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性-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岩性(lithology)是對露頭、手邊、岩芯樣本或低倍顯微鏡下岩石單元物理特徵的 ... 聚集在地球表面並岩化而成;而變質岩則是現存固體岩石在高溫高壓條件下重結晶形成。

岩性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猶他州東南部所見的地層 岩性(lithology)是對露頭、手邊、岩芯樣本或低倍顯微鏡下岩石單元物理特徵的描述,岩石的物理特性包括顏色、質地、粒徑和成分[1][2][3]。

岩性可指所有這些特徵的詳細描述,或岩石總體物理特徵的概括;第二種意義上的岩性包括砂岩、板岩、玄武岩或石灰岩[4]。

岩性是將岩石層序細分為單個岩層單元的基礎,以用於地質繪圖和區域間對比。

在某些實際應用中,例如實地勘查,均使用標準術語(如歐洲岩土工程標準《歐洲規範7》)來描述岩性。

  目次 1岩石類型 2顆粒/碎屑尺寸 3礦物學 4顏色 5結構 6質地 7小型結構 8表層岩性 9另請查看 10參考文獻 岩石類型[編輯] 顯示出水下噴發特徵的一塊「枕狀」玄武岩,義大利。

岩性的命名基於岩石類型,而岩石類型主要有三種,分別為沉積岩、火成岩和變質岩。

火成岩直接由岩漿形成,它是熔岩、溶解氣體和固體晶體的混合物;沉積岩是由礦物或有機顆粒形成,這些礦物或有機顆粒聚集在地球表面並岩化而成;而變質岩則是現存固體岩石在高溫高壓條件下重結晶形成[5]。

火成岩又進一步分為三大類:由火山活動(火山噴發碎屑)直接產生的破碎岩屑組成的火成岩被歸類為火山碎屑岩。

而火山碎屑岩根據平均碎岩(碎屑岩)大小以及是否主要是單個礦物晶體、火山玻璃顆粒或岩石碎片還可進一步細分[6]。

進一步的分類也可通過化學成分來進行[7][8]。

具有可見礦物顆粒(顯晶岩)的火成岩被歸類為侵入岩,而火山玻璃狀或極細粒的(隱晶質)火成岩被歸類為噴出火成岩。

侵入火成岩通常使用按所含石英、鹼性長石、斜長石和似長石(feldspathoid)相對占比的所謂「石長斜似標準」(英文首字母縮寫「QAPF分類」)進行分類;對特殊成分的火成岩如超鐵鎂質岩或碳酸鹽岩,則有特殊的分類法。

在可能的情況下,噴出火成岩也使用「噴出QAPF分類法」按礦物含量進行分類,但當無法確定礦物成分時,可使用基於二氧化矽和鹼金屬氧化物總含量及其他化學標準的「全鹼矽分類」(TAS分類)對其進行化學分類[9][10][11]。

沉積岩首先依據是矽質碎屑還是碳酸鹽作初分,對於矽質碎屑沉積岩,根據其粒度分布和石英、長石和岩屑的相對比例再分為亞類;對於碳酸鹽岩沉積岩,則根據所含成分,按鄧哈姆(Dunham)或福克(Folk)分類方案進行劃分[12]。

變質岩的命名可以依據質地、原岩、變質岩相和/或發現變質岩的位置,基於質地和泥質結構(如頁岩、泥岩)原岩的命名可用於定義板岩和千枚岩;基於紋理的名稱為片岩和片麻岩,這些紋理,從板岩到片麻岩,定義了不斷增加的變質程度[13]。

變質相則由形成特定礦物的壓力-溫度場所定義[14];其他存在的變質岩名稱還有綠片岩(greenschist-變質玄武岩和其他噴出火成岩)或石英岩(變質石英砂)等[15]。

