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說馬鈴薯的故事:馬鈴薯在台灣的歷史與現況 - 食力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馬鈴薯生育期間短(約90~110天)適合第2期水稻與第1期水稻之間時間並不長的裏作栽培,如歐洲早期馬鈴薯栽培融入其穀類作物的休耕年,台灣的馬鈴薯則成為 ... News TV HOME食新聞食事追蹤食事追蹤內文 回列表 細說馬鈴薯的故事:馬鈴薯在台灣的歷史與現況 2017/11/21 0 不愛 55546 0 0 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台灣栽培開始馬鈴薯的歷史可追溯至17世紀初期,一說是經1580年由長崎傳入,另一說在慶長(1596~1610)期間由荷蘭人經長崎傳入。

撰文=王三太、林照能(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試驗所鳳山熱帶園藝試驗分所)荷蘭人約翰.斯特勞斯(JohnStruysl)1650年在台灣的觀察,提到「台灣非常富庶,其中最富庶地區是大肚王國(theKingofMiddag,位於中部),出產水稻、小麥、大麥⋯⋯薑、糖,許多果樹與水果,包括柑橘、檸檬、香水檸檬、石榴與番石榴,洋香瓜多而且美味,西瓜與南瓜非常好吃而且多汁,此外還有種「馬鈴薯」、甘藍與朝鮮薊(artichoke)⋯⋯」因此台灣栽培馬鈴薯可追溯至17世紀初期。

而日本人有一說是1580年由長崎傳入,另一說在慶長(1596~1610)期間由荷蘭人經長崎傳入。

中國的最早記載是康熙39年(西元1700年)福建的「松溪縣志」記載馬鈴薯,但有學者認為這應是黃獨(Disoreabulbifera)。

根據何炳棣歸納1755~1929年馬鈴薯在河北(1篇)稱為「土豆」,湖北(13篇)稱為「洋芋」,湖南(3篇)稱為「洋芋」,四川(17篇)稱為「洋芋」、「羊芋」與「陽芋」,山西(1篇)稱為「陽芋」、「山藥蛋」,甘肅(3篇)稱為「羊芋」、「土芋」、「土卵」、「土豆」,福建在1903~1929年不同縣誌稱為「馬鈴薯」(2篇)與「洋薯」(1篇)。

由不同縣誌看來,馬鈴薯的主要栽培地區也如原產地,在不易有其他穀物生產的山區種植,且具單位面積產量較高的特性,因此能在中國立足。

根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2012年的統計,中國馬鈴薯的總產量8千7百26萬公噸,全世界最高,約為第2名印度的2倍(4千1百48萬公噸),約為第4名美國的4倍(2千99萬公噸)。

台灣目前栽培馬鈴薯面積近5年(2011~2015年)平均是2143公頃,較1988~2002年平均1628公頃略有增加,主要原因是:一、馬鈴薯生育期間短(約90~110天)馬鈴薯生育期間短(約90~110天)適合第2期水稻與第1期水稻之間時間並不長的裏作栽培,如歐洲早期馬鈴薯栽培融入其穀類作物的休耕年,台灣的馬鈴薯則成為水稻栽培制度下的裏作蔬菜栽培。

它的優點是水稻後旱作的雜草較少,限制則是生育日數以90~110天品種較適合,超過的品種較不易接受,而歐美品種有的甚至達140天,因而限制了其產量。

二、健康種薯制度建立馬鈴薯以種薯無性繁殖,如果種薯因為感染病毒、青枯病、輪腐病、黑痣病等病害,雖不會全部死亡,但會造成田間生長勢差與缺株,產量逐年下降,稱為「退化」。

