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陽真經 - 華人百科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九陽真經乃金庸武俠中最高深的武學寶典之一,是與佛家的《易筋經》和道家的《九陰 ... 《九陽真經》是一本武林絕頂的內功心法,經中並沒有記載武功招式,但集融會貫通 ... 九陽真經九陽真經乃金庸武俠中最高深的武學寶典之一,是與佛家的《易筋經》和道家的《九陰真經》等並駕齊驅的至高無上武學瑰寶。

《九陽真經》出自金庸小說《神雕俠侶》和《倚天屠龍記》。

此功陰陽調和,剛柔並濟,練成九陽神功後,普通拳腳也能使出絕大攻擊力,自動護體功能反彈外力攻擊。

九陽真經包含內功和武學原理兩大部分。

張無忌練成九陽全本後,成為《倚天屠龍記》中數一數二的絕頂達人。

書名《九陽真經》作者達摩老祖(第一版),不詳(第二版),鬥酒僧(新修版)類別金庸小說武學寶典頁數寫在四卷《楞伽經》的夾縫之中主要修習者張無忌(神功),覺遠(大成)次要修習者張三豐,郭襄,無色及三派傳人衍生武功武當九陽,峨嵋九陽,少林九陽出現小說《神雕俠侶》《倚天屠龍記》收藏地點少林->猿猴肚中->昆侖仙境埋​基本信息《九陽神功》乃武當祖師張三豐根據《九陽真經》所傳的一種曠世絕學。

練就此功,可出氤氳紫氣,可隨意擴散到體內、體外,可刀槍不入,水火不侵,毒氣不生,物化不之,金剛不壞之軀也隨之而來。

九陽真經詳細介紹《九陽真經》出自金庸小說《神雕俠侶》和《倚天屠龍記》,《神雕俠侶》最後一節由少林藏經閣僧人覺遠大師帶同徒兒張君寶(少年張三豐)追趕盜書賊瀟湘子和尹克西引出,覺遠大師隻是少林中打雜的僧人,拳腳器械並不通曉,但因為在藏經閣中打雜而博覽群書,無經不讀,無意中按照在達摩手書的《楞伽經》經文夾縫中的《九陽真經》的秘籍修煉,竟然練成了一身驚世駭俗的內功。

覺遠不知夾縫中文字是內功秘籍,但卻被通曉武功、假裝被蒙古兵追殺獲救的瀟湘子和尹克西盯上並暗中盜走。

瀟湘子和尹克西從少林寺藏經閣中盜得這部經書,被覺遠大師直追到華山之巔,眼看無法脫身,剛好身邊有隻蒼猿,兩人心生一計,便割開蒼猿肚腹,將經書藏在其中。

後來覺遠、張三豐、楊過等搜尋瀟湘子、尹克西二人身畔,不見經書,便放他們帶同蒼猿下山(請參閱《神雕俠侶》)。

九陽真經的下落,成為武林中近百年來的大疑案。

後來瀟湘子和尹克西帶同蒼猿,遠赴西域,兩人心中各有所忌,生怕對方先習成經中武功,害死自己,互相牽製,遲遲不敢取出猿腹中的經書,最後來到昆侖山的驚神峰上,尹瀟二人互施暗算,鬥了個兩敗俱傷。

這部修習內功的無上心法,從此留在蒼猿腹中。

瀟湘子的武功本比尹克西稍勝一籌,但因他在華山絕頂打了覺遠大師一拳,由于反震之力,身受重傷,因之後來與尹克西相鬥時反而先行斃命。

尹克西臨死時遇見“昆侖三聖”何足道,良心不安,請他赴少林寺告知覺遠大師,那部經書是在這頭猿猴的腹中。

但他說話之時神智迷糊,口齒不清,他說“經在猴中”,何足道卻聽作甚麽“經在油中”。

何足道信守然諾,果然遠赴中原,將這句“經在油中”的話跟覺遠大師說了。

覺遠無法領會其中之意,固不待言,反而惹起一場絕大的風波九陽真經昆侖三聖何足道因為一心鑽研琴棋號稱琴聖,棋聖,劍聖,西域少林三個天字輩弟子潘天耕、方天勞、衛天望聽說他號稱“劍聖”,非要和他比一比,逼他去了“劍聖”單留棋聖和琴聖,恰巧此時何足道遇到尹克西要往少林走一遭,因此跟他們約定在少林見面比過。

