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豆產業產銷經濟分析(農委會) -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根據資料顯示,截至91年8月份為止,紅豆進口量高達5,172公噸進口紅豆型態,除原來之乾紅豆4,272公噸外,增加冷凍糖漬紅豆一項900公噸。

每公斤平均進口價格乾紅豆約 ... 網頁置頂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電腦模式 ::: 回首頁 | 網站導覽 | 雙語詞彙 | ENGLISH | 兒童版 | 行動模式 便民服務重大政策線上申辦關於農委會農業政策農業法令新聞與公報休閒與生活農業科技統計與出版品資料下載農委會計畫研提政府資訊公開主題網站臺灣農業故事館相關網站連結所屬機關網站 網站地圖 雙語詞彙 ENGLISH 兒童版 電腦模式 農業科技統計與出版品資料下載農委會計畫研提政府資訊公開主題網站臺灣農業故事館相關網站連結所屬機關網站 全站搜尋 版本 本單元內容搜尋 中文版 英文版 兒童版 關鍵字搜尋 查詢 ::: 便民服務重大政策線上申辦關於農委會農業政策農業法令新聞與公報休閒與生活農業科技統計與出版品資料下載農委會計畫研提政府資訊公開主題網站臺灣農業故事館相關網站連結所屬機關網站 :::現在位置:首頁>統計與出版品>農業出版品>農政與農情>92年(第127-138期)>92年5月(第131期)>紅豆產業產銷經濟分析 統計與出版品     92年5月(第131期) 版本 本單元內容搜尋 中文版 英文版 兒童版 關鍵字搜尋 查 詢 紅豆產業產銷經濟分析   中部辦公室 黃培訓 一、前言   紅豆屬於小豆類,原產於中國喜馬拉雅山一帶,植物分類上屬豆科,為一年生草本植物,它也是具有良好根瘤群的秋裡作雜糧作物,與禾本科作物輪作,對土壤地力維持有良好功效。

紅豆含有蛋白質、脂肪、澱粉及多種氨基酸和維生素,且礦物元素中,以鉀之含量最多,而紅豆亦含有皂鹼成分,有健胃、生津、去濕、益氣、利尿、消腫及解毒等,所以神農本草綱目中記載,紅豆有通小腸、利小便、水散血、消腫排膿、消熱解毒、治瀉痢腳氣、止渴解酒、通乳下胎等多種功效。

  紅豆是糕餅加工業的重要原料,除提供國內需求外,在食品加工技術發展下,也加工製成各式紅豆餡,符合日本節慶消費需求,是外銷日本的重要農產品,但是紅豆之栽培受氣候之影響,產量豐欠不一,因此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前,政府對紅豆產業乃採取貿易保護措施予以保護。

我國已自91年1月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由於關稅減讓及市場開放的壓力,紅豆產業勢將遭遇強烈的國際競爭及挑戰。

  加入WTO已近一年,開放關稅配額進口之後,紅豆產業之產銷情形究竟如何,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課題。

因此,本文主要目的乃在探討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台灣地區紅豆產業的產銷情形及農家是否受到加入WTO之影響,以供未來有關單位輔導紅豆產業發展之參考。

二、生產概況   紅豆栽培地區僅限於中國大陸、印度、韓國、日本及台灣等地區為主,其餘僅有東南亞地區有少量生產,其中以中國大陸、日本栽培最廣。

就中國大陸而言,主要產區集中於華北、東北、黃河中下游、長江下游、及錢塘江口等地區,其中以天津的洪小豆較為著名,栽培面積約2萬2,000公頃-2萬8,000公頃之間,產量1萬7,200公噸-2萬4,000公噸之間。

  日本紅豆栽培面積民國72年曾達6萬9,800公頃之高峰,75年降為5萬7,000公頃,其後雖維持在約6萬公頃之水準,但已有下降趨勢,85年栽培面積已低於5萬公頃,至89年則降為歷年最低之4萬3,600公頃,90年則微增為4萬5,700公頃。

就產量來看,近年來則由84年的9萬3,800公噸,降為87年的7萬7,600公噸,88、89年雖略有回升,但90年則又降為7萬0,800公噸的歷年最低水準。

  日本紅豆主要產地在北海道地區,約佔全國栽培面積的60~70%,其中又以帶廣地區的十勝栽培最多最有名,其餘少量散佈於各縣,其中又以青森、岩手、福島、群馬、京都、岡山等縣較多,惟皆未超過1,200公頃。

