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皇五帝-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三皇编辑 · 伏羲、神農、燧人(《尚書大傳》、《禮緯含文嘉》) · 伏羲、神農、女媧(《史记·三皇本纪》—司马贞补、《春秋運斗樞》、《春秋元命苞》) · 伏羲、神農、黃帝(《 ...
三皇五帝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五帝」重定向至此。
關於其他名為五帝的事物,請見「五帝(消歧義)」。
此條目可能包含原创研究或未查证内容。
(2011年10月12日)请协助補充参考资料以改善这篇条目。
详细情况请参见讨论页。
中国历史系列條目
史前時代註
史前時代
舊石器時代
中石器時代
传说時代(三皇五帝)
新石器時代(黄河文明、长江文明)
夏前21世纪–前17世纪
商前17世纪–前11世紀
周前11世紀︱前256
西周前11世紀–前771
东周前770–前256
春秋前770–前476
戰國前475–前221
秦前221–前207西楚前206–前202
汉前202︱220
西汉前202–9
新9–23
更始政權23–25东汉25–220
三国220–280
魏220–266
蜀漢221–263
吳229–280
晋266–420
西晋266–316
东晋317–420
五胡十六国304–439
南北朝420︱589
宋420–479
北魏386–534
齐479–502
梁502–557西梁555–587
西魏535–557
东魏534–550
陳557–589
北周557–581
北齐550–577
隋581–619
唐618–907武周690–705
五代十國907︱979
後梁907–923
十國(吳、南唐吳越、閩前蜀、後蜀荆南、楚南汉、北汉)902–979
辽(契丹)916–1125西辽1124–1218
定难军881–982西夏1038–1227
後唐923–937
後晉936–947
後漢947–951
後周951–960
宋960︱1279
北宋960–1127
南宋1127–1279
金1115–1234
大蒙古國1206–1635元1271–1368北元1368–1388
明1368–1644南明1644–1662
後金1616–1636清1636–1912
中華民國大陆时期1912–1949
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至今
中華民國臺灣時期1949至今
相关条目
中国史学史
中国历史年表
中国朝代
中国首都
中国语言
艺术史
经济史
教育史
科技史
法制史
新闻史
军事史
水军史
中国历史年表查论编
三皇五帝是中國傳說中的君主,是“三皇”与“五帝”的合称。
從三皇時代到五帝時代,被稱為傳說時代,在夏朝之前。
其歷年無確數,最少數千年。
近代考古在中原地區發現的裴李崗文化及賈湖文化等,從7000年前至10000年前已經進入農業社會,其中出土的具有文字性質的龜骨契刻符號與約3,000年前的殷商甲骨文有相似之處。
三皇五帝是中華上古傑出首領的代表,惟歸誰人說法眾多,口耳相傳下年代已經久遠不可考,在不同著作中分别有不同的说法。
基本上,無論是按照史書記載或者中國神話傳說,都認為三皇時代遠早於五帝時代。
大致上,三皇時代距今久遠,或在4,000至5,000年至7000至8000年前,乃至更為久遠,時間跨度亦可能很大;而五帝時代則距夏朝不遠,在4000多年前。
三皇五帝時期為中國早期最重要的發展,例如鑽木取火、行醫等,皆對後世的中國文化有遠大的影響。
目录
1考古發現
2史书记载
3三皇
4五帝
5參見
6延伸阅读
7參考
7.1参考文献
7.2參考資料
8注釋
考古發現[编辑]
复旦大学教授根据通过Y染色体遗传学分析,可以找出新石器时代早期迅速扩张的三大谱系,分别对应高庙文化、仰韶文化和红山文化三个考古学文化的鼎盛时期。
[1]。
其中高庙文化对应伏羲、仰韶文化对应神农氏炎帝而红山文化对应轩辕氏黄帝。
