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種身見 - 祇樹給孤獨園林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分別是錯認五蘊就是我、五蘊是我的一部分、我在五蘊之中、五蘊之外另有一個我。
證初果的佛弟子一定已斷除二十種身見。
阿羅漢是聖戒成就的聖者,所以 ...
什麼是二十種身見?分別是錯認五蘊就是我、五蘊是我的一部分、我在五蘊之中、五蘊之外另有一個我。
證初果的佛弟子一定已斷除二十種身見。
阿羅漢是聖戒成就的聖者,所以一定不會故意造惡。
但如果阿羅漢已經沒有下一生,那麼阿羅漢在生時所造的善業又如何?難道就沒有善報?這樣豈不違背善有善報的業果法則?
我們必須慎思明辨阿羅漢與非阿羅漢之間的不同。
非阿羅漢因為未斷盡煩惱,故而其行為不論善惡都伴有渴愛,也就是有貪瞋癡,故而非阿羅漢出於「故意」所造的行都稱之為「業」,會有下一生的果報。
但阿羅漢因已徹底斷除貪瞋癡,就像將一棵大樹的根都給砍斷,徹底斷除其生機,不會有來生,故其善行中已沒有任何貪瞋癡或其他的雜染,已無積聚或抓取(已無苦集滅道中的「集」),他們的行為只能稱做「善行」而不能稱做「善業」(或稱為無記業),他們的善行並不會招致來生的福報,也就是有「行」而無「業」。
在《法句偈》第九十三句和《長老偈》第九十二句裡面的偈語有云:「彼漏已盡,不依於食;空於無相,彼解脫境;如鳥飛空,蹤跡難知。
」
對一般非阿羅漢而言,凡走過必留下痕跡。
但是對於阿羅漢們而言,雖然還會托缽、吃飯,也會持戒、入定、聽聞佛法、服務僧眾、禮敬上座、禮敬佛陀等,但他們的這些行為就像是天空中的飛鳥一樣,找不到任何的痕跡。
涅槃,是「貪」徹底的止息;是「瞋」徹底的止息;是「癡」徹底的止息。
涅槃,是在阿羅漢還活著的時候即可親證,並不是死後的境界。
選譯自《雜阿含經》第109經
喬正一白話譯於西元2015/10/4八關齋戒日
我是這樣聽聞的:
有一次,佛陀暫時住在古印度的舍衛國祇樹給孤獨林園裡。
當時,世尊對眾比丘說:「就好比有一座方圓五十由旬的水池,它的深度也是五十由旬,池中充滿著水。
假設有一個人,用毛、草,或用手指去沾池中的水。
比丘們!你們覺得是那個人沾取的水較多,還是池中的水較多?」
「當然是池中的水多,而且多到百千萬倍,根本無法相比。
」
「沒錯,比丘們!一個見法而證得涅槃的人,他所斷除的煩惱,就像那一座池中的水一樣的多,他的煩惱永遠不會再生起。
」
世尊說完後,便走進禪室內靜修。
舍利弗尊者當時也坐在僧眾之中,他等世尊走進室內後,便告訴眾比丘:「剛才我們都聽聞了從未聽聞過的法!
世尊今日以池水做譬喻來演說妙法。
只要多聞聖弟子能夠具足正見,便可證得無間等果(初果)。
而凡夫的邪見,是執著自身為實有的身見為根本,是由身見所集起(苦集滅道的集諦),身見所產生,身見所顯現;然後隱藏、忽略苦惱,愛護珍惜美好吉祥的一切。
妄說有我、有眾生,盡說一些(邪見)奇特之事,自誇自舉,自吹自擂。
像這些邪見,見法的聖弟子都能將之完全、徹底地斷除,就像砍斷多羅樹的根部一樣,未來不會再生起。
比丘們!見法的聖弟子所斷除的各種邪見究竟是什麼呢?
