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覺不等於感受| 主題文章 - 天下文化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我們常常將「感覺」與「感受」混為一談,「感覺」是一種客觀的刺激量,「感受」是個人主觀的喜好。

就像是同樣一湯匙的辣椒醬,擁有同樣的辣度,但是每 ... 親子溝通 首頁 親子溝通 感覺不等於感受 文/沈克爾博士 2017/04/24 「調整」不是從孩子開始,而是給予環境安排的大人。

文/敦南兒童專注力中心 廖笙光 技術長 起初看到這本書的時候,真得有點驚訝,因為坊間很少有書籍討論外在環境刺激對於孩子的生理與情緒上影響,尤其這些過多的刺激會引發出孩子的「壓力」。

由於現在的生活環境中充斥著吵雜、擁擠、競爭、許多過量的刺激,讓孩子容易因為過度壓力而失控,但是這些失控的孩子並非真的是壞孩子,只是大腦在「調節」感覺刺激的能力不佳,而更需要爸媽與老師的外在協助,而不僅僅是處罰就可以解決問題。

  我們常常將「感覺」與「感受」混為一談,「感覺」是一種客觀的刺激量,「感受」是個人主觀的喜好。

就像是同樣一湯匙的辣椒醬,擁有同樣的辣度,但是每一個人吃下去的「感受」卻不同,有得覺得太辣,但有些人卻覺得沒什麼。

在臨床上,經常碰到「感覺過度敏感」的孩子,有些孩子是聽覺敏感,也有些是觸覺敏感,他們的「感受」與眾不同,而導致在群體生活中格格不入。

對於敏感的孩子而言,強烈的感覺刺激本身就是一種「壓力」。

就像是當你在讀書時,窗外傳來工地施工的機器聲,咚咚作響的在腦海裡迴響,讓你一整個神經緊繃。

當「感覺刺激量」超過大腦所能負荷時,大腦就呈現高度空轉的狀態,交感神經系統也變得更加亢奮,於是感覺器官也會變得更加敏感。

突然間,一切都變得不一樣了,說話聲變得吵雜、燈光變得刺眼、味道變得厭惡,孩子開始看什麼都不順眼。

尋找其原因,並非孩子真的是「壞小孩」,而是他的大腦在「調節」機轉不成熟。

我們常常喜歡和孩子說大道理,希望說服孩子的「大腦皮質」可以接受,在做事之前多想想,想辦法控制自己。

卻忽略「感覺處理」的過程是在「間腦」,而不是「大腦」,所以你說的再多次、罵的再兇,事實上一點幫助也沒有,反而是增加更多的外在壓力,孩子當然也就會持續的失控了。

孩子需要的不只是責備,那只會增加更大的壓力。

孩子需要的不只是包容,那只會讓他和群體更格格不入。

孩子需要的「接納」,需要有人先同理他的感受,讓他覺得被理解、被信任中,重新獲得安全感。

就是由於我們的改變,打破孩子所處在的「壓力循環」後,孩子也才能漸漸的改變。

這本書中,引用許多神經生理的相關研究,透過了解大腦運作的過程,你就會發現孩子不是不配合,而是技巧不熟練。

我們就像是駕駛訓練班的「教練」,要協助孩子的大腦學會如何駕馭自己。

回想一下,當你第一次握住方向盤的情景,光是控制方向、踩油門、看後照鏡就忙著手忙腳亂的,如果這時旁邊坐一個緊張兮兮的教練,鐵定會讓你崩潰的。

「調整」不是從孩子開始,而是給予環境安排的大人。

學習如何放慢我們的步調,減少不適當的壓力,接納孩子的與眾不同。

只有當你真正改變後,孩子也才會跟著改變,並從「外在調節」內化成為「自我調整」喔! 【書籍資訊】 摘自《孩子不是壞,只是壓力大》 數位編輯整理:林荷,朱玉瑩 Photo:Pixabay,CC0Licensed. 教育教養 親子互動 腦科學 猜您喜歡 教育教養 「男生也可以用粉紅色!」教導孩子學會同理心,讓接納不同成為一種美德 孩子是透過經驗到同理心,而發展出同理心。

每個人天生就有同理心,卻要在體驗過同理心之後,孩子的同理能力才能完全發展出來。

收藏 分享 2020/04/14 教育教養 孩子說的「無聊」並非要父母幫忙安排事情,是需要先平靜下來! 當某件事令我們感覺愈好,就會想要更多,直到影響力減弱,不再產生愉快的反應為止。

然而這會讓我們想尋求更多或更愉快的事物。

收藏 分享 2019/08/23 教育教養 孩子的健康成長需要自我調整 我們常會想,「要是孩子能選擇那麼做就好了。

」在此請注意,孩子並沒有選擇自己的行為。

能讓孩子有意識採取特定行為的大腦部位,正是在他變得過動或狂躁時,關閉反應的部位。

收藏 分享 2019/04/02 教育教養心理勵志 不只改變孩子,也改變你的人生 沈克爾博士,巴克,郭貞伶《孩子不是壞,只是壓力大》要改變、要幫助孩子的第一步,一定是我們自己要先放下既有成見,學習去看到孩子本身、現象本身、甚至是去看到我們自己。

收藏 分享 2017/05/05 教育教養心理勵志 孩子抗拒不了誘惑,跟意志力無關 沈克爾博士,巴克,郭貞伶《孩子不是壞,只是壓力大》當我們觀察孩子時,長久以來對於意志力或自我控制的觀念誤解,扭曲了對孩子的了解。

譬如,這樣的觀念讓我們以為,小孩無法抗拒棉花糖的誘惑,是因為天生意志力薄弱。

收藏 分享 2017/05/03 教育教養心理勵志 棉花糖實驗,壓力有夠大 沈克爾博士,巴克,郭貞伶《孩子不是壞,只是壓力大》一九六三年,美國心理學家、史丹福大學教授米歇爾(WalterMischel)做了一個簡單的實驗,後來成為一個參考指標,說明自我控制是孩子有成功人生的重要關鍵。

收藏 分享 2017/05/03 教育教養心理勵志 親子餐廳,真能親子同樂嗎? 沈克爾博士,巴克,郭貞伶《孩子不是壞,只是壓力大》孩子一踏進親子餐廳就玩瘋了!可是往往以災難收場。

在外出用餐結束時才爆發,一眨眼間,孩子立刻從興奮過度,鬧到不可開…… 收藏 分享 2017/05/03 教育教養情緒管理 自我調整力:讓孩子壓力因應與調適升級 沈克爾博士,巴克,郭貞伶《孩子不是壞,只是壓力大》每一個孩子在壓力的當下,並非那麼容易可以清楚的說出,自己所面對的壓力源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而許多的父母以及老師也深感無力,當自己想要挺身協助孩子,但卻找不到施力點。

收藏 分享 2017/05/02 分享 收藏 訂閱電子報 天下文化官方網站,以「傳播進步觀念,豐富閱讀世界」為願景,致力成為在台灣及華文世界中最具影響力的文化事業群 訂閱 掌握優質好書、活動資訊,立即訂閱 首頁 暢銷書 收藏 購物車 10 會員中心 × Facebook Line 複製連結 分享至Facebook 分享至Line 複製連結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