順便也讓西域少林壓過中土少林。

潘天耕師兄弟自忖此事由自己身上而起,當由自己手裏了結,因此每日騎了駿馬,在山前山後巡視,一心要攔住這個自稱“琴棋劍三聖”的家伙,打得他未進寺門,先就倒爬著回去,然後再回寺來和眾僧侶較量一下,要令西域少林派壓得中原少林派從此抬不起頭來。

哪知石亭中一戰,何足道隻出半力,已令三人鎩羽而遁。

《九陽真經》練到最後大關,必須熬過全身燥熱自焚之苦,或得名師指點,打通全身上下所有幾百個穴道,才真正練成「九陽神功」,否則隻是積存九陽內力,不會施展運用,內力不會無窮無盡的迴圈自生,劇烈戰鬥後容易泄氣過度致死,如同覺遠大師的例子。

練成「九陽神功」後,內力自生速度奇快,無窮無盡,普通拳腳也能使出絕大攻擊力;防御力無可匹敵,自動護體功能反彈外力攻擊,成金剛不壞之軀;習者輕功身法勝過世上所有輕功精妙達人;更是療傷聖典,百毒不侵,專門克破所有寒性和陰性內力。

覺遠大師圓寂之際,蒙矓囈語部份《九陽真經》經文,張三豐,郭襄,無色大師默記了一部分。

當年傳得《九陽真經》的三位,悟性各有不同,根柢也大有差異。

武功是無色大師最高;郭襄所學最博;張三豐當時武功全無根基,正因如此所學反而最精純。

是以少林、峨嵋、武當三派,一個得其‘高’,一個得其‘博’,一個得其‘純’。

三派武功各有所長,但也可說各有所短。

張三豐和郭襄後來成為武當和峨嵋派的創派祖師,《九陽真經》啓發武當、峨嵋開宗立派的武功,及無色後少林派受益匪淺,主要根源在這一部份的《九陽真經》,又名《武當九陽功》,《少林九陽功》和《峨嵋九陽功》。

張無忌先後練過《武當九陽功》和《九陽真經》,發現《武當九陽功》隻有不足十分一的經文。

(《倚天屠龍記》十六回剝極而復參九陽:他心中突突亂跳,掩卷靜思:“這到底是什麽經書?為什麽有武當九陽功的文句?可是又與武當本門所傳的不盡相同?而且經文更多了十倍也不止?”)《九陽真經》是達摩老祖手書在《楞伽經》的夾縫中。

《九陽真經》是一本武林絕頂的內功心法,經中並沒有記載武功招式,但集融會貫通的武學至理,練成後天下武學附拾皆可用,此經還附縮骨功,遊牆功等。

金庸在最新修改版本中將作者寫成與王重陽鬥酒的一位奇士,後王重陽將九陰真經借與此人看,此人覺得九陰真經陰氣太重,後躲進少林創作九陽真經,所以此功佛道相參,剛柔並濟,可出氤氳紫氣,可隨意擴散到體內、體外,可刀槍不入,水火不侵,毒氣不生,物化不之,金剛不壞之軀也隨之而來。