為預防這種情形,會先找到與確認健康的植株,或利用組織培養配合熱療等措施去除病害建立健康母株,再以組織培養繁殖,前面世代在溫室與網室繁殖,配合檢測建立健康種薯。

或許有人問為什麼不用組織培養的苗直接生產,因為繁殖的倍率低,成本太高,另外組織培養苗的第一代往往只生產出多而小的薯球,並不符合商品規格。

此外,繁殖代數太多,易感染病害,各國都是以限制繁殖代數來降低風險,在健康與成本考慮下,一般栽培是繁殖第4~6代的薯球供農民種植。

台灣目前已建立制度,而且有認證單位,由栽培面積增加,可見制度建全,產業往正面發展。

三、機械化程度高台灣農民的平均年齡高,馬鈴薯作畦、施肥、定植、覆蓋一貫作業的曳引機日益普遍,中耕機也普遍應用,噴藥可以請人代工,採收時已改利用收穫機挖起,但因牽涉選別與捨棄感病薯與破損薯,機械挖起後主要還是靠人採收,但有專業採收集團,不需煩惱。

需特別注意的是水分灌溉的時間與量的控制,噴藥的種類與時間的決定,因為省力化,所以種植意願高。

四、有效萌前殺草劑的使用台灣栽培除利用水稻後減少雜草外,與世界先進國家一樣利用滅必淨(Metribuzin)、施得圃(Pedimethalin),配合中耕覆土措施進行雜草控制,幾乎不用再人工除草,因而降低栽培勞力與成本,提高了農民種植的意願。

五、冷藏庫的應用蔬菜有「菜金菜土」的說法,量少貴如金,量多則賤如土,馬鈴薯的供應鏈常自豪不需政府出面補救過量問題,因為台灣本土馬鈴薯在採收後,經冷藏可視情況釋出市場。

一般冷藏至每年6~8月可以在不影響品質下供應市場,9~12月初則仍需依賴進口馬鈴薯。

六、消費人口與習慣的改變台灣近年洋芋片的消費量有增無減,雖然有許多人口外移至中國與東南亞,但東南亞也有許多人在台灣工作,而其消費習慣是吃較多的馬鈴薯,市場需求因而提高,使馬鈴薯栽培面積增加。

加上氣候變遷,蔬菜價格波動大,馬鈴薯價格較便宜,因而有利於其產業的發展。

但由於水分含量高、檢疫病害問題、單價低、冷藏成本高等因素,馬鈴薯鮮薯較偏向在地化產業,種薯則可能高度競爭,因具有單價高的特性。

但從另一角度來看,台灣冬季生產的種薯如果能拓展至中國北方、菲律賓、越南、印尼與泰國的高冷地春至夏季使用,甚至在自然休眠狀況下,不需冷藏可耐2~3個月運輸與貯藏後馬上種植,彼此成本都是最低,何嘗不是台灣的另一次機會。

深度閱讀1.何炳棣(民102)附錄美洲作物的引進、傳播及對中國糧食生產的影響,摘自:「何炳棣思想制度史論」頁473-520,中央研究院、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台北。

2.賴瑞、查克曼〔著〕、李以卿〔譯〕(民99)馬鈴薯,藍鯨出版,台北。

3.Cambell,W.(1903)FormosaundertheDutch.pp.251-257.KerganPaul,Trench,Trubner&Co.Ltd.,London.4.McNeill,W.(1999)Howthepotatochangedtheworld’shistory.SocialResearch,66(1),67-83.本文轉載自科技大觀園網站,原文標題「美洲來的窮人救星–馬鈴薯」,發表於2017年6月。

延伸閱讀▶馬鈴薯如何影響戰爭改變饑荒與歷史?▶世界4大糧食作物:馬鈴薯的種植起源▶為何馬鈴薯發芽不能吃,地瓜發芽卻能吃? 0 不愛 55546 0 0 活動期間:即日起食力學堂馬鈴薯在台灣栽種的歷史可回溯至什麼時期?17世紀初期11世紀晚期12世紀中期13世紀初期登入會員進行答題關於食力學堂readmore 留言評論 分類精選文章 就算倉促上路也得穩健走下去!如何讓漁電共生發揮多贏效果? 2022年下半年度將有望迎接第一批經環社檢核後的漁電共生場域,未來將持續整合土地資源,因此是國家對養殖規劃、制度有效化以及資源整合的最佳時機。