伏羲发源于高庙文化,神农氏和轩辕氏都发源于磁山文化,大约在公元前4500年发展到山东融合了太昊。
到了公元前4200年,部落已经分裂成为少昊和蚩尤。
轩辕氏北上征服了原本使用原始芬兰-乌拉尔语的庙底沟文化,公元前4200年,黄帝南下在阪泉之战中战胜了神农氏,而成为新的炎黄部落首领。
此时,蚩尤作乱,欲占领中原,黄帝于是大败蚩尤于涿鹿之战,黄帝成为天下共主后派颛顼管理江浙地区,然而黄帝始终没有染指少昊所在的地盘。
不久少昊战胜了黄帝问鼎中原,成为五帝之首。
接着颛顼又大败了少昊,成为部落共主,第二位五帝。
然后,商族的祖先帝喾安徽河南一带兴起,打败颛顼成为中原的主人,成为第三位五帝。
帝喾将王位让给了与自己有亲戚关系的尧,尧又禅让舜。
2011年8月13日至10月9日,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田建文指導考古工作者抢救性整理了人祖庙,发现战国、漢唐、宋元、明清、民国时代遗物291件(套),并在娲皇宫积土中找到人头骨、木函残片和距今2100-900年曾作祭品的动物骨头。
这是中国目前发现最早祭祀女娲的考古遗迹。
按照目前的考古狀況有人認為三皇五帝不是具體的個人,而是先後興起的不同族群[2]。
一些學者認為,黃帝的都城可能為西坡遺址,堯的都城可能為陶寺遺址。
但良渚文化的發掘經年代測定為距今5100年以上,且有巨型水壩工程遺跡,為堯舜大禹等時代的眾多故事提供了一種間接的科學化研究基礎,至少其證明了在新石器時代已經出現了玉璧、尊、琮、鉞等中華特徵的禮器,且動員萬人以上的建設大型水利工程在當時已經可行。
2019年7月6日,中國良渚古城遺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史书记载[编辑]
三皇五帝屬中國上古時期,距今久遠,少有當時的文字實物資料流傳,主要靠傳說流傳至今,因此這段歷史對於後來的人們存在很多含糊不清之處。
由於對這一歷史時期現存的資料大多和神話傳說糾纏在一起,許多事情很難判斷真偽,綜合史料,大致為:
三皇時代處於约6000年前到4000年前,是中華文明的萌芽發展期。
歷史資料表明,漫長的三皇時代是母系氏族社會到父系氏族社會的轉變期,如早期的女媧也常被列為三皇之一,這個傳說紀錄了母系部落的特徵。
到五帝時代,已經是父系的部落聯盟社會,不過女子仍有較高的社會地位,嫘祖等女子人物在文明發展中也有很大的貢獻。
五帝時代文明是三皇時代文明的延續。
以文字為例,傳說伏羲創造八卦、文字,而在黃帝時代倉頡造字,文字愈加成熟。
女媧、伏羲時代的龍崇拜[3],在炎黃時代進一步發展。
傳說炎帝(指末代炎帝)、黃帝皆神農後裔[4],炎帝即神農部落首領,也是各部落聯盟的首領、天子共主,當時神農部落已世衰,黃帝和伏羲(有人認為盤古即為伏羲)部落有密切的傳承關係,後來黃帝取代炎帝成為天子,為五帝之首,五帝以後即為夏、商、周時代。
五帝時代在约4000多年前,當時,黃河流域有一個姬姓部落,首領是黃帝,主要從事農業勞動,還有一個以炎帝為首的姜姓部落,雙方經常發生摩擦,兩大部落終於爆發了阪泉之戰,黃帝打敗了炎帝,兩個部落並且結為聯盟,最後,黃帝又征服了周邊各個部落,黃帝時代華夏文明取得很大發展,華夏部族由此產生,現在的中國人稱自己是「炎黃子孫」也是來自於此。
亦有觀點認為夏朝之前存在虞朝,《左傳》、《國語》等史書中“虞夏商周”四代連稱之句甚多,古籍中可考君主名有數個,虞朝可能不止虞舜一位君主。
不過由於歷史久遠,史實與傳說混雜一起,難以考證。
三皇[编辑]
唐代人首蛇身伏羲女媧圖:女媧執規,伏羲執矩。
一九六七年出土在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出土,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院館藏
關於上古傳說史中的三位聖王三皇,有各種說法:
伏羲、神農、燧人(《尚書大傳》、《禮緯含文嘉》)
伏羲、神農、女媧(《史记·三皇本纪》—司马贞补、《春秋運斗樞》、《春秋元命苞》)
伏羲、神農、黃帝(《尚書·序》、《帝王世紀》)
伏羲、神農、祝融(《白虎通》)
伏羲、神農、共工(《通鑒外紀》)
