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十六歲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本省人將十六歲以下的孩子稱為「花園內」,均受床母的保護。
所以在這天,這些少男少女,都要從下午六點起,在自己的寢室供祭床母,供品要有雞酒油飯,並燒床母衣(木刻 ...
傳說:
古時候有個書生叫郭華,去參加秀才的考試。
路過蘇州,住在旅館中,晚上出去買扇子時,竟和賣扇子的姑娘一見鍾情,當夜兩人便成了夫妻。
不料郭華竟暴斃於床上。
賣扇的姑娘很可憐郭華的慘死,又怕被親戚鄰居知道,就把他的屍體埋在自己床下。
後來這個賣扇的姑娘竟懷孕了,十個月以後產下一子。
為了安撫郭華的靈魂,她經常地用酒菜在床上焚香祭拜。
有人問她為什麼這樣作。
她說是拜床母可使孩子長得快,從此便有人認真的倣傚她拜床母。
也有人認為賣扇的姑娘拜的是情夫(即台灣話的「契兄」),所以拜床母就是拜「契兄公」。
據說這個「以訛傳訛」的床母生日就在七夕。
本省人將十六歲以下的孩子稱為「花園內」,均受床母的保護。
所以在這天,這些少男少女,都要從下午六點起,在自己的寢室供祭床母,供品要有雞酒油飯,並燒床母衣(木刻衣服圖案之金紙),以拜謝床母保護幼兒。
另外一個傳說,起源自府城西外城五條港區的碼頭工人。
原來古時府城大西
門外水仙宮前有五條港,商行雲集,商業頗盛,來往船隻進出貨物皆由當地五姓家族分
據碼頭,其中不乏有不滿十六歲的童工幫忙搬運,但規定不到成人只能領半薪,所以當地工人家的小孩一到十六歲,即為小孩做十六歲,請來工頭及親朋好友歡宴慶祝、同時
證明小孩已經長大且從今以後可以領取大人全額的工資。
習俗:
週歲時祈求、十六歲謝禮
約在兒童週歲前後,往寺廟祈求七娘媽或註生娘娘觀音媽、媽祖等,請求保護,並以古錢或銀牌、鎖牌,以紅絨線串成絭,懸在兒童頸上。
父母並為孩子許願,如果子女能順利長十六歲,必至廟中還願。
此後每年七夕,父母會帶孩子至廟中祭拜。
附近無廟的,就在家中自設香案,並在神位前換上新的紅絨繩,稱為「換絭」。
等到子女滿十六歲則於七娘媽生日此日「脫絭」,往寺廟祭拜還願,答謝七娘媽的庇佑。
拜契子(閩南語)
閩南的傳說中織女的姐姐們由於同情牛、女兩人被王母娘娘拆散,便暗中保佑那兩個孩子,使他們平安健康的長大。
由此才發展出七娘媽是兒童保護神的說法。
為人父母者,為了能讓神保佑其子女,便把子女送給七娘媽為義子或義女,並以古錢或銀鎖片串起紅絨線懸掛在幼子的脖子上,功用在辟邪納福,順利成長成人。
每年農曆七夕時,就到廟裡祭祀。
稱為「拜
契」。
客家人也有「拜契」的習俗,但是原因截然不同:相傳七星娘娘有七位,自從織女離開後,只剩下六星在一起,由於沒有固定祭祀的廟,所以在神格上屬於「閒神」,平時下凡來遊遊野野(即閒遊亂逛之意)。
相傳七星娘會抓人小孩,因此八字低的就給她作契子,以保平安。
十六歲還願
台南地區在農曆七月七日,凡家中有小孩滿十六歲的,家長都會帶著子女前往開隆宮還願。
除了攜帶供品祭拜外,還有一象徵子女成年的儀式:父母手持七娘媽亭立於神案前,年滿十六歲的子女匍匐穿過供桌及七娘媽亭,男孩起身後須往左繞三次,女孩則往右繞三次,稱為「出婆姐間」或「出鳥母間」〈鳥母,據說是七星娘娘所託照顧小孩仙
的仙
鳥〉,表示從此自己的言行要自己負責。
七娘媽亭為紙糊的亭子,大多為三面式的,兩層或三層高,最高的一層正面供有七娘媽神像,其他各面則為色紙剪成
的神仙、人物、花鳥、吉祥物…等等。
祭拜時需準備五牲、七碗甜竽、紅龜糕,配
上數朵雞冠花和千日紅,附上兩根帶尾葉的甘蔗才算禮數周全。
除了父母幫子女作十六歲外,外婆家還需準備衣服、鞋帽、手錶、項鍊、腳踏車或縫衣機、紅龜粿、雞、鴨等,在七月七日這天至七娘媽廟為其外孫(女)做十六歲,並設宴慶祝,此俗近年已不可見。
〈資料來源:台灣省文化處〉
延伸文章資訊
- 1做十六歲
等到長大成人至十六歲的那一年的農曆七夕,需準備五牲、七碗甜竽、紅龜糕,配上數朵雞冠花和千日紅,附上兩根帶尾葉的甘蔗才算禮數周全。又據說七娘媽喜居華麗的樓房,並 ...
- 2做十六歲
本省人將十六歲以下的孩子稱為「花園內」,均受床母的保護。所以在這天,這些少男少女,都要從下午六點起,在自己的寢室供祭床母,供品要有雞酒油飯,並燒床母衣(木刻 ...
- 3做十六歲
做十六歲習俗常和「七娘媽生」產生關聯,也有拜其他神明,但仍以女性神明為主。通常在幼兒週歲前後,前往寺廟向七娘媽(或註生娘娘、臨水夫人、觀音、媽祖等)祈願,請求 ...
- 4[做十六歲] 2021 台南做16歲成年禮活動整理
「做十六歲」是傳統府城的家庭,為了對即將成年的兒女表達祝福與期許的儀式。 台南做16歲成年禮活動整理.
- 5做十六歲-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祭拜七娘媽(求子平安)需準備的供品:竹篾紙糊的「七娘媽亭」、油飯、麻油雞、糖粿(湯圓中央指壓成凹狀,代表用來「裝織女的眼淚」)、胭脂水粉、千日紅(為祈求多子多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