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建築空間的一種,指空曠之地,故有曬稻穀的地方為稻埕、停車的空地為車埕或曬製海鹽的場所則為鹽埕等說法。

一般民間傳統厝屋由正身與左右護龍(閩南人稱「伸手」)所 ... 埕建築空間的一種,指空曠之地,故有曬稻穀的地方為稻埕、停車的空地為車埕或曬製海鹽的場所則為鹽埕等說法。

一般民間傳統厝屋由正身與左右護龍(閩南人稱「伸手」)所圍繞的空地也稱做埕,有時較大型的宅第,配置格局較為講究者,還有內埕與外埕之分,其正身與護龍包圍在內的院落稱做內埕,在護龍之外的院落則稱為外埕。

更講究的在門樓外還有門口埕作為候客、迴車的地方。

通常在外埕旁還有池塘,可以集水、浣衣兼作消防之用,也達到風水上「背山面水」的要求。

埕在農業社會中,主要做為曬榖等農作物的場所,客家地區之伙房屋的埕即為曬穀場,故亦稱做禾埕或禾坪。

隨著產業形態變遷,農業經濟逐漸萎縮以後,埕漸漸失去原本的功能,而逐漸轉變為拜拜宴客、冬日曬太陽、日依西山時與家人閒聊、小孩玩耍的地方。

有時在家廟或宗祠的內埕中種植桂花或龍柏以象徵文人素養。

傳統廟宇前方的空地也稱為廟埕,通常具有聚落廣場的功能,在廟埕上常設置有戲臺、旗杆座等設施。

日常之活動大至舉辦廟會、市集、村民聚會,小至閒話聊天等,通常是聚落中最讓居民有認同感的地方。

早期聚落不似現代化的都市計畫,需要規畫公園或廣場等供居民聚集的公共空間,家家戶戶的埕院和大型的廟埕適足以提供類似的開放空間。

撰稿者:薛琴最後修訂日期:98年09月24日參考資料:1張瓊方。

1999。

〈臺灣傳統漢式厝、屋空間名稱之研究〉。

碩士論文,中原大學建築學系研究所。

2李乾朗。

2003。

《臺灣古建築圖解事典》。

「觀察家事典」2。

臺北:遠流。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