少林派最強的內功練到最高境界才能和《九陽真經》有的一比,「九陽神功」實是武林中最強,最渾厚,最精湛的內功。

《九陽真經》心決:"他強由他強,清風拂山岡。

他橫任他橫,明月照大江。

他自狠來他自惡,我自一口真氣足。

"《九陽真經》是集:武學、醫學、哲學、生理學、命理學、康復學、物理學、生物化學于一冊的百科全書。

九陽真經一舉手,前後左右要有定向.起動舉動未能由己,要悉心體認,隨人所動,隨曲就伸,不丟不頂.勿自伸縮.彼有力,我亦有力,我力在先.彼無力,我亦無力,我意仍在先.要刻刻留心.挨何處,心要用在何處,須向不丟不頂中討訊息.切記一靜無有不靜,靜須靜如山岳.所謂他強由他強,清風拂山岡.一動無有不動,動當動若江河,所謂他橫任他橫,明月照大江.從此做去,一年半載,便能施於身.此全是用意不是用勁.久之,則人為我製,我不為人製矣.舉手不可有呆像,彼之力方挨我皮毛,我之意已入彼骨裏.兩手支撐,一氣貫串,左重則左虛,而右已去.右重則右虛,而左已去.氣如車輪,周身俱要相隨,有不相隨處,身便散亂,便不得力,其病於腰腿求之.先以心使身,從人不從己,後身能從心,由己仍是從人.由己則滯,從人則活.能從人,手上便有分寸,秤彼勁之大小,分釐不錯.權彼來之長短,毫發無差.前進後退,處處恰合,工彌久而技彌精.彼不動,己不動.彼微動,己先動.往復須有摺疊,進退須有轉換.極柔軟,然後極堅剛.靜是合,合中寓開.動是開,開中寓合.觸之則旋轉自如,無不得力.先求開展,後求緊湊,乃可臻於縝密矣.務使氣斂入脊骨,呼吸通靈,周身罔間.欲要神氣收斂入骨,先要兩股前節有力,兩肩松開,氣向下沉,牽動往來氣貼背,而斂入脊骨.行氣如九曲珠,無往不利.能呼吸,然後能靈活.吸為合為蓄,呼為開為發.蓋吸則自然提得起,亦拏得人起.呼則自然沈得下,亦放得人出.此是以意運氣,非以力使氣.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氣,在氣則滯.有氣則無力,無氣則純剛.一身之勁,練成一家,厘清虛實.發勁要有根源.勁起於腳,變換在腿,主宰於腰,發於脊背,接於兩肘,行於手指,總須完整一氣.發勁須沈著松凈,專主一方.曲中求直,蓄而後發.蓄勁如張弓,發勁如放箭,運勁如抽絲.勁似松非松,將展未展.勁斷意不斷.又要提起全副精神,於彼勁將出未發之際,我勁已接入彼勁,恰好不後不先.如皮燃火,如泉涌出.前進後退,絲毫不亂.方能得機得勢,隨手奏效.此謂借力打人,四兩撥千斤也.動靜之機,在於陰陽,總歸神聚.神聚則一氣鼓湯,煉氣歸神.氣勢騰挪,精神貫註.開合有致,虛實清楚.左虛則右實,右虛則左實.虛非全然無力,氣勢要有騰挪.實非全然佔煞,精神宜貴專註.緊要全在胸中腰腿間運化,不在外面.力從人借,氣由脊發.胡能氣由脊發?氣向下沈,由兩肩收入脊骨,註於腰間.此氣之由上而下也,謂之合.由腰展於脊骨,布於兩膊,施於手指.此氣之由下而上也,謂之開.合便是收,開即是放.懂得開合,便知陰陽.到此地位,呼翕九陽,抱一合元,可名九陽神功.從此功用一日,技精一日,漸至從心所欲,豫順以動,罔不如意矣.要言之,氣以直養而無害,勁以曲蓄而有餘.神舒體靜,刻刻在心.內固精神,外示安逸.變換虛實,舍己從人.須知陰陽相濟,方為懂勁.平日走架,是知己工夫.一動勢,先問自己合不合規矩.少有不合,即速改換.走架所以要慢不要快.打手是知人的功夫,動靜固是知人,仍是問己.自己安排得好,人一挨我,我不動彼絲毫,趁勢而入,接定彼勁,彼自跌出.如自己有不得力處,便是雙重未化,要於陰陽開合中求之.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也九陽真功招式介紹太極聚氣法面向東方,自然站立,先意守丹田三~五分鍾後,即採用順呼吸法。

