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為而無不為-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Wikipedia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無為而無不為,無成見順勢而為,使天下大治。

即,治天下,順其自然;取天下,為而不爭,是老子用道論述治理天下時,對侯王的忠告,也是他悟道的心得。

無為而無不為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本條目存在以下問題,請協助改善本條目或在討論頁針對議題發表看法。

此條目可能包含原創研究或未查證內容。

(2019年11月11日)請協助補充參考資料以改善這篇條目。

詳細情況請參見討論頁。

此條目可能包含不適用或被曲解的引用資料,部分內容的準確性無法被證實。

(2018年2月2日)請協助校核其中的錯誤以改善這篇條目。

詳情請參見條目的討論頁。

此條目的語調或風格可能不適合百科全書的寫作方式。

(2018年2月2日)請根據指南協助改善這篇條目,請在討論頁討論問題所在及加以改善。

道教  教義和要素 道 無爲 清靜 逍遙 三寶 修道 脫劫 無性 守一 神仙 真人 炁 太極 陰陽 五行 八卦 辟穀 內丹 外丹  人物 老子 關尹子 文子 列子 莊子 鬼谷子 張角 張道陵 魏伯陽 許遜 魏華存 葛洪 寇謙之 陸修靜 陶弘景 李弘真君 孫思邈 五祖七真 陳摶 王文卿 司馬承禎 劉一明 邵元節 褚伯秀 陳景元 王重陽 丘處機 張三丰 陳攖寧 竹林七賢 道教人物列表  神仙 三清四御 元始天尊 靈寶天尊 道德天尊 皇天 后土 紫微 勾陳 南極長生大帝 太乙救苦天尊 先天尊神 西王母 東王公 斗姥元君 三官大帝 五方五老 玄天上帝 雷聲普化天尊 天地山川百神 九皇大帝 太陽星君 太陰星君 北斗星君 南斗星君 太歲星君 魁斗星君 五嶽大帝 四海龍王 水仙尊王 金光聖母 雷公 冥府 酆都大帝 東嶽大帝 十殿閻君 五方鬼帝 陰陽司 判官 日夜遊神 黑白無常 聖賢仙真 盤古 女媧 伏羲 神農 黃帝 八仙 純陽祖師 九天玄女 驪山老母 百花仙子 虛寂沖應真人 三茅真君 黃大仙 慈航真人 護法太保 托塔李天王 中壇元帥 二郎真君 驅魔真君鍾馗 關聖帝君 關羽信仰 四大元帥 溫元帥 康元帥 馬天君 王靈官 玄壇真君 田都元帥 五營神將 法主真君 輔天真君 弼天真君 民間俗神 福祿壽 天上聖母 台灣媽祖信仰 泰山娘娘 灶君 財神 門神 城隍 境主 福德正神 月老 文昌帝君 天醫真人 包公 保生大帝 開漳聖王 廣澤尊王 靈安尊王 三山國王 古公三王 九龍三公 西秦王爺 洪聖大王 車公 虎爺 七星娘娘 金花娘娘 臨水夫人 註生娘娘 武夷真君 巧聖先師 岳武穆王 姜太公 張仙 清水祖師 李弘真君 董公祖師 五府千歲 五年千歲 五福王爺 道教神祇列表  宗派 早期 黃老道 方仙道 成型期 太平道 五斗米道 正一道 張天師 天師道 古三派 樓觀道 文始道/隱仙派 華山道 諸宗派 靈寶派 東華派 上清派 茅山宗 閣皂宗 重玄派 天心派 神霄派 清微派 淨明道 閭山派 普庵派 太一道 真大道 全真道 龍門派 金丹南宗 正一道 玄教 天仙派 各地道教 中國大陸道教 香港道教 台灣道教 新加坡道教 日本道教 越南道教 朝鮮半島道教 東南亞道教  典籍 道經與道藏 易經 道德經 南華經 沖虛經 通玄經 文始經 淮南內篇 陰符經 黃庭經 參同契 太平經 悟真篇 靈寶五符經 五嶽真形圖 三皇文 靈寶度人經 大洞真經 西昇經 清靜經 老子河上公章句 心印經 功課經 感應篇 定觀經 內觀經 胎息經 北斗經 玉樞經 玉皇經 三官經 抱朴子 玄綱論 化書 雲笈七籤 道教義樞  洞天福地 玉京山 崑崙山 蓬萊山 洞天 十洲三島 十大洞天 三十六小洞天 七十二福地 道教名山 武當山 青城山 洞天福地 洞天  其他 道士 歷史 音樂 宮觀 道教全國重點宮觀 白雲觀 樓觀台 道曆 中國道教協會 中國道教學院 道教主題閱論編 無為而無不為,無成見順勢而為,使天下大治。

即,治天下,順其自然;取天下,為而不爭,[1]是老子用道論述治理天下時,對侯王的忠告,也是他悟道的心得。

[2]天下,是因人而異的認知範圍,漢朝初期,統治者們發揮運用了老子的這一學說,用黃老治術為治國之策,出現了文景之治。

[3][4] 在通過對帛書甲乙本對照後,老子原文並無「無為而無不為」,而應是「無為而無以為」。

[5] 目次 1無為而無不為 1.1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1.2為道日損,以至於無為 2概念理解的困難 3對等思想 4參考來源 無為而無不為[編輯] 主條目:無為(道家)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編輯] 主條目:順其自然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