顆粒/碎屑尺寸[編輯] 蒙大拿州密蘇拉冰川湖沉積的黏土岩,是一種粒度最細的沉積岩。

在火成和變質岩中,粒徑是衡量岩石中晶體大小的一種尺度。

在火成岩中,這用於測定材料冷卻的速率:大晶體通常表示侵入火成岩,而小晶體則代表岩石為噴出岩[16]。

主要由單一礦物(如石英岩或大理石組成的岩石變質作用可能會增大粒徑(晶粒生長),而剪切岩石變質作用可能會減小粒徑(同構造再結晶)[17]。

在碎屑沉積岩中,粒徑是構成岩石顆粒和/或碎屑的直徑,這些被用來確定使用何種岩石命名系統(如礫岩、砂岩或泥岩)。

對於砂岩和礫岩,其粒徑範圍很廣,因此,在岩石名稱中添加了一個描述粒徑範圍的詞,如「卵石礫岩」和「細石英砂礫岩」[18]。

礦物學[編輯] 一種在鎂鐵質玄武岩火山渣基質中含有橄欖石和輝石(轉變為棕色的伊丁石)的超鐵鎂質地函捕虜岩(xenolith)。

在礦物顆粒大到可用手持放大鏡識別的岩石中,可見礦物也是描述的一部分。

對可能包含有碳酸鹽、方解石膠結岩或可能包含方解石礦脈的岩序,標準做法是使用稀釋的鹽酸測試方解石(或以其他形式存在的碳酸鈣)並查看氣泡[19]。

岩石的礦物學成分是其分類的主要依據之一,在可行情況下,火成岩根據其礦物含量,使用QAPF分類或特殊的超鎂鐵質或碳酸鹽岩分類法進行分類[9][10][11]。

同樣,變質相(metamorphicfacies)顯示了岩石暴露在熱量和壓力下程度,因此,對變質岩的分類很重要,可通過觀察樣本中存在的礦物相來確定[14]。

顏色[編輯] 岩石或其組成部分的顏色是某些岩石的一種獨特特徵,通常會被記錄下來,有時會用於與標準顏色圖表作比對,如美國地質學會岩石顏色圖表委員會根據孟塞爾顏色系統[20]所製作的顏色圖表。

結構[編輯] 岩石的結構描述了構成岩石所有元素的空間和幾何結構,在沉積岩中,主要可見結構通常為層(bedding),層的規模和發育程度通常記錄為描述的一部分;變質岩(由接觸變質作用形成的變質岩除外)具有發育良好的平面和線性結構;由於結晶過程中特定礦物相的流動或沉降,火成岩也可能具有結構,形成堆積。

質地[編輯] 該斑岩玄武岩的岩性以橄欖石和普通輝石斑晶為特徵。

岩石的質地描述了構成岩石的單個顆粒或碎屑之間的關係,沉積物的質地包括碎屑的分選、分級程度、形狀及圓潤度。

變質岩的質地包括與變形階段相關的大型變質礦物生長時間—變形前的「斑岩碎屑」(porphyroclast)和變形後的「斑狀變晶」(porphyroblast)。

火成岩質地包括顆粒形狀等屬性,從具有理想晶體形狀(自形)的晶體到不規則晶體(他形),岩石是否顯示高度不均勻的晶體尺寸(斑岩),或晶粒是否對齊(稱為粗面質地)等[21]。

小型結構[編輯] 來自蒙古的波紋標記。

岩石通常包含小型結構(比單個露頭尺寸更小),在沉積岩中,這可能包括底面痕(solemarking)、波紋痕(ripplemark)、泥裂(mudcrack)和交錯層(cross-bedding),這些記錄是因為它們通常具有特定沉積環境的特徵,並可能提供有關古水流方向的信息[22];在與斷層帶更深層次相關的變質岩中,小型構造,如不對稱「石香腸」(boudins)[23]和微褶皺被用於確定整個區域的位移檢測[24];在火成岩中,小規模結構主要在熔岩中觀察到,例如繩狀與渣塊玄武岩岩漿[25],以及顯示在水中或冰下噴發的枕狀熔岩[26][27][28]。