此外,汉代的纬书中紀錄三皇为天皇、地皇及人皇,是三位天神,這個說法最早在秦始皇時代就有了,到了漢代將之寫成書紀錄下來。
道教后来又将三皇分初、中、后三组:初三皇具人形;中三皇则人面蛇身或龙身;后三皇中的后天皇人首龙身,即伏羲,后地皇人首蛇身,即女娲,后人皇牛首人身,即神农。
備註:雖然世間流傳各種說法,現在一般认为天皇燧人氏、地皇神农氏及人皇伏羲氏三位。
其中黄帝地位较为特殊,既是人皇,同时也是五帝之首。
五帝[编辑]
關於上古傳說史中的五位聖王五帝,有各種說法:
黃帝、顓頊、嚳、堯、舜(《史記·五帝本紀》、《世本》、《大戴禮記》、《易傳》、《禮記》、《春秋國語》)
少昊、顓頊、嚳、堯、舜(《尚書·序》、《白虎通義》)
黃帝、庖犧(伏羲)、神農、堯、舜(《戰國策》)
黃帝、顓頊、太昊(伏羲)、少昊、炎帝(《禮記·月令》、《呂氏春秋》、《淮南子》)
黃帝、顓頊、嚳、堯、少昊(《資治通鑒外紀》)
青帝靈威仰,赤帝赤熛怒,白帝白招矩,黑帝協光紀,黃帝含樞紐[5]。
(《史記正義》)
少昊(以金德王)[6]、伏羲/女娲(以木德王)[7][8]、颛顼(以水德王)[9]、炎帝(以火德王)[10]、黄帝(以土德王)[11]
另外,郭店楚简《唐虞之道》载有“六帝”之说:“六帝兴于古,咸由此也。
”[12]
參見[编辑]
三皇五帝世系图
五方上帝
虞朝
延伸阅读[编辑]
[在维基数据编辑]
《史记·五帝本纪》,出自司馬遷《史記》
《三皇本紀》
參考[编辑]
参考文献[编辑]
《大戴礼记·五帝德》
《大戴礼记·帝系》
《史记·五帝本纪》
《史记·夏本纪》
《史记·殷本纪》
《史记·周本纪》
《史记·楚世家》
《史记·三代世表》
《竹书纪年》
《山海经·海内经》
《水经·若水注》
《世本》
《帝王世纪》
《蜀王本纪》
《华阳国志·蜀志》
《汉书·律历志》
《史记索隐》
參考資料[编辑]
中国断代史系列-中華遠古史:王玉哲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徐旭生著,里仁書局
中國神話傳說:袁珂著,里仁書局
注釋[编辑]
^李辉.人类起源与迁徙之谜.
^《堯舜之都》,中央電視台紀錄片。
^《太平御览》卷九二九引皇甫谧《帝王世纪》说:“太昊包牺氏,风姓。
有景龙之瑞,故以龙纪官”。
《艺文类聚》卷十一引曹植《庖牺赞》曰:“木德风姓,八封创焉,龙瑞名官,法地象天”。
《拾遗记》卷一《春皇庖牺》載:“春皇者,庖牺之别号,所居之国,有华之洲,神母游其上,有青虹绕神母,久而方灭,即觉有娠,历十二年而生庖牺,长眉修目,龟齿龙唇,眉有白毫,须垂委地”。
^《世本·帝系篇》首先將炎帝和神农氏合称“炎帝神农氏”。
《资治通鉴外记》记载,“炎帝神农氏,母曰任姒,有蟜氏女,名曰女登,少典氏之正妃。
黄帝,有熊国君少典氏之子,母曰附室。
即炎帝母家有蟜氏之女。
”
^《後漢書》卷40〈班彪列傳下〉註:「五位,五帝也。
《河圖》曰:『蒼帝靈威仰,赤帝赤熛怒,黃帝含樞紐,白帝白招矩,黑帝叶光紀。
』」
^王嘉.卷一.《拾遺記》.[2022-03-05].(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18).
^蘇轍.卷一.《古史》.[2022-03-05].(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05).
^司馬貞.全文.《三皇本紀》.[2022-03-05].(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19).
^李昉.卷七十九.《太平御覽》.[2022-03-05].(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05).
^鄭樵.卷一.《通志》.[2022-03-05].(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02).
^張君房.卷一百.《雲笈七籤》.[2022-03-05].(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06).
