像月初的月亮。

我的兩耳垂肩。

我的牙齒細白齊密。

我的雙手垂下去過了膝頭。

我還有八十種隨形妙好。

我怎能一時說盡呢!我這許多相好,皆是從修福修德而來的莊嚴。

我不但具有諸相莊嚴,並且身有光明,光明的顯赫照曜的程度,大眾中如菩薩、阿羅漢、他們的光明,皆為我的光明遮蔽下去。

色界天上的天眾,雖然各各都有光明,但即使有無量億數的大自在天,大梵天,他們的光明,在我的光明照燭之下,皆顯現不出來。

如有普通的眾生,拿眼睛去看看如來光明的話,他的眼睛豈不是要發花嗎?   各位聽眾!這許多話,好像是 釋迦世尊自己表示自己的了不起。

我們也佩服 釋迦世尊是真的了不起。

因為他從多生多劫以來,犧牲自己,利益眾生。

都如他因地中,修佈施的時候,曾經捨身救濟將要餓死的老虎。

割肉代替被捕的小鴿。

入海取寶、以救濟貧乏。

割肉佈施將要餓死的產婦。

說法化導一切眾生。

種種功德,數不勝數。

而且眼睛的好看,由於目不邪視;手臂的過膝,由於扶持、侍候病人。

一切的相好,無不是從修德行仁而來。

 釋迦世尊,要我們跟他學習大慈大悲,救人救世的精神,所以以身作則,希望我們見賢思齊,所以招呼龍王,叫他觀看佛身。

    各位聽眾!你們須要健康而端正的身相嗎?如果須要的話,請你們努力學佛! 第六講   各位聽眾!十善業道經,在上星期一講的是:應修善因,以佛身為證的兩段。

意思是說:人們如肯各各勤修善因,則未來世得的相貌,一定很好。

釋尊並且以自己的相好作證,以取信於天下後世的人。

現在繼續講到緣起分中乙字下第七段、以菩薩作證。

第八段、以天龍八部作證。

  2-2.【經】「汝又觀此諸大菩薩、妙色嚴淨,一切皆由修習善業福德而生。

又諸天龍八部眾等,大威勢者,亦因善業福德所生。

」   「汝又觀此」的「汝」,仍是 釋迦世尊招呼娑竭羅龍王。

「諸大菩薩」,就是指當時在會的諸大菩薩,「妙色嚴淨」,是說諸菩薩的相貌,顏色妙好,莊嚴而清淨。

前面曾經講過,佛的光明,能蔭蔽一切。

可是諸菩薩的光明,雖然被佛光蔭蔽,畢竟不是沒有光明。

「諸天」、當然是三界二十八天。

「龍」、以及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樓那、摩候那伽,這在佛經上稱為護法八部。

「大威勢者」八部中非天即神,都有大威猛的勢力,都如移山填海,或使山崩海嘯,以手障蔽日月,這些玩意兒,在他們不算稀奇。

我再重說一遍:   釋迦牟尼佛又招呼龍王說:龍王!你再看!我這會場上的諸大菩薩,他們光明雖遠不及如來,但他們已經獲得色自在,或者心自在,都能成就清淨而莊嚴的妙相。

及使是天龍八部,但能參與我這法會的,都有威猛勢力,能降服魔怨,擁護佛法。

他們都是因修學善業的因,所感生的這善的果。

  以下講到緣起分中乙字下第九段、反顯水族麤鄙。

2-3.【經】「今大海中所有眾生形色麤鄙,或大、或小。

皆由自心種種想念,作身、語、意諸不善業,是故隨業各自受報。

」   「今大海中所有眾生」,當然指水族而言。

水族裡的眾生,具有種種不同的種類,他們的形像、顏色、更是各各不同。

唯一相同的,就是總逃不出一個麤鄙。

麤者、麤糙。

鄙者,鄙陋。

不要敘說,我們可以知道。

我們看嗎?那水族裡的龜(音規ㄍㄨㄟ)鱉(音憋ㄅㄧㄝ)黿(音元ㄩㄢˊ)鼉(音駝ㄊㄨㄛˊ),他們的形像,還不夠麤鄙嗎!水族中最大的,無過於鯨魚,大的鯨魚,口能吞沒巨舟。