表層岩性[編輯] 鬆散的表層物質也可能具有一定的岩性,這是由粒徑和成分定義的,通常依附於對單元形成方式的解釋上。

地表岩性可分為湖相、海岸、河流作用、風積、冰川物和最近的火山沉積物等。

美國地質調查局使用的地表岩性分類示例有「冰磧物」、「壤土」、「鹽湖沉積物」和「風成沉積物、質地粗糙的(沙丘)」[29]。

另請查看[編輯] 岩相 參考文獻[編輯] ^Lithology.EarthquakeGlossary.USGeologicalSurvey.[29October2010].(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2-26).  ^Bates,R.J.;Jackson,J.A.(編).DictionaryofGeologicalTerms3.AmericanGeologicalInstitute.1984:299.ISBN 0-385-18101-9.  ^Allaby,Ailsa;Allaby,Michael.OxfordDictionaryofEarthSciences2.OxfordUniversityPress.1999:320.ISBN 0-19-280079-5. 已忽略未知參數|url-access=(幫助) ^AmericanHeritageDictionary(編).TheAmericanheritagesciencedictionary.HoughtonMifflinHarcourt.2005:364.ISBN 978-0-618-45504-1.  ^Levin,HaroldL.Theearththroughtime9th.Hoboken,N.J.:J.Wiley.2010:57.ISBN 9780470387740.  ^Schmidt,R.Descriptivenomenclatureandclassificationofpyroclasticdepositsandfragments:recommendationsoftheIUGSSubcommissionontheSystematicsofIgneousRocks(PDF).Geology.1981,9:41–43[27September2020].S2CID 128375559.doi:10.1007/BF01822152.(原始內容存檔(PDF)於2021-08-16).  ^Fisher,RichardV.;Schmincke,H.-U.Pyroclasticrocks.Berlin:Springer-Verlag.1984:98–99.ISBN 3540127569.  ^Schmincke,Hans-Ulrich.Volcanism.Berlin:Springer.2003:138.ISBN 9783540436508.  ^9.09.1LeBas,M.J.;Streckeisen,A.L.TheIUGSsystematicsofigneousrocks.JournaloftheGeologicalSociety.1991,148(5):825–833.Bibcode:1991JGSoc.148..825L.CiteSeerX 10.1.1.692.4446 .S2CID 28548230.doi:10.1144/gsjgs.148.5.0825.  ^10.010.1RockClassificationScheme-Vol1-Igneous(PDF).BritishGeologicalSurvey:RockClassificationScheme.1999,1:1–52[2021-09-20].(原始內容存檔(PDF)於2021-02-27).  ^11.011.1Philpotts,AnthonyR.;Ague,JayJ.Principlesofigneousandmetamorphicpetrology2nd.Cambridge,UK: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9:139–143.ISBN 9780521880060.  ^Boggs,Sam.Principlesofsedimentologyandstratigraphy4th.UpperSaddleRiver,N.J.:PearsonPrenticeHall.2006:169-173.ISBN 0131547283.  ^Yardley,B.W.D.Anintroductiontometamorphicpetrology.Harlow,Essex,England:LongmanScientific&Technical.1989:21–27.ISBN 0582300967.  ^14.014.1Yardley1989,第49-51頁. ^Yardley1989,第21,26頁. ^Levin2010,第58-59頁. ^Yardley1989,第154-155頁. ^Blatt&Tracy1996,第241-242頁.sfnerror:notarget:CITEREFBlattTracy1996(help) ^Geology.com.TheAcidTestforCarbonateMineralsandCarbonateRocks.Geology.com.[28November2016].(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8-24).  ^4Classificationofrocksanddescriptionofphysicalpropertiesofrock.EngineeringGeologyFieldManual(PDF)1.USBureauofReclamation,TechnicalServiceCenterEngineeringGeologyGroup.1998:57–90[7June2010].(原始內容(PDF)存檔於17June2015).  ^Blatt&Tracy1996,第39-44頁.sfnerror:notarget:CITEREFBlattTracy1996(help) ^Boggs2006,第74-118頁. ^Fossen,H.StructuralGeology.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10:272.ISBN 978-0-521-51664-8.  ^Carreras,J.;DruguetE.;GrieraA.Shearzone-relatedfolds.JournalofStructuralGeology.2005,27(7):1229–1251[2009-10-31].Bibcode:2005JSG....27.1229C.doi:10.1016/j.jsg.2004.08.004.(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8-17).  ^JamesFurmanKemp:Ahandbookofrocksforusewithoutthemicroscope :withaglossaryofthenamesofrocksandotherlithologicalterms.5.Aufl.,NewYork:D.VanNostrand,1918,pp.180(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240(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C.E.Dutton,4thAnnualReportU.S.GeologicalSurvey,1883,S.95;BulletinoftheGeologicalSocietyofAmerica,Volume25/GeologicalSocietyofAmerica.1914,p.639(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McCarthy,T.&Rubidge,B.2008.Thestoryofearthandlife,Chapter3,Thefirstcontinent.60-91,StruikPublishers(PDF).Web.wits.ac.za.[2014-03-10].(原始內容(PDF)存檔於2009-04-07).  ^Walker,GeorgePL.Walker,G.P.L.1992.Morphometricstudyofpillow-sizespectrumamongpillowlavas.BulletinofVolcanology.1992-08-01,54(6):459–474.Bibcode:1992BVol...54..459W.doi:10.1007/BF00301392.  ^Harmon,RusselS.;Rapela,CarlosW.AndeanMagmatismandItsTectonicSetting.GeologicalSocietyofAmerica.1991:24.ISBN 978-0-8137-2265-8.  ^USGSRockyMountainGeographicScienceCenter.SurficialLithology:Attributeinformation.USGeologicalSurvey.[15September2011].(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7-21).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岩性&oldid=68568246」 分類:岩石學隱藏分類:含有未知參數的引用的頁面含有哈佛參考文獻格式系列模板連結指向錯誤的頁面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沒有登入討論貢獻建立帳號登入 命名空間 條目討論 臺灣正體 已展開 已摺疊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閱讀編輯檢視歷史 更多 已展開 已摺疊 搜尋 導航 首頁分類索引特色內容新聞動態近期變更隨機條目資助維基百科 說明 說明維基社群方針與指引互助客棧知識問答字詞轉換IRC即時聊天聯絡我們關於維基百科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相關變更上傳檔案特殊頁面靜態連結頁面資訊引用此頁面維基數據項目 列印/匯出 下載為PDF可列印版 其他語言 العربيةAzərbaycancaБеларускаяBosanskiCatalàČeštinaEnglishEspañolEestiEuskaraفارسیFrançaisGalegoहिन्दीՀայերենIdo日本語ქართულიҚазақша한국어КыргызчаLietuviųNederlandsNorsknynorskNorskbokmålPolskiپنجابیپښتوPortuguêsРусскийSlovenčinaУкраїнськаOʻzbekcha/ўзбекча 編輯連結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