^荆门市博物馆:《郭店楚墓竹简》,157页。
前任者:青铜时代
中國朝代距今约6000年前-前21世纪
繼任者:夏
查论编三皇五帝世系三皇
伏羲·女娲·神农(《史記索隱·三皇本紀》說法)
伏羲·神农·黄帝(《帝王世紀》說法)
燧人·伏羲·神农(《尚書大傳》說法)
五帝
黄帝·颛顼·帝嚳·帝尧·帝舜(《史記·五帝本紀》、《禮記》和《春秋國語》說法)
少昊·颛顼·帝嚳·帝尧·帝舜(《白虎通義》和《尚書序》說法)
太昊(一说即伏羲)·炎帝·黄帝·少昊·颛顼(《呂氏春秋》和《淮南子》說法)
三皇五帝說法眾說紛紜,三皇版本參考《司马贞·三皇本紀》、《帝王世紀》和《尚书大传》的說法。
五帝參考《史记·五帝本紀》、《礼记》和《春秋》、《國語》說法;《白虎通義》和《尚書序》說法;《吕氏春秋》和《淮南子》說法。
其他版本参见三皇五帝条目中的说明。
三皇五帝→夏→商→周→秦→汉→三国→晋 /十六国→北魏 /南朝 –北齐 –北周→隋→唐→五代 –十國→宋 /西夏 /辽 /金→元→明→清→民国 /共和国
查论编中國新石器時代至上古時代考古文化年表(含周邊地區)
*本表會因最新考古發現與研究而需要更新。
*本表會因最新考古發現與研究而需要更新。
年份(BC)
時代
蒙古區
東北區
燕遼區
雁北區
新疆區
甘青區
中原區
海岱區
兩湖區
巴蜀區
西南區
江浙區
嶺南東南區
時代
年份(BC)
阿爾泰薩彥嶺
內貝加爾
東蒙古
黑龍江牡丹江呼倫貝爾
鴨綠江圖們江
松花江嫩江
遼河以東遼東半島
遼河以西內蒙古
河北北部內蒙古
河套內蒙古
東套陝北高原
山西汾河北部
環準噶爾盆地
環塔里木盆地
環東天山哈密盆地
河西走廊
隴西青海
隴東寧夏
陝西關中西部
陝西關中東部
山西汾河南部
河南西部
河南東部
河北南部河北中部
淮河皖北蘇北
山東
膠東
湖南
湖北鄂東
湖北江漢
三峽重慶
漢水上游漢水中游
四川
雲南貴州
青海西藏
浙東
太湖
蘇中江南
安徽中部
安徽南部
江西西部
江西東部
廣西南部
珠江中上游
廣東北部
珠江三角洲
浙南閩北山區
閩北沿海
閩南潮汕
台灣北部
台灣中南部
9000以上
新石器早期
后套木嘎一期遗址12000-9000雙塔一期遺址9000-7000
于家溝遺址12000-6000轉年、東胡林遺址9000-7000南莊頭遺址8500-7700
李家溝遺址10500-8600
扁扁洞遗址、黄崖遗址10000-7000
玉蟾岩遺址12000-10000
上山遺址?-?
仙人洞、吊桶環遺址12000-8700
廟岩遺址15000-10000甑皮岩一期遺址10000-9000
牛欄洞遺址10000-6000
奇和洞一期至二期遺址10000-8000
新石器早期
9000以上
9000
甑皮岩二期至四期遺址9000-6000
9000
8500
8500
8000
8000
頂螄山一期遺址8000-7000
奇和洞三期類文化8000-5000
7500
彭頭山7000-5600
彭頭山7000-5600
7500
7000
新石器中期
小河西7000-6200
賈湖7000-5800
上山?-?
新石器中期
7000
6500
後李6500-5500
城背溪6500-5000
順山集6500-5500
6500
興隆窪6200-5400
6000
网纹陶5000-3000哈伊廷绳纹陶6000-3000卡扎钦斯克5500-3200波索尔4600-2500
塔木察格布拉格6000-4300
北福地一期6000-5600
磁山6000-5600
裴李崗6100-5000
磁山6000-5600
跨湖橋6000-5000
復國墩6000-4000
6000
大地灣(老官台)5800-5400
高廟5800-5000皂市下層5500-4800湯家崗5000-4000
大地灣(老官台)5800-5400
頂螄山6000-5000
甑皮岩五期類文化6200-5000
5500
新开流5500-4550
5500
新樂下層5300-4800
趙寶溝5400-4700富河5400-4700
北辛(青蓮崗)5400-4400
雙墩、侯家寨5300-4500
上宅5300-4700
北首嶺5000-4800
上宅5300-4700
李家村5000-4800
5000
左家山下層5000-4500
仰韶(早)红台坡下5000-4300
仰韶(早)棗園5000-4300
仰韶(早)下王崗5000-4000
源自李家村
龍虬莊5000-3000北陰陽營4000-3000
受湖南影響
5000
新石器晚期
仰韶(早)半坡4900-3800仰韶(早)史家4900-3800
白石村4900-4300
邊畈4900-4000油子嶺4000-3600
柳林溪5000-4400
中子鋪4780-4000
河姆渡5000-3300
馬家浜5000-4000駱駝墩?-?