而最小的水族,小到非顯微鏡不能看見。

這大小的懸殊,也可謂有天淵之別了。

這形像極其麤鄙,而體質又大小不同的水族。

據 釋迦世尊,告訴我們說:他們也是由於自心上的種種想念,發動於身、口、而造作了許多不善的業因,各各又隨著這許多不同的業因,感受著不同的果報。

  各位聽眾!他們各隨各的業因,感受不同的果報,與佛和我們什麼相干?要知道 釋迦世尊,為三界導師,四生慈父。

水族為四生之一,也是眾生之一。

水族裏眾生,沈淪在水際,壽命長者,有數百千歲的,不見天日,吞噉同類,自我相殘。

至於魚蝦之類,每天都有億萬數的生命,在充人類的庖廚,而受刀砧烹割的苦惱。

我佛大慈,焉有不生憐愍心的呢!可是因果定律,法爾如然,善惡業因,既然已經造成,則業果之來,祇是時間的問題。

任何人都沒有這股力量,使這已成的業因,歸於消滅。

至於業果已經現前,那末!即使是 釋迦世尊,站在你面前,也不能相救。

比如有些宗教徒說:一信就得救,一經禱告,就什麼罪都沒有了。

這不但不符事實,而且也破壞因果,破壞法律,於社會人心,有很大的惡影響。

因為、假如一個人,犯了殺人放火的罪,他會受到法律的制裁。

假如他的罪惡沒有發現,可以幸逃法網,因果律還是要制裁他的。

如果一信就得救,一禱告什麼罪都可完了,那末!小人還有什麼忌憚!因為殺人放火,奸盜邪婬的罪惡,一信仰,一禱告就沒有事了,那何不多殺幾個人,多放幾次火,不過多禱告幾次罷了,反正一錢不化,又何樂而不為呢?而佛教的教人,側重在動機之邪正,要正、要從因上做起。

所以楞嚴經上說:因地不真,果招紆曲。

梁皇懺上也曾說過,非空非海中,非入山石間,無有地方所,脫之不受報。

這話的意思,就是說:業果已經成熟而現前,那怕你逃到虛空中,逃到海底,逃入山石的夾縫中去,你都不要妄想,能逃脫了已成熟而現前的惡報。

所以 釋迦世尊,將他自己和菩薩八部的好果報,水族眾生惡劣的果報,一一以現前的事實,指示我們看,使我們知道戒慎恐懼於日用之間最初的一念,這樣的教育,才算有利益於世道人心,而輔助政治,法律之所不及。

以下講到緣起分中。

 乙字下第十段、結示以正見修善培福。

  2-4.【經】「汝今當應如是修學!亦令眾生,了達因果!修習善業。

汝當於此,正見不動!勿復墮在斷常見中!於諸福田,歡喜敬養!是故汝等,亦得人天尊敬供養!」   這一段經文裡邊,所謂「勿復墮在斷常見中。

」什麼叫做斷常二見呢?這是一個哲學上很值得研究的問題。

「斷」者斷滅;「常」者恆常。

宇宙間森羅萬象,尤其是人類的生死。

人類數十年的生存,非死不可。

死了以後,如油盡燈滅,什麼都沒有。

假如有人對生死問題,是這樣的看法,這就叫做斷滅見。

六朝時候,有一位大人物,名姓叫范縝。

這一位的見解,就是斷滅見。

他說:人身之與靈性,等於刀之與鋒芒。

比如切菜的刀,有他銳利的鋒芒。

如果刀的本身,鏽了、爛了、鋒芒當然跟著也沒有了。

人身如刀,言語行為,等於鋒芒。

刀鏽了,鋒芒沒有了。

人死了,一切的動作當然跟著停止。

這種斷滅見,是最危險而遺害於無窮的。

因為靈性的存在,固然是事實。

但沒有形象使我們可以看到,又不肯信仰古聖先賢,唯憑自己的偏見,硬生生的說他沒有,假如這是個人的理想,他也並未作奸犯科,這倒不生什麼關係;如果是一個學者,把這種斷滅見的理論,著成學說,更因為作者的聲望而風行海內,那就害人不淺了。

