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 Medium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其實「一切有為法⋯⋯」這句話一定要講的,因為要來跟前面的無為法:「一切賢聖。

皆以無為法。

而有差別。

」產生差異對比,藉此提醒眾生。

如果有覺察力, ... GetunlimitedaccessOpeninappHomeNotificationsListsStoriesWritePublishedin涅槃的幸福人生思考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我想很少人沒有聽過這句話,但是真正認真去想過這句話的,應該很少;而看過不同版本的,更少;而看得懂這句話的,應該又更少了。

有逆向思考過這句話的人,就是這裡了,大家都將重點放在夢幻泡影!而我這裡認為重點在觀想有為法與無為法的差異。

六喻或九喻有為法「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姚秦鸠摩羅什)「一切有為法,如星翳燈幻,露泡夢電雲,應作如是觀。

」(北魏菩提流支、唐義淨)「諸和合所為,如星翳燈幻、露泡夢電雲,應作如是觀。

」(唐玄奘)鳩摩羅什的版本只有六個,其他與梵文版本等是九個,這個解釋請看版本差異那個章節說明。

我們還是要習慣性地問為什麼,為何要講這句話?這句話的前面說了:「云何為人演說。

不取於相。

如如不動。

何以故。

」(姚秦鸠摩羅什)「云何為他宣說、開示,如不為他宣說、開示,故名為他宣說開示。

爾時世尊而說頌曰:⋯⋯」(唐玄奘,其他的類似這版本)Andhowwouldheilluminateit?Soasnottoreveal.Thereforeisitsaid,‘hewouldilluminate’.(孔茲的翻譯)為對方宣說與開示,但是看起來又不為對方宣說或是開示,無人我相、無法相的方式。

從現代的角度,避免對方自己套入角色,以為我們在說對方的問題,其實我們只是在講一個道理、普世智慧,而且不要有我慢,要謙虛,畢竟我們根本不了解對方,也不可能了解對方,仍要靠他們自己願意接受才有可能改變。

這樣呀!然後呢?為什麼?這與世俗認知有很大的差距,要能夠吸引人,而且是吸引很多人,幫助的人才會多呀!因此要因為對方的需求而講,因此要講出自己學到的東西呀?其他的經文不就是這樣嗎?這樣才能引發冪次法則呀。

如果只是講出道理與為什麼,不為誰而說,就是像是一本講無為法的教科書,只是想要講清楚如何到彼岸,就夠了。

畢竟當時都是口述方式,不利於傳播知識;現代社會,只要寫好書籍,或是開個線上課程,錄影檔案與書籍文字可以一再的被研讀。

當我們面對的是特殊的某個人,或是團體,不能有特別因材施教的方式嗎?或者逆向思考,我們應該避免的只是不要讓聽眾以為我們有說法,而其實應該要講的就是空性的智慧!不住於人我相、法相、非法相、甚至空相,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無所住而行布施,應無所住而宣說、開示。

這樣呀!效果有限呀!也許這是佛陀的堅持,因為當時傳播知識困難,而不希望大家聽到有錯的說法,或是會誤導人的說法。

不過還是要抱怨一下,還真的是消極,一切有為法,也就是我們周遭所有的看到的一切物質,但是如似做夢一樣,醒來就沒有了,像是騙術一樣,根本不存在,像是泡泡,一碰即破裂,像是影子,只有光才會有,像露水一樣,太陽出來就消失;都是存在很短暫的現象,何必呢?有為法+無為法其實「一切有為法⋯⋯」這句話一定要講的,因為要來跟前面的無為法:「一切賢聖。

皆以無為法。

而有差別。

」產生差異對比,藉此提醒眾生。

如果有覺察力,一定會發現,這是重點,不要縱容那些讓你感覺模糊的用詞,我們就會愈來愈了解,進入良性循環。

如果隨意放過,就是顛倒夢想了,以後內心錯誤的觀念想法會愈來愈多,所知障只會愈來難以破除!西方生物學家古爾德(StephenJayGould)有類似的說法:「如果一個人沒有培養判斷能力,只是隨意輕信,就形同種下被操弄擺佈的種子。

」因此,元認知能力,來覺察自己的問題是非常重要的一個能力。

而此能力,就在平時護念與付囑而來,就在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云何發心的過程中修正自己的認知模式。

正念的方式、或是批判性思考的習慣都是有助於發覺自己的執著,進而破除它、改變它,這才是煩惱即菩提(覺),每次的起心動念都是練習覺察心的時刻,這樣不是無時無刻不期待能夠發現自己原來有煩惱,有機會越來越好,能不成就嗎?所以呀!注意力是很珍貴的,請好好理解。