637 0 0 魚塭不是蓋上太陽能板就沒事了!清潔維護、化學曬池與消防準備都得周全 漁電共生專區位處台灣沿海岸一帶,在容易受落塵與風雨襲擊的迎風面上,太陽能板的清潔維護與消防知識,若未考慮周全,將成為公共安全隱憂。

1870 0 0 滿滿光電蓋起來!漁民公敵水鳥退散後對生態是好還是不好? 室外魚塭突然多了遮蔽物,對來訪的水鳥、或鄰近有棲地的動植物生態的影響,恐將不只有是非對錯的考量,攸關的是自然生態資源對下一世代的影響。

852 0 0 只顧賣電卻忽略漁民權益?光電業者可能投資失敗更會擾亂消費市場! 經由環社檢核機制,雖然降低了漁電共生模式對於土地資源爭奪風險,卻無法保障承租土地養殖的漁民權益。

而養殖漁業長年累積的養殖管理問題,讓漁電共生未來發展更具風險。

762 0 0 台灣養殖漁業每年總是貿易逆差!光電板下能養出更多魚嗎? 國內養殖漁業受氣候變遷影響,養殖品系有衰弱情形。

而在漁電共生2.0上路後,農委會水產試驗所在光電板下經過4年養殖試驗、及光電業者資金挹注下,是否有望改善養殖困境,提升養殖品質與產量,打造外銷水產品牌,值得觀望。

1228 0 0 當「漁電共生」成為能源轉型重要政策台灣養殖漁業能成功轉型還是暗藏滅魚危機? 國內養殖漁業不僅承擔了台灣糧食安全的重要角色,在能源轉型的政策與目標下,台灣漁業土地政策首度出現在魚塭加上光電設施的漁電共生複合式產業模式。

而在如此跨域的整合模式下,雖然讓面臨困境的養殖漁業找到轉型的契機,推動上卻仍暗藏發展危機。

1341 0 0 MostPopular 1 讓經濟動物活得更快樂的「人道飼養」,正在畜牧產業崛起中! 2 【重量標示不明】買水產好像買冰磚?「包冰率」未標明惹爭議 3 中秋節除了柚子與月餅,吃芋頭還象徵富餘好日子! 4 台中獨有小吃「大麵羹」其實不用牽羹?加入這一味讓它久煮不爛! 5 「二氧化碳」將列食品添加物管理!2022年7月1日正式上路 編輯選文 無過敏原且更永續!英美新創公司推出沒有花生的花生醬、無可可的巧克力 日本外送市場撤資潮會吹向台灣嗎?foodpanda平台費爭議背後的營運困境 英國推出新法案欲放寬基因編輯限制!第一批基因編輯番茄將在2023年問世 牛初乳能提升免疫力嗎?其實不然!初乳腥味重、口感差免疫球蛋白更無法被人體吸收 食品供應鏈版Tinder?愛爾蘭新創為促進B2B交流推出食品界B2B交友程式Kwayga 飲食是文化的核心靈魂!用舌尖解碼與傳承記憶 2022年7月上路!注脂肉、健康標示、環保杯優惠等9大食安新制一次看 簡約與繁複如何共存?挑戰一半日式一半法式的混血新餐廳blukoi 訂閱電子報 訂閱 註冊成為會員 Home 食專題魚塭上的電廠到底是共生還是2022食育力城市大調查2022韓式料理喜好度大調查泥火山下的古村落崛起!彌陀小台東Action!從慢思維到【特別企劃】幸福米抵「嘉」,食科學食添加食包裝食加工食追溯食科普農科技食新聞謠言拆解國際食事即時新聞安心消費食事追蹤產業動態食生活健康營養飲食文化在地創生美味食勢節氣飲食食農教育食專欄食品科學醫學營養漁農畜牧產業創新飲食文化食力特派食驗室登入/註冊FacebookYoutube[email protected] × 登入/註冊 Facebook登入 Google登入   記得我 重寄認證信|忘記密碼? 登入 還不是會員嗎?立即註冊新帳號 × 貼心小提醒 如要獲得學分兌換獎品,請先登入或註冊食力會員 登入會員 加入會員 之後加入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