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朴。

鎮之以無名之朴,夫亦將不欲。

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

」《老子》三十七章[6] 老子相信,道不是為萬物做主,而是順其自然,其作為源遠流長。

如果侯王用道來治理天下,萬物將自主自化。

自主自化會令人產生貪慾,他將鎮定於無名的自覺、自願、自信,互相監督,樸實無華的民心,只要既無名又樸實的民心存在,人們將無貪慾之心。

不貪之寧靜,天下將自然穩定。

 [7] 為道日損,以至於無為[編輯]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

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老子》四十八章[8] 老子在感悟道的過程中得知,不斷學習能增長見識,不斷悟道能減少成見,成見日益減少,就能到達無成見的境界。

無成見之作為,使天下大治。

取天下要不拘一格而行事,如果拘於某一形式,將不足以取天下。

[9] 概念理解的困難[編輯] 由於「無為而無不為」的整體概念在古今中文裡,沒有對等名詞,而且多數人的成見源於聖賢們的作品,故讓持有成見的人難於理解。

《老子》是一本用人、天地、萬物、自然和德,來反覆論證「道」與「有」和「無」關係的哲學著作,被聖賢們奉為《道經》、《德經》、《道德經》、《道德真經》和《玄學》,註解無數,令人眼花繚亂,無法理解《老子》淺顯易懂的見解。

[10]至今仍說法不一。

例如: 梁啓超[11]在『「知不可而為」與「為而不有」主義』文章中講到: 「他的主義是不為什麼,而什麼都做了。

並不是說什麼都不做。

」 「中文大辭典」將其解釋為: 「無為是無,無不為是有,無了才有,人無了,無心無為,四點無知無欲,就不受拘束限定,沒有負累壓力,等於什麼都有了。

」 又如林語堂[12]在「老子的智慧一書中」: 「道永遠順任自然,不造不設,好像常是無所作為的,但萬物都由道而生,恃道而長,實際上卻又是無所不為。

」 這與西方一些主要譯本的解釋相呼應。

例如: StephenMitchell[13]- 「TheTaoneverdoesanything,yetthroughitallthingsaredone.」 –「道從不做任何事,但什麼事都做好了。

」 TolbertMcCarroll[14]- 「TheTaoneverstrives,yetnothingisleftundone.」 –「道無需努力,但無事不竟。

」 對等思想[編輯] 在印度佛教中,也有與「無為」對等的概念,梵語為:「Nirvikalpa」,在佛學中,一般譯為「無分別心」。

而與「無不為」有同等境界的,則稱為:「Atman」,翻譯為自我。

意思是,一個人最初,最自然的本性。

若將將這兩個概念相加,相當於:「Brahman」-即梵,也就是宇宙萬物構成的本質。

這與「道」的概念可說完全一致。

參考來源[編輯] ^黃靜.道家“无为而治”在公共行政管理中的意义.雲南行政學院學報.2001[2017-07-24].(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7-29).  ^老子“上善若水”的审美品格.xzbu論文網.[2017-07-24].(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1-01).  ^汉代国策风云无为而治_汉代国策风云.央視網.[2017-07-24].(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01).  ^浅谈汉代的统治思想学说.xzbu論文網.[2017-07-24].(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26).  ^高明.帛書老子校注.ZhonghuaShujuhttp://worldcat.org/oclc/1075196118.1996.ISBN 7-101-01343-0.OCLC 1075196118. 缺少或|title=為空(幫助) ^道德經第第三十七章「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

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朴。

無名之朴,夫亦將無欲。

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

」 ^不欲以静,天下自定(上篇大结局)-《道德经》启示录.龍脈網.[2017-07-19].(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1-13).  ^第四十八章「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佢,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

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 ^國學啟示老子"為道日損"的深意.中國網.2010-04-12[2017-07-21].(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18).  ^《道德经》讲了什么?为什么它广受推崇?.知乎.[2017-07-25].(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23).  ^梁啓超,『知不可而為』與『為而不有』主義 ^林語堂,老子的智慧,117頁 ^StephenMitchell,TaoTeChing,Ch.37 ^TolbertMcCarroll,TaoTeChing(Translaton),ch.37,48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無為而無不為&oldid=72673939」 分類:​道家隱藏分類:​含有缺少標題的引用的頁面含有裸露網址的引用的頁面自2019年11月可能帶有原創研究的條目拒絕當選首頁新條目推薦欄目的條目自2018年2月引用不當的條目自2018年2月語調不適於維基百科的條目含有多個問題的條目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沒有登入討論貢獻建立帳號登入 命名空間 條目討論 臺灣正體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閱讀編輯檢視歷史 更多 搜尋 導航 首頁分類索引特色內容新聞動態近期變更隨機條目資助維基百科 說明 說明維基社群方針與指引互助客棧知識問答字詞轉換IRC即時聊天聯絡我們關於維基百科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相關變更上傳檔案特殊頁面靜態連結頁面資訊引用此頁面維基數據項目 列印/匯出 下載為PDF可列印版 其他語言 新增連結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