看到這裡,就有個問題出來了,我們現在的煩惱與所知障從哪裡來的?從小出生,就一直從外在環境與其他人學習知識與累積經驗,更直接的說法是在訓練我們的大腦。

所以年紀越大習氣愈重,愈難以改變自己的壞習慣,講誇張(實際)一點,我們每次做一樣的動作,就更加深我們的習慣,而且還根本沒有覺察到自己出狀況了,或是知道而不願意去面對。

改正個人的路越走越窄如果我們用有為法來說,年紀愈大不就是愈來愈受其他條件所制約,習氣積習難改;尤其是個性固執,執著與自己的經驗,而不用智慧分別哪些是個人價值判斷與哪些是事實陳述;更慘的是,將只是感覺有關係的做事經驗當作寶,以為有因果關係而出現迷信行為;尤其是喜好愛惡強烈的人,無法理解怎麼可以分離事物與事物帶給自己的感受,完全是我執過重,無法理解緣起法。

舉個例子來感受人的認知問題,用世界上非常珍貴漂亮的杯子裝你喜歡的飲料給你喝,當下喝起來的感覺一定很棒吧!如果接著說剛剛杯子有裝過不潔的液體,當下是否感覺噁心起來,如果再說只是騙你的,那個感覺又是如何,東西沒有變,只是知道的狀況不同,感覺就不同,甚至珍貴的杯子也影響口感。

只是因為知道了就有作用,你可以說是所知障,或是文字障;但是其實只是看我們怎麼運用而已,還記得在前言所講,我們應該一開始就接受『人生必定是煩惱、問題相隨』的現實,所以我們可以避免煩惱造成問題,也就是在對自己的腦中植入新的觀念罷了(類似增加mentalshortcut),而觀念會影響行為,行為影響性格,性格影響命運,人生整個改變。

所謂修行就是在練習、修正我們的錯誤行為與學會正確的觀念與思考方式,要改正就要聞思修,或是學習、思考、踐行或是練習,更全面的建議會是八正道的架構,我們不可能都只有學習不去思考琢磨學到的知識,我們也不應該只是思考而不去實際做做看。

這也就是孔子說的「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只學習而不思考,只會愈來愈迷惘,只思考而不學習,就會遇到危險),還要加上施行或是練習,其實,留個作業來思考一下,我們不會一個時間只是在學習、思考、施行或是練習,當我們在與他人說話時,其實頭腦中也是在快速思考,甚至可能想到新的想法,那就是說當我們在運用學到的知識時,也同時在思考、在觀察自己、也在觀察而學習對方的優點與缺點;例如:我們寫筆記時,如果不是去一個字一個字抄寫,而是默記下來,另外謄寫,這不就是在練習了,甚至增強了記憶力;或是根本不記下來,而是用自己的話整個重寫,不就又再加上思考了;或是根本停下來回想上一段在講什麼,如果我們回想得出來,考試或是平常運用才能用得出來呀,這才是有用的智慧。

這不就是「無所住而行於布施」,不就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嗎!我們累積太久的習氣了,需要用正念冥想來讓自己能夠有更強的元認知能力,來讓自己不要自動化的思考而「生出法相」,就是被文字障所困。

批判性思考也可以幫助改進自己的覺察力,經常性地發問來提醒自己,不要放過自己感覺模糊的用詞,盡量的用具體的方式表達,總是記得目的,分清事實判斷和個人價值判斷。

社會面的無為法佛陀從觀苦而覺察出四聖諦,得知要熄滅痛苦是有方法的,就可以跳脫生死的輪迴;明顯地在於遠離物質面而專注在人類的精神層面,相對於西方哲學則想要尋找如何有幸福的人生,相對的著重在物質方面與理性上,進而也發掘出大自然的運作法則,同樣都是在尋找大自然的運作法則,不同的時空得到不同的答案。

生老病死是身體上的苦,刻意用身心分離,強調可以用我們的意志來分開看身體的苦與心裡的苦,這並不妨礙我們實實在在的來看為何佛陀當時出生、年老、生病、死亡是只能用心靈逃避的方式,而不依照如來自己說的如實知見來看這些事情。

兩千多年前的社會,新生兒存活率低,老年人沒有依靠,沒有工作能力得以生存,生病沒有好的醫療來治病,可能年紀輕輕就生病死亡,但是導致死亡的不只是病死,還有戰爭、動亂、犯罪等等,加上有種姓制度更讓問題雪上加霜。