咸頭嶺5000-4000
新石器晚期
小珠山下層5000-4000
4500
小南山4500-4000振兴4500-4000
后洼下层4500-4000
左家山中層4500-4000小拉哈一4500-4000
仰韶(早)後崗一4500-3800
仰韶(早)後崗一4500-3800
大坌坑4500-2200
4500
紅山4500-2900
大汶口(早)劉林4300-3500
大汶口(早)王因4300-3500
大溪4400-3300
仰韶(早)王墓山4200-4000
仰韶(早)半坡史家
4000
大汶口(早)紫荊山4300-3500
凌家灘4000-3300
黄鳝嘴(孫家城)3800-3500
4000
亞布力4000-3500
江口4000-3000后洼上层3500-2800興城3000-2500
小珠山中層4000-3000
仰韶(中)廟底溝3900-3400白泥窯子 ?-?
仰韶(中)廟底溝3900-3400
仰韶(中)廟底溝3900-3400
大溪4400-3300
崧澤3900-3300
古椰(西樵山)4000-3000大灣(金蘭寺、萬福庵、蜆殼洲)4000-3000
殼丘頭4000-3000
陳橋4000-3500
廟子溝(海生不浪)3700-2800
義井3400-2800
仰韶(中)廟底溝
屈家嶺3600-3200
3500
左家山上層3500-2500
馬家窯石嶺下3600-3300
大汶口(中晚)花廳、尉遲寺3500-2400
大汶口(中晚)大汶口、陵陽河、尚莊、五村3500-2400
大汶口(中晚)三里河、北莊3500-2400
源自馬家窯
薛家崗3500-2800
3500
銅石並用時期
哈克3500-2000莺歌岭下层3000-2000石灰场下层2500-2000
仰韶(晚)西王村3600-2900
仰韶(晚)秦王寨(大河村)3500-2700
仰韶(晚)大司空村3500-2900
營盤山3300-2600
卡若3300-2100
銅石並用時期
屈家嶺3200-2800
峽江晚期(魏家梁子、老關廟、甘井溝、(哨棚嘴)?-?
良渚{九黎?}3200-2000
拾年山3200-2300
3000
小珠山上層3000-2500
(西伯利亞、中亞移入)阿凡納謝沃2900-2500切木爾切克3000-1500
馬家窯馬家窯3300-2700宗日3800-2000
3000
小河沿3000-2500
雪山一3000-2300
阿善2800-2500
白燕一期2800-2500
點將台{吳越族?、塗山氏?、防風氏(汪芒氏)?}3000-1500
張四墩2800-2400
山背3000-2500
石峽3000-2000大龙潭2100-2000
橫嶺3050-2750涌浪(涌浪、圓洲、寶鏡灣)3000-2000虎頭埔?-?村頭?-?圍嶺?-?
牛鼻山3000-2000
曇石山3000-2000
庵山一期庵山二期3050-1050
馬家窯半山2700-2300
菜園3000-2200
廟底溝二(仰韶龍山過渡期)2800-2300
石家河{三苗?}(青龍泉、湖北龍山)2800-2300
2500
谢洛夫点状篦纹陶2500之前
北沟2700-2000金谷2500-2000
昂昂溪3000-2000
偏堡子3000-2200
老虎山永興店2500-2000
老虎山老虎山2500-2300
老虎山杏花村2500-2200
(西伯利亞、中亞移入)切木爾切克2500-1800天山北路2000-1500
(石家河融入)寶墩(邊堆山)(蜀國蠶叢?)2700-2000魚鳧村(過渡型)(蜀國柏灌?)2000-1700
良渚{九黎?}
廣富林2500-1900
圓山2500-1100芝山岩1600-1000
牛罵頭2550-1550牛稠子2550-1550
夏家店下層燕北(西遼河){山戎?、薊?、先商?、俞人?}2500-1400夏家店下層壺流河2500-1400
源自廟底溝二常山下层2900-2400齊家(早)2400-2200
河南龍山王油坊(造律台){舜?、有虞?}2300-2000
山東龍山尹家城、城子崖、尧王庄、姚官莊、杨家圈{東夷?:太昊?、少昊?、祝融?、羲和?}2400-1900
2500
雪山二2300-1900
老虎山石峁2300-1800
老虎山游邀?-?
