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國華|投資表演藝術:新市場、新觀念、新策略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長期以來,表演藝術處於「入不敷出」狀態;但表演藝術是文化積累的重要成分,政府補助、企業贊助因此成為必要的投入。

電影行業是不同的風景,以製作人為 ... 活動 最新消息 讀文創 精彩回顧 與我聯繫 Yep2返校實境體驗展|活動結束公告感謝各位支持 2019.01.01~2021.12.31 上一則 下一則 願景 新聞 經濟日報 噓星聞 時尚 汽車 NBA 運動筆記 遊戲 國際 鳴人堂 新鮮事 部落格 元氣 話題 倡議 讀書吧 讀小說 讀創故事 優人物 知識庫 電子報 基金 房地產 影音 數位文創 有設計 IP授權 瘋活動 售票網 中經社 買東西 展覽 有行旅 聯合文學 聯經出版 世界日報 App 不再顯示此訊息 活動 最新消息 讀文創 精彩回顧 與我聯繫 駐站特派員募集中 腦袋中源源不絕的文字?!找的就是你! 歌劇院沙龍《焦元溥瘋歌劇》4年集滿160齣歌劇選粹 臺中國家歌劇院邀請樂評家焦元溥策劃暨主講《焦元溥瘋歌劇》,今年6場沙龍講座將重點介紹美聲歌劇兩大巨擘:威爾第與浦契尼。

駐站特派員募集中 腦袋中源源不絕的文字?!找的就是你! 歌劇院沙龍《焦元溥瘋歌劇》4年集滿160齣歌劇選粹 臺中國家歌劇院邀請樂評家焦元溥策劃暨主講《焦元溥瘋歌劇》,今年6場沙龍講座將重點介紹美聲歌劇兩大巨擘:威爾第與浦契尼。

udn瘋活動讀文創于國華|投資表演藝術:新市場、新觀念、新策略 于國華|投資表演藝術:新市場、新觀念、新策略 資助表演藝術區分為四種方式,依照時間序梳理各自與產業的關係,接續引出IP化的投資製作趨勢,並為其評估可能衍生的策略。

DATE2021.12.13 文|于國華(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行政與管理研究所所長) 文化內容策進院於2019年成立,希望經由中介組織的角色,建構出跨部會、跨領域、跨平台的協力合作機制,並且透過整合文化、科技及經濟的能量,催生完整的文化內容產業生態系,從而帶動產業投資與創新的動能,形塑臺灣的國家文化品牌。

為協助表演藝術產業尋找更多突破與創新的機會,文策院與表演藝術聯盟共同合作,邀請五位業界資深的專家學者諮詢撰文,分別就表演藝術的生態環境、國外成功案例、產業結構發展、團隊經營案例、投資思維轉變五個面向進行探討與梳理。

本篇《投資表演藝術:新市場、新觀念、新策略》由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于國華撰文,將資助表演藝術區分為四種方式,依照時間序梳理各自與產業的關係,接續引出IP化的投資製作趨勢,並為其評估可能衍生的策略。

  「資助表演藝術」的歷史源遠流長,但資助目的和合作方式,隨時代氛圍和社會條件而異。

以台灣文化政策發展脈絡而言,近年文化創意產業的興起,讓原本處於平行的商業和藝術,有了更多交集機會。

在台灣,「資助表演藝術」大致有以下方式: 1.政府資助:政府運用公共資源支持表演藝術,至少有以下五種方式: 政府擁有並直接管理,例如公設的藝文場館、機構或團隊。

政府擁有但間接管理,例如成立行政法人或委託民間單位經營管理。

政府補助,由政府訂定補助辦法,機關自行主辦或委託其他機構代行,以金錢補助團體或個人。

政府資源分配,運用公共資源釋出支持演藝團體或個人,例如房舍、空間、檔期、頻道、廣告時段、節目內容等。

租稅減免及勸募許可,例如表演藝術票券的營業稅、娛樂稅減免,立案演藝團體的非營利身份等。

2.民間贊助:企業、機構、團體或個人出資,以經費或物資支持表演藝術團體營運或演出。

3.藝企合作:企業或組織與表演藝術提供者達成協定,以彼此互利方式合作。

藝企合作可以由企業直接與表演藝術團隊(或個人)合作,或透過專業中介組織促成合作。

例如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成立以來,始終以「藝企平台」(Art&Businessplatform)做為重要使命。