現代科技藉由了解新生兒存活率低的原因,提升新生兒存活率,改善食物的種植與優化品種,人們沒有吃不飽的問題,整體健康相對良好,科技也藉由了解會影響身體健康的因素來延緩老化,與了解人類認知偏誤來讓自己頭腦更清楚,更建構良好的醫療體系來避免人們生病造成的痛苦。

這些不是從心靈層面來看。

用有為法達成無為法的效果如實的來看怎麼避免痛苦,不是只有斷掉佛陀所說的「誤以為有常我」而導致心中苦惱,還可以找到真正導致這些事情發生的原因,從根本原因下手,這樣的思維仍然可以說是四聖諦的結論;但是,當時印度社會的修行是苦行、打坐、瑜珈,這等於佛陀有了偏頗的看法,只著重在人的方面來滅苦,而不是正確且平等的來看滅苦這件事情,至少還可以從各類事情的角度,從社會制度、衛生、醫療、普及人民的知識教育等等。

這個一樣是用系統與制度來解決問題,這是用有為法來達成一個無為法的效果。

在這裏確實不清楚佛陀的教團是否有去進行上面講的這些建議,但是,個人覺得在當時的環境是做不到的,而我認為一個最重要的觀念是,金剛經裡面講的無為法觀念,不過是要一個能夠讓大家延續進步的制度,這部分並沒有從金剛經看到,而讓人覺得只是在個人的修行上有幫助,這是有點可惜了。

依據朱倍賢的說法:佛法只是解決佛陀所認定的最關鍵問題——「內心是如何困陷於苦迫、應如何自苦迫中釋放」。

~《認識佛法的準則》。

而即使無為法這麼好的觀念,但是所有的佛陀教義已經牢牢的限制著大家的方向了,可能大家只記得「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不會記得「一切聖賢,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而我們看西方科學之所以會成功就在於制度與無為法的觀念上,找出真理、定理。

別不信!宇宙形成的原因、地球運行軌道、重力、量子力學等等,那一樣不是無為法,或者說用有為法做出來的無為法,這就歸功於社會制度與知識的公開。

世代的代溝更明顯網際網路更是促使這個進步更加速的動力之一,但是仍然有問題存在,世代的代溝明顯!大多數的人畢業後就不再主動學習,幾乎可以說是用經驗在過活,很少會去質疑自己的反應或是選擇,這些反應或是選擇來自生活上、或是工作中無意識下取得的資訊,即使那些是認為來是自己的選擇,其實也可能是在Facebook控制下或是電視節目表內所選擇出來的,根本性的缺乏質疑自己動機與不清楚自己的生命目的與意義何在,來讓自己跳脫出惡性循環。

當然這只是從比例上來說,年紀愈大的愈會有這樣的傾向,這是個大問題,而這些人也會越發的苦悶,因為新一代的子孫輩的觀念與他們差異過大,是該好好想想怎麼破除無明。

「元認知」的推廣也許是個方向,值得大家來了解。

Morefrom涅槃的幸福人生思考佛陀追求的是涅槃,而希臘羅馬哲學追求的是幸福人生,我們又該追求什麼?我從金剛經開始閱讀,發現竟然它可能不是佛陀所說,但是又看來那麼不合理又有智慧的矛盾存在,這是怎麼一回事?漸漸發現斯多噶哲學反而是更貼近我們的生活哲學。

然而,我們遇過的人生問題,早就都有人遇到過,也都有建議,只是我們時間與能力有限,無法知悉,儘管如此,還是來試試給這個世界一個改變的機會,不是要產出而已,而是要有成果,進而改變世界!我常說改變只是一瞬間,只要觀念改變世界就改變了!Readmorefrom涅槃的幸福人生思考AboutHelpTermsPrivacyGettheMediumappGetstartedSeeJayHuang231Followers熱衷於思考~邏輯、批判性思考、認知心理學、腦科學等等。

目前研究批判性思考、雜阿含、金剛經、與行為經濟學。

fb.me/seejaytalkFollowMorefromMediumSmritiBanijwadkarTheRabbitHole — UserJourneyQuinlanLoppestreinWriting150WP3:FeministMothering:AParadoxoranInevitability?moonmarsMoonMarsMuseumUipathCreatingaprojectinuipathHelpStatusWritersBlogCareersPrivacyTermsAboutKnowable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