就是愚痴無聞的凡夫所認為的:色是我,色是我所有的東西,我就存在於色之中,或色之外另有一個我;對於感受情緒、思想、業行、心識覺知等精神現象是我,是我所有的東西,我就存於在精神之中,或精神之外另有一個我。
什麼叫做是色是我?就是當一名禪修者修持《地遍處》,接著認為『地』就是『我』,『我』就是『地』,『我』和『地』是獨一無二,沒有任何的不同,也沒有差別。
其他如水、火、風、青、黃、赤、白等遍處,都將它們一一都認作是我,我就是這些元素,獨一無二,沒有不同,也沒有差別。
以上,就是色即是我。
什麼叫做在色之外另有一個不同的我?如果有人認為感受就是我,他就會認為色是我所有的一部分;或者認為思想、行為、心識是我,就會認為色是我所有的一部分。
什麼叫做色在我之中呢?如果有人認為感受是我,色就在我之中;又認為思想、行為、心識是我,色就在我之中。
什麼叫我在色之中呢?如果有人認為感受情緒是我,我就依住於色之中,進入了色裡,遍佈在色的全體;或者認為思想、行為、心識是我,我就依住於色之中,遍佈在色中的全體,以上就叫我在色之中。
什麼是感受是我?人有六種感受:由眼觸而生起的感受,以及由耳、鼻、舌、身、意等與外界接觸所生起的感受。
如果有人將這六種感受的每一種都認為是我,我就是感受,就叫感受是我。
什麼是感受之外另有一個不同的我?如果有人認為色是我,感受是我所有;或認為思想、行為、心識是我,感受是我所有,以上就是感受與我是不同的東西。
什麼是感受在我之中?如果有人認為色就是我,感受就依住在其中;或者認為思想、行為、心識是我,感受就依住在其中。
以上,就叫感受在我之中。
什麼叫我在感受之中?如果有人認為色就是我,我就依住在感受之中,遍佈在感受的全體裡;或認為思想、行為、心識是我,我就依住在感受之中,遍佈在感受中,就叫我在感受之中。
什麼叫想是我?人有六種想的功能:即由眼根觸外境而生起的想,以及由耳、鼻、舌、身、意接觸外境而生起的想。
如果有人將這六種想中的每一種想都認為是我,這就叫想就是我。
什麼叫想不同於我?如果有人認為色就是我,想是我所有的一部分;或認為感受、行為、心識是我,想是我所有的一部分,就叫想不同於我。
什麼叫想在我之中?如果有人認為色就是我,想就依住在我之中;或感受、行為、心識是我,想就依住在其中。
什麼叫我在想之中?如果有人認為色是我,我依住在想之中,遍佈在它的全體;或者認為感受、行為、心識是我,我就依住於想之中,遍佈在想之中,以上就是我在想之中。
什麼叫行為是我?人有六種行為:即由眼根接觸外境而生起的行為,以及由耳、鼻、舌、身、意接觸外境而生起的行為。
如果有人對這六根所生起的行為都認為是我,就叫行為是我。
什麼叫行與我是不一樣的東西?如果有人認為色就是我,行為是我所有的一部分;或認為感受、思想、心識是我,行為是我所有的一部分,就叫行為異於我。
什麼是行在我之中?如果有人認為色就是我,行為就依住在我之中;或者認見感受、思想、心識是我,行為就依住在我之中,就叫行為在我之中。