4.商業投資:出資參與表演藝術團體或節目的創作、製作,但出資者可以取得日後演出的回報等權利。

例如某節目製作,出資方和表演團隊各自投入經費,議定演出達到損益平衡之後,出資方按比例取得分配利潤;或出資方支持創作與製作,取得部分或全部IP(IntellectualProperty)權利,未來可以得到該作品授權所得的部分金額。

即將開館的台北表演藝術中心(攝影:表演藝術聯盟) 政府遷臺之後大約三十年,表演藝術資助行為都由政府主導,例如成立劇團、樂團、建設場館、舉辦大型活動例如全國文藝季等。

1981年文建會成立,文化政策逐步完善,表演藝術補助成為常態。

1992年《文化藝術獎助條例》完成立法,是開啟民間力量支持藝術的關鍵作為,尤其國家文化藝術金會在1995年成立,成為政府資助、民間贊助、藝企合作三者的共同平臺。

過去民間單位支持表演藝術,主要經由贊助或藝企合作。

嚴格區分,贊助是沒有交易行為的單純資源提供,例如企業以現金支付團隊,如果受贈團隊具有非營利組織身份,企業可以取得捐贈收據再依法抵稅。

實務上五花八門的贊助行為,往往更接近藝企合作,例如企業贊助表演團隊公開演出,透過精彩的節目推廣文化,經由回饋社會建立企業良好形象。

例如國泰金控自2001年開始贊助雲門舞集舉辦「國泰藝術節」,是藝企合作與企業贊助藝術的範例。

結合藝企合作的贊助,早已是普遍現象。

藝、企雙方透過資源交換,各自滿足營運、行銷或發展需求。

對企業內部的行銷或品牌、公關人員而言,企業建立形像或回饋社會,與表演藝術團隊藝企合作,是與廣告公司、公關公司合作之外的另一個選項。

表演團隊不能取代廣告或公關公司,但表演團隊創造事件與話題,搭配廣告與公關操作,可以得到加成效果。

例如家樂福文教基金會每年舉辦「家樂福文化藝術季」,以表演藝術搭配食育、公益園遊會;即使白天園遊會人潮不斷,每逢夜間大型演出,必然是現場聚集人數最多的時段。

商業投資較藝企合作再更前進一步。

「商業投資」並非完全以獲利為目的,而是強調雙方或多方,基於商業規範和市場考量進行合作。

如同藝企合作擴大了「贊助」的範圍,商業投資進一步拓展藝企合作的想像,讓參與在藝企合作中的企業,可以經由合作得到實際的商業利益。

近年台灣表演藝術市場出現轉機,尤其部分現代戲劇與音樂劇作品,不但經由演出達到票房獲利,甚至將創作本身以IP形式授權,得到衍生利益。

這樣商業模式的成熟操作,對企業和表演團體雙方,有機會從「互利」走向「獲利」。

其中兩個關鍵因素,是製作方式改變,以及表演藝術節目IP化。

長期以來,表演藝術處於「入不敷出」狀態;但表演藝術是文化積累的重要成分,政府補助、企業贊助因此成為必要的投入。

電影行業是不同的風景,以製作人為核心的操作方式,共同投資、共享利潤是基本運作法則。

近年表演藝術市場呈現擴增趨勢,獲利成為可能,催生製作人或製作公司的運作形態,數個公司或團隊合資製作一部舞台作品,經由多輪巡迴演出,不但可能拿回初期投入資本,甚至得到利潤。

這種製作方式的出現,加速現代戲劇的市場化運作,也是近年音樂劇興起的推手。

過去的惡性循環:因為不賺錢、所以不敢投入,導致眾多作品處於潛力充沛、但火候不到的尷尬局面。

商業投資有機會扭轉劣勢,充足的資源讓戲劇做到夠好、排練到夠成熟,上了舞台自然受到觀眾青睞。

同時,對於創作者和團隊經營者,「面向補助」與「面向市場」,需要不同的思維。

依賴補助的製作,必須滿足少數評審委員的藝術品味,但掌握資源的專家委員,藝術評價往往和觀眾反應存在差距。

面向市場必須直接和觀眾溝通,由觀眾傳遞口碑、擴大宣傳效果,進而轉化為市場效益。

台灣表演藝術的IP化,直接受到韓國、中國演藝市場發展的刺激。

跨領域素材改編並不罕見,但真正掌握「一源多用」(OSMU,OneSourceMultiUse)關鍵力量,即一個原創故事改編多種影視或舞台產品、彼此拉擡聲勢,最近幾年才有明顯的成效,《我們與惡的距離》由電視劇延伸到舞台劇,是成功案例。