源自切木爾切克
馬家窯馬廠2300-2000
陝西龍山客省莊二2300-2000
河南龍山陶寺{堯?}2300-2000河南龍山三里橋2200-1700
河南龍山谷水河(先夏)、王灣三{先夏?}、王城崗{夏?}2200-1700
河南龍山(河北龍山)後崗二{嚳?}2200-1800
後石家河{三苗?}2200-1900
錢山漾2200-2000
樊城堆(筑衛城)2300-1700
2000
乌斯特别尔斯基2000
朱開溝2200-1500
小河2000-1500
齊家(中)皇娘娘台2200-1900
諾木洪2195-1935
(客省莊二融入)齊家(中)西山坪2200-1900
後石家河{三苗?}
王灣三[先夏?]2200-1700
後石家河{三苗?}
{百濮?}白羊村{哀牢?}2200-2100大墩子、禮州{昆明夷?、邛都?}、2000-1000滇池{滇國?}?-?雞公山{夜郎?}1300-700
鬥雞台斗鸡台、巢胡{皋陶?、淮夷?、英國?、六國?、巢国?}2400-1500
好川2200-1700
2000
夏?
奧庫涅夫2000?格拉兹科沃1800-1300卡拉蘇克1500-800
马城子(庙后山){濊貊?、扶餘?、高夷?}1800-1100
白金宝{肃慎?、挹婁?}1400-900西團山{濊貊?、扶餘}1300-200
新樂上層2000-1000高台山1700-1000雙砣子一2100-1900雙砣子二(源自岳石)1900-1400雙砣子三1400-1050
夏家店下層燕南(大坨頭){燕亳?、有易氏?孤竹?}1800-1500
白燕四?-?東太堡?-?
(西伯利亞、中亞移入)安德罗诺沃1900-1000
四壩{羌戎?、允姓之戎?}1950-1430
齊家(晚)秦魏家{羌戎?、羌方?}1900-1500
齊家(晚)磨溝{羌戎?、羌方?}1900-1500
齊家(晚)老牛坡{有扈氏?}、東龍山(夏?)1900-1500(融入二里頭)
二里頭南沙村{崇國?}1800-1500
二里頭東下馮{夏?}
新砦期{夏?}、二里頭二里頭{夏?}1800-1500
二里頭下王崗{夏?}、大師姑{顧國?、豕韋?}
下七垣{先商}1680-1500
二里頭南關外{夏?}、望京樓{昆吾?}
岳石安邱堌堆、尹家城、郝家庄、照格庄、蘇北{東夷?:有窮氏?、伯明氏?、祝融?、羲和?}1900-1500
{百濮、三苗}
二里頭墓子崗{夏?}1800-1500
二里頭荆南寺{夏?}、王树岗{夏?}1800-1500
古庸方城{庸國}、二里頭辽瓦店子{夏?}
曲貢{象雄?}1750-1500
馬橋{吳越族?、塗山氏?、防風氏(汪芒氏)?}1800-1200
{百越、古南越}
河宕2200-1500
黃瓜山2350-1550{百越?、古閩?、七閩?}
夏?
朱開溝{葷粥?}2200-1500
(三星堆融入)朝天嘴1600-1400
三星堆{蜀國魚鳧?}1700-1200
肩頭弄2000-800{百越?、古閩?、七閩?}
1500
商
卡拉蘇克1500-800三道海子(烏尤克)1300-600
烏蘭朱和1500-1300
張家園上層(圍坊三)?-?{孤竹?}
西岔{匈奴?、白羊?}?-?
李家崖{鬼方?、葷粥?、犬戎?}1300-800
綏德-石樓?-?光社{基方?、{土方?、鬼方?、𢀛方?}?-?
(西伯利亞、中亞移入)安德罗诺沃1400-1000尼雅北部1500-1000
南灣1500-800亂雜崗子-半截溝1400-1000石河子水泥廠1400-1000焉不拉克1300-500
辛店{羌戎?、西戎?}辛店山家頭1400辛店姬家川1400-1100辛店張家嘴類1100-800卡約{羌戎?}900-600
寺窪{西戎?、申戎?、義渠?、烏氏?、朐衍?}1000-750
劉家{姜戎?}1500-1300郑家坡{先周?}1300-1100
二里崗老牛坡{崇國?}1500-1100
二里崗垣曲商城{早商}
二里崗偃師商城{早商}
二里崗鄭州商城{早中商}1500-1300
二里岗皖西、大城墩{早商}
丘灣(人方?、徐夷?、彭国?、薛国?、邳国}?-?
二里崗大辛莊{早中商}1500-1300、劉台子{逄國?}?-?
膠東{萊夷?、嵎夷?}?-?
铜鼓山{親商}?-?