共產黨的唯物論,就是不承認精神的存在,把人類當為機械,所以才有人海戰術的產生。

成千成萬的同胞,結合成人海,而充當了炮灰,在共產黨視之,是無動於衷的,這就是斷滅見的流毒。

什麼叫做常見呢?有一類外道,修學一種禪觀,自己認為已經證得涅槃,永遠不生不滅。

其實他是生了無想天,或者無色界天。

無想天的壽命五百大劫,無色界天的壽命,二萬至八萬大劫。

但是、不管你的壽命是若干劫數,劫數盡了,還是墮落下來。

 佛陀曾經說過:「饒經八萬劫,終是落空亡」。

而佛學上對於這些斷見常見,統統名之曰:偏見,再不然就叫他做邪見。

還有、我們對一般人說法,往往說性靈常存,但性靈的本身,既不是斷,也不是常,這是我們應當注意的。

   所以 釋迦世尊招呼龍王說:龍王!你應當如我以上所說的善因善果去修學。

也要叫眾生,了達因果,修習善業。

你更應當保持正見,不要再起執斷、執常的邪見。

  「於諸福田,歡喜敬養」「福田」者、培福之田。

「田」、具有生長的功用。

三寶是眾生的福田,供養恭敬於三寶,就是培植福田。

培植福田,可能獲得更大的福慧,所以供養三寶,並不是一定蝕本的事。

因此、 釋迦世尊,最後又說:「是故汝等亦得人天尊敬供養」。

  第七講    各位聽眾!十善業道經,今天講到: 甲字下第三段,宗要分。

   宗要者,是一部全經的宗旨,也就是本經最緊要的所在。

然而本經的宗要是什麼呢?這在緣起分中曾一再的說過。

都如「一切眾生,心想異故,造業亦異,由是故有諸趣輪轉」。

又說:「汝又觀此諸大菩薩,妙色嚴淨,一切皆由修習善業福德而生」。

上面這兩段經文,已經將本經的宗要,隱隱約約的指示出來了。

你看嗎!一切眾生,心想異故。

這是指出不同的心想,為一切眾生造業的動機。

由心想的策動,發之於身、口、而造出善惡不同的業。

業是因,當然感招到諸趣輪轉的果。

諸趣、就是六趣,六趣就是六道。

六道中的天、人、阿修羅,為三善道;畜生、餓鬼、地獄,為三惡道。

在善、惡的兩個字上,我們可以看出六道的眾生,所受的果報,在苦樂上有天淵之別。

再看!緣起分中,佛陀叫我們觀看,「諸大菩薩妙色嚴淨,一切皆由修習善業而生」。

這很明白的告訴我們,由不同的心想,造不同的善惡業,受苦樂不同的果報。

而菩薩莊嚴清淨的妙色,純淨清潔,皆由修習善業而生。

那末!學佛的人,應當知道,造善惡不同的因,受苦樂不同的果。

與其受苦,不如受樂。

如果不願意受苦而希望受樂的話,那末!大家就應該如諸大菩薩一樣,修習既純且淨的善業,可以獲得清淨莊嚴的妙色。

妙色也就是身相好看。

這兩段經文的中心點,就是在善業的兩個字,而修習善業、正是本經的宗要。

   宗要分中,我把他分成二十段;現在且講:    乙字下第一段、示應修善法。

   經上 釋迦牟尼佛,告訴龍王說: 3-1.【經】「龍王!當知!菩薩有一法,能斷一切諸惡道苦。

何等為一?謂於晝夜,常念思惟觀察善法。

令諸善法,念念增長,不容分毫不善間雜。

是即能令諸惡永斷,善法圓滿。

常得親近諸佛、菩薩、及餘聖眾。

」    初步信仰佛教,有兩個必要的觀念。

這兩個觀念,就是:善惡因果,六道輪迴。

造了不殺生,不偷盜,不邪婬等的善因,就獲得投生三善道-天、人、阿修羅的樂果;反之,造了殺生、偷盜、邪婬等等的惡因,就應該遭遇到三惡道-畜生、餓鬼、地獄的苦果。

信佛的人,沒有這一個基本信念,則一切的一切,都無起談起。

    善、惡、是決定人們仁哥/Xuite日誌/回應(1)/引用(0)沒有上一則|日誌首頁|沒有下一則回應 加我為好友日誌相簿影音 我的相簿 life_klok's新文章南投猴探井~星月天空夜景眼光好,超會挑朋友的星座12星座女生,哪裡最可愛賽斯心法~超度你自己我……蛋大……辦理祭祀公業土地有感自製影片~愛的羅曼史吉他演奏曲心無間日月潭建地出售亡業主戴西第一次派下員大會 全部展開|全部收合 life_klok's新回應沒有新回應! 關鍵字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