意念天上的陽氣自百會吸入下行,地下的陰氣由兩腳涌泉吸入上行,兩股真氣在丹田匯聚成太極形。

並緩慢旋轉,意念或離或存,勿忘勿助,每次練習不少于一個時辰(二小時)氤氳紫氣使一股暖暖的真氣,從丹田向鎮鎖任督沖三脈的“陰蹺庫”流註,折而走向“尾閭關”。

然後分兩支上行,經腰脊第十四椎兩旁的“轆轤關”上行經肩、背、頸而至“玉枕關”,此謂“逆運真氣通三關”,然後真氣向上越過頭頂百會,分五路下行,與全身氣脈會于再分主次兩支,還合于丹田,入竅歸元,如此迴圈一周,身子便如灌甘露,丹田裏的真氣有似香煙繚繞,悠遊自在,那就是“氤氳紫氣”,此功練一年後即可練習下一步。

(此步以盤坐式為佳)盤龍真訣當太陽剛剛升起的時候,面對太陽而坐,取五心朝天式,意守丹田三~五分鍾,然後意想太陽光化作五條火龍分別從百會、兩腳涌泉、兩手勞宮吸入,在丹田匯聚成一個火球。

然後意念火球漸漸擴大,至上與宇宙重回。

過後,再漸漸變小收回丹田,如此一擴一收,反復練習。

收功:意念火球又變成五條火龍由以上五處飛出。

化成太陽,懸于本人腦後上方。

在月亮剛剛升起的時候,接上法進行,不過火龍變成水龍,火球變為水球,最後收功。

五條火龍化作太陽變為五條水龍化作月亮。

總得以陽變陰為準。

金剛之軀練法與第三步基本相同,但不需真的面對太陽和月亮,練火龍功需一極寒之地,練水龍功需一極熱之地。

主旨:“陰中練陽,陽中練陰,陰陰陽陽,至陰至陽”。

此功須七七四十九日苦修。

外功附助準備一個沙袋子(要小一點),每天手、肘、肩、頭、背、肋、膝、腳等全身各處,都要在沙袋上擊打,要由輕到重,細心體會反彈之力,同時配合呼吸。

修煉《九陽神功》需有悟性、耐性、忍性之極。

習成此功需九年大成。

歷史出處九陽真經內功之傳,脈絡甚真,不知脈絡,勉強用之,則無益而有損。

卷一內功篇學醫道者,不可不明乎經絡,何況習內功乎?若不明脈絡,猶習射而操弓矢,其不能也決矣。

能內景遂道,返觀而以察之,則體用兼備矣。

前任後督,氣行滾滾,井池雙穴,發勁循循。

氣納丹田,沖起命門,引督脈過尾閭,由脊中直上泥丸,下人中齦交,追動性元,引任脈降重樓,而下返氣海。

兩脈上下,旋轉如園,前降後升,絡繹不絕也。

井者,足少陽膽經,肩上陷中之肩井穴也。

池者,手陽明大腸經,屈時橫紋頭陷中之曲池穴也。

大腸經所入合土,土生金,手足少陽,足陽明,陽維之會,連入五髒,周身發勁之所也。

龜尾升氣,丹田煉神,氣下于海,光聚天心。

龜尾者,長強穴也。

谷道輕提,真氣自然上升矣。

丹田者,沖脈(上起百會,下達會陰),帶脈(腰一周之脈)之中,臍下內部也。

為男子精室,女子胞宮所在,調整呼吸,固精健腎,練神之所也。

小腹正中為氣海,額上正中為天心,之氣充于內,形光于外也。

既明脈絡,次觀格式。

格式者,入門一定之規也。

不明此,即脈絡亦空談耳。

頭正而起,肩平而順,胸函而閉,背平而正。

正頭起項虛領頸,壯面神順頜微收,松肩垂肘肩自活,小腹放松胸須函。

背平身微有收斂之形,此式中之真竅也。