二里崗盤龍城{早商}1500-1300
二里岗荆南寺{早商}1500-1300
古庸方城{庸國}、{百濮?}
湖熟、佘城
二里岗皖西、大城墩{早商}1500-1300
吳城{虎方?}1700-1000
萬年1500-1000
商
1500
(遼東移入)高台山1700-1000魏營子{孤竹?}1500-1000
騸馬城?-?兔葫芦组?-?董家台?-?
光社{土方?、鬼方?}?-?
鄭州商城白家莊期{早中商}、小雙橋{中商}、邢墟{中商}
{人方?、徐夷、姺國、豕韦、諸稽}
費家河{虎方?}?-?、坐果山{百濮?}1500-600
周玉梁桥{荊國?}?-?
路家河(香爐石){巴國?}1400-850
{象雄、西羌、先零、燒當、髮羌、氐}
湖熟、佘城{吳越族?、塗山氏?、防風氏(汪芒氏)?}1500-1000
{淮夷?}唐咀{巢国?}、花城{群舒?}、黃城{黃國}、台家寺{淮夷?}、{英國?、六國?}
吳城{虎方?}1700-1000
{百越、古南越}
浮濱1400-800{百越?、古閩?、七閩?}
營埔1350-50大湖1350-50
(可能源自卡拉蘇克)石板墓{匈奴?}1600-300
周原{先周}1100-800
箕城{箕方}、{唐方}
洹北商城{中晚商}、殷墟{晚商}1300-1000
台西{晚商}
陳莊{蒲姑}、纪王崮{奄國}1300-1000
珍珠門會泉莊{萊夷?}、珍珠門珍珠門{嵎夷?}、歸城{萊國}、莒縣{莒國}
安居{鄂國}?-?
黃土崙1350-1050{百越?、古閩?、七閩?}
1000
西周
雙房{東胡?、箕國?、嵎夷?}?-?、{燕國}
夏家店上層龍頭山、南山根山戎(無終)?、令支?、屠何?}?-?
蔡家墳{孤竹?}、琉璃河{燕國}1000-771
{北狄、白狄、赤狄、厹由、鮮虞}
索墩布拉克(伊犁河流域){烏孫?、塞迦?}1000-0
流水{于闐?}1000-0察吾呼{焉耆?}1000-400紮滾魯克{且末?}800-100
蘇貝希{樓蘭?}1000-200石人子溝{月支?、匈奴?}800-200交河故城{車師前}100-0
豐鎬{西周}、張家坡{西周}1000-771
侯馬{晉國}、李家窯{虢國}、{虞國}
成周城{西周}1000-771
上蔡{蔡國}、平粮台{陳國}
南小汪{邢國}、朝歌{衛國}
商丘{宋國}、陶丘{曹國}
梁王城{徐國}、薛城{薛国}
臨淄{齊國}、曲阜{魯國}1000-771
炭河里{大禾?}、羅子國{羅國}、{倉吾?}、{蠻羋?}?-?
棗樹林{西周隨國}、周玉梁桥{荊國}、楚皇城{楚國}
古庸方城{庸國}、遼瓦店子{楚國}、{苴國}
十二橋{蜀國杜宇?}1200-900
{東甌、越國}
{吳國、越國}
{宜國、邗國}
{揚越}
{干越}
{古南越}
西周
1000
塔加爾800-100巴澤雷克500-300塔施提克{堅昆?}500-0
{肅慎、濊貊、高夷、扶餘
漢書二期{濊貊?、扶餘?}、白民?}900-200
沙井{月氏?}800-400
{夜郎、且蘭、滇國、昆明、劳浸、靡莫、邛都、筰都、巂、漏卧、鉤町}
{七閩}
十三行1000-0
東周春秋
{義渠、婁煩、林胡、白羊、匈奴}
770-403
770-403
{巴國、夔羋}
新一村{蜀國開明?}900-500
770-403
{西甌、雒越}
{西甌、{蒼梧}
{陽禺}
{驩兜、縛婁}
{東甌、閩越}
{閩越}
東周春秋
500
500
東周戰國
水泉{山戎?}、凌河{东胡?}、{燕}
402-221
402-221
402-221
東周戰國
秦
{秦、東胡}
{秦、白羊、匈奴}
220-207207-202
220-207207-202
220-207207-202
秦
西漢
{匈奴、堅昆、丁零、渾窳、屈射、新䔣}
{匈奴}
{肅慎、濊貊、高夷、扶餘、沃沮}
{匈奴、鮮卑、烏桓}
{匈奴}
{匈奴、月氏、烏孫、呼揭、西域三十六国}
{匈奴、西羌、小月氏}
202-AD8
202-AD8
202-AD8
{南越國}
{甌、閩}
{閩越}
{南越國}
西漢
0
{西漢、匈奴、鮮卑、烏桓}
{西漢、匈奴}
{西漢、月氏、烏孫、呼揭、西域三十六国}
{西漢、西羌、小月氏}
0
年份(BC)
時代
阿爾泰薩彥嶺
內貝加爾
東蒙古
