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課綱】歷史科調整概說(上) | 亞寧- vocus - 方格子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這些作品都是闡述與再詮釋,是高中歷史科的真實核心,我們要鍛鍊的是學生去思考:. 什麼是歷史? 史事之間的因果關係真的成立嗎? 成立的話,那麼推論的 ... 取消【108課綱】歷史科調整概說(上)亞寧追蹤【108課綱】歷史科調整概說(上)亞寧發佈於A級考生特訓班追蹤2022-06-05|閱讀時間約7分鐘近期是二階放榜的時刻,距離第一次實施的分科測驗也不遠了。

我想是時候可以跟高二、高一,甚至是升高一的學生與家長們來談 108課綱在歷史科究竟做了什麼調整。

如何正確且最不慌亂地準備適用108課綱下第二次學測(即112學測) 以下將分章節說明。

1.課綱調了什麼 以下先拜請前一陣子非常紅的諸葛孔明進入多元宇宙之後的疊加態:亮子九人眾,鎮樓。

本圖來自巴哈姆特站m1943555大大的創作。

上圖除了展現出「一個諸葛亮,各自表述」的「一亮自表」特色之外,還貫穿了不同動漫、戲劇、電視劇與遊戲中的諸葛亮形象,讓不管從九種諸葛亮的哪一位開始認識「歷史上真正的諸葛亮」都能在這張途中找到各自的樂趣。

是的,相信敏銳的同學/朋友已經留意到關鍵詞了。

這些作品都是闡述與再詮釋,是高中歷史科的真實核心,我們要鍛鍊的是學生去思考: 什麼是歷史? 史事之間的因果關係真的成立嗎? 成立的話,那麼推論的依據在哪裡? 就像是上面的圖片,派對咖孔明、橫山光輝孔明、火鳳燎原的孔明都不是真實的諸葛亮。

真實的諸葛亮這一個人在高中課綱裡面不重要,但是在新課綱中,學生可以試著解析出上面九位「亮子」分別是展現了真實諸葛亮的什麼面向,或是只是借用了諸葛亮的名字,但本質上在流行的是其他文化要素,這個思辨能力才是我們要鍛鍊的。

所以,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先前會質疑:為什麼岳飛、武則天消失了? 他們沒有消失,而是他們在我們現代的高中教育中本來就屬於不需要教的東西。

以下引用台大歷史系甘懷真教授的名言: 維基百科三分鐘能告訴你的東西,我們不用花三十分鐘教你。

我們要做的是花三分鐘,講你查了三十分鐘維基百科仍舊無法自己歸納、消化出來的東西。

從筆者還是高中生時期親身經歷過的95暫綱到98課綱調整,在經歷數次調整到今日的108課綱,大方向就是往這樣去調整。

如得其義,理論上不會有越念越痛苦的感覺才對。

2.「一袋米要扛幾樓」:為何學生還是負擔很重? 這時候,我想很多朋友會反駁我:「教育前線的狀況就不是這樣啊!老師教得很痛苦,課上不完、學生跟不上、東西背不完、成績也沒有起色......」 是的,這也是我與我的學生們共同經歷的實務狀況,所以我刻意等到現在,第一屆108課綱的學測都考完了、二階也面試得差不多了才來談這些。

總是要有完整的觀測,才能得出完善的結論。

先從最容易被觀測到的成績來談起,為什麼成績起不來?以前好成績的孩子好像在現在寫得不如以前自信了,反而是推理能力強、勇於猜測與連結的孩子比較能拿高分呢? 高中/國中之差 在過去,高中歷史可能是將國中歷史所學過的東西加深、加難30%到50%(看章節),而且強調背誦特定的人、事、物,即便進行比較、圖表彙整,也不脫此範疇;但現在,教育改革的方向不是這樣的,我們希望學生練出來的能力不是他們考完試之後就還給課本的那些東西,而是可以帶得走、能分辨出誰在說謊、誰的推理有問題的能力。

因此,我們可以從新課綱各家出版社的課本單元看得出來,例如以高一歷史來看好了: 一樣都是在第一冊就上完臺灣歷史,此處借用升學王在網路上供給大家檢視的版本比較,借用人家的整理圖表也就不好意思拿掉他們自己編的三貝德版,但我不得不說,一拿三貝德版作為恆定的對照,配上各校採用率前四高的龍騰、南一、三民、翰林等四版本的教科書,一共五個版本檢視下來如下面附圖時,有些有趣的現象是值得觀察的。

想給自己做點測驗的朋友可以在這裡停一下,一起想想這是怎麼回事? 龍騰版課本第一冊vs三貝德版第一冊 南一版課本第一冊vs三貝德版第一冊 三民版課本第一冊vs三貝德版第一冊 翰林版課本第一冊vs三貝德版第一冊 各位有看出來蹊蹺之處了嗎? 章節數量是差不了多少的,只是偏重問題,但不管那個版本、順序,我們在學校按表操課時仍舊會全都上到。