以91年為例,在北海道3萬2,900公頃的栽培面積中,又以帶廣地區1萬4,700公頃,45%佔最多,札幌地區9,610公頃,29%次之,函館地區5,880公頃,18%再次之,北見地區2,720公頃,8%又次之。

其栽種品種則以普通紅豆及大納言為主,其中普通紅豆品種約佔90%左右,大納言品種則僅佔約10%。

(詳表1xls/pdf)   根據記載台灣地區紅豆早期栽培於山地,面積僅100餘公頃,自成功轉移至平地栽培,面積維持在2,000~3,000公頃左右。

民國58年政府開放紅豆出口,60年外銷日本成功後,紅豆栽培面積遽增,61年面積已達到5,000餘公頃。

其後因外銷順暢,種植面積急速增加,至民國67年,達到1萬9,692公頃的歷史高峰,年產量亦高達3萬7,506公噸,其後呈現逐年下降之勢,惟民國73年以前仍維持在1萬4,000公頃以上。

民國73年之後受中國大陸外銷日本的影響,日本市場漸受侵蝕,紅豆外銷受阻,生產面積逐年遞減,紅豆生產轉以供應國內市場消費為主。

(詳表2xls/pdf)   台灣地區紅豆生產以秋冬稻田收割後之裡作栽培為主,主產地原集中於南部的高屏地區,惟近年來政府為因應加入WTO,自87年度起推行水旱田利用調整計畫,鼓勵雜糧作物休耕,以及受價格欠佳因素影響,使高屏地區栽培紅豆稻田因轉作而逐年銳減。

近年來紅豆面積維持在5,000~6,000公頃上下,惟受加入WTO不確定心理因素及契作價格較低影響,90年種植面積已降為4,409公頃。

  產地主要以屏東、嘉義、台南、高雄等縣為主,其中又以屏東縣的3,435公頃居冠,約佔栽培面積的78%,高雄縣的452公頃居次,約佔栽培面積的10%,台南縣的364公頃再次之,約佔栽培面積的8%,嘉義縣的364公頃又次之,約佔栽培面積的3%,以上4縣種植面積4,369公頃,佔栽培面積的99%以上。

國內紅豆90年總產量4,235公噸,產值約2.5億元。

91年由於契作制度取消,農民在生產無保障下,種植意願更形低落,使得種植面積更降為3,934公頃。

三、成本與收益變動   一般而言產量為影響單位成本最重要的因素,在短期間由於直接投入之因素數量及價格相對穩定,直接成本亦相對穩定,所以總成本的波動幅度不大。

但當產量受到氣候、病蟲害等因素影響而有大幅波動時,則單位成本將會有明顯的差異。

  近10年來紅豆生產總成本從82年期的5萬2,687元成穩定小幅上漲之勢,至91年期達到6萬6,534元,10年間總成本上漲1萬2,353元,平均每年僅小幅上漲1,235元,波動幅度不大,其成本波動主要是受到工資、材料價格變動所致。

另就每公斤成本觀之,紅豆每公斤生產成本除了89年期及90年期,分別高達43.04元及49.36元外,大體上維持在30元上下,此因89年期受到88年丹恩颱風帶來豪雨,使剛播種之種籽遭受浸水腐爛,及90年期紅豆生育期間受到89年象神颱風及病蟲害之為害影響,主產地屏東縣、高雄縣及台南縣受害嚴重,產量大幅減少,致使生產成本大幅提高,而其餘各年由於氣候調順,每公頃單位產量維持在1,900公斤左右,雖然投入成本受到工資材料價格上漲而有小幅增加,但增加幅度不大,因此每公斤成本呈現穩定走勢。

  紅豆生產的盈虧可從其淨收益的高低加以衡量,近10年來紅豆粗收益除89及90年期外皆在9萬元以上,加入WTO後之91年期紅豆粗收益為10萬4,519元,為近10年來最高。

因此,紅豆粗收益並未明顯受到WTO進口之影響。

從淨收益觀之,近10年來紅豆淨收益皆為正數,顯示農家皆有盈餘,但每公頃未超過5萬元,且有下降趨勢。

而如以淨收益加上自給工資、自給地租及資本利息之農家賺款來看,近10年來農家賺款以82年期的7萬4,637元為最高,且呈現逐年下跌現象,至90年期僅有3萬1,083元,91年期雖回升為6萬2,514元,亦較近五年農家賺款為高,主要係受產量高低之原因所致,並未明顯受到WTO進口之影響。