黑龍江牡丹江呼倫貝爾
鴨綠江圖們江
松花江嫩江
遼河以東遼東半島
遼河以西內蒙古
河北北部內蒙古
河套內蒙古
東套陝北高原
山西汾河北部
環準噶爾盆地
環塔里木盆地
環東天山哈密盆地
河西走廊
隴西青海
隴東寧夏
陝西關中西部
陝西關中東部
山西汾河南部
河南西部
河南東部
河北南部河北中部
淮河皖北蘇北
山東
膠東
湖南
湖北鄂東
湖北江漢
三峽重慶
漢水上游漢水中游
四川
雲南貴州
青海西藏
浙東
太湖
蘇中江南
安徽中部
安徽南部
江西西部
江西東部
廣西南部
珠江中上游
廣東北部
珠江三角洲
浙南閩北山區
閩北沿海
閩南潮汕
台灣北部
台灣中南部
時代
年份(BC)
蒙古區
東北區
燕遼區
雁北區
新疆區
甘青區
中原區
海岱區
兩湖區
巴蜀區
西南區
江浙區
嶺南東南區
*本表會因最新考古發現與研究而需要更新。
*本表會因最新考古發現與研究而需要更新。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三皇五帝&oldid=74089638”
分类:中国上古人物中国政治人物并称三神中国人物神隐藏分类:自2011年10月可能带有原创研究的条目拒绝当选首页新条目推荐栏目的条目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没有登录讨论贡献创建账号登录
命名空间
条目讨论
不转换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阅读编辑查看历史
更多
搜索
导航
首页分类索引特色内容新闻动态最近更改随机条目资助维基百科
帮助
帮助维基社群方针与指引互助客栈知识问答字词转换IRC即时聊天联络我们关于维基百科
工具
链入页面相关更改上传文件特殊页面固定链接页面信息引用本页维基数据项目
打印/导出
下载为PDF打印页面
其他语言
العربيةঅসমীয়াAsturianuБашҡортсаБългарскиBrezhonegCatalàČeštinaDeutschΕλληνικάEnglishEsperantoEspañolEestiEuskaraفارسیSuomiFrançaisGalego客家語/Hak-kâ-ngîעבריתहिन्दीHrvatskiMagyarՀայերենBahasaIndonesiaItaliano日本語한국어LietuviųLatviešuМакедонскиBahasaMelayuनेपालभाषाNederlandsNorskbokmålPolskiپنجابیPortuguêsRomânăРусскийSrpskohrvatski/српскохрватскиSlovenčinaSlovenščinaСрпски/srpskiSvenskaไทยTürkçeУкраїнськаTiếngViệt吴语文言Bân-lâm-gú粵語
编辑链接
延伸文章資訊
- 1道教鼻祖與三皇五帝 - 今天頭條
《太平御覽》卷七十八引《春秋緯》提出天皇、地皇、人皇為三皇的另一種看法,但是看上去泰皇就是人皇。《帝王世紀》以伏羲、神農、黃帝為三皇。《通鑑外紀》 ...
- 2道教的三皇五帝 - 每日頭條
三皇五帝三皇燧人、伏羲、神農伏羲、女媧、神農伏羲、祝融、神農伏羲、神農、共工伏羲、神農、黃帝最後一種說法由於《尚書》的影響力而得到推廣,伏羲、 ...
- 3道教神祇1 三皇天皇地皇人皇上三皇·三清玉清聖境元始天尊盤古 ...
道教神祇1 三皇天皇地皇人皇上三皇·三清玉清聖境元始天尊盤古氏上清真境靈寶天尊太清仙境道德天尊中三皇·三寶君洞真教主天寶君洞玄教主靈寶君洞神教主神寶君下三皇大昊 ...
- 4三皇[中國傳統神話和宗教中的三皇] - 中文百科知識
參見“五帝”。三皇指燧人、伏羲、神農,五帝為黃帝、顓頊、帝嚳、堯、舜。 縱觀上述關於三皇 ...
- 5三皇五帝中的三皇和五帝你知道是誰嗎? - 壹讀
三皇五帝之說,在《道藏·真書》中寫道:天皇生地皇,地皇生人皇。在道教認為是天生地地生人,所以三皇就是天皇、地皇、人皇,是天上的三位神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