什麼是我在行之中?如果有人認為色就是我,我就依住在行之中,遍佈在它的全體之中;或認為感受、思想、心識是我,我就依住在行為之中,遍佈在行的全體中,就叫我在行為之中。
什麼是心識是我?人有六種心識:即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等。
如果有人對這六種識中的每一種識都認為是我,就叫心識是我。
什麼是心識不同於我?如果有人認為是我,心識是我所有的一部分;認為感受、思想、行為是我,心識是我所有的一部分,就叫心識不同於我。
什麼是心識在我之中?如果有人認為色是我,心識就依住在我之中;或認為感受、思想、行為是我,心識就依住在我之中,這就叫心識在我之中。
什麼是我在心識之中?如果有人認為色就是我,我就依住在心識之中,遍佈在心識的全體;或認為感受、思想、行為是我,我就依住在心識之中,遍佈在心識的全體,就叫我在心識之中。
聖弟子若能洞悉、徹見四聖諦,便可證果,斷除各種邪見,未來永遠不再生起邪見。
所有的一切物質現象,不論過去、未來或現在,不論在內或在外,不論粗糙或細緻,不論美好或醜惡,不論遠或近,從來都是由各種因緣積聚所成,應該如是去觀照:這一切都是變化無常、都是苦、都是不真實、都不是我,不應去貪愛它、抓取它、保有它;對於感受、思想、行為、心識等精神現象,也是如此,不應去愛樂、抓取、保有,應該這樣去觀察。
應(以四念處)將心繫住,不昧於真理,又能持續觀照,精進修持,遠離懈怠放逸,便可獲得喜樂,身心輕安,寧靜而安住於捨念清淨(第四禪)。
具足各種道品,修行圓滿,脫離各種惡道,沒有不消鎔的煩惱,沒有不寂滅的苦,(煩惱)寂滅後永不再生起,減損(煩惱)後不再增加,斷除(煩惱)而不再產生,能夠不生起、不執取、不貪著,便可自知自證:此生已是我歷劫生死的最後一站,導致我再生的因緣都已滅盡,我已成就清淨的梵行,我已經沒什麼好再修持了,我很確定這一世死後不會再有下一生。
」
當舍利弗尊者說完以上的法,在場有六十位比丘不再有各種煩惱,心靈獲得解脫(證阿羅漢果)。
當佛陀說完以上的經文後,比丘們都心生歡喜,並依法修行。
雜阿含109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譬如池水,方五十由旬,深亦如是,其水盈滿。
復有士夫以毛、以草、或以指爪,以渧彼水。
諸比丘!於意云何?彼士夫水渧為多,池水為多」?
比丘白佛:「彼士夫以毛、以草、或以指爪,所渧之水,少少不足言。
池水甚多,百千萬倍不可為比」。
「如是諸比丘!見諦者所斷眾苦,如彼池水,於未來世永不復生」。
爾時、世尊說是法已,入室坐禪。
時尊者舍利弗,於眾中坐,世尊入室去後,告諸比丘:
「未曾所聞!世尊今日善說池譬,所以者何?聖弟子具足見諦,得無間等果。
若凡俗邪見,身見根本,身見集,身見生,身見起,謂憂慼、隱覆、慶吉、保惜,說我,說眾生,說奇特,矜舉:如是眾邪,悉皆除滅,斷除根本,如折多羅樹,於未來世更不復生。
諸比丘!何等為見諦聖弟子斷上眾邪,於未來世永不復起?
