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臺灣城郭 - 台灣歷史文化地圖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台灣城的轉變,後由竹城至土城,或石城、或磚城,形制不一,但大抵反映台灣歷史的特色。
如同林爽文事件後,乾隆皇帝有鑑於台灣各地城的防衛功能不佳,多被林爽文部眾攻破的 ...
清代臺灣城郭
清領時期
說明
台灣「城」的故事
「城」原為傳統中國於地方設治的象徵。
帝國邊陲、移墾社會的台灣,由於治安與中央權力力猶未逮等因素,在設治與防亂的兩難間,因此寫下台灣「城」的獨特故事。
「城」原有統治的象徵性,同時兼具防守意義,然在反亂之中、破城之際,堅實的城牆卻提供了造反者據險堅守的憑藉。
因此,幾無意外,清領初期台灣「築城」幾由「竹城」開始,亦即以刺竹圍繞,如鳳山縣城、台灣縣城。
如此便宜行事是設治與防亂的平衡,也為了避免形成龐大的財務負擔。
台灣城的轉變,後由竹城至土城,或石城、或磚城,形制不一,但大抵反映台灣歷史的特色。
如同林爽文事件後,乾隆皇帝有鑑於台灣各地城的防衛功能不佳,多被林爽文部眾攻破的情形,因此諭令台灣府廳各縣皆改建城垣,此後,權宜的竹、土城因此漸以磚城取代,堅實的城牆因此也築起了清代統治台灣的重要分水嶺。
十九世紀後,亦有為了襯托行政地位,或者象徵財富、城市發展等因素所築之城,如同十九世紀以石材築雙重城廓的竹塹城即是。
阿猴與噶瑪蘭等新地域(南、東部)開拓所築新城,則仍重複上演以竹為城的開拓史情節。
因應外國勢力,台灣城門增添了許多砲口朝外的火砲,則呼應著晚清的歷史脈絡。
台灣「城」的故事,不僅是台灣建築史的情節,同時也寫著台灣政治史、社會史的脈絡與曲折。
編繪
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
謝仕淵、王祿驊 整理
分類
行政機構
資料
清代臺灣城郭
進入系統
編修本主題圖qwall
資料來源
黃蘭翔 著,
〈解讀清代地方志中的臺灣城牆之記錄〉,
《"牆"特展專輯》 ,
1999,
台北市:
國立歷史博物館,
黃蘭翔 著,
〈清代台灣新竹《竹塹文獻》 ,
1998:6,
1998,
頁6-31,
劉淑芬 著,
〈清代臺灣的築城〉,
《食貨月刊》 ,
復刊14,11/12,
1985,
頁484-503,
戴震宇著,金炫辰繪 ,
《台灣的城門與砲台》 ,
2001,
台北市:
遠足文化,
李乾朗 著,
《台灣古建築圖解事典》 ,
2003,
台北市:
遠流出版事業,
延伸文章資訊
- 1清代臺灣城郭 - 台灣歷史文化地圖
台灣城的轉變,後由竹城至土城,或石城、或磚城,形制不一,但大抵反映台灣歷史的特色。如同林爽文事件後,乾隆皇帝有鑑於台灣各地城的防衛功能不佳,多被林爽文部眾攻破的 ...
- 2台灣保存最完整的城牆遺跡-恆春古城,海角7號 - 隨意窩
恆春古城,建於光緒元年(1875)是台灣保存最完整的城牆遺跡。建有四座城門:東門西門南門北門,為台灣現存城池之中唯一保存所有城門的一座,現在都公告為古蹟。
- 3【台南】台南舊城門。被電才知道要蓋城牆 - 少爺病也要跑跑跳跳
1683年後進入清朝,康熙帝之前的時代也根本沒有城牆。 原因一:台灣被視為是化外之地,一塊遠在天邊的農田爾爾;拾 ...
- 4【吃遊聯盟】品嘗歷史的滋味 台灣古城巡禮 - 自由藝文
〈旅人絮語〉城門與城牆具有保護城市的功用,也界定了一座城市的範圍,台灣目前的城池多數為清治時期所建、日治時期面臨拆除的命運,留存下來的古蹟, ...
- 5臺灣府城-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該城始建於雍正年間1723年,初建木柵城,後改以三合土為材,共有城門十四座。城牆最大周長2700丈(8.64km),為福建省第三大城,小於泉州府城(清順治改建為周長3600丈 ...