91年期雖回復5年前之農家賺款水準,但後勢將如何演變,值得注意及觀察。

(詳表3 DOCX /pdf) 四、進出口貿易概況 (一)進口概況   入會前,紅豆為管制進口農產品,須憑經濟部國貿局及本會同意文件辦理專案進口。

而本會為穩定紅豆產銷,兼顧農工雙方利益,自83年起訂定「申請紅豆進口要點」頒布施行,要點中規定每年秋裡作紅豆種植後,由本會公告紅豆年需要量,扣除國內生產量,不足部分准許進口,以調節國內紅豆市場供需。

  近年來紅豆進口有大幅增加趨勢,從民國86年的592公噸,增加為90年的4,138公噸,91年進口量為4684公噸,為86年的7倍多。

進口紅豆型態一律以乾紅豆為主。

進口國家86-88年以中國大陸間接進口為主,89~90年除中國大陸外,少量由澳大利亞進口。

91年1月1日入會後,由於限制大陸產品不准輸入,所以進口國家改由印尼、緬甸、越南、菲律賓、泰國等東南亞國家為主,少部分由澳大利亞、美國、阿根廷、韓國、荷蘭等國家進口。

  根據諮商結果,我國於91年1月1日入會後,紅豆產業採關稅配額進口措施,第一年關稅配額為1,500公噸,稅率22.5%,配額外稅率每公斤26元,至2004年關稅配額為2,500公噸,稅率維持22.5%,配額外稅率每公斤降為22元,關稅配額進口量採標售權利方式一次核配,由競標者依投標金額高者優先獲配,進口時期不受限制。

此外,紅豆並已爭取到實施特別防衛措施(SSG),也就是當進口量高於基準數量或進口價格低於基準價格時,可對進口紅豆產品採取課征額外關稅的特別防衛措施,來保護農民。

入會後,「申請紅豆進口要點」亦同時於91年1月1日起停止適用,回歸WTO進口配額管理制度。

  根據資料顯示,截至91年8月份為止,紅豆進口量高達5,172公噸進口紅豆型態,除原來之乾紅豆4,272公噸外,增加冷凍糖漬紅豆一項900公噸。

每公斤平均進口價格乾紅豆約為0.48美元,冷凍糖漬紅豆約為5.01美元。

由於加入WTO後紅豆限制大陸產品不准輸入,所以進口國家改由印尼、緬甸、越南、菲律賓、泰國等東南亞國家為主,少部分由澳大利亞、美國、阿根廷、韓國、荷蘭等國家進口。

(詳表4xls/pdf)   根據財政部公告紅豆91年特別防衛措施進口基準數量為3,068公噸,並於91年7月2日公告紅豆已達進口基準數量之9成,根據海關統計資料顯示7月底前紅豆進口量並已達3,799公噸超過所訂基準數量3,068公噸,因此,財政部已自7月起啟動紅豆特別防衛措施,至12月底前進口紅豆皆加徵原應課徵關稅稅額33.3%之額外關稅,以保護國內紅豆產業發展,而自8月起紅豆進口量已有劇減現象,達到保護國內紅豆產業發展之效果。

(二)出口概況   由於紅豆自民國70年代起外銷市場漸被大陸等國家取代,轉以供應國內市場需求後,出口量逐漸趨於減少,近5年來紅豆出口量由86年的1,879公噸,減為90年的1,034公噸,出口量有逐年減少趨勢。

出口產品以紅豆其他製品(紅豆餡及調製去殼紅豆)為主,其中調製去殼紅豆近年來出口量一直維持穩定,紅豆餡出口則因外銷不暢而呈逐年減少趨勢。

紅豆出口國家以日本、美國、香港等為主,惟日本市場雖89年之前仍為紅豆出口最主要之市場,但在大陸等國家競爭下,紅豆對日輸出已呈現嚴重衰退現象。

91年1月1日加入WTO之後,出口紅豆型態仍以紅豆其他製品(紅豆餡及調製去殼紅豆)為主,其出口量為1,072公噸,出口國家仍以日本、美國、香港等為主,惟對日本出口量已低於輸往美國之出口量。

(詳表5xls/pdf) 五、供需及價格分析   紅豆的用途相當多,除種子及鮮食外,可加工製成豆餡、蜜紅豆、紅豆湯罐頭、羊羹、及紅豆冰棒等多元化加工品,根據估計,紅豆產品中以加工製餡為主,約佔50%,鮮食居次約佔20%,紅豆冰棒約佔15%,其餘約佔15%。