愚癡無聞凡夫,見色是我,異我,我在色,色在我;見受、想、行、識是我,異我,我在識,識在我。
云何見色是我?得地一切入處正受觀已,作是念:地即是我,我即是地,我及地唯一無二,不異不別。
如是水,火,風,青,黃,赤,白,一切入處正受觀已,作是念:白即是我,我即是白[1],唯一無二,不異不別。
如是於一切入處,一一計我,是名色即是我。
云何見色異我?若彼見受是我,見受是我已,見色是我所;或見想、行、識即是我,見色是我所,是名色異我[2]。
云何見我中色?謂見受是我,色在我中;又見想、行、識即是我,色在我中,是名我中色[3]。
云何見色中我?謂見受即是我,於色中住,入於色,周遍其四體;見想、行、識是我,於色中住,周遍其四體,是名色中我。
云何見受即是我?謂六受身:眼觸生受,耳、鼻、舌、身、意觸生受。
此六受身,一一見是我[4],是名受即是我。
云何見受異我?謂見色是我,受是我所;謂想、行、識是我,受是我所,是名受異我。
云何見我中受?謂色是我,受在其中;想、行、識是我,受在其中,是謂我中受[5]。
云何見受中我?謂色是我,於受中住,周遍其四體;想、行,識是我,於受中住,周遍其四體,是名受中我。
云何見想即是我?謂六想身:眼觸生想,耳、鼻、舌、身、意觸生想。
此六想身,一一見是我,是名想即是我。
云何見想異我?謂見色是我,想是我所;受、行、識[6]是我,想是我所,是名想異我。
云何見我中想?謂色是我,想在中住;受、行、識是我,想在中住,是謂我中想[7]。
云何見想中我?謂色是我,於想中住,周遍其四體;受、行、識是我,於想中住,周遍其四體[8],是名想中我。
云何見行是我?謂六思身;眼觸生思,耳、鼻、舌、身、意觸生思。
於此六思身,一一見是我,是名行即是我。
云何見行異我?謂色是我,行是我所;受、想、識是我,行是我所,是名行異我。
云何見我中行?謂色是我,行在中住;受、想[9]、識是我,行在中住,是謂我中行。
云何見行中我?謂色是我,於行中住,周遍其四體,謂受、想、識是我,於行中住,周遍其四體,是名行中我。
云何見識即是我?謂六識身:眼識,耳、鼻、舌、身、意識身。
於此六識身,一一見是我,是名識即是我。
云何見識異我?見色是我,識是我所;見受、想、行是我,識是我所,是名識異我。
云何見我中識?謂色是我,識在中住;受、想、行是我,識在中住,是名我中識。
云何識中我?謂色是我,於識中住,周遍其四體;受、想,行是我,於識中住,周遍其四體,是名識中我。
如是聖弟子見四真諦,得無間等果,斷諸邪見,於未來世永不復起。
所有諸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麁、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一向積聚,作如是觀:一切無常,一切苦,一切空,一切非我,不應愛樂、攝受、保持。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不應愛樂、攝受、保持。
如是觀,善繫心住,不愚於法。
復觀精進,離諸懈怠,心得喜樂,身心猗息,寂靜捨住,具諸道品,修行滿足,永離諸惡,非不消煬,非不寂滅。
滅而不起,減而不增,斷而不生[10],不取不著,自覺涅槃: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舍利弗說是法時,六十比丘不受諸漏,心得解脫。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正聞本」註解]
1:「白即是我,我即是白」,原本「白」均作「行」,今依義改。
2:「是名色異我」,今補。
3:「是名我中色」,今補。
4:「我」下,原本有「我是受」三字,依宋本刪。
5:「是為我中受」,原本缺,依宋本補。
6:「識」上,原本缺「受行」二字,依宋本補。
7:「是謂我中想」原本缺,依宋本補。
8:「受行……遍其四體」十四字,原本缺,依宋本補。
9:「想識」間,原本有「行」字,衍文,依宋本刪。
10:「不生」下,原衍「不生」二字,依宋本刪。
延伸文章資訊
- 1五見-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有身見:是於五取蘊而起有我、有我所之見。 边执见:是偏至二边的执见,如人死之後一切斷 ...
- 2初果所斷的「身見」是指「分別我執」?
是的! · 《阿含經》所重的是「薩迦耶見(有身見)」,並無「俱生我執」與「分別我執」之名相及解說。 · 後來玄奘大師所譯的《成唯識論》才有論文解釋: · 如 ...
- 3意識的五偏見—身見、邊見、見取見、邪見 - 學佛網
意識的五偏見——身見、邊見、見取見、邪見、戒禁取見. 身見: ... 邊見是由於我見產生後,執著於我是常的斷的而來的看法。像有人講,人死如燈滅。這就是斷見。
- 4大乘廣五蘊論講記-(5)見
- 5身见与我见有何具体区别? - 知乎
这是一个好问题。 我翻着梵语词典回答的,可能会有错漏,抛砖引玉。 我见,是一个很复杂的概念,并不能简单的归结为能所。梵语里很多词被翻译为了我见,其中有一些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