而觀察力比較敏銳的朋友甚至可能觀察到: 龍騰版、南一版七章的內容,怎麼三貝德版六章都講完了? 若以翰林版從一到六章的順序來上,又以三貝德版作為輔助,則會出現中間要挑到三貝德版五、六章先上的奇特順序才能同步。

這些不是哪一個版本編得好或不好,更不是要學生全部版本都要會。

(用這種心態,學生是真的會累死......) 新課綱:主題式編排 與過往教育不同,而更像是在學習數學、國文與英文時,我們在社會科確實提升了難度,我們已經開始假設學生上過國中內容了。

這段話聽起來很荒謬,但過往的教學方式更像是填鴨式教育,把大量的資訊不斷地往學生的腦海裡面塞,逼大家背下來。

配上升學主義、考試分發的制度後,上了高中的高中生們其實程度落差不會太多,第一志願的學生可以預期他們全會國中以前的內容,但其他學生呢? 這樣做在歷史科的壞處是:如果要讓第一志願的學生們繼續用成績汰出優勝劣敗,並且提供其他學生敗部復活考上好大學的機會,那麼就只好加更多細節、人名、地名、時間點與專有名詞讓認真且能消化的學生脫穎而出。

只是學了這些歷史,對於贏得好大學門票的學生有幫助嗎?不確定;對拿不到大學入門券的學生有什麼鑒往知來的教育意涵嗎?看起來也不太有。

因此,現在的教育並不這樣預設:我們不這樣疊床架屋來浪費所有學生的時間了。

舉例:高中歷史第一冊第一章 我們追求先在國中時期讓學生認識基礎且關鍵的歷史事實,到了高中才讓大家接觸主題式編排的各個單元。

這些單元有時候為了探討得比較深入,甚至會跨越時間與空間的限制。

以第一章原住民族相關的章節來說好了:除了介紹眼前臺灣有哪些原住民族,在過去幾百年中他們如何與漢人、日本人和國民政府互動外,現在政府與世界潮流又有哪些行動在進行以保存臺灣原族民族的文化、傳統與習俗。

這是一個時間上跨越四百年、空間上跨越臺灣史、中國史卻又不至於拉到全世界歷史格局的特殊議題探討,所以才會有新聞上所說的「中國史消失了,變成東亞史了」。

這不是為了政治上的目的,而是希望讓學生可以更宏觀地從時間、空間去看見這片土地上真實發生過的事情。

既結合歷史事實,又結合時下的公民社會思辨,這才是我們在108課綱,乃至於這些年教育改革始終在漸進推展的改革。

3.小結 就像是國中學過多項式,高中數學學習不等式或是二次函數時是一個挑戰,但也是合理的要求,基礎的技能在前面的三年裡學生理論上已經經歷過了; 在國中已經學過論語、孟子和儒家的基礎概念,那麼高中國文可以試著上〈大同與小康〉、〈大學〉和〈中庸〉一樣,困難嗎?有點難。

合理嗎?為了鍛鍊學生的閱讀與理解能力是合理的。

在此,我再次替各位快速總結一下幾個重點: 新課綱的準備要訣不在背、在於理解。

新課綱是鍛鍊學生的邏輯思辨能力,所以下篇會談到如何增強它。

主題式編排的歷史課程可能讓學生不適應,但掌握其精神、適應他之後,要拿高分並不困難。

我想,一次能聊的東西也是相對有限的,我們把一些好東西留在下篇,還請大家不吝給我一些鼓勵,按個愛心、收藏,或是五次鼓掌喔! 0108課綱高中歷史學測學測準備歷史贊助支持創作者,成為他繼續創作的動力吧!贊助上一篇【數據會說話】111年學測考生家長看過來:這週我們談學測改制。

下一篇【108課綱】歷史科調整概說(下)作者介紹遊戲暱稱:亞平寧的死神,簡稱亞寧,因此英文名字叫做ErnestvonAppennin。

查看作者本文發佈於從小未有補習而多仰仗免費資源應付大考,今借方格子平台多年自學、家教(含國、英、數、自、社)等各領域 乃至於到中學六年的中、英文寫作、即席演說、辯論、讀書心得與協助考生填志願的心得陸續公開。

「你會發現,其實填大考志願就像玩對沖、看分數就像看股市,一切都是數學。

」查看專題如果要發表留言,請先登入或註冊會員。

領取見面禮只要設定追蹤作者,即可享有48小時Premium閱讀權限先不用,謝謝前往領取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