而國內紅豆供需變動可從紅豆消費量(即國內生產量加進口量減出口量)來加以了解,近六年來國內紅豆消費量平均約9,295公噸,其中約有7,690公噸是由國產紅豆供應,自給率約為83%,其餘17%需靠進口供應,惟如深入加以分析,國產紅豆在過去進口管理及契作制度保護下,主要由國內生產供應,88年之前自給率皆達100%,但自88年之後,自給率即有下降趨勢,在加入WTO的觀望及不確定心理影響下,由於國內契作價格趨於降低,影響農民種植意願,致供給亦趨於減少,國內紅豆已由自給自足轉為依賴進口供應,90年由於加入WTO與不確定性,致使89年召開之農工契作產銷會議召開到第3次,才確定以每公斤46元價格辦理契作,因已錯過農時,使得農民種植意願普遍低落,導致國內生產面積嚴重不足,自給率僅有58%,嚴重依賴進口供應。

91年自給率雖有回升,但僅為66%,生產仍有不足之現象。

(詳表6xls/pdf)   由於紅豆為短日照植物,亞熱帶地區可行秋冬裡作栽培,生育期雖短,但莢果成熟較為整齊一致,產量及品質均較春夏栽培者為佳,因此國內紅豆栽培以秋冬裡作為主,在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期間種植,約3個月左右在12月下旬起即可開始採收,經曬乾及包裝後,其供應集中於1月至3月。

國產紅豆收穫後,由於農民皆無低溫貯存設備,且自行庫存常造成損耗,而增加紅豆生產成本,因此豆農最遲在每年4月底前會將當期生產紅豆出售給販運商或依契作合約規定繳交給契作廠商。

  未加入WTO前,依「紅豆申請進口要點」規定,每年4月至10月紅豆空窗期則由參與契作廠商,就契作農民繳交不足及國內生產量仍不足本會公佈消費需求部分,由廠商先向台灣省農會提出申請分配進口量,送本會審核後,核發進口同意文件辦理專案進口。

進口廠商須繳交收購準備金,以備產地價格受進口影響致低於契作價格時之收購資金,且每年進口紅豆裝船期限自4月起至8月底止。

  過去國產紅豆雖然價格會有波動,但是在進口管理及契作制度作用下,價格波動幅度並不會很大,只有受到供需因素嚴重影響時,紅豆價格才會上下起伏不定,86~90年國產紅豆年平均產地價格分別為46.17元、47.73元、56.26元、47.33元及58.03元,其中88年係由於87年生育期間受到瑞伯颱風及病蟲害嚴重為害,產量降低,產地價格因而大幅上揚。

而90年國產紅豆價格由於89年生育期間受到象神颱風及病蟲害等候因素之嚴重為害影響,總產量驟降,在供給不足下,產地價格因而大幅上揚。

  91年1月加入WTO後紅豆產地1月、2月、3月價格分別為54.96元、55.87元、57.37元,較去年同期的52.39元、52.75元、57.00元為高。

究其原因乃是91年國產紅豆產量7,037公噸,加上配額內低稅率進口量1,500公噸,尚不足供應國內所需,由於預期心理影響,使價格仍居高不下。

(詳表7 DOCX /pdf)   雖然91年進口紅豆品質較差,但進口價格每公斤僅約15元,遠較國產紅豆產地價格每公斤約56元低廉,價格競爭力佳,加以92年紅豆進口配額將由91年的1,500公噸,增加500公噸,而成為2,000公噸,將更近一步降低廠商購買國產紅豆意願。

六、結語與建議 紅豆是土地利用型雜糧作物,其栽培仰賴大量勞力,由於國內工資居高不下,國產紅豆生產成本高昂,致使國產紅豆國際競爭力低,紅豆加工產品外銷亦因而缺乏競爭力。

兩岸紅豆皆以日本、美國、新加坡、香港為主要外銷市場,彼此間存在競爭關係,而大陸紅豆因成本低廉,具明顯競爭優勢,使國產紅豆國外市場逐漸萎縮,因紅豆國內、外價差大,亦使國產紅豆市場漸受進口紅豆之威脅。

91年1月加入WTO後,紅豆進口管理由管制進口改為進口配額管理制度,且限制大陸地區紅豆輸入國內,但是紅豆仍疑似透過東南亞地區國家轉口輸入,未來在比較利益原則下,紅豆關稅之降低,配合進口配額之擴大,國內廠商在利潤考量下勢必漸漸改以進口紅豆取代國產紅豆進行加工生產,雖然政府爭取到特別防衛措施保障農民權益,但是這也只是受害後之事後補救措施。