而IP能夠具有價值,和市場轉變息息相關。

過去表演藝術節目拓展市場,經常依靠出演者的明星光環,帶來不同領域的新鮮觀眾;透過IP轉換不同形式與媒材,有機會如同滾雪球一般,帶動不同媒材愛好者的重複參與。

《我們與惡的距離》於台北市城市舞台首演(攝影:表演藝術聯盟) 投資IP,將是企業參與表演藝術的創新模式。

藝術品、古董文物值得投資,除了品味,一方面保值、更因為增值;成熟的交易機制,讓增值能夠從市場中變現回收。

過去表演藝術並不存在這樣的投資機會,但IP讓一切改觀。

企業經由對表演藝術IP的早期投資,首先成為藝術贊助者;透過IP轉化為不同的影、視、音、舞台、電玩、出版等產品,企業得到更多藝企合作機會,例如企業名稱露出、企業形像和產品置入等。

如果再經由IP授權或權利轉讓,從市場中得到利益,最後可能成為有利潤的成功商業投資。

表演藝術做為商業投資標的,遠景可期、但操作不易。

第一個困難是,目前沒有足夠的市場經驗,如同伯樂挑馬一般的十拿九穩。

但台灣表藝術人才儲備,即使從1982年國立藝術學院(今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成立起算,已經累積四十年的教育投資;加上不同行業背景、轉軌加入的人才,人力資源非常充沛,只是創作端長期缺乏投資,好的故事、劇本和製作,都需要時間醞釀。

第二個困難是,表演藝術發生在劇場,而劇場數量和座位有限;新冠疫情造成劇場全面停擺,造成全產業重創。

雖然轉往線上播出是一種可能性,但劇場表演如何透過線上獲利?侷限在2300萬人的台灣市場,目前難以看到答案。

與投資相對應的履約保障與損失保險,也必須在市場化的過程中同步健全,才能建構成熟的商業機制。

台灣表演藝術的產業生態正在改變。

四十年來,靠著政府補助、民間贊助、藝企合作,表演藝術資源並不充足,卻有著驚人的創意成果。

眼前的製作形態翻轉,企業對表演藝術的贊助、合作,除了互利之外,更有可能達到獲利、成為一門好生意。

劇場有限、IP無界,透過IP的成熟操作,表演藝術終於打破不能保值或增值的先天限制,成為值得投資的藝術對象。

  【本系列文由文化內容策進院TAICCAX表演藝術聯盟共同合作,由文策院授權刊登】 文策院產業諮詢原始連結: 系列一:温慧玟|表演藝術流域的治理想像—等待新世紀的梅迪奇們 系列二:楊忠衡|如何以DIMF經驗拯救台灣音樂劇?韓國大邱音樂劇節案例研析 系列三:李彥甫|打造長演型產業結構,發展表演藝術產業鏈 系列四:朱宗慶|表演藝術團隊的營運模式:朱宗慶打擊樂團經驗分享 系列五:于國華|投資表演藝術:新市場、新觀念、新策略 關於作者 所有文章(5) 延伸閱讀 朱宗慶|表演藝術團隊的營運模式:朱宗慶打擊樂團經驗分享 温慧玟|表演藝術流域的治理想像—等待新世紀的梅迪奇們 楊忠衡|如何以DIMF經驗拯救台灣音樂劇?韓國大邱音樂劇節案例研析 Events近期活動 更多 《地球脈動》是BBC最受歡迎的自然紀錄片之一,以無人機、空中遠端攝影等技術,為自然生態紀錄片的拍攝與製作寫下里程碑。

BBC地球脈動II影像音樂會 2022.09.10~2022.09.10 現正熱賣 今年9月,重返鐵達尼!全球影史賣座排行榜、奧斯卡金像獎霸主《鐵達尼號電影音樂會》9月開演。

鐵達尼號電影音樂會 2022.09.09~2022.09.09 現正熱賣 幕後英雄の荒謬傳奇爆笑寫實驚喜不斷 ⾳樂劇《幕後傳奇—苦魯⼈⽣》4.0豪華旗艦版 2022.08.13~2022.08.21 預售優惠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