足堅而穩,膝曲而伸,襠深而藏,肘開而張。

足既動步,膝須曲而伸,伸而曲。

膝用力內扣,前陰縮,故步能堅而穩,而襠亦開矣。

肘開張,兩側肋骨由膽髒氣脈帶動之,而肋亦開矣。

既明格式,下言氣竅:氣調而勻,勁松而緊,出氣莫令耳聞,勁必先松而後緊,緩緩行之,久久功成。

蓋息從心起,心靜息調。

又雲:肺金不清,必先調息。

呼則形松似落雁,吸則意緊隨氣行,此即內三合之形松意緊,進而心血調融,神態安靜,固精健腎,祛病延年。

先吸後呼,一出一入;先提後下,一升一伏,內收丹田,氣氣歸根。

吸入呼出,勿使有聲。

呼吸出入,氣交錯也。

調息勻細,真氣也。

提者,吸氣之時,存想真氣上升至頂也;下者,真氣歸納于丹田也。

升者,氣隨意上升也;伏者,覺周身之氣漸墜于丹田,龍蟄虎臥潛伏之。

下收谷道,上提玉樓,或立或坐,吸氣于喉,以意送下,漸至底收。

收者,谷道輕提,防氣之泄也。

提者,耳後高骨玉樓穴也。

正頭起項,使氣往來無阻礙也。

不拘坐立,氣至喉者,以肺攝心透前胸也。

氣雖聚于丹田,存想沉至底,方為妙也。

底者,涌泉穴也。

升有升路,肋骨齊舉,降有降所,氣吞俞口。

氣升于兩肋,骨縫極力開展,向上舉之,自然得竅。

降時必自俞口,以透入前心,方明真路。

既明氣竅,再談勁訣。

曰通,勁之順也。

曰透,骨之速也。

通、透、往來無阻也。

伸勁撥力以和緩,柔軟之意也。

曰穿,勁之連也。

曰貼,勁之絡也。

穿、貼,橫豎連絡也。

伸勁撥力以剛堅,凝結之意也。

曰松,勁之渙也。

曰悍,勁之萃專也。

松渙者,柔之極也,養精蓄銳之意也。

悍萃者,剛之極也。

松如繩之系,悍如冰之清,氣血結聚之謂也。

曰合,勁之一也。

曰堅,勁之專也。

合者,周身之一也。

堅者,橫豎斜纏之謂也。

按肩以練步,逼臀以堅膝,圓襠以壯胯,提胸以下腰。

按肩者,收肩井穴,勁沉至涌泉穴。

逼臀者,兩臀極力貼住。

圓襠者,由內向外極力掙橫也。

提胸者,起前胸也。

提骸以正項,貼背以轉手,松肩以出勁。

提骸者,後腦骨虛靈上頂,骸自提也。

貼背者,兩背骨用力貼住,覺其勁自臍下而出,自六腑向外轉,至手骨而回也。

松肩者,出勁之時,將肩井穴之勁,軟意松開,自無阻礙矣。

曰橫勁,曰豎勁,變之分明,橫以濟豎,豎以橫用。

豎者,肩至足底;橫者,兩臂及手也。

以身說則豎者,自督脈至兩肩穴也。

橫者,自六腑轉于手骨背也。

自襠至足底,自膝至于臀,以腿而言之也。

五氣轉元,周而復始,四肢元首,收納甚妙。

吸氣納于丹田升真氣于頂,復自俞口降于丹田,又一運真氣,自襠下于足底,復上自外胯升于丹田,二運真氣自背胳膊裏出手,復自六腑轉于丹田。

一升一降,一下一起,一出一入,融洽不悖,周滾不息,久久用之,好處參悟甚多。

以上勁訣既詳,下言調氣之方。

每日清晨,或坐或立,閉目鉗口,細調呼吸,一出一入經鼻孔,而少時氣定,遂吸氣一口,但吸氣時須默想真氣,自涌泉穴升至會陰,分向兩肋,自兩肋升于前胸,由前胸升于腦後,漸升入泥丸百會穴。