國產紅豆生產成本偏高,雖已不具國際優勢,但國產紅豆品質優良又較進口新鮮,且為正常期作外之另一次收益,對土地充分利用及農家所得的挹注有其貢獻,再者,加入WTO後由於仍有關稅配額管理制度,還有一定程度的保護作用,短期內紅豆產業仍可維持收益。

因此,未來宜輔導農民取得生產優勢,採取差異化策略,以生產高品質紅豆供應內銷市場為主,符合國人對本土化精緻產品之需求,並改良新品種,使朝向色澤鮮紅,適合加工之大粒型高品質紅豆發展,開發高級紅豆餡外銷為輔,再配合機械化栽培及收穫,大量節省人工,大幅降低紅豆生產成本,則國產紅豆產業仍可在國內市場佔有一席之地。

參考文獻: 戴耕,國內紅豆產業產銷概況及檢討,雜糧與畜產,第期,台灣區雜糧發展基金會,90年11月。

鄭貴珠,裡作紅豆生產成本簡要分析,雜糧與畜產,第346期,台灣區雜糧發展基金會,91年10月。

台灣區雜糧發展基金會,雜糧作物各論二油料類及豆類,83年10月。

行政院農委會中部辦公室,農產品生產成本調查報告,各年期。

行政院農委會中部辦公室,農作物栽培管理表,各年期。

行政院農委會,紅豆產業因應對策,行政院農委會單行本,90年11月。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94-04-27:41,330 :::首長信箱 農業財團法人彙總表 廉政資訊專區 常見問答集 交流園地 會內資訊 首長信箱農業財團法人彙總表廉政資訊專區常見問答集交流園地會內資訊 關閉 便民服務 交流園地 首長信箱 常見問答集(FAQ) 農民福利制度 訴願程序說明 重大政策 產銷履歷—安全、永續、資訊公開之可追溯農產品 農村再生創造臺灣農村的新價值 雞蛋可溯源衛生安全有保障 健全畜產品衛生安全管理 因應高病原性禽流感疫情家禽產業重建措施 關於農委會 概述與沿革 主任委員簡歷 副主任委員簡歷 專訪園地 職掌與組織 農業政策 業務報告與施政報告 每月重要措施 主要國家農業政策法規與經濟動態 精緻農業健康卓越方案(98年1月-101年12月) 農業施政方針-健康、效率、永續經營之全民農業 農業法令 農業主管法規查詢系統 農地管理法規檢索系統 全國法規資料庫 解釋令 新聞與公報 RSS新聞台 農業新聞 農委會所屬機關新聞 農業E報 消費者新聞 休閒與生活 消費者資訊專區 食 育 樂 識 農業科技 農業國家核心科技項目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貴重儀器供學研單位服務清單 「智慧農業4.0業界參與補助計畫-畜牧」第二次補助申請 各機關(構)執行本會科技計畫之研發成果授權金上繳原則及須提報本會核准案件 農業科研成果應用可能涉及國內食、藥等領域之管理法規與例示 統計與出版品 農業統計 經營管理合理化在農業之應用 農業出版品 農委會及所屬機關年報 網路圖書館 資料下載 1.行政院農業委員會logo及banner 2.農業天然災害救助作業 3.人事業務相關資料 4.研考業務相關資料 5.會計業務相關資料 農委會計畫研提 本會農業計畫管理系統 農業科技計畫 農業管理計畫 農業發展計畫 110年農業發展及農業管理計畫研提與管理手冊 政府資訊公開 農業法規與解釋性規定及裁量基準 法律草案公開 執掌與組織 支付或接受之補助 行政指導文書 相關網站連結 行政院暨各部會署 農委會所屬機關 農產品出口業務資訊 農民團體(農會、漁會、合作社、產銷班) 其他農業相關網站 線上申辦 主題網站 臺灣農業故事館 隱私權保護宣告/資訊安全政策/網站資料開放宣告/本會位置圖/各縣市動物保護申訴電話/緊急災害聯絡 農產品走私檢舉專線:0800-054300‧動物保護及畜禽產品走私檢舉專線:0800-231532‧農業諮詢專線:4499595(手機請加02) 100212臺北市中正區南海路37號‧電話:+886-2-2381--2991‧傳真:+886-2-2331--0341 Copyright©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版權所有 關閉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