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天然海岸先修正永續指標計算公式 - 環境資訊中心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也就是在生態指標中「天然海岸比例」,計算基礎定義的所謂人工海岸和天然海岸的差別,竟然僅以是否有「海堤」、「離岸堤」、「海岸保護工」為依據。

然後以 ... 移至主內容 首頁»內容 深度報導 保護天然海岸先修正永續指標計算公式 2007年01月29日 作者:蔡嘉揚(彰化海岸保育行動聯盟) 作者:蔡嘉揚(彰化海岸保育行動聯盟)行政院永續發展委員會積極推動國家永續發展指標系統的建置工作,主要目的是「以發展指標系統,並建立永續指標統計、發佈、檢討的相關機制,作為評量國家永續發展永續性的基礎,並發揮決策預警、決策檢討、決策引導功能」。

我們相信永續發展是人類和大地共生共存最根本的核心價值觀。

但是所定義的永續發展指標如有缺失,而不去深究這些指標的定義和含意,且永續指標如果成為判斷施政成效的依據,或是隱藏環境開發的實質破壞的真相,恐怕無法真正達到永續發展的目的,而失去永續指標訂定的美意。

過去50年來對於台灣海岸的封鎖,一直到1989年解嚴以後,海岸線大門洞開,幾乎各種大大小小的開發案,如火力發電廠、垃圾掩埋場、工業區、石化煉鋼廠等等,大量在海岸進行開發。

在不到20年之間,特別是台灣西部海岸受到相當嚴重的污染和破壞。

為了保護台灣海岸生態環境資源,保存天然海岸的觀念已經形成的共識,才會有維持天然海岸比例永續指標的建構,希望天然海岸的比例不要再下降。

根據營建署所發佈的數據顯示,台灣本島海岸線長度為1,355,521公尺,自然海岸線長度668,503公尺,占台灣本島海岸線長度比例為49%,人工海岸線長度687,018公尺,占台灣本島海岸線長度比例為51%。

也就是在生態指標中「天然海岸比例」,計算基礎定義的所謂人工海岸和天然海岸的差別,竟然僅以是否有「海堤」、「離岸堤」、「海岸保護工」為依據。

然後以民國86年的現況100為基準,再計算每年的天然與人工海岸線的比例是否增加還是減少,依照永續指標發佈平台的資料,台灣天然海岸的比例正逐年緩慢下降中。

而依照公式的算法就是只要有施作「海堤」、「離岸堤」和「海岸保護工」等人工設施就不屬於天然海岸。

如果是這樣子的話,西部海岸幾乎都是人工化的海岸。

計算公式有缺失應修正 依現有的公式台灣天然海岸比例只有緩步下降中,真的是這樣子嗎?這是因為指標公式的計算方式有問題。

1997年全台灣的海堤都已經施做完成,特別是西海岸,殘存的天然海岸幾乎是消失殆盡。

台灣四周的海岸地理地形、生態環境特色不盡相同,從花東板塊碰撞海岸、北部火山海岸、南部珊瑚礁海岸、西南部潟湖海岸、中部泥質灘地海岸、中北部沙丘海岸等等,各有各自的生態體系,而且無法互相取代,所以這麼簡單的永續指標根本無法顯示海岸生態消失和破壞問題的嚴重性。

建議正確的做法應該將全台灣的海岸線依照環境特性、生態系的結構和功能來區分,依照各分區海岸重新界定天然海岸和人工海岸的定義,只要是在海堤施工前後的海岸仍具有完整的生態功能者,仍可以定義為天然海岸,例如彰化的福寶、漢寶海岸雖然有人工海堤,但是堤外的泥質灘地生態系的功能仍然存在。

而因為人工設施破壞或改變原有的海岸功能者,就屬於人工海岸,例如台中港、彰濱工業區、六輕工業區等等大型海岸開發地點,這些都屬於海岸功能喪失的人工海岸。

或許有學者會說,這個指標的意義就是要顯示真正沒有受到人工設施破壞的海岸線長度,問題是如果只看到天然海岸線本身,卻沒有看到道路、工業區、發電廠等等開發對台灣海岸生態的破壞,那麼計算天然海岸線的價值又何在?例如以泥質潮間灘地,目前僅存只有彰化海岸約40公里,如果照永續指標的定義,這40公里仍有完整生態功能的海岸卻是被定義成人工海岸。

如果這40公里泥灘地因大城工業區開發而消失10公里,泥灘海岸消失速度驟降損失25%,但在天然海岸線下降的貢獻度卻是0,完全顯現不出海岸線和生態被破壞的真實面貌。

 我們回溯永續會在定義天然海岸比例指標的意旨就是以「天然海岸提供海洋生物棲息環境和生育地,天然棲地比例愈高,生態系穩定性就愈高。

由於台灣人口與開發壓力,對海岸地區的利用愈發迫切,天然海岸的減少除了反應海岸土地的密集利用外,也反應海岸受不當施工、主要河川輸砂減少等因素造成之海岸侵蝕與沿海地層下陷等問題必須用海堤興建來因應的窘境,就生態環境的角度來看,正與永續發展的方向背道而馳。

」這更代表著計算天然海岸線的目的是要保存海岸生態功能的完整性,凸顯目前的天然海岸計算公式定義與原有精神是互相違背。

儘速修正公式以反映台灣海岸破壞的嚴重性 台灣海岸很特別,全島海岸線地形、地貌和生態各不相同,根本不能以同一分母1300公里為基礎來計算天然海岸線消失的速度,建議將天然海岸線指標依照海岸環境特性與生態系的功能,將台灣海岸區分成泥質潮間灘地(IntertidalMudflat)、沙地(SandyBeach)、潟湖(Lagoon)、珊瑚礁(CoralReef)和岩岸(RockyShore)等五大類型,再以民國86年為基準,逐一計算各海岸在開發前後長度的變化比例,才能真正反映出台灣海岸破壞真實面貌和需要保育的急迫性。

否則依照舊有的算法,岩岸和潮間灘地10公里的破壞在指標意義上是等價,但是在生態意義上,彰化海岸泥灘地的破壞和消失,卻是台灣其他海岸無可替代或是可復育回來的。

期望各界能夠儘速修訂天然海岸線永續指標的定義,真實的反映開發的嚴重性,限制大型的開發計畫繼續破壞海岸線和生態,轉而積極的進行保育和復育工作,讓台灣豐富多樣的海岸生態風貌能夠永續保存,成為讓人永遠驚嘆的福爾摩莎之島! ◎本文轉載自彰化海岸保育行動聯盟電子報 相關文章 首份全球報告:1970年以來洄游性淡水魚族群下降76% 2020/07/30 全球最大濕地「潘塔納烏」上半年共2534起野火 2020/07/29 柬埔寨首都擴張摧毀濕地逾百萬人安全生計堪憂 2020/07/28 台塑路州石化園區反對人士要求聯邦法官勒令停工 2020/07/15 跨11國、7000公里「天鵝人」乘飛行傘追候鳥遷徙新任務將跟飛魚鷹 2020/07/08 森林裡的藍色小精靈新發現:兩種受脅金剛鸚鵡有助大型種子傳播 2020/07/07 濕地政策環境政策海洋生物多樣性土地利用深度報導永續發展指標天然海岸生態保育海岸土地水文 搜尋 搜尋 訂閱電子報 Email信箱* 姓* 名*     午安環境最新內容│電子報總覽 看熱門討論/留下您的意見 目前累計總共有個綠行動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