降氣時須默想真氣由泥丸降至印堂,自鼻至喉,喉至脊背,脊背透至前心,前心沉至丹田,丹田氣足,自能復從尾閭長強近于脊背,上升泥丸,周而復始,如環無端,純乎天地迴圈之理也。

卷二納卦篇乾三頭肩法乎天乾,取其剛健純粹。

坤三足膝法乎地坤,取其鎮靜厚載。

評曰:陰陽合德,氣發四體,備乾健坤順之德,當其靜也,陰陽所存,無跡可見,及其動也。

看似至柔,其實至剛,剛柔互運,無端可尋。

是謂陰陽合德,故取諸乾坤也。

凡一出手,先視虎口穴,前頜用力,正平提起,後脊背用力塌下,真氣來時直沖尻尾長強穴,谷道著力提住,由脊背上升至頂,由百會轉過昆侖下印堂,貫兩目而至鼻,其氣欲從鼻孔匯時,即便吸入丹田,兩耳下各三寸六分之象眼穴用力向下截住,合周身全局之力守之,用之久久自知其妙也。

凡一用步,兩外虎眼極力向內,兩內虎眼極力向外,委中大筋,竭力要直,兩端骨復竭力要曲,四面相交,合周身之力,向外一扭,則涌泉之氣,自能從中透出矣。

巽三肩背宜于松活,乃巽順之意。

兌三襠胯宜于靠緊,須現兌澤之情。

塌肩井穴,須將肩頂頭正直落下,與此肩骨相合。

曲池穴比肩頂骨略低半寸,手腕直與眉齊,背骨遂極力貼住,此是豎勁,不是橫勁。

以豎則實,以橫則虛。

下肩井穴,自背骨直至足底,故謂之豎。

右臂則收左臂之勁,自骨底以意透于右臂,直達兩扇門穴,故謂之橫。

兩勁並用而不亂,元氣方能升降自如,而巽順之意明矣。

艮三震三艮象曰:時行則行,時止則止,其義深哉!胸欲竦起,艮山相似,肋有呼吸震動莫測。

評曰:震上艮下曰頤,為平為止。

手止,人震動也;足止,中開胸自襠皆虛如四陰,則內剛外柔,如頤中有物能噬嗑,則物不能阻隔矣。

取諸頤小過,艮下震上,雷在山上震驚百裏,令人不及掩耳。

足下屹立如山,震為足,為動也。

肋者,協也,魚腮也。

胸雖出而不高,雖閉而不束,雖張而不開,此中玄妙,難從口授。

用力須以意出,以氣騰,以神足,則為合式,非出骨肉之勁也。

用肋一氣之呼吸,為開閉。

以手之出入為開閉,以身之縱橫為開閉。

高步勁在于足,中步勁在于肋,下步勁在于背,自然之理也。

坎三離三坎離之卦,乃身內之義也。

可以意會,不可言傳。

心腎為水火之象,水宜升,火宜降,兩相既濟,水火相交,真氣乃萃,精神漸長,聰明且開,豈但勁乎!練神練氣,返本還元,天地交泰,水升火降,頭足上下,交接如神。

卷三神運篇總訣四章靜生光芒,動則飛騰,氣騰形隨,意動神固,神帥氣,形隨氣騰。

練形而能堅,練精而能實,練氣而能壯,練神而能輕,固形氣以為縱橫之本,萃精神以為飛騰之基。

第一章神運之體先明進退之勢,後究動靜之根,進因伏而後起,退才合而即動,以靜為本,身雖疾而心自靜,靜之妙當明內外呼吸之間。

故形氣勝能縱橫,精神斂能飛騰。

縱橫者,勁之橫豎。

飛騰者,氣之深微。

第二章節神運之式擊敵者有用神、用氣、用形之遲速不同,被擊者有僕也、怯也、索也,深淺之異。

以神擊神,身未動而先入。

以氣擊氣,手方動而不畏。

以形擊形,目到後乃勝。

神受神攻,神傷而索于膽。

氣受氣攻,氣傷而怯于心。

形受形攻,形傷而僕于地。

第三章神運之用縱橫者,肋中開合之式。

飛騰者,丹田呼吸之間。

進退者,隨手之出入;動靜者,任氣之來去自然。

氣欲露而神欲斂,身欲穩而步宜堅。

既不失之于輕,復不失之于重。

探如鷹隼之飛,疾如虎豹之強。

第四章神運之體用山有撼則崩,樹無根必倒,水無源必涸,工夫亦然。

欲明神運,必須內功十二大勁。

周身全局合一方可用,否則不惟無益,而且有損。

練時必須騎馬式、穩住周身全局,一呼則縱,一吸則斂,縱起兩足亦起,斂時兩足亦齊落,此法永不可易。

然用勁又因敵布陣,當有高低、上下,遠近、遲速、虛實、大小變化不一。

剛柔動靜之間,成敗得失之際,純在斯也。

欲善用勁,須動步不動心,動身不動氣。

心靜而步堅,氣靜而身穩,由靜而精,自得飛騰變化矣。

蓋知靜之為靜,靜亦動也;知動之為動,動亦靜也。

是以善用于神運者,神緩而眼疾,心緩而手疾,氣緩而步疾。

蓋因外疾而內緩,外柔而內剛,和體用之妙也。

是知所貴者,以柔用剛,方是真剛;以緩用疾,方是真疾。

此中動靜奧妙之用,得之于象外,非可以形亦求之也。

須要深究詳參,久而久之,神運之法,妙理自然悟矣。

神動既明,可言十二大勁:一曰、底練穩步如山二曰、緊膝曲腿如柱三曰、襠胯內外湊集四曰、胸背剛柔相濟五曰、頭顱正直撞敵六曰、三門堅肩貼背七曰、二門橫時用肘八曰、穿骨破彼之勁九曰、堅骨封彼之下十曰、內掠敵彼之裏十一曰、外格敵彼之外十二曰、撩攻上下內外如一卷四地龍篇地龍真訣,利在底收,全身練地,強固精神。

伸可成曲,住亦能能行,曲如伏虎,伸比騰龍,行亦無跡,伸曲潛蹤。

身堅如鐵,法密如龍。

翻猛虎豹,轉疾隼鷹。

倒分前後,左右分明,門有變化,法無定形。

前攻用手,二三門間。

後攻用足,撞膝逼攻。

遠則追擊,近則接迎。

大胯著地,側身局成,仰倒若坐,尻尾學憑,高低任意,遠近縱橫。

軟能製敵最堪誇,變化無窮總一家,好處全憑能借力,當場著意莫輕拿。

軟中求硬好、縮小綿軟巧,總之九節進,言明方知曉。

掌拳肘和腕,肩胯膝足腰,身眼手法步,總是武藝高,掌拳時正進,慢慢往裏找。

  相關詞條黃裳覺遠玄鐵重劍乾坤大挪移覺遠大師屠龍刀倚天劍張無忌郭襄王重陽尹克西金輪法王周伯通龍象般若功裘千仞郭破虜先天功楊過北冥神功楞伽經郭靖聖火令神功何足道瀟湘子降龍十八掌洪七公風陵師太白駝山庄周芷若孤鴻子古墓派六脈神劍華山論劍楊逍滅絕師太射雕三部曲相關搜尋異界之九陽真經其它詞條charmingFIVBmyhappyendingRefrainxing丁家宜嚴慧明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包莖幼兒啟蒙英語我親愛的小冤家戚跡戚風蛋糕攝影入門新竹峇里森林溫泉渡假村朴世榮流體力學潘儀君理財規劃邏輯思考九陽